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timeout| 中國婦博:風雲變幻半邊天(14.3.6)

傅立葉曾經說過,女性解放的尺度是衡量社會的天然尺度。不進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你恐怕不知道,敢情咱中國社會的發展程度還很高。一件件關於女人的實物,就是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有力佐證。在第104個國際婦女節,甭管你有沒有資格放半天假,都該到這裡,補一補中國女性自古就能頂半邊天的課。文 曉曄 攝影 子胥

流變 幾千年一直在解放

在長安街的北側,全國婦聯的後身,一棟白色建築在周圍衚衕的襯托下巍然屹立。和國家博物館的古典風格不同,這棟建築面積達到3.5萬平米的大樓外觀上就能感受出女性與兒童的時尚和動感:頂部的波浪曲線型輪廓,象徵婦女的柔媚多姿。以白色金屬板為基調,配以淺灰色玻璃,顯示出高雅、純潔的氣質。 走進博物館大廳,上下6層通透的設計讓陽光自然透進整棟大樓。明亮寬敞的一層作為臨時展廳,從二層往上是6個基本陳列和5個專題展覽,分為婦女和兒童兩大主題。這棟建築自2006年奠基,2009年9月正式完工。如果要看中國婦女兒童的歷史發展,這裡是不二選擇。 走進古代婦女館才知道,中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自立自強了。其實一直到商代之前,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都很高,在遠古時期就有女媧補天的故事。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不僅統領了軍事,還參與國政,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位女將軍。她可是實打實的半邊天。 但自商代起,通過殉葬制度的確立也可看出婦女地位的下降。到了晚商時期,貴族和商王的大型墓葬中女性的殉葬人數已達百人。到了漢代,更是明確將婦女置於從屬地位。「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說的提出,封建禮教由此確立。隨著程朱理學的發展,對女性的壓迫更是多樣。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那時候的大家閨秀也得讀書識字,學的雖和男子治國不一樣,書卻不少:一本《閨範》就要好幾卷,還有《女兒經》、《節孝錄》、《列女傳》等。 有些清宮劇的粉絲誤以為纏足是從清朝開始。其實早在宋代,就已有三寸金蓮,直到清朝才開始大範圍流行。而這事還關乎民族氣節。其實本來滿族的女性們是不纏足的,你想啊,當時滿蒙兩族的女性經常策馬揚鞭,纏足肯定不方便。在清朝入關時,還有「男剃頭、女放足」的要求。但當時不知道哪門子的民族自尊心,雖然男子的頭剃了,但纏足的陋習愣是保留了下來,還有「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一說。 不過在全球範圍內,近代中國女性的反壓迫鬥爭卻進行得並不晚。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女工團要求男女平等權利而舉行示威之前,中國的女性解放運動就已開始。1898年中國第一份婦女報紙《女學報》在上海創刊,撰稿人和主編全部是女性。梁啟超的夫人李蕙仙就是《女學報》的主筆之一;同時她還是《婦女報》的主筆。當年梁啟超在上海創辦的女子學堂,就是由她擔任校長,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學校長。 1910年前,全國先後興建了6所女子學校。而中國紀念國際婦女節始於1922年,第一次群眾性的紀念「三八」節活動是1924年在廣州舉行的。建國後,1995年9月,北京還承辦了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了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當時大會主席使用的小木槌,就在展館裡靜靜地躺著。

秘史 誰說女子享清閑 別看中國古代對女性的歧視和壓迫從未停止,但卻應了那句唱詞,「誰說女子不如男」。從古代婦女館到當代婦女館,一遍走下來,有史可考的女性成就就數不勝數。 古代有職業的女性被統稱為「三姑六婆」。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就是牙婆、媒婆、虔婆、師婆、穩婆和藥婆。這個成語其實富含性別歧視: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指揮棒下,職業婦女幾乎可以和不正經畫上等號。女性的生產力在當時被大大低估。 在2001年,中國婦女勞動力對中國GDP的貢獻超過了40%。其實,中國的「職業女性」們早在遠古時期就顯示出驚人的能力。相傳,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的妻子嫘祖,教會了人們養蠶和治絲。到了西漢時期,中國婦女所製造的紡織品通過絲綢之路遠播中亞、西亞和歐洲。宋元時期的絲麻織業水平進一步提高,宋朝時期的商業和手工業繁榮發展,婦女經商者也越來越多。女性售賣布匹、粉盒、胭脂等用品的商人也逐漸增多。到了元代,黃道婆更是為棉紡織的技術改革與推廣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紡織堪稱中國婦女實現自我價值的大舞台。 不僅經濟上,政治上中國女性自古以來也不示弱。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唐代的女皇武則天,其實在她之前,女性執政的例子就舉不勝舉。西漢的呂后、王太后,東漢鄧太后等六位太后都曾臨朝聽政,是漢代政治的一大特色。而北朝時期,鮮卑族統治集團也出現了馮太后、胡太后等女主執政。太后臨朝執政的制度在宋元時期仍有延續,與北宋對峙的遼朝,也出現過蕭太后等少數民族女政治家。明朝蒙古族的三娘子也曾主持本族政務30多年,被明朝封為忠順夫人。要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建國以來,曾有一位女性擔任過國家副主席、名譽主席,有兩位女性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兩位女性擔任過國務委員。 喜歡八卦的遊客,不能錯過的是一份出自大老爺們兒之手的「產品」——新中國第一條徵婚啟事。那是《中國婦女》雜誌在1984年第6期上的第38頁,此頁的「徵婚啟事」欄中刊登了兩條徵婚啟事。與現在動不動就體健貌端、溫柔賢惠等模稜兩可的措辭相比,當時徵婚者要務實誠懇得多。其中一則這樣寫道:「我是一個煤礦工人,27歲,河南商丘婁店公社汪庄大隊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礦工人的話;如誰家中只有女兒又有心招婿的話,我願到女家落戶,盡養老之責,如哪位喪夫之婦有心另尋伴侶的話,均可來信或見面。」這種在如今人們看來,實誠得有些哭笑不得的寫法,也許跟當時登徵婚廣告還得到單位開證明不無關係。 趣處 新老玩具齊上陣 俗話說:秧不離苗,母不離兒,有了婦女,肯定少不了兒童。中國兒童的發展,也同樣遵循著歷史發展的脈絡循跡。從古代兒童館、近代兒童館和當代兒童館三個展館,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個時期兒童教育禮俗的發展。無論是清代的《教子採桑圖》,還是現代的《看毛主席去》都顯示出特定的時代特徵。而最適合媽媽們帶著孩子們親子同樂的,便是位於四層的兒童玩具館和兒童體驗館。從石器時期到現代的遙控模型,這裡應有盡有。 展覽畫上展示的新石器時期的陶塑頭像、陶豬,雖然外形絕對稱不上精緻,連生動都談不上,卻也憨態可掬。仿清的七巧桌則是比照七巧板,可以隨意挪動拼成不同的形狀、情景。家長們一邊指著旁邊展示的圖形一邊可以根據形狀一起比畫。另外,盤子上豎著許多小人的玩具叫鬃人,又稱「盤中戲」,是北京地區特有的傳統民間玩具。敲擊銅盤時,鬃人就會不規律地旋轉、走動。想鍛煉身體?那就試試虛擬踢毽子,站在一個大屏幕前,根據畫面毽子的掉落配合著抬腿,從慢到快。這樣的體驗區,自然是帶著孩子看展的媽媽,和陪同媽媽過節的孩子們共同的選擇。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 東城區北極閣路9號(6526 9678;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日9:00-16:30)
推薦閱讀:

馮瑋 :跟中國叫板 制裁日本就要弄痛
[原創](吞寸木)(三十四)決戰2012年郵市 - 郵票俱樂部 - 中國郵幣卡網論壇 - ...
中國有女(1)
賽珍珠與中國情緣
中國製造業趕超日本的最省力捷徑:努力生更多的孩子

TAG:中國 | 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