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周刊:中國電影百年回顧 八十年代掠影
八十年代掠「影」
不可否認承上啟下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真正看電影的時代,也是群眾性影評的時代。影片、演員更新頻密、新人輩出;觀眾群穩步增長、熱情快樂,那真是段好日子!
要全面而精確地表述八十年代電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實在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因為那是個人人有回憶,回憶各不同的時代。
表述上的難度
某天給學生上課,談到傳記片,跟同學們商量,大陸港台那麼多明星,誰的一輩子最值得拍。答案多是發哥、星仔。我說我期待三個人的傳記片:李連杰、遲志強、劉曉慶。因為他們的血脈是大陸的,背影是八十年代的,再是紅得騰空蔽日,灰得隱身遁地,我卻知道他們都戴過紅領巾,披過軍大衣,上過《大眾電影》封面,也買過冬儲大白菜——「有的時候我們一同生長,有的時候我們各自漂流」。
可是不久就看到有人在尋劉曉慶的麻煩,因為她要出本書,出版社起名叫《劉曉慶文集》。那人就鬱悶起來,覺得人家沒寫多少有價值的文章,又不是碩儒大哲,怎麼可以出文集?看來只能換個名目了,《民間語文之劉曉慶集》,這樣可以嗎?可是白氏文化人去逛逛舊書攤,看看那些該出文集已出文集的碩儒大哲,批胡適批胡風批俞平伯哪次閑著了,那些檢討書檢舉信也夠出幾大本了吧?問問那些紙漿,願意為那些羞答答的文字效勞,還是徑自去印《我的路》?其實,人家印什麼書,發多少冊,並不礙著別人去開會作序當評委。文學界的長房長孫,也不見得就有權利,蹲在印刷廠門口設卡盤查。文人自己相輕也就算了,還要去輕別人——仰天而唾,你能逃過地心引力嗎?
替劉曉慶打抱不平,理由很簡單,從小到大,我們一代人看她的文字,比看白氏文化人的多,念舊也能念出一份情來。那時也有李燕傑老師的演講集《塑造美的心靈》,我摘了不少格言出來,可還是不滿意,因為根本沒有暴露自己的私生活、活思想,不過是他老人家教訓各路無知青年的優勝記略,難怪幾年後要挨王朔的衚衕板磚。讀到張海迪和劉曉慶兩位姐姐的文字就舒服多了,因為筆下真的是人生。行文有著所有八十年代的毛病,愛引用、總結、感嘆,現在讀起來卻不會生出鄙薄之心,因為——我們都是這麼長大的。
《藝術人生》做了《紅樓夢》劇組的20年再聚首,我喜歡那兩句話——中國人的紅樓夢,紅樓人的中國夢。後一句尤其有味道。走穴、賺錢、出國、離婚、下海、出書,「二十年來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中國人不就是這麼過來的。劉曉慶,不見得是我們少年時真正心繫的伊人,但是,枕邊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她不是枕邊淚,總是階前雨——未能免俗,卻也讓我們未免有情。
真說到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回望八十年代,我念念不忘的其實是溫潤如玉的龔雪,燦若雲霞的林芳兵,還有,恍如朝露的張閩。《大橋下面》、《快樂的單身漢》、《夜行貨車》、《城南舊事》,這些電影里,有我仰望終身的幻影在流動,如同電影院里掠過頭頂的那束白光。
時代氛圍
八十年代,第三代導演如謝晉、謝鐵驪、湯曉丹等人,欣逢盛世,青春重現;第四代導演初登銀壇,一吐壓抑既久的藝術心聲;而以陳凱歌和張藝謀領軍的第五代電影也已接踵而至……創作態勢多元並存,理論、評論也緊著跟蹤辯析。
於是那個年代也是電影理論和電影創作緊密配合、水乳交融的年代,也是一些電影人至今常常留戀懷念的年代。資深理論家、導演張駿祥以《用電影手段完成的文學》為題,諄諄告誡後來者要注重電影的文學價值,但命題關乎電影本性,當即引發一場熱烈而又深廣的學術爭鳴。青年評論家朱大可對謝晉電影模式提出尖銳而又中肯的批評,持續數月之久的諸家辯論,無論對創作者本人或是論者、觀眾,都引發深省。檢討所及,遠遠超出謝晉電影本身,撼動了中國主流電影傳統模式的穩定形態。
就世界影壇而言,八十年代是華語電影最耀眼的年代,兩岸三地同時異軍突起:大陸的陳凱歌和張藝謀搗騰出不少有意思的東西,以侯孝賢、楊德昌、李安、蔡明亮為核心的台灣新電影運動欣然蓬勃,以吳宇森和王家衛為代表的香港電影人,將華語電影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的影響力貫穿了整個八十年代,直接撼動了九十年代。
若干年前,權威英文雜誌《視與聽》評出1981年以來41部世界最佳電影,中國(含港台)共有10部影片榜上有名。西方業內人士由此預測:21世紀華語電影將成為世界電影的主流。
那時花開
龔雪 空谷幽蘭
美麗得令人眩惑與氣質純凈,似乎出現在同一人身上並不多見,然而出身藝術之家的龔雪卻二者兼備。這位「金雞」、「百花」雙料影后被稱為那個年代最美最有氣質的女演員,在人們普遍羞澀矜持的年代,她是被很多人公開宣稱的「夢中情人」。
龔雪塑造過許多生動感人、風格清新的形象,觀眾喜愛她猶如珍愛一顆珍珠。據1983年《明星》雜誌統計,龔雪擁有全國影迷達10萬之多。而正處在事業頂峰的她,卻急流勇退,遠嫁美國。留給觀眾許多美麗傳說和惆悵回憶。
主要作品:《快樂的單身漢》《好事多磨》《石榴花》《張衡》《大橋下面》《華佗與曹操》《多彩的晨光》等
張瑜 清純茉莉
23年前,張瑜憑一部80年代的偶像片《廬山戀》一舉成名,而該片因是「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而獲吉尼斯世界紀錄。
曾經為自己不很美麗而自卑過的張瑜卻是當年的時尚流行標誌:《廬山戀》里的她光衣服就換了43套,這個數字,令《花樣年華》里的張曼玉也只能望其項背;《小街》造就了流行一時的「張瑜頭」,該片讓人們記住的有兩樣,一是主題曲,二是張瑜如男生般的短髮;與搭檔郭凱敏被稱為的中國的「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與男排帥哥汪嘉偉有段莫名其妙、張冠李戴的離奇的「愛恨糾葛」……
1981年,憑著在電影《廬山戀》中扮演的歸國華僑女青年和在《巴山夜雨》中前後扮演思想有很大轉變的女紅衛兵兩個形象,張瑜分別榮獲「金雞獎」、「百花獎」、「文匯獎」、「政府獎」等四個獎項的最佳女主角獎,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同年連獲四冠的演員。
主要作品:《廬山戀》《巴山夜雨》《知音》《小街》等
姜黎黎 風雨紅牡丹
無意中接拍的《紅牡丹》使姜黎黎成為上世紀80年代家喻戶曉的明星,片中姜黎黎把和自己性格反差極大的江湖女藝人紅牡丹那剛強、潑辣的一面發揮的淋漓盡致。而她同著名演員汪寶生的模範戀情也被傳為佳話。在影片《赤橙黃綠青藍紫》中飾演葉芳,使姜黎黎榮獲電影百花獎的最佳配角獎。
如今已淡出影壇多年的她出現在熒屏上,令思念她的觀眾「一解相思之苦。」
主要作品《紅牡丹》《赤橙黃綠青藍紫》《神聖的使命》等
林芳兵 驚艷玫瑰
林芳兵是那種會用眼神說話的女人,她的美麗令人有觸目驚的感覺。當年觀眾喜歡熱談這位揚州美女的才藝展示:會寫詩、畫畫、喜歡設計時裝、擅長舞蹈……然而在連續劇《唐明皇》里扮演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妃之後,她便淡出演藝圈,再出來時已成為「孩他娘」(電視劇《白髮魔女》中的女魔頭)。
主要作品:《我們的田野》《夜行貨車》《一個女演員的夢》《殘酷的慾望》《玉碎宮傾》《幽谷戀歌》《唐明皇》等
陳冲 芬芳小花
在八十年代崛起的影壇新秀中,陳冲是引人注目的一位。出生於知識家庭的陳冲,有較高的文學素養,讀小學時,已開始學習彈鋼琴、拉手風琴。
儘管八十年代,她僅參加了四部影片的拍攝,剛剛邁出銀幕生涯的第一步,但在觀眾看來,她塑造的啞姑、趙小花等銀幕形象,卻如同雨後原野上色彩斑斕的小花一般,給人清新含蓄的印象。
主要作品 《青春》《小花》《海外赤子》等
王馥荔 最美的苦菜花
相比如今影視圈裡日益風靡的「裝嫩」,當年的王馥荔可是太虧了,似乎一直就是「天下第一嫂」。
王馥荔成名始於影片《金光大道》,她在影片中扮演一位賢慧、善良而勤勞的農村婦女,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她演藝更上一層樓的是《咱們的牛百歲》。當然「嫂子」的戲路也很寬:《天雲山傳奇》中壓抑的知識分子;《日出》中貧窮但又閃亮的妓女;舊上海黑社會的大姐大……
主要作品:《張鐵匠的羅曼史》《秋瑾》《天雲山傳奇》《咱們的牛百歲》《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日出》等
潘虹 憂鬱薔薇
潘虹自稱「不是一個稱職的女人,但是一個稱職的演員。」八十年代,潘虹和劉曉慶被公認為是中國影壇的雙子星,劉擅長製造「風雨」,潘擅長扮演悲劇人物。人們還清楚的記得《旋渦里的歌》里挨了巴掌的潘虹,那盛滿委屈的大眼睛,曾打動了多少人的心,《人到中年》里的陸大夫又使多少人唏噓不已……
潘虹是惟一一位曾三次獲得「金雞獎」的中國女演員,並因此在1995年金雞獎評選中被授與特別獎。她是新時期以來中國影壇上從藝時間最長、成就最大的女演員之一。
主要作品:《奴隸的女兒》《沙漠駝鈴》《苦惱人的笑》《旋渦里的歌》《杜十娘》《人到中年》《最後的貴族》
劉曉慶 做名女人就要怒放
劉曉慶根本就是一個辭彙,是人們理解昨天的關鍵詞之一。從80年代至今,似乎還沒哪個演員像她這樣,不僅因銀幕上的傲人成就引人注目,更因其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個性和經歷,成為社會輿論熱點。那句關於做名女人難度的固定句式,只是她「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特點之一。無論你喜歡還是厭惡她,認為她有個性也好,自大狂妄也罷,劉曉慶,這個具有持續溫度的名字,已經成為人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成為電影界一位有獨特代表意義的人物。
主要作品:《芙蓉鎮》、《原野》《小花》、《神秘的大佛》《原野》《瞧這一家子》等
<上一頁[1][2][3][4][5][6]7[8][9][10][11][12]下一頁>
推薦閱讀:
※電影《緘默的迷宮》觀後感
※殺破狼2張晉的表現你怎麼看?
※你了解電影楚門的世界中經典台詞嗎?
※《失戀33天》都有哪些角色?
※《王牌保鏢》是不是一部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