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筆記】NO.10 婦科疾病超聲的三維超聲診斷

·女性盆腔解剖

·子宮

·形狀:子宮呈倒置的梨形。

大小:長5.5~8cm,寬4~5cm,厚3~4cm。

分部:底、體、頸。

分層:漿膜層、肌層、粘膜層。

位置:位於盆腔中央

韌帶:闊韌帶、主韌帶、圓韌帶等。

毗鄰:前方膀胱,後方直腸。

  

輸卵管

科輸卵管左右各一,細長、彎曲的管道,長約8~16cm。

內側端與子宮角相連,連通子宮腔,外側端遊離,並靠近卵巢,開口於腹腔。

輸卵管由內向外分四部分:間質部、峽部、壺腹部、傘部。

卵巢

用大小:平均4.0cm×3.0cm×1.0cm。

形態:呈扁卵圓形。

位置:位於子宮兩側,闊韌帶後方。

子宮聲像圖

子宮縱切時呈倒梨形,橫切面呈橢圓形。

輪廓清晰,肌層呈均勻中等回聲,內膜線為中高回聲。

子宮內膜隨月經周期變化,月經期厚度3~6mm,呈不均勻—均勻中等回聲;增殖期厚度10mm,呈「三線征」;分泌期厚度10~12mm,呈較均勻高回聲。宮頸回聲略高於宮體肌層回聲。

子宮的測量

  

宮體長徑:宮底至宮頸內口距離。

前後徑:與宮體縱軸垂直的最大前後徑。

橫徑:測量顯示宮腔線的子宮底部最大橫切面,測量宮體兩側的最大橫徑。

正常宮體長徑5.0~7.0cm;前後徑3.0~4.0cm;橫徑4.0~5.0cm。

宮頸長徑:宮頸內口至外口的距離;

前後徑:垂直宮頸管縱軸的最大前後距離;

橫徑:取宮頸橫切面最大寬徑。

正常宮頸長度3.0cm,前後徑1.5~2.0cm,橫徑2.0~3.0cm。

 

卵巢聲像圖

  

卵巢位於子宮兩側。大小約4cm×3cm×1cm,月經周期中卵巢的大小可有變化。

1.呈扁橢圓形,邊緣稍凹凸,中央回聲略高,周邊回聲低。

2.卵巢內卵泡邊界清晰、壁薄、圓形無回聲區。優勢卵泡直徑1.8~2.3cm時,為成熟卵泡,漸突出於卵巢表面。 

黃體:排卵後血體約持續72小時,隨後形成黃體。超聲表現因排卵後血體內出血量和時間的不等,而變化較大,可為囊性、混合性或實性結構,囊壁較厚、不規則。

輸卵管聲

 

輸卵管由子宮角部向外延伸,呈高回聲管壁的彎曲管狀結構,下方為卵巢及闊韌帶。

正常情況下不能清楚顯示。當盆腔有積液時,輸卵管被無回聲的液體襯托,可以清晰地顯示。

經陰道彩超可顯示管壁上血流信號,輸卵管動脈呈低速中等阻力血流頻譜。

先天性生殖管道發育異常

美國生育協會分級

  

I級先天性無子宮、始基子宮、幼稚子宮

Ⅱ級 單角子宮、殘角子宮

Ⅲ級 雙子宮

Ⅳ級 雙角子宮

V級 縱隔子宮

Ⅵ級 弓狀子宮

Ⅶ級 DES相關異常

先天性無子宮

因兩側米勒管中、下段未發育所致,常伴有陰道發育不全,但可有正常輸卵管、卵巢。

臨床表現為原發性閉經。第二性徵和乳房發育正常。 

超聲表現:膀胱後方不能顯示子宮聲像。有時在膀胱兩側可見卵巢結構。

始基子宮

  

因兩側米勒管會合後不久即停止發育,子宮多數無宮腔或有宮腔無內膜,可有卵巢。 

臨床表現為原發性閉經。 

超聲表現:子宮很小,呈條索狀肌性結構回聲,宮體宮頸結構不清楚,無宮腔線和內膜回聲,兩側上方可見卵巢結構。

  

幼稚子宮

  

幼稚子宮又稱子宮發育不良,系兩側米勒管會合後短時間內即停止發育所致。子宮較小,宮頸相對較長,宮體與宮頸比1:1或2:3。 

臨床表現為初潮延期或月經正常、痛經、月經量少、不孕。 

超聲表現:子宮較小,但宮體與宮頸之比為2:3或l:1,可見正常卵巢結構。

 

單角子宮

  

一側米勒管完全未發育,另一側發育完全形成單角子宮。 

臨床上常表現為不孕症、習慣性流產,因宮腔峽小,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等,孕產期併發症多。 

超聲表現:子宮外形呈梭形,橫徑較小,宮腔內膜呈管狀,向一側稍彎曲,同側可見正常卵巢。

 

殘角子宮

超聲表現:無內膜型,僅有宮體形狀改變,一側肌層稍向外突出。有內膜型者可見發育側子宮,在其一側見肌性突起,其回聲與子宮肌層相同,中央顯示內膜回聲。若殘角內膜與子宮內膜間見有通道時為相通型。

殘角子宮妊娠,在發育側子宮上方見孕囊結構,周圍為肌層。診斷殘角子宮妊娠應具備兩點,一是妊娠囊周圍有正常肌層結構,二是妊娠囊周圍內膜層與正常宮頸管不相通。

  

雙子宮

因兩側米勒管完全未融合,各自發育形成兩個宮體、宮頸,各有單一的輸卵管和卵巢;雙側宮頸可分開或相連;雙子宮常伴有陰道縱隔。

超聲表現:連續縱切,可先後顯示兩個子宮,橫切,在宮底水平兩個子宮中間有間隙,兩子宮分別可見內膜回聲,宮體部水平呈分葉狀或啞鈴狀,有兩個子宮內膜回聲。宮頸橫徑較寬,有兩個宮頸管回聲。陰道橫徑較寬、內有兩條氣線。兩子宮大小相近或不等。因兩側米勒管未完全融合所致,子宮底部外緣凹陷呈雙角,雙側分離的內膜腔連於一個宮頸。

雙側宮角分離在宮頸內口處為完全雙角子宮,分離在宮頸內口之上的任何部位為不完全雙角子宮。

超聲表現:子宮底部水平橫切面呈蝶狀或分葉狀,為兩個子宮角,角內分別見內膜回聲,宮體下段、宮頸水平橫切面無異常。縱向連續移行掃查時,其宮底部聲像表現如雙子宮,但僅有一個宮頸、陰道。

縱隔子宮

  

因雙側米勒管融合後,中隔吸收受阻,形成不同程度的縱隔,縱隔由宮底到宮頸內口或外口為完全縱隔子宮;縱隔止於宮頸以上任何部位為不全縱隔子宮。

  

超聲表現:子宮外形正常,但宮底橫徑較寬,宮底水平橫切而顯示宮內中部中隔,回聲較肌層稍低,其兩側各有組內膜回聲。部分縱隔一直延續到宮頸管,為雙宮頸管完全縱隔畸形。

弓狀子宮

  

子宮底部未完全融合,宮底部中央區肌層,局限性增厚,輕微突向宮腔。

  

超聲表現:橫切面上宮底外緣平坦或輕微下陷呈弧形,宮底部中央區增厚肌層稍突向宮腔。

 

DES相關異常較少見。

  

胎兒期在宮內受母體己烯雌酚的影響,可引起子宮肌層,形成收縮帶樣發育異常,米勒管下端發育障礙,宮腔呈T形改變,或宮腔上段縮窄,中下段增寬,可伴有陰道形成不全、陰道中隔或一側陰道閉鎖。

  

經腹及經陰道二維超聲較難顯示子宮收縮帶和T形宮腔,三維超聲成像可以顯示宮腔內膜形態異常。

  

子宮腺肌病

  

子宮腺肌病,以往被稱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子宮內膜長入子宮肌層所致。

  

子宮腺肌病常發生於生育年齡婦女,約30%患者無癥狀,主要癥狀為進行性痛經、經量增多、經期延長。

  

超聲表現:分為瀰漫型、前/後壁型和局灶型。

  

瀰漫型,子宮呈球形增大,肌層回聲普遍增高,呈粗顆粒狀,分布不均勻,有時後方柵欄狀衰減,使子宮肌層回聲普遍降低。內膜線居中。

  

前壁或後壁型:子宮呈不對稱性增大,前/後壁肌層普遍增厚,回聲不均,呈柵欄狀衰減。內膜線移位。

  

局灶型:子宮腺肌瘤屬於此類。子宮形態欠規整,局部隆起。病灶呈高回聲,不均質,可有聲衰減或呈柵欄狀衰減回聲。邊界不清晰。

  

CDFI,病變區血流信號呈星點狀、條狀,或放射狀排列。

  

阻力指數常大於0.5。偶爾見低阻力型動脈頻譜,靜脈性頻譜較多見。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約20%~25%的生育年齡婦女有子宮肌瘤。

  

肌瘤類型:

  

①肌壁間肌瘤,肌瘤位於子宮肌層內,最為常見,佔60%~70%;

②漿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宮漿膜面生長,突出於子宮表面,佔20%~30%,闊韌帶肌瘤屬於此類;

③粘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宮內膜方向生長,僅由粘膜層覆蓋,佔10%~15%。

  

超聲表現:

  

子宮增大、形態失常。子宮肌層內低回聲結節,較大的肌瘤後方回聲衰減,瘤體與宮壁正常肌層之間界限較清晰。

  

CDFI:肌壁間肌瘤,瘤周有較豐富環狀或半環狀血流信號,可見血管進入瘤體,瘤體內血流信號豐富;漿膜下肌瘤可見來自子宮的血管;粘膜下肌瘤蒂部可見一條供血血管。瘤體內部血流阻力略低,阻力指數在0.5左右。

  

肌瘤變性超聲表現:

  

囊性變:瘤內出現不均質低回聲或不規則無回聲區。

紅色變:瘤體增大,內部回聲偏低,呈細花紋狀,無明顯衰減,無特異性,需結合妊娠史、局部壓痛等診斷。

脂肪樣變:肌瘤內呈現均質團狀高回聲。

鈣化:瘤體內環狀或斑點狀強回聲,伴後方聲衰減。

肉瘤變:瘤體大,邊界不清楚,回聲減低、雜亂不均勻。

玻璃樣變性:可表現為瘤內回聲減低,不均勻。

  

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是由於子宮內膜腺體和纖維間質局限性增生隆起,形成的一種帶蒂的瘤樣病變,它不是真正的腫瘤,40~50歲婦女多見。

  

月經量增多,月經期延長,月經淋漓不盡,白帶增多,絕經後子宮出血等,亦可無癥狀。

  

超聲表現:

  

單發內膜息肉,宮腔內不均勻低回聲或略強回聲團,水滴狀。內膜形態不對稱,息肉與正常內膜界限清晰。息肉囊性變時,可見無回聲區。

  

多發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厚,回聲不均勻。內膜內有不規則團簇狀高回聲斑,與正常內膜界限模糊。

  

子宮內膜基底層與肌層分界清楚,無變形。

  

CDFI:少數病例可在息肉蒂部顯示點狀或短條狀彩色血流信號,中等阻力,RI>0.40。

  

超聲鑒別診斷:

  

粘膜下子宮肌瘤:肌瘤為圓形,息肉為水滴狀;肌瘤回聲可有衰減,息肉無衰減;粘膜下肌瘤致內膜基底層變形或中斷,息肉則內膜基底層完整無變形。

  

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內膜表現為均勻增厚,雙側內膜對稱,宮腔線居中。

  

子宮內膜癌:內膜普遍回聲不均勻,癌變內膜及肌層受浸潤處彩色血流信號豐富,阻力指數低於0.4。

  

葡萄胎

  

葡萄胎也稱水泡狀胎塊,水泡間相連似葡萄而得名。

有家族易感性和再發傾向,有一定的遺傳學特點。

葡萄胎類型:①完全性葡萄胎,所有胎盤絨毛均為水泡狀;②部分性葡萄胎,部分絨毛水泡樣變,同時有羊膜腔和異常的胎兒;③雙胎妊娠,葡萄胎與正常胎兒共存。

 

實驗室檢查,血和尿中HCG異常升高。

  

超聲表現:

  

子宮體增大,輪廓清晰,宮腔線消失,肌層菲薄。

  

宮腔內充滿密集、大小不等、蜂窩狀液性區,後方回聲增強。或在宮腔內顯示為短條狀強回聲。1/3葡萄胎合併宮腔內出血,表現為片狀、不規則液性區或雲霧狀低回聲區。

  

部分性葡萄胎,宮腔內除有蜂窩狀液性區外,還可見正常胎盤。

  

葡萄胎與正常胎兒共存,極少見,正常妊娠囊內可見存活胎兒,同時見完全性葡萄胎。

  

兩側附件區見黃素囊腫。

  

CDFI:

  

子宮壁血流信號較豐富;

  

大部分蜂窩狀液性區內多無血流信號;

黃素囊腫囊壁間隔可見條狀血流信號,最大流速不高,約10cm/s,RI0.40~0.50。

  

惡性滋養細胞疾病,惡性滋養細胞疾病,最常見的有侵蝕性葡萄胎和絨毛膜癌(絨癌)。

  

侵蝕性葡萄胎繼發於葡萄胎,絨癌發生於流產或足月妊娠分娩後。

  

兩者病史、病理特徵不同,但主要臨床癥狀、體征、HCG變化和處理原則方面基本一致。

  

超聲有共同的表現,難以區分。

  

超聲表現:

  

子宮內病變:宮內回聲雜亂,多種回聲並存。子宮肌層增厚,回聲減低,肌壁布滿蜂窩狀液性區,間有不規則片狀液性區,病灶邊界不清楚,子宮呈「千瘡百孔」狀,漿膜下可見管道狀無回聲區環繞子宮,稱「子宮裂隙」。

  

病灶區內,顯示大片五彩鑲嵌的血流信號。頻譜顯示極低阻力的動脈性頻譜、動靜脈瘺性頻譜、大量靜脈性頻譜。

  

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子宮內膜增生過長,是由於大量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導致內膜過度增生的病理改變,多見於青春期和更年期,引起無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

  

分為單純型、腺囊型、腺瘤型或不典型性四類。

  

超聲表現:

  

子宮輕度增大或正常,形態較飽滿,肌層回聲正常。

  

子宮內膜增厚,正常絕經前婦女子宮內膜厚度上限為1.2cm,絕經期婦女內膜厚度上限為0.5cm。內膜厚度明顯超過上述標準。

 

內膜回聲特點:①均勻高回聲型:內膜呈梭形或橢圓形,增厚明顯者呈圓形,多為單純型內膜增生過長;②囊性回聲型:內膜內見散在小囊狀或篩孔狀無回聲區,呈蜂窩狀,多為腺囊型增生過長;③不均質回聲型:內膜增厚,回聲不均勻,多見於不典型增生。

  

多伴有單或雙側卵巢增大或卵巢內瀦留囊腫。

  

CDFI:

  

子宮內膜增生過長,重度增生時,可見內膜內有條狀血流信號;

中等阻力動脈頻譜,RI0.50。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指發生於子宮內膜的癌腫,又稱宮體癌,為女性生殖道常見腫瘤之一,80%以上發生於絕經年齡婦女。

  

發病因素:長期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上皮內瘤樣病變(包括子宮內膜腺瘤型增生過長、不典型增生過長及子宮內膜原位癌。這組病變可自行逆轉為正常內膜,亦可發展為內膜癌,被稱為癌前病變。);體質因素(內膜癌易發生在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未婚的婦女);遺傳因素(約佔20%)。

  

臨床表現,子宮出血;陰道排液,白帶增多;下腹痛;出現晚期癌腫的全身癥狀。

  

子宮內膜,早期可有輕度增厚,回聲尚均勻。隨病情發展,子宮內膜出現明顯增厚,育齡婦女厚度>1.2cm,絕經後>0.5cm,為局灶性或瀰漫性不均勻混合性回聲,局灶性增厚病灶區內膜呈弱回聲或強弱不均回聲。

  

病變累及肌層時,局部內膜線與肌層界限不清楚。

  

還可見到宮腔積液;宮頸受累;侵及盆腔等。

  

CDFI,內膜病灶內見條狀、短棒狀或點狀血流信號,受累肌層的血供明顯豐富,血流信號增多。

 

卵巢非贅生性囊腫卵泡囊腫

  

卵泡成熟後不破裂或閉鎖,卵巢持續增大,使卵泡腔液體瀦留就會形成卵泡囊腫。

  

常單發,壁薄、光滑。直徑1~3cm,大者5~6cm。

  

多能自然吸收。個別持續分泌雌激素,引起宮內膜增生,使子宮不正常出血。囊腫增大時,可有患側不適感或發生扭轉甚至破裂而引起內出血急腹症。

  

超聲表現:卵巢內薄壁囊腫,多為單側,直徑多數<>

  

黃體囊腫

常見,在月經周期及妊娠期均可見到。排卵後卵泡膜層破裂,引起出血,血液瀦留在卵泡或黃體腔內形成血腫。正常黃體直徑約1.5cm,後轉為白體,並在下一個周期的卵泡期自然消退。若黃體內出血量多,則形成黃體血腫,或稱黃體內出血、出血性黃體,多為單側發生,直徑一般為4cm,偶可達10cm。黃體血腫被吸收後,形成黃體囊腫。

  

黃體早期,囊內出血較多時,表現為卵巢內近圓形囊腫,壁厚,內壁粗糙,囊內雜亂不均勻低回聲,回聲多樣化。

  

黃體中期,黃體血腫內血液凝固,部分吸收,囊壁變薄而規則,內壁光滑,囊內回聲減低,呈粗網狀、細網狀結構。

  

黃體晚期,血液吸收後囊腫變小,轉變為白體,內部回聲呈實性稍高回聲,與周圍卵巢組織分界不清楚,需靠彩超顯示其周圍環狀血流判斷;當血液完全吸收後形成黃體囊腫,囊壁光滑,囊內無回聲。

  

黃素化囊腫 為滋養細胞疾患合併的一種特殊卵巢囊腫。由大量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引起。

  

常為雙側性、多囊性分膈,表面凹凸不平,壁薄,內為液性區,大小不一。

  

多囊卵巢綜合征 兩側卵巢多囊性增大,臨床常伴有月經稀發或閉經、不孕、多毛、肥胖等癥狀,故稱為多囊卵巢綜合征。

  

超聲表現:雙側卵巢均勻增大(1~4倍),包膜厚而回聲強,包膜下有許多小囊腫,多少不等,大小不一,多<>

  

卵巢子宮內膜囊腫卵巢子宮內膜囊腫,又稱「巧克力」囊腫。

子宮內膜可侵犯許多器官,卵巢為最易受侵犯器官,約佔外在性內膜異位症的80%。

卵巢囊腺瘤卵巢囊腺瘤在卵巢腫瘤中最常見。

包括:漿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

屬於上皮性來源的卵巢腫瘤。

30~60歲多發。

腫瘤多單側發生,圓形,表面光滑有血管,單房或多房。

漿液性囊腺瘤:單房多見,囊壁薄,囊內充滿液體。單房者囊內壁光滑,多房者囊內見乳頭。

粘液性囊腺瘤:多為多房性,體積較大,囊腔內含膠凍樣粘液,也可含清液。囊內較少見乳頭。

  

超聲表現:

  

單房或少房性囊腺瘤 邊界清晰,壁薄而完整,厚度均勻,內壁光滑。

多房性囊腺瘤囊 有纖細、光滑的分隔。

乳頭狀囊腺瘤 在囊內壁上見乳頭突出。

漿液性囊腺瘤 囊內無回聲或稀疏點狀回聲。

粘液性囊腺瘤 囊內大多有雲霧狀或稀疏低回聲。

CDFI,腫瘤囊壁、間隔以及乳頭內可見細條狀血流。

成熟卵巢畸胎瘤成熟卵巢畸胎瘤,來源於原始生殖細胞,由多胚層組織構成,因腫瘤成分多以外胚層為主,故又稱皮樣囊腫。

占所有卵巢腫瘤的20%~30%。

發生於任何年齡,以20~40歲多見。

單側或雙側。

腫瘤活動度大,容易發生扭轉。

腫瘤單房性,囊內充滿皮脂和不等量毛髮,並可見骨、牙齒等。

超聲表現:成熟畸胎瘤病理組織的多樣性使其聲像表現多樣複雜。常見的特異性徵象有:

麵糰征:腫塊無回聲區內見團狀高回聲,常為圓形或橢圓形,邊緣較清晰,腫瘤內也可無液性回聲,只有高回聲團,為脂質和毛髮團塊。

脂液分層征:腫塊內高和無回聲區之間有一水平分界線,在線上方為含脂質成分的均質密集點狀高回聲,線的下方為無回聲。

惡性卵巢腫瘤 惡性卵巢腫瘤種類繁多。

囊實性惡性卵巢腫瘤:漿液性囊腺癌、粘液性囊腺癌、未成熟畸胎瘤、成熟性畸胎瘤惡變、子宮內膜樣腺癌等;

實性惡性卵巢腫瘤:顆粒細胞瘤、無性細胞瘤、內胚竇瘤、睾丸母細胞瘤、克魯根勃瘤等。

  

顆粒細胞瘤

  

顆粒細胞瘤來源於卵巢性索-間質細胞,是一種功能性腫瘤,3/4以上出現不規則陰道流血等,屬於低-中度惡性腫瘤。

  

超聲表現:

  

實性腫塊,不均勻,無衰減。

可有囊性結構,多房分隔。

瘤體血管擴張,血流異常豐富,高速低阻。

子宮增大,肌層血流增加。

子宮內膜增厚。

無性細胞瘤

無性細胞瘤中等惡性,占卵巢惡性腫瘤的3%~5%,多見於青春期及青年期,腫瘤對放療敏感,預後較好。

  

超聲表現:

  

腫瘤規則,邊界清晰。

實性稍低回聲,不均勻,無衰減。

瘤體內樹枝狀稍高回聲分隔,成小葉狀低回聲區。

CDFI,血流主要分布於腫瘤分隔,高速低阻型。內胚竇瘤

即惡性卵黃囊瘤,或稱胚胎性癌,為卵巢生殖細胞惡性腫瘤,惡性程度高。

單側,發病平均年齡18歲,血清甲胎蛋白(AFP)濃度增高,常與畸胎瘤並存。早期即可發生轉移,預後差。

超聲表現:

  

瘤體較大;

囊實性腫塊,實性為主;

實性部分均勻,中等或略低回聲;

囊腔多較小,大小不一,邊界清晰,散在分布;

CDFI,腫塊內血管擴張,血流豐富,阻力低。

卵巢轉移瘤及其他盆腔內惡性腫瘤:

體內任何部位的原發性癌均可能轉移到卵巢形成卵巢轉移癌,占卵巢腫瘤的5%~10%,大多累及雙側卵巢,病灶表現為多發性結節。常見的卵巢轉移癌為克魯根勃瘤,大多來自胃腸道。

  

克魯根勃瘤超聲表現:

雙側卵巢受累。

實性腫塊,不均勻,稍高回聲,可伴衰減。

邊界清晰,無明顯包膜。

內血流豐富。中等阻力,RI>0.40,很少有低阻力血流,此點與卵巢原發惡性腫瘤不同。

盆、腹腔其他部位轉移,腫塊邊界不清楚。腹水。


推薦閱讀:

痛經或是婦科疾病徵兆
都是子宮腺肌症,為什麼你很痛,她卻沒事?
北京協和醫院孫愛達筆記:一種治療腺肌症方法
宮頸糜爛與宮頸癌篩查(子宮頸細胞檢驗)
內褲總是濕濕的,到底是不是得了婦科病?

TAG:婦科 | 疾病 | 三維 | 筆記 | 婦科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