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清朝三百年
大清王朝起訖,有三種不同說法:第一種是順治元年(1644)至宣統三年(1911),第二種是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至宣統三年,第三種是明萬曆四十四年(
1616。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至宣統三年。第一種最普遍,歷史教科書用第一種,《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用第三種,夏家主張第二種,但也不反對一、三種。為說清清朝來龍去脈,本書採用第三種。
大清王朝與歷代封建專制王朝一樣實行皇帝制度。清朝從開創到滅亡共有12帝,依次是太祖努爾哈赤(在位10年)、太宗皇太極(在位17年)、世祖順治帝福臨(在位18年)、聖祖康熙帝玄燁(在位61年)、世宗雍正帝胤禛(在位13年)、高宗乾隆帝弘曆(在位60年,又當太上皇3年)、仁宗嘉慶帝顒琰(在位25年,前3年是乾隆掌實權,故實為22年)、宣宗道光帝旻寧(在位30年)、文宗咸豐帝奕(在位11年)、穆宗同治帝載淳(在位13年)、德宗光緒帝載湉(在位34年)、宣統帝溥儀(在位3年)。這些名稱里,「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載淳」、「載湉」、「溥儀」是名,「太祖」「太宗」、「世祖」、「聖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是廟號,死後才有。溥儀死在解放後,沒有廟號。「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是年號,皇帝即位後就有。自福臨起,皇帝即位後只用一個年號,不改元。這些年號都有美好的意思,見注①。
皇帝稱呼,面稱用「上」、「陛下」、「皇上」、「聖上」,背稱「萬歲爺」、「皇帝」、「當今皇上」、「天子」,皇帝死後以「上」或「謚+皇(帝)」、「謚+廟」形式相稱,如弘曆死後稱「純皇」或「純皇帝」、「純廟」;或用廟號相稱,如福臨死後稱「世祖」,或用「廟號+謚號」形式相稱,旻寧死後稱「宣宗成皇帝」。清亡後人們以年號或「年號+帝」的形式稱呼清朝皇帝,例如弘曆稱「乾隆」或「乾隆帝」。努爾哈赤,清人稱「太祖」、「高皇帝」,或連在一起稱呼;皇太極,清人稱「太宗」或「文皇帝」,或連在一起稱呼。清亡後,此二帝人們只稱呼其名。孟森先生在《明清史講義》中說,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分別自稱為「天命皇帝」和「天聰皇帝」,「天命」和「天聰」「本系尊稱」,「後相沿為年號」。人們從來不稱「天命帝」、「天聰帝」,原因就是這個。
清朝皇帝和歷史上王朝一樣實行世襲。太祖努爾哈赤之後的11帝都是他的子孫。但是襲位方式與歷代不大同。歷代由皇帝的嫡長子繼位,並且要先預立為太子。清朝不守這個規矩,繼位的不論是否皇長子,除了載淳外,無一是長子。載淳曾有一弟,出生後未命名就死了,因此無人與他爭王位。繼位也不一定要先預立為太子。清朝的繼位法幾經變化。開始實行汗位推選繼承製,太宗、世祖和聖祖都是由皇室貴族推選的。聖祖想效法漢族歷代做法,開始立嫡長子允礽為皇太子,後來發現他不理想,又把他給廢了。後來是皇四子胤禛爭到了皇位。鑒於過去幾代皇子爭位刀光劍影的殘酷教訓,世宗發明了一種秘密建儲(儲,儲君,太子)法:把挑選出來準備繼位的皇子姓名寫好,放於匣中,置諸乾清宮正中順治帝御書「正大光明」匾之後。皇帝死後,取出宣讀,新君即位。這種辦法用到道光。這段時間秘密建儲也有中途改變的。乾隆帝即位後立皇次子永璉為太子,乾隆三年永璉夭亡,乾隆帝改立皇十五子永琰(永琰後改為顒琰)。咸豐傳位是臨終召王大臣承寫珠諭,立皇長子為皇太子。至於後來同治帝死後由載湉繼位,是為光緒帝,光緒帝死後由溥儀繼位,是為宣統帝,則是由慈禧太后懿旨確定的。醇親王載灃
顯尊是清朝皇帝的一個突出特點。歷代漢族皇帝尊顯的手段他們全部繼承了下來,例如,住富麗堂皇的宮室,禁止官民房屋門戶及院牆蓋黃綠瓦。自稱「朕」,去某地叫「幸」,有時還用「狩」、「巡」。他們統治天下是「御宇」,即位是「御極」。飯食、用品俱冠以「御」,如御膳、御筆、御駕。他們的衣服是「黃袍」,文告是「黃榜」。命令稱「制」、「詔」、「上諭」、「聖旨」。有病諱稱「不豫」,剛死而未定謚號的皇帝婉稱「大行皇帝」。與明代皇帝比,清朝在朝儀方面更顯其尊。明代朝儀,臣僚四拜或五拜,清則有三跪九叩之制。外國使臣覲見也要求三跪九拜。咸豐皇帝以後,列強堅決反對並以條約規定下來才不得已取消。明大臣於御前得侍坐,清則奏對無不跪。明六曹答詔皆稱「卿」,清則都斥為「爾」。滿、蒙大吏於摺奏,都自稱「奴才」。大臣上摺子,以「××奴才跪奏」或以「官名+臣+姓名+跪奏」開頭。清朝皇帝謚號與廟號也與明朝皇帝不同,反映出清朝皇帝有意識的顯尊。明朝皇帝,只太祖和成祖謚號與廟號分開,謚號用字超過10個。例如成祖謚用17字:「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廟號「成祖」。其他皇帝的謚只有簡單的一兩個字,而且與廟號重合。如仁宗的謚、廟號合用一個「仁」字。清朝皇帝除開宣統,謚號與廟號分開,而且不管生前德行優劣功績高低,謚號全由20多個字的諛片語成。穆宗同治帝是個不成器沒作為的皇帝,其謚也全是溢美之詞「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21字。最後一個字是最重要的,因而以此字為簡稱,於是同治帝簡稱為毅皇帝。皇帝的謚還經常累加。努爾哈赤初謚「武」,後增字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欣安弘文定業高」,25字;順治帝原來的謚19個字,後來也增加到25字。
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加強中央集權,到雍正時期中央集權到達頂峰。但是晚清時期由於列強的侵略,清朝屢敗,被迫割地賠款,皇權受到嚴重打擊。楊珍先生說:「皇權即皇帝擁有的國家最高統治權,國家主權亦在其中。中國主權不斷丟失,亦即清朝皇權的不斷被侵奪,清朝統治面臨嚴重威脅。」②同光時期,漢人督撫權力增長,皇權進一步削弱。
寧遠城東門皇帝是封建王朝政權和神權的象徵,是王朝最高統治者,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整個來說,清朝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頂峰時期。皇帝掌軍國大權,舉凡軍事、政治、經濟、選舉、法制、外交等方面的大政方針無不由他決定。皇帝與這個朝代的興亡,關係是十分密切的,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廢邦」,並不完全是誇張。上面談了清朝皇帝制度方面的一些問題,下面轉入12帝與清朝的興亡的關係的正題。
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清太祖是女真酋長猛哥帖木爾後裔。明萬曆十一年(1583)他因報祖父和父親之仇以13副遺甲起事,報了父仇後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統一了東北女真族。他創立八旗制度,四十四年建立後金,建都赫圖阿拉城。天命三年(1618)攻佔瀋陽,進入遼河流域,遷都瀋陽。實行「計丁授田」制,建立大貝勒共治國政制度。清太宗繼位後,踔厲風發,將父業推向更高階段。他將滿洲貴族部分奴僕編為民戶,實行中央集權,控制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排除三大貝勒,獲得獨自南面權。他效法漢族中央組織機構,設六部、內三院,建立起完善的中樞機構。他還建立文館,記注本朝政事。他以武力臣服了漠南蒙古和朝鮮,崇德七年(1642)皇太極攻下松山、錦州,東北除寧遠四城外全部為清所有,為進軍中原做好了準備。
世祖順治帝。順治帝6歲即位,由睿親王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實權掌握在多爾袞手中。遼東總兵吳三桂投降,多爾袞率兵入關,遷都北京。然後派兵鎮壓各路抗清力量,吸取明朝統治經驗,建立起全國性的封建政權。他完成了一系列治國的基礎工程,例如仿效明朝制定職官,制定大清律等。他一方面免除明朝的三餉,安定民心,但另一方面則又實施五大弊政,加深了民族矛盾。多爾袞死後,順治帝以少年天子執政,變多爾袞對西南農民和桂王的抗清力量一味鎮壓政策為鎮壓與誘降相結合的政策,終於消滅了西南抗清力量;對東南的鄭成功抗清則實行海禁,鄭成功被迫遷往台灣,全國得到統一。順治帝撥亂反正,糾正多爾袞的五大弊政,安定了民心,發展了生產。
聖祖康熙帝、仁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此三帝在位一百多年,乾綱獨斷。他們志存高遠,勵精圖治,漢文化水平又高,是清廷入關後最有統治才能,功績最突出的皇帝。他們治國風格不同,康熙寬大,雍正嚴酷,乾隆寬嚴並用,但都能適應他們統治時期的實際情況。三帝統治期間,剪除了中央的保守勢力——鰲拜,通過設南書房、軍機處,建立密折制度等措施,把皇權推向頂峰。三帝重視邊疆的經營,實行恩威並施,因地制宜的政策。三藩平定、台灣統一、噶爾丹和羅卜藏丹津叛亂的鎮壓、回部統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促進了邊疆的穩定、王朝的安寧和版圖的擴大(相對於明朝而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息回部叛亂,天山南北兩路皆平,清朝疆域達到其最大範圍③,空前統一鞏固的多民族的幅員廣大的封建帝國形成。三帝重視治理黃河、海塘,獎勵開荒,實行地丁合一政策,減輕百姓負擔,蠲免錢糧,改革財政,推廣作物,使農業生產獲得大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都興旺起來,財政狀況不斷好轉,人口也增加很快。康熙六十一年,戶部庫存八百餘萬兩,乾隆四十二年增至81824044兩④。文化事業大興,文學、哲學、書畫藝術和圖書業歷代很少有可比者。從清除鰲拜的康熙八年到乾隆三十九年是清朝最輝煌的時期,被譽為「康乾盛世」⑤。由於國家漸強,周邊十多個國家俯首稱臣,從崇德二年到乾隆末年,先後成為清朝的藩屬。
然而三帝也有一些錯誤做法。首先他們在思想上實行專制,推崇儒家理學,大興文字獄,壓制有反清思想的知識分子,迫使知識分子鑽進故紙堆,脫離現實,抑制了社會的發展。三帝統治期間尤其是乾隆朝,由於實行束縛自己的閉關自守政策,妨礙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妨礙了對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吸收。乾隆帝晚年生活奢侈,官吏管理不嚴。雍正二年,儘管取消「耗羨」,實行養廉銀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薪俸過低的問題,有利於廉政,但始終沒能剎住順治以來就存在的貪污現象,反而到乾隆時愈演愈烈,出了像和珅那樣整個封建社會少見的大貪。吏治敗壞,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富者連阡陌,而貧者無立錐」⑥,階級矛盾加劇。乾隆朝多次征伐,耗費繁巨,導致乾隆末年國庫存銀驟減;戶口激增,農村經濟轉衰。經制兵八旗和綠營的戰鬥力也大大喪失。清朝開始衰頹,乾隆朝農民起義數起:乾隆三十九年山東王倫起義,四十六、四十八年甘肅蘇十四和田五領導回族起義,五十一年台灣林爽文起義,六十年湖南、貴州、四川苗族起義。
仁宗嘉慶帝與宣宗道光帝。此二帝在位一共55年。嘉道兩朝,官吏貪污,吏治日益敗壞;自然災害頻仍,人口激增,土地兼并,教派、會黨眾多,社會矛盾尖銳,頹勢形成,其標誌是頻繁的農民起義。陳旭麓先生說:「從白蓮教起義這一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的這四十四年,《東華錄》所記起義共九十三次。這些起義標誌著清朝的封建統治已由盛變衰」⑦。
嘉慶、道光二帝是守業之君。他們沒有乾隆帝那樣的奢侈作風,根據記載,道光帝還自己補褲子。他們都勤於政事,沒有什麼大改革,有也只是小修補。他們依先王政策治國,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國家的領土完整。嘉慶帝鎮壓了白蓮教大起義和天理教起義,抵制外國鴉片,斥退了英國對我廣東香山縣屬雞頸洋面的侵略。道光帝鎮壓了張格爾的叛亂,鎮壓了各地農民起義,也抵制外國鴉片。他們依舊堅持閉關自守政策,土地兼并狀況依然故我。他們根本意識不到英法等強國的威脅,以為自己的「天朝」了不起,繼續閉關自守。道光二十年,大清帝國終於為英國的堅船利炮所破,道光帝成為第一個被迫批准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清帝。清朝的外交政策從此由自主轉向妥協投降。中國從此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古代到此結束,近代中國從此時開始。鴉片戰爭結束後,道光帝仍沒吸取教訓,沒有任何改革之舉。要說有變化的話,那就是《南京條約》簽訂後,實行五口通商,清政府不得不設立了五口通商大臣,閉關自守政策再也沒法堅守下去了。
官員貪污腐化之風從乾隆以來愈演愈烈。僅舉一個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戶部發生銀庫案,查出乾隆末年以來被侵吞庫銀共達九百餘萬兩。官員們醉生夢死,因循怠玩,嘉慶皇帝自嘆道:「舌敝筆禿終不足以動諸臣之聽」⑧。
文宗咸豐帝、穆宗同治帝、德宗光緒帝和宣統帝。這是清王朝最後四君。四君在位期間,主要發生了三個方面的大事。第一方面是列強頻頻侵略中國,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中法戰爭(18831885)、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戰爭(1900)。第二方面是王朝內部鬥爭和為了自身的生存而進行的改革以及政策的變化。內部鬥爭有北京政變(1861)、恭親王奕與全體軍機大臣被慈禧太后逐出軍機處(1884),變革有同光時期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戊戌政變(1898)和新政(19011911)、總理衙門的設立,閉關自守政策被迫取消,自主外交變成屈辱外交,使漢人督撫大大超過滿人。第三個方面是人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太平天國起義(18511864)、捻軍起義(18511888)義和團運動(18991900)和辛亥革命(19111912)接連不斷。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後推翻了清王朝。
咸豐帝即位之初有振興舉措,依靠曾國藩的湘軍,勾結列強,鎮壓了太平天國。但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圓明園被毀,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這個初有振作精神的皇帝到後來頹廢起來,貪戀女色,戕害了身體。爾後的三個皇帝是傀儡。光緒帝親政十年,有振興大志,支持康有為戊戌變法,但為慈禧太后破壞。同治親政只一年,沒幹什麼事。宣統在位的三年還是孩子。晚清實權長期為慈禧太后篡奪,最後三四年則落在載灃和隆裕太后手裡。
為挽救清朝滅亡,慈禧太后支持洋務運動,發動了新政,最後還搞了憲政改革。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建設,新政對中國的多方面進步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搞得太晚。憲政改革促進了中國法制的進步,使中國民主建設開了步,但「皇族內閣」的產生使憲政改革最後破產,立憲派從擁戴朝廷走到了它的對立面,促進了清朝的滅亡。
比較而言,清朝十二帝中,乾隆初、中期的乾隆帝和此前的五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和雍正,是艱苦創業,勵精圖治之帝。他們有氣魄、有能力,善於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制定的政策多數比較適合國情,促進了政治、經濟、軍事等發展,使清朝從地方政權發展為全國性的政權,並使王朝發展為一個強盛的封建帝國。但是從順治帝開始,他們死守自然經濟和長期堅持閉關自守,則限制了中國的發展。乾隆朝晚期起皇權逐步腐敗。皇帝或縱情揮霍,或株守平庸,或貪戀女色,或只作偶像而已。
清朝的興亡,除與十二帝有關外,應當說還與多爾袞、慈禧太后有關。此外,還與其他因素有關。明朝的腐朽為其興起開了綠燈,李自成推翻明朝為其入關並建立全國性政權排除了障礙;吏治腐敗、閉關自守、封建制度的腐朽則使它衰落,外國侵略和農民起義使它喪盡元氣,辛亥革命則直接導致了它的垮台。
-----------------------------------------------------
注釋:
注釋:
①高陽《清朝的皇帝》的解釋大意如下:順治,入關之初,天下未定,願順民意,以求大治。康熙,天下已定,與民休息,安居樂業。雍正,雍為雍親王,正為正位。乾隆,乾卦象徵君王。乾隆者,乾運興隆。嘉慶,此號為乾隆內禪時所定。嘉是對嗣君的嘉勉,慶表示祝賀。道光,廣大道統。咸豐,當時國勢衰頹,財用不足,為求富足,因稱咸豐。同治,表示願與大臣親貴共同治理國家。光緒,光是光大,緒表示兄終弟及的先後次序。宣統,明白宣告,溥儀入繼為穆宗之子,兼祧德宗。祧(tiāo),承繼先代。
②楊珍《清朝皇帝繼承製度》538頁,學苑出版社,2001年。
③葛劍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統一分裂與中國歷史餘論》。又柳詒微《中國文化史》概括了拓廣疆土的過程:「清起滿洲,撫有東胡及內蒙諸部。入關後,奄有明代兩直隸十三布政司之地。康熙二十二年,收台灣。三十六年,平外蒙古。乾隆二十二年,平準部。二十四年,平回部,遂合為新疆省。而青海、蒙古、西藏喇嘛,亦於康、雍間,先後用兵平之,其幅員之遼闊,遠非宋、明所及,故清代諸帝恆以此自詡。」
④葛劍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統一分裂與中國歷史餘論》。
⑤根據仲偉民《康乾盛世》第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郭康成《康乾盛世的成就與隱患》把康乾盛世定在康熙二十三年到嘉慶四年之間。
⑥崔述《無聞集》卷一。
⑦《近代史思辯錄·農民起義與人口問題》,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⑧《清史稿·仁宗本紀》。
⑨《義和團檔案史料》。清高祖努爾哈赤衝冠一怒起遺甲白山黑水立後金
-----------------------------------------------------
清高祖努爾哈赤樹立在今韓國漢江東岸的「大清皇帝功德碑」。
衝冠一怒起遺甲白山黑水立後金
清太祖謚寶清王朝的創始人是清高祖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15591626),滿洲人,愛新覺羅氏。滿洲人從周代開始曾有過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等名稱。滿語中,「愛新」義為「金」,「覺羅」義為族,「努爾哈赤」意思是野豬皮。滿洲祖先本來是金代(11151234)的女真部族。努爾哈赤父親是塔克世,是明建州左衛(今遼寧新賓)指揮使猛哥帖木耳的後裔。努爾哈赤「儀錶雄偉,志意闊大,沈幾(深謀)內蘊,聲若洪鐘」。他自幼喜歡讀《三國演義》、《水滸傳》,交朋結友,有武略。他以報父仇為開端,逐步統一女真族各部,建立後金,既而攻明,進入遼東,在東北地區建立與明朝對立的割據政權,後來的清朝由此肇始。
女真族在明代中葉分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屬於奴兒干都司。
建州分建州和長白山兩部。建州有哲陳、渾河、蘇克素護河、董鄂、完顏五部,長白山有珠舍哩、訥殷、鴨綠江三部。哲陳在安東柳和縣東,渾河在安東新賓縣西北,蘇克素護河在柳河縣境,董鄂在通化縣北佟家江流域,完顏在吉林敦化縣西。珠舍哩在安東臨江縣北,訥殷在安東長白縣內,鴨綠江在鴨綠江上游。海西分哈達、葉赫、烏喇、輝發四部。清太祖努爾哈赤朝服像輝發在安東輝南縣內,哈達在輝南縣西北,葉赫在吉林四平縣東北,烏喇在吉林省城。野人分為渥集、庫爾喀和瓦爾喀三部。渥集在松花江穆棱市東北,庫爾喀在松花江寧安縣與黑龍江下游,瓦爾喀在松花江延吉縣北與烏蘇里江上游。
三部分女真生產水平不同:野人女真以漁獵為主,「無市井城郭,逐水草而居。」其他兩部生產水平略高,以農業為主,開始學會冶煉,會製造農業用的斧頭、鐮刀和軍事用的箭鏃和甲衣,有了階級,到了氏族制末期家長奴隸社會階段。三部「群雄蜂起,稱王號,爭為雄長。各主其地,互相攻戰。甚者兄弟自戕,強陵弱,眾暴寡,爭奪無已時。」
努爾哈赤從報父仇開始,最後轉向女真族的統一。
明萬曆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25歲。正月,明總兵李成梁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圖倫城主尼堪外蘭的引導下攻打古埒城,努爾哈赤父親和祖父死於戰火。努爾哈赤大怒,質問負責邊境的明朝官吏,回答說是誤殺。清宮廷畫家繪滿洲創始女神《佛庫倫像》明官只歸還了努爾哈赤父親和祖父的屍體,後來又賜慰諭性敕書書30道,馬30匹,允許承襲父、祖指揮使之職,賜「龍虎將軍印」,每年賜予銀800兩,莽緞15匹。但優厚的賞賜沒有熄滅努爾哈赤滿腔怒火。他要殺尼堪外蘭,明官不同意。這時,蘇克素護部薩爾滸城主諾米納、嘉木瑚城主噶哈善哈思虎、沾河城主常書前來投奔,努爾哈赤與他們盟誓並把妹妹嫁給噶哈善。有三城主之助,努爾哈赤決定起事。
努爾哈赤憑藉13副遺甲從攻打蘇克素護部圖倫城開始,以討伐正在逃跑的仇人尼堪外蘭為名,四處攻城略地。一次次的戰鬥,努爾哈赤都十分英勇善戰。萬曆十四年(1586)他把尼堪外蘭殺了,但仍征伐女真各個部落族不止。在很快征服蘇克素護部後,又分別於萬曆十二年(1584)、十三年、十五年、十六年連克董鄂部、渾河部、哲陳部和完顏部,於是將建州五部置於他的控制之下。建州有東珠、人蔘、紫貂、玄狐、猞猁猻等土產,與明朝於撫順、清河、寬甸、叆陽開展貿易活動,糧食更多兵力更強。此後,又於十九年統一長白山、鴨綠江部。
努爾哈赤接連勝利,引起了以葉赫為首的海西四部的恐慌。萬曆二十一年六月,海西四部聯合蒙古科爾沁、錫伯、卦勒察三部加上長白的珠舍哩、訥殷二部一共九部三萬人馬分三路攻打努爾哈赤。族人恐懼,而努爾哈赤酣睡達旦,他告訴士兵,九部之師是烏合之眾,可以放手去打。只要敗其前軍,他們就要後退,乘勝追擊,就一定取勝。士兵鬥志鼓動了起來。努爾哈赤把兵帶到古勒山據險而陣。九部之師攻扎喀、黑濟格兩城,均不得手。兩軍迎戰古勒山。清太祖努爾哈赤像努爾哈赤令額亦都帶領百人挑戰,葉赫貝勒部將布齋策馬迎戰。布齋馬觸木跌倒,被額亦都部將吳談殺死。科爾沁貝勒明安馬陷泥淖,換了個驏頭就逃跑了。九部之師大敗,烏拉部首領布沾泰被俘。兵馬俘獲不計其數。努爾哈赤乘機滅了訥殷、珠舍里。建州女真全部解決。
九部之師大敗後,努爾哈赤開始統一海西女真。二十七年(1599)乘哈達饑荒,並與葉赫不和之機,滅了哈達。
二十九年前,努爾哈赤對明朝陽奉陰違,曾三次入京進貢。第一次是萬曆十八年四月,第二次是二十六年十月,第三次是二十九年十二月。
三十五年(1607)烏拉部所屬東海瓦爾喀部歸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派其弟舒爾哈齊迎接其首領家眷,布沾泰率兵於圖門江之烏碣岩企圖截獲。努爾哈赤大破之,斬首3000,獲馬5000,甲3000副。烏拉大衰,輝發部被滅。四十一年(1613)滅了烏拉。
近年復建的赫圖阿拉城汗王殿三十五年九月,努爾哈赤乘輝發部內亂又把該部滅掉。
哈達、輝發、烏拉滅掉後,海西就剩下葉赫了。葉赫向明朝求救,明朝派出千人持火器相助。努爾哈赤攻下七城,下19寨而歸。四十七年努爾哈赤再次率兵攻打葉赫。攻下20餘寨,就回師了。明楊鎬指揮四路大舉進攻努爾哈赤,薩爾滸之戰打響,葉赫派兵援明。努爾哈赤敗其四路進攻後就滅了葉赫。
野人部的統一,也是努爾哈赤武力征服的結果。萬曆二十四年,努爾哈赤派費英東征伐瓦爾喀,萬曆二十七年,東海渥集部虎爾哈路路長王格、張格歸順;萬曆三十五年,努爾哈赤出兵收服瓦爾喀裴悠城,城長穆特黑向努爾哈赤求內附。三十五年努爾哈赤令其子巴雅拉及額亦都、費英東、扈爾漢征伐渥集部,掠2000人。三十七年十月,令扈爾漢攻取渥集部呼野路,三十八年,令額亦都招撫渥集部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4路。三十九年七月令子阿巴泰及費英東、安費揚古攻取渥集部烏爾古宸與木倫2路。萬曆四十四年至天啟七年努爾哈赤還征服或招降了東海一些小部落,如征服薩哈連路,招降諾羅路等。
經過30多年時間,努爾哈赤終於統一了建州五部、海西四部和東海大部分。
在統一女真族的同時,努爾哈赤對鄰國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與蒙古、朝鮮保持友好關係,與明朝保持君臣關係,萬曆十七年(1589),明朝封努爾哈赤為都督僉事,二十三年又封他為龍虎將軍。每次封賞後,努爾哈赤第二年就入朝謝恩。
萬曆二十七年(1599)二月,努爾哈赤令額爾德尼、噶蓋創滿洲文字。他們以蒙古文字為基礎創立了滿文。三月開採金銀礦,冶鐵。
在統一女真過程中,努爾哈赤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確政策。他欣賞諸葛亮厲行法制、嚴懲罪犯的做法,於是「定國政,禁悖亂,戢盜賊,法制以立」。政治制度方面,他創立兼有軍事、行政和生產職能的八旗制度。經濟上加強與明朝互市貿易。
努爾哈赤用了30多年時間統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則大部分被統一。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三部後,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創立了兼有軍事、行政和生產職能的八旗制度,四十四年,滿洲諸貝勒尊努爾哈赤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努爾哈赤立國號為「大金」,定都興京(今遼寧新賓西)。疆域東至遼邊,北臨蒙古,南瀕鴨綠江。
努爾哈赤以天命思想來維持他的汗位和奴隸社會的等級制。他宣稱,汗是天之子,汗之子是貝勒、大臣,而貝勒和大臣之子又是阿哈(奴隸)。後金建立後,他自稱「天命皇帝」,他致朝鮮國王書即鈐「後金天命皇帝印」。
天命元年(1616)努爾哈赤定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以額亦都、費英東、何和里、扈爾漢、安費揚古為五大臣同聽國政。
由於立汗位的失敗,天命七年(1622)三月開始,努爾哈赤決定實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度。葉赫城遺址所謂八和碩貝勒就是八旗旗主。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明朝立刻感到是一大威脅而坐卧不安起來。於是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限制。例如利用葉赫部干擾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停止貿易,挑起邊界糾紛等。萬曆四十六年,羽翼已豐的努爾哈赤便以「七大恨」①為由攻明,搗毀撫順,攻取清河。明游擊將軍李永芳投降,後金掠去人畜30萬。第二年,大驚失色的明廷從福建、浙江、四川、甘肅調集88000人與朝鮮兵13000人,以楊鎬為遼東經略(經略是朝中派出的總制一方的軍務重臣),採用分兵合擊的戰術進攻興京,企圖一舉摧毀努爾哈赤政權。努爾哈赤運用「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對策,首先在薩爾滸(今遼寧新賓西渾河南岸)擊破明主力杜松軍。然後,北擊尚間崖(薩爾滸西北30里)明朝馬明軍。努爾哈赤又急返興京,南擊劉與朝鮮姜弘立軍。明各路軍均為所破。杜松戰死,馬明逃脫,劉戰死,姜弘立被俘。從此後金對明朝從防禦轉入進攻的態勢。
薩爾滸戰後,明任通曉軍事的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熊廷弼積極防禦,努爾哈赤無機可乘。後來熊廷弼被不懂軍事的袁應泰替換。袁應泰守備鬆懈,為努爾哈赤所乘。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攻佔瀋陽、遼陽。不久,努爾哈赤遷都瀋陽。這時努爾哈赤已有奪取全國政權的企圖。他說:「…南京、北京、汴京本非一人所居之地,乃女真、漢人輪流居住之地。」
努爾哈赤的盔甲後金民眾紛紛從貧窮的蘇子河流域遷至富裕遼闊的遼瀋地區。這年七月十四日,努爾哈赤頒布「計丁授田」令,將海州地方10萬日(1日相當6畝)土地和遼東20萬日土地賞給滿洲和漢民。規定每個男丁分給6日,其中5日種糧,1日種棉。這年的初冬,後金社會又有變化。努爾哈赤大殺痛苦不堪企圖逃走的漢民,旋又大殺所謂煽惑漢民逃跑的漢族秀才。後來又給沒走的漢民編庄:以13丁、7牛、百日為1庄,其中以80日為13丁的生活田,20日交納官糧。
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還是屬於奴隸社會。旗主擁有大量的奴隸和土地。奴隸為他們耕作,養活他們。進入遼瀋地區後向封建農奴制過渡。
天命11年(1626),努爾哈赤率13萬大軍進攻寧遠。明守將袁崇煥堅守不退,努爾哈赤身負重傷,只好退回寧遠,不久病死,終年68歲。以其美妃烏拉納卵氏及庶妃阿濟根、德因澤殉葬於瀋陽城東,稱福陵。崇德元年(1636)初謚武皇帝,廟號太祖。康熙元年(1662)改謚「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努爾哈赤死後,八子皇太極繼位。
***
清高祖的智、勇、量
福陵圖努爾哈赤是智勇量俱全的英雄。這在他開初統一女真時就表現出來了。
··········清帝王史話明萬曆十二年(1584)九月,住在佟佳江附近的董鄂部內亂,努爾哈赤那時人還不多。他乘機領了一些人進攻。董鄂部主阿海巴顏以400人在城內迎戰。時值大雪。努爾哈赤下令停止進攻,撤退。他本人卻率領12人在城下埋伏下來。阿海巴顏以為努爾哈赤已經撤走,便率兵出城。努爾哈赤與伏兵突然躍起,把阿海巴顏打了個措手不及。殺四人,繳獲甲衣兩副。
有一次,王甲部向努爾哈赤求援進攻翁克洛城。努爾哈赤縱火燒了該部的外城。他爬到屋頂上向城中射箭,瓮部士兵鄂爾果也向努爾哈赤射箭,中其頭部。努爾哈赤把箭拔出來,反射敵兵,敵一人中箭而死。該部有個叫羅科的士兵射努爾哈赤,箭穿努爾哈赤甲衣,中其頸部。努爾哈赤把箭頭拔出,血肉隨箭頭往下掉。努爾哈赤強忍著疼,慢慢地拄著弓從屋頂下來,飲水數升,騎馬回去。
傷好了後努爾哈赤把射傷他的兩人抓住,非但不殺他們,反而稱他們是勇士。兩人投降,努爾哈赤授予他們佐領官職。
福陵隆恩門萬曆二十一年(1593),葉赫部糾集九部之師攻打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聽到九部之兵到來,時已夜半。努爾哈赤擔心晚上行軍會驚擾群眾,就告訴諸將,天亮後才開拔。發布命令後就躺在床上酣睡。妃子富蔡氏把他叫醒,說:「九部兵打來,為什麼反而酣睡呢?是方寸亂了,還是害怕?」努爾哈赤以天命之說回答:「我如果害怕,哪能睡得著?我如果輸給九部之師,上天厭惡我,哪裡會不害怕?現在我順天命,安疆土,他們不喜歡我,糾集九部之師來戕害無罪之人。上天一定不保佑他們。」說完仍如剛才那樣安寢。第二天果然大捷。
-----------------------------------------------------
注釋:
注釋:
①七大恨:明朝害死努爾哈赤祖、父;明朝背棄誓言,遣兵越界,護衛葉赫;明朝違背誓言,指責建州殺害出邊采人蔘、挖礦的漢人,逼令建州10人償命;明朝派兵驅逐居住在柴河、三岔和護安等3處的女真人,讓其退出耕地;明朝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經吞併的哈達地區;明朝支持葉赫,使原來許嫁努爾哈赤的葉赫老女轉嫁蒙古;明帝聽取葉赫讒言,派人送信給後金侮辱建州。
清太宗皇太極昭陵圖。
銳意革新後金世變四齣攻伐虎視中原
清太宗時所制的「皇帝之寶」皇太極(159-21643),全名愛新覺羅·皇太極,努爾哈赤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大貝勒代善與諸貝勒大臣商定由他嗣位。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初一,皇太極即位。在位的16年中,他銳意革新,加強中央集權,對政府機構實行改革,緩和民族矛盾,擴大武裝力量,發展生產,招降納叛,網羅人才。他大力擴張,以武力征服朝鮮和察哈爾蒙古,多次出兵打擊和掠奪明朝,先後攻佔大凌河、松山、杏山、錦州,為清兵入關作好充分準備。
皇太極能文能武:文能讀漢文書,武能衝鋒陷陣。年輕時,他就跟父兄一起統一女真,攻打明朝,馳騁沙場,智勇雙全。薩爾滸一戰,他憑藉著智勇一連數勝:進攻吉林崖,明主將杜松慘死;攻打斡琿鄂模,明游擊龔念遂歿於陣中;他與代善追擊明監軍康應乾於富察,明軍潰敗,朝鮮軍元帥姜弘立投降。
皇太極加強中央集權,第一步是奪取獨自南面權。皇太極即位之初是四大貝勒(四貝勒皇太極與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與三貝勒莽古爾泰)當政,群臣上朝時共同南面而坐。共同南面突出不了皇太極的地位。皇太極處心積慮奪取獨自南面權,借用各種機會把其他三貝勒打下去。
天聰四年(1630),皇太極以阿敏從灤州、遵化等地敗歸、心懷異志僭擬國君等16條罪狀將他幽禁籍沒。第二年,皇太極以持刀「向前」(行刺皇太極)為罪名處置了莽古爾泰。在明白了皇太極殺雞給猴看的手法後,代善便自個兒要求下台。自此,皇太極就獨自南面了。但是皇太極對代善還不放心。天聰九年(1635)皇太極又以代善輕視君上,貪財違法的罪名削了代善的貝勒爵號。第二年代善封和碩禮親王。第三年,皇太極又斥責他越分妄行,輕君蔑法,迫使他閑居。
皇太極吉服像皇太極加強中央集權更重要的一步是建立比較完整的國家機構,即皇帝位。
努爾哈赤時期是以簡陋的八旗制度作為國家機構的。這種機構已經不能適應發展。天聰二年(1629)四月,皇太極立文館,記本朝事,成為內閣雛形。四年,學習漢族歷代做法,設六部,進一步削弱貝勒權力。自此,皇太極便獨立掌握政務了。九年,文館改為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皇太極改族號「女真」為「滿洲」,改國號為「清」,即皇帝位。清王朝封建政治體制初步形成。
努爾哈赤建立了一個後金國,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表明他已不滿足於當個後金的汗。皇太極借一個「清」字,一是企圖免除漢族人民對歷史上的金朝(11151234)的厭惡,二是借五行理論中水滅火象徵清能滅明。
皇太極即位後重視生產,採取了發展生產措施。
皇太極首先採取措施提高漢人地位,緩和民族矛盾,安定漢人,促進漢人的生產積極性。
努爾哈赤時期對漢人不是殺掉就是用作滿洲貴族奴隸,引起漢人的不滿。他們不是逃跑就是反抗或隱匿起來。皇太極認為,治國首先要安民。為穩定漢人,他採取了3大措施:
1分屯別居。努爾哈赤時期,漢人13人編為一庄,按滿人官職,分給他們為奴,漢人始終處於被奴役的地位。天聰元年(1627)皇太極採取分屯別居政策,樹立在今韓國漢江東岸的「大清
皇帝功德碑」每庄留漢人8人,其餘5人與滿人分屯別居,選漢官管理。這樣40%的漢人就改變了地位成為自由農戶。
2頒布《離主條例》。天聰五年,皇太極頒布《離主條例》,規定:奴僕「凡訐告不入八分貝勒私行採獵、隱匿出征所獲、擅殺人命,奸屬下婦女,冒功濫薦,壓制訐告該管之主等項罪行者,均准其離主。」
3任用漢人知識分子。努爾哈赤痛恨漢族知識分子,在俘虜中查出明朝士子就處死。曾有300個漢人知識分子隱匿身份脫逃,但皇太極重視漢族知識分子。他說:「自古國家文武並用,以武功戡禍亂,以文教佐太平。」天聰三年(1629),舉行科舉考試,錄取200人,賞給緞布,免了他們差役。
皇太極重視對漢人的團結利用政策,後來才組織了漢軍八旗。
第二是推行發展農業生產政策。
庄妃像皇太極重視農業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停止妨礙農業生產的建築工程,禁止屠殺牲畜,禁止滿人擅取漢人財物,禁止放鷹糟蹋莊稼,實行「三丁抽一」政策:一家三丁,一人出去打仗,兩人留下從事生產,以保證勞力。由於有這些措施,發展了農業生產,後金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皇太極還重視風俗習慣的改革。例如滿洲有亂倫婚俗:嫁娶不擇族類,父死,子可娶後母;兄死,弟娶嫂子等。皇太極下禁令,永遠禁止娶繼母、伯母、叔母、兄嫂、弟婦、侄婦。
東海部在努爾哈赤時期還沒有完全征服,皇太極即位後繼續這個地區的統一事業,數次派兵征伐,天聰八年十二月派兵出征庫爾喀就是其中的一次。
皇太極的極終目標是奪取中原。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採取先斷明朝羽翼,然後打通進入中原通道。
後金與朝鮮和蒙古相鄰。朝鮮是明朝的屬國,漠南蒙古察哈爾部主張投靠明朝。征服朝鮮和察哈爾就可以斷明朝羽翼而免除後顧之憂,並給自己增添兩翼。皇太極即位後先後於天聰元年(1627)與崇德二年(1637),兩次派遣軍隊出兵攻打朝鮮,迫使朝鮮投降,答應進貢。
天聰二年、六年、九年,皇太極對蒙古察哈爾部三次用兵,擊敗察哈爾部長林丹汗。林丹汗西逃,病死甘肅。其子額哲率眾歸附皇太極。皇太極獲元朝傳國玉璽「制誥之寶」。漠南蒙古歸屬後金,後金勢力擴大到河套地區。天聰末年,金國疆域「東自鴨綠江,西至賀蘭,塞外山河,皆隸其版」。為了鞏固它對蒙古的統治,皇太極以各種手法拉攏蒙古上層,以次女下嫁林丹汗兒子額哲,讓濟爾哈朗娶了林丹汗的妻子蘇泰,將蒙古的貝勒封為親王或郡王。他還做出信奉喇嘛教的姿態,以宗教籠絡信奉喇嘛教的蒙古各部。
對於明朝,氣盛的皇太極登基後即積極進攻,分別在關外、關內兩個戰場進行。以三大戰役打通寧錦線,完成了對東北的統一:(一)天聰元年(1627)皇太極進攻寧遠、錦州,但都被袁崇煥擊退。(二)天聰五年進攻大凌河城(今遼寧錦州),破之。(三)崇德六年(1641)與七年,清兵攻破松山、杏山和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投降。昭陵正紅門此外,天聰七年,先後降金的明登州參將孔有德、耿仲明引金兵攻陷旅順。
皇太極領兵入關或派兵入關,騷擾明邊則先後有五次之多。第一次是天聰三年(1629)十月,皇太極分三路攻明,入遵化,陷灤州、永平等地,至京師。袁崇煥馳援,皇太極施反間計殺之。第二次是天聰八年(1634)皇太極率軍,五月出發,昭陵圖七月至宣府(今張家口南),復西進,掠大同,陷寧夏德隆、固原。閏八月破河北萬全左衛,始折返。第三次是崇德元年(1636)五月,皇太極命武英郡王阿濟格和饒余貝勒阿巴泰率軍自喜峰口入關,在京南一帶擄掠,連陷昌平、永清等12城,九月返回。第四次是崇德三年八月,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統帥左翼軍,貝勒岳托、杜度統帥右路分別從青山關和密雲牆子嶺入,破京畿真定、廣平、順德、大名等縣,攻陷城池70餘座,崇德四年三月返回。第五次是崇德七年十一月,皇太極令阿巴泰率軍伐明,分兩隊從遷安縣與撫寧交界與古北口西段入。攻克天津薊州、山東兗州、江蘇海州(今連雲港)、豐縣、沛縣等地,崇德八年五月返回。五次對關內入侵,都是勢如破竹,疾似飆風。皇太極命令武英郡王:「凡遇人口,即行俘之……凡物,見則取之。」清軍蹂躪了明朝廣大地區,擄掠了大批人畜和財物。例如第三次俘獲人口18萬。第四次入關騷擾,殺明將官100多人,俘獲人口46萬,搶劫白金百萬餘兩。第五次,攻破城池88座,俘獲人口37萬,搶奪金銀財物不可勝計。
要擴張,必須擴軍。崇德七年(1642)六月與天聰九年(1635)皇太極在努爾哈赤所建滿洲八旗的基礎上又建立起漢軍八旗(3萬3千人)與蒙古八旗(2萬5千人)。同時,一些明將紛紛投降,也使後金如虎添翼。此外在天聰五年正月,開始造炮,所造紅衣大炮在後來的征戰中發揮了巨大威力。
皇太極在位16年。崇德八年(1643)去世,終年52歲。葬瀋陽昭陵,廟號太宗,累謚「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
反間計殺袁崇煥
袁崇煥像天聰二年(1629)皇太極率兵從喜峰口入關搶掠。皇太極馳至北京城下。督師薊遼的明兵部尚書袁崇煥(字元素,廣東東莞人)率總兵官祖大壽、副將何可綱自山海關千里兼程入援京師,敗皇太極軍於北京廣渠門外。
皇太極對袁崇煥恨之入骨。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在寧遠城為袁崇煥所敗並懷恨而死。皇太極本人曾於天聰元年五月攻打寧遠、錦州時也敗在他手裡。皇太極自然是想把袁崇煥除掉才解心頭之恨,才能搬掉他入關的障礙。既然用武力奈何不了袁崇煥,皇太極便用上了陰謀。
因為皇太極以前跟袁崇煥講過和,明廷便有人誣陷袁崇煥與皇太極有勾結,將為城下之盟。皇太極決定利用袁崇煥與明廷的這個矛盾來除掉袁崇煥。
首先他派人散布謠言,說袁崇煥縱敵而保存自己的力量。他將抓來的明朝楊太監關在營帳里,然後秘密地讓已經降清的明副將鮑承先在帳外偷偷對楊太監說:「我們要撤兵了,這是皇上的主意。皇上與袁崇煥有密約。要不了幾天,他就投降了。」皇太極故意將楊太監放回,楊太監將他聽到的所謂袁崇煥要投降的謠言報告崇禎帝朱由檢,愚蠢的崇禎帝信以為真,便於十二月下袁崇煥於錦衣衛獄。大學士禮部尚書成基命請崇禎帝慎重再三,但崇禎帝不聽。翌年八月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外。這樣,皇太極用崇禎帝之手除掉了他在戰場上戰勝不了的勁敵,搬掉了入關障礙。
《三國演義》育將才
皇太極十分重視學習漢族文化。明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含有深厚的戰略、戰術思想,對於指揮打仗很有借鑒作用。他命令翻譯這部書為滿文,撫育了一代又一代清朝將領。
大學士達海(15951632)是滿洲正藍旗人,滿文、漢文兼通,有滿洲聖人之稱。他受命翻譯了《孟子》、《通鑒》、《六韜》。皇太極令他翻譯《三國演義》。達海接受了任務,但沒譯完就死了。大學士范文程等受命繼續翻譯。直到順治七年(1650)才譯完,並頒發全軍。譯者接受了鞍馬、銀幣的獎賞。
清初,滿洲那些不識漢字的武將很多都得益於此書。嘉慶時額勒登保以侍衛跟隨領侍衛內大臣海蘭察征戰,每次都能破敵。海蘭察說:「你是可造就的人才,但須懂點兒兵法。」他把滿譯《三國演義》交給他讀。最後額勒登保成為川楚陝三省經略,指揮平定了三省白蓮教起義,封三等公。
五 將 降 清
皇太極即位後積極從事擴張政策。為了擴大武裝力量,他除了把八旗變為24旗外,還採取種種措施招降納叛,從明朝網羅將領。從天聰七年(1633)到崇德七年(1642)這10年間,明朝有五位重要將領投降了皇太極,使清朝的力量大大增強。這五將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疇和祖大壽。五將尤其是前四將歸清,極大地壯大了清朝的力量。
孔有德(16021652),遼東人。努爾哈赤攻克遼東,孔有德與耿仲明(16041649)奔皮島(遼寧南大海中)明總兵毛文龍麾下。由於毛文龍屢為清所敗又驕縱不受節制,為袁崇煥所殺。孔、耿二人走投登州巡撫孫元化,擔任參將。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率兵圍大凌河城,孫元化派遣孔有德率騎兵800赴援。孔有德到吳橋,下大雪,沒有吃的,士兵便掠奪百姓財物。在部將李九成兒子李應元的唆使下,孔有德叛變,耿仲明為內應,攻下登州。孫元化自殺未遂,孔有德讓他乘船離開,自號大元帥,耿仲明自稱總兵官。明遣朱大典圍攻,天聰七年三月,孔有德、耿仲明航海投降皇太極。孔有德一投降,皇太極就按原來他的自封號封他為都元帥,隸漢軍正紅旗。崇德元年封恭順王。入關後隨多爾袞進攻李自成起義軍,又下江南鎮壓南明政權。順治三年封定南王。九年為李定國圍於桂林,自殺。耿仲明投降後,皇太極就按原來他的自封號封他為總兵官。崇德元年,封懷順王。入關後,跟隨孔有德進攻李自成,下江南鎮壓南明政權。順治六年改封靖南王,領兵入廣東。以匿逃人罪自殺于吉安。
尚可喜,遼東人。崇禎時,為明東江總兵官(駐皮島)黃龍部下。孔有德登州叛變後,黃龍提升他為廣鹿島副將。天聰七年,孔有德、耿仲明引後金兵攻旅順,黃龍兵敗自殺。明以沈世奎代黃龍為總兵,部校王廷瑞、袁安幫構陷尚可喜,可喜還據廣鹿島。天聰八年投降皇太極。皇太極封他為總兵官,崇德元年封智順王,隸漢軍鑲藍旗。順治元年隨阿濟格西追李自成,三年又隨孔有德南下。六年改封平南王,駐廣東。康熙十二年,乞歸海城。三藩起事,他仍然忠於朝廷,封平南親王。十五年因子尚之信叛,憂而死。
洪承疇(15931665),福建南安人。明萬曆進士,歷任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兵部尚書。崇德四年(1639)督師薊遼,次年在松山為清兵所俘。皇太極派范文程勸降他,發現他愛惜衣服,樑上掉下一點灰塵,撒在他的衣服上,他拍了又拍。從此可見他更愛惜生命。聽了這個報告,皇太極便親自去看洪承疇。將身上的御衣解下披在洪承疇身上。洪承疇睜大眼睛感
-----------------------------------------------------
注釋:激地看著皇太極,嘆息說:「真命世之主也!」(命世的意思是著名於當世)便歸順了清朝。
①後來洪承疇隸屬漢軍鑲黃旗。順治二年到南京總督軍務,經略湖廣、廣西、貴州。順治親政後,他積極貫徹順治的懷柔政策,成績顯著。由於他的誘降,永曆政權中很多官員投降了清朝,對於瓦解西南抗清力量起了很大作用。
祖大壽(?1656),遼東人。天聰二年(1628)守寧遠,擢前鋒總兵官,駐守錦州。三年,皇太極率大軍打到明都,袁崇煥與祖大壽千里入援。皇太極施反間計,製造謠言,崇禎誤信,袁崇煥系獄。祖大壽驚懼出關。五年,祖大壽率軍為大凌河(今遼寧錦縣東)築城。尚未竣工,皇太極率兵圍城。城中缺食,祖大壽表示投降,說妻子在錦州,他願回錦州作內應。但到錦州後,他就拒絕投降了。崇德三年(1638)十一月,皇太極領兵第4次伐明,當時祖大壽方屯中後所(在山海關和興城之間)到中後所城。祖大壽出兵擊退多鐸。第二天,祖大壽被多鐸與濟爾哈郎圍困。皇太極致書祖大壽,求相見,祖大壽閉城不出。崇德五年至七年,明清松錦大戰,明軍大敗,七年二月,祖大壽據守的錦州被皇太極團團圍困,城中無食,祖大壽投降。投降後仍授總兵官,隸漢軍正黃旗,不受重用。順治十三年去世。
-----------------------------------------------------
-----------------------------------------------------
注釋:
注釋:
①見《清史稿·洪承疇傳》。洪承疇降清有其他說法。《清朝野史大觀·多爾袞》:「洪承疇之降於清也,以世祖之母博爾濟吉特氏勸降之功居多。」今人所著一些史書,把洪承疇降清歸因於博爾濟吉特氏向他所獻的嫵媚和人蔘湯,或歸因於博爾濟吉特氏所獻的嫵媚與皇太極賜予洪承疇的貂皮大衣。清世祖順治帝少年履帝祚卓越顯治才順治帝,全名愛新覺羅·福臨,生於天聰三年(1638),是皇太極九子,母親是孝庄皇后。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暴亡,王室討論由誰嗣位問題。在激烈爭論之後,睿親王多爾袞提議,由福臨繼位。這個提議最後通過並議定,由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福臨六歲嗣位,14歲親政,故稱少年天子。清「世祖章皇帝之寶」(寶文)他辭世時24歲,在位10年。10年中,表現出非凡的治國才能,平定了抗清力量,統一了全國。他一開始就重視吏治,卓有識見。他革除多爾袞時期實行的一些弊政,獎勵墾荒,國家局勢逐步穩定。
福臨最初於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即位瀋陽。第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九月福臨到北京。十月初一定鼎(建立王朝叫定鼎)燕京,號大清,福臨即皇帝位,紀元順治。順治帝於是成為清廷入關後第一任皇帝。
清世祖順治帝西方傳教士繪《湯若望與順治帝》。
少年履帝初祚卓越顯治才
順治四年,濟爾哈朗被罷輔政,從此到多爾袞死的七年十二月初,朝政由多爾袞一人獨攬。多爾袞建立了全國性的新的國家政權,採用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但政府機構中存在貪污現象。由於多年戰亂,社會經濟受到極大的破壞,出現了財政危機,八年國庫存銀僅20餘萬兩。多爾袞的五大弊政加重了民族矛盾。農民起義軍、地主階級和南明政權的抗清鬥爭雖然遭受了沉重打擊,李自成和張獻忠犧牲,只剩下殘部,南明弘光政權被消滅,但是抗清鬥爭仍如火如荼。西南,張獻忠余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白文選與桂王相結合;東南,鄭成功堅決不投降,在福建堅持抗清:多爾袞留下的政局還存在很多危險,前途堪憂。
七年十二月,多爾袞死於喀喇城,順治帝親政。議政大臣蘇克薩哈等控告多爾袞「謀篡大位」、順治皇帝像「獨擅威權」,順治帝暴其罪,削其爵,籍其家,財產入公。
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順治帝親政御殿受賀。他表示;國家政務至繁,不是他一個人所能獨理,諸王、貝勒及文武群臣都須殫忠盡職,潔己愛人,利弊悉以上聞。
為了改善吏治,順治帝採取了三項措施。首先強調官吏的選擇。八年(1651)閏二月初七,他指出,國家紀綱,首重廉吏。近來有的貪污成習,舉薦冒濫。他諭令督撫嚴加甄別屬官,把有德有才兼通文史的官員保舉上來,那些不識文義,任役作奸,不能管理百姓的要參劾。十年四月,他親試詞臣(文學侍從之臣,如翰林)62員。試題是《君子懷德諭》、《請立常平倉》。根據考試結果,21人從優外轉——由京官轉作外省同級官,41人保留原銜。十一年二月,甄別直省督撫,給予江南總督馬國柱、順治登極詔書(局部)直隸總督馬光輝升級加銜,而浙江巡撫蕭起元等降級,湖廣總督遲日益革職。第二是打擊貪污納賄。他要求揭露、彈劾大貪大惡。十二月,江南巡按秦世楨彈劾江寧巡撫土國保包庇貪污,朝廷下令嚴審,土國保聽到消息便自殺了。十一年三月,大學士陳名夏結黨懷奸,攬權納賄被處死。十二月初九,廣西巡撫王一品因行賄被處以絞刑。十二年十一月初五,順天巡按顧仁因納賄被處斬。為了杜絕貪污,他制定了嚴厲的處罰規矩。十四年順天同考李振鄴、張我朴與十五年江南考官方猷、錢開宗均因納賄棄市。第三是加強對官員的考核。十年正月與十六年正月先後以大計考核全國地方官員。根據官員的不同表現對他們作出留任或降職等不同處理。十年這次考核,969名地方官受到革、降、調的處理。除考核外官外,他又於九年五月確定以京察考核京官,六年一次。十年四月初五,京察付諸實施。吏部侍郎、學士、詹事等官由順治帝親行考核,六部、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等衙門均參加考核。
當然,對順治帝來說,鎮壓抗清鬥爭是他頭等重要的事情。順治帝強調實行多爾袞「剿撫並用」的方針,並采孝庄文皇后像取先西南後東南的順序。九年順治令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偕貝勒屯齊進攻楚、粵,十年令洪承疇經略湖廣、廣西、雲南、貴州,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十年十二月順治帝令陳泰為定南靖寇大將軍,統帥大軍駐鎮湖南,對付孫可望。十一年十二月,他命濟度為定遠大將軍,征剿鄭成功。十七年七月又令宗室羅托為安南大將軍,率軍征剿鄭成功。要求「倘賊未清,即取廈門,不準論功。」「剿撫並用」的方針很有成效。東南方面,順治帝以「海澄公」的封爵引誘鄭成功投降,受到鄭成功的拒絕,但其部將施琅、黃梧和其他80多名官員投降,黃梧還獻海禁之策,斷絕沿海居民對鄭成功的接濟,給鄭成功抗清造成很大困難;西南方面的抗清形勢,因孫可望投降而大受其害。九年李定國創造的兩敗名王(定遠大將軍尼堪與定南王孔有德)的大好形勢被敗壞,西南抗清形勢急轉急下。十五年正月順治帝令三路大軍入滇,桂王出奔騰越,接著逃往緬甸。十八年吳三桂進入緬甸,桂王被俘,處死昆明。東南方面的鄭成功,北伐失敗,退回廈門,並進兵收復台灣。順治帝逝世前基本上統一了大陸中國。
順治親政前,多爾袞實行五大弊政,加深了民族矛盾。順治帝親政後對五大弊政進行了限制,緩和了民族矛盾。西方傳教士繪《湯若望與順治帝》八年,他下令停止圈佔涿、良鄉等13州土地,十四年放寬隱匿逃人律。
順治帝加強皇權。過去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握有鑲黃、正黃兩旗,多爾袞死後,順治帝把屬於他的正白旗奪了過來,於是獨有三旗,加強了自己的力量。
順治帝吸取歷代尤其是明朝宦官當政對於皇權嚴重干擾的沉重教訓,把太監人限制在千餘人,比明宮太監的十萬(又一說數萬)減少了許多許多。此外他還於順治十年(1653)嚴申,不允許內監干政,規定內監官銜不能高過四品。順治十二年,他讓人在宮中豎立不許內監干政的鐵牌,十五年下令懲治了賄結內監吳良輔的陳之遴等人。然而,順治受了內監吳良輔的騙,搞十三衙門。康熙即位後才處死吳良輔,把十三衙門撤銷。
物質生產是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任何政權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順治帝重視農業生產,親政後在生產方面主要抓了墾荒。清初由於戰亂,土地荒蕪,百姓流亡現象嚴重。順治帝聽從范文程的建議,鼓勵墾荒。規定:一、墾出的土地給予印信執照,即是誰開荒,誰受益。二、種植荒地可以免稅三年。三、以官職作為墾荒的動力。順治十三年規定:「凡貢生監生民人墾地三十頃以上至六十頃以上者,奉送吏兵二部,試其文藝通否,予以知縣、縣丞、守備、百總等官」,「州同、州判、縣丞及舉貢監生有力招民者,授以署員職銜,俟開墾起科,實授本處知縣。」十四年又下達《督墾荒地勸懲條例》,把地方官的官秩與墾荒面積聯繫起來。經過幾年的努力,全國土地和人口數量都有了增長。
順治皇帝繪《墨筆山水》由於清初戰亂,戶口、土地冊籍蕩然無存,征糧無據,弊端百出。為了規範賦稅,順治帝於十四年命右侍郎王宏祚編成《賦役全書》。此書的頒布是賦稅徵集規範化,並使全國賦稅降到明萬曆年的水準。
順治帝為清除多爾袞的弊政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很不夠。譬如防止奴僕逃走的逃人法,在順治親政後沒有廢除,只作了一些修訂,而對窩主處罰越來越嚴。順治三年規定隱匿逃人的正法,六年改為免死或流徙,九年改為其人與家產給予逃人之主,十年再回到正法的老規矩。
順治為人剛愎自用,言行不一。十年正月,順治帝諭內三院說:「朕躬如有過失,諸臣須直諫無隱,即有未合,不妨再三開陳,庶得省改,力行正直,希臻治平。進言切當者,必加旌獎;言之過贛者亦不譴責。」兩年後的十二年正月給事中李裀就逃人立法過重一事,向順治帝數了七個方面的問題。順治讓大臣討論,結果李裀被流徙到今遼寧開原附近的尚陽堡。
十七年寵妃董鄂死了,順治帝痛心不已。他為情感左右,幾乎走到不顧一切的地步。清孝陵他令13名太監和女官殉葬,令詞臣撰寫祭文外還自撰《孝獻皇后行狀》。他還想到北京天台寺出家為僧。經多方勸阻才作罷。
順治帝信佛,取法名「行痴」,尊高僧通琇,道忞為師,自稱弟子,號痴道人。國事繁忙不顧,卻去忙佛事!
順治帝善畫。他用手指畫水中水牛,神態生動。曾將一幅水牛圖和一幅風竹畫送給宋犖(16341713)。他還會畫山水。康熙帝於康熙六年上元夜在禮部尚書王寵簡青箱堂看見過順治畫的林巒間水石明晦之狀,認為頗得宋元人繪畫訣竅。
順治帝死於十八年二月五日,終年24歲。葬河北遵化孝陵,廟號世祖,累謚:「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清聖祖康熙帝康熙出巡圖。
雄才開盛世偉績鑄豐碑
皇太子寶康熙(16541722),全名愛新覺羅·玄燁,順治帝三子。順治帝死前通過與滿洲親貴和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商議後決定讓玄燁繼位。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順治帝病死養心殿,玄燁即位,年號康熙。康熙在位61年,他為統一國家,開拓清代疆域,穩定社會,發展生產和文化事業,開創康乾盛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卓越的帝王之一,可與俄國彼得大帝媲美。
康熙長得怎麼樣?我們當然可以看他的畫像。除此以外,法國白晉所著《康熙帝傳》(馬緒祥譯)也提供了信息。白晉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的中國,在北京供職時時常見到康熙。他說:
康熙今年44歲,執政已經36年。他一身絲毫也沒有與他佔據王位不稱之處。他威武雄壯,身材勻稱而比普通人略高,五官端正,兩眼比他本民族的一般人大而有神。鼻尖稍圓,略帶鷹鉤狀,雖然臉上有天花留下的痕迹,但並不影響他英俊的外表。
康熙像傳中還說到他的精神品格:
康熙的精神品質遠遠強過他身體的特性。他生來就帶有世界上最好的天性。他的思想敏捷、明智,記憶力強,有驚人的天才。他有經得起各種事變考驗的堅強意志。他還有組織、引導和完成重大事業的才能。所有他的愛好都是高尚的,也是一個皇帝應該具備的。
康熙帝即位時年僅8歲,以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康熙六年康熙帝14歲,因為索尼建議而親政。這年,索尼不幸病故。
康熙即位之初,輔政大臣鰲拜(?1669)專權,為非作歹,不把康熙帝放在眼中。如不除掉,鰲拜就會成為清朝的慶父,康熙帝自己也就成了傀儡,雄才難展。康熙八年,康熙帝16歲,智擒鰲拜,數其大罪30,禁錮起來,死於獄中。除掉鰲拜,清朝開始走上坡路,康乾盛世由此開端。
紫禁城月華門南,有間康熙讀書室,稱南書房。康熙十六年(1677),他選詞臣入值。除做文學侍從外,還讓他們參與機務,成為發布政令的地方。這樣一來,皇權進一步集中了。乾綱獨斷以後,康熙帝運用手中權力做了一系列大事,取得了彪炳千秋的偉業。
首先是平定叛亂、統一台灣,解決邊疆問題。
康熙十二至二十年,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三藩指分封在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分封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分封在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康熙帝佩刀像康熙帝覺得他們割據一方,對清朝構成威脅,決定撤藩。吳三桂首先造反,兵出湖南。在他影響和要挾下,耿精忠和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台灣鄭經、廣西將軍孫延齡、陝甘總兵王輔臣等10餘省的漢將與蒙古察哈爾部紛紛起來響應。康熙帝採取重點打擊吳三桂而招撫其他兩藩的策略,大膽起用綠營兵。經過八年的努力,終於平定了三藩,西南、東南邊疆得到安定,中央集權制度也進一步得到了加強。政治局面開始安定下來,又為生產的進步提供了前提。
三藩平定後,康熙帝開始統一台灣大業。順治十八年,鄭成功趕走盤踞台灣的荷蘭殖民主義者,光復了台灣。鄭成功去世以後,由其子鄭經接替治理。鄭經死後又由其子鄭克塽執政。台灣長期處於割據狀態,有被外國殖民主義者分離出去的危險。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戰船一舉攻克台灣,鄭克塽投降。台灣設府,正式歸屬中原王朝。在平定三藩,統一台灣的同時,康熙帝於二十一年派彭春趕走了侵佔東北部尼布楚和雅克薩的俄國侵略軍,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邊界,收回了部分被俄國侵佔的領土,康熙出巡圖安定了東北部邊疆。
東北部邊疆問題解決後,康熙帝又成功地解決了西北邊疆問題。明末,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即內蒙古,皇太極時期已經歸附清朝)、漠北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分四部: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和土爾扈特)。二十七年(1688)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俄國支持下興兵侵入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王公向清政府求助。康熙帝先後於二十九年、三十五年與三十六年三次御駕親征,鎮壓叛亂。最後,噶爾丹兵敗自殺,蒙古恢復平靜。康熙帝進一步採取聯姻、封爵等措施加強與喀爾喀蒙古上層關係,實行盟旗制度和法律制度以加強對喀爾喀蒙古的管理。
五十五年(1705),繼噶爾丹為準噶爾汗的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凌敦多布率兵進攻西藏。康熙帝派皇十四子允為撫遠大將軍率兵分三路援藏,擊敗大策凌敦多布。
第二是大力發展經濟。康熙帝親政後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尤其是解決三藩與台灣問題之後。他重視發展生產措施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停止圈地。清初因圈地弊政強佔了農民大量土地。順治四年和十年先後兩次詔停圈地,但康熙即位後圈地情況仍然存在。康熙八年六月,康熙諭令戶部:「自後圈佔民間房地永行禁止,其今年已圈者,悉令給還。」二十四年又下令:直隸州縣圈地停止。圈地最後終止。二是獎勵墾荒。順治時就提倡墾荒並取得成果。康熙帝繼續提倡,他把官員的提升與能否招人墾荒聯繫起來並將順治時所定的免稅時間由三年延長至六年乃至十年。官員和百姓墾荒積極性調動起來,耕地面積逐年擴大,由順治十八年的540餘萬頃增加到康熙二十四年的600餘萬頃。三是蠲免錢糧。蠲免錢糧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免徵荒地田賦,一種是免徵災民賦稅。前者有利於鼓勵墾荒,後者有利於穩定社會。康熙執政的61年中,蠲免錢糧數額巨大:「前後蠲除之數,殆逾萬萬」。四是治河。清初黃河水患嚴重,碭山(江蘇西北)以下和洪澤湖的高家堰均決口數十處,蘇北的山陽和高郵七州縣大部分被淹,危害生產和人民生活。漕運自清口至張庄,由於黃河風高浪急,行船常出意外。康熙帝任命安徽巡撫靳輔任河道總督,專門負責治河。他本人六次南巡時也都親臨指導。治理好了黃河,山陽和高郵七州縣免除了水災。自駱馬湖至清河仲家莊鑿了一條中河,漕運不走黃河而走中河,保證了安全。除黃河外,永定河也得到治理。此外他還注意開海禁與鼓勵內地經商。順治年間,為了對付鄭氏集團,實行海禁,影響了對外貿易。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允許海洋貿易,還減少關稅。這一開放政策,促進了對外貿易。在開海禁的同時,康熙帝還鼓勵內地經商,免除了平定三藩時實行的鹽科、房田稅、牙行雜稅。
第三是發展文化事業。康熙深諳治國之術:統治一個幅員廣大,漢族人居多的國家,僅靠武力不行,還要實行文治,籠絡漢人,尤其是漢族知識分子。在位期間,他令詞臣完成了《全唐詩》的結集和刊印,編出了《佩文韻府》、《康熙字典》,並開始《大清會典》、《古今圖書集成》的編撰。此外,還續修《明史》。以上的圖書編撰為清朝博大、鼎盛的文化事業作了積極貢獻,也增強了清朝對全國的凝聚力。
康熙帝在加強文化建設的同時,大興文字獄以加強思想專政。著名的有《明史》案、《南山集》案。因為他開了個壞頭,雍正和乾隆二帝都跟著幹了,殺害了很多抗清人士,毀了不少圖書。
康熙行「寬仁」之術,例如他多次蠲免錢糧,處理文字獄,有時比刑部所擬的處罰寬,見本書《文字獄·〈南山集〉案》。清初除征地丁糧外,對火耗不加禁止。有人認為放縱徵收火耗容易助長官員的貪慾,應當取消,但康熙帝認為官員薪俸薄,容忍了這種做法。他說:「諸臣為秀才,皆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軒駟馬,八騶擁護,皆何所來貲,可細究乎?」結果助長了腐敗,導致康熙末年虧空巨大。
明朝開始就有御門聽政的制度。皇帝在乾清門接受臣僚題奏(題本與奏本。報告公務用題本,奏事進言用奏本),處理日常政務。康熙帝幾乎每天堅持御門聽政。其勤政,可見一斑。
康熙帝在他青壯年時期確是很有作為,為清王朝的鞏固和國家的繁榮宵衣旰食,功勛卓著,不愧為封建時代的偉大帝王。但到晚年,由於眾多的皇子爭奪帝位,把他搞得心力交瘁。內政外交漸廢,吏治逐漸敗壞。由於官吏侵吞貪污,國庫存銀驟減。康熙五十八年(1719)國庫儲備47368645兩,康熙帝死的那年(1722),國庫僅有銀八百萬兩。
康熙帝在位61年,終年69歲,葬河北景陵(遵化縣昌瑞山),廟號聖祖,謚「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
多才多藝的康熙帝
避暑山莊圖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國的為數不多的偉大封建政治家,還是多才多藝的學者。錢宗范在《康熙》中說:「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曆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人文科學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所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他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他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我們在這裡就康熙的才能補充一些例子:
康熙的漢文水平很高,中國歷史知識豐富。「城高千仞衛山川,虎踞龍盤王氣全。車馬往來雲霧裡,民生休戚在當前。」他的這首《登高詩》被譽為帝王詩。康熙六巡江南題詞很多,如為濟南趵突泉題「激湍」、「源清流潔」,為珍珠泉題「清漪」、「潤物」,為鎮江金山龍禪寺題「江天一覽」,為濟南省城書院題「學宗洙泗」,為錢塘江龍王廟題「恬波利濟」,為陸秀夫祠堂題「忠節不磨」,為米芾海獄庵康熙老年像題「寶晉遺蹤」。題詞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漢文水平和豐富的中國歷史知識,題詞的書法也很好。
康熙善算學。宣城梅成、泰州陳厚耀入值南書房,康熙教過他們算學。
康熙善射。他晚年對近御侍衛說:「我自幼至老,用鳥槍弓箭射死老虎135隻,熊20隻,豹25隻,猞猁猻10隻,麋鹿14隻,狼96隻,野豬132隻,吹哨引來而射死的鹿幾百隻。射獲其餘的野善不計其數。曾一天之內射兔318隻。」
康熙有豐富的水利知識。他六巡江南視察河工,對每項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體指示。他最後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親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開河才去的。經過實地考察,他正確地予以否決。
康熙帝智擒鰲拜
鰲拜(?1669),滿洲鑲黃旗人,曾經隨皇太極出征察哈爾和朝鮮皮島,賜號「巴圖魯」。「巴圖魯」是滿語,意思是勇士、勇敢。參加過松錦之戰,崇德八年升為三等昂邦章京。他擁護福臨即位,曾到湖廣、四川和貴州鎮壓抗清鬥爭。順治親政後,授議政大臣,晉陞二等公。順治遺詔,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為康熙輔政。鰲拜以為康熙年幼,不懂事,而肆無忌憚,培植私人勢力,挑起鑲黃與正白兩旗換地糾紛,企圖掀起新的圈地惡浪,戶部尚書蘇海納、直隸總督朱昌祚和巡撫王登聯反對。鰲拜懷恨在心,矯旨把三人殺了。因蘇克薩哈也在換地事上反對他,鰲拜羅織24條大罪也於康熙六年殺了蘇克薩哈。有鑒於此,康熙帝決定除掉他。但鰲拜是輔佐大臣且有勇力,處置他沒有處置一般人那麼容易,康熙帝決定智擒。
他首先進行火力偵察。有一次,鰲拜稱病不上朝,而要康熙帝去看他。當康熙帝與侍衛進入他的卧室時,見他臉色驟變。侍衛疾步上前,掀開鰲拜床上席子,露出一把利刃,鰲拜面如土色。康熙帝為緩和氣氛,笑著說:「刀不離身,是滿洲老風俗嘛,不足為怪。」說完就回去了。
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15歲。這年四月,康熙帝以下圍棋為名召大學士索額圖商量對付鰲拜的辦法。過了幾天,鰲拜獨自一人入宮,康熙帝令布庫侍衛,把他拿下。康親王數鰲拜30大罪,康熙帝親自審問,俱合實情。大臣要求將鰲拜交大理寺定罪,康熙帝說,鰲拜是顧命大臣,在先朝效了大力。特免其一死,從寬處理,僅革去他的官職,沒收他的家產,禁錮起來。後來鰲拜在獄中病死。
康熙宮中費用
康熙宮中費用比明代少得多。
康熙二十八年(1689),大臣對當時宮中花費與明代宮中花費做了一個比較:
明代宮中,每年用金花銀(金花銀指賦征米穀折價上交的銀兩,上供御用)969400多兩,現在已充軍餉。明代光祿寺(管皇室祭品與膳食的機關)每年送24萬兩銀子給皇宮,康熙便服像現在只送3萬餘兩。明朝每年送給皇宮的炭是1208萬斤,現在只用100萬斤。明代給皇宮送的木柴2686萬多斤,現在只送6000080000斤。明代各宮用的床帳、輿輪、花毯之物,每年花費28200多兩,現在這些東西不用了。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帝說:「明朝宮內用費高,大興土木,他們一天的用費夠我們用一年。明代宮中脂粉錢達40萬兩,供應錢幾百萬兩,到世祖登基時已全部廢除。明代末年宮女達9000人,內監十萬,有的連飯都吃不上。現在宮中才四五百人罷了。」他對戶部官員說:「國家錢糧理應節省,否則不夠用。」
籠絡漢人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是社會重要組成部分。在封建時代,讀書的人很少,但他們有知識有文化,能說會道,在群眾中很有影響。統治階級管理全國,必須依靠他們。清朝是少數民族之一的滿族的貴族建立起來的。滿族知識分子很少,統治者要想管理好泱泱大中國,不依靠廣大的漢人知識分子絕對不行。然而,清廷入關後,雖然隨著其軍事鬥爭的節節勝利,抗清鬥爭逐步被鎮壓下去,漢族知識分子紛紛向清朝靠攏。然而仍有相當一批漢族知識分子對清朝持反抗或不合作態度。長此以往,清朝將很難長期保持其統治。順治朝已經對漢人知識分子進行籠絡,康熙帝加大了力度,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手段主要是抓住漢人知識分子的心理,通過多種手法,沖淡漢人知識分子對清王朝的仇恨心理,使漢人知識分子增強對清朝的好感。具體來說有如下六個方面:
1祭祀歷代帝王。明洪武六年,禮臣請專祀歷代帝王中的16位創業之主。順治二年增祀遼太祖、金太宗、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共22位。康熙六十一年,康熙下令,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全部入祀。崇禎帝雖是亡國之君,但沒有過失,也應入祀。入祀國君激增到143位。
2康熙十六年至四十六年康熙六次南巡。六巡期間給大禹、季札(春秋時吳國人)、董仲舒、焦先(三國時魏人)、周敦頤、范仲淹、歐陽修、胡安國(北宋人)、米芾、宗澤、陸秀夫等歷代很有影響的漢族賢人題詞寫匾,頌揚他們。此外他還祭奠大禹陵、明孝陵,祭祀孔廟,喚起漢人知識分子對清朝的好感。
3利用教育機構和科舉對學生和舉子灌輸程朱理學。令國子監講程朱理學並刊行宣揚理學的《理性大全》,童試規定要默寫充滿封建思想的《聖諭廣訓》,以理學控制漢人知識分子思想。
4以選官為誘餌。科舉考試是選官途徑。康熙帝除按慣例舉行科舉考試外,還在康熙十八年(1679)例外舉行由外官推薦舉子的博學鴻詞科考試。舉子多數是隱沒于山林的明代遺民,其中一些講民族氣節的漢人知識分子如顧炎武、黃宗羲、魏禧等堅決不參加。傅山不去,被抬到京郊還是不願進城考試。只143名應試。試題一賦一詩,取中50人為翰林官,其中有名的有朱彝尊、汪琬、湯斌、毛奇齡等。康熙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康熙帝南巡杭州,又例外召試士子。中選者賜白金,赴京錄用。
5修《明史》。修《明史》始於順治朝,其目的是安慰明朝遺民。該書雍正續修,乾隆朝完成。修《明史》過程也是吸納漢人知識分子的過程。例如萬斯同,初不參加科舉,不參與《明史》修撰。但康熙十八年(1679)應徐元文聘請,還是參加了,只是不署銜,不支俸。
6宴請。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於暢春園舉行千叟宴,邀請年逾65歲的老人參加,不論滿漢,即興賦詩,給人以滿漢融洽和樂的印象。
清世宗雍正帝師先帝再接再厲屢革新雷厲風行
雍正「為君難」璽世宗雍正帝(16781735),全名愛新覺羅·胤禛,康熙四子。《清史稿·世宗本紀》上說他「有異征,天表魁偉,舉止端凝。」為人嚴酷,作風雷厲風行。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死,二十日胤禛奉康熙帝遺詔即皇帝位,這是《清史稿·世宗本紀》的說法,但很多學者認為他的皇位是奪來的。當時他45歲,思想成熟,對朝廷內政外交好壞方面的情況已有相當深刻的了解,哪些需繼承,哪些需變革也胸有成竹。在位13年間,他繼續執行先王正確政策,發揚光大;以往積弊則堅決革除,支持創新。經過13年的勵精圖治,使清朝各方面在康熙時期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為康乾盛世的創建作出了巨大貢獻。
繼續執行先王統一國家政策,打擊分裂活動。康熙帝三征噶爾丹,對統一新疆、青海、西藏、蒙古起了巨大作用。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於雍正元年支持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糾集20萬人進攻西寧反清,雍正命年羹堯、岳鍾琪率兵討伐,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雍正五年派遣策凌為首席代表與俄國簽訂《布連斯奇條約》,第二年又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劃定了中俄邊境,穩定了中俄邊界局勢,促進了中俄邊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貿易。
繼續執行先王發展生產的政策。他像前輩君王一樣鼓勵開荒,興修水利。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十二年,全國田地從735萬頃增至890萬頃,疏浚了衛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隸營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黃河、運河堤岸。
雍正像繼續蠲免錢糧政策。據《清史稿·世宗本紀》,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災區的賦稅和一些地區的漕糧。
繼續執行發展文化的方針。康熙帝重視發展文化事業,雍正仍重其事。在他執政期間,完成了始於康熙年間的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此外續修《大清一統志》,於乾隆八年成書。續修的還有《大清會典》。
繼續改善吏治。順治、康熙都重視吏治。雍正帝仍然重視。他說:「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為改善吏治,他對官員實行「吐故納新」。雍正賞識執法嚴,作風雷厲風行,嚴猛行政,有開拓氣魄,政績顯著的官員。胤禛還是皇子時,曾囑託內務府員外郎鄂爾泰替自己辦些私事,被拒絕。胤禛即位後非但沒有打擊他,還讚揚說:「你擔任郎官,拒絕皇子的要求,執法嚴格,我很高興。」後來鄂爾泰青雲直上。再如田文鏡、李衛在河南、浙江清查錢糧做得好,被譽為「模範督撫」。「姑息養奸」、「貪庸不肖」,因循貪婪的官員,雍正帝則堅決排斥。雍正初年,山西、湖南、浙江等省就革掉許多這樣的官員。在湖南,州縣官65人在一年之內就革除了30多人,個別省革除十分之九。清除敗類對純潔官吏隊伍自然有很大作用。下面提到雍正帝制定的耗羨歸公政策也有助於官吏的廉潔。
繼續加強皇權,並使之發展到巔峰。加強皇權,實施中央集權始於皇太極,康熙帝加快了步伐。雍正帝繼續加強皇權,從三方面入手:
雍正皇帝洋裝像第一、強化密折制度,擴大密折的範圍和內容。密折起於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於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動態,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實施統治。為充分發揮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遞密折的範圍擴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內容則擴大到生計、風俗等方面。
第二、打擊朋黨、政敵。雍正有兄弟多人,雍正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當作勁敵,對他們予以堅決打擊。雍正二年七月印製他的《朋黨論》,發給諸王和要員。文中強調臣子要與君王同好惡,指出朋黨的危害。做罷輿論後就立即處置他們:康熙的皇十四子允先是降爵為郡王,拘禁湯山,後來派去守陵,再後來降爵為貝子,受圈禁。康熙的皇九子允禟發往西寧,由年羹堯監視併名其為「賽思黑(豬)」,皇八子允禩被圈禁,改名為「阿其那(狗)」。雍正皇帝道裝像康熙皇十二子允被革職,康熙的皇三子允祉也被革爵禁錮。
排除兄弟方面的威脅後,雍正帝又對倚功自傲或倚親自矜,結黨營私,企圖爭奪九鼎的年羹堯、隆科多開刀。年羹堯歷任川、陝巡撫、總督,有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的功勞。驕縱攬權,用人自專,企圖奪權。雍正三年(1725),雍正調他任杭州將軍,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盡。隆科多是皇親貴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其姊是雍正嫡母孝懿皇后。康熙在世時用為一等侍衛,臨終時被任為惟一的傳詔大臣。雍正登基後,隆科多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吏部尚書。他恃親自矜,招權納賄,籠絡黨羽。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將他圈禁,六年死於禁所。
第三、設軍機處。雍正七年,雍正帝借用兵西北便於發令為名設立軍機處,成為處理軍國要務的中樞機構。軍機處仰承皇帝意旨辦事,使皇權達到極點。
繼續大興文字獄,打擊漢族知識分子。雍正繼續康熙以文字獄加強思想控制政策,所興大獄有查嗣庭獄和曾靜獄(詳見《法制·文字獄》)等。
雍正帝一方面照舊執行先王老方針,使之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則是搞改革,清除積弊。主要有如下四方面:
雍正帝推行最大的改革是財政改革。財政改革分三方面:賦稅改革、耗羨歸公制和清查錢糧。
雍正元年,雍正帝從直隸巡撫李維鈞之請,實行丁銀攤入田賦一併徵收的原則,改變過去按人丁、地畝雙重徵收標準,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這一改革推廣到了全國。
《雍正行樂圖》之「農夫」清查錢糧起因是康熙末年財政嚴重虧空。康熙四十八年戶部存銀五千多萬兩,六十一年僅八百多萬兩,存銀下降這麼多,原因是虧空。經查,戶部虧空二百五十萬兩,江蘇從康熙五十一年到雍正元年虧空八百一十萬兩。雍正元年起到九年,雍正帝雷厲風行地進行了一場錢糧大清查。規定凡是虧空,三年補齊。他組織了一個得力的領導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親王允祥總理事務,皇舅隆科多、大學士白潢、尚書朱軾會同辦理。清查虧空首先在中央進行。虧空的主要原因是官吏的貪污中飽。《雍正行樂圖》之「蓑笠垂釣」雍正帝勒令貪欠官員賠償。康熙十子敦郡王允、內務府堂官李英貴家產被抄歸公。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進行。清查不力的官員,則予以調查處理。江西巡撫裴律因清查不力而被審問,查出他本身就有貪污,被參劾。對於貪官一律治罪。河道總督趙世顯、過去經常給康熙帝寫密折的蘇州織造李煦等貪官都被抄了家。清查使財政好轉,一年後就有了贏餘,雍正末年存銀增至6000餘萬兩,同時懲治了一批貪官污吏。
耗羨是一種附加稅。清初,官吏薪俸低,不足以養家糊口,辦公費不足,督撫索取節禮,而囊中羞澀拿不出錢。地方官吏便通過增加田賦來增加收入。這種收入就叫「耗羨」或「火耗」。這種任意加賦的做法,增加了農民的負擔,也助長官吏的腐化。康熙帝認可這種做法,於是耗羨問題沒能解決。雍正二年,山西巡撫諾岷請求將全省一年所得耗銀提解司庫,耗羨歸公,以20萬兩留補無著,其餘分給官員。六年七月,雍正帝令各省全面辦理養廉,一面又嚴辭禁止各種陋規。以後火耗一分為三:一份給地方官養廉,一份彌補地方虧空,一份留地方公用。這樣,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又有助於廉政。
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的改革。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取消土司,改派可以隨時任免的流官。改土歸流對於減輕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有幫助,對清朝實施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有意義。改土歸流詳細情況,請看《政治·土司改流》一文。
《雍正行樂圖》之「佛裝像」雍正帝在人權方面有一項重大改革,那就是削除賤民籍。賤民指奴僕、娼優、隸卒、樂戶、惰民、蜑戶(以船為家,以捕魚為業,不能上岸居住的漁民)等。他們社會地位低下,不能與一般人為伍,不能讀書,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雍正元年,山西、陝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編入「樂戶(官妓)」籍的後代,雍正命令摘除其「樂戶」籍,使其成為民戶,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紹興曾反對朱元璋的那些人後代的「惰民」籍,使其成為民戶,五年四月下令免除粵東「蜑戶」籍,使其成為民戶。他們的賤民籍除掉後,提高了社會地位。
雍正帝在皇位繼承上有一項重大創新,那就是秘密立儲。鑒於康熙帝在預立太子問題上的失敗,雍正帝於元年八月宣布密建儲位法——將他的繼承人弘曆的名字寫好,雍正御筆《夏日泛
舟詩》軸放匣中,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駕崩後從匣中取出宣讀。又以密旨藏於內府,以備核對。這個方法,避免了皇子爭權而引起的激烈鬥爭。後世幾代都效法他。
與康熙帝一樣,雍正帝勤於政事。他宵衣旰食,夙夜憂勤,按照今日事今日畢的原則辦事。後人收集他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
雍正帝死於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終年58歲,葬河北易縣,廟號世宗,謚「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
雍 正 性 格
雍正性格頗為複雜。
暴躁。有一次,雍正看雜劇《鄭儋打子》。演員的演技和唱腔都不錯,雍正賜食。因為劇中鄭儋是常州人,演員就問雍正帝現今常州刺史(明清時刺史是知州的別稱)是誰。想不到雍正聽後大怒,說:「你是戲子,怎麼可以問起官守來?」立刻將演員杖擊而死。雍正初年,發現浙江人汪景祺譏評雍正殺功臣年羹堯,查嗣庭出「維民所止」的試題,雍正帝怒髮衝冠,殺了汪景祺,查嗣庭下獄並死於牢中。他認為浙江澆漓,不定期的停止浙江鄉、會兩試,並設觀風整俗使。
雷厲風行,當機立斷。雍正即位後搞了許多改革,如財政制度改革,改土歸流,都是決定後就干,一干就大張旗鼓,全力以赴,不拖拖拉拉,一定干出結果。
雍正手書對聯嚴刻少恩。嚴刻就是嚴厲苛刻。雍正即位後把他的好幾個兄弟當成政敵,對他們殘酷鎮壓,一個個都打了下去,有的置之死地。
刻薄殘酷。雍正帝的刻薄表現在他以極其粗俗醜惡的語言醜化他所痛恨之人。例如他把他的弟弟允禟改名為「塞思黑」,把允禩改名為「阿其那」。「塞思黑」和「阿其那」都是滿語,前者是「豬」,後者是「狗」。錢名世寫了歌頌他政敵年羹堯的詩,雍正帝就給錢名世寫了塊「名教罪人」的匾,掛到錢名世的大廳,以世世代代醜化錢名世。他還嫌不夠,令385名舉人、進士寫詩醜化錢名世。
樸素、嚴肅。《嘯亭雜錄》卷一說他「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
雍正有仁慈一面。他吃飯不剩飯,顆粒必盡,他常對臣下說,要珍惜五穀,以暴殄天物為戒。他對張廷玉說,他與人同行,不踩他人頭影。
雍正迷信祥瑞,喜歡別人向他報告祥瑞。他為祈雨而造風、雲、雷、雨四神。所謂祥瑞是指好事情的兆頭和徵象,例如玉米一棵四穗,稻禾徑高數尺,皇陵出現五色祥雲等。雍正七年十月,雲南趙州出醴泉,鄂爾泰奏聞,雍正帝馬上褒獎他「化民成俗,格天致瑞」,加官少保。
清高宗乾隆帝
乾隆《萬樹園賜宴圖》。
《平定台灣戰圖冊》。
乾隆《平定金川圖冊·收復小金川》。
全面建功達盛世驕奢淫逸轉衰微
乾隆皇帝生母孝聖憲皇后像清高宗乾隆(17111799),全名愛新覺羅·弘曆,雍正第四子。高鼻樑,身修長。年幼時,聰明好學,為其祖父康熙帝所寵愛,令養育宮中。雍正元年,雍正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錦匣,置諸順治皇帝所書「正大光明」匾後。雍正帝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凌晨去世,內侍取出諭旨,弘曆宣讀即位,改明年為乾隆元年。
乾隆帝才識過人,即位時正是他血氣方剛之時。他乾綱獨斷,以寬嚴互濟的政策治理國家,在康熙、雍正創建的業績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使清朝的經濟、文化事業都獲得極大的繁榮。他大力開疆拓邊,疆土到乾隆二十四年達到最大,使康熙到乾隆中期形成著名的康乾盛世。但是到了晚年,乾隆帝驕奢淫逸,吏治敗壞,使清朝走向衰落。
乾隆帝即位後首先緩和雍正朝造成的政治緊張氣氛。乾隆二年,他就釋放了雍正末因貽誤軍機而判死罪的岳鍾琪、傅爾丹,賜予允禟、允禩公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還為多爾袞昭雪,身穿朝服並坐在御座上的乾隆皇帝。此畫作者據稱是郎士寧。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復其王爵。這些措施緩和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對穩定王朝的局勢是有意義的。然而把雍正年間因貪贓被革職的官吏一齊復職,對貪污案不予追究,放鬆對官吏的考績,結果吏治又壞,貪風再起。乾隆覺察後,從乾隆三年起他開始嚴肅處理侵貪案件,將性質嚴重,核實無誤的貪污犯即行正法。乾隆六年(1741),處死了納賄銀千兩的兵部尚書兼九門提督鄂善。從乾隆二十年開始到四十年代,還處死了10餘名職位很高的巨貪,如雲貴總督恆文、雲南布政使錢度、山東巡撫國泰、陝甘總督勒爾謹、浙江巡撫王亶望都被賜死、正法。慧哲皇貴妃的親兄高恆擔任內務府總管,侵貪兩淮提引,慧哲皇貴妃親侄高朴擔任兵部右侍郎,濫索金寶、盜賣官玉,乾隆帝也都未予以寬待。
乾隆初中期,乾隆帝重視吏治,首先他重視官吏的選拔。他強調官吏應該年富力強。55歲以上的官吏要詳細甄別,65歲以上的官員要帶領引見,能否繼任他要親自定奪。他將不稱職的官吏分成8類: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軟無力、不謹、貪、酷,並給予不同的處理。在乾隆一朝,因考績不合格受到降級或處分的官吏達6萬多人。第二,禁止向皇帝進獻。在初中期他禁止各省大員向皇帝進獻方物、土產。第三,注重考績。為了整頓吏治,乾隆帝嚴格運用「京察」、「大計」考核官吏。過去那些不用考核的藩臬(布政史與按察司),乾隆帝也要考績。他要京官以密折報告屬吏是否賢良。第四,注意解決官員及其家屬的生活費問題,給京官加薪,給外官發放養廉銀,使官員安心職守。第五,處置貪官。這是指初中期的情形。
乾隆帝重視對太監的約束。乾隆帝即位後就發表上諭,告戒太監不得越軌。「若太監略有放縱,許內務府總管先拿後奏。」二十三年(1758)乾隆帝將泄露硃批的太監高雲從處以磔刑。
乾隆帝善於駕馭群臣。乾隆初年,朝廷中以鄂爾泰與張廷玉為代表的滿漢兩派鬥爭十分激烈,互相拆台。乾隆帝不是打一派拉一派,而是對他們都進行嚴厲警告,採取抑制手法,不讓一派打壓另一派,始終讓他們保持平衡,避免了大分裂。
乾隆帝和祖父康熙、父親雍正一樣,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學習耕種技術。以前貴州遍地桑樹,但不養蠶紡織,他便責成貴州地方官向外省招募養蠶紡織能手傳授技術。他令地方官注意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他鼓勵開荒,擴大種植面積。雍正二年,全國可耕面積683萬餘頃,乾隆三十一年擴大到741萬餘頃。烏魯木齊地廣人稀,他資助甘肅貧民前去墾種。關心水利建設,他下令完成的水利工程,較大的有:河南南陽至商丘黃河河堤新築170餘里,清口及江南運河疏浚,江南淮陽運河挑浚,清河千里堤岸培築。此外,在他關心下,修了江蘇寶山至金山242里長的《平安春信圖》塊石簍塘和浙江金山至杭縣500裏海塘。這些水利工程起了防洪、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乾隆帝重視發展商業並給予寬鬆政策。他規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銷售糧食,可以免關榷米稅,允許百姓販運少量食鹽(這在雍正朝是不允許的)。金融機構(經營匯兌和存款、信貸的票號)在乾隆朝也開始出現。由於生產的發展,國家財政收入從乾隆二十八年開始逐年提高。原來每年財政收入是三四千萬兩,二十八年就達到47063610兩,四十二年達到最高點81824044兩。後來降低一些,但也達到六七千萬兩。
乾隆帝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多次普免天下錢糧。
乾隆帝武功赫赫,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併拓廣了領土。乾隆十二年(1747)與三十六年(1771)兩次派兵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叛亂,然後設官立制。乾隆十五年(1750),西藏叛軍攻擊清朝駐藏大臣,乾隆帝派兵平定。第二年簽訂《西藏善後章程》,乾隆五十三年(1788)與五十七年,乾隆帝兩次派兵反擊廓爾喀入侵西藏,於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制訂《欽定西藏章程》,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地位平等並制定「金瓶掣籤」制度來認定達賴、班禪的轉世靈童,加強了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乾隆二十年(1755)與二十二年,乾隆帝兩次派兵平定準噶爾叛亂,二十三至二十四年,派兵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新疆從此成為清王朝的一部分。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帝設伊犁將軍,成為管理新疆的最高軍事長官。對邊疆的經營是乾隆帝最大的功績。清朝的疆域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努力而最後形成: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蔥嶺,北到恰克圖(貝爾加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島,奠定了中國今天的版圖。
明末,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爾扈特部離開他們世居的塔爾巴哈台(今塔城)西遷至俄國伏爾加河下游。乾隆三十五年(1770),首領渥巴錫汗率領他們16.9萬人踏上回國路程。他們越過千山萬水,克服重重險阻,於翌年六月到達伊犁,到達時只有6.6萬人。乾隆帝十分重視土爾扈特部的回歸,令當時駐烏什任都統銜參贊的舒赫德前往伊犁協助伊犁將軍安置他們。土爾扈特部的回歸是乾隆朝民族團結的壯麗篇章,是康乾盛世的盛事。
效法康熙帝,乾隆帝積極籠絡漢族知識分子。乾隆元年就模仿康熙舉行了一次博學鴻詞科考試。南巡時利用機會接見漢族知識分子。乾隆巡幸12次,途中召試士子,試以一詩一賦,一論或一策。進入高等的,授予進士、舉人,馬上任為中書,是生員,就賞給舉人,准予會試。
乾隆帝漢文水平很高,能詩善畫,精於騎射。清朝皇帝中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和功績當以他為最。在他統治期間,各種官修書籍達100餘種,完成了順治朝開始編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開始編寫的《大清一統志》,他又令臣下編成《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大清會典》。除了這些歷史、制度方面的著作外,其他類別的著作,著名的有文字音韻《清文鑒》、文學《唐宋詩醇》、乾隆大閱圖地理《大清一統志》、農家《授時統考》、醫學《醫宗金鑒》、天文曆法《曆象考成後編》等重要文獻。圖書編撰方面的最大成就是親自倡導並編成了大型文獻叢書《四庫全書》,收經史子集書3461種,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獻。由於乾隆帝對文化事業的熱心,漢學從乾隆朝愈益興盛,至嘉慶朝,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學派」。中華文化在這個時期進入了鼎盛的時代。
乾隆帝武功文治和生產的發展使清朝走到了顛峰。
乾隆帝自詡「十全老人」,實際上他的武功文治不全是正義和福音。他的十大武功,滋長了夜郎自大的思想。況且其中有的武功並不正義,例如出兵緬甸、越南就是。疆域開拓過程中,殺戮甚眾。準噶爾原有60多萬人口,征回部時殺了3%,染疫而死又有4%。
文治武功使乾隆產生驕傲,他向英王吹噓清朝是「天朝」,其虛驕對爾後幾個帝王都產生了壞影響。
乾隆帝為加強思想統治,也效法康熙帝大搞文字獄。僅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八年發生的文字獄就近50起。胡中藻《堅磨生詩抄》案、徐述夔《一柱樓詩》案都是發生在乾隆朝的大文字獄案。據說乾隆朝的文字獄比康熙、雍正朝文字獄的總和還多四倍。為了搞思想統治,他在編《四庫全書》時,燒毀了大量「違禁」書籍,成為中國文化的浩劫。
驕奢淫逸,貪求享受是乾隆帝的致命弱點。他大修皇家園林,為母親祝壽,六次南巡,費糜不計其數。漸至年老,喜歡阿諛奉承,長期寵信巨貪和珅。他口頭上諭令臣下克己奉公,還處死了一些貪官污吏,但他自己卻廣徵財貨,以勒索巨款代替對官吏的處理。他剛愎自用,不聽勸告。乾隆朝後期走向衰落,與他的無厭追求有密切關係。
乾隆帝是中國皇帝中壽命最長的,活了89歲。當了60年皇帝後,他禪位於嘉慶帝,因為他祖父在位61年,崇拜祖父康熙的乾隆帝有意少1年。此後他當太上皇,仍然視事。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三,乾隆帝去世。上謚「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葬河北遵化馬蘭峪裕陵。
***
乾 隆 勤 政
趙翼(17271814)於乾隆十九年(1754)入直軍機,曾親見乾隆勤政情況。
乾隆帝總是卯時(早上5:007:00)起床。要是夏天,這時天已亮了;要是冬天,五更才盡。在軍機值班的10多人,每晚留一人值班。恐怕第二天一早有事,非一人對付得了,便每日輪一人早上班相助,於是也在五更上班。平時大家不知乾隆帝何時起床。但從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後,乾隆帝從他寢室出來,每過一門,必響鞭炮一聲,憑此就知道乾隆聖駕已到乾清宮了。這個時候,要燃一寸長的蠟燭天才亮。軍機處的十多人,過五六天才輪上一個早班,已覺辛苦,但乾隆帝則是天天這麼早就上朝了。
平時無事時乾隆帝也是如此。當西北用兵出征準噶爾部和新疆之時,軍事情報到達,即使是半夜,乾隆帝也一定要起來親自過目,如有要事立即召集軍機大臣指示機宜,說很多話。趙翼作記錄,有時從起草到恭楷謄正,得要一兩個時辰,這時乾隆帝還披著衣服等他。
博學的乾隆
乾隆帝是雍正帝的第4個兒子。其祖父康熙帝在去世前就預言他「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乾隆自幼聰明,六歲就學,過目成誦。
乾隆每天召見大臣後,或作詩,或繪畫。他的詩作達4萬多首。他寫詩,用珠筆起草,讓內監交有文學造詣的軍機大臣看。詩中有典故,乾隆帝要他們注出。諸大臣往往要回去遍查典籍,有時幾天才找到出處。
有一次,著名詩人趙翼,因為入直軍機,隨乾隆到木蘭(今河北圍場縣)打獵,讀到乾隆《雨獵》詩,內有「著制」二字,竟不知出處。後來他才想起《左傳·哀公二十七年》陳子帥師救鄭篇有「衣制戈杖」語,才明白。杜預註:制,雨衣也。乾隆古裝像又有一次,乾隆在作戰命令中用珠筆添了「埋根首進」四字,趙翼見了也不知意思。後來偶讀《後漢書·馬融傳》,才找到出處,是決計進兵的意思。
乾隆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文化建設的政策並指示編了很多有價值的書。他開博學宏詞科,招納天下人才,下令徵求書籍,完成《明史》、《清文獻通考》、《大清會典》、《大清一統志》,尤其是《四庫全書》。這些成就與他的博學不無關係。
乾隆不僅有文才,還善射。每年夏天乾隆接見武官後就在宮門外比試射箭。賽三次,每次射三箭。乾隆九箭一般中六七箭。二十八年十月,他在大西門射九箭,箭箭中的。
乾隆《萬樹園賜宴圖》千叟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在乾清宮設千叟(叟,年老的男人)宴,參加宴會的有1900多人。
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帝效法祖父,也在乾清宮設千叟宴,參加宴會的有3900多人。每位都發了一條拐杖,刻有鳩形。
嘉慶元年(1796),乾隆帝在位60年後,行內禪禮。乾隆帝在皇極殿又開千叟宴,60歲以上的老人參加宴會,共有5900多人,百歲老人數十,均賜酒,賦詩聯句,共慶昇平。
在百餘年中,祖孫兩代舉行三次宴會,讓眾多黃髮駝背者歡飲殿廷,其盛況與古時學校里對老而賢者享以酒禮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實在是康乾盛世之美事。
「國母」壽慶
反映乾隆為太后祝壽的《慈寧燕禧圖》(局部)人稱乾隆帝為「散財童子」,從他給他母親做壽可見一斑。
乾隆十六年(1751)十一月二十五日是乾隆帝母親60壽辰。在乾隆帝的安排下,這位「國母」的壽慶可不同一般。
乾隆帝為慶祝他母親的60大壽,專門派人重修清漪園。中外臣僚集會京師,為她祝壽,慶典極為隆重。《清史稿》上說:「先期日進壽禮。九九先以上親制詩文書畫,次則如意、佛像、冠服、簪飾、金玉、犀像、瑪瑙、琺琅、彝鼎、藝器、書畫、綺綉、幣帛、花果。諸外國珍品,靡不備具。」
看為這次壽慶京城的裝扮:自西華門至西直門外的高梁橋,十餘里中,張燈結綵,結撰樓閣。京城街道雖然寬闊,這樣一裝飾,兩旁的商店不見了。錦繡山河,金銀宮闕,剪綵為花,鋪錦為屋,九華之燈,七寶之坐,丹碧相映,不可名狀。每隔十步就有一個戲台,有的唱南腔,有的唱北調,前個舞蹈還沒結束,後一個舞蹈的人早已準備上場。遊人似入蓬萊仙島,在瓊樓玉宇之中,聽霓裳曲,觀羽衣舞似的。
看那人工景物,只求點綴之工而不惜花費:用色絹鋪成山嶽之形,以錫箔做成波浪紋,那人工蟠桃做得比幾間屋還大,廣東搭的翡翠亭,寬兩三丈,屋瓦全用孔雀尾做成。湖北搭的黃鶴樓,重檐三層,牆壁全用七八尺長的玻璃鑲成。浙江搞了個鏡湖,在一個台上建了座大房子,在藻井之上裝上一塊大圓鏡,四旁再裝上幾萬塊小鏡,一進去,一身化成萬人身。
二十四日皇太后乘輿自圓明園進城,乾隆帝乘馬作引導。文武千官至大臣、命婦與京師士女,簪纓冠帔,跪伏滿途。皇太后看了如此華麗盛大奢侈的布置,感到太糜費了,一回宮就叫撤了。然而,皇太后70、80壽辰慶典更為奢華。《清史稿》上說:乾隆帝「遇萬壽,率王大臣奉觴稱慶。十六年六十壽,二十六年七十壽,三十六年八十壽,慶典以次加隆。」
做這次壽花了多少錢,沒查到資料。但讀者可以想想,沒有千萬兩銀子看來拿不下來。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帝給他母親做一個藏發塔,就用去黃金3000多兩。這些錢應該是國家的,可是在乾隆帝看來,國家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花多少他也一點都不心疼。
乾隆與康熙的比較
乾隆老年像乾隆與康熙比,會發現很多相似的地方。康熙帝舉行博學鴻詞科考試,乾隆也舉行博學鴻詞科考試;康熙帝南巡6次,乾隆帝也是南巡6次;康熙帝搞文字獄,乾隆也搞文字獄;康熙帝與民同樂,舉辦千叟宴,乾隆帝也舉辦千叟宴……。二帝在位時間也差不多。乾隆在位時間比康熙僅少一年,康熙是61年,乾隆是60年。本來乾隆帝還可以干幾年,他之所以內禪,是出於對祖父的尊敬,在位時間不敢與他相等。
除了這些模仿外,兩位帝王還有很多深層次上的相似:兩人都有雄才偉略,勤於政事,長於謀略,勵精圖治,集中皇權,在拓展領土,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方面,對於經濟文化事業的繁榮昌盛、康乾盛世的形成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兩帝都善於對漢族知識分子實行籠絡政策,舉行了制科考試,但又都實行思想文化專政,大興文字獄,打擊對清朝有不滿情緒的知識分子。
顯然,乾隆帝出於對祖父康熙帝的崇拜和敬佩,處處向他學習。
然而,兩人是存在區別的。
乾隆誇耀「十全武功」:兩攻准部、一攻回部、兩攻金川、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出征安南、緬甸各一次,抗擊廓爾喀侵略兩次。這些武功,有些值得稱道,如攻准部、回部,抗擊廓爾喀侵略,攻打金川,也有道理,但是損失很大。其他就不值得稱道了,攻緬甸、安南之役就是不義之舉。康熙平定三藩、統一台灣,大敗俄侵略軍於雅克薩,三征噶爾丹,這些功績,件件都有重大歷史意義和價值。武功,乾隆不如康熙。
為政風格。康熙寬仁,雍正嚴酷,乾隆寬柔相濟。康熙即位之初,民族矛盾嚴重,鎮壓抗清剛結束,百業待興,為使人民休息,消除滿漢矛盾,需要寬仁。為緩解因雍正嚴酷造成的統治上層矛盾激化,乾隆需要寬。但吏治腐敗抬頭,又需要嚴。二帝為政風格不同,但都從實際出發。為政風格方面我們不好說此長彼短。
《平定台灣戰圖冊》文治。康熙、乾隆兩帝都注重發展文化事業,在世時出了很多著名學者,編輯了很多有價值的書籍。康熙朝編有《康熙字典》、《曆象考成》、《佩文韻府》、《數理精蘊》、《子史精華》、《全唐詩》,還開始了規模僅次於《永樂大典》的《古今圖書集成》的編輯。乾隆帝時期則完成了《大清一統志》、《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大清會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庫全書》。乾隆時期,乾嘉學派開始形成。《萬國來朝圖》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乾隆帝在文治上的成就比康熙大一些。然而,乾隆毀書多,則是他的一大罪過。
在對外關係方面,康熙帝比乾隆帝開放得多。康熙初年還執行海禁政策,但統一台灣之後,康熙帝便開了海禁,鼓勵人們出海貿易,開放了澳門、漳州、寧波、雲台山作貿易港口。只是到五十五年因海盜猖獗又恢復了海禁,終止了同南洋呂宋、噶喇巴的貿易,禁止賣船給國外,禁止運米出境,但與東洋的貿易照舊,外國商船可來中國。乾隆帝即位後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乾隆二十二年,只許廣州一處通商,設立十三行,約束外商活動,限制商民出海。他致英王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顯得十分虛妄。
作風方面乾隆比康熙就差之遠矣。康熙帝崇實尚簡,自覺減少宮中費用。他說:「戶部帑金,非用師賑饑,未敢妄費,謂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宮,不施彩繪,每處所費,不過一二萬金。較之河工歲費三百餘萬,尚不及百分之一。」乾隆則好大喜功,耗費國家錢財毫不可惜,人稱為「散財童子」。他幾次給他母親做壽都大肆鋪張(詳《國母壽慶》)。他大造皇家園林,計有清漪圓、靜宜圓、乾隆花園,此外他還擴建了圓明園。二帝都曾六巡江南,康熙帝六次南巡是為解決治河問題,輕車簡從,而乾隆帝則是前呼後擁,大批后妃、王公親貴、文武官員相隨。沿途修行宮,搭彩棚,舳艫相接,旌旗蔽空。為搬運帳篷、衣物、器具,動用馬六千匹,騾馬車四百輛,駱駝八百隻,徵調夫役近萬人。不僅沿途地方官要進獻山珍海味,還要從全國各地運來許多食品,連飲水都是從北京、濟南、鎮江等地遠道運去的著名泉水。
乾隆愛表現自己,戲弄臣下,「每一詩出,令儒臣注釋,不得原委者,許歸家涉獵。然多有翻擷萬卷莫能解者,然後上舉其出處,以博一笑,諸臣莫不佩服。」他為博取「十全老人」稱譽,在緬甸數攻不下的情況下,竟重賂緬甸君長,使貢象數匹。
性格方面二帝差距也大。康熙帝穩重,乾隆易於感情用事。乾隆十三年,皇后富蔡氏死了,乾隆帝十分悲傷。在盛怒之下,乾隆帝因芝麻小事,處分大員百多人。乾隆《平定金川戰圖冊·收復小金川》而他在此以前的13年中只處分一人——提督鄂善。康熙晚年,皇子爭位,也鬧得他夠傷心的,但他就沒有這樣感情用事。
二帝都搞思想統治,但乾隆比康熙厲害得多。康熙朝有文字獄,但處理比較寬大。《南山集》開始株連三百多人,康熙算是寬大,只將戴名世一人處死。乾隆帝把文字獄當成家常便飯,製造130多樁,占整個清朝文字獄的80%,好多是捕風捉影。乾隆帝還屢下禁書令,銷毀了大量有價值的圖書。
知識和技能方面,總的來說康熙也比乾隆強。康熙帝在數學、天文、物理、曆法、地理、農學、醫學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並支持科技事業。他通過測驗,為受冤屈致死的湯若望昭雪,打擊了誣陷他的楊光先。他支持西方數學知識百科全書《數理精蘊》編譯成冊,支持地圖繪測而成《皇輿全覽圖》。乾隆帝在科技知識方面的才能沒見有記載。
語言知識方面。乾隆帝懂滿、藏、漢文,康熙帝除懂滿、漢文外,精於蒙文、梵文,還懂一些拉丁文。
兩帝都能詩,而康熙帝詩作遠沒乾隆多。乾隆一生作詩40000餘首。然而他們的詩作技巧差不多。他們的作品沒有一篇收入沈德潛選編的《清詩別裁集》,在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和戚世雋等主編的《明清文學史》中,沒有一首被提及。
清仁宗嘉慶帝鎮壓起義不遺餘力狂瀾既倒徒喚奈何
乾隆「歸政仍訓政」寶嘉慶帝(17601820),全名愛新覺羅·顒琰,乾隆帝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封嘉親王,六十年九月策立為皇太子,以第二年為嘉慶元年。這年乾隆帝內禪,嘉慶帝即位。乾隆帝以太上皇訓政,嘉慶帝秉承訓示。嘉慶四年,乾隆帝去世,嘉慶帝才開始親政。嘉慶帝是守成皇帝。他恪守祖制,為維護清朝統治,鎮壓了兩次農民起義;為了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他堅決趕走入侵澳門的英國兵船。他像先王那樣注意治河,賑濟災民,繼續以往的閉關自守政策。他有挽救頹風大志,不事奢華,嚴懲貪污,崇獎清廉,他告誡大臣不要因循怠玩。然而,清朝的頹勢已成,腐敗的吏治依然故我,財政狀況沒有改善,他無可奈何。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謹勤守成竭盡心力,狂瀾既倒無可奈何!
乾隆末年吏治敗壞,貪污嚴重。以前是高級官員大貪,嘉慶時低級官員也大膽妄為起來。嘉慶三年大考翰林院詹事府各官,試《征邪教疏》,洪亮吉在文中談到吏治問題時說:「今日州縣之惡,百倍於十年、二十年以前,上敢隳天子之法,下敢竭百姓之資。」第二是土地兼并現象嚴重,皇莊和大官僚佔有大量土地,據苑書義等《中國近代史新編》統計,嘉慶年間的皇莊1078個,佔地35772頃75畝有奇。和珅佔地8000餘頃,劉金、馬某600餘頃,康百萬18萬畝,百齡5000餘頃。失去土地的農民只好流離失所。吏治敗壞激化了階級矛盾。嘉慶元年就發生了白蓮教起義,乾隆令湖北巡撫惠齡、直隸提督慶成、山西總兵德齡等會剿。嘉慶皇帝像經過三年的「圍剿」,白蓮教起義軍雖遭受了一些打擊,但到嘉慶帝親政時還是如火如荼,這讓他很頭疼,把起義鎮壓下去仍任重道遠。據白蓮教東鄉白號首領王三槐所說,起義原因是「官逼民反」。嘉慶帝便在乾隆帝死後的第六日就對植黨營私招權納賄的文華殿大學士和珅予以徹底打擊,以平息民怨和起義。他把幾年來鎮壓起義不力的責任推到和珅身上,說他欺罔擅專,以至各路領兵大臣在他蒙庇之下虛冒功績,坐糜軍餉。他強調各路將領必須遵守軍令。他多次調兵遣將,限期完成剿滅起義軍的任務,推廣修建堡寨、堅壁清野的做法,獎懲分明,逼將領用命。他還使用招撫手法,瓦解起義隊伍。經過六年的艱苦努力才終於在九年七月將大規模的白蓮教起義鎮壓下去。
天理教起義發生在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是白蓮教一支。北京教首林清和河南滑縣教首商定於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起事。由於河南滑縣方面走漏消息,李文成被知縣逮捕入獄,教眾提前起義,佔領縣城,殺知縣強克捷,救出李文成。起義得到河南、山東交界處的長垣、曹縣、定陶等縣人民群眾的響應。九月嘉慶帝派陝甘總督那彥成、工部侍郎護軍統領慶祥、陝西提督楊遇春、西安將軍穆克登布、副都統富僧德、徐州總兵徐洪率領各路人馬圍攻滑縣。十一月,李文成出走輝縣司寨,為清軍追逼而自縊。十二月縣城被攻下,有的戰死,有的被逮捕後處死。北京方面按時起義。教徒200人潛入城內,十五日由入教太監導引攻至清宮。皇子旻寧用鳥槍向起義軍射擊,鎮國公奕灝調火器營阻擋,起義軍失敗,林清在黃村被捕犧牲。直隸、山東的天理教起義也遭到鎮壓。
嘉慶御筆「綏豐符念」貼落農民起義是威脅清朝統治的主要方面,動搖清朝統治的還有來自統治集團內部的問題:一是官員貪污,二是官員疲玩。針對這些現象,嘉慶帝堅決予以打擊。除了在嘉慶四年逮捕和珅及其同黨福長安並賜和珅自盡外,嘉慶陸續懲治了好些貪官:五年處死了向糧道、衛弁索取數萬兩銀錢的漕運總督富綱,十一年四月十六日,革去勒索錢財的河東河道總督職務,十一年九月,查處了直隸司書(相當於會計)王麗南侵吞帑銀31萬兩大案。獲銀萬兩以上的斬首,萬兩以下的遣戍黑龍江。十四年五月,巡漕御史英綸以貪污卑污處以絞刑,七月處死冒領救災款的山陽縣知縣王伸漢。
對官員玩忽職守之風,嘉慶帝也努力扭轉。嘉慶帝老師朱珪勸告他「身先節儉,崇獎清廉」。嘉慶帝聽老師話,禁止地方向他呈送寶物。四年(1799)當得知有人從葉爾羌給他運送玉石,他馬上諭示內閣將玉石拋棄,不要運到京城。50大壽,他禁止民間演戲慶賀;六十大壽,他又禁止給他送金珠玉器。十四年二月,嘉慶帝制崇簡詩頒示廷臣。他學習先帝,勤於政事。每天一大早就起身批閱奏章,早飯後還召見大臣。對於拖拉延擱的現象嚴斥不貸。十三年四月,皇孫出世,內閣考慮到嘉慶帝正為此高興,怕送奏章影響他,他知道後就對這種做法進行了斥責。對不負責任造成巨大損失的事件進行了查處。嘉慶《梅坨圍獵圖》王麗南串通24個州縣官吏,私刻假印,重領冒支,大量鯨吞國家銀錢,是一個典型事例。十四年五月通州糧倉吏胥舞弊,白米多有虧缺,二十五年兵部失印,他都下令追查,處置了犯罪人員。十五年正月嘉慶帝斥責部院衙門因循怠玩,二十三年十一月,嘉慶帝又下令查部院疲玩現象,十二月初九規定了部院行查時間逾限處分:嗣後逾限1120案,罰俸6個月;逾限2140案,罰俸2年;逾限4060案,降一級留任;……
嘉慶帝為糾正乾隆末年以來的腐敗吏治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由於吏治腐敗已入膏肓,嘉慶帝的努力收效甚微,貪污現象仍層出不窮。原因有二:一是貪污已經形成氣候,二是打擊不力。例如,對於福長安,開始是論斬,後來又赦免了。對一些浪費巨額軍餉的將帥,沒有懲處,只是發一番感慨而已。懲治不徹底,貪官污吏就放肆。編修洪亮吉說:「國法之寬,及諸臣之不畏法,未有如今日之甚者。」官員疲玩依舊。嘉慶為其無能為力而感嘆。在天理教起義軍打入皇宮的事情發生後,嘉慶帝發布詔書,說:「朕紹承大統,不敢暇逸,不敢為虐民之事,……乃昨九月十五日大內突有非常之事,漢、唐、明之所未有朕實恧焉。然變起一朝,禍積有素。當今大患,惟在因循怠玩。雖經再三告誡,舌敝筆禿終不足以動諸臣之聽,朕惟反躬自省耳。諸臣願為忠良即盡心力匡朕之咎,正民之志,切勿依前屍位益增朕失。」
嘉慶帝對於外國侵略行為予以堅決回擊。嘉慶十三年九月,英國以防禦法國侵佔澳門、保護英國貿易為口實,派兵船九艘入侵廣東雞頸洋面,佔據澳門三巴寺等處,嘉慶帝命令兩廣總督吳熊光立即趕走兵船。十二月英國兵船撤離。
英國從雍正朝開始不斷輸入鴉片,毒害中國人民。嘉慶十五年二月,嘉慶帝飭督撫切斷鴉片來源。十八年下令禁止私販鴉片,禁止官民吸鴉片,違者處罰。這些禁令對抑制鴉片的泛濫起到了一定作用。
嘉慶帝如同康熙、乾隆等先帝一樣重視治河,賑濟災民。儘管鎮壓白蓮教起義用了兩個億的軍費,帝師朱珪像他還是為南河工程撥了4000餘萬兩的治河款。他親政後除了他死的那年外,年年都蠲免災區的錢糧。
十六年十二月,嘉慶帝頒布了《御制守成論》,說:「後世子孫,當謹循法則,誠求守成至理,以祖宗之心為心,以祖宗之政為政,率由舊章。」嘉慶帝謹守他父親的閉關自守政策。嘉慶二十一年,英國以阿美士德為首的使團來華,因為沒有向他三拜九跪就把人家攆走了,還寫信給英王說,不懂禮儀就不要再派使團來,他不稀罕奇巧禮物。
嘉慶帝重農抑商,他多次申禁開礦。
嘉慶帝在位時期正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的工業革命已經進行幾十年了,但嘉慶帝對此一無所知,繼續嚴守先君之制,重農抑末,壓制各地工礦業,閉關自守,清朝只能沿著衰微的道路繼續走下去。
嘉慶帝在位25年,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病逝,終年61歲。葬昌陵(河北易縣永寧山),廟號仁宗。其謚曰:「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嘉慶倒巨貪
乾隆帝死後不到10天,嘉慶帝即賜乾隆末期的巨貪、乾隆帝的寵臣和珅自盡,抄沒巨額家產,成為嘉慶初年除開白蓮教起義之外的最大的一樁政治事件。
和珅生於乾隆十五年(1750),鈕怙祿氏,字致齋,滿州正紅旗人,儀容俊雅,會說話。少貧窮,幼讀經史子集,通滿、漢、蒙、藏4種語言。15歲成為生員,鄉試不中。然而和珅為內務府總管大臣英廉看中,招他為女婿。婚前的乾隆三十四年,和珅以生員承襲其高祖尼牙哈那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三十七年授予三等侍衛,四十年升御前侍衛,第二年授戶部侍郎。乾隆四十五年(1780),得到乾隆寵愛的和珅以侍郎被派往貴州查辦雲貴總督李侍堯受賄罪行。四十六年和珅尚未從貴州回到京城就被任命為戶部尚書、議政大臣。接著賜和珅長子名「豐紳殷德」,並把皇女固倫和孝公主許配給豐紳殷德。第二年,乾隆派海蘭察等人率軍鎮壓甘肅蘇四十三起義,和珅又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和珅到前方後,嫉恨有戰績的海蘭察,瞎指揮,被召回朝廷。和珅善伺乾隆意,為彌補過失,提了些關於西部駐軍建議,為乾隆採納,乾隆帝又任命他兼署兵部尚書。四十八年賜雙眼花翎,充國史館正總裁,五十一年(1712)朝廷派兵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和珅僅因承旨書諭,乾隆又賞給他一個三等忠襄伯,賜紫韁爵。五十七年,和珅參加反擊廓爾喀入侵戰爭,以軍功加三級。五十八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訪問中國,和珅負責接待。
和珅府花園舊址(今恭王府花園)和珅飛黃騰達,平步青雲,恩寵無比,一生陞官50次,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議政大臣這些顯赫官職他都做過,又兼皇親國戚,勢焰熏天,許多人稱他為「二皇帝」。和珅出門或回家,趨炎附勢的官員門竟列隊站在和府門口迎送,隊列排在路兩側,有人稱為「補子衚衕」。所謂「補子」是明清官服上標誌等級的徽飾,這裡借代為各級官員。和珅以自己為中心,附和者即使有罪也為之周旋,不附己者就陰謀陷害,於是「大僚恃為奧援,剝削其下以供所欲。」(見《清史稿·和珅傳》)
乾隆五十四年,乾隆帝把皇女固倫和孝公主嫁給豐紳殷德,和珅因此獲得一大筆嫁妝。
乾隆帝內禪後,和珅這時成了傳命大臣,為了偵知嘉慶帝對自己的態度,推薦其師吳省蘭替嘉慶帝錄詩作。嘉慶帝十分小心,在對和珅的態度上不露聲色。
乾隆帝去世後僅六天,嘉慶帝就讓給事中王念孫彈劾和珅,數他20大罪。和珅被捕後,家產被抄沒。和珅巨額家財(有人說是8億兩,有人說是幾千萬兩)歸於嘉慶朝,故時人曰:「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和珅家產都是索賄受賄所得。嘉慶祭日朝服索賄多少次,行賄的人不知有多少。張傑、汪虹《和珅傳奇》上提到,向和珅行賄的高官,閩浙總督福康安、領侍衛內大臣海蘭察、雲貴總督李侍堯、吏部郎中和精額、宗室寅著、浙江巡撫伊齡阿等都在其中。該書還提到和珅索賄行賄兩件具體事實:和珅妻子死後,兩淮鹽政征瑞送去助葬銀20萬兩,但和珅嫌少,要他再送緞匹珍寶,結果合計送了40萬兩。皇太極長子豪格爵位可世襲,傳到曾孫輩時,應由直系蘊住之子承襲,但蘊住侄永錫為了奪取爵位,把兩處鋪面送給和珅,托他在乾隆面前說情,和珅接受賄賂,滿足了永錫請求。
嘉慶帝與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又號更生居士,江蘇陽湖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進士,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
洪亮吉身長,性格豪邁,喜歡議論時事。嘉慶三年(1798)大考翰林院詹事府各官,試《征邪教疏》。洪亮吉力陳內外弊政,達數千言之多,為當時一些人忌恨。不久因弟病故,洪亮吉請求回鄉。第二年嘉慶帝親政,大學士朱珪上書起用他,洪亮吉於是入京供職,修《高宗實錄》。
四年八月,他上書成親王永瑆,指出風俗日下,賞罰不明,言路不通,吏治不肅,希望嘉慶帝效法雍正帝的嚴明,康熙帝的寬仁,以轉移風俗。文內有「視朝太晏」、「小人熒惑」之語,嘉慶帝讀後大怒,開始處以斬首,後來改判僅免職,謫戍伊犁。第二年京師大旱,祈雨,不下。嘉慶帝決定「清獄囚,釋久戍」以感動上天。洪亮吉戍邊還沒到期,嘉慶帝說:「處罰洪亮吉後,說話的人少了。即使有人講話,昌陵石象生與牌樓講的也不過是些常事罷了。關於君德、民痛的大問題就沒人說了。豈不是我處罰了洪亮吉後人們就鉗口不言了嗎?聽不到關於我過失的話,下情不達,危害就大了。洪亮吉說的的確能啟發我,我常把他的批評銘諸座右。勤政遠佞。現在我把洪亮吉寫的公布出來,讓大臣們知道我並不是飾非拒諫之主,而是可言之君。……」嘉慶帝即傳諭伊犁將軍,釋放洪亮吉回籍。
下詔之後,天就下雨了。五年洪亮吉被放回,改號「更生居士」,著書立說,十四年卒於家。
遇刺
嘉慶八年(1803)二月二十日,嘉慶帝由圓明園返回宮中。進入神武門,由乘馬改為坐轎。突然一個男子手持短刀直撲御轎,跟在轎後的定親王綿恩與御前侍衛丹巴多爾濟立即向前阻攔。二人受傷。刺客為侍衛擒獲。
刺客是內務府廚子陳德。嚴訊整日,陳德不吐主使者。
陳德被凌遲處死。兩個兒子被株連,處以絞刑。
清宣宗道光帝勤儉守成帝忍辱第一君
嘉慶皇帝在避暑山莊留下的「遺詔」宣宗道光帝(17821850)全名愛新覺羅·旻寧,嘉慶帝次子。嘉慶十四年(1809),嘉慶帝按照家法確定旻寧為嗣君。二十五年,嘉慶帝去世,旻寧繼位為帝,年號道光。
旻寧年幼好學,間習武藝。10歲跟隨祖父乾隆打獵獲鹿,乾隆大喜,賜黃馬褂、花翎。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攻進北京,他又以鳥槍擊斃兩「賊」。嘉慶帝很高興,封他為「智親王」,其御槍號也賞賜了一個封號,叫「威烈」,嘉慶帝稱讚他「忠孝兼備」。
道光時的清朝,積貧積弱,鴉片泛濫,官員們委靡不振,苟且偷安,州縣勒索陋規已到立法都不能禁止的地步,武備不興,經制兵戰鬥力削弱,英國等列強正虎視耽耽,覬覦擴大中國市場。道光帝像歷朝帝王一樣,關心治河,蠲免錢糧,賑濟災民,疏浚河道。道光本人生活簡樸。熱河避暑,木蘭秋獮,過去帝王這些耗費巨資的習慣,他都沒有。故對於道光帝,《清史稿·宣宗本紀》評價是:「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辟(賢明君主)也。」
然而道光帝才能平庸,不了解中國與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差距,依然執行閉關自守的政策,對於王朝的嚴重問題沒有重葯醫治。終道光一朝,宰輔都是昏庸之臣。前期是「小心謹慎,一守文法(法規)」的曹振鏞,後期是投降派穆彰阿,《清史稿·曹振鏞、穆彰阿等傳》「論曰」:「守成之世,治尚綜覆,而振弊舉衰,非拘守繩墨者所克任也……宣宗初政,一倚曹振鏞競競文法;及穆彰阿柄用,和戰游移,遂成外患。」
儘管如此,守成之君道光帝在位30年,還是幹了一些大事。
道光帝即位後第一樁大事是鎮壓張格爾叛亂。道光六年(1826),乾隆年間處死的大和卓博羅尼孫子張格爾糾集安集延、道光皇帝像布魯特兵500多人在英國的支持下侵入喀什噶爾(今喀什)、英吉沙爾、葉爾羌(今莎車)、和闐4城,企圖復辟和卓家族統治。道光皇帝命令揚威將軍長齡、陝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阿隆、甘肅提督楊芳等率領三萬多兵馬於七年擊敗張格爾,收復四城,並誘執張格爾,處死,這對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與西北邊疆的和平安定很有意義。
道光年間農民起義多次,道光皇帝不斷派兵鎮壓。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十一年趙金龍為首的湖南江華與廣東瑤民起義,道光帝令兩廣總督盧坤、湖北提督羅思舉等鎮壓。鴉片戰爭後到道光去世的10年中年年爆發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道光皇帝都派兵鎮壓了。
道光帝還搞了點改革,主要有三:
第一是漕糧海運。過去從兩江(江西、江南兩省。江南省包括現今江蘇和安徽)、湖廣等地征來的漕糧(田賦中運送京師、通州部分)都是從大運河運到目的地,漕運官員經常利用手中的職務之便中飽私囊。加上運河受水患破壞經常遭到阻礙,運費又高。戶部尚書英和建言海運便利。海運曾行於元代至明代永樂間。道光帝將此建議交給有漕糧的省討論,兩江總督琦善、安徽巡撫陶澍請求把蘇州、鎮江、太倉四府一州之粟全部海運。道光帝立即接受了他們的建議,由江蘇布政使賀長齡赴海口同地方官一道雇商船,分兩次運走。安徽、江西、湖廣離海口較遠,仍然河運。為杜絕經紀人的需索、無端阻留、刁難,道光帝還下令在上海設海運總局,令理藩院尚書穆彰阿會同倉場侍郎駐天津驗收。六年春夏第一次海運漕糧成功,900隻船運輸漕糧160餘萬石。這種運法只堅持到光緒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以財用匱乏,諭自本年始直省河運、海運一律改徵折色。」所謂折色是所征田糧折價征銀紗布帛。
道光《喜溢秋庭圖》第二是將綱鹽法改為票鹽法。清朝鹽政向來採用明朝綱鹽法。這種辦法,由固定的鹽商憑鹽引行銷綱鹽,而鹽引完全為鹽商壟斷。鹽商壟斷鹽業,又須維持龐大的銷鹽機構,導致鹽價提高,引起銷售困難。不照章納稅的私鹽泛濫,鹽引滯銷,鹽稅減少,鹽商遭受打擊,綱鹽法難以存在下去。包世臣提出以票代綱,允許私販經銷的主張。道光帝支持陶澍於十一年推廣這種任何人只要納稅,都可以領票運銷食鹽制度,打破了食鹽運銷的壟斷,降低鹽假,促進了鹽的銷售,增加了鹽稅,剝奪了官員利用鹽政營私的途徑。
道光《情殷鑒古圖》第三是打破了乾隆中葉以來的封礦政策,允許礦藏開採。乾隆中葉,乾隆帝害怕開礦會引起鬧事,採取了封礦政策。道光朝後期道光帝提出任由老百姓自由開採政策,對開發資源,提高人民生活起了積極作用。
道光帝對於吏治整頓也有所行動。嘉道時期,官吏貪污之道除漕運和鹽政外就是河防。為堵塞這一途,道光二十四年,道光帝要求禁止河工費讓過往的官員、貢生、監生染指。這年四月,他還處分了一批貪污的河工官員。
道光帝與嘉慶帝一樣都算是因循守舊的帝王,但道光帝畢竟比嘉慶帝多點改革精神。這裡不妨舉個小例子。《康熙字典》,恭維者說無一錯誤,直到乾隆王錫侯在《字貫》指出一部分,但慘遭文字獄。嘉慶一朝都是維護包庇。但道光七年,道光帝就衝破傳統觀念,讓王引之作《字典考證》20卷,糾正它的錯誤。
道光帝一生中最大的一樁事莫過於鴉片戰爭了。道光帝在洶湧而至的外國鴉片面前採取了先王一貫堅持禁止政策。他派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廣州禁煙,後來又任林則徐為兩廣總督。當他得知虎門銷煙的消息時,高興得不得了。後來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他以為不可怕,「天朝」可以速勝。當英國艦船北犯,到達天津海口並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賠款要求時,道光帝傻眼了,害怕了,立刻從主戰的立場轉變為主撫即妥協的立場。穆彰阿、琦善把英國的強盜行為歸罪于禁煙,道光帝聽信讒言,撤了林則徐和原任兩廣總督後為兩江總督的鄧廷楨的職。他派投降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東與英國談判,要求琦善上不失國體下不開邊釁,意思是既不要給英國割地賠款,又不跟英國發生軍事衝突。多幼稚的道光帝啊!這等於既不讓闖進屋裡的強盜搶走東西,又不必跟他搏鬥。琦善對英方讓步,私自允許將香港割讓給英國,道光帝將琦善鎖拿並先後派楊芳、奕山對英作戰。楊芳沒有阻止住英軍向廣州城前進,道光慕陵楠木殿奕山先是冒險後是投降。二十二年八月,英艦開到南京下關江面,絕望的道光帝被迫派耆英和伊裡布與英軍簽訂清朝第一個屈辱條約《南京條約》,使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從此由古代步入近代,道光帝也就成為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道光帝在鴉片戰爭中立場動搖,指揮失敗,使中國蒙受恥辱,實在可悲。但他更為可悲的是在此事件之後他沒反思,沒有任何振興王朝的舉措。《清史稿·文宗本紀》:「論曰: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遠人貿易構釁興戎,其視前代戎狄之患,蓋不侔矣。當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繼之以畏葸,遂遺宵旰之憂。」此論前面說的還準確,但後面不夠準確。鴉片戰爭的失敗,道光帝有責任,不能盡歸在大臣身上,尤其不能歸罪於林則徐、鄧廷楨等大臣。
三十年(1850)道光帝病故,終年69歲,葬慕陵(河北易縣永寧山),廟號宣宗,謚「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成皇帝」。
***
小 事 明 察
道光御用「江山萬代」常服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在避暑山莊去世。當日,軍機大臣在所擬的遺詔中稱乾隆帝降生於避暑山莊。查《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當年擔任內軍機大臣的是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曹振鏞、黃鉞和英和。
八月,道光帝即位。他從《高宗實錄》中得知乾隆帝於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降生於雍和宮內。高宗御制詩里,三處都是這樣說的。他立即傳旨問軍機大臣,大臣回答說他們在遺詔中的那種說法是根據嘉慶帝詩集第十四卷和第六卷的注。道光帝指出作注的臣子誤會了詩意。皇祖詩集,久行於世,不能推委說沒讀。於是下令托津、戴均元離開軍機,盧蔭溥、文孚降級。
簡樸
《清朝野史大觀》有幾則關於道光帝生活簡樸的逸聞。
道光帝即位後,內府依例給他40方硯,硯後鐫有「道光御用」四字。道光帝認為太多,閑置可惜,便將它們分給了臣下。
以前皇帝用筆須送紫毫中最硬的。筆管上刻有「天章」、「雲漢」字樣。道光帝覺得不合用,讓戶部尚書英協揆到坊間買一般常用的純羊毫、兼毫兩種。
道光帝穿的套褲,膝蓋處破了,讓人在上面補了一塊圓綢,這就是一般說的打掌。臣子效法他。一次,他見軍機大臣曹振鏞褲子膝蓋處有補綴痕迹,便問:「你的套褲也打掌嗎?」曹振鏞回答:「褲子易做,但花錢多,所以也打補丁。」道光御筆《恭儉惟德》道光帝又問:「你褲子打掌要多少錢?」曹說:「要三兩銀子。」道光帝說:「你們在宮外做東西便宜,我在宮內就要五兩。」
清文宗咸豐帝承教嗣帝位兩難苦咸豐
「御賞」、「同道堂」章咸豐帝愛新覺羅·奕,道光帝四子,生於道光十一年(1831)。道光皇帝於三十年(1851)二月二十九日病故,奕繼承皇位,是為咸豐帝。咸豐帝,人稱苦命天子。《清史稿·文宗本紀》說:「文宗遭陽九之運,躬明夷之會。外強要盟,內孽兢作。奄忽一紀,遂無一日之安。」在位期間,內外交困,太平天國起義如火如荼之際,又遭遇英法聯軍侵略中國,所以沒有一天使他安穩的日子。然而,他依靠湘軍,抑制住了太平天國起義進一步的擴張。對英法聯軍,他也派兵抵抗了,但是乏力,最後失敗,以簽訂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告終。
奕是仰仗了他的老師杜受田繼位的。道光帝有九個兒子。長子奕緯23歲已經死了,皇二子奕綱和皇三子奕繼幼年就死了,末三子奕(xuān)、奕(hé)、奕(huì)都很小,道光二十年後才出生。其餘的皇四子、五子、六子已成年。皇五子奕言行浮躁不能擔大事,也不能考慮。繼位的只能在皇四子和咸豐帝朝服像皇六子兩人中選擇。皇四子奕為人老實,但體弱,又是個跛子,皇六子奕聰明,健康,俊美,善槍法。究竟讓誰繼位,道光一時拿不定主意。
一天,道光帝要見見他們倆。奕的師傅卓秉恬,為人梗直,對奕說,「如果皇上問話,你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奕的師傅是杜受田,足智多謀。他對奕說:「議論時政,你比不上六爺。皇上如果說他老病,不能久居其位,你就趴在地上流淚,表示孝心就行了。」奕按照老師的話做了,道光帝果然高興,認為他有孝心,開始有了把皇位傳給他的打算。一年春天。道光皇帝與皇子去南苑打獵。行前杜受田囑咐奕不要開弓。如果皇上問原因,就說春天是鳥獸繁殖的季節,不宜傷生以干天和。奕打得很多野獸,而奕兩手空空。當道光皇帝問到原因時,奕按照師傅的吩咐作了回答。平庸的道光皇帝認為奕仁慈,便鐵心讓奕做皇位繼承人。
咸豐帝繪《設色人物圖》由於杜受田幫助自己登上皇位,自然對他感激涕零。甫即位,就任杜受田太傅兼署吏部尚書,不久又調任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杜受田死後贈太師大學士,入祀賢良祠,賜金5000兩治喪,兒子陞官,由檢討(翰林院史官,位次編修)升為庶子(太子屬官)。
道光死前一個月就爆發了太平天國大起義,咸豐帝即位後發展更為迅速。咸豐帝對起義的態度很明朗,就是堅決鎮壓。但有兩個問題使他頭疼:(一)太平天國攻城略地,八旗、綠營一敗塗地。當太平軍從廣西向湖南、湖北、江西和南京迅猛進軍,清朝的經制兵,不管是八旗還是綠營,都不是對手。領軍前去鎮壓的將領有廣西提督向榮、巡撫周天爵、廣州副都統烏蘭泰、欽差大臣賽向阿、兩江總督徐廣縉等等,在太平軍面前都不堪一擊。欽差大臣陸建瀛死於太平軍刀下。欽差大臣德興阿與和春的江北大營、江南大營都連遭摧毀。(二)財政困難。打仗要錢,更何況是大仗?咸豐朝財政出現危機。道光三十年國庫只有187萬兩,由於鎮壓起義和賑災原因,到咸豐三年六月,戶部存銀只有227萬兩,兩個月的兵餉都發不出來了。解決第一個問題,咸豐帝聽了肅順和湖廣總督吳文熔的話,依靠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漢人組織勇營來對付。咸豐帝便服像咸豐二年十一月降旨曾國藩在湖南以在籍侍郎辦團練,後來擴充為湘軍。四年四月,湘軍開始進攻太平軍。胡林翼遠在貴州,咸豐看了吳文熔的奏疏,知道他能吃苦耐勞,暢曉兵事,馬上同意吳的要求,令他率領黔勇於咸豐三年十二月到湖北與太平軍作戰。對於左宗棠,咸豐帝則令他自募一軍,隨同曾國藩襄辦軍務。咸豐帝終於依靠他們的湘軍改變了形勢,抑制住並最後打敗了太平天國。對於第二個問題,咸豐帝採取了一切可以採取的措施:熔化內務府金鐘,開捐例,賣官鬻爵,鑄大錢,發行官票和錢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終於籌措到了1億7千萬兩足夠的軍費鎮壓農民起義。
就在農民起義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英法聯軍又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咸豐帝「華尊夷卑」的傳統觀念和無知暴露無遺。他讓愚頑不知變通的葉名琛為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事務欽差大臣,結果受了他的騙。葉名琛把英專使額爾金的最後通牒說成是求和。英軍佔領廣州時,他下令組織團練去驅逐訓練有素的英軍。他以為逮捕巴夏禮等人,夷人必亂,卻不知道這是違背國際慣例,只會導致嚴重後果。
咸豐八年簽訂《天津條約》,英、法、美、俄攫取了片面最惠國待遇,享有領事裁判權,降低關稅,獲取巨額戰爭賠款,這些條款對中國危害最大。有些條款雖對中國有損害,但不很大,例如增開口岸通商,准許外國人到內地遊歷、通商、傳教等。公使駐京這一條款,則符合國際慣例。咸豐帝對那些損害中國最大的條款不甚痛心,但對公使駐京這一條卻是痛心疾首。他一再指示桂良爭取取消這一條,以至不惜開戰。他感到更難受的是外國使臣可以面見皇帝,親遞國書,不下跪。他覺得這對「天朝」來說乃非常之事。咸豐八年(1858)六月五日,桂良與英法使節談判時說,咸豐帝寧願免去海關關稅,允許鴉片進入來換取公使不駐京。這不僅表現出他的「華尊夷卑」傳統觀念之深,還表現出他不顧國家利益卻死守他個人的和「天朝」的面子的迂腐觀念。
當英法兵臨北京時,咸豐帝倉皇逃至熱河。咸豐十年九月二日逃跑這天,他只吃了兩個雞蛋。第二天吃了幾碗小米粥,淚流數行。他到熱河後一直不敢回京,最後就死在那裡。
咸豐帝在世時,除了太平天國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外,自然災害頻仍也使他感到頭痛。咸豐時期,年年有災,歲歲不斷。清朝自然災害多,但咸豐朝尤其多。其中兩次尤為嚴重:一是咸豐五年(1855)黃河大水災,以致使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改道,使豫、魯、直三省遭受大災。二是咸豐二年至八年間,多省發生蝗災。直隸、山西、陝西、浙江、安徽、湖南、廣西等省發生蝗蟲,有的連續五年,如直隸;有的遭災三年,如廣西。至少有一年,如湖南。咸豐帝剛即位,黃河在江蘇豐縣北岸決口,江蘇、山東損失嚴重,三年才合龍。賑災花去四五百萬銀子。咸豐帝第一次頒發了「罪己詔」。
咸豐帝即位之初,也有番抱負,有振作之象。甫即位,即求賢才。林則徐、江忠源、李棠階等相繼保舉,罷免了穆彰阿、琦善等人職務,文淵閣大學士耆英別降為五品頂戴。這個時期,他的生活也比較勤謹。但太平軍起事後,咸豐帝心中便感到焦慮,以醇酒婦人自戕。他先後有三位皇后,妃子12名,還不滿足。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十年他命宮監四處覓漢女,充後宮。野史上記載,圓明園有四春:杏林春、海棠春、牡丹春與武陵春,又說他與陸御史爭奪寵妓朱蓮芳,還說他將山西風流姝麗曹寡婦召入宮內。咸豐帝本來體弱,沉溺酒色,這一折騰,哪受得了?於是得了肺病。十一年(1861)八月二十二日病逝,終年31歲,葬河北遵化縣昌瑞山定陵,廟號文宗,謚「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
清穆宗同治帝讀書十年長進少親政一載咨嗟多
同治帝朝服像清穆宗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咸豐帝長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是清朝第10任皇帝,為人任性,剛愎自用,是受制於慈禧太后,沒有什麼作為的傀儡皇帝。
咸豐十一年(1861)八月二十一日,咸豐帝病危,召御前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寫珠諭,立載淳為皇太子,並命上述大臣贊襄政務。載淳生母那拉氏和鈕祜祿氏尊為皇太后。第二天咸豐帝去世,6歲的載淳即位,年號祺祥。
咸豐死後慈禧太后勾結奕發動北京政變,捕殺肅順、端華和載垣,斥革其他五人,兩太后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同治帝在位13年,前12年是在兩太后垂簾的情況下虛坐龍椅的傀儡皇帝,最後只親政了一年。
同治帝即位之初,清政府利用湘軍並借列強之師助剿,同治三年(1864)將太平天國鎮壓了下去。接著李鴻章率淮軍於七年也將捻軍鎮壓了下去。
60年代開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辦起了洋務,以建立新式軍備為中心,並創辦了一些為它服務的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洋務運動與鎮壓太平天國為清朝贏來了「中興」。然而同治帝與這一切毫無關係。
同治帝在大典上穿過的小朝袍同治幼年,政事由兩太后管理,同治帝只是讀書。朝廷對同治帝的讀書十分重視,派禮部尚書祁寯(jùn)藻、管理工部事務前大學士翁心存、工部尚書倭仁、翰林院編修李鴻均、編修李鴻藻教授漢文,禮部尚書倭拾琿部、左侍郎伊精阿臣、兵部尚書愛仁均教授滿文。此外還教授步射、騎馬。這些課程是皇帝的必修課。有這麼多名宿教授,同治帝一定學得很好吧?出乎意料,很不理想。現在看看老師的反映。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一日開始,在咸豐朝獲狀元,同治朝擔任詹事府右中允的翁同龢受命教皇帝讀書。同治帝繪《管城春滿圖》《翁同龢日記》說到同治帝16歲時(同治十年,1871)的讀書情況。
正月初七:「晨讀極散,因極陳(極陳,極力上言)光陰可惜,當求日進之方,上頷之而已,照常退。」
初九:「讀甚散,敷衍而已。」
二十九日:「……午初來,滿書極吃力,午正二始畢,講折尤不著力,真無可如何也!」
二月初八:「課題『重農貴粟』,詩題『東風已綠瀛洲草』,得洲字。文思極澀,初稿幾無一字可留,且虛字亦不順,復逐字拆開講過,仍湊泊而成數段,未畢退。午正再入,坐四刻而不成一字。遂作詩,詩亦不佳。如此光景,奈何奈何!」
16歲的皇帝讀書就是這樣。
丁國均《荷香館瑣言》還有這麼一個記錄:
毅皇帝嘗與翁師傅言,自謂當差勞苦。
「毅皇帝」是同治帝的謚。當皇帝,竟把管理國家大事說成是一種苦差事!
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帝親政,只有一年。這一年他幹了什麼事呢?首先說外事。第一,他處理了一些外交事務。六月十三日,他在紫光閣接見日本特派大使。之後,俄國、美國、英國、荷蘭等國公使向他遞交了國書。第二,這年十二月,應越南國王要求,同治帝派遣兩廣總督瑞麟幫助越南抗法。第三,由於台灣高山族人誤殺漂流到台灣的琉球人,日本以此為借口侵略台灣。第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同治帝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赴台灣部署防務,少年同治帝寫字像抵禦日本侵略。後來通過談判,訂立《北京專款》,日本撤出台灣,清政府賠償白銀50萬兩。要是說同治帝在外交方面還算做了點事的話,那麼內政方面他就什麼成績都沒有。要說有,那就是他製造了麻煩。
同治十二年九月,同治帝以方便太后頤養為名,實為自便,降旨興修頤和園。修頤和園需銀1000萬兩,木材一項,徑七寸至四尺多,長一丈五到四丈八的楠柏陳黃松木要3000根。錢,因為鎮壓太平天國,各省款項支絀,當時西北左宗棠又正鎮壓回民起義,捐輸和厘金全用在上面了,清政府的財力根本不允許再拿出這麼多錢來修園。木材需從四川採集,但道光初年以來已經砍伐得差不多了,無從購覓,況且運輸艱難萬分。十月二日,御史沈淮上疏請求緩修,師傅李鴻藻與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文田也都上疏勸諫。同治不聽。十三年正月十九日,正式開工。錢出自捐款40多萬,木材由人到福州買進口的。十二日,同治帝親自視察工地,此後又於四月初九、五月十一日視察工地。
贊成修園的也有,那就是與慈禧太后同族的兩廣總督瑞麟,而越來越多的大臣反對同治這一做法。三月二十四日,奕、奕劻、景壽等共同上疏勸諫,仍不聽。七月十六日,開始忍耐並出了兩萬兩報效銀的恭親王也上《敬陳先烈請皇上及時定志用濟艱危折》,附議此折的還有10多名御前大臣與軍機大臣。該折提出了一系列大政要事,要求停工。同治讀了摺子上幾行字,便勃然大怒,說了好些低水平的話:「我停工何如?爾等尚有何嘵舌?」奕又提出一些問題,同治帝大怒,說:「如此位讓爾何如?」奕又提到同治「微行」一事。所謂「微行」是指他便裝到宮外尋秦樓楚館。同治帝開始矢口否認,待奕說出時間、地點和人證,才無話可說。同治帝對奕懷恨在心,寫了一道硃諭,革掉他一切職務。九月二日又改為只將他降為郡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九月三日又下硃諭,革去惇王奕、醇王奕、科爾沁博多勒噶台親王伯訥彥謨詁、額駙景壽、貝勒奕劻、軍機大臣奕、文祥、寶鋆、沈桂芬、李鴻藻等10人的職務。慈禧太后儘管與奕有矛盾,但她還不想現在馬上就把奕完全排斥掉。她立即叫同治帝取消這個上諭,說:「十年以來,無恭王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諭著即撤銷。」同治這才立即發出上諭,恢復了奕世襲網替的親王銜,奕、奕的官職也得以恢復。
由於眾多大臣反對,同治帝終於於八月一日下令停工。
同治帝婚姻是個大問題。找誰做皇后,兩宮皇太后意見不一:慈安太后提議以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為皇后,慈禧太后主張以侍郎鳳秀之女富蔡氏為皇后。同治帝本人喜歡前者,同治皇帝的惠陵便以阿魯特氏為皇后,富蔡氏為慧妃。新婚之夜,同治帝要阿魯特氏背唐詩,無一字之誤,同治帝更喜歡她。而慈禧太后要同治帝多接近慧妃。同治帝不高興,常獨處乾清宮。苦悶的他,由王慶祺導淫,與載澂微行,在宮外尋花問柳,引起性病。慈禧太后誤作天花來治。十三年(1875)一月十二日,同治帝病逝,終年19歲,其壽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的。
同治帝葬河北昌瑞山惠陵,廟號穆宗,謚「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
***
同治帝的癖好
據《清朝野史大觀》,同治有兩個癖好,一是好玩,一是好奢。
同治喜歡兩種遊戲,一是蹴踘,一種是蹶張。前者類似足球戲,後者是以足踏弩,使之張開。
同治喜歡演戲,但他演的不是重要角色。有一次,演《打灶》,恭王奕兒子載澂扮演小叔,一個妃子演李二嫂,同治帝書《恭賀慈禧皇
太后四旬萬壽節詩》同治演灶君,他身穿黑袍,手持木板,為扮演李二嫂的妃子一打一罵以為樂。
同治最喜歡玩的是摜交。他讓小內監橫卧板凳之上,他用手按在小內監肚子上,要下面的小內監旋轉如飛。好些小內監受不了。
同治生活奢侈。有一天,小內監拿著同治御筆批的字條到內務府要500兩銀子買木瓜吃。管內務府的榮祿到宮門口奏請說:「各宮要的木瓜已由管理部門供奉,即須添加,怎麼要這麼多錢呢?」同治聽後,發脾氣。此事後來不了了之。
史學界有這樣評價:「宣宗好儉,穆宗好奢。」
清德宗光緒帝維新為興國青史永垂名
光緒之寶清德宗光緒帝(18711908),全名愛新覺羅·載湉。他四歲時同治帝死了。同治帝沒育有子女,被慈禧太后選為同治帝的繼位人,成為清朝第11任皇帝。載湉即位時才4歲,入宮時還在熟睡之中。
光緒帝的父親奕,乃道光帝七子,咸豐帝弟醇親王。光緒帝的母親又是奕的嫡福晉,慈禧太后的親妹妹。慈禧太后與光緒帝的親誼關係就十分密切。慈禧太后是從容易控制光緒帝,從而控制大清政權的角度選中載湉嗣位的。野史上說,她挑選載湉嗣位還有報恩的一層意思,詳本書《內監總管李蓮英》一文。
光緒帝在位34年。這34年可分為三段。第一段光緒元年至十四年(18751888),是他讀書階段;第二段是十五年至二十四年(18891898),是他親政、支持維新變革階段;第三段是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18991908),是他被囚禁階段。
光緒帝讀書階段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掌握大權的階段。這個階段發生的大事是:一、左宗棠擊敗阿古柏,阿古柏自殺。攻佔烏魯木齊,平定天山南北路。曾紀澤取代崇厚對俄談判,取得勝利,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區。二、中法戰爭爆發,由於李鴻章的妥協投降,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光緒帝在軍機大臣翁同龢、光緒帝吏部左侍郎夏同善的指導下讀書。荀子關於君與庶人是舟與水的關係的名言以及翁同龢主戰思想都對他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他決心做個愛國愛民的君主,反抗外來侵略。
為了更有效地控制光緒帝,慈禧太后把一個面長如驢的內侄女——都統桂祥女葉赫那拉氏塞給光緒帝做皇后,即後來的隆裕太后。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冊封,一月二十七日大婚。二月三日,慈禧太后歸政。親政後光緒帝以迫切心情了解世界情況。十六年,駐美公使張蔭桓自美歸國。他急切召見他,詢問國外情況。後來他又索取駐日公使參贊黃遵憲的《日本國志》,日本明治維新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光緒帝還讀了馮桂芬《教邠廬抗議》,萌發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狀況之志。
甲午戰爭中,光緒帝主戰。二十年(1894),朝鮮東學黨起義,翁同龢日本借口保護僑民,增兵朝鮮,蓄意挑起中日戰爭。光緒帝認為:「倭人肇釁,挾制朝鮮,倘致勢難收束,中朝自應大張撻伐。」七月二十四日,他又諭示李鴻章不要貽誤軍機。他直接命令朝鮮牙山南路葉志超與進入朝鮮北部的清軍夾擊侵朝日軍。他多次下令加兵籌餉,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李鴻章沒有聽取光緒帝的諭旨,結果「初敗於牙山,繼敗於平壤。日本乘勢內侵,連陷九連、鳳凰諸城。大連、旅順相繼失守。復據威海衛、劉公島。奪我兵艦,海軍覆喪殆盡。於是議者交咎鴻章,褫其職。以王文韶代督直隸,命鴻章往日本議和」。當不得已批准《馬關條約》時,他以硃筆寫下一段話,要求全軍上下戮力一心,痛除積弊,興革自強,表明他振興國家的決心。甲午戰爭失敗決不是主戰的罪過,是戰之不力的罪過,是光緒負不了責的腐敗的清朝封建統治造成的。
甲午戰爭失敗後,光緒帝考慮的是如何振興國家,雪此大恥。
《馬關條約》簽訂後,中國民族危機加劇。康有為、梁啟超於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聯合18省舉人公車上書,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要求。第2年,俄國攫取東北路權,佔領旅大,英租威海衛,法取廣州灣,舉國震驚。在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中,康有為再次上書,要求變法。民族危機激發了光緒帝的愛國熱情,公車上書啟發了他變法的決心。他清楚地知道慈禧太后雖然已經撤簾,但是仍然緊緊的控制著他。光緒皇帝朝服像「上事太后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頑固的慈禧太后不會讓他變法的,但是他決心已定,為了國家的振興,他把個人的利益和榮辱置之度外,說:「太后若不給我事權,我願退讓此位,不甘做亡國之君。」他用手中的權力極力支持康有為。戊戌年二十四年(1898)四月十三日,御史楊深秀奏請定國事,二十三日,在取得慈禧太后同意後,光緒帝頒布「明定國事詔」,在政治、經濟、軍事、文教諸方面實行變法,旨在挽救中國危亡。他對維新派主要人物作了恰當的人事安排,允許康有為專摺奏事,並任命他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以讓他們便於上奏,提出變法方案。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緒帝頒布了100多條新政上諭。
光緒帝發布御令,企圖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國改良性運動,但遇到大多數地方頑固勢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阻撓和破壞。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譚鍾麟根本不理睬御令籌辦之事,電旨催問,也置若罔聞。慈禧太后表面上同意變法,實際上想方設法摧殘變法。她發出懿旨,迫使光緒帝將變法中堅人物翁同龢革去其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職務,同時任命後黨重要人物榮祿為直隸總督,掌握兵權,又規定新任職的兩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向她謝恩,目的是將帝黨之人拉過去。光緒帝作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他革去了守舊、阻撓上書的懷塔布、許應揆等6名禮部堂官,任命了7名新堂官,其中4名是支持維新的。七月二十日,光緒帝又任命維新派重要人物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刑部候補主事劉光第、內閣候補侍讀楊銳、內閣候補中書林旭擔任四品銜章京,處理新政事宜。慈禧太后決意破壞變法,發動政變。他叫榮祿調兵遣將,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奕、生母葉赫那拉氏聶士成部駐天津陳家溝,董福祥部駐北京長辛店。翰林院編修李盛鐸奏請光緒帝奉慈禧太后去天津閱兵,以乘機脅迫光緒帝讓位。七月三十日,光緒帝密詔楊銳,告以危局,命與林旭、劉光弟、譚嗣同等速議對策。鑒於光緒帝處境危險,譚嗣同於八月三日夜訪在天津訓練新軍的袁世凱,要求他舉兵殺榮祿,圍頤和園以救光緒帝。袁世凱慨然應允,但當晚就密報榮祿。不知情的光緒帝於八月五日還召見袁世凱,袁世凱建議他召張之洞襄助。
八月四日,康有為訪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請英國公使相助,光緒寫字像未應允。
八月六日,政變發生。光緒帝被囚於瀛台,慈禧太后第三次訓政。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張蔭桓戍邊,徐致靖永禁,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康廣仁(康有為之弟)處斬。維新舉措,除京師大學堂外,全部廢除,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載漪之子載為「大阿哥」,以取代光緒。由於得不到列強支持,企圖失敗。
光緒帝支持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實行的戊戌變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目的正確,時間不長,雖敗猶榮。光緒帝是晚清最有見識,並且能為國家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的皇帝,他的名字與這場運動青史永垂。
光緒帝在位的第三階段基本是在囚禁中度過的。囚禁瀛台的光緒帝面色蒼白,神經極度衰弱。抑鬱,常患遺泄、頭疼、發熱,脊骨痛,無胃口,腰部有病,尿中有蛋白質。肺部不好,似有癆病。二十六年八國聯軍進攻中國時,光緒帝曾參加決定是否向八國聯軍宣戰的御前會議。他主和,這是基於
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而做出的正確選擇。慈禧太后感情用事,草率決定宣戰,終於失敗。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后於九月四日挾光緒帝逃往西安,《辛丑條約》簽訂後返回北京。
二十七年十月二十日,載被撤去大阿哥稱號出宮。光緒帝帝位保住了,但形同木偶,臣工奏對,不發一言。有時慈禧太后示意要他表態,也不過一兩句罷了。
光緒帝囚禁瀛台到他死前發生的大事有:義和團與清軍勇斗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簽訂,慈禧太后實行新政,日俄戰爭爆發,革命黨發動起義(萍、瀏、醴武裝起義,七女湖起義、安慶起義、紹興起義、欽廉防起義等)等。
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病故,終年37歲,葬河北永寧山崇陵,廟號德宗,謚「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簡稱景皇帝。
清宣統帝溥儀從清朝到中華民國從皇帝到普通公民
監國攝政王寶宣統帝(19061967),全名愛新覺羅·溥儀,字浩然,筆名植蓮,英文名亨利(Henry)。宣統帝是清朝最後一個傀儡皇帝,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即位,民國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退位,皇帝只當了3年,是12帝中帝祚最短的。
溥儀的父親是醇親王載灃,與光緒帝同父異母,母親是慈禧太后親信重臣榮祿的女兒。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在涵元殿死去。光緒帝沒有子嗣,根據慈禧太后的懿旨,由溥儀繼位,承繼同治,兼祧光緒,改元宣統。當時溥儀才3歲,乃由其父載灃擔任攝政王。溥儀由父親抱上龍椅接受群臣朝賀。他在龍椅上看見黑壓壓的大臣在殿上向他朝賀,高呼萬歲,嚇得連聲大叫:「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載灃連聲安慰:「就要完了!就要完了!就要完了!我們就要回家了!我們就要回家了!」大臣聽後大驚失色,議論紛紛:「我們大清國就要完了?」「回到哪裡去?是回東三省去?」
溥儀身為皇帝,但他還是吃奶的時候,只會哭哭鬧鬧,不會與聞軍國大事。就在他身處深宮,只懂哭鬧的時候,中國已經發生了許多大事,乃至翻天覆地的變化:
罷斥袁世凱。袁世凱(18591916),河南項城人。光緒二十五年(1899)任山東巡撫時,殘酷地鎮壓義和團。二十七年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逐漸成為北洋軍閥首領。三十三年調入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宣統元年,載灃為了削弱漢人勢力而重新集權於滿族,兩歲的溥儀在醇親王府以袁世凱有足疾為名將他開缺回籍。
長沙搶米。宣統二年(1910)春,湖南遭受水旱,官紳搶購穀米,哄抬物價,大批饑民湧入長沙。三月初三,民眾搗毀抬價的碓房(舂米作坊),要求平價。他們包圍鰲山警察局,又擁向巡撫衙門。當夜很多米店被搶。巡撫岑春下令開槍,打死數十人。憤怒的民眾焚燒巡撫衙門,搗毀教堂、大清銀行和外國領事館,後來遭到鎮壓。
保路運動。宣統三年四月十一日,清政府頒布鐵路幹線歸國有的政策,接著與英美法德4國銀行簽訂了借款修築粵漢、川漢鐵路合同,目的是把鐵路出賣給列強。清政府派粵漢、川漢鐵路督辦大臣端方南下,強行接收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鐵路。這4省鐵路本來是集股修建的,除廣東是商股外,其他都是民股。股民抱著獲大利的初衷集股修路,如今清政府卻以劫奪方式強收:湖北、湖南路股還本不還息,廣東路股還6成,其餘4成給無息股票,四川全不還。這種做法引起了4省強烈反對,發起保路運動。湖南紳商界以傳單抨擊政府,長沙、株洲鐵路工人示威,湖北、湖南商人罷市,廣東股東抗議「鐵路國有」,四川、成都罷市,全省抗糧抗捐。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保路同志會和股東會負責人,槍殺請願群眾,死數十人,引起全省的武裝暴動。保路運動走向高潮。
憲政改革。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開始醞釀憲政改革,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頒詔立憲,到其滅亡為止,清政府在憲政改革方面做了3件事:成立了議院預備機構的資政院和諮議局,實行了官制改革,搞了法制改革。溥儀的祖父奕像宣統三年四月十日頒布的「皇族內閣」人選公布,暴露了清政府「立憲」的欺騙性,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同盟會等發動多次旨在推翻清朝的武裝起義。溥儀登基後,同盟會等發動了旨在推翻清朝的好幾次武裝起義,都失敗了。八月二十九日晚,湖北革命黨人武昌起義成功,成立軍政府,宣布廢除宣統年號,國號定「中華民國」。武昌起義獲得廣泛的響應,在一個多月內,湖南、陝西等16省宣告獨立。清王朝迅速瓦解。
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布中華民國成立。以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改用公曆。
袁世凱奪取革命勝利果實,清廷頒詔退位。武昌起義發生後,清王朝急忙起用閑居在野的老軍閥、鎮壓人民的老手袁世凱,溥儀的生父載灃(右一)、生母瓜爾佳氏(左一)與
祖母劉佳氏(右二)9月11日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鎮壓辛亥革命。袁世凱對革命政權實行打拉兩手政策。在列強、袁世凱與同盟會內部壓力下,孫中山以答應辭去臨時總統,推薦袁世凱就任大總統的政治條件換取袁世凱贊成共和,逼清帝退位的應承。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以「優待條件」逼清廷頒詔退了位。
溥儀名義上廢而為民,但根據優待條件仍在紫禁城過小朝廷生活。他在大學士陸潤庠和侍郎陳寶琛輔導下學習漢文,在都統伊克坦教導下學習滿文,在庄士敦指導下學習英文。除了讀書外就是惡作劇了。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說:「我在童年,有許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駱駝、喂螞蟻、養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樂趣是惡作劇。」譬如他曾想用藏有鐵砂的雞蛋糕給太監吃,用鉛彈向太監窗戶打。是貧苦出身的乳母王焦氏教了他一些做人的道理。
溥儀退位仍在宮中的時候仍用宣統紀年,有內務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內監,故臣贈謚,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袁世凱對小朝廷仍然效忠,於民國2年元旦派人給溥儀拜年,隆裕太后於2月22日去世,袁世凱通電弔唁,全國下半旗致哀。
鑒於溥儀放肆,參政院於1914年11月提出「維持國體建議案」,要求政府對小朝廷予以管制。袁世凱不得不派人向溥儀提出7條「善後辦法」:1尊重中華民國,廢止與國法令抵觸行為;2用民國紀年;3賞賜只能用於家庭和家族,官民只能賜物,不能賜謚;4皇室機關不能對人民發告示,給處分;5皇室人員用民國服裝;7由民國司法廳辦理宮內犯罪案件,執事、太監違規由專任內廷警衛的護軍長官處理。裁內務府慎刑司。
小朝廷內部機構臃腫,用費浩繁,太監為非作歹,盜竊成風。溥儀不得不加以整頓,遣散內監,裁撤機構,削減官員。即使這樣,有限的經費還是難以維持小朝廷,溥儀乃大肆出賣宮中古物,如金器、名畫等。
1917年6月14日,封建餘孽張勳以調解段祺瑞代表的國務院與黎元洪代表的總統府之間的矛盾為名率定武軍入京,把黎元洪趕下台。7月1日,張勳復辟,年僅12歲的溥儀又坐上龍椅,大封群臣:封贈黎元洪為一等公,任命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等為內閣議政大臣,萬繩式、胡嗣瑗為內閣閣丞,梁敦彥、王士珍、張鎮芳、雷震春、薩鎮冰、朱家寶、詹天佑、沈曾植、勞乃宣、李盛鐸、貢桑諾爾布為外務、參謀、度支、陸軍、海軍、民政、郵船、傳、學、法、農工商、理藩等部大臣,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還任命了各部尚書和督撫。7月3日段祺瑞出兵討伐,12日,張勳逃入荷蘭使館,次日溥儀宣布第二次退位,只坐了12天龍椅又下了台。
1922年溥儀大婚,娶了一後一妃。在小朝廷中溥儀或讀書吟詩、作畫、彈琴,或捏泥人、養狗、養鹿,有時還到宮外坐汽車,逛大街。
1924年11月5日,溥儀被馮玉祥趕出北京城,遷醇王府,復辟時的溥儀在乾清宮國民政府每年只提供50萬元生活費。29日溥儀與鄭孝胥、陳寶琛逃往東交民巷的日本使館。第二年2月移居天津租界張園和靜園,與清朝遺老遺少以及張作霖、段祺瑞、吳佩孚等往來。1931年11月,在日本駐屯軍司令官的幫助下潛赴旅順,不久到瀋陽。1932年任偽滿洲國「執政」,1934年改稱「皇帝」,年號康德,充當了日本侵略軍的傀儡。1935年4月和1940年5月兩次訪日。在瀋陽宮內,溥儀性格乖戾,對人時而兇狠,時而溫柔。他喜歡玩具、高爾夫球、網球、撞球、弓箭,好騎馬和自行車,喜歡集郵,能駕駛汽車。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儀發布「退位詔書」,他企圖潛逃日本,為蘇聯紅軍抓獲。在蘇聯被監禁5年。1946年8月曾返回北京,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作證。1950年被遣返中國,囚於撫順。1959年特赦釋放,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60年3月他被安排到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工作,1961年3月任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1964年擔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967年10月病逝於北京,終年62歲,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推薦閱讀:
※清代詩詞為什麼會出現中興?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恩寵至極,有一人比多爾袞還牛
※清朝十二帝中最有作為的皇帝是誰?
※投降清朝的漢將眾多,為何只有此人死死釘在恥辱柱上?
※滿洲八旗入主中原的秘密武器—楯車
TAG: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