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子線的長短與鉤距搭配問題

有不少文章都探討介紹過子線長短與鉤距的選擇問題,釣什麼魚用多長子線、多大鉤距,什麼情況下長,什麼情況下短、什麼情況下鉤距大,什麼情況下鉤距小,供初學者學習,說得基本是正確的,但基於什麼原理,為什麼要這樣選擇,裡面的規律是什麼,卻很少有說的、或說得清楚的,我想結合自己的學習和實踐談談自己的理解。

釣鯽魚時,常規情況子線一般不長於20厘米,鉤距2厘米左右,釣草鯉時,常規情況不短於30厘米、鉤距3厘米左右,可以考慮以此為基準加長或縮短子線和鉤距。

鯽魚是小體型魚,性情溫和,動作輕緩,吸食力量小,口腔短,吸食距離也就短,所以信號會小,子線越長,信號傳遞越差,而滿足靈敏度夠是釣魚第一位的,既是選用浮漂線組也是調整浮漂的先要滿足的條件,要不就根本無法釣了,所以釣鯽魚子線就不會很長。這是釣鯽魚子線會相對短點的最主要原因。

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懂得靈活變化,比如水冷、氣壓低等因素使得魚口輕時,走水降低了釣組靈敏度時,需要採用跑鉛、滑鉛等特殊釣法時,等等,子線就要縮短。至於用到20厘米以上的情況,主釣鯽魚時我沒用過,除了是釣混養。

有人說可以增大擺動,招引魚,其實招魚主要靠餌的氣味、魚餌落水聲音和小魚爭食的聲音,子線長點起不了多大作用,要靠這樣引魚過來,說明鯽魚是不活躍的,魚口肯定不會好,長子線靈敏度就會不夠。而且我們可以通過把鉛墜上移一些來達到同樣目的,這樣還能有8字環起作用而不大影響靈敏度。

鯉草等大體型魚,吸食力量大,口腔深,吸食距離大,又常有偷到食轉身就跑的習性,所以信號會大,子線長點靈敏度也能夠用,這就給了我們能用長子線的機會。加上大魚狡猾,反覆在窩點轉悠、偵察、試探,易引起浮漂誤動,頻繁揚竿又驚魚,因而我們也不願浮漂靈敏度太靈。

溜大魚時,子線受到的力和主線是一樣的,但子線更細,本就易斷,子線短了,伸縮彈性很小,更容易斷,我們就不能不讓子線長些,這是釣大魚須用長子線的主要原因。而釣鯽魚一般就不用有擔心斷子線的問題。

另外,釣大魚所用子線比釣鯽魚粗多了,線一粗,柔軟度就差很多,入口性變差,線擋嘴還容易引起狡猾程度更高的大魚的警覺,加長些就改善多了,這也是用長子線的重要原因。除非是一些特殊情況下靈敏度需要(上面已列舉了一些),不建議用到30厘米以下,靈敏度條件許可應該用到40厘米以上。

野生水域鯽魚數量上遠多於大魚,一般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小雜魚,只是密度有大有小。很多情況下釣鯽魚是要講速度的,為求快速到位,或抗小雜魚搶食而縮短子線,這道理很好懂,就不細言。

主釣大魚一般不用縮短子線,大魚進窩,小魚就嚇跑了,對付辦法主要是加大餌料(釣大魚餌料的大和釣鯽魚餌料的大不是一個概念,要大得多)和加硬餌料、加大拋竿頻率,除非是雜魚太多,影響嚴重。至於有人說長子線鉛墜離鉤遠,隱蔽性好,那基本是主觀想像,傳統釣那麼短的子線不是沒法釣魚了?鉛墜到了20厘米開外,對魚沒什麼影響了。

鉤距的大小其實也是受制於靈敏度的要求,第二才是考慮兩鉤餌的相互干擾因素。常規垂釣,長子線彎屈失去拉力,短子線直立承受部分鉤餌重量拉力,兩鉤在水底順勢擺開,與鉛墜構成一個三角形,魚吃下鉤的時候遠多於上鉤,鉤距越長,下鉤靈敏性越差。

釣快魚,魚口好,靈敏度就不成問題,可加大鉤距,減少兩鉤相互干擾,便於中雙尾,而慢魚通常是魚索餌不積極、口輕的表現,靈敏度就要求鉤距短些。各種水情、魚情都可以按這個原則去考慮。

釣大魚一般不採用調整鉤距的辦法來提高靈敏度,因為釣大魚用的餌很大,調、釣目可調整範圍大,合理調整調目、釣目可明顯提高釣組靈敏度,再說釣大魚季節跨度沒有鯽魚長,主要在夏秋季,水溫所致魚的活力不會差很多。當然這只是通常,也會有例外的。

釣無定法,勝於應變,敗於教條。靈活應用,就是要掌握這些基本的常識和規律。考慮靈敏度是基礎,解決垂釣中影響收穫的主要問題是著眼點,然後才兼顧次要的有利因素,這樣就能逐步培養出較強的應變能力,把魚釣好。

推薦閱讀:

競技釣比賽中對象魚是小鯽魚怎麼辦?釣魚人必須掌握的浮釣技巧
【釣魚技巧】野釣專用!長桿短線反應快
釣魚用什麼品牌的魚竿好
中日釣魚島糾紛可能會引發貿易摩擦
釣魚達人解析運用台釣技巧時易犯得錯誤

TAG:搭配 | 釣魚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