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考試語文知識連載(歷史部分)(一)

1.1先秦時期(170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

1.11 知識體系

1.原始社會。原始人群時期: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氏族公社時期: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早期:山頂洞人;繁榮期: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黃帝和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2.奴隸社會。(1)政治。1)政權更迭。①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②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③商紂暴虐,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定都鎬京。④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公元前771年,少數民族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2)重要制度和重大事件。①夏朝開始,王位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②為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周初實行分封制。③公元前841年,爆發「國人暴動」。 (2)經濟。1)經濟制度:①西周實行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②春秋齊國管仲變法,魯國實行「初稅畝」,促使土地國有制向私有制轉變。2)經濟發展:①農作物品種增多,畜牧業佔有重要地位。②青銅鑄造水平高,夏、商、周三代被稱為我國的「青銅時代」。③商周的陶瓷業、漆器製造業迅速發展。④夏朝交通工具種類很多,商周交通運輸業發達。 (3)文化。1)商朝了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出現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2)夏朝出現《夏小歷》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月食記錄(夏商時期)。3)商周時期已有了較為豐富的醫藥學、地理和生物學知識。4)主要文獻有《尚書》和《周易》。5)雕塑和青銅藝術達到高峰。 3.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1)政治。1)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為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先後出現春秋五霸。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度的瓦解時期。2)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為戰國時期,諸侯間進行兼并戰爭,出現戰國七雄,最後秦國完成統一。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形成時期。公元前475年,我國進入封建社會。戰國時期各國變法,建立地主階級統治,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諸侯國確立起來。較為突出的有秦國的商鞅變法。(2)經濟。1)鐵器、牛耕的使用標誌著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2)水利灌溉事業發展,出現了都江堰和鄭國渠等。3)冶鑄業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青銅鑄造工藝、煮鹽、釀酒等技術提高。出現了有關手工藝的專著《考工記》。4)商業發達,城市繁榮。 (3)文化。1)思想。春秋時期老子創立道家學說,孔子創立儒家學說,戰國時期思想界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2)文學。出現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和詩人屈原,諸子散文、歷史散文成就極高。3)藝術。青銅藝術和音樂、繪畫藝術達到很高水平。4)天文物理。春秋時期留下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墨經》中闡述了大量的物理學知識。5)醫學。出現名醫扁鵲。

1.12 要點詳釋

1.井田制和分封制。(1)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開始於商,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廢除於戰國。井田制規定土地所有權屬於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和自由買賣,還要交一定的貢賦。春秋時井田制逐漸瓦解。春秋時期,由於鐵器和牛耕的使用以及耕作技術的提高,出現了「私田」,隨著「私田」的增多,春秋後期的魯國等先後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可見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2)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為了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周王把王族、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起諸侯國。作為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礎之上的。實施分封制的意義有:1)有利於整個周王室有效地控制整個領土。2)有利於統一的奴隸制度在各諸侯國普遍實行,促進了奴隸制經濟的繁榮。3)加速了各族融合的進程,受封的偏遠諸侯國逐步接受中原文化,一些大國不斷向周圍的少數民族用兵,進而兼并其土地,進行文化滲透。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逐漸崩潰,其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分封制瓦解的直接原因是,隨著周王室的衰微,大國不斷進行爭霸戰爭,形成諸侯爭霸的局面。齊桓公通過葵丘會盟迫使各諸侯承認其霸主地位。秦統一後建立了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制度,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後者是建立在前者基礎之上的。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制度,二者都與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2.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春秋無義戰」。爭霸戰爭其實質都是大國相互兼并、擴張領土、掠奪財富、爭奪對其他諸侯國支配權的戰爭,給人民帶來沉重災難。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削弱了奴隸主集團的勢力,有利於封建地主階級的興起和發展;使華夏族和各少數民族頻繁接觸,促進了民族融合。各國為爭霸權,紛紛進行改革,發展生產,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經濟的進步。分封制已經成為社會穩定的嚴重障礙,以中央集權和大一統取而代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3.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的大變革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這主要表現在:1)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私田出現,奴隸社會的經濟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生產關係出現並逐漸取代奴隸制生產關係。2)在爭霸鬥爭中,分封制、宗法制等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被破壞。新興地主階級隨著自身經濟力量的壯大,要求廢除奴隸主階級特權,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進行了變法,確立封建制。3)隨著階級關係的變化,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的變革發表自己的主張、學說,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舊觀念不斷受到衝擊,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4.奴隸制度的殘酷性和進步性。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1)原始社會的公有制是建立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基礎上的,由於生產力水平低、沒有剩餘產品,所以不可能出現人剝削人的現象。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出現剩餘產品,產生了私有制。2)奴隸主用強制勞動代替了原始社會的自然分工,並掌握了大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奴隸,有可能組織大規模的生產,並提高了生產效率。3)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使另一部分人擺脫了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同時,奴隸制度又是殘酷的。奴隸主階級為了保護私有制,破壞氏族傳統,為了實現對奴隸剝削和壓迫,建立起殘酷的國家機器。此外,奴隸主階級為滿足個人享受,奴役、剝削、虐待奴隸,如商朝出現了「人祭」和「人殉」。5.百家爭鳴的出現和影響。隨著生產力的空前發展,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封建地主階級逐漸掌握了政權,階級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舊勢力劇烈鬥爭,形成了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革,從而促進了學術思想的活躍。同時私學的興盛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條件。王室衰微,各國紛爭,政局的變化無常,客觀上造成了一種思想自由的社會環境。各階層為了自身的利益,針對社會現實,發表自己的看法,於是在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促進了思想的活躍和文化的繁榮,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思想家和哲學、政治學理論,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和封建傳統思想的確立奠定的基礎。 6.禪讓。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四方部落領袖)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後,使幫助辦事。堯死後,舜繼位,隨即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後,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這種原始的民主制度,史稱「禪讓」。 7.牧野之戰。周滅商的戰役。周文王死後第四年春,周武王乘商軍主力在東南的機會,率兵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會合西南的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族進攻商紂,經孟津進抵牧野(今河南淇縣)。商軍中的奴隸兵掉轉武器,發動起義。周軍進佔商都朝歌。紂自焚死,商亡。8.五霸。春秋時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說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9.葵丘之會。齊桓公建立霸權後,於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蘭考)邀集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相會結盟,規定不可壅塞水源,不能阻礙各地糧食流通,要尊賢育才,選拔賢士,不讓士世襲官職,同盟的都要言歸於好,目的在於鞏固霸權。 10.三家分晉。春秋、戰國之際,晉國新興地主階級和奴隸主貴族之間、各新興地主階級集團之間互相鬥爭。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范氏、中行氏。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又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只剩趙、韓、魏三家,晉君成為附庸,奴隸制的晉國終於轉化成為封建制的趙、韓、魏三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11.田氏伐齊。齊本為西周初的奴隸制封國,國君姜姓。春秋末年,齊國奴隸主貴族除對奴隸進行殘酷壓榨外,對新興地主階級和平民的剝削壓迫也十分嚴重,「民參(三)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凍餒。」在反對沒落奴隸制的鬥爭中,不少人遭到刖足之刑,以致「國之諸市,屨(草鞋)賤踴(假足)貴。」貴族田氏為了取代齊國,用大斗出貸、小斗收進的辦法,籠絡人心,爭取新興地主階級和平民的支持。後又聯合鮑氏,消滅執政的欒高二氏,奪取政權,進行改革。田乞、田常為相時,又兼并其他貴族。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田和遷齊康公於海上,遂有齊國。十六年,周安王正式承認田和為齊國國君。從此,姜齊為田齊所代替,成為齊國奴隸制轉化為封建制的標誌。12.戰國七雄。指戰國時魏、趙、韓、齊、秦、楚、燕七大強國。13.商鞅變法。戰國時商鞅在秦國進行的政治改革。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一說在三年,任* 商鞅為左庶長,實行變法:鼓勵地主懇荒,發展封建經濟;要求努力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徭役;廢除奴隸主貴族世襲特權,制定普遍按軍功給予爵位的制度,根據爵位等級佔有田宅和奴隸;採用李悝《法經》作為法律,編造以「伍」、「什」為編製的戶籍,實行連坐法;規定成年男子分居,否則加倍賦稅。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進一步實行變法,並各鄉為三十一縣(一說四十一縣),由國君直接管理;廢井田,開阡陌,准許土地買賣,確認封建土地所有制;頒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統一度量衡制度。燒毀《詩》、《書》,打擊儒生,並不斷鎮壓奴隸主貴族的反抗。「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鄉邑大治」,加速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和集權政權的形成,成為秦國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歷史轉折點。秦孝公死後,奴隸主貴族乘機反攻倒算,商鞅被車裂的酷刑殺害。「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敗」,秦國日益富強,為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14.合縱連橫。戰國時弱國聯合進攻強國,稱為合縱。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也叫合橫、連衡。戰國後期,秦最強大,合縱就指齊、楚、燕、趙、韓、魏等國聯合抗秦,連橫就指這些國家中的某幾國跟從秦國進攻其他國家。一說南北為縱,六國地連南北,故六國聯合抗秦謂之合縱;東西為橫,秦地偏西,六國居東,故六國服從秦國謂之連橫。公孫衍、張儀、蘇秦即當時著名的縱橫家。 15.火牛陣。戰國後期齊將田單擊敗燕軍的戰術。燕照王時,燕將樂毅攻破齊國,田單堅守即墨(今屬山東)。公元前279年,燕惠王即位,改用騎劫為將。田單用千餘頭牛,角上縛兵刃,尾上縛葦灌油,夜間以火點燃,使猛衝燕軍,並以五千兵隨後衝殺,結果大敗燕軍,殺死騎劫,陸續收復失去的七十餘城。 16.長平之戰。戰國後期秦國大敗趙國的戰役。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包圍韓的上黨,上黨郡守馮亭以地獻於趙,引起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戰。趙將廉頗堅守長平達三年之久。秦昭王四十七年,趙國改用趙括為將。趙括空談兵法,率大軍盲目出擊,秦將白起在正面詐敗後退,另外布置兩支奇兵襲擊趙軍後路。結果趙軍被包圍,困守四十六日,不突圍,趙括被射死,趙軍四十萬人也被俘坑死。從此趙國的實力削弱。
推薦閱讀: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多音字組詞
九年級語文重點字詞注音整理
二十世紀十部影響深遠的小說(外國篇) | 英語文章網
(轉)看名師語文的深度與理性
語文軒

TAG:歷史 | 知識 | 語文 | 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