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論》的基本思想

《中論》的基本思想

果修

  佛教思想中最基本的理論是緣起,由小乘到大乘均不能違背它。人們對任何一件事物,由於各個立場(包括環境、教育)與思想訓練方法的不同,其認識程度亦必定各異。即使程度無異,也很難求得一致。一般所謂的一致也只能說是相似的一致,而無純然相同的一致。這是自古以來的哲學家在其對事物的本質的認識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差異的原因。就拿我們佛弟子來說,由於根機不同,因此對佛說的緣起法也就有著理解上的重大區別。儘管我們佛弟子都講緣起,都講空,但因學者認識的深淺不同,還是眾說紛紜,沒有一致的結論。

  部派佛教時期,說一切有部在原始經典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基礎上,將世界分解為不可再分的五位七十五法。這些法又分為「有為法」和「無為法」兩大類。有為法是因條件因果而起,由此構成的世間是生滅無常的。無為法不受條件的制約,由此構成的涅槃界,是超出有為法之外的不生不滅的實在。世間雖然是無常的,但構成世間的諸法卻是真實的。有部的這一思想建立在「假必依實,」上——即法有思想。換句話說,凡是由要素構成,待緣而起的東西是虛妄的,但構成事物的終極要素本身卻是真實的。好比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的,這個由四大和合的身體是假的是無常的,但地水火風四大要素卻是真實的。這種思想方法實質上是把世界抽象為各種概念範疇,運用因果的關係排列組合,再用這種概念的網路重鑄世界,它的直接後果就是把世界割裂為世間和出世間。這是只破我執,還有法執的存在,不能與佛陀的最高境界相適應的。龍樹大乘空宗的興起,從思想角度上看是站在更高層次上復歸佛陀的思想。

  《中論》即是立足於緣起、無自性、性空中道這三項基本原則,而駁斥那些凡外小乘不合這些思想的學說。《中論》主張緣起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形成法則,也是一切現象的最根本原理。宇宙間任何一個事物的組成,都有一種互相依賴的關係,這種關係佛教的術語把它叫做緣起。凡是緣起的沒有不是受著種種關係的局限與決定。緣起是因果的法則,廣泛的說大如世界、小如微塵,一花一草無不是緣起的。扼要的說,佛教的緣起論是以有情的生死相續及還滅為中心的。佛說緣起是說生死緣起的十二鉤鎖。「此右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是緣起的定義。因為宇宙間一切現象的生起都不是自成的、常住的、獨有的,而是賴於眾多條件和合的,剎那剎那生滅的,彼此互相依存的。無論任何事物的生起,都必須具備應具的條件。如果條件不具備,那就不會有任何東西生起。例如水沒有氫氧兩種元素的化合,那就不會有水分子的產生。麥芽亦然,如果沒有麥種、肥料,水分,陽光、人工、時間以及空間等條件配合,那就不會有麥芽的產生。因此,宇宙間的一切現象沒有不是從因緣和合而有的。這就是《中論》的根本命題。

  而在「一切法緣起」這一前提中,實巳蘊含著「一切法性空」的結論。因為緣起生萬法,萬法也就無本體、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性空。這性空思想正是宇宙的如實相,也是最中正不偏的道理。所以《觀四諦晶》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空並不是空無所有的虛無。一切法性空,是說一切事物之無自性而已。然而人們往往被事物現象蒙蔽住,把由關係生起的宇宙一切遷流變化的事物,認為是種種的固定模式和實體,而且是恆常不變的,於是就製造出自性的概念。自性即自有或自成,有自體存在或規定自己的意思。自性見有兩種,一種是根本的自性見,一種是分別而生的自性見。從根本的自性見說,我們不假思惟分別,在任運直覺中,有一「真實自成」的影像,在心上浮現,不是從推論中得來的實在性。因直覺中有這根本錯誤的存在,所以聯想、推論,思惟等等,都含著錯誤,學者們製造了種種錯誤的見解。東西方哲學家持有這種見解的,頗不乏人。印度奧義書哲學的基本思想「梵我一如」說,也是這種自性見的一型。婆羅門教主張歌詠四吠陀的聲音是有自性的、常住的,也是自性見的一例。其他如「時外道」、「方外道」、

  「順世外道」等也是印度持自性見的哲學流派。至於西洋哲學家中持有自性見之主體觀的哲學家更多,唯心論者唯物論者都是其中的一類。柏拉圖的「理想說」也是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像這樣一類的自性見,《中論》都認為是起於感官或理性的謬誤執著,論主對此一概加以呵斥。換句話說,一切事物都是關係的存在,是因緣所生法。與自性——自有自成,自體存在的含義恰恰相反。所以凡是緣起的即是無自性的,無自性即名之為空。緣起性空正是代表了《中論》的根本思想。

  一切法由因緣所生,是任何人無法否認的,因此這一前提所推出的必然結論,一切法是性空的,也必然無法否定。所以《中論》對那些執著「實我」、「實法」的任何見解都一概加以呵斥。說實有,說實無,講自性,講他性都是邪執。《觀有無品》說「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如前所述,論主以為這種緣起性空的道理不只是宇宙一切現象的如實相,而且是一切現象賴以形成的法則。緣起是事,性空是理,緣起是指一切法的現象而言,性空是指一切法的本質而言。一切現象之所以都是緣起,因為是性空的原因,性空才是緣:起的。理由事顯,事攬理成。比如麥種之所以能夠生出麥芽,就是因為它沒有麥種的自性,因為麥種都沒有自生的,常住的, 獨存的自性,所以才在水土、肥料、陽光、人工等條件的助成下而生起麥芽。假如麥芽有不變的自性,那它就不會生出麥芽,因為麥種與麥芽性不相同。麥種麥芽是這樣,其它一切現象也是這樣。因為一切法如果不是性空的,則必事事物物都有其自性。事物有自性則必導致這世界的僵化,固定和靜態。若事物有自性則緣起現象必不可能成立,一切生滅現象亦不可能存在。所以《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則破於世俗,諸餘所有法。」 「若有決定性,世間種種相,則不生不滅,常住而不壞。"

  至於從因果方面上說:如果否定了緣起性空的義理,亦即一切現象不是緣起性空的,則其過失之大,將非一般人所能想見。如果一切現象不是緣起的,那麼凡夫永遠是凡夫,也不復存在從凡夫發菩提心,修六度行而成就菩提果,也談不上度生而顯現的大化、小化、不定化之身。因為凡夫有其固定不變的自休,所以不管你怎樣努力,修六度行發菩提心,你也跳不出凡夫的圈子。同樣,佛如果有獨立不變之實體,就不能權巧度生了。則一切因果報應,亦變得毫無意義可言。我們可從《觀四諦品》的頌文里窺見一二:「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若諸法不空,無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空故。」「若無有空者,未得不應得,亦無斷煩惱,亦無苦盡事。"「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一切法不具空性的過失還不只如此,甚至連涅槃都成為虛語了。《觀涅槃品》說:「若諸法不空,則無生無滅,何斷何所滅,而稱為涅槃。"

  綜上所述,我們大體可以了解論主所破斥的對象以及其所揭示的空義大旨。一切事物本來就是緣起的,本來就是性空的,並不是論主強加給事物的主張,只是對事物加以說明而已。了悟了這性空大義,對世界上的一切現象才不執著其實有、實無等見,而瞭然宇宙現象只是如是地緣生著。《觀法品》說:「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明乎此才能了解論主在該書開頭《觀因緣品》中所標「八不偈」的深義。《觀因緣品》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出),能說此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對於上述「八不」,中印佛學家都給予高度的評價。無著菩薩在《順中論》中認為第二頌包攝了《中論》的全部思想。中國的吉藏大師亦將八不視為大乘正觀的根本。所謂「八不」並非限於數目上的八種否定,亦非對概念的絕對排斥,而是以生、滅、常、斷、一,異、來,出,概括一切的錯誤執見。八不即是對此一切執見的否定,從而烘托出超越名相之中道空義。然而,若說論主是掃除正反二邊之邊見而執持「中道」,這也是不對的,因為不只正反二邊之見解無白性,即中道的見解亦必加此一一是無自性的,也是不能執著的。所以龍樹雖說一切法沒有自性,但並不是讓人執著一切法之空性。空是畢竟空,是超越有無,離一切戲論的空寂,這不是與不空相待的空。若執空性,同樣落入自性見的窠臼。所以《觀行品》說:「大聖所說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空的言外之意在超越一切分別戲論而內證於寂滅,這心行言語道斷的境界如何可以言說?所以說空乃是為了度生的方便法門。真正的宇宙實相是不能以概念語言表詮的,因此,八不中道是以否定錯誤執見而顯示諸法實相。《觀法品》說:「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非無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這段頌文正是《觀四諦品》所謂依二諦說法的另一種說明。《觀四諦品》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諸佛之說我,說無我,是方便權巧的設施,亦即是依世俗諦所作的開示。至於第一義諦里所顯示的是「諸法實相」無我非無我之心行言語斷的,是不落任何概念言詮的,如果一定要語言來詮釋,也只能用否定的遮詮方式,因為那境界並不屬於概念世界。那種境界只是透過直觀而了悟的境界,並不是常人的思維所能想像的。

  至於我們佛教的最高理想——涅槃與如來,也是如前面所說的沒有實自體性的,只能用否定法去開顯。《觀涅槃品》說:「無得亦無失,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明涅槃。」又如佛經中說,「斷有斷非有,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無。」至於涅槃的境界,並不是在另一個超世間的世界裡,也不是一定要到彌陀凈土或彌勒凈土去才能證得。只要徹底了悟緣起性空的八不中道,在這世間當下可以證果。這也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說法。《觀涅槃品》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涅槃如此,對於悟入涅槃的眾生——如來,其道理亦與此相同,也是無自性,無實體,與世間緣起相同的。《觀如來品》說:「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

  以上所述,是中論一書之立論大略。能把握住這些綱領,才比較容易領會其破斥的是什麼。對於其書之論證也才不致覺得桿格不通。


推薦閱讀:

杜甫草堂詩與隱逸思想
所謂"三觀正"有什麼具體標準嗎?
1-3《華嚴經》之思想剖析
所謂新思想,都是舊主張(熊培雲)
苦境的忍耐

TAG: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