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書譚》後譚

《四書譚》後譚1、這就是中國人——《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又看了一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邊看邊譚了一些感悟。合上書後深深地感悟到: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這就是中華民族的信仰,這就是華人,這就是中國人!2、一個民族就在於這個民族獨特的精神——《四書譚》後譚一個民族之所以成為一個民族,就在於這個民族獨特的精神,以及在這種精神指導下的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如果一個民族一旦失去了其獨特的精神,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這個民族徹底的湮滅;另一種是地球村各民族的大融合。後一種那是遙遠的未來,前一種的後果是:如果一個國家的毀滅,只要這個國家的民族尚在,還可以復國;如果是這個民族徹底的湮滅了,不但是復國是根本不可能的,更甚的是一種民族文化的永遠消失。3、一個民族的獨特精神主要表現為民族文化——《四書譚》後譚一個民族的獨特精神,主要表現為這個民族獨特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是由這個民族在長期的形成過程中,精神的沉澱、成熟的結晶。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就是這個民族獨特精神的結晶,同時又塑造了這個民族;就是這個民族獨特文明的標誌,同時又體現在這個民族的為人。離開民族文化,也就沒有民族。世界的民族發展史證明了這一點,如古埃及文明哪?!古瑪雅文明哪?!等等。4、中華文明是人類唯一連綿五千年至八千年的文明——《四書譚》後譚中華文明是我們人類唯一連綿五千年至八千年的文明。有神話傳說的可上溯到伏羲女媧;有考古記錄的可上溯到八千多年前的興隆窪遺址;還有被公認為的華夏文明的始祖炎、黃;以及後來的堯、舜、禹。但是,這一連綿不斷的傳承,關鍵在於春秋戰國時代,五百來年的百家爭鳴;和以後的秦、漢統一的思想文化。這一時期形成的中華文化,上承炎黃,下傳至今確保了中華文化連綿不斷。歷史是不可想像的,因此,不可想像,如果這段歷史走偏,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會傳承下來么?!我們這個民族會形成至今么?!……5、人類思想文化發展影響至今的里程碑——《四書譚》後譚在我國春秋戰國及秦漢統一的時代,是我們人類思想文化發展影響至今不可替代的里程碑,當今影響人類思想、文化、宗教等基本都是產生於這個時代。同時必然產生了至今不可替代的,眾星閃爍的偉大的思想家。為了本文的要求,在此只譚在中華大地上產生的思想家:管子、老子、孔子、墨子、孟子等等等。6、管子可謂「華夏文明的保護者」——《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百家爭鳴沒有管子,為什麼提到管子哪?因為管子早於百家爭鳴諸位一二百年,是其前輩。《管子》一書不論爭論中是否是管子所著,其思想是管子的是不容置疑的。可以說管子是國家管理學的鼻祖。其思想正統了中華民族國家管理兩千多年,可稱「華夏文明的保護者」。再有百家爭鳴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就有可能是圍繞著齊國與管子的治國理論開展的百家爭鳴,而又各執一偏,促進諸子百家的進一步的形成。管子也就稱為「聖人之師」了。因此譚中華文明傳承不能沒有管子這一環不可替代的地位。7、老子、孔子、墨子在回答人類生存之「總道」——《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在下認為百家爭鳴中,只有老子、孔子、墨子為代表的道家、儒家、墨家的學說,是在回答當時人類生存之「總道」,用現代的語言說也就是當時人類生存的總規律。尤其是道、儒兩家(下面再細譚)。法家在道、儒之前管子的治國理念中,就有具體的法家思想。在儒家之後,法家思想只是對儒家禮治思想的發展,法治是禮制強制的延伸,是實施禮治的強力保證。因此,荀子由儒家轉化為法家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至於其它諸家都是某一方面之「道」,可稱謂「器」之「道」。8、百家爭鳴中「非儒即墨」但是到漢代已經消亡——《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為了詳譚儒、道兩家,先譚墨子,墨子曾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但墨子批儒,認為儒家所講的都是些華而不實的廢話。從墨子對儒家的攻訐中可以看出,兩者在愛的問題上似乎沒有什麼抵觸。而且墨子構建兼愛體系使用的術語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慣用的辭彙,如孝、慈、仁、義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認可儒家的價值理念。但墨子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成為在先秦時期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但是到漢代,墨家已經消亡。至於墨家為什麼消亡如此之快的問題,答案分歧很大。但是畢竟沒有進一步的傳承。9、以儒家為主流儒、釋、道合流的的局面——《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譚到此將要譚譚儒、道兩家。中華傳統文化由百家爭鳴至今兩千多年來一直是在封建制度下傳承的。逐漸的形成了由儒家為主流儒、釋、道合流的的局面。為什麼會形成如此的局面哪?這主要應從兩方面來認識。一是儒、釋、道的思想內容;二是歷史的選擇。這兩者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10、中華傳統文化消化了佛學思想——《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為了說明本文,先來極簡單的譚譚為什麼外來的佛教會植根於中國?蒙蒙之中在下感覺到:中國人有佛緣——中華傳統文化具備佛教植根的土壤。也就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消化了佛學思想,佛學思想也適應了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了漢傳佛教,使佛教發展至今。由漢明帝時代的白馬寺開始佛教傳入中國。先後創建了:凈土宗、律宗、天台宗(只有中國宗師)、禪宗、華嚴宗(只有中國宗師)、密宗等。更有趣的是樂山大佛的彌勒與布袋和尚的彌勒,一個人兩種形態的傳奇故事,以及其它佛像造型等,更說明了中華傳統文化對佛學文化的消化過程。使得佛教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1、在治國的爭論中凸顯了儒學與道學——《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通過抽絲剝繭的譚到此,本文主要譚的就是儒、道兩家,其中最主要譚的就是儒學。儒、道還有墨家本就是一家,隨著歷史的篩選,後人在治國中對管子的思想是沒有什麼爭論的,其思想正統了兩千多年,反而顯的很自然平常。在此基礎上爭論中凸顯了儒學與道學。一個是注重實際的顯學突出了人生觀,而形成了儒學重於如何做人,因此,孔子可稱「至聖先師」;一個是注重抽象的玄學突出了世界觀,而形成了道教重於認識世界,因此。老子可稱「道教始祖」。12、秦漢以來儒道兩家的爭論是歷史的選擇——《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被後世稱為百家爭鳴的百家基本有: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農、兵、小說、方技等家。從各家的思想內容上來看,儒、墨、道三家論的是對世界、人世間總的「道」;其他各家均是論各方面的具體之「道」。因此,後世由秦、漢,尤其是漢朝以來,在治國總的指導思想上,均在儒、道兩家的爭論中選擇就自然而然了。這就是歷史的選擇。13、儒家注重實際做人的思想更有利於治國的理念——《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秦漢尤其是漢朝以來,在治國總的指導思想的選擇上,由儒、道兩家的思想內容決定了,儒家顯然是佔了上風。這是因為,道家的抽象的玄學的特點,與治國的的思想,人們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越拉越遠,也因此走向了宗教。而儒家的注重實際如何做人的思想,更加適應人們的生活,更加有利於治國的理念,也因此走向人間社會。不論是漢朝的儒道之爭,還是唐朝的佛道之爭,可以說這同樣是歷史的選擇。14、孔子對保存中華古文化遺產具有不朽的貢獻——《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關於孔子刪詩書不論爭議如何,可以說有如下基本內容:孔子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禮儀制度,重新編成《書傳》、《禮記》;古代留下來的 《詩》有上千篇,孔子刪去重複的部分,選取可以用於禮儀教化的篇章,共三百零五篇,所以《詩經》又稱 「詩三百」; 孔子晚年喜好 《易》經,以至於 「韋編三絕」,形成《易》的組成部分「十翼」;孔子加工訂正一本魯國的編年史《春秋》等。對此,可以說孔子對保存中華傳統的古文化遺產具有不朽的貢獻。當然也留下了孔子儒家思想的痕迹,同時對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15、孔子刪詩書是適應當時文化傳承的需要——《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對孔子刪詩書的論爭在於,因孔子刪詩書而使一些古文獻失傳。如果是如此的話,為什麼孔子刪詩書就會一些古文獻失傳哪?反過來思索,說明了孔子的地位,如果沒有孔子刪詩書,對保存中華傳統的古文化遺產具有的不朽貢獻,是不是會都失傳了哪?進一步的思索,孔子刪詩書既是孔子對當時文化現狀的認識,又是孔子適應當時文化傳承的需要。因此,又可以說是歷史的選擇。歷史選擇了孔子,孔子適應了歷史的需要。至於孔子刪詩書的過程中沒有提到炎黃,有可能在那時對炎黃也只是沒有任何記載的一個傳說吧?因此而已。16、「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歷史的需要——《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至於西漢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的學說,在漢武帝採納了之後,施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將儒學作為正統思想,從此漢代思想界樹起了儒學的權威,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經學傳統。董仲舒被視為「儒者宗」。如果把此段簡述,與當時漢武帝時代前後的國家形勢結合起來歷史地看問題,就不難體會到:這又是歷史的選擇,同時又留下了漢武帝時期與傳承者董仲舒的歷史痕迹。當然,董仲舒的作用不容置疑,但是,如果不是歷史的需要,也就是漢武帝時代前後的國家形勢的需要;漢武帝實施治國現實的需要;當時全國思想界對治國認識的需要。漢武帝是不會採納董仲舒的思想,而施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17、天命決定了帝王將相的命運——《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西漢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的學說,對儒學的傳承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對「天人感應」、「大一統」的學說歷來爭論很大。但是,當時儒家思想家不可能提出現代的思想學說。尤其對「天」的理解,因此被現代人戴上了唯心論的帽子。對此,現代人未必太武斷了。在冥冥之中在下感覺到當時古聖賢對「天」的理解,大有客觀存在的意思,也就是現代的唯物論思想。《中庸》開篇就講「天命之謂性;」天命是客觀存在的,人為不可改變的,決定了天下萬物萬事的性質。這就是「天人感應」的理論基礎。天命又可以說人間的大勢,時勢造英雄,決定了帝王將相的命運,如此的理解在下感覺到,是能與古聖賢的思想相通的。如此,對漢武帝採納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學作為正統思想就不難理解了。18、沒有中國的大一統就不會有儒家學說的傳承——《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再有對「大一統」的學說的理解,雖然歷來爭論也是很大。但是,最終引申為國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統一的思想是統一的。對此,孔子提出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克己復禮」、「修、齊、治、平」、「天下有道」等理想。孟子主張「君仁臣義,君民同樂」、天下「定於一」、 「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的思想。是有利於國家大一統的,是有支持封建統治者治國思想的。因此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統治者吹捧利用儒家思想就成為自然了。同時又可以說,沒有中國的大一統,也就不會保持 「天人感應」、「大一統」的儒家學說的傳承。又因為,分裂的中華大地需要的是諸如縱橫術之類的利益學說了,這也就說明了當時的孔、孟為什麼到處碰壁的原因了。19、民族復興大業中的精神支柱——《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再至於後來的二程、朱熹、王陽明等,同樣存在如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思想,而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道理。但是,在儒家思想傳承中,由於封建統治者經濟、政治利益的需要,在利用儒家思想治國中,必然存在著曲解、歪曲儒家思想的本意。而成為了封建統治者御用的思想工具。從而在近現代史中,使得儒家思想起到了麻痹民眾的精神鴉片;社會進步的精神枷鎖;國家貧窮落後的精神基礎。由此形成了近現代史中反孔批儒的根源。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好東西——儒家思想,就像一顆塵封已久的明珠,透過那兩千多年來的塵埃,尤其是近現代以來洗禮,仍然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在民族復興的大業中,必然起到民族精神支柱的作用。20、要從儒家思想正本清源的思想內容上譚起——《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為什麼說我們中華民族的好東西——儒家思想,就像一顆塵封已久的明珠,透過那兩千多年來的塵埃,尤其是近現代以來洗禮,仍然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在民族復興的大業中,必然起到民族精神支柱的作用哪?這就要從儒家思想正本清源的思想內容上譚起。從儒、道兩家的思想內容上來看,很明顯的區別就在於:道家側重哲學表現玄學,成為了道教主要的思想內容;儒家側重於社會學表現了顯學,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由此相比較來看,儒學更有利於統治者的治國需要;更有利於人類社會的心裡需要。儒學實際上就是做人的學問。正因為如此,儒學更容易被傳承下來。21、儒學實際上就是做人的學問——《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儒學實際上就是做人的學問,那就必須要回答做人的標準、和如何做人這樣兩個問題,治國也就在其中了。這也就是儒學之所以一再被詆毀,而又一再興起的原因,也是儒學需要正本清源的原因,還是當前對儒學理解需要的原因。實際上任何宗教都是在解決如何做人的問題。22、人類為了生存想像出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宗教——《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任何宗教都可理解為:是人類對生存環境中不可抵抗的困難,所產生的畏懼思想,由此進一步所產生的幻覺;同時又反作用於人類在依靠這種幻覺思想下求生存的約束;簡單地講也可以說是:人類為了生存想像出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來制約著人類如何生存,而產生的精神依賴、信仰、崇拜的宗教,也就是做什麼樣的人,怎樣做人。23、整個儒學可以說就是祭祖宗教的教義——《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簡單地說宗教也是做什麼樣的人,怎樣做人的學問。那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儒學怎麼沒有形成宗教哪?在下認為:儒學中的祭祖文化,同樣可以說是一種宗教,整個儒學可以說都是祭祖宗教的教義,尤其是《論語》、《孟子》簡直就是教義。如果說與其它宗教有所區別,那就要反問之:為什麼不可以有區別哪?!只不過是比起其它宗教更具體、更深入的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儒學就是中華民族的祭祖宗教,做人的標準與怎麼做人的教義。這就是中華民族的信仰、崇拜和精神支柱。24、儒學思想內容的主要特徵——《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正因為儒學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祭祖宗教,做人的標準與怎麼做人的教義。這就是中華民族的信仰、崇拜和精神支柱。因此,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學為主流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之所以如此說,因為這完全體現在儒學的思想內容中。儒學思想內容的主要特徵是:一是承認「天命」客觀存在;二是直指「人心」主觀作用,兩者又是相互融合的「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長期以來對儒學爭論的焦點所在。慢慢譚來。25、君子就是儒學做人的標準——《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首先來譚做人的標準。儒學認為做人的標準就是人的本身。儒學做人的標準就是對人的總結升華,又反作用於約束人塑造人。《中庸》開篇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說天命決定了天下包括人在內的萬物各自有區別的性質,也就是各自的本性;按照包括人在內的各自的本性生存就是各自之道;學習包括人在內的各自之道來約束自己那就是教育。因此,「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因此,君子就是儒學做人的標準。26、天命決定了人的本性——《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天命決定了人的本性。進化論的思想認為:人是猿逐漸演變的。由此推來,可以說我們人類,是由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變化到一定的程度上,逐漸的產生了銀河系、近而是太陽系、地球、生物、植物、動物、猿、人,簡而言之,人類是宇宙變化到一定程度上的產物,這就是人的「天命」!當然不能要求孔孟等在當時就由此思想,但是可以說當時是在冥冥之中有此意識。那麼,就可以理解為,這就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因此也可以說是「天造」我們人類。這就是「天命」論的理論基礎。27、類人猿在進化中產生了區別於動物的人性——《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人類是宇宙變化到一定程度上的產物,這就是人的「天命」!類人猿進化為人類是經過了漫長的過程。首先,一切物種的演化都是為了生存的慾望。同樣類人猿是為了生存慾望而進化,是在克服生存環境困難的過程中,逐漸的進化為人。類人猿在為了生存慾望的進化中,生存環境的困難,迫使類人猿在進化為人類的過程中,採取群居的生活方式。群居的生活方式,使得相互間產生更多的交往,為了更好地生存,在這種經過長期漫長的交往中,逐漸的產生了人類區別於動物本質的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既人性。28、人的本性善是類人猿為了生存的必然進化——《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類人猿在進化為人類的過程中,為了生存必然要採取群居的生活方式。群居的生活方式,使得相互間產生更多的交往,在經過長期漫長的交往中,逐漸的產生了人類區別於動物本質的屬性,這隻能是人的本性善,既人性。因為:類人猿為了生存而必須群居生活,要保持群居生活的繁衍發展,必然要求內部的和諧,內部和諧的客觀要求,逐漸的培養其內部成員養成善的本性而脫離動物的屬性,使類人猿進化成為人類。可以說人的本性善是類人猿為了生存的必然進化。這又可以說是人天命「本性善」。29、孟子的「四心」學說說明了人的本性善——《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人的本性善是類人猿為了生存的必然進化。那麼,這一進化是如何產生的哪?孟子的「四心」「四端」學說在不知不覺中提供了說明。首先,是人類為了生存必須群居的生活中,對群居中的婦、幼、病弱、老、少等的生存困難群體,為了保持群體的繁衍生活,年輕力壯的強者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的「仁」逐漸的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人性善的內在核心。30、「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自然會相互謙讓——《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其次,為了保持群體的繁衍生活,隨著「惻隱之心」的產生,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了人類共同的「羞惡之心」,如男女之間的害羞、羞愧無能為力、厭惡恃強凌弱等。「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的「義」逐漸的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人性善的外在表現。再其次,隨著人類的群居生活,而產生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在日常生活的食物分配中、遮風避雨中、共同勞動等中,自然客觀地會相互謙讓,主動承擔而產生「辭讓之心」,從而保證了人類群體的和諧生存。「辭讓之心,禮之端也」的「禮」,逐漸的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人性善,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的規範。31、人區別於動物的「命該本性善」——《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最後,隨著人類在共同生活中產生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逐漸地產生了人類共同的「是非之心」。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應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從而有了最初共同的價值取向。「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的「智」逐漸的提高了中華傳統文化,用人性善來判斷是非標準的智慧。人性善就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本質與屬性既本性。人的性本善,是人類由動物逐漸的進化為人的過程中,逐漸的產生、發育、成熟的;是人類由動物逐漸進化為人的實踐過程中,進化為人的最重要的心裡標誌。但對於當今的每個具體人來說,人的本性善又是天生具有的,正可謂是《中庸》的「天命之謂性」,這就是人區別於動物的「命該本性善」。32、這是人類脫離動物最偉大的特徵之一——《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人的性本善,是人類由動物逐漸進化為人的實踐過程中的產物。從人性善逐漸的產生的那一刻起,其作用就是制約如同動物般的慾望。同時人性善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群體慾望的客觀需要。由此,人本性善對人慾望的制約,就左右著人類的進化、發展與文明的進程。這是人類進化史上里程碑式的質的飛躍。由此,人類由類人猿可以稱為「人」了。因為,有了人性善的人的心理特徵,而脫離了動物的特徵。這是人類脫離動物最偉大的特徵之一。沒有人性善的特徵那就不是「人」,而是動物。當下有時還形容說:沒有人性的畜生。33、做人的標準就是人就是人的本性善——《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人類為了生存,在漫長的群居生活中,逐漸產生的情感積累,形成的人性只能是「善」及其種種表現。因此,可以說做人的標準就是人,就是人的本性善及其表現,以及由此儒家思想提出的一系列的君子標準,自然就成為了儒家思想的做人標準。孔子云「克己復禮為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人的本性善所表現的「仁」制約人慾望的過程;而所謂的仁就是「愛人」等的思想,實質上就是人本性善的思想;孟子更是直截了當的提出「人本性善」的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與核心。34、全人類和諧生存的最重要的信條——《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儒家思想做人的標準就是人就是人的本性善及其表現。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分別有著不同的做人標準。但是,所有的做人標準,都離不開人本性善這個根本。這是我們這個地球村,不分種族、不分民族、不分地域、部分時代、不分文化、不分宗教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的唯一的基礎;和諧生存的唯一保障;共同價值觀的唯一核心。否則那就將是,因人類無止境的慾望而導致的自我毀滅。因此,儒家思想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必然會成為全人類和諧生存的最重要的信條。進一步而言那就是「人所不欲,勿施於天」,那就是人類與生存環境和諧共存。35、人只要是真誠那麼處事必然是「中庸」的——《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人的本性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真誠,真誠待人、真誠處事。人與人真誠、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情真誠、人與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真誠。人只要是真誠的,那麼,待人處事必然是「中庸」的。這又是儒學在人本性善的基礎上,做人標準的一個同樣重要的思想內容。人要是真正達到本性善,那必然會想把待人處事做好,做好待人處事的唯一表現就是真誠,如此,就會客觀的要求待人處事適其「中」。只有適其中,才能把待人處事做到最佳狀態,達到「和而不同」的君子為人狀態。因此,《中庸》也可稱為「誠」篇。36、沒有表情的狀態也就是「中」的狀態——《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中庸》篇講明了何為「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人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人的表情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喜怒哀樂」,人都是社會之人,生活在社會的名利慾望中,很難做到沒有表情。因此,佛學追求「空」的狀態;道學追求「無」的狀態;儒學追求「靜」的狀態,來控制人的名利慾望,以達到沒有表情的狀態,也就是「中」的狀態。回歸人質樸的本質,就是人由本性善出發,真誠的實事求是的,適「中」的待人處事。37、「中」是人的「大本」也就是人的本質——《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中庸》又接著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是人的「大本」,就是人的本質,也就是人的本性善,失去了人性就不成其為人。同樣天下萬物萬事各有其「中」,決定了天下萬物萬事各自相互區別的本質,也就是天下萬物萬事各自的「大本」。正因為如此,天下萬物萬事才如此千姿百態、萬紫千紅。38、「中」把喜怒哀樂節制在一個「和」的範圍內——《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中庸》篇接著講明了何為「和」。「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的喜怒哀樂表現出來後都由「中」來節制,叫做「和」。人生活在社會的名利慾望中,很難做到沒有表情,就是很難做到「中」,做到至善。因此,需要「中」來把人的喜怒哀樂,節制在一個「和」的範圍內。就是說人本性善的這個「中」,把人生活在社會名利慾望中的喜怒哀樂制約在一個「和」範圍內,既不過之也不不及「中和」也,否則的話不是樂極生悲,就是禍不單行。39、「和」是萬物萬事實現其本質「中」的「道」——《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中庸》又接著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是天下萬物萬事實現各自的本質「中」的「道」,沒有在其「中」制約下的「和」的範圍,也就實現不了各自本質的「中」。如果沒有人本性善這個「中」,把人生活在社會名利慾望中的喜怒哀樂制約在一個「和」範圍內,那麼,這個人就會失「中」,就是失去了人性善,也就不是人了。因此,《中庸》接著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只有達到「中和」, 天地方能各在其位,天下萬物萬事(包括人在內)方能生長繁育。40、做人的標準就是人本身——《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綜上儒學關於做人的標準所述。說明了,人的標準就是在人的進化過程中,為了更好的生存逐漸客觀形成的。一是性善;二是中和,這是人進化的必然,並一直逐漸的完善中。儒學提出的做人的標準,也就是君子的標準,都是人「性善」、「中和」的客觀的外在的表現。也因此,可以說「做人的標準就是人本身」。41、「性善」「中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秉性——《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儒學關於「做人的標準就是人本身」的「性善」、「中和」。同樣的說明了中華民族發展選擇了儒學的客觀性;與儒學適應了中華民族發展的道理。「性善」、「中和」的思想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秉性,說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善良的民族、和諧的民族。同樣在下深信中華民族「性善」、「中和」的思想必將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因為,所有的文化、宗教最終都是為了在人類的生存中恢復人性、制約慾望;都是要人類在生存中適應客觀事實、達到最佳的適中和諧。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儒學思想,必將隨著孔子學院走向世界,而成為地球村的信條。42、「性善」絕不是軟弱無能——《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需要指出的儒學「性善」、「中和」的思想,絕不是毫無原則的軟弱無能。而是原則性很強的剛直不阿的性格。孔子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殺身成仁是何等的堅強不屈呀!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的捨生取義是何等的寧死不屈呀!至於偽善的假善人,那根本就不是性善,不值一譚!再有把一些軟弱的說成是性善,那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歪曲!污衊!43、「中和」絕不是毫無原則——《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進一步指出的儒學 「中和」的思想,也絕不是毫無原則的。而是原則性很強的很難掌握的人生哲理。《中庸》篇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天下可治有賢士;官爵可棄有志士;白刃可踏有勇士;中庸卻不可能也,那就唯有聖人了!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中庸婦幼皆知,但要真懂並運用自如聖人難也!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就是現代的聖人!!!中華民族千年難遇的楷模!!!44、儒學把人的命運掌握在「人」自己的手裡——《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譚了做人的標準,再來譚譚如何做人,同樣是儒學重要的思想內容。關於如何做人,儒學有著鮮明的特點。大部分宗教把如何做人,也就是人對自己命運的把握,都交給了「神」。而儒學卻把如何做人,也就是人對自己命運的把握,掌握在了「人」自己的手裡,那就是——修身。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儒學與其它大部分宗教最為顯著的區別。45、客觀的決定了儒學上不了宗教的「神壇」——《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儒學把如何做人掌握在了「人」自己的手裡,也就是人對自己命運的把握,掌握在了「人」自己的手裡。那就是《大學》的「修身」。人自己掌握自己命運這一顯著的特點,與人的標準就是人本身這一鮮明的特點,雖然,客觀的決定了儒學上不了宗教的「神壇」,而是更深入的走進了人類社會的實際具體的生活之中,但是,同樣成為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的傳統教義和精神支柱。46、中華民族有識之士的精神支柱——《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通過對「修身」的進一步分析,更能說明了儒學成為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的傳統教義和精神支柱。《大學》中修身的前「四內功」為物格、知至、意誠、心正;包括修身在內的「四外功」為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這就是兩千多年來直到現代,中華民族的有識之士、志士仁人的傳統教義和精神支柱的主要內容。對於中華民族復興的當今,仍有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現實與歷史的意義。47、「四內功」就是修身的全過程——《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在人類社會最基礎的理論就是做人的「道」理。對此,人類一直是似懂非懂,也因此走了很多的彎路,形成了不同地域與不同時代的文化,因此,要做人就要首先研究做人的「道」理,這就是《大學》中修身前「四內功」的「物格」;而後達到真懂,也就是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懂得了人性善,這就是「知至」;如此方能達到「意誠」,也就是真誠的為人處世;如此方能在為人處世中做到「心正」。這就是修身的全過程。這不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做人的全過程,同樣會客觀的成為全人類做人的全過程。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這是當今極其需要的育人過程。48、「四外功」的表現就是國家強大——《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大學》中修身的前「四內功」需要表現出來,那就是包括修身在內的「四外功」。首先要做一個「身修」的君子,絕不是偽君子,其根本標準就在於人性善及其表現;其次就是家庭健康和睦,也就是「家齊」,當今的反腐充分的證明了「齊家」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方能實現在不同的崗位,為「國治」而努力,當今「一家腐」而禍國殃民的教訓極其深刻;只有把我們自己的祖國治理強大了。民富了國強了才有資格去為天下和平、人類和諧去努力,才有話語權,才有本錢,才有能力。因此,「四外功」的主要表現就是國家強大。49、全民的儒學德育教育迫在眉睫——《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每個人的一生不論你做什麼,都是有意識無意識的與你的民族、國家和生活的社會是聯繫在一起的。都在不同程度的起到了相互影響的作用,那怕是微乎其微的不能再其微,甚至近乎於零的作用了。因此,全民的儒學德育教育迫在眉睫。想想吧!「文 革」教育的「無知」過程;「改 革」負面的「拜金」影響,能不出腐敗么?!因此,強烈建議:全民學儒學的德育思想,從娃娃抓起,貫穿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全過程,「修身」終生。50、大一統的中國與中國人的人性選擇了儒學——《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四書譚》後譚,譚到此,不難得出以下兩點體會:一是,沒有「大一統」的中國,就沒有儒學的傳承;儒學的傳承是「大一統」中國的保障,這是歷史客觀的選擇。二是,中國人的人性總結的精華,就是儒學;儒學的傳承塑造了中華民族的人性,這是自然客觀的選擇。也就是說大一統的中國與中國人的人性選擇了儒學。51、在中華傳統文化儒家思想面前決定其取捨——《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至於在中國近現代至今,中國大變革中所產生的思想,如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還有西方的思想文化等,都在中華傳統文化儒家思想面前決定其取捨。不論主觀上意識到與否、承認與否、支持與否、反對與否,客觀上都是在儒家思想基礎上的運用;都是被儒家思想所融化了的;都是傳承著儒家思想的精華。對此,以前譚過,今附在後。52、孔子的唯物論與孟子的辯證法——《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再有就是用當今的哲學思想來看儒家思想內容。可以說孔子就是一個唯物論者,當然不能生硬的用當今的理念來衡量。應該說孔子是承認客觀存在的(天命是客觀存在的),懷疑過鬼神的存在(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更重視人世間的實際生活(修身治國),也因此儒學未能形成當今的宗教,但同樣起到了宗教的作用,這也是馬 克 思 論能與中國近現代思想相結合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又可以說孟子雄辯就是一個當時代的辯證大師。從而孔子的唯物論與孟子的辯證法奠定了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的經典。53、再過兩千多年在下深信儒家思想依然會在人類社會中熠熠生輝——《四書譚》後譚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10897.html譚到中國近現代至今,在中國大變革中所產生的思想,都在中華傳統文化儒家思想面前決定其取捨。都是傳承著儒家思想的精華。想到了再過兩千年以上,人類回過頭來還會怎麼看當下的思想哪?因此,不能用今天的客觀現實,去看待兩千多年以前的客觀實際。但是,即使再過兩千多年,在下深信儒家思想依然會在人類社會中熠熠生輝,因為,儒家思想就是人性總結的精華,就是做人的教義,否則的話人類就不存在了。譚到此,還是論而不辯,譚盡而未盡附後。二零一六年三月五日於調兵山下
推薦閱讀:

四書章句集注(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卷八離婁章句下
四書
四書章句集注(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卷二
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
四書、五經、六義、六藝分別指什麼?

TAG:四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