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經講記修訂版》 印廣法師主講 第9講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現在繼續為各位講解《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上節課講到七菩提分,第一個叫「」,並提出「四大精進」——首先就是要「擇法精進」;其次呢,選擇國土。也就是說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以後,是賴在那裡享清福,就等著成佛?還是回到娑婆世界來,採取積極的態度,爭取早日成佛?涉及到這個問題,佛在《無量壽經》講,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是不是啊?有人感到奇怪:「啊,極樂世界還不如娑婆世界啊?」這要看你從哪個角度來講。你願意享清福,永遠不落六道輪迴,那就在極樂世界;你想趕快成佛,那就到娑婆世界——因為極樂世界太快樂,沒有苦樂、明暗種種對比;沒有對比就不容易開智慧,就不容易奮發圖強。但是我們必須有前提,首先你要往生極樂世界,然後願身再來。

所以明心見性的菩薩你願意去看看也行,不去也罷,就在這裡。生生世世就發這個願,在中陰身期間,極樂世界去都不想去,為什麼?你去耽誤一天,佛怎麼講的?「極樂世界一天等於娑婆世界一個大劫」,少說幾十億,多說百億千億萬億年。所以往往有些人——當然不是一天了——可能喝了一口水,就耽誤了幾百年、幾千年。所以有智慧的人呢,一般地去看一下阿彌陀佛,急急忙忙的,水都來不及喝,「拜拜」,走了。阿彌陀佛呢,「哦,去就去吶」——他可不講客氣話:「早點回來噢——來幹什麼?到娑婆世界教化眾生去。有的人乾脆就不去,是不是?就不去。來回一趟,據說是五百年,哈哈……

那麼再根據極樂世界一天等於娑婆世界一個大劫,而在這裡修行一天的比量功德就等於極樂世界一百年,這兩個數字我們合起來算一下——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分鐘等於在極樂世界修行3333億年——這個比量功德是可以賺錢的大買賣啊,是不是?就跟我們國家把那些準備提拔的幹部先考察考察,看看這個人能不能吃苦啊——把他送到西藏去鍛煉幾年,回來再看。所以佛法不離世間法,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就這個道理。要成就人才,是在煩惱、困難、艱辛的環境中成就。

所以要想在我這裡剃度出家的弟子,我首先約法二章:

第一,你要準備吃苦,我們這裡是修苦行的。沒有好吃好喝,也沒有好住,沒有很多錢。出家人眼睛裡有了錢,就是自己滅亡自己。你必須想到自己所有的錢只能供養三寶,供養眾生;除了必需的生活費,比如買買肥皂、牙膏、洗衣粉這些東西呀,而且多下來的通通給三寶,自己把握自己。

第二,你要準備受氣。心裡千萬不要有想法,認為誰欺負我,誰怎麼長誰怎麼短——你那是無聊。當我的出家弟子,沒有什麼道理好講,我這個人從來不講理。沒有哪個好,沒有哪個壞。我只看你能不能抓住當下,能不能忍得過這一時。有什麼道理好講啊?所有的人都是自己一個人,講什麼理啊?跟誰講啊?是非好壞長短都是一個人、一個念,你跟誰講理?誰是誰?誰又不是誰啊?你不是無聊啊!我到這裡(慈航凈苑)的第一天就是這麼講的,走到哪裡我都是這麼講。你只要來法華道場聽經,你就成就了;要麼當下成就,要麼明天成就,要麼明年成就,要麼來世成就——最遲最遲不超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在彌勒第三會,是不是?就這個道理。

所以大家要明白,為什麼師父在這個道場什麼人都接啊?就是因為他到了這裡就能成就。因為這是正法道場,來者一定成就。他即使不想成就也都成就了,為什麼?因為他耳朵關不住啊;即使他耳朵關住了,裡面第七識他關不住啊,明白嗎?他第七識聽懂了。你就是在這裡睡覺,在這裡搗蛋,他都成就了。這是不是在給大家講《心經》啊?這就是啊!所以選擇國土,是不是包括選擇道場啊?一定要選正法道場;否則你吃苦是徒勞。

第三個選擇,叫作「勸人精進」,叫勸進。怎麼勸進呢?這是佛金口玉言,你勸一個人修行,勝過你自己精進——你即使二十四小時不吃不喝,在那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或者打禪坐,或者是做一切善事,你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是不是?你勸一個人精進,就是多少啊?就是四十八個小時,所以勝過你精進——你勸四十人來學佛,你就是大菩薩再來;能勸八十個人修行,你就是如來應世。你別看到這是一,這是四十,這是八十啊!非也。你勸了這一個人,你跟著後面就有四十,就有八十,就有百千萬,是不是啊?因為他可以滾雪球,生生世世的,你勸了那個人,他再勸人,人勸人,人勸人都有你的一分功德。勸人修行功德無量啊!

所以我們今天在座的同修,你要當下發心:「年內我一定要勸起碼五個人,多則十個人都不限,來聽聞《法華經》」。不要怕講經堂坐不下。果真如此,馬上就有更大的講經堂,你信不信?不需要我考慮,到時候自然就有。這是近幾年來,我總結出的一種經驗,就是這樣。那麼被勸精進的那個人是誰呀?就是你自己啊。但是無分別不妨分別,將來那些人都是你的護法,都是你的善緣。

比如,你走到哪裡,「我初來乍道啊,我們素不相識啊,這個人對我怎麼這麼好啊?」你搞不明白,其實這都是你過去世中的緣分。有的屬於你直接勸導,有的屬於間接勸導。你勸了張三,張三是你直接勸導的,是不是?張三勸了李四,李四是不是你間接的緣分吶?哎,這些人對你都會好。為什麼我們往往走到哪裡,萍水相逢,有些人對我們莫名其妙特別好?有些人莫明其妙來怨恨我們,是不是?其實很簡單,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你覺得今生今世張三李四冤枉你,傷害你,你馬上就要明白你前世傷害了人家,心裡馬上平衡,要明白這個道理。

第四個選擇叫「發心精進」。這個發心,既有方便菩提心,又有究竟菩提心。方便菩提心,無論是善是惡,你的一念心生,你的信息遍布虛空世界。因為我們的心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國界。至於真實菩提心,那就是明心見性——你知道一切的萬法都是當人當下一念變現,這是真正的如來大定,不可思議的如來大定。你動也是定,定也是定,除了定你還是定;並不是通教禪宗修的那種虛空爆炸——什麼也不看,在這裡腦袋一片空白,但正念不忘。這種定不是如來大定。如來大定即空即有,即定即不定。定也好,不定也好,知道都是我,好好想想這個定厲害不厲害?

明白道理就是吃了砰砣鐵了心。我們現在很多人眼中所謂的禪定,認為就是兩條腿一盤什麼也不想,然後腦子出現一片空白,然後怎麼樣怎麼樣,或者看到天上的人在跳舞,在唱歌;或者去跟鬼神去勾通。有些人他就有這個功夫啊,在定中與各種各樣的鬼神勾通;可是也有很多因此而走火入魔的。

那麼成就了這種如來大定,你在定中也好,在夢中也好,就在清凈中也好——天上飛下來一尊佛,地下冒出來一個鬼,你怕不怕呀?「過來過來,聽我講經說法」,是不是啊?始終是居高臨下,你給我老實一點,管你是佛還是魔,是不是啊?我也沒有必要去評價你——佛也是我,魔也是我,是不是啊?可我們現在有些人看到天上飛的一個東西下來是個佛,一下他全部精神崩潰了:「哎呀,我看到佛了,看到觀音菩薩了」,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在那哭啊,叨咕啊:「老佛爺,你救我啊!」在佛法里叫悲魔入心,明白嗎?這一點很重要啊!太重要了!

所以明白『如來藏』這個道理的人,他就是不可思議的如如不動的那種大定。即使是原子彈爆炸,整個虛空世界全部毀滅,他還在那裡如如不動,明白嗎?這個肉團身我不要了,我們的那個靈體就是在原子彈爆炸中,它有沒有什麼影響啊?什麼影響也是沒有。到時候發心去幫助眾生。我們可以現無量的色身三昧來救度眾生,更不要說什麼死亡不死亡,哪有什麼死亡啊?自古以來就沒有死,懂不懂啊?但可惜的是,凡夫只有到了死的時候,才知道人沒有死;可他仍是凡夫啊,再投胎,隔陰之迷又來了。死人的概念是活人造成的。真正死了的人,他沒有死的概念。

這是我們講到七菩提分的第一個菩提分,「擇」;在我們這個道場呢,主要選擇這四個方面——這都是師父從佛的教導中總結出來。

那麼不明白『如來藏』道理的人,不明白這四大精進的人,他一天到晚自以為精進,「啊,我能念」——可能有的人能念兩個小時的佛,能拜三百拜,一天修行時間能達到八個小時,他就已經很滿足了,是不是啊?可是,一旦明白『如來藏』的道理呀,你這一天、一時,你這一個念,等於修了無量劫了!這是誰講的?佛講的啊!你說這個便宜是不是給我們沾光了?選擇大法,一念等於你修行無量劫。選擇這個國土,一分鐘等於你修了3333億年,是不是?所以修行要不要用智慧啊?

關於這個法,佛打了一個比喻:兩個人出門求寶,遇到一捆麻,兩個人各挑一捆;再往前面走,遇到一堆繩子,張三把麻放下來,換繩子走,為什麼?麻回家編繩子還要搓啊,是不是啊?同樣是挑啊,何不挑繩?李四呢,「哎呀,我既然挑了麻,我們有感情啊,算了,還是挑麻吧。」再往前走,遇到一堆布,張三又把繩子放下來挑成布,布比繩子值錢吶。「我有錢還怕買不到繩子啊」。李四想來想去,「我乾脆還是挑麻吧。」再往前走,又碰到一堆金子,哎,張三又把布放下來換成金子;李四呢,仍然執著那個麻,「既然有這種緣分,算了,就是麻吧。」佛打這個比喻是什麼意思啊?就是要我們選擇最勝法門。勝法與劣法相比,日劫之倍;修行一天的勝法,等於修無量劫劣法的功德無量倍。

我們現在遇到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有些人就那麼固執,你沒有辦法去衡量。「我們就是一句佛號,來不及了,就是一句佛號」——似乎明天地球就要爆炸,明天就要往生一樣,說來不及了;可是看他那個樣子並不是來不及啊,是不是?修行非常懈怠啊!真正感到來不及,你應該在那裡像孟婆念佛一樣——「孟婆,你兒子掉到水裡去了。」「啊,隨他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孟婆,你家裡失火了!」「啊,隨他去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倒像來不及的樣子,是不是?太愚痴!而且往往這樣的人有一定的號召力——不是什麼居士林的林長,就是什麼念佛學會的組長,或者送往生團的團長這些人。他有一種我執,有一種門戶之見,把這一部分人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而往往這個團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能接受正法,可惜就被這些攔路虎攔住。

我們到上海一個道場叫陳周念佛堂,人多的時候一二百人吶;噯,那張老師一個人通了,全道場都通。二百個人是百分之百接受了:「我們明心見性了,我們成佛了!」這是真的。後來張老師大概聽師父講課七八天,剃度出家。

而往往少數攔路虎,障礙住這一個團體;這些人將來果報不可思議。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真理,正信佛法;往往有少數人半瓶子晃當,自以為懂得幾句口頭禪,在那裡誤導眾生,障礙眾生——他以妒忌心、下劣心、牛羊眼來拒絕善知識傳大法。所以特別是我們登台講經說法的法師,一定要刻骨銘心把『一心三藏』的道理搞明白。

這是講發心,是不是啊?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從四個方面講了擇;如果再講一個的話,那就是選擇老師和同修——要用慧眼、法眼來選擇;不是用人眼、用世間眼來選擇。選老師選同修,不是看他長相是不是莊嚴,為人是不是和平,等等;這些並不重要,主要是看他所修行的法門是不是正法?你要搞明白。

七菩提分第二個菩提分叫「」。那麼在「五根」、「五力」里也有一個「進」,是不是啊?那個進是作為一個動詞而言,你能不能進門;在七菩提分這裡面的「進」呢,大家注意,它是勇猛精進、步步向上的意思,帶有力度。佛歷來鞭策懈怠,懈怠的人不能成就。在此呢,也可以與前面講的四大選擇聯繫起來觀照,選擇最好的法門來進,並且不要懈怠,這兩個方便就圓融起來。

第三個菩提分叫「」。這裡的「喜」呢,是法喜而不是情執。它帶有解脫知見之意。當一個人明白自己解脫了,那種法喜不可思議。這種喜是一種清凈、自在、安定。

比如說,我曾經遇到過先後有兩三位菩薩跟我講:「印廣師父啊,過去我這個人什麼都好,樂於助人,勇猛精進,就是有一條過不了關:對恩將仇報的人,我忍不過這股氣;而現在這個關突破了——人家明明背後講我的壞話,造謠毀謗,噯,我發覺我怎麼就恨不起來了?」大家明白嗎?這個人已經成佛,是分真即佛。這就叫一修一切修,他這一關突破便關關突破,很簡單,這就是佛,他清醒的時候是這樣,夢中是這樣,病中是這樣,定中是這樣,中陰身期間還是這樣,他這種習氣伴隨他生生世世。什麼叫證道?這就叫證道。自己得到了這種感受,叫解脫之見。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已經解脫」,根本不用懷疑,這就叫法喜,是不是?這種法喜是不可以用凡夫的心態來衡量。

所以我們要開智慧啊!當我們想到要竭盡全力來建設正法道場,來流通師父講經的光碟,來出版師父的講記,乃至連生命都可以毫不猶豫地供養給眾生的時候,你檢點自己到了什麼程度?果真如此,你成佛了。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已經成佛,這叫法喜。

今天在火車站有一筆生意,只要去露個面,你就可以拿到一百萬美元;但是今天師父在這兒講經,有個人告訴你了,哎呀,你高興得不得了,「我差點到火車站去了,還是到師父這裡聽經要緊。」這就是法喜。你明白自己已經解脫,你已經開智慧。沒有師父在這裡講經,你不妨去把一百萬美元拿過來,是不是啊?行善積德哪裡不能用啊?但是要權衡利弊。你能因此聽一句大法,生一念歡喜心,佛在《法華經》講——這比金銀七寶滿虛空供養無量佛的功德福報大無量倍,明白嗎?我們要學會比較,學會印證自己,檢點自己。聽到有人侮辱我、誹謗我,卻能如如不動,反而對此人生起憐憫心,你解脫了。所以這就叫法喜,這個道理大家聽懂了嗎?

第四個菩提分叫「」。除,就是除自己的煩惱習氣。這種煩惱習氣啊,在佛法里叫「思惑」,他屬於修證過程中的一個問題。憑心而論,即使是不懂得佛法的人,他都知道好歹,是不是啊?可是要改變自己的煩惱習氣,要有智慧,要有定力,要發大願。絕大多數人不存在能不能改的問題,只存在願不願改。我經常勸導修行人,你可發願半天、一天、乃至三天做佛,這期間內,我就是一心想到怎樣讓別人快樂,怎樣讓周圍的環境安定——沒有一個念為自己。然後你再總結,哪種生活好?你一定講是佛菩薩生活好,是不是啊?可是我們由於無量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往往不是心能轉境,而是心被境轉。這就是一種懈怠。

講到現在,我不知道有沒有哪一位菩薩按照師父的這種開示,去過半天或者三天佛菩薩生活;如果有的話,請舉手,(一個、兩個、三個、四個),四個人啊?你們那個感覺怎麼樣?是不是感到很自在啊?很快樂啊?這一天有沒有煩惱啊?你如果能把這個半天變成一個月,乃至變成一年,我告訴你啊,你的精神狀態會大大改觀。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同修加入進來,進行這項自我實踐。大多數人都是知道自己這個習氣不好,又想改;但是呢,他講改不掉。改不掉是假的,不願改是真的。沒有改不掉的東西,腦袋都可以給人家,這個煩惱習氣你就扔不掉?所以叫作「除」。

第五個菩提分叫「」。看上去除和舍很相似,是不是啊?作用是這樣,內容不一樣;舍是舍修行中遇到的境界。我們在在夢中、定中可以出現種種的境界,看到經書每一個字金光閃閃,或者眼睛看見天上下來人,地下鑽出來人,聞出了種種的香味,一聞就知道是天上的香,家裡沒有燒香啊,等等等等。這種境界不要執著,否則第二天再看經書的時候,「啊,今天怎麼不閃光了?」咦,它馬上就閃光;你就完了,你已經被天魔邪鬼牽著鼻子走——許多人把此執著為是一種證果、成道、明心見性的境界。你心裡要明白,證果成道不是靠外面的境界來誘惑你,大家明白嗎?這在《楞嚴經》講得很清楚啊。那麼我剛才講的那種法喜,這種境界也不存在執著,但是你要肯定自己解脫了。為什麼不要執著呢?這是你的本份,我們就應該這樣。

第六個菩提分叫「」。與五根五力中的定要加以區分,五根五力中的定是表那種果位的高低程度,是表量。這裡的定是表保持一種穩定的心態——不浮燥,不亂打妄想;而又不昏沉,表動靜平衡。

第七個菩提分叫「」。五根五力中的念是講念念在道,是表精進之意。這裡的念是表關鍵,表調理,怎麼調理呢?前面的「擇、進、喜」歸納為動,後面的「除、舍、定」歸納為靜。我們修行人始終要保持一個平衡、平靜的心態,切忌大喜、大悲、大動,或者大靜。即使方便法他也有動靜平衡,那麼究竟法更是講動靜平衡,乃至動而不動,靜而不靜。對於修方便禪定的人,更要把持這個關口。

比如說你在禪定的過程中,開天眼開天耳,動相出現;這個時候呢,你可以用「除、舍、定」這三個法門中的一門二門,或者三門並用,趕快把這動相靜止下來。哪怕只是一念心比較亂,你也要讓他安靜下來,否則你定功不能成就,乃至走火入魔;但是如果你頭腦中沒有境界的時候,心裡沒有事的時候,便容易落入昏沉。這個時候呢,你可以用「擇、進、喜」這三種動法的其中一,或者二,或者三法並用,把這個心提一下子,防止過於昏沉修斷滅空,修無想定,得愚痴的果報。這就是通過這個念來把握動靜平衡。

那我們修如來大定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動中、靜中都要保持動靜平衡。心不可太亂,又不可太死。修菩薩大法,一般都是在動中教化眾生。不是修出世而是入世,轉識成智;轉那個閉門造車為眾生不請之友。就靠我們時常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這是講的七菩提分。

八聖道分:「正見、正思維、正言、正業、正命、正進、正念、正定」。

正見」是第一正,與世間法相對應,這是解決世間觀的問題——怎樣從根本上、全局上、戰略上、總體上,來把握對整個世界萬法的認知。所以世界觀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那麼這個「正見」呢,跟大家講,這個一正一切都正。一般來講,這個世界觀很難改變,但是真正改變呢,一改變一切改變;改變以後他整個的思想行為和造作,八九不離十,縱帶一些煩惱習氣,他的知見沒壞。所以得到正見,我們就可以帶業往生。縱有種種煩惱習氣,在佛法里講「戒壞見不壞」,你能帶業往生;但是品位不會很高,最低保障線是不落三惡道。

正見下面是「正思維」。那麼正見下面的正思維、正言等等,它與世間法相對應,屬於方法論這個範疇。在世界觀的指導之下,你對當人當事、周邊環境有一條正確的思路來進行分析、判別、比較、選擇和決定。我們有時候煩惱習氣現前的時候,其實他的正思並沒有失去——往往知道這個事情這樣講、這樣做就是不對,這就是正思,明白嗎?但是他又熬不住;而行為上出現偏差——就跟開汽車一樣,他知道急剎車,但是由於慣性,還要向前滑行幾步。這是我們無量劫以來的習氣,從佛菩薩到凡夫無一例外。

為什麼有些人不敢承認自己已經成佛成菩薩?他就是看到自己還有煩惱習氣。這是一種善良的心態,但也糊塗——他不懂得在正見正思與邪行之間作權衡比較。因為我們本期生命結束以後,肉團身這具無明殼就會瓦解,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銷亡,那時我們的正見正思起決定作用。這就是講心法呀!講到骨子裡,如果煩惱習氣悉皆斷除,成圓滿佛再往生佛土的話——古今中外沒有這樣的佛,沒有就是沒有。因為我們的肉團身它是個劣質產品。

只要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你就已經往生到佛土。但你卻總是認為:我就是凡夫啊,我還有煩惱習氣啊,我怎麼現在就是佛?可是你已經是佛。因為我們正是根據過來人——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標準答案,自己對號入座,明白了沒有?就是這個道理啊!至關重要啊!所以佛講了一段經以後,他要不要叫大家舉手啊?要不要問啊?根本不需要。他講了這個法以後,就宣布哪些人證到什麼什麼果位。有的是地位,有的是十地菩薩,有的是等覺菩薩;可是那些人他們自己知道不知道啊?啊?他們自己不知道,因為佛是過來人。好好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你證得大自在,真正的自在,再沒有任何的顧慮。這是講正見正思維,這個觀照就是「正思維」啊,學會了沒有?

再打一個比喻。比如說你掉水裡了,而且水漫過頭頂,你這時能不能把眼睛睜開啊?不能,是不是?那個時候是不是一直在危險之中啊?很危險。一旦你把眼睛睜開以後,你還有沒有危險吶?啊?沒有了,是不是?已經到了佛土,可是你睜開眼睛的時候,衣服還是濕的。你總不會講:「不行,誰講我到了佛土?誰講我沒有危險啊?我衣服還是濕的。」明白這個道理了嗎?這叫見水離水,見水離險。你已經脫離了生命危險。就說明明心見性之人雖然還有煩惱習氣;比方說衣服還是濕的,但是我們已經離開了溺水的危險,是不是?已經解脫六道輪迴,這個道理大家能想明白嗎?

不是說每個人非要跟釋迦牟尼那樣騰雲駕霧、千變萬化,這個時候才相信我成佛了。這是不是在講叫我們正思維啊?就要會思維,為什麼說我明白道理了,我就成佛了?在我們這個道場來講,明白這個道理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要堅決相信:我明白這個道理,我就自在,我就解脫了。那麼我們講成這個佛是成分真即佛,如果你什麼煩惱習氣都沒有了,那你就不是分真即佛,那是圓滿究竟之佛,要搞明白。

第三個,「正言」。修行人「相見無雜言,互勉念佛聲」。在一起只談修行,與修行無關之事不提,就念佛;只要是修行都叫念佛,把心放在道上,放在法上。當然也可以把它簡化為就念阿彌陀佛,但這是皮毛而已;但講阿彌陀佛總比講無聊的話好一些。「你吃飯了沒有啊?這幾天打牌了沒有啊?手氣怎麼樣啊?」是不是啊?你這是在誤導眾生,誤人子弟。不要講人我是非,當然我們有備而去,有意度化一些人,你不妨用一些世間客套話跟他拉拉親熱,這另當別論,那叫智慧。但你如果對那些不信佛的人講:「阿彌陀佛!你最近修行怎麼樣啊?」他就生煩惱。這是「正言」。

第四個,「正業」。在佛法里有白業與黑業之分。凡是涉及到殺生,以及輕歌曼舞、傷風敗俗,包括現在的酒吧舞場歌廳,在佛法里統統判為黑業;一般地像五金、布匹、蔬菜水果呀,在涉及到日常日用的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等等,都屬於白業。修行人不可以沾染黑業,這是規矩。搞黑業利潤越大,你受報就越大。如果黑業虧本了,是給你消業障。

第五個是「正命」。這個正命跟「正業」相似,它局限於個人的某一個局部。在佛法里有四種「邪命食」,出家人不能吃:

第一種邪命食叫「方口食」,是指專門攀緣達官貴人——這些人供養頗豐;但是發心是為道場又當別論。

第二個叫「仰口食」。有些人通過觀察天文天象,預見世界上大的天災人禍或者戰爭,以此來謀取錢財。

第三種邪命食叫「下口食」。指我們修行人不可以種地、挖地,那是殺生。大家注意!這一般地是對小乘人而言。因為小乘人他修自己的清凈心啊,他不殺生,托缽,托不到餓死就算了,不可以種地。

我前天還講了這個「結夏安居」。到了四月天、七月天小乘人不可以外出,為什麼?外出就要踩青草、還要踩死小蟲子。而我們現在根本不存在結夏,到處都是水泥路、柏油路,是不是?安居安居,利用這個時間回來聽佛、聽老師講經說法開智慧。法華道場是不是天天都在安居啊?那時的結夏安居是強調修行人要提高覺悟,不是光在外面修苦行。這是涉及到下口食啊,我們講這個法。所以為什麼修小乘法不能成就啊?它是自相矛盾的。你知道怕殺生,那你吃的那個飯是不是人家殺生來給你的?

最後一個叫「維命食」。維命食就是給人家算卦、看相、看風水;還有那些頂神、頂仙的人也是這樣的——以此獲得錢財。這些人算得準不準呢?你不能講他不準;但是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破天機必受其報。有些完全是跟邪鬼邪神搞在一起;有些能幫你解決一些具體問題;有些還在搞人我是非。

但是其中有一些人通過這種辦法勸人行善斷惡,勸人念佛拜佛,而且把所得錢財用於供養三寶,弘揚佛法,這是行菩薩道。他不是佛菩薩再來,也是正神正仙;不能一概而論。佛菩薩可以示現種種相教化眾生——觀世音菩薩是不是可以現人、現鬼、現神啊?他為什麼不能示現一個附體啊?三十二應身包含無量身。我們現在一聽到某些人,要麼這個人會看、會算、會怎麼樣,「那就是佛菩薩」,跟到後面打哄;要麼就把他一概判為歪門邪道。以此邪見,只能證明自己是歪門邪道,他不辯是非——菩薩教人,論心不論事。這四種邪命食,修行人不能沾。

第六個是「正進」。這個正進與前面的兩種進,五根五力的進叫進來;七菩提分的那個進叫勇猛,叫勇猛精進;這裡的進叫正精進,叫正進。特彆強調,要在正知見的前提之下修正法行正行,正進。

第七個是「正念」。五根五力的念,是講這個在數量上勇猛精進;七菩提分的念是在心態上來作調整;八正道里的正念是表質量。時時事事處處我們是念念在道,這是表質量。

第八個是「正定」。五根五力的定是表力度,七菩提分里的定是表一種心態。這裡的正定是表質量,始終定在如來大定中。所以這裡的正見正思維……這八個正呢,它相互之間的次第圓融非常緊密。往往我們達到了正見,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就達到了八正道;知見正確了,他念念在道。念念正道是不是就是正定啊?所以這三十七道品呢,它既通小乘也通大乘。

那麼三十七道品,按照《阿彌陀經》呢,這裡已經講了二十五個道品,那麼再講還有十二個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四念處」第一個,觀身不凈。這是臭皮囊,裡面裝的是亂七八糟,皮肉筋骨等等,都是浮塵、凡塵。因為這個肉團身的拖累,使得我們生生世世輪迴受苦報,要把它看破放下,這叫「觀身不凈」。

第二個念處,觀心無常。我們這個心一天到晚浮燥不安,這是我們的塵勞之苦啊!

第三個念處,觀法無我。觀這個身不是我。我們前面在講五濁的時候,破身見的時候,已經作了解釋。我這個肉身都不是我,何況觀一切法,它哪是我?這是小乘人破我執。懂得了一切都不是我的時候,這個時候你才懂得什麼是我。回光觀照,從我們的心性上來開智慧。

第四個念處,觀受是苦。我們前面在講三苦的時候是不是講到了?——苦也是苦,樂還是苦,有受皆苦。所以吃得好啊,往往得富貴病,包括穿好玩好……有時這種好當下就是一種苦,更何況這樂過去以後,相繼而來就是苦,為什麼?因為我們這個心是清凈心,清凈心有了快樂的污染,是不是更要把它消除掉啊?不管是自覺也好,不自覺也好,我們生生世世都在調理。為什麼要下地獄啊?因為清凈心被習氣污染太重,太重了就形成像那個柴草一樣的,是不是啊?煩惱之柴、煩惱之薪太多了,沒有辦法處理了,所以通過一種極端地暴力的手段把它燒掉。生生世世都在提醒我們向清凈心靠攏,所以餓鬼地獄無非解脫之道。有智慧的人覺得那種地獄解脫的辦法太痛苦了,是不是?所以我們選擇聽經聞法開大智慧,選擇這種方法來解脫。要明白這個道理。

再一個呢,叫「四正勤」。第一個正勤,叫「已生善令長」。我們已經具備的優良的品行要發揚光大。對修行人來講,你千萬不能看,「哎呀,就我一個人做好事,算了,別人都懶,我怎麼就懶不起?」這個心就用錯了,要珍惜自己的美德。點點滴滴都是成就我們自己的功德和福報。你不要認為你是給別人乾的,這不是搞世間法。在某種意義上講,別人不做你做了,這種光讓你沾來了,你還要感恩人家,是不是?感恩他們讓給你這個成就的機會。

第二個正勤,叫「未生善令生」。這叫見賢思齊。有些人不是的,他對別人的長處甚至帶有妒忌心、誹謗心,把人家往壞處想——哼,想出風頭唄——是不是啊?看到人家拿多少錢財來供養,本來你生個隨喜的心你就一樣得到功德,是不是?他偏偏——哼,我有錢,我比他還會供養啊——或者見到師父表揚某某人,心裡應該生歡喜心;可是他不是的——師父又偏心了——是這樣的心態。不管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我們圓滿自己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要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第三個正勤,叫「已生惡令斷」。知道自己的習氣就要改,不要等。師父有時候安慰大家,我們改變習氣要有個過程,是防止你們自卑自賤。你可不要反用了心——既然是這樣,就由它去——許多人並不是不能改掉自己的習氣,只在於他願不願意改。

第四個正勤,叫「未生惡令不生」。你不能不學人家長處,還反而去學人家短處,那你就退轉了。你這個罪過很大呀,明明知道人家是惡,是短處,你還要去學——哼,他能幹我怎麼不能幹?

這三十七道品已經講了三十三個,還有「四如意足」四個道品。

我們先總體地說明一下,在前面的三十三個道品往往從戒、定這個上面比較強調;這四如意足呢,是對前面三十三個道品的圓融自在,不是死板教條。所以從慧的這個角度重點強調。當前面的三十三品能夠做到比較圓滿的時候,在這裡強調靈活自在。

所謂四如意足,一般是指「欲、念、心、行」這四個方面。

,不是指慾望,是指我們的願心。你有這個願心,要想解脫自己,要想成就自己。有此前提,你不需要別人怎麼吩咐,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如意」是表自在呀,是表自性流露。

,是表念念在道。在沒有起心觀照之前,你這個念法爾如是。比如說,人家偷了我五百塊錢,偷也好,不偷也好,你不會跟人家計較,你這個念早就已存在。那麼事情發生了以後,怎麼樣思維用心自然受這個念的指導。念在思維之前,然後通過心的思維,通過自己的行為舉止來落實。對這個「四如意足」呢,我看到過幾種不同的解釋;所以師父把它圓融為「欲、念、心、行」,貫穿在我們整個的行為舉止當中。在小乘法里真正明理見道之人,在小乘人的角度也叫真修行,不需要問老師。所以這個四如意足已經進入了真實之義。那麼到了大乘三十七道品呢,那更不可思議,三十七道品通小通中通大。所以我們在這裡解釋的時候呢,時小時大,整個來講都是比較圓融。

再講小乘苦集滅道四聖諦。講這個道諦,這帶有對治的辦法;道諦,專門對治那個集諦。集諦是講種種的煩惱習氣,它是造成苦報之因。所以講第四個諦叫滅諦,這個滅也是通大小乘,小乘人滅分段生死——六道凡夫既有分斷生死,又有變易生死,這兩種虛妄之命——小乘人通過三十七道品那種修行,超越六道輪迴,解脫肉團身這種分段生死。

肉團身這種分段生死,可以從兩種角度來觀照:

一種呢,從現量、現相、現肉團來看,腦袋一團,中間一團,兩隻手、兩隻腳啊。講慣了講四條腿,那就包括那些畜生道在內,是不是啊?叫一段一段的生命,有形有相;

第二種觀照呢,從過去現在未來這種六道輪迴來看,這段是人,下一段是鬼,下一段是畜生,下下段是天,怎麼樣怎麼樣……包括生生世世,它是不是都是一樣的肉團吶?都不一定。要如此觀照。

那麼超越了這種分段生死的阿羅漢,他就是保持一個靈體;像四空天的天人一樣,再也沒有肉團身拖累——後者是在一定時間內解脫了分段生死,但是由於他的根本的那個三界六道中的粗重見思煩惱沒有破除,所以時機到了以後,仍然還要墮落到肉團身這種分段生死。那麼對於菩薩來講,明心見性的菩薩不僅破除了分段生死,而且破除了一分或者幾分、十幾分、幾十分變易生死。這個變易生命佛把它分為四十二分。這是菩薩在修證過程中要逐步解決的問題。那麼到了究竟如來果位,他破除了分段生死,而且破除了四十二分變易生死,那是真正的圓寂、大圓滿,那才叫真正的滅。那麼當證到那種滅的境界以後,大家注意!滅當下即是生。生滅的滅不是寂滅的滅;寂滅寂滅,沒有生,沒有滅,還沒有中流。這是講這個苦集滅道這四個法,通小通大。

那麼《心經》里講:無苦集滅道,是指我們在真性、空性如來藏中,沒有苦集滅道這四個法,沒有這些內容——這是按照通教禪宗的修法—破除一切相,見真空之性。那麼講到究竟義圓頓大法,這苦集滅道不能說無,也不能說有,而是由我們的真心本性隨緣現有現無。在苦集滅道這四聖法沒有出世之前,它在不在我們心裡啊?在。那麼在顯現為苦集滅道之後,這苦集滅道當下是不是我們原來那個無形無相的心啊?所以這個妙有,當下就是無形無相的真空。

還是那個比喻,孫悟空搖身一變變成了茶杯,茶杯當下是不是就是孫悟空啊?在沒有變茶杯之前,那個孫悟空當下是不是茶杯啊?所以這個法呢,我們作如是的觀照。苦集滅道講了那麼多苦,講了那麼多集,講了那麼多道,講了那麼多滅;在佛沒有開口之前,沒有露相之前,這些東西在不在啊?它就是在。所以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你講空,講有,講在,講不在,統統正確,是不是?都是我們一個念。

無智亦無德】。

這是講菩薩法,我們前面講十二因緣,講四聖諦法,固然通小通大,但一般地來講呢,大多數從小法上來分別;所以講到菩薩法呢,就是真正從大法上來分別,由前面的小或中漸漸深入到大。所以只要講到菩薩法呀,我們才開始涉及到智慧。小乘法嚴格地來講,不能叫智慧,它屬於世間善法。在佛法里呢,把我們修行的次第大體上劃分為「人、天、聲、緣、藏、通、別、圓」八個次第。

是凡夫法,修五戒得人身,五戒十善加四禪八定,可以得到天人果報;修四聖諦這個聲聞法,證阿羅漢;修十二因緣這個緣覺法,證辟支佛;這兩個法呢,即可以把它說為小乘,也可以把辟支佛說為中乘。所以這兩法屬於小乘聖人。藏,通,別,圓這是大乘法,也有的把藏教也說為是小乘法——藏教菩薩他發的方便菩提心很大,他要成佛,要出世度眾生;但是他修持的方法跟小乘人幾乎就是一樣—修六度萬行,行善斷惡,在這個方面執著——但是他能發方便菩提心,這也涉及到智慧,但他不能明心見性。

所以如來藏這種智慧呢,對於藏教菩薩來講是「秘密」,他不懂。現在一般的念佛拜佛,我們不能把它說為小乘法,念佛拜佛之人他想成佛他想度眾生,他是發了方便菩提心,但是他不能明心見性,不能成就——修得好能得人天福報,修得更好也能超出六道輪迴,但是非常困難:比例是萬分之一,乃至幾萬分之一。

那麼到了通教菩薩呀,他是從空門而入,破一切相而歸於真空之性。修得好他能證一分空智,但是只能證一分。那麼別教菩薩呢,他證空智以後要從空出有,大做佛事,進一步破除無明微細煩惱。但是呢,他帶有明顯的次第性:從空出有,從有歸空。他認為一個空如來藏可以成就無量的佛,以為用我們自性能夠成就佛,老子能夠生齣兒子來。他不懂得老子就是兒子,不懂得即相即性。所以他不能究竟成佛,只能成就十二分法身智慧。

只有到了圓教才能究竟圓滿,成就無量之智慧與德能。

好,時間關係,今天講到這裡。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法會圓滿,諸位吉祥如意自在!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心經釋解
《心經》悟解-2
憨山德清《般若心經直說》標點分段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書法欣賞
般若心經疏 靖邁 撰疏

TAG:心經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