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和拉伸之間到底如何去認知?(長文詳盡解讀版)

靠譜專業的解剖學、融入生活常態的解剖學、體態矯正的功能康復解剖學、臨床應用的解剖學、基於人體功能的評估分析、世界前沿的解剖學進展,盡在李哲教你學解剖

文章很長,但沒有廢話

如需閱讀,請您拿出15分鐘時間

為了給各位學習者帶來良好的視覺享受

文章中配了大量的瑜伽美圖

和文章並沒有實質性的關聯

上一篇文章:

  • 學員精彩筆記(16)---竟然還有這麼Q的筆記

  • 推薦閱讀:

  • 體態系列講解(3)---足弓對於體態的意義

  • 好書推薦:

  • 這本解剖圖譜國外都賣瘋了,一版再版,200萬的銷量,今日登陸中國

  • 拉伸一門學問,拉伸也是一門技巧

    要想合理的學習拉伸,必須具備簡單的人體知識。就像你不會咀嚼,再好的飯菜也會給你帶來不適。

    從專業角度講,拉伸可以讓專業運動員提高比賽成績,可以讓喜歡運動的人提高運動效能,同時可以減少損傷,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減輕很多因為運動所帶來的一些肌肉酸痛。

    運動範圍增加

    拉伸的本質就是對肌肉的一種牽拉,比如你把一條腿放在椅子上,然後通過調節軀幹向前的角度,讓你大腿後側肌群得到有效的牽拉。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從表面看,是將你的肌肉拉長,其實這種拉伸同時也在增加你的關節活動範圍。

    關節是運動系統3大寶之一,另外2寶是骨骼和肌肉,關節是運動樞紐,是運動的中轉站。如果關節活動範圍增加,所帶來的有益效應就是增加肢體的移動距離,而不會造成肌肉、肌腱或韌帶的拉傷。而現在有很多人,包括掛著羊頭賣狗肉的一些健身和瑜伽教練,肌肉和肌腱的關係還分不清,作用還雲里霧裡,還在侃侃而談拉伸韌帶的益處,導致很多懵懵懂懂的學員損傷不斷,叫苦連天,花錢買罪受。

    我們以瑜伽體式---站立前彎式為例

    該體式中,髖關節彎曲的越少,脊柱前彎的概率就會越大,而有一些習練者,為了達到軀幹能夠沉下去,往往以腰部來代償完成該體式。從而造成腰部筋膜的過度負荷,腰痛產生。

    其中有一個原因:你大腿後群的肌肉(腘繩肌)沒有得到充分的拉伸,從而導致髖關節周邊的屈髖肌肉變得異常緊張,並對周圍組織產生壓迫,常此錯誤習練就會導致髖關節周圍出現疼痛,甚至會出現,一旦做該體式就會導致股骨頭好像必須得不正常的動一下,你才能將軀幹沉下去。

    人體是什麼?

    它是一個你習練的切入點是正確的,那麼就是良性循環;如果你習練切入點是錯誤的,那麼就是惡性循環。無論是良性循環還是惡性循環都是連帶性的。周圍的組織結構屬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狀態。

    懂得上邊的例子,就明白腘繩肌的拉伸,會讓腿部的肌肉靈活性增高,連帶效應就是運動幅度加大,而且不容易發生肌肉組織拉傷和損傷。

    對於肌肉的合理拉伸,並不是讓其真正變長

    而是讓其富有更好的彈性和伸縮性,而且會讓你的關節更加穩定。如果滿足上述條件之後,你的運動舒適感就會明顯增加,這才是運動改變心態,減壓的真諦。

    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運動,也沒有完美的訓練方法,基於現在的研究,都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來談論一些訓練的方法、訓練的時間和訓練的強度。

    真正的科學,很難說你的研究就是對的,他的研究就是錯的,因為只要受過正規科研訓練的人,他們在實驗的設計、實施和角度方面都會出現差異,結果自然不同。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總會有一個切入點最正確。我喜歡具有科學精神的人,但我極其反感患有科學精神病的人。科學屬於百家爭鳴,不能因為你不同意我的觀點,就是我錯,而非得順從你的想法,這是流氓思維,不是科學思維。

    在這裡我不想和一些反瑜伽的人士爭辯。瑜伽的好與壞,就像你的孩子,如果你讓她學舞蹈,在劈腿,後彎之類的姿勢時,你是否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你是否考慮過,孩子的舞蹈老師是否具備一定運動拉伸常識和人體肌肉的運動原理?你是否考慮過,全球2千萬瑜伽習練者都是薩比嗎?

    內心的陰暗,只能讓一些人以給別人扣大帽子,帶有侮辱性的辭彙來去證明自己的明智,想一想都覺得你很可憐,而這類人要好好想一想,你只不過是用一個網名來進行網路潑糞的精神病。

    凡事都有規則,運動也不例外

    當你翻開和運動相關的教材、文獻、專著都會提及到活動都會有相應的規定和準則,就像醫生給患者手術,必須具有適應症和禁忌症,權衡之後才可以實行手術方案。所以力量訓練也好,拉伸也好,我們都要懂得人體解剖學的原理(一些噴子根本就不懂解剖學在訓練中的意義,就像一個人知道做米飯要加水,就以為自己會做米飯了,滑天下之大稽)

    有些損傷,具有明顯的因果關係,如出現周圍性疲勞或中樞性疲勞、方法不得當、自我隨意性、自我主觀性、不著調的教練(那是學員的惡夢)都是發生損傷的一些常見原因。

    拉伸訓練也是一樣,用好了你會受益,用不好你會損傷,這就是辯證的看問題,絕對化的東西儘可能的要自己學會明辨是非。就像吃飯,你從小就開始訓練,等你長大之後,這項吃飯的看家本領,以為自己輕車熟路,但因為吃飯把食物卡在食管的病例、出現嗆咳把食物從鼻孔逼出的事例,可能就曾經發生在你自己的身上,所以運動不要掉以輕心,就算你已經很嫻熟。

    瑜伽和拉伸的關係

    瑜伽是一項運動、太極是一項運動、跑步是一項運動、抻懶腰也是一項運動。抻懶腰你為什麼舒服?因為你的軀幹肌群在得到有效的拉伸。

    但如果你因為抻懶腰,把腰部給扭傷了,那麼你是否會認為抻懶腰是一項不好的運動呢?如果因為你跑步摔倒了,把自己的牙齒給磕掉了,那麼跑步是不是就變成了一項不好的運動呢?所以,運動沒有什麼好與壞的差別,只有使用運動的人和一些偶然不良事件的發生,這是概率的問題,也是科學的問題。

    只要適合個人的需求、適宜的拉伸活動才是合理的,可操作性才是合理的。因為個體差異比較大,適合你的不一定適合別人,所以教練的專業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人類大腿後群的腘繩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個體長度存在較大差異,如果做直立前彎體式,讓每一個學員都要把膝關節伸直,那是不太現實的事情。所以合理的考量和規範是必須要思考的事情。

    再舉個例子,比如肩部有損傷的人,你讓他去做俯卧撐和自由游,那是火上澆油,不是雪中送炭,因為俯卧撐這個動作需要調動肩部大量的肌肉,來穩定肩胛骨緊貼胸廓;而自由游,涉及到一個非常常見的投擲運動形式,這需要強大的肩部和臂部肌肉來進行共同調控。

    但你讓一個沒有肩部損傷的人,去做俯卧撐、平板支撐、自由游就是一項好的運動。所以,理性思維是專業化生存的根本。

    瑜伽和拉伸的關係,就是一個辯證的關係,深層看問題,瑜伽的很多體式都是拉伸運動,所以拉伸活動的形式和對象決定了拉伸的安全性或者「無效損害」(沒有效果,反而損傷),所以基於個體化的教學是最有效的(這種方式在業內稱為「私教」)。如果你把一種特定的拉伸活動,人為的分為3、6、9等,其實是比較愚蠢,也是危險的。

    比如瑜伽後彎的體式,如果沒有胸廓肋間肌強有力的拉伸、沒有腹肌的拉伸和力量拮抗、沒有股四頭肌的拉伸、沒有髂腰肌的力量支撐,你直接後彎,那是危險的,而且是極其危險的。即使建立起這些肌群的力量和良好的彈性,那麼也要在專業的指導下,循序漸進。

    如果不經過任何考量,就給一個拉伸運動,貼上完美的標籤,也會讓一些不明所以的人,感受到拉伸就是可以隨時隨地任意的拉伸,這也是不好的。

    個體化是拉伸練習不能忽視的問題

    隨著醫學的發展,很多慢性疾病都在實行個體化治療。個體化治療的好處在於,醫生可以針對患者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病情的進展給出更適合對方的診療建議。

    而拉伸訓練也是具有明顯個體化的訓練,個體差異很大,在安全規則框架下,儘可能的了解對方的情況,所以溝通是一個不可跨越,也是建立相互信任很重要的方式。而不是來了一個人,就把你的所學教給人家,要記住:你的所學,是讓其更有的放矢,而不是全盤都是一個套路。

    溝通的技巧和方式,都是每一個健康從業者需要訓練和加強的,比如你可以制定一個健康表格,盡量的詳細,讓對方填寫,以便更快速的了解對方基本健康情況。舉例:

    1、近3-5年對方是否一直堅持體育運動?(判斷對方是否有良好運動愛好,如果能力允許,要去評估對方運動方式的正確性)

    2、是否受過運動損傷?(判斷對方是否有肌肉勞損或持續或間接性的疼痛部位)

    3、如果受過損傷,損傷的部位?目前的狀況?(判斷損傷的程度,如有必要必須經過專業醫生診療)

    4、是否有已經被醫院診斷明確的疾病?何種疾病?目前狀況?(判斷對方是否有一些常見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

    5、是否有高度近視?(判斷對方應該避免哪些和倒立相關的動作,雖然沒有明確的文獻指出倒立對高度近視的危害,但我依然強調安全永遠是第一位)

    6、從事何種工作?(判斷對方可能存在的局部肌肉問題)

    7、是否了解過拉伸的相關知識?(判斷對方的知識體系和對於安全的認知)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而且還要和對方儘可能的深度交流,這樣可以讓你掌握更多對方的信息,比如情感、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因為精神緊張,已經被明確,可以引起肌肉的緊張,甚至僵硬。

    同時為了更加精確的評估對方,可以在為對方設計的訓練方案中,每個瑜伽體式或單純的拉伸動作進行有效評估對方的關節、肌腱、韌帶是否良好?肌肉的拉伸性是否良好?而要想精準的評估,教練必須具備相當良好的人體解剖學知識,尤其是運動解剖學的知識。

    發現問題是拉伸好還是不拉伸好

    如果對方做一些瑜伽體式或拉伸動作時,你能夠明確對方受到拉伸的部位不是百分之百的健康,就不要拉伸。而是要通過更有針對性的訓練方式,讓對方進行康復訓練。(如何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以後詳細講解)

    如果對方沒有問題,那麼就要按照規則辦事,不是為所欲為,你的個人經驗很重要,但不要把個人經驗當做金科玉律,因為這很有可能傷害到你的學員。

    就像把籃球投入籃框比在籃框下接球更為重要,因為這體現著你個人的能力和技巧。

    熱身是你熟悉,但又忽略的關鍵因素

    之前的文章,我非常強調規則,做事情和做運動一樣,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但是我們要在規則中詳細的分出,哪個為先,哪個為後。

    因此,拉伸前的熱身就是規則中的第一位,就是這樣一個簡單而又容易操作的規則,卻是最被容易遺忘的。就像,你忘記了熱戀情人的生日,你的後果會是怎樣?所以,拉伸忘記熱身就可能會出現不必要的損傷。

    在培訓中,我非常喜歡的說的一句話:「身體的每個器官都具有靈性」。也就是,你要懂得愛護他們,而不是憑自己主觀臆想去折磨他們。當我們看見有些孩子每天被自己的父母打罵,你的心理會想:「可憐的孩子怎麼托生於這樣的家庭?」,如果你不能很好的愛護你身體的每個器官,那麼這些器官也相當於沒有很好的托生於這樣的人體。

    要想讓肌肉具有活力,你必須給它熱量,就像饑渴的人你不給他水喝,後果會很嚴重。所以,拉伸之前必要的熱身是不能逾越的,如果只圖方便和省事,或者心存僥倖之心,那麼你拉伸的肌肉就有如一個過期的膠帶,嚴重的結果就可能導致撕裂。

    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說韌帶可以拉伸,能得到拉伸的前提是關節必須超過正常的運動範圍。此時我有一個疑問,如果你是教練,在你的指導下,不應該出現這種情況,也不應該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除非你有非常詳細的可控方法。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對方隨意的拉伸導致了惡果。無論哪一種,都不是我想看見的情況。

    熱身的分類

    1、一般性熱身(全身性熱身)。如,快走、慢跑、跳繩或各種能夠促使你身體熱起來的動作都可以,這些運動能夠讓你全身大部分肌肉都能得到有效熱量。

    2、針對性熱身(局部熱身)。是指針對某項運動的特殊需要,而進行的一種運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提高特定肌群的活力和熱度。

    熱身的好處

    1、熱身是一種準備。

    尤其是為大強度的運動做好準備。影響是相互的,也是遞進的,熱身的同時不但可以提高身體內部溫度,也可以提高肌肉的溫度。就像提高鍋爐的溫度,就可以提高暖氣的溫度是一個道理。肌肉也像熱帶魚,有了熱量就放鬆、變得柔軟和具有彈性。因此,要想在拉伸中獲得最大的益處,熱身是基礎行為。

    2、增加心率和呼吸頻率。

    可以有效的促使血液流動加快,加速工作肌肉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運輸。此時肌肉就像賽道賽道中賽車,個個馬力十足。這都是為拉伸活動做好準備。

    熱身的時間如何界定?

    是身體熱起來就算是熱身嗎?其實正確的熱身應該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即由小強度運動平穩而緩和的過度到大強度的運動。這就是一種組合,也是一種必須要具備的觀念。

    對於普通的習練者,我們建議一次熱身10-15分鐘,並達到輕微出汗的效果就可以了。但熱身運動的強度時間應該由習練者的自身的健康水平決定。

    運動前和運動後拉伸都有必要

    任何事情都有開始,也有結尾,運動也不例外。有了好開頭,就要收好尾。運動前的拉伸對於肌肉的彈性建立和防止損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運動後的拉伸對於緩解延遲性肌肉酸痛、防止肌肉僵硬和修復組織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單純的拉伸只是運動後整理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實還包括運動後的小強度身體運動。二者結合之後,對於排除肌肉組織內的一些運動代謝廢物,促進肌肉組織的良性循環很重要。

    拉伸注重肌群而非單個肌肉

    在人體的功能中,有時候很多人注重單個肌肉功能,其實這樣理解人體是不正確的。單個肌肉要學,但串聯理解人體才是學習人體功能的硬道理。

    如果現在學瑜伽和學習健身的人,還在徘徊於一些人體結構名稱的漩渦中,我個人認為已經離解剖真正的意義漸行漸遠了。結構理解是為功能服務,而結構,時間一長就會忘記,而功能是你學習的精髓和實質所在。

    從筋膜解剖角度來理解人體肌肉,你會發現,從上肢、頭頸部肌肉都會和下肢肌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從人體功能解剖去理解,就會呈現區域性的聯繫(如臀部和下肢,臀部和背部,大腿和小腿),而單純從人體解剖角度理解就是單個肌肉,聯繫不大。

    但人體是活動的,也是具有明確整體性的,所以當運動下肢的時候,上肢也會連帶運動。因此拉伸的時候注重肌群拉伸,還要注重整體拉伸,只有這樣才會滿足身體的靈活性,柔韌性。

    肌肉的平衡是核心

    我在培訓中,總和學員講:一定要在力量前邊加上「平衡」二字,只有這樣從心理上去影響更多的學員,才會真正的避免很多不必要損傷存在。

    肌群平衡的對應規則:前對後,內對外,內旋對外旋。比如大腿前群股四頭肌群對應後群的腘繩肌,臂部前群的肱二頭肌、肱肌、喙肱肌對應後群的肱三頭肌。正是因為這些力的平衡,才會讓人體平衡。

    如果一個肌群過大、過強,就會削弱另一個肌群的力量。這樣就會導致平衡失去,首先受累的就是關節,隨後導致人體姿勢改變。

    而在瑜伽練習中,有很多人的腘繩肌力量嚴重不足,還有就是股四頭肌群中的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的力量不足,導致很多人膝關節出現疼痛。

    拉伸應該掌握「度」而不是一味的想伸展

    有時候,我總說:人體的每個器官都具有靈性,為什麼?就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你對別人好,別人基本都會對你好。有的甚至是,對你更更好。人體的肌肉,幾乎遍佈於全身每個角落。而我們對於肌肉執行輕柔的拉伸,就像愛撫自己的羽翼一般,可以有效的讓肌肉放鬆,這樣就會讓拉伸的效果更好。

    而沒有經過熱身和輕柔的拉伸,直接過渡到快速、猛烈的運動就很容易造成肌肉的拉傷,甚至撕裂。所以,很少有無緣無故的拉傷。

    這個「度」如何掌握,有的人會以拉伸到疼痛作為代價,進行堅持,其實真正的拉伸,不能以疼痛作為代價,這說明肌肉已經開始做出有效的預警信號了。尤其是那些缺乏鍛煉或者首次拉伸的人。

    其實「度」就是指一個臨界點,比如拉伸腘繩肌(大腿後群肌肉),當腿部後伸的時候,隨著後伸幅度的增加,肌肉由原來的無感覺→緊繃感→疼痛。而做靜態拉伸時,這個臨界點就是緊繃感,既不是前邊的無感覺狀態,也不是後邊的疼痛感狀態,在緊繃感狀態下保持10-20秒的時間,連續執行3-5次(初次拉伸執行2-3次即可)具體的時間還需要自己實踐和摸索,這樣才能達到了解自我。

    拉伸訓練是自己和自己比,不要和比人比,因為個體差異很大。適合自己的拉伸時間和拉伸強度才是最好的。

    拉伸之後應該是什麼感覺?

    瑜伽是一項天然的拉伸運動,拉伸之後應該感覺身體舒服,感受到肌肉具有良好的柔韌性。但是,我所看到的一些學員和培訓師依然以疼痛作為代價進行拉伸,有一點我不否認,就是不意味著疼痛就一定會拉傷。但你拉傷一定是在以疼痛為代價下的必然結果。

    肌肉過度拉伸為什麼會產生疼痛?

    那是因為人體有一個自我的保護反射,稱為牽張反射。

    而這種反射,一般分為2種模式:

    1、腱反射。腱是指肌腱,一端和肌肉連結,一端和骨骼相接。當快速牽拉肌腱時,導致肌肉內的一種快肌纖維產生收縮(力量型肌纖維),比如百米起跑時的跟腱。

    2、肌緊張。當緩慢拉伸肌腱時(平時拉伸訓練常用的模式),受牽拉的肌肉,被拉到一定長度時就會發生緊張性的收縮。目的就是阻止肌肉被過度拉長。

    所以牽張反射,是一種安全性防禦反射。比如有人用針突然輕輕扎了你一下,你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閃開。

    而過度拉伸時,牽張反射一旦啟動,就是一種你主觀要拉長肌肉,而肌肉自己開始進行縮短。此時就是兩種抗力的存在,因此損傷就會發生。

    所以,要想在拉伸肌肉時避免牽張反射發生,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不要在拉長肌肉時產生疼痛。所以,這個臨界點就是拉伸時你獲得益處還是損傷的臨界點。

    什麼是肌肉勞損

    肌肉勞損是一個廣為接受的大眾化名詞,在醫學中它屬於「軟組織損傷」範疇,軟組織包括肌肉、肌腱和韌帶。

    80%的頸部疼痛和腰部疼痛都和肌肉有關。而肌肉勞損是不能通過手術治療康復的。但勞損所帶來的問題,有時候會讓患者難以忍受。

    還有一種勞損和脊柱的韌帶直接相關,也和肌腱相關。都有可能因為勞損引發炎症問題。

    勞損具有明顯的職業相關性,如經常坐著的人,彎腰工作的人,瑜伽和健身行業習練錯誤,並且不注重自我療愈的人群。而勞損的肌肉經常會產生痙攣,就是肌肉不自主的開始強直收縮,就像小腿抽筋的感覺。這種痙攣可以使持續的,也可以是陣髮式。其實當您出現了以上的情況時,都已經預示著你的肌肉可能出現過度的勞累了。

    而肌肉的痙攣,很多人會以停止收縮或躲避用到該肌肉的動作,等待恢復,其實已經證實,這種等待有時候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即惡性循環開始:肌肉活動能力越來越差→彈性開始逐漸減弱→肌肉血供減少→痙攣加重。

    而事實上,輕柔的牽伸和適當的鍛煉,讓肌肉運動和增加其血液循環是治療肌肉勞損最好和最快的方法。

    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懂得人體,其實最好康復的方法都是大道至簡,唯一需要的就是患有此類肌肉勞損的人,能夠堅持和正確的習練。

    拉伸在呼吸之間

    呼吸是什麼?維持生命、調控情緒、幫助肌肉有更好的拉伸性。無論是瑜伽、太極、健身在習練時都非常注意呼吸的節奏感,因為這可以讓對方很好調控自己和放鬆自己。

    比如我們屏住呼吸,讓胸廓開始旋轉,你會感覺身體硬邦邦的感覺。而如果合理的呼吸,胸廓的扭轉幅度會增加。因為屏住呼吸會讓肌肉變的緊張,同時血流通過肌肉也會變得緩慢。所以拉伸過程中,呼吸的平穩保持有助於肌肉的放鬆。

    什麼才是合理有效的拉伸

    有的人喜歡早起,有的人喜歡晚睡,原因在於人們喜歡一個時間點。而拉伸的選擇就像不同的辦公APP都各有特色,幾乎所有講解拉伸的書籍中,都會提及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必須把握一些拉伸方法的原則應用。

    比如促進運動後的恢復和康復,PNF和等長收縮拉相結合的拉伸方法較好。而PNF拉伸對於增加關節運動範圍和肌肉拉伸長度也非常有效。而動態拉伸適合做熱身運動。而運動後做PNF和靜態拉伸也比較好。但是目前對於靜態拉伸在運動前做還是運動後做,以及熱身運動時先做靜態拉伸還是動態拉伸,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觀點。因為這需要更多的數據收集。

    很多人問:我什麼時候拉伸最好?其實,生活中你可以隨時隨地的拉伸,比如站著的時候,可以做等長收縮。看電視,看電腦時可以做腿部的靜態拉伸,但是這些是必須保證你在有基本熱身的前提下完成的拉伸。

    拉伸是有記憶的。你賦予你的肌肉什麼樣的姿勢,肌肉就會賦予你什麼樣的功能。比如長期卧床的病人,就會導致肌肉的萎縮。用進廢退的原則適合於我們身體的幾乎所有器官和組織。

    而反觀運動員,在比賽前,有一個基本的常識性知識,就是必須要保持最好的狀態,而肌肉在此時如果有最好的柔韌性和彈性,身體往往就處於最好的狀態。所以,很多運動員在比賽前的幾分鐘,都會做一些簡單的拉伸運動,其實這也是比賽前的一種自我檢測,增加比賽的信心。

    而習練瑜伽之前,適當的做一些體式簡單拉伸,也是自我檢測的好方法,因為一旦出現某處疼痛並持續,那麼基於這個體式的動作就要小心,甚至停止該體式的運動。

    拉伸的時間比較亂

    目前做靜態拉伸時,很多人都糾結於時間問題,這是無法迴避的問題。首先我強調循序漸進,很多書籍都建議每次拉伸時間10秒鐘,當肌肉被緩慢拉長的時候,肌纖維開始變得緊縮→繃緊→疼痛。當繃緊的時候自然會夾閉一些進入肌肉的血管,影響肌肉的血供,會造成很多肌肉的生化反應。

    頭幾次我都建議10-20秒,即使你覺得可以再堅持都要停下來放鬆肌肉,保證血供。就像我們到了一個高原,都會有至少7天的適應期。你的肌肉也是一樣,要給與適應期。然後隨著肌肉逐漸適應之後,可以增加拉伸的時間20-30秒。如果你的體質很好,又長期運動,那麼拉伸時間完全可以直接達到30秒,甚至1分鐘都是可以的。無論如何都不要以疼痛為代價。要懂得「牽張反射」原理

    總的拉伸時間,根據各個書籍的平均數值一般建議初學者每次拉伸合計5-10分鐘。根據自身情況可以適當延長或縮短。任何數據都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要把其當做金標準。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是一個特例。

    拉伸訓練需要耐心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氣不能吃個胖子」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熟語,而放在自己身上往往這些淺顯道理對於自己好像都作用不大。因為肌肉不是皮筋,不是一下子你想拉多長就能拉多長。要考慮時間,也要考慮損傷。風險與收益並存的時候,就必須謹慎而小心。通過拉伸產生奇蹟,在短時間內是幾乎看不到的,即使看到了也是一些示範性的教學,總體的意義並不大,只是在演示的時候有意義,讓大家在很快的時間內看到效果。好聽一些叫做教學技巧,不好聽一些稱為江湖技藝。

    這就是為什麼,培訓時感覺自己學到一桶水,回到家裡發現已經連一滴水都擠不出來的真實寫照。

    所以拉伸訓練,沒有打算能堅持3個月的信心和毅力,就可以不必做了。因為拉伸訓練是一個典型的「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

    牽伸的基礎

    知道原理就等同於知道了前往核心的通道。所以,我個人主張不要「過度技巧」和「過度理論」,二者平衡才是好的。

    常見的肌肉收縮類型:

    1、等張收縮

    關於等張收縮的定義,目前有2個:

    ①包括向心收縮和離心收縮

    什麼是向心收縮?肌肉變短

    什麼是離心收縮?肌肉變長,比如體操比賽中,運動員從器械上落地時,都會採取瑜伽的幻椅式進行落地穩定,此時股四頭肌的離心收縮就是一個緩衝的力量。

    這2個收縮在同一個運動中會同時存在,向心收縮時肌肉屬於主動肌,而離心收縮往往都屬於拮抗肌。

    比如,把肘關節屈曲,那麼此時臂部前群的肱二頭肌、肱肌、喙肱肌都屬於向心收縮。而臂部後群的肱三頭肌就屬於離心收縮。

    有時候,我不太喜歡用主動肌和拮抗肌,因為動作的變換,會讓初學者對於主動肌和拮抗肌的理解凌亂不堪。比如主動肌和拮抗肌在屈肘和伸肘之間的變換,這個動作過程會讓主動肌和拮抗肌所扮演的角色互相轉換。

    比如屈肘的時候,臂部前群肌肉屬於向心收縮,而伸肘的時候臂部前群肌肉屬於離心收縮。所以每個動作,都是互為拮抗的2組肌肉。

    如果簡單去記憶互為拮抗的肌肉,就是:前群對後群,內側對外側,內旋對外旋。這樣簡單的框架就建立起來了。

    ②還有一個定義

    把等張收縮、向心收縮、離心收縮都獨立區分。

    向心和離心收縮都是動態的過程。而等張收縮是一個運動趨勢,但動作並未產生,比如頭部正位時,在靜止的情況下重心偏前方,頸部後方肌肉一直有把頸部和頭部拉向後方的運動趨勢,但是頭部並未產生運動。

    2、等長收縮

    這種收縮,肌肉的長度並未發生變化,但肌肉依然處於收縮狀態,比如我們直立時,將雙腿的肌肉緊繃。而且並未發生移動。

    牽張反射詳解

    我進行了簡單的講解,但這種反射還是要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們先從字面理解,「牽張反射」,「牽」一般是指拉長的意思,而「張」一般是指緊張縮短的意思。所以牽張反射,可以理解為「長短反射」,再進一步解釋:肌肉被快速拉長的時候,人體出於自我保護會讓肌肉縮短,從而避免損傷。

    就像《易化牽伸》中所描述:這種反射可強、可弱、可以毫無反應,因為限制的因素很多。

    還有一種叫做逆牽張反射,和牽張反射的區別在於:牽張反射往往需要一個外界的刺激,比如用專業叩診錘擊打髕韌帶和肱二頭肌肌腱,會引起肌肉收縮。而逆牽張,就是不需要外界的刺激,而是自主發生的一種肌肉自我保護,比如肌肉拉伸到一定強度的時候,就會開始自我收縮。

    這樣的劃分,無非就是將人體的一種反射現象更加具體化,但對於初學者,只需要知道牽張反射的基本原理就可以了,防止過度牽拉即可。

    什麼又是交互抑制?

    當一個動作產生的時候,比如膝關節屈伸為例,為什麼能夠伸直膝關節?主要原因不是股四頭肌及其其他屈髖肌群的收縮,而是腘繩肌的放鬆,這种放松就使膝關節具備了靈活性,這就是所謂的交互抑制,即為了讓一個關節能夠靈活運動,當動作產生的時候,就會通過神經傳導來限制一些影響關節活動肌肉的收縮,保證關節靈活。

    反過來,如果是為了保持關節的穩定性,那麼這種交互抑制就不會產生。

    所以人的運動複雜性在於,中樞神經系統有效精準的調控著,運動者想要完成的動作要素。在靈活和穩定之間通過一種抑制來完成動作。

    牽伸的類型

    《易化牽伸術》將牽伸從廣義分為3種類型

    1、主動牽伸

    2、被動牽伸

    3、輔助牽伸

    根據動作分為3種類型:

    1、彈性牽伸

    2、動態牽伸

    3、靜態牽伸

    根據《易化牽伸術》的順序進行牽伸方式解讀

    被動牽伸

    就是要有一個小夥伴幫助,這種牽伸可以是彈性牽伸、也可以是靜態牽伸。在執行靜態牽伸時,被牽伸的人必須要放鬆,也就是要充分信任小夥伴,由小夥伴慢慢的拉伸肢體,讓被牽伸者的關節活動度達到新的層面。不過雙方要必須要有交流,增加「回饋感」,避免拉傷。

    在該書中描述為:被動牽伸可以增加關節末端活動的柔韌性,而這個關節末端到底是指什麼?其實就是指韌帶和肌肉的肌腱,而韌帶並無多少彈性,主要是維持關節穩定。而肌腱也是一樣的。因為韌帶內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彈性蛋白。通過這種牽伸可以讓韌帶的柔韌性可以得到進一步加強。也非常符合韌帶的秉性。

    就像書中描述,對於完成體操的運動非常重要。其實瑜伽也是一樣,當具備了關節末端良好的柔韌性,很多瑜伽體式可以很好的完成。但是這裡必須注意一點,不能一味的拉伸關節末端,此時必須注意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和彈性的建設,因為這是關節穩定的先決條件。

    操作不當的後果:

    引起肌肉損傷,這種損傷往往是速度過快或沒有交流造成的。

    主動牽伸和主動助力牽伸

    【描述】由牽伸者主動進行的運動(不需要解讀)

    【描述】主動牽伸的安全性大於被動牽伸,因為主動牽伸可以由我們主動控制(「↓」解讀)

    這涉及到了一個主觀意識,但是有些損傷恰恰也是主動拉伸造成的,比如瑜伽中有些損傷,就是這種情況。當肌肉被繃緊的時候,從理論上講,進入肌肉的血液將會停止。如果一味的要求堅持和達到一個時間值,就會讓你的肌肉處於損傷的邊緣或開始損傷。

    所以,我一直強調「量力而行」,而有些損傷恰恰就是「吃苦耐勞」傷,回顧一些很多運動員的傷病,有很多都是這種情況。

    【描述】主動助力牽伸,是牽伸者藉助於搭檔完成,可以主動進行牽伸,也可以施加被動牽伸,也可以為為牽伸者提供阻力。(「↓」解讀)

    當瑜伽開髖時,很多學員除了自己趴青蛙之外,也會被一些教練進行踩踏。那麼趴青蛙就是主動牽伸,而被教練踩踏的時候就屬於被動牽伸,合在一起就是主動助力牽伸。但是這種踩踏的暴力牽伸,我個人不贊成,因為很容易造成對方的肌肉拉傷。如果用助力牽伸,一定要選擇合適的力度和增加對被牽伸者的回饋感。

    主動單獨牽伸

    又稱AIS,這種牽伸方式一般也是通過小夥伴來完成,但是和PNF右本質區別。比如牽拉腘繩肌,小夥伴把對方的肌肉牽伸到疼痛,保持不超過2秒鐘,然後放鬆,反覆8-10次。這種方式可以激活交互抑制,又阻止牽張反射的發生,因此可以使被牽伸的肌肉更容易本拉長。

    PNF牽伸

    又稱本體感覺神經肌肉牽伸法,我喜歡把這種方法稱為欺騙法。而《易化牽伸》這本書就是以PNF牽伸為基礎的方法。在之前的文章中對於該牽伸方法做過詳細的描述,其實正如書中描述:大多數牽伸方法是由被動牽伸或主動助力牽伸完成,而後者會應用的多一些。其實,主要的類型包括「保持---放鬆」或「收緊---放鬆」,統稱為放鬆技術。

    彈性牽伸

    該種牽伸技術,弊大於利,現在基本上已經被淘汰了。比如瑜伽中的束角式,對於大腿內收肌群的牽伸喜歡採取蝴蝶抖動的方式進行,但是這種方式注意抖動時放慢和膝關節抖動時上下距離不要超過125px即可。

    該種牽伸方式,可以是主動,也可以是被動。這種技術被淘汰的原因,正如《易化牽伸》中描述:是因為它能引起強烈的牽張反射,並使肌肉縮短,由於牽張反射一旦發生,就會引發內力和外力相互抵消的風險,會大大增加肌肉和肌腱處的張力。

    動態牽伸

    《易化牽伸》描述:動態牽伸是指緩慢,有控制地活動肢體來增加整個關節的活動範圍,這種方法也稱為「動態關節活動度」,隨著動態活動重複,動作速度也會增加。和彈性牽伸的區別在於,動態牽伸沒有跳躍或快速動作,可以更加舒適的控制身體。

    靜態牽伸

    關於靜態牽伸的書籍目前很多,不過在各種牽伸技術中,靜態牽伸或許是最安全的牽伸方法。一般是將要牽伸的肌肉緩慢拉長,保持15-20秒時間。正如《易化牽伸》中描述,在同一個位置和同一個牽伸動作保持一段時間之後,牽伸感逐漸減小,繼而可以更大程度牽伸。

    《運動解剖書》付費網課已經報名突破1200人,真正為運動康復師、徒手治療師、瑜伽教練、普拉提教練、健身教練提供專業提升的系統課程

    課程諮詢顧問:

    小伍:135-4964-8781

    海鳳:187-5911-4919

    李哲老師推薦靠譜瑜伽館---陝西漢中芝菊瑜伽館


    推薦閱讀:

    練習瑜伽的第幾年考教練證比較好?
    堅持365天練瑜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愛上瑜伽,戒不掉,我也不想戒
    頸椎理療系列——輕鬆搞定頸部基礎解剖要點
    8個瑜伽體式打開千年老胯,如此簡單……

    TAG:認知 | 瑜伽 | 拉伸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