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技術》最新綜述:服用抗氧化劑未必有益,也可能有害
「抗氧化」是保健品市場上最具號召力的概念之一。它的「科學依據」看起來很合理:自由基會造成細胞損傷和DNA突變,從而引起各種健康問題,比如衰老、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比如老年痴呆)等等,通過「抗氧化劑」來清除它們,也就有利於健康。基於這種理論,「抗氧化」似乎成了一件「穩賺不賠」的買賣——即便無效,也不至於有害。
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科學證據顯示,事情不是這麼簡單。2018年4月出版的美國食品技術協會會刊《食品技術》上發表了一篇綜述,題目為《權衡抗氧化膳食補充劑的益處》,全面討論了抗氧化補充劑對人體健康的作用,對這類備受歡迎的產品潑出了一瓢冷水。
文章的要點如下:
1、有大量研究顯示,多元維生素和多元礦物質補充劑對於死亡率、癌症、心血管疾病、認知功能都沒有益處。貝塔-胡蘿蔔素、維生素E以及高劑量的維生素A,甚至增加了死亡率。
2、適量的自由基對維持人體健康所必要的。自由基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能殺死病原菌。在自由基和抗氧劑之間,人體維持著一個平衡,使得自由基既能行使有益的生理功能,又不至於產生危害。人體的抗氧化體系主要依靠身體內源產生的抗氧化酶,比如還原性谷胱甘肽、過氧化氫酶、過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等。它們構成了人體的主要抗氧化體系。通過食物攝入的抗氧化劑,比如Va、Vc、Ve、礦物質以及多酚等等,是二級抗氧化體系。人體細胞能夠承受一定的氧化壓力,而這些氧化壓力又會調節和刺激人體自身的抗氧化體系。對於身體而言,這種方式要更為有效。如果大量攝入外源抗氧化劑,就會抑制內源的抗氧化酶,影響細胞自身對於氧化損傷的保護反應。
3、人體對於抗氧化劑的反應並不敏感。各種抗氧化劑的功效主要都是在細胞實驗中得到的,然後推測在人體中也有同樣的作用。有研究顯示,這類研究有一些實驗是「假象」(artifacts)。更重要的是,關於抗氧化劑在人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出等重要信息,科學界還知之甚少。實際上,即便是動物實驗的結果,也難以推廣到人體中。已經有研究顯示,在老鼠和兔子身上有效的抗氧化劑試驗,人體就沒有什麼反應。
4、「不敏感」意味著需要高劑量才能產生抗氧化效果。但抗氧化劑跟其他的物質一樣,也會有一個「安全劑量」,過大的攝入量也會造成危害。比如Ve,含量超過700 ppm時,反而成了「促氧化劑」。而著名的抗氧化劑白藜蘆醇,有銅離子存在的時候也具有促氧化效應。從這個角度看來,低劑量的多種抗氧化劑比大劑量的單一抗氧化劑效果要好。當然,補充某一些抗氧化劑展示了對健康的益處。對於缺乏特定營養成分的人群,服用相應的補充劑是有益的。需要警惕的是,「缺乏特定營養成分的人群」這個前提往往被忽略了,這些補充劑被推廣給一般人群而且大量服用。
5、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因為其中含有多種成分。每種成分都不多,但總體的效果會很顯著。在特定的成分被分離出來成為補充劑的過程中可能失去活性,此外單一存在時對人體的影響也可能會有不同的方式,這使得補充劑不見得有同樣的效果。比如食物中貝塔-胡蘿蔔素是有效而且有益的抗氧化劑,而貝塔-胡蘿蔔素補充劑會增加煙民的癌症風險。
圖片來自於《食品技術》
6、人體有能力把體內的氧化壓力維持在一個合理的平衡點上。如果氧化狀態過度偏離平衡點,那麼抗氧化劑能有效地幫助降低氧化壓力。然而,這個「平衡點」在哪裡,目前還沒有科學證據。因為不知道應該把體內的氧化狀態維持到什麼位置,也就不清楚應該如何去確定「補充」的劑量和程度。
總而言之,水果、蔬菜、堅果、穀物,加上常規鍛煉,可以幫助人體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而高劑量的抗氧化補充劑,則未必有益健康。
推薦閱讀:
※天然抗氧化劑在肉製品中的應用研究
※補維生素「抗氧化」不如多吃蔬果
※6種食物天生抗氧化
※你應該懂得抗氧化自由基
※鐵在純氧中燃燒為什麼不會完全被氧化成三價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