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羅素論教育

羅素論教育

《論教育》是羅素自選文集中的一章,節選自《人類為何戰鬥》。羅素的這篇論文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甚雜甚廣,難以在一篇短文中完整地討論。今天我就先記錄一下他對於教育的宗旨的觀念。

在我看來,羅素是一個充滿了理想的人,字裡行間充滿了對於人類思想的謳歌。在他看來,教育顯然不應該僅僅只是教會孩子一門謀生的技能,而更應該因材施教,令有智慧興趣的孩子們能夠在不斷的追問中,在不斷的對於世界的探索中,培養出思考的能力,思考的習慣,思考的興趣。「或多或少把思考的歡愉帶給所有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們,這乃是可貴的精神教育的最高宗旨

照他的描述,其實他所生活的年代的英國教育與現在的中國教育也相去不遠「只要教育的目的是製造信仰,而非鼓勵思考;是強迫青年對於可疑之事抱定無疑之見,而非放手讓他們觀察可疑之處,鼓勵他們樹立獨立見解,那麼,對於求知探索的自由加以禁止就是無法避免的事情。教育應帶培育追求真理的希望,而不應當認定某些特殊的信條就是真理」這豈不就是中國教育活生生的寫照么!那麼教育為什麼會是這樣呢?他接著闡述「正是信條把人們團結在戰鬥的集體(宗教、國家、政黨)之中。正是信條中凝聚的信仰產生了戰鬥力,使勝利歸屬於那些對可疑之事抱定最堅定信念的人們。而實際上,對可疑之事投以疑問才是理智的態度。」

很明白,可不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想當年,民國的寬鬆空氣鼓舞了青年人去主動思考,去追求各種信仰而不是某一個特定的「正確答案」,到最後,勝出的可不就是那群信仰最堅定的人么?但是信仰堅定與理性思考,本身就是矛盾的兩個概念。一時的武力的勝利,並不能說明有堅定的信仰就要比有理性的充滿懷疑的思維的要強;畢竟,斯巴達可以用堅強的紀律打敗雅典,但是雅典的公民精神,理性的論辯,自由的思維發展所結出的精神之花才是能永世讓後人嚮往的。

那麼在理想狀態下,教育的目的就很明白了,而且為何理想的教育無法在社會範圍內得到廣泛的推行也變得很顯然。政黨,當權者,既得利益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必然會希望以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用重複性的填鴨式教育扼殺他們的思考能力,畢竟,有思考能力的奴隸最危險。成年人最想塑造的,是一個對於自己所說的話深信不疑並且會堅決執行的機器。

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絕不只是讓孩子們學會一樣謀生的本領,甚至也不是讓孩子們學會更寬泛的「謀生的綜合能力」。教育的目的,是讓一批又一批的新生命,了解人類的社會歷史文化以及整個大自然,並在這個基礎之上,學會自由的根據自己的興趣去發問,探索,思考,並接過接力棒,將人類的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羅 素:《論教育》(1)

2008-03-26 21:45:33|分類: 轉帖·教育論壇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每當負面的評價接踵而至,每當孩子們的表現讓人失望,每當工作的壓力讓快樂的自己心煩意亂時,我常常會停下腳步,轉向聖哲先賢去請教。夜深人靜,他們睿智的思想如遙遠的星光,沐浴我枯竭的頭腦,指引我迷惘的心靈,讓我對瀰漫塵世的競爭紛擾和虛妄執著,保持清醒的警惕。事實上,人們許多寶貴的熱情本可以成就非凡的事業,因經不住誘惑或盲目從眾,最終卻走上了歧途,導致了平庸。誰甘願平庸?

《論教育》(1)——《羅素自選文集》

  • 通常,教育是站在現存事物一方的最強大的力量,它反對根本性的變革。
  • ——[范的感言]體制改革、教育改革何其難啊!

  • 如果考慮到孩子們的需要,教育就不應把爭奪兒童當作宗旨,而應培養孩子的能力,使他們在雙方之間作出明智的選擇,並以此作為教育的目標。教育應當培養孩子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培養他們按照老師所想的那樣去想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尊重孩子的權利,那麼教育就不再是一種政治武器。如果我們尊重孩子的權利,我們就應當視教育為向兒童贈予知識和精神習慣,因為只有掌握這些東西才能形成獨立的觀念。
  • ——[范的感言]如今有許多時候,孩子正在成為成人實現其功利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正在成為被喂灌的鴨子和知識的容器。

  • 就教育而言,只有公正和自由又是不夠的。……教育者既不得不尋求發揮權威作用的途徑,而又要做到使這種權威性同自由的精神並行不悖。
  • ——[范的感言]如果教育者自身無意於讓權威性與自由的精神並行不悖,那麼我們憑什麼來期待他們給孩子帶來教育的公正和自由呢?

  • 越是不容迴避權威性,就越是需要尊重他人。一個人只要想做到教育有方,想使孩子成長為有才幹的重要人物,他就必須徹徹底底地充滿了尊重精神。……在教育領域中充斥著政府部門發布的規章制度、龐大的班級、一成不變的課程、不堪重負的老師,以及一定要生產出水平完全一致的能說會道的庸才。凡些種種,唯獨缺少對於孩子的尊重,這幾乎成了普遍現象。尊重他人是需要想像力和必要的熱情的;特別是對於那些取得了些微實際成就和有權力的人來說,尊重他人就更需要想像力了。孩子是弱者,而且有些膚淺愚笨;而教師是強者,並且在各方面都比孩子更聰明。由於兒童外在的弱勢,不尊重人的教師和不尊重人的官僚,動輒就會蔑視孩子。他認為,塑造孩子是他的責任。在想像中,他將自己當作一個拿著泥土的陶器匠。於是,他把孩子捏成某種不自然的形狀。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形狀會堅固起來,並且產生出緊張和精神上的憤懣,滋生出殘忍和嫉妒,而且孩子長大後會認為,必須強迫其他人也要經受同樣的扭曲。
  • ——[范的感言]教育者只有自己具有了以獨立人格、現代公民意識和創新精神為核心的健全人格,他才有尊重孩子的想像力和熱情。同時,教師永葆一顆純樸的童心是多麼的可貴。

  • 具有尊重感的人則不認為塑造青年人是他的責任。他感到在所有生物中間,特別是在人類中,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里,存在某種神聖的東西;它捉摸不定,無以限量,具有某種個性,又神奇珍貴;生命的真諦由此孕育;斷然的沉默體現了與世界的奮爭。在孩子面前,他感到一種無以名狀的自卑——這是用任何理由都不易抗拒的慚愧,然而它比起許多家長和教師油然而生的自信心卻更接近明智。孩子們外在的無助和對於依賴的呼籲,使他產生了託付人的責任感。他的想像力為他展現出孩子可能發生的變化;孩子或是變善,或是變惡;孩子的進取心將如何得以發展,或是如何遭到挫折;孩子的希望將如何必定變得黯然無望,生活將如何被漸失生氣;孩子的信任感裝飾如何遭受打擊,活潑機敏的慾望將如何被深沉陰暗的念頭所取代。凡此種種都使他渴望站在孩子一邊,在兒童自己的戰場上助其一臂之力。他將為孩子提供裝備,增添力量。這倒不是為了國寶或沒有人情味的當局從局外提出的目標,而是為了孩子在茫然中的精神求索。只有感受到這一點的人才能發揮教育的權威作用,並且不會違背自由的原則。
  • ——[范的感言]應試教育之所以有那麼多的悲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教育的目標急功近利,教師常以「塑造」青少年為樂。其實,就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來說,「培養」一說更為合理,因為它包含著對孩子生命和個性的「尊重」。在孩子面前,傑出的教師常感到一種無以名狀的自卑,在我看來,這決不是矯情,而是自信者的人生智慧,就好像人類對遠古童年時代的尊重和崇敬。

  • 教育所考慮的問題幾乎從來不是小男孩小女孩,也不是少男少女,而差不多總是想用某種形式維繫現在的秩序。就個人而言,教育幾乎只抱有世俗的成功觀——賺錢和高升。在青年人面前,教育提供的觀念是那麼平庸,無非是教人學會往上爬的技藝。除了少數罕見的教師外,無人具有足夠的勇氣能夠突破束縛他們為之工作的體制。幾乎所有的教育都抱有政治動機,目的是在同其他集團的競爭中,加強某一集團、某一國家、某一教派或是某種社會的力量。……在幫助內心精神世界的成長方面,教育卻幾乎無所作為。事實上,在精神生活中,那些受教育最多的人往往已經萎縮枯敗,毫無進取之心,用刻板機械的態度取代了生機勃勃的思想。
  • ——[范的感言]為什麼要努力學習、勤奮讀書,我們一些孩子說是為了「做人上人」,為了「出人頭地」時,我總覺得特別的反感和悲涼。其實,人們哪裡知道,當今世界推崇的所謂成功代表比爾·蓋茨這些傑出人物,他們最想做並整日在為之奮鬥的事業,不是別的什麼,正是——消除世界的不平等。

  • 只要教育的目的是製造信仰,而非鼓勵思考;是強迫青年對於可疑之事抱定無疑之見,而非放手讓他們觀察可疑之處,鼓勵他們樹立獨立見解,那麼,對於求知探索的自由加以禁止就是無法避免的事情。教育應當培育追求真理的希望,而不應當認定某些特殊的信條就是真理。……而實際上,對可疑之事投以疑問才是理智的態度。為了增強信仰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孩子的天性就遭到了扭曲,自由發展的前景就受到了束縛;人們培育的是禁錮之心,它成為阻止新思想成長的障礙物。
  • ——[范的感言]越是博學的人,對未知的世界越是懷著謙卑;越是聖潔的靈魂,越不懼怕他人的質疑和抵毀。教師不應當滿足於教學生牢記答案,而應當引導學生,並與他們一道去追求真理。

  • 通過壓制思想自由所打贏的勝仗是短暫且無價值的成功。從長遠看,無論要在戰鬥中獲勝,還是要在生活中過上好日子,根本的一點是要有精神活力。……在當今世界,實際工作需要如此之多的智力,以至於要贏得對外戰爭的勝利主要得靠智慧,而較少靠聽命服從。教人輕信的教育很快就會導致精神的霉變;而只有保持精神的活力,自由地求知探索,才可能取得必要的些微進步。
  • ——[范的感言]一個不停地在多所學校(正規五天制、晚間輔導班和周末家教課)間穿梭奔忙的孩子,哪裡有求知探索的自由,哪裡來的精神活力?這種讓人疲於奔命的學習,這種教人輕信的教育,除了讓學生的精神霉變,除了讓學生的身體崩潰,除了達到商人和教書匠的功利目的,除了滿足家長短時的虛榮外,還能有什麼實際的效果呢?

  • 從事教育的人通常灌輸的是這樣一些精神習慣:服從和紀律,為了世俗的成功而殘酷無情的爭鬥,蔑視反對派,毫無疑問的輕信,熱情地接受教師的聰明。所有這些習慣都是同活力相對立的。實際上,我們應保存的是獨立性和進取心,而不是服從和紀律。教育力圖發展的應該是思想的公正性,而不是殘酷無情。它應該灌輸的是尊敬心和努力理解他人,而不應是輕蔑;對於其他人的見解不應是無可奈何的默認,而是應該看到正是這種對立的見解具有可以理解的想像力,因而能夠清楚地說明何以對立的緣由。它所要達到的目標不是輕信,而是激發具有建設意義的懷疑之心,熱愛精神世界的發展,從本質上認識到要靠大膽無畏的進取思想去征服世界。由於對心靈的需求漠不關心,人們就會滿足現狀,就會使個體的學生依附於政治目的。這些就構成了產生邪惡的直接原因。但是在這些原因的背後還有一個更具有根本性質的因素,那就是人們只把教育看作是一種手段,以此向學生施以權力,而未把它當作培育學生成長的一項措施。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缺乏尊重感的現象才顯露出來;而只有依靠更多的尊重感,根本性的改革才能取得成效。
  • ——[范的感言]只有對孩子的尊重和無條件的愛,才能培養起他的自尊心。過分地對孩子強調「服從和紀律」,教師可以實現眼前急切的功利,卻是以犧牲孩子的獨立性和進取性為代價,並扼殺孩子思想的公正性和同情心。


    推薦閱讀:

    學校教育怎麼了?什麼造成了輔導班泛濫的現象?
    可能進化成扒皮文了,有關那個留學英國的白富美劉小姐@RaneLiuMi
    老師提問的時候問聰明孩子難問題,簡單問題留給笨孩子,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決定丁克的人是如何說服自己的父母的?
    書本上學不來,父母們不重視,這項能力卻影響孩子一生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