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祖國傳統醫學與太極拳

淺談祖國傳統醫學與太極拳

作者:袁鵬程

在時間的長河中,中華名族在幾千年的生產實踐當中不斷摸索和積累,形成了屬於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而在祖國傳統文化中,中醫學與太極拳則是其孕育的兩顆璀璨的明珠。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許多經驗性的自然科學由於自身的局限性,相繼被實驗科學淘汰,而中醫學和太極拳隨著時間的推移卻備受推崇。究其原因,這是由於自身理論的科學性和優勢所決定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觀念也在不斷的轉變,中醫學所具有的整體觀念、恆動觀念,辯證論治的思想與太極拳體系中陰陽轉換、剛柔相濟,動靜相隨的理念不僅符合現代人對於醫療、保健的要求,而且相較西醫和國外拳術更顯示出其本身的特點和價值。

倒不是說孰優孰劣。現在隨著交通的發達,世界的文化也在不斷的交流和碰撞。實驗性科學固然看得見摸得著,經驗性科學卻有著豐富的實踐基礎。在實驗性科學的發展的同時,肯定還存在著很多不全面的地方,而經驗性科學往往沒有具體標準,概念模糊,認識不夠全面。我們唯有兼收並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更好的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認識。

祖國傳統醫學和太極拳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深受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等古典哲學的影響,而太極拳更是結合易學陰陽五行的變化及中醫經絡學說、吐納、導引等為一體的具有技擊、養生、修心等功能的內家拳術。《黃帝內經》中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太極拳論》雲「陰陽相濟,方為懂勁。」二者都在追求著陰陽平衡的狀態,在矛盾中尋求統一。不同的是中醫藥是以藥物之偏性,矯人之偏。而太極是通過不斷地習練,從招熟到懂勁,從一陰九陽跟頭棍到五陰並五陽的妙手。中醫與太極雖然屬於不同的領域,但是因為都涉及到人體本身,關乎生命健康,又都發源於中國傳統文化,故有一定互相參考的意義和價值。

就拿中醫學的整體觀念的特點舉例,中醫學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性與完整性,且認為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從生理上來說,構成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九竅等通過經絡「內屬臟腑,外絡於肢節」的作用,組成了以」心」為主宰,以五臟為中心的一個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等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臟腑之間,有主升、有主降,有主宣發、有主收藏。既有相輔相成的協調作用,又有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從而維持了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系統間的動態平衡。同時形體和精神也是一體的,「形乃神之宅,神乃心形之主」,它們是不可分割且相互影響。這是關於人體自身的整體觀念。而對於人們生活的自然界,春夏秋冬,晝夜晨昏,地理氣候等以及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與我們人體的生命息息相關,這是一個大的整體,這就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中醫治病會以整體觀念為指導,就像諸如木火刑金、風邪犯肺、思則傷脾等詞語,分別涉及了多個臟腑之間的影響,外界六氣對人的影響以及情志的影響等等,治療也會從整體上辨證論治。而西醫更加嚴謹和微觀,相應的診斷和治療也更加具體和客觀。

相較於中醫學在醫學領域的側重,再看太極拳的理論更多的側重於技擊用法和指導。能更好的掌握太極拳技擊的要領,也就是更合乎規範的練好拳,對我們的拳術的提高和健康也就更有意義。《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提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勁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可以看出對於太極拳來說,人的頭頸、四肢與軀幹也是一個整體,上下相隨,互相配合的。類似於中醫五臟屬五行相生相剋互相協調與制約的關係,太極拳也有虛靈頂勁和松腰垂臀的相互協調和制約。頂勁有利於更好的松沉,松沉也有利於力沉腳底,使頂勁虛虛領起。類似這樣的矛盾還有諸如手臂的掤勁和松肩沉肘(如懶扎衣)、手上的掤勁和含胸拔背(如摟膝的定式)、前拳(掌)後肘的對稱勁(如掩手肱拳、玉女穿梭)等等,幾乎所有的招式都是存在這種相互協調和制約的,也正是這些相互協調和制約的勁,在體內形成一個穩定的整體,讓我們的拳架沉穩鬆柔,肌肉高度協調,像弓一樣在身體各處蓄勢待發,在需要的時候爆發出整勁。同樣,不僅我們身體各個部分是一個整體,我們的身體和思想意識也是一個整體。我們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思想意識指導著我們的動作,大指小指的領勁,拳架中的開合,頂勁與松沉等等都離不開我們的思想的引導,就像《打手歌》中說「化解來勁隨意動,意動神隨勁相連」。甚至在技擊中,對方的動作和來意也和己方變成了一個整體,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從而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我想這就是太極拳中的整體觀念。對於其他的技擊搏鬥,種類繁多,筆者不甚了解。相較於簡單的直拳、勾拳、擺拳來說,太極拳「挨著何處何處擊」的原理大概就是因為身體各處都存在協調和制約的矛盾吧。而參考現代健身房運動,大都是建立在運動解剖學的基礎上,針對固定的肌肉或特定的肌群進行有固定運動軌跡的刺激,增加薄弱肌群的肌肉緯度和密度,使得特定肌群和相應的拮抗肌群更加協調和穩定,達到健身的效果。而太極拳中也有訓練整體爆發力、耐力、和強度的方法,如太極大桿。至於平常太極拳習練如何更好的結合現代的鍛煉方法還有待於研究考證。

而對於太極拳中提到的「氣」的概念,如「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以氣運身,務令順遂」「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等等,我想只能從中醫學中去尋求解釋。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精氣學說,這時候氣是標示世界本源的抽象概念。如《易經·繫辭》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生」。精氣學說對中醫基礎理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十分深刻廣泛的影響。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人體內的氣,是一種活力很強、運動不息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的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它流行於全身,無有不到,無處不有,氣的運動時刻推動和激發著人體臟腑經絡等器官的各種生理活動,維持著人的生命活動。而經絡則運行著全身的氣血,聯繫著臟腑肢節,溝通著內外上下,傳導信息,調節平衡。針灸中的針法就是使用針具,運用手法,刺激穴位,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對於太極拳來說,只有我們體內的內氣暢通運行,才使得我們的身體各部分有了相應的功能。若出現了挑肩架肘、栽膝頂胯等拳病,則氣必不能暢通的運行,氣不通則無法稍節領勁進行順逆纏絲,從而變成」我背人順,自為人制」。針灸中有「得氣」的概念,指施針部位有酸、麻、重、脹、熱、涼、癢、痛、抽搐、蟻行等感覺。太極拳習練過程當中,有時也會有指肚發麻發脹等感覺,但不用刻意求之。通過做到太極拳中松肩沉肘、松胯屈膝、立身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領,使得我們的內氣在體內暢通的運行,養生上可以起到疏通經絡,養氣怡情等強身健體的功效,技擊上則可更好的引進落空,柔化剛發。

除此以外中醫與太極拳在技擊和養生方面還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鑒和參考的地方。在推廣上,中醫和太極拳可能會因為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說中醫的經絡、中藥的藥性、太極拳中的「虛靈頂勁」和「氣達四稍」等讓現在的人們覺得摸不到頭腦。其實這些概念和理論雖然可能通過目前的實驗和科技的手段無法解釋清楚,但是無論中醫也好,太極拳也好,它是樸實的,是勞動人們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和方法,並且也是行之有效的。我們相信它,並且不斷客觀理性的去總結和發展,而不要盲目的迷信,以玄解玄,最後弄的連自己也不明究竟了。


推薦閱讀:

前輩大師說的太極拳以心行氣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以心行氣,如何習練?
太極乾坤掌
太極拳養生功十八式的練法
關於楊式太極拳大架步法的虛實分明問題
太極拳視頻 宗維傑吳式四十五式太極拳競賽套路

TAG:醫學 | 傳統 | 太極拳 | 祖國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