《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筆記(二十八)

形體官竅之耳目

目:

目,即眼、眼睛,又稱精明、命門。目主要由白睛、黑睛、瞳仁、兩瞼、兩眥五個部分組成。即由眼球、視路和附屬器(包括眼瞼、結膜、淚器、眼外肌和眼眶)組成,為視覺器官。眼又是望診察神的重要器官。眼的生理功能與全身臟腑經絡均有關係。

用五輪學說來說明眼睛的組織結構和生理、病理現象,成為眼科的獨特理論。五輪,為氣輪、風輪、水輪、血輪和肉輪的統稱。白睛屬氣輪,黑睛為風輪,瞳孔(瞳子、瞳神)為水輪,內外眥(眼內外角)為血輪,眼瞼為肉輪。

目主司視覺:目具有視萬物,察秋毫,辨形狀,別顏色的重要功能,為臟腑先天之精所成,後天之精所養。

目是心靈之窗:神為生死之本,得神則生,失神則死。目可以傳神。眼之活動靈敏,精彩內含,炯炯有神,謂之有神;活動遲鈍,目無精彩,目暗睛迷,為無神;若目光突然轉膏,為假神。

根據五輪學說,目部的臟腑相關部位為:內眥及外眥的血絡屬心,稱為「血輪」,因為心主血,血之精為絡;黑珠屬肝,稱為「風輪」,因肝屬風主筋,筋之精為黑睛;白珠屬肺.稱為「氣輪」,因肺生氣,氣之精為白睛:瞳仁屬腎,稱為「水輪」,因腎屬水,主骨生髓,骨之精為瞳仁;眼胞屬脾。稱為「肉輪」,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為約束(眼瞼)。因臟與腑相表裡,故血輪與心、小腸,風輪與肝、膽,氣輪與肺,大腸,水輪與腎、膀胱,肉輪與脾、胃相關。五輪學說不僅是眼科的獨特理論,也是眼針療法的理論基礎。雖然五臟六腑都與目有著內在聯繫,但其中尤以肝為密切。眼為肝之外候,肝開竅於目。因此,肝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來:例如,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肝風內動可見兩目斜視、天吊等:眼睛的視覺功能,既依賴於全身臟腑經絡氣血的充養,又需要肝之陰血的濡養,所以許多眼科疾患在治療上既照顧整體,又突出強調治肝,體現了局部和整體的統一。

目與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均有密切關係,經脈周密地分布在眼的周圍,使臟腑之氣血灌注於目,保證了眼與臟腑的密切聯繫。足三陽經之本經均起於眼或眼附近,而手三陽經皆有1—2條支脈終止於眼或眼附近;此外,以本經或支脈,或別出之正經連於目系者,有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以及足之三陽經;在奇經八脈中,其起止循行與目直接相關者,主要有督脈、任脈、陰驕脈、陽矯脈等;經筋分布於眼及眼周圍者,有手是之陽之筋。

耳:

耳位於頭面部之兩側,屬清竅:為聽覺和位覺(平衡覺)器官:耳的生理功能與五臟皆相關。而與腎中精氣盛衰的關係尤為密切。由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等)和內耳(包括耳蝸、前庭和半規管)三部分組成。耳之外殼稱為耳郭,又名耳殼。耳郭前凹後凸:耳郭的遊離緣捲曲,稱為耳輪。耳輪前方有一與其平行的弓狀隆起,稱為對耳輪。對耳輪向上分為兩腳,分別稱為對耳輪上腳和對耳輪下腳,兩腳之間的凹陷部,稱為三角窩。在耳輪與對耳輪之間的淺溝,稱為耳舟,在對耳輪前方有一陷凹,稱為耳甲,它被耳輪腳分為上下兩部,上部為耳甲艇,下部為耳甲腔:耳甲腔前方有一突起,名為耳屏。又名耳門、蔽:在對耳輪下端有一結節狀突出,與耳屏相對。稱為對耳屏:耳屏與對耳屏之間有耳屏間相連:耳甲腔向內經外耳門(又名耳孔)可通入外耳道:耳輪之垂下處,名為耳垂、耳墜,、耳垂珠,耳膜,即鼓膜。

耳為聽覺器官,有司聽覺,主平衡之功。腎開竅於耳,腎藏精,精生髓,髓聚於腦,精髓充盛,髓海得養,則聽覺才會靈敏。故稱腎開竅於耳。故臨床上常常把耳的聽覺變化,作為推斷腎氣盛衰的一個標誌。人到老年,腎中精氣逐漸衰退,故聽力每多減退。耳屬心腎二臟之竅,但以腎為主,以心為客。故曰:「腎開竅於耳,故治耳者以腎為主」。肝氣通於耳,肝氣調達,則聽力聰敏。膽附於肝,膽足少陽之脈,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膽主升發,喜條達,若肝膽失調,膽經有熱,易上逆於耳而為病。脾主運化而升清,脾氣健旺,氣血充沛,清陽之氣上奉耳,則耳的功能正常:若脾失健運,氣血不足,耳失所養而失聰。若濕邪困脾,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蒙蔽耳竅而為病。耳與肺耳與肺亦有一定關係,在臨床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現邪氣在表的肺經癥狀。

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中直接循行於耳的經脈有: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均從耳後入耳中,走耳前。足陽明胃經,循頰車上耳前。手太陽小腸經,由目銳眥入耳中。足太陽膀胱經,從巔至耳上角。耳通過經脈與臟腑和全身廣泛地聯繫,因此有將耳殼分區分別隸屬於人體各部,並以此作為耳穴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依據。

推薦閱讀:

2018,中醫師承跟師學習5年還是3年
2020年,中醫西醫將平起平坐?
《中醫圖譜》
時辰與臟腑的對應關係 中醫時辰養生防病|時辰|時辰與臟腑的關係
認識中醫(一)中醫是否科學?

TAG:學習 | 中醫 | 理論 | 筆記 | 中醫基礎理論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