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虢國時代的崛起和中興
後虢國時代的崛起和中興
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在漢字的形成演化過程中,由最初的結繩記事演化為傳說中的倉吉造字,進而進化到甲骨文,此後又經歷了金文(即鐘鼎文又叫銘文)、大篆、小篆、隸書,基本上和現在通行的漢字相一致。鐘鼎文盛行於商王朝和兩周王朝,在鐘鼎文向大篆或者小篆演化進程中,「虢」已經演變為「郭」。因此,《公羊傳》在記載晉國滅掉虢國的記述中,直接稱西虢的「虢」為「郭」。《左轉》中說「虢通郭」,《辭海》中注釋說「虢」和「郭」是通假字。晉國滅掉虢國後,為防止虢(郭)國遺民的反抗,防止虢(郭)國王室的復辟,把虢(郭)國的遺民採取流放遷徙方式,遷移到千里之外的晉國邊境汾陽。我專門寫有「三門峽與郭氏汾陽郡望」的文章,專門說明晉國遷西虢(郭)遺民到汾陽,專門說明三門峽與汾陽的關係,封於三門峽的西虢(郭)國和汾陽的郭氏族人是傳承關係,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關係。特別是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郭世科先生,對晉國遷虢(郭)遺民到汾陽的研究、對汾陽與郭子儀的研究,博大精深,並且掌握翔實的史書資料和實物證據,是這方面的專家和權威,應該向他請教。我這裡主要闡述虢(郭)國的遺民在汾河流域的這一塊地域得到發展壯大,崛起中興,逐漸形成郭姓的望族——汾陽堂成因。 1、流放遷徙汾陽的虢(郭)國遺民成分與原因。晉國借道虞國滅掉虢(郭)國後,主要是把虢(郭)都邑上陽城和邊邑城市下陽城中的王室人員、貴族、居民,其中包括了居住在都邑的虢(郭)國工匠群體,流放遷徙到千里之外的晉國邊境汾陽。原因出於幾個方面:一是虢(郭)國王室成員反抗晉國的和復辟的心理因素強烈,遠遠超出一般平民;二是居住虢都上陽城的居民積極追隨虢(郭)國王室,曾經和虢(郭)國的國君及王室固守上陽城四月之久;三、居住和守衛下陽城的是虢(郭)國的貴族和大夫,和虢(郭)國王室成員一樣,反抗晉國的和復辟心理因素強烈;四、虢(郭)國的王室人員、都邑上陽城和邊邑下陽城中的居民,血緣關係相近,互相依附性強,便於集中。五、虢國的王室人員、都邑上陽城和邊邑下陽城中的居民,以及為虢國軍事兵器製造服務和為王室生活服務的工匠群體,在晉國攻破下陽和上陽兩個城池時,困守在地域狹小的城池內,無法逃跑,成為晉國的俘虜,易於被控制。2、虢(郭)國遺民在汾陽崛起發展的原因。一是虢(郭)國遺民的高傲而又不屈不撓的精神。兩個虢(郭)國初封諸侯國君都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兄弟,虢(郭)國歷代的國君和貴族,都始終認為出身皇親貴胄,血統高貴,就是現代的許多郭氏族人,也是這樣認為的。高傲是虢(郭)國貴族和遺民的自然品質。虢(郭)國遺民又富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公元前655年8月,晉國軍隊四面圍困虢(郭)國都邑上陽城,日夜攻打,虢公丑率眾拚死抵抗,晉不能破城。自八月至十二月,上陽城中糧食和柴草都絕盡,士卒疲憊,百姓困苦,然而無降晉者。晉軍使人用箭射書城中,要虢公降晉,虢公怒斥說:「吾先君累世多為王卿士,吾不能降晉之諸侯。」遂乘夜開城,率家眷奔京師。由此一斑可見虢(郭)國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二是晉遷汾陽的虢(郭)國遺民群體龐大。晉遷汾陽的虢(郭)國遺民中,有王室成員,有貴族成員,有都城平民,有工匠人員。大到一個種族、小到一個家族,繁衍發展的首要條件,必須有一定數量的群體,而晉遷汾陽的虢(郭)國遺民群體龐大,具備了繁衍發展的必備條件。三是虢(郭)國遺民是遠離政治和軍事紛爭。汾陽地處晉國西都邑的西北邊境,生活居住在這裡虢(郭)國遺民,首先在地理位置上遠離晉國都邑,遠離晉國的政治統治中心,遠離晉國宮廷內亂的紛爭。其次汾陽遠離中原,遠離晉國和其他諸侯國爭奪霸主地位的的軍事鬥爭戰場,沒有戰爭紛擾。遠離政治和軍事紛爭,使居住和生活在汾陽的虢(郭)國遺民,有一個相對安定的生產生活環境,這是虢(郭)國遺民在汾陽繁衍發展的重要條件。四是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冶鐵技術。周朝實行的是「工商食官」制度,周王室和各諸侯國都設有「百工」,聚集了具有各種技藝的工匠。當時主要手工業有青銅鑄造、制陶、制骨、制玉、製革,以及木工、竹工,漆工、絲織等。在兩周時期,手工業代表著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從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大量青銅禮器、兵器、戰車等種類繁多的陪葬器物中,從三門峽虢國都邑上陽城考古中的發現都大量冶煉遺址中,可以看出虢國的手工業高度發達,分工精細,門類齊全。由此而推想,當時為虢國貴族日常生活用品服務、為虢國戰車和兵器製造、為虢都上陽城建築等而從事手工業的虢國工匠們,也是一個技藝精湛、種類繁多的龐大群體。西周晚期,冶鐵技術日臻成熟,鐵器的成功冶煉和在軍事兵器方面的應用,代表著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三門峽上村嶺M20001號虢國國君墓出土的玉莖銅柄鐵劍,將我國的冶鐵史上溯了一個多世紀,它是西周晚期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代表和實物見證。這一考古發現,說明西虢國是最早掌握冶鐵技術的。我國由奴隸社會過渡封建社會的很重要原因,就是冶鐵技術的掌握,大量比青銅器成本低廉、而又比青銅器硬度高的鐵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晉遷汾陽的虢(郭)國遺民中,有一部分就是虢(郭)國的工匠,他們掌握並熟練運用冶鐵技術,在相對安定的生產生活環境中,把冶鐵技術成功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必然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推動虢(郭)國遺民群體的快速繁衍和發展。 3、虢(郭)國遺民對郭氏家族的影響。虢(郭)國遺民由於上述四個條件,在汾陽快速繁衍和發展、快速崛起,為郭氏家族中興奠定了基礎。在以後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因為各種原因,又播遷各地。既中興了唐王朝又中興了郭氏家族的傑出名將郭子儀,也是從汾陽播遷出去的郭氏家族後人,被唐朝皇帝封為「汾陽王」。郭氏「汾陽堂」是郭氏家族中的最大堂號,海外郭氏族人社團,多數以「汾陽堂」為標幟。「汾陽郭氏」遍及四海,「汾陽堂」號冠滿五洲,只就不完全統計,海外以「汾陽堂」冠名的郭氏團體,就達14個之多。
發表於2010年2月1日《山西郭氏文化網》
推薦閱讀:
※孫利天 | 現象學與我們的時代
※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 醉罷君山 / 第87頁
※婚前協議時代來臨
※男嫁時代?你準備好了嗎
※生活在這個時代,到底是剩男急還是剩女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