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骨科 - 手法與武術

問:「一指禪點穴推運手法」是武術、氣功與醫技的完美結合,你也學過武術?答:不但學過,而且學得很早,大約7歲左右吧,一直到我成立了骨科研究所都還在堅持練功。可以這樣說,我的手法的特殊之處,正在於有紮實的武術及內功基礎。問:這麼小就開始練武,難道是家傳?答:不是家傳,而是另有原因。我們家住在成都西御河邊街,十足的「貧民窟」,隔壁住著一位以拉黃包車為生的蕭伯伯,有一天被車杠子壓斷了腿,由於無錢醫治,拖了一些日子,因併發症去世。當時,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就萌發了當一個骨科醫生專門無償為窮人接骨逗榫的志向。恰好我父親的一位朋友名叫張魁,灌縣人,有一身武藝,也擅長醫治跌打損傷。他對我的這個志向讚不絕口。他給我說,要學接骨逗榫,必須先學武術,因此我跟他練了一段時間的青城洪拳。可惜沒有多久,張魁回了老家,失去了聯繫。我從此對武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四處尋師訪友,勤學苦練,後來教我醫術的老師又是武術家,因而醫術和武術同時得到了提高。問:中醫分科甚多,為什麼只有骨科強調要學習武術?答:因為這同提高手法的質量有極大的關係,一個中醫骨科醫生,如果要想在診治骨傷骨病中達到「使患者不知其苦」的境界,就必須具備全面、過硬的基本功——通過一定的鍛煉方式、方法和套路,來增強體力以及指、腕、肘、臂、腰、腿、足的力量。這是中醫骨科的一項傳統。在古代,中醫骨科醫生的基本功,大多是通過武術、導引和氣功進行鍛煉,並將武術、導引和氣功的某些功法、術式、套路運用到手法的基本功上來,形成根據不同的主客觀條件的各自特色。武術是一般骨科醫生進行基本功鍛煉的首選方法,因為它可以使醫生自身體魄健壯、氣血流通、關節滑利、靈活強勁,從而提高手法的素質、技巧,逐漸練就剛柔相濟、寓剛於柔、靈巧多變、透肌著骨的功力。中醫骨科史上不少骨科名醫,如清代的王瑞伯(著有《秘授傷科集驗良方》一卷)、趙廷海等,都同時是著名技擊家。趙廷海在他的《救傷秘旨》一書中還說:「跌打損傷諸方,從古為技擊家所秘,世傳蓋鮮。」過去武術界有句行話:「學打不學葯,等於在白學。」這個「葯」既指外敷內服的「製劑」,也指推運按摩的「手法」。這是因為練習武術,難免傷筋動骨,在當時條件下,就醫既不方便,又費錢,因此一般練武的人(尤其是教師)都能掌握接骨逗榫的方法及治療骨傷的藥物,所以我認為,從這個角度講,武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骨科「手法」的提高與完善。

20世紀活躍在成都地區的何仁甫、杜自明、楊天鵬、鄭懷賢等中醫骨科名家,在武術和氣功方面都有各自的絕學和造詣。比如出身於蒙古醫武世家的何仁甫,自幼從父學醫習武,繼承和發揚了蒙古族骨科醫生「醫武不分家」的優良傳統,他強調指出:骨科醫生只有具備了強壯的體魄,才能避免實施正骨手法時力不從心,或者虎頭蛇尾,因此過硬的武功是中醫骨科醫生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之一。他在《特呼爾正骨手法》中說,施法時應做到「氣沉丹田,力透肱腕,勁達指端,視之不見,觸之如電」,儘可能減少患者的痛苦,「切忌傷而再傷」。以少林武術為主的杜自明認為:「作為一個骨科醫師,首先必須練功,因為練功可以強筋骨,健體力,手法有勁,而在治療中,又可以用功的某幾項動作,作為病人的體功療法,對治療有一定的幫助。」問:中醫其它科似乎沒有這個要求吧?答:沒有。這是因為骨科用手法治病療傷、接骨逗榫,對醫生體力的消耗很大,如果沒有強壯的體魄和過硬的功力,很難持久,從頭到尾保證手法治療的質量。手法的力度達不到預期的要求,就不可能收到預期的療效。就拿我做個例子吧,現在雖然年過六旬,但每天上午連續為20位以上患者診治,絕對是得心應手,始終如一,即使是最後一位患者,也可以保證達到應有的治療效果。為什麼?關鍵就在於我從小練出來的基本功。李枝華少年時期苦練武功

從全國來看,諸如魏指薪、王子平等中醫骨科名家,都是造詣很高的武術家,他們在骨傷正骨方面兼收並蓄;在手法方面,則把擒拿手法和正骨手法溶為一爐,達到了氣、力、勁三合的境界。問:什麼叫氣、力、勁三合?答:所謂「三合」,就是氣與力合,力與勁合,勁與氣合。問:氣、力、勁有什麼區別?答:氣是指在對患者進行手法時,醫生要呼吸自然流暢,保持平常心態;力是指在進行手法時,指、腕、肘、肩所用的力;勁則是指在進行手法時,手臂所使的勁,不論「用力」、「使勁」,都必須根據患者癥狀和身體承受力嚴格控制,務求輕重適度,偏輕偏重都會影響療效。氣與力合,也就是手法用力時,要注意氣的貫注;力與勁合,也就是手法使勁時,不但手臂要同指、腕、肘、肩相互協調,同時還要注意對氣的運用。總之,在進行手法的整個過程中,努力做到氣、力、勁相輔相成,渾然一體。經過持久的勤學苦練和長期的臨床實踐,就會熟能生巧,運用自如。倘若基本功不紮實,達不到氣、力、勁三合,在進行手法過程中,必然拙力倔勁,手不從心,不但給患者徒增痛苦,醫生本人也不堪其累,至於療效就差之又差了。問:這樣的中醫骨科醫生我也親眼見過,每當看到那種吃力不討好的場景時,我就想,他們學醫時,為什麼不把基本功練紮實呢?答:雖然各人有各人的原因,但從整體上來講,主要原因還在於對手法傳統基本功的忽視,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武術中某些功法對提高手法質量的重要意義。據我所知,「學院派」出身的中醫骨科醫生,在學校里雖然也有練功的課程,但大多屬於指、腕、腰、腿等功的一般性訓練,其中有的功法(如「指力訓練八法」中的「金剛插指」、「力卷千斤」等)雖然來自傳統武術,但其強度都不甚高,往往淺嘗輒止,很少有人自覺長期堅持,刻苦磨練。從古至今,一切有成就的中醫骨科名家,他們在手法基本功的鍛煉上不僅數十年如一日,而且都有各自獨特的練功方法。比如杜自明以少林武功為主體的11種功勢:躬身勢、子午拳勢、懷中抱月大小纏絲手勢、反轉子午拳勢、反蓋六合拳勢、鳳拳勢等,就吸收、融合了傳統武術的某些招數;而魏指薪的基本功鍛煉卻只有5法:放、收、提、降、端;王子平的功法較多,其中的十三太保功就是古代導引、氣功和武術的結合:南山伏虎、北海降龍、金龍合口、鷂鷹抓食、金剛亮臂、久扎金槍、開弓射鵰、掌劈華山、夜行飛鏢、舟夫背纖、力托千斤、猿手通臂、掄舞石撅。以上3位的功法,在《中國骨傷科學》第四卷「整骨手法學」中有文圖並茂的詳細介紹,我這裡不一一贅述。問:據說手法基本功鍛煉的功法套路中,有一套少林寺秘傳武功絕學「易筋經」,很了不起啊,發起功來天昏地暗,飛沙走石!真的如此歷害嗎?答:你肯定是看了電視連續劇《天龍八部》,才會對所謂的秘傳少林武功「易筋經」留下這麼強烈的印象。其實,當初的《易筋經》並不是什麼「秘傳少林武功」,而是由印度僧人達摩原著、唐代僧人般剌密諦譯成漢文的一本書。書中記述了有關醫療體育、鍛煉身體的方法,並附有圖解,具有很鮮明的佛教色彩。1962年人民體育出版社曾出版過由清代來章氏所輯的《易筋經》,我沒看過這本書,因此無法確定現在的「易筋經」功法套路,是否與當初《易筋經》書中的內容相同。不過,據我推測,作為手法基本功鍛煉功法套路(之一)的「易筋經」,雖然分為若干勢,但動作難度都不甚大,人人都能掌握,似與《易筋經》書中的醫療體育、鍛煉身體的性質相吻合,也許就是以此演變而成。我認為這套功法對提高手法質量有很大好處,貴在長期堅持。當然,由於《易筋經》本身就出自僧人之手,佛教色彩很濃,因而發展成為少林武功中的套路之一,也合情合理。改革開放以後,「易筋經」作為一種鍛煉身體的運動形式,在不少地方逐漸普及。據中央電視台的「中華醫藥」欄目介紹,大連市就有上萬人長期堅持這個運動;而且在不同的書籍中,也出現了不同的「版本」。為了讓你對這套功法有進一步的了解,我特地把《中醫健身術》中的「易筋經」作為本章的附錄,供一切愛好者參考。問:你反覆強調手法質量同基本功鍛煉的密切關係,我覺得「質量」二字包括的範圍很廣,比如運用技巧的嫻熟啦、穴位選擇的準確啦、醫生體力的持久啦等等,你認為最最重要的應該是什麼?答:一個字——力。問:什麼力?答:手法的力。我在對《黃帝內經》中「按」與「蹻」的解釋時,曾經說過以外力作用的不同而分為「二門」。那麼,這種「外力」有什麼不同呢?在對患者進行手法時,會產生內、外兩種效應,就是力的變形效應(內效應)和力的運動效應(外效應)。力的效應問題是骨科生物力學的基本問題,是活躍在力學與生物學、力學與醫學、力學與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之間的邊緣科學。所謂變形效應,就是手法的力通過物理刺激,使作用的組織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導致局部組織發生生理反應。這種反應,通過神經反射與體液循環的調節,一方面得到加強,另一方面又引起整體的繼發性反應,從而產生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的改變,達到治療傷、病的目的。所謂運動效應,主要表現在接骨逗榫方面,任何一種正骨手法都離不開拔伸牽引和槓桿作用,能否一蹴而就,關鍵在於醫生手法力的輕重適度,輕了不行,達不到目的;重了同樣不行,過猶不及嘛。在我幾十年的「正骨」生涯中,不論傷者傷在什麼部位,傷得多麼厲害,從來都是我單獨進行閉合式輕巧手法複位,不用旁人幫忙,手法嫻熟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還在於我有足夠的「力」來完成它。一般說來,如果需要七分力,你必須有十分力的「本錢」,才有可能一次成功。問:現代的骨科生物力學,能同古老的中醫骨科掛上鉤嗎?答:骨科生物力學是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但我們在古老的中醫骨科學中,也可以體察到一些樸素的生物力學內涵。比如《素問·痿論》中就有「宗筋主束骨以利機關」的論述。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也說:「必素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或拽之離而複合,或推之就而複位,或正或斜,或定或闕……」「誠以手本血肉之體,其宛轉運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輕重開合,能達病者血氣凝滯,皮肉腫痛,筋骨攣折,與情志之苦欲也。」這裡邊就包含著豐富的力學內容。武術里有「蓄力如張弓,發勁如射箭」之說。《傷科彙纂》云:「手仗身勢捷,足趨腿力健。」「使法驟然人不覺,患者知也骨已攏。」蓄力是柔,發勁是剛,剛柔相濟,寓剛於柔,訣竅正在這個「力」字。問:關於「力」的重要性我懂了,那麼,你的「力」又是怎樣練出來的呢?答:我從立志要學中醫骨科的那一天起,就全盤接受了第一位啟蒙老師的觀點——學骨科必須先學武功,至少是醫術和武術齊頭並進。因此,我很小就開始苦練武術,刀槍棍棒、南拳北腿,樣樣都學。不過,我特別重視對提高手法質量有密切關係的幾種基礎功夫,比如鷹爪功、摧靶功、滑子功、鋼針功以及狗皮沙包等,其中尤以鷹爪功至關重要,練得最苦,練的時間也最長。問:什麼叫鷹爪功?答:在一個小木桶(或其它容器)里裝滿用中藥炒過的如綠豆大小的鐵砂,兩手的腕關節和指關節全部伸直,交替用力往鐵砂里插,開始練的時侯,手指必然會發生紅腫脹痛,甚至破皮出血現象,便用一種名叫「洗手丹」的中藥浸泡,即可減輕疼痛,防止皮膚潰瘍。這樣長期堅持,就能把手指練成「鋼筋鐵骨」,強勁有力。這種功法在《中國骨傷科學》的「指力訓練八法」中稱為「金鋼插指」,只不過用的不是鐵砂,而是大米、小麥或者大豆之類,其強度自然就小得多了,但如能長期堅持,也不失為鍛煉手指基本功的一種有效方法。

問:那「一指禪」呢?答:一指禪是以鷹爪功為基礎,用氣功把氣運到任何一個手指的指端,所以它特彆強勁,再同醫技也就是手法的術式相結合,成為一種獨特的手法。在《推拿手法圖譜》的「推攘類手法」中也有「一指禪推法」,但那只是一種手法術式,與武術無關。問: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氣功風靡一時,嚴新氣功就讓人傳說得神乎其神,好像還與人體特異功能有密切關係,你練的也是這種氣功嗎?答:不,我練的是武術氣功,也叫內功,它既不同於以養生為目的的道家氣功,也不同於以治療、防病為目的的醫學氣功。在我國歷史上,真正影響最為深遠的還是道家氣功。當然,道家氣功學理肇始於科學尚不昌明的古代中國,發展於哲理、倫理、教理達到三理一體的宗教發達時期,它的理論自然不可避免地會刻上宗教意識的烙印。醫學領域的氣功,則有靜、動之分,是一種源於我國古代「吐納導引」用入靜和調節呼吸等方式進行鍛煉身體、防治疾病的方法。《聖濟總錄》在「自我運氣療法」中說:「其有宿患,但用意並氣,注之患處,不過三五日必愈。若四肢有患,亦可以氣功攻之,其病隨散。」至於那種與人體特異功能關係密切,氣功師坐在台上發功,台下上千人都有「感應」的氣功,我沒學過,也不想學。武術氣功首先要把氣存於下丹田,然後讓氣循環於中丹田和上丹田,再回到下丹田。只有做到循環自如,才能把氣運到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達到運氣的目的。恰如何仁甫醫生所說的那樣:「氣沉丹田,力透肱腕,勁達指端,視之不見,觸之如電。」這種力不是「蠻力」,而是力透肌膚,直達病所——皮膚和肌肉都無絲毫痛感,卻能恰如其分地「點」到穴位上或病變部位,讓患者感到舒爽輕快。在練武術氣功時,站騎馬襠,把肛門往上提,俗稱「收肛」,才能讓氣存於下丹田,避免「漏氣」。有些人練氣功始終達不到目的,大多數的毛病都出在這個問題上。其它如摧靶功、滑子功(即「指功訓練八法」中的「力卷千斤」,但傳統功法是將系磚頭的繩子穿過固定於高處的一個滑輪,以增加其強度,故名)、鋼針功和狗皮沙包等,都屬於鍛煉腕、肘、臂、肩、腰、腿的功力,有助於提高手法的質量。問:你是不是主張學習中醫骨科,必須首先或至少也應該同時練習中國傳統武術?答:我沒有這個意思,因為現實客觀條件已不大可能,今天我講這些,主要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切身體會,說明我的手法特點是怎樣形成的。不過,這可以作為後學者的一種借鑒與參考。不妨這樣說吧,有較紮實的中國傳統武術基礎,對於提高手法的質量是有極大好處的。所以,我主張凡是有條件者,最好認真練一練中國傳統武術,特別是那幾種對提高手法質量有直接關係的功法。問:你收過徒弟嗎?如果有徒弟,他們的成就如何?答:收過徒弟,前前後後有20多個吧。為什麼我難以說出一個準確的數字,是因為有的同我的關係比較特殊,人家喊我「師父」,我卻不敢以「師父」自居。最早的一批徒弟,是十幾歲時就在一塊兒練功的朋友,後來他們想給自己找個謀生手段,便向我學習醫術;另一批徒弟是在廠里的同事,他們剛開始並沒有學醫的打算,主要還是想練練功,強身健體;還有一部分徒弟則是從事中醫骨科專業的正式醫生,他們通過朋友介紹或慕名而來,目的在於進一步提高手法質量和對藥物的研究水平。總的說來,這些分散於省內外的徒弟,全都早已獨擋一面,而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手法基本功紮實,強調手法與藥物並重,在廣大患者中享有較高的聲譽。問:在民辦學校風起雲湧的今天,如果有人投資辦一所實現你的主張的中醫骨科學校,你願意合作嗎?答:這是一件對繼承和發揚中醫骨科優良傳統的好事,我肯定會積極考慮的。

李枝華(著紅色長褲者)指導研究所部分職工練習武術易 筋 經易筋經相傳是為了鍛煉肌肉和筋膜,顧名思義,「易」是改變的意思,「筋」是筋骨,「經」是方法,意思是把萎弱的筋骨改變成強壯結實的筋骨的一種健身方法。易筋經的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特點突出,是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一種鍛煉方法,它對於強身、保持良好的體力有肯定的效果。易筋經鍛煉要領:易筋經是採用呼吸與靜止性用力來鍛煉肌肉,通經活血和改善內臟器官功能,進而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健身運動。除遵循「松靜結合」、「意守丹田」、「腹式呼吸」、「循序漸進」等原則外,它的特點是強調結合呼吸,全身進行靜止性用力(即暗中使勁),以增強體力,如果做不到松的要求,肌肉仍如平時那樣僵硬,那效果不大,只有先松後緊,鬆緊結合,才會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使肌肉營養得到改善,力量得到增強。易筋經動作說明和技術要點:準備姿勢:兩腿分立,唇齒微合。兩眼平視,舌抵上齶呼吸自然,意守丹田(圖1)。

第一勢 搗杵舂糧兩臂提至胸前,掌心相對(相距二三寸)指尖向上,屈腕合掌,手型如拱,然後呼吸八九次到20多次,每吸氣時,用暗勁掌根內擠,指向外翹;每呼氣時,小臂放鬆,手型如拱(圖2)。第二勢 扁擔挑糧兩腳開立如肩寬,兩手由胸前徐徐外展至側平舉姿勢,然後立掌,掌心向外;以此姿勢呼吸八九次到20多次。每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每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圖3)。第三勢 揚風凈糧兩腳開立,兩手托天,臂肘挺直,全身伸展;以此姿勢呼吸八九次到20多次。吸氣時用鼻或口鼻徐徐吸入,兩掌用暗勁竭力上托;呼氣時,氣由口或口鼻緩緩呼出,兩掌向前下翻,臂肌慢慢放鬆;再吸氣時,掌再用暗勁向上托,如此反覆進行(圖4)。

第四勢 換肩扛糧右手高舉,掌心向下,頭往右斜,眼凝視右手心,左臂屈肘於背後;以此姿勢呼吸八九次至20多次。每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身體放鬆,如此連續呼吸四五次到10餘次後,兩手交換,即左手高舉,右手後屈,再呼吸四五次到10餘次(圖5)。第五勢 推袋垛糧兩腳並立,兩臂前平伸,兩掌豎起,掌心向前,凝視前方;以此姿勢呼吸八九次到20餘次,每吸氣時,兩掌用力前推,指向後扳,呼氣時,臂掌放鬆(圖6)。第六勢 牽牛拉糧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蹬步,右手握拳前舉,高出肩,左手握拳,斜垂於身後(圖7)。經此姿勢呼吸四五次到10多次,每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貼近右肩,左拳斜垂背後;然後身體向後轉,成左弓步,左手握拳高舉,右拳斜垂背後,再呼吸四五次到10多次。第七勢 背牽運糧左手由腋下向後屈,手背緊貼胸椎指尖盡量向上;右手由右肩後伸,如拉牽繩一樣,去拉左手手指;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圖8);以此姿勢呼吸5次到10多次,每當吸氣緊拉,呼氣時放鬆;然後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再呼吸四、五次到10多次。此式有助於鍛煉胸背肩諸肌,增強全身協調性與柔韌性,提高呼吸機能。

第八勢 盤羅卸糧左腳向左邁一大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如捧重物;以此姿勢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如搬放重物,然後兩腿慢慢伸直,左腳再收回併攏(圖9);做時配合呼吸,捧物時盡量吸氣,放物時呼氣。久練此式有助於增強下肢與腹背肌力。第九勢 圍茓囤糧左手握拳於腰間,右手向左前方伸出,五指捏成鉤手,上體左轉;然後身體前彎,同時右手在腰帶動下向右劃平圓(圖10),似做圍糧茓的動作(亦即手隨腰轉動而劃平圓),連做四五次到10餘次;動作配合呼吸,手劃近胸部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划到前方時上體前彎同時呼氣。第十勢 撲地護糧左腳前跨一大步,屈膝成左弓步,上體前傾,兩手按地,頭稍抬起,眼看前下方(圖11),呼吸八、九次到20多次,每次吸氣時,兩臂伸直,上體高抬,呼氣時,兩肘彎屈,胸部下落,一吸一呼,兩臂一伸一屈,上體一起一伏。如此左右兩側交替進行,似在尋捉侵蝕糧食的害蟲。根據自己身體情況,按地動作也可改為按膝(圖12)。久練此式有助於增強體力,提高平衡、協調能力。

第十一勢 屈體撿糧兩腿分立如肩寬,兩手用力抱頭後部,指敲小腦後部(即「鳴天鼓」)片刻;然後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起,呼氣時,俯身彎腰,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如此反覆進行八九次到20多次(圖13)。久練此功有助於鍛煉腹背肌肉,鳴天鼓有助於興奮頭腦,加強記憶力。第十二勢 弓身收糧兩腿開立,上體前屈,雙臂伸直,用力向下推去,手心向上,手背觸地面,昂頭注目,意為捧起落在地上的糧食;下彎時腳跟提起,起立時腳跟又著地;如此屈體起伏20多次(圖14)。最後,兩臂左右側展,屈伸7次(圖15)。(摘自《中醫健身術》)

下一 章
推薦閱讀:

武術
菩提樹的【武術與氣功】4
文淵武海的【中外武術】23
菩提路上人的文件夾【武術擒拿10】
迎風初開的文件夾【武術】

TAG:中醫 | 武術 | 骨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