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陀證悟後 最先告訴我們什麼?(文末有好禮!)

佛法如虛空般深奧廣大,典籍如大海般浩瀚無邊。初學者常常感到茫然:應該從哪裡入門呢?

其實,佛陀在最初宣講佛法的時候,就為我們指明了學佛應從哪裡開始。

文/太橋旦曾堪布


兩千多年前,釋迦摩尼佛證悟了無上佛果,為令眾生獲得暫時的安樂和究竟的解脫,於藏曆六月初四這一天開始傳法,史稱「初轉法輪」。

初轉法輪這一天,是眾生福報和傳法因緣都具足的殊勝之日。初轉法輪的過程與內容,不僅揭示了佛法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更為我們後代弟子指明了入門之處。

佛陀證悟佛果之後,發現自己證悟的境界宛如無上甘露,不可思議,遠離四邊八戲,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獲得光明大自在的無為法和圓滿大法界的究竟境界。而世人的思維、言行以及所處的環境都屬於有為法,纏縛於生死,沒有遠離二元對立,所以對佛法無法理解,更難以通達。於是,佛陀在四十九日之內保持沉默,在自證的殊勝境界中安住。

這是不是意味著佛陀不夠慈悲呢?當然不是。佛陀為了救度眾生,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艱苦修行而成就佛果。佛陀在證悟後四十九天沒有傳法,是為了讓眾生懂得佛法的無比殊勝、稀有難得,生起虔敬珍重之心,這樣才能夠領受佛法,這正是佛陀大慈悲和大智慧的體現。

在這四十九天中,佛陀默默加持當時印度最受崇敬的天神——大梵天和帝釋天。在佛陀的加持之下,大梵天對佛陀生起了敬仰之心,萌生了祈請佛陀為眾生傳法的強烈願望,於是帶領無數天人眷屬向佛陀祈請,但佛陀沒有應允。

於是大梵天邀請帝釋天一同前來,帝釋天也帶領無數眷屬前來摯誠祈請。這時佛陀才答應傳法。而對於傳法的地點,佛陀選擇了深具加持力和功德的聖地,過去諸佛初轉法輪之處——鹿野苑。

佛陀在證悟之前,曾有兩位外道的老師,佛陀本想先為他們傳法,但二人這時已經去世。於是佛陀找到了喬陳如等五位行者。這五人不僅與佛陀宿緣深厚,也是當時根器最好的人。他們都是佛陀的親戚,在佛陀出家之後和佛陀一起苦修,希望通過苦行獲得解脫。

後來佛陀發現,修行要保持中道,極端的苦修並不能獲得成就,於是停止苦修,離開了五人,接受了牧羊女輸伽陀供養的牛乳,又接受了賣草人扎西先生供養的草墊,在菩提樹下禪修,終於證悟佛果。

當佛陀來到鹿野苑找到五人時,他們依然在苦修。他們看到佛陀走來,認為佛陀背棄了當初的修道誓言,對佛陀心生反感,於是一致同意都不起身,一起背對著佛陀。但當佛陀走近時,他們自然被佛陀的威儀所攝伏,不由自主地起立,恭恭敬敬地迎接佛陀。於是佛陀開始為他們傳法,這就是「初轉法輪」,這五人被後人尊稱為「五比丘」。

初轉法輪的內容是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就是真理的意思。苦諦和集諦是相對真理,滅諦和道諦是絕對真理。苦諦和集諦是屬於輪迴,滅諦和道諦是屬於涅槃。

四聖諦首先從苦諦開始。為什麼要從苦諦開始呢?因為佛陀已經證悟,凡夫還在輪迴,二者之間唯一能夠溝通的話題只有「苦」。正如一位世界偉人所說:有兩個東西能讓我們領悟真相,一個是痛苦,一個是真理。

凡夫時時刻刻都在感受痛苦,而佛陀了解眾生痛苦的感受,修行成佛的目的就是讓眾生遠離痛苦。苦後面加一個「諦」字,說明對於凡夫來說,苦是真實存在、無法逃避的。好比一個人在做夢時,對於他來說沒有蘇醒之前一切夢境都是真實的。

六道眾生都離不開苦,只是感受的層次不一樣。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眾生感受的是「苦苦」;天道眾生感受的是「行苦」;人道眾生感受的是「壞苦」,但同時也有「苦苦」和「行苦」,只是「壞苦」比較明顯而已。

眾生之所以沉溺苦海不能自拔,不是因為運氣不好,也不是因為上天不公平,而是因為苦有因和緣,這就是集諦。所謂「集」,是指很多因素的集合。比如說,基督教認為痛苦來自上帝的懲罰,這就不是「集」,因為上帝只有一個。「集」是指痛苦來自無始以來無量因緣的和合。集諦之母是無明,集諦之父是我執,二者結合產生了八萬四千種煩惱,製造了各種各樣的業,導致了無數痛苦。

苦諦是果,不能改變,只能接受,所以佛陀開示五比丘說:「苦諦應知」。要想遠離痛苦,就要斷除集諦,稱為「集諦應斷」。比如我們想消除黑煙,必須熄滅火焰,因為煙的根源是火。

滅諦是指苦諦消失後的涅槃境界,明白了滅諦的美好和圓滿,眾生才會勇猛精進地實修道諦——達到滅諦的方法,所以佛陀接著說了「滅諦應證」的道理。

道諦從資糧道開始,先受皈依,然後修持出離心、發起菩提心,逐步進入加行道,再升入見道、修道、無學道,這就是「道諦應依」的道理。

《寶性論》中曾用治病來比喻四聖諦:首先,患病是苦諦;病人找醫生診斷、發現病根是集諦;病人堅持吃藥、配合治療的過程是道諦;最終恢復健康是滅諦。

佛陀宣講了三次四聖諦。

●第一次闡釋四聖諦的本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是滅,可證性。

●第二次解說四聖諦的修持方法: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道,汝應修;此是滅,汝應證。

●第三次講述四聖諦的成就: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

這三次宣講相當於「基、道、果」的層次。五比丘聽聞之後,先後獲得了阿羅漢果位,並成立了最初的僧團。從那以後,世間才有了佛、法、僧三寶。

四聖諦的內容微妙深廣,這裡只是簡要地介紹。由此我們可以明白:學佛要從苦諦入手。只有對輪迴的痛苦生起刻骨銘心的感受,才能進入佛法之門,並逐步走上解脫成佛的光明之路。

騰訊佛學贈書啦!

1.《妙語微言》

妙語微言,醍醐灌頂。給浮躁的靈魂以慰藉,疲憊的心靈以溫暖,忙碌的生活以清涼。

太橋旦增堪布自幼年出家,深喑佛法之道,在多年學習和修行過程中,悟出人生在世的許多道理。本書是作者長時間的心血積累,從人生觀、幸福觀、金錢名利觀、世界觀、環境保護、佛教的真諦等等方面闡述了佛教的精髓。將為繁忙聒噪的都市生活,貢獻一絲清涼的幽香之氣。

2.《最美的遇見》

本書的內容與現代人的普通生活息息相關。作者以樸實自然的語言、形象生動的開示,深入淺出地告訴我們如何珍惜生活、感悟生活、把握生活,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慈悲與智慧,幫助我們解開困惑與迷茫,追尋心靈的美好與歸宿。

3.《回歸本然》

太橋旦曾堪布以通俗流暢的語言,講解了在修行的起步階段,如何建立對佛法的信心,如何對輪迴生起出離,如何將心轉向法。本書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智慧,幫助我們追尋心靈的美好與歸宿,它像燈一樣,驅散黑暗,指引方向,給我們帶來光明。


推薦閱讀:

【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的功德
六妙門修法--佛陀的教育
佛陀三轉法輪的主要內涵
佛陀的降生至成道
哪需深山找高人?佛陀8位老師來了 得見者心開意解

TAG:佛陀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