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語法與量子化時空觀

《漢語語法與量子化時空觀》

孫則鳴(2010-03-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e11faf0100h20e.html

按:我們在十年前寫作《藏山雷學》時,通過分析芝諾悖論後,曾經指出:我們所處的時空很可能是量子化的時空。 最近我在寫作《漢語思維與漢語語法》時,認為是東西方語法結構導致了兩種時空觀的形成。 最近我在網上查到,當代物理學家也有量子化時空觀的觀點。 現將我的語法研究、《藏山雷學》的論述和當代物理學家的論述刊載於下: 一、《漢語思維與漢語語法》中關於量子化時空觀的論述:  [壬申]第九環 歐語的連續性和漢語的離散性      歐語和漢語在語符元的組織方式上還有一個顯著的不同,歐語語符串具有連續性,而漢語語符串具有離散性。這兩種組織方式導致了東西方人不同的時空觀。  我們先從文字的組織方式談起。  歐語拼音文字里,任何詞都是採用若干字母連續書寫的形式。以英語單詞encouragement〔鼓勵〕為例,它可解構如下之組合:    ———————————————————— |前綴 (prefix)| 字根 (root) | 字尾 (suffix)|  ———————————————————— |en- | courage | - ment |  ————————————————————    字根 courage (n. 勇氣) 為詞的中心,可以獨立存在。前綴(en- 使..)與字尾 (-ment 名詞字尾)本身雖具有意義,但一定要附加到字根上,為詞綴 (affixes)。  encouragement里的這三個詞素,字根是實詞素,前綴和後綴是虛詞素,而虛詞素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它們必須附著在字根上。所以歐語單詞里的字和詞素必須採用連續書寫的方式。  漢字則不然,它的詞素也好,單詞也好,都是用離散性的方塊字書寫。單音詞且不必說,由一個詞素構成的多音詞也是這樣,如「逶迤」、「葡萄」、「英特耐雄耐爾」等即是;複合詞更是這樣,如「鼓勵」、「中華人民共和國」等等。  漢字的離散性不僅僅是方塊字的造型導致的,即使採用拼音文字,漢語多音字里的音素同樣可以分散書寫,這是它們沒有詞綴的緣故。例如漢語「鼓勵」可以書寫為「gu li」,而英語「encouragement」卻不能書寫成「en courage ment」。  語符串的連續性和離散性還一以貫之地體現在片語與句子當中。  △漢語里的組詞方式是堆壘式,其語詞可以不附加任何條件直接堆壘在一起,組成各種語法類型的片語。  例如「愛」和「你」可以直接堆壘為兩種方式:  1、她愛  主謂結構。這裡「她」是主語,「愛」是謂語;  2、愛她  述賓結構。這裡「愛」是謂語,「她」是賓語。  △屈折語中的組詞方式是榫合式。所謂榫合式是指語詞的詞形必需配套成龍,各成分之間的性屬格必需一一對應;任何一方的性屬格不合適,就無法組成合乎語法的片語。  我們同樣以俄語「любить」(愛)和「она」(她)為例:  1、「她愛」的榫合形式:「Oна любит」。  這裡的「Oна」是主格單數形式,「любит 」是動詞的單數第二人稱形式。  2、「愛她」的榫合形式:「(Я) люблю ее」。  這裡的「она」變成了賓格「ее」,「любить」還要根據前面主語的性屬發生變化,此例謂語是主語為單數的「Я」的配套形式,若主語變成其它人稱,謂語的後綴也要隨之而變化。  榫合式的語法意味著語法成分的單詞形式是相互制約、相互呼應的,必需連鎖式配套成龍,是一種連續性的組合方式。  堆壘式的語法意味著語法成分的單詞形式各自獨立的、互不干擾,只要語義有聯繫就可以堆壘在一起組成片語。這是一種典型的離散性組合方式。  榫合式和堆壘式語法,導致了東西方不同的時空觀  西方人是延續性時空觀,東方人則是量子化時空觀。

注釋:    [1]附錄   西方人是延續性時空觀。  西方人認為時間也好,空間也好,都是連續不間斷的直線。  西方的計時法是用無限細分法,採用「節點計時法」,一日24小時,一小時60分,1分60秒,1秒60微秒……如果需要,還可以無限細分。  西方計時法的起點為節點「0」,各個時間單位之間也是連續不斷的。  西方曆法里,雖然也有四季概念,可是認為四季的遞嬗是漸變式,而非突變式,四季之間以及日與日之間都是平滑的過渡。  西方的空間也是一樣,例如平面方位,也是無限細分法,先是粗分360度,如果需要。也可無限細分。其起點也是節點「0」度,各方位之間是連續過渡的。  東方人則認為時空是量子化的躍遷。  漢語用干支計時計方位,這是一種「時段計時法」,它決定了漢語的時空觀是量子化的。例如一日為十二時辰,是十二個時段。它的起點不是某個節點,而是一個時段——子時;相鄰兩個時辰不是連續的,而是躍遷的,由前一個時辰突然躍遷到下一個時辰,中間沒有過渡。  空間計量也是一樣。漢語平面方向有兩種等分法,一是八分法,按八卦把圓周分為八等分,一是二十四分法,即所謂「二十四山」,是把「八分法」再三分。其起點也是一個扇形。這種方位也是躍遷式方位,其間沒有過渡。  中國人的時空量子化計量法,不僅僅是一種名相上的表達方式,而是中國人對宇宙量子化的認識〔中國人給萬事萬物分類就是用的「八分法」——萬物類象,這也是一種量子化的分類方式〕。這種計量方式是有物理現實與之映射的。這種映射在中國人的季節觀里最明顯。中國曆法對季節的交替區分特別嚴格,一年24個節氣,節氣的交接有嚴格的精密計算,這種節氣的精密計算來自古人精密的觀察,成了古曆法家的頭等大事。中國人認為節氣的鄰近有比較明顯氣候突變發生,指導農事尤為重要。我國南方農村水稻插秧最講究「趕秋」,就是必須搶在「立秋」之前一定要把秧插下去,否則會減產;而長期的實踐也證明了的確如此。中醫界有節氣前後24小時變天的說法,我和石銘觀察了好幾年,的確也是如此,很少有例外。在西方人看來,時間是圓滑連續的,節氣點是不可能作為氣候的分水嶺的,更不可能出現相應氣候變化。另外,大量經驗證明,股市每逢節氣的前後一日之內,股指往往有拐點出現。這一切可以證明,在宏觀世界裡,時空的確有量子化躍遷運動的跡象。  東西方的時空觀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  西方人重視空間,而忽略時間,科學總是用空間描述替代時間。  西方人重視空間,所以三大平面幾何學都是西方人創造的。幾何學的嚴密性也體現了西方人的邏輯思維方式。  西方忽略時間,特別體現在物理學的能量守恆定律里,這裡只有空間的轉換,時間已經聚集成了「點」;能量守恆等式的兩邊是可以互換的,互換就意味著時間是可逆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也可以互逆,也有相同的內涵。這種只有空間變換而沒有時間的特徵已經引起了當代物理學家的反思。  東方人正好相反,重視時間,忽略空間。  東方人忽略空間的自然性質,對空間的描繪富於人文色彩。例如,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對中國地區的「九州分野」(註:)方式也是極富人文色彩。  《周易》最重「時」,以至於有的學者認為《周易》就是「時」的哲學。〔註:見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新春《周易『時』的哲學》 〕  東方人雖然重視時間,可對時間的觀察同樣富於人文色彩:古代中國人一直認為地球是遇阻中心,日月星辰沿著「黃道」軌跡旋轉。  東西方的這種時空偏好,在命運預測術上尤其明顯。西方人採用占星術,把出生時間轉換為「星座」,根據「星座」論命,實際上就是按「空間位置」論命;東方人採用「算八字」,純粹根據「時間」論命。  歐語語法主要利用形體的曲折變化,這是「空間形態」的變化(  )。漢語語法主要依靠語序作用,這就是「時間次序」的運用(  )。這一點我後面還要詳細討論。  不僅如此,兩種時空觀與語法對稱的現象,在每一個語法層次里還有其它明顯的體現(   )。

     二、《藏山雷學》關於量子化時空觀的論述: 第一章 第五節 通過黃金分割常數造成的自相似性,由這種自相似性而產生的出入互補性,使我們有可能明白五行的結構單元的相互轉化之理,即模型單元之間的相互等價變換,也就是指在黃金分割常數層次的自相似等價變換。 實際上,五行結構所表述的是一個出入互補性規律,也就是講任意複雜的作用系統都可以簡化成一個由五個基本的相互作用單位重複構成的系統,正如宇宙任何作用力都不外乎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和超荷力,又如任何矩形都可由、、、矩形和黃金矩形()這幾個基本矩形出入互補而構成。 複雜系統的構成源於簡單,這一思想是非常古老的。當然,這裡的簡單是指簡練、無多餘的含意。愛因斯坦在他的《物理學和實在》一文中說:「科學的目的,一方面是儘可能完善地理解全部感覺經驗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是通過最少個數的原始概念和原始關係的使用來達到這個目的。」在晚年的《自述》中則更進一步闡述這一觀點:「雖然概念體系在邏輯上是完全任意的,可是它受到這樣一目標的限制,就是要儘可能做到同感覺經驗的總和有可靠的(直覺的)和完善的對應關係;其次,它們應當使邏輯上獨立的元素(基本概念和公理),即不下定義的概念和推導不出的命題要儘可能的少。」這樣精粹的思想,可惜少有人注意到。 如果某個造物主來設計宇宙,它將使用多少種型號的磚塊呢?用易學來回答則是八種獨立型號的磚石,即易學中的邏輯單位──卦,且八種磚石之間有五種相互作用形式,多一種磚石顯得浪費,少一種又不夠。 作為邏輯實體的八個卦,其簡單性和數目的唯一性是由其數理邏輯本原──最簡幻方數陣(即洛書)的同步運作關係給予證明的,同時洛書與八卦的同步運作還證明了八卦與黃金分割數之間的間接聯繫。 顯然,作為邏輯實體的卦不能只是一個點,其內部還必須有結構,沒有結構的點是不可區分的。而最簡的「結構元」則只可能是最簡「是非邏輯」的兩種極性,即陰爻和陽爻;最簡的有九個數構成的幻方數陣與邏輯實體的同步運作關係決定了邏輯實體──卦必須是不多不少的八個;當然這種觀點也可以反過來理解。而八個基本邏輯實體又進一步決定了構成邏輯實體的結構元只可能是三爻(卦),而不可能是兩爻(卦)、四爻(卦)或其他數量的爻(卦),因為只有且必須有三爻的排列組合才能不多不少地構成八個邏輯實體單元即八卦。洛書、八卦和三爻就是通過這種最簡邏輯的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了現有的易學三爻八卦系統。東漢文人楊雄別出心裁地創造的三種極性的四爻卦,由於缺乏最簡的數理邏輯作為基石,終於只能躺在故紙堆里成為一種文人數學遊戲的遺迹。 物理學的發展,最終迫使當代科學家和哲學家猜測:宇宙的結構可能不是無限可分的,在達到量子這一層次時,物質的基本粒子不可能再分割,然而它的內部仍然有結構。 八卦正是這種量子式的分立結構。它的每一個經卦都有內部結構,但又不可再分割,若再分割就不成其為邏輯實體──卦了。故只可能有六爻卦、十二爻卦等重卦形式,而絕不可能有所謂的五爻卦、二爻卦等邏輯實體或物理實體。 實際上,在現實世界裡,不僅微觀世界裡的運動是量子化運動,宏觀世界裡一切運動同樣是量子化的。換言之,連續態的微觀運動或宏觀運動都是不可能的,因連續的事物是無結構的,不可分立的。 八卦系統為什麼可以反映從微觀至宏觀的萬事萬物,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八卦量子化運動模式與萬事萬物的運動模式同構。 從物理學和幾何學的直覺邏輯來看,微觀世界的最小物理實在──夸克,它不可分割而有結構。它的結構元達到最簡時則只可能是極性的兩重:如「凹」和「凸」;而起碼得有三個「凹」或「凸」才能成形,可用八卦中的陰陽爻表示。三個「凹」或「凸」的排列組合必然是八個實體,而這八個實體受相互作用自恰定則的制約(表現為宇宙間的五種作用力),其中必然會隱含著黃金分割常數。故夸克之數目預計應當為八個,正如經卦的個數也是八個的道理一樣。 三爻八卦與洛書、黃金數是誰在先呢?實際上它們是同步運作、互為因果的。這正如爭論蛋和雞誰在先是沒有結果的一樣。換言之,三爻八卦與洛書的同構性是內秉的,至於它們在易學邏輯體系的實際創造過程中,誰先出現都無關宏旨,因為二者都是由人類的直覺給定創造的,無論誰先出現,必然會導致另一方的出現;同時也只有二者都出現之後,易學邏輯實體才可能發展成熟。 第五章 第一節 肆互壹局 洛書數算 ①、易學邏輯把宇宙萬事萬物及各事物的任一層次都簡化抽象為八個離散對稱系,因此任何事物的任何變化只能固定在坐標圖的八個矢量加上坐標原點的九個點(即九宮)上,換言之,這九個點是萬事萬物的運動軌跡。 ②、洛書反映的是八個最簡離散對稱系量子化運動的特定坐標系統,而量子化運動是一種躍躚,其間沒有連續的過渡狀態。如先天八卦的序號便是一種量子化的躍躚,即按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順序依次躍躚,而具體的運動軌跡是九宮→四宮→三宮→八宮→二宮→七宮→六宮→一宮,各宮(即點)之間沒有中間的過渡連續狀態;八卦在卜筮中的相互轉化方式也是這種量子式的躍躚。我們知道,宇宙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的運動從本質上講都是一種量子化運動,而八卦系統則是對此作出的某種模擬。 從另一個角度考察,地支與地支、天干與天干、天干與地支、八卦與八卦相互作用產生的新矢量,也只能在此八個矢量位置加上原點九個位置上躍躚,而不能逃逸到九個點之外去。換言之,八卦系統是一個量子化運動的封閉系統。 三、當代物理學裡的量子化時空觀的論述

見:http://www.qiji.cn/news/reading/2004/05/31/20040531101449.htm

Lee Smolin: 量子化時空〔http://www.qiji.cn/news/ 奇蹟報道〕2004/08/26/09:29:54

  【《科學美國人》中文版, 孫學鋒 譯,楊光 校】作者:Lee Smolin是安達略省滑鐵盧Perimeter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滑鐵盧大學的助理教授。他擁有罕布希爾學院的學士學位和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耶魯、錫拉丘茲大學和賓州州立大學。除了在量子引力方面的工作,他還對基本粒子物理、宇宙學和基礎量子力學有興趣。他在1997年出版《宇宙的生命》(牛津大學出版社)一書中探討了當今物理學和宇宙學發展的哲學內涵。  我們感覺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但是如果令人稱奇的圈量子引力理論是正確的話,時空實際上是以離散形式存在的。  100多年前,絕大多數人和科學家認為物質是連續的。儘管自古以來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曾經推測如果把物質分解到足夠小的塊,就會發現它們是由微小的原子組成。幾乎沒有人認為能夠證實原子的存在。今天我們已經得到了單個原子的圖像,也研究了組成原子的粒子。物質的粒子性已經是過時的新聞了。  在最近幾十年中,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想知道空間是否也由離散塊組成的。它是連續的,就像我們在學校里學到的那樣,還是更像一塊布,由根根纖維編織而成?如果能探測到足夠小的尺度,我們是否能看到空間的「原子」,它們的體積不能被分割成更小的形態?對時間來說,情況又怎樣呢?自然界是連續變化的,還是世界以一系列微小的步伐來進化,就像數字計算機那樣?  過去16年這些問題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一個名字奇怪的 「圈量子引力」理論預言空間和時間的確是由離散部分構成。這個理論框架下的計算所揭示的圖像簡潔而優美。它加深了我們對黑洞和大爆炸等令人費解現象的了解。最棒的是它是可檢驗的。它預言能讓我們探測到空間原子的實驗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實現,如果真存在空間原子的話。    量子    我和同事在費力解決物理學中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是否存在提出量子引力理論的可能性」,從而發展了圈量子引力理論。為了解釋為什麼它是重要的問題,以及它與空間和時間的粒子性有什麼關係,我必須先談點兒關於量子理論和引力理論的東西。  在20世紀前25年,量子力學的理論已經用公式闡明,這是與證實物質由原子組成緊密相關的發展。量子力學的方程要求某些量,比如原子的能量,只能以特定、離散的單元存在。量子力學成功預測了原子、基本粒子以及組成它們的力的屬性和行為。科學史上從未有理論比量子力學更成功。它奠定了我們了解化學、原子和亞原子物理學、電子學甚至生物學的基礎。  在量子力學公式化的幾十年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構建了他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在他的理論中,引力的產生是空間和時間(統稱時空)被存在的物質扭曲的結果。打個不準確的比方是將一個保齡球放橡膠膜上,同時有一個彈球在旁邊滾來滾去。保齡球代表太陽和月亮,膜代表空間。保齡球在橡膠膜上造成一個深深的凹陷,凹陷形成的斜坡使彈球向較大的保齡球偏斜,就好像某個力(引力)向那個方向拉它。類似地,任何物質或能量聚集都會扭曲時空的幾何構型,使其他粒子和光線向它偏轉,這種現象我們稱為引力。  量子理論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已經分別被實驗奇蹟般地充分證實了。但還沒有實驗探索到兩種理論都預測有明顯效應的領域。問題在於量子效應在小尺度範圍最為顯著,而廣義相對論效應需要大的質量,因而需要極其特殊的環境才能將二者結合在一起。  伴隨這個實驗數據空白的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性問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完全經典的,亦即非量子化的。物理作為整體邏輯上應該是一致的,必須有一個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結合起來。這個長久尋找的理論叫做量子引力論。因為廣義相對論處理的是時空的幾何構型,量子引力理論另外也是時空的量子理論。  物理學家已經提出了相當多的數學方法將經典理論轉換成量子理論。許多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已經著手將這種標準方法應用在廣義相對論上。早期的結果令人灰心。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進行的計算似乎表明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不能成功地結合在一起。因此,看來需要一些新的基礎性東西,比如沒有包含在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中的附加假設和原理,新粒子和場,或者新的統一性。也許通過適當的附加或者利用新的數學公式,可以發展出一個類量子理論,在非量子範圍內成功近似出廣義相對論。為了避免破壞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的成功預言,除了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都預期起明顯作用的極端條件下,完整理論中的新事物不應該在實驗中看到。沿著這個思路,試過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扭子理論,非對易幾何,超引力等的理論。  物理學家比較熟悉的一個方法是弦論,它假設空間除了我們熟悉的三個維度外還有六或七個維度,這些迄今都還完全觀測不到。弦論也預言存在大量新的基本粒子和力,但迄今還沒有可觀測的證據。一些研究者認為弦論包含在稱為M膜理論中[參見Michael J. Duff著「曾名『弦』的理論」,《科學》,1998年5月]。不幸的是,一直沒有給出這個推測得出理論的準確定義。因此,很多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認為必須研究其他替代理論。我們的圈量子引力理論就是發展最完善的替代理論。    大漏洞    1980年代中期我們中的幾個人,包括現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Abhay Ashtekar, 馬里蘭大學的Ted Jacobson 和馬賽地中海大學的Carlo Rovelli,決定重新研究量子力學能否利用標準方法與廣義相對論耦合在一起。我們知道1970年代的否定結果有一個嚴重漏洞。無論我們多麼精細地去測量它,這些計算假設空間幾何是連續和光滑的,這就像人們發現原子之前對物質所想像的情況一樣。我們的一些教師和導師已經指出,如果這一假設錯誤,那麼過去這些計算將是不可靠的。  因此,我們在沒有假設空間是光滑和連續時,開始尋找一個方法來計算;堅持不做任何超出已被實驗檢驗過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以外的假設;特別是我們將廣義相對論的兩個關鍵原理保留在我們計算的核心中。  第一個被稱作背景無關性原理。該原理認為時空的幾何構型不是固定的,相反它是變化、動態的量。為了找到這個幾何構型,必須解出包括物質和能量所有效應的方程。順便提一下,現在用公式描述的弦論,並不是背景無關性的,因為描述弦的方程建立在已定義的經典(也就是非量子)時空中。  第二個原理有個讓人難忘的名字:微分同胚不變性,它與背景無關性緊密相關。這個原理指出,與廣義相對論之前的理論不同,人們可以任意選擇任何坐標系來映射時空和建立方程組。時空中的某點僅僅是由該點在物理上發生了什麼來定義,而不是通過它在一套特殊坐標系中的位置來定義(沒有什麼坐標系是特殊的)。微分同胚不變性功能強大,是廣義相對論的重要基本原理。  通過量子力學的標準方法仔細將這兩個原理結合起來,我們提出一種數學語言,使我們可以通過計算來判斷時空是連續還是離散的。令人高興的是,計算揭示出空間是量子化的。我們建立了我們環形量子理論的基礎。順帶說明,名詞「圈」來源於理論中的一些計算是怎樣引入劃分時空的小圈。  這些計算已經被許多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用一系列方法重新做過。從此以後的多年裡,對圈量子引力的研究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相當大的研究領域,包括世界各地許多參與者。大家的齊心協力給了我們對我將描述時空圖像的信心。  我們的理論是最小尺度上時空結構的量子理論。因此為了解釋這一理論如何運用,我們要考慮在一個小區域或體積內它能預言到什麼。在處理量子物理問題時,準確指定要測量什麼物理量是必要的。為此,我們考慮某個以邊界B標示的區域[見頁]。該邊界可以用某些物質來確定,比如鑄鐵殼;或通過時空本身的幾何形狀確定,就像黑洞的視界那樣(在該表面內即使光線也逃不出黑洞引力的束縛)。  如果我們測量這個區域的體積,會發生什麼?同時遵循量子理論和微分同胚不變性可能出現的結果是什麼?如果空間幾何連續,該區域就可以是任意大小而測量,而結果是任意正實數;特別是它可以依人的意願儘可能接近零體積。如果幾何結構是粒子性的,測量結果就是一系列離散數字,而不能小於某個可能的最小體積。這個問題類似於問一個原子核的電子軌道能量有多少一樣。經典力學預言一個電子可以攜帶任何數量的能量,但量子力學卻只允許它攜帶特定數量的能量,不會出現這些數值之間的能量值。這種差別就像測量某些連續流過的東西和某些可數的東西之間的差別,比如19世紀水的概念和水中原子。  圈量子引力理論預言空間就像原子一樣:體積測量實驗會得出一組離散數據。空間體積以離散塊存在。我們可以測量的另一個量是邊界B的面積。應用該理論的計算能得出了明確的結果:表面積也是離散的。換句話說:空間是不連續的,它只是以面積和體積的特定量子單元而存在。  體積和面積的可能值以稱為普朗克長度的量為單位來測量。該長度與引力的強度、量子的大小和光速有關係,它用於測量不再連續的空間幾何構型的尺度。普朗克長度非常小:10-33厘米;可能的最小非零面積大約是普朗克長度的平方:10-66平方厘米。最小的非零體積大約是普朗克長度的立方:10-99立方厘米。因此該理論預言在每立方厘米空間中有1099個原子體積。量子體積如此之小,以至於每立方厘米中的這種量子數比可見宇宙中的立方厘米數(1085)還要多。  經典事實怎樣起源於量子時空仍然在研究中。    宇宙    除了對諸如高能宇宙射線這種特定現象做出預言外,圈量子引力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口,通過它,我們可以研究深層的宇宙學問題,比如宇宙起源之類。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理論研究大爆炸剛結束之後的最初時期。廣義相對論預言時間有一個開端,但這個結論忽略了量子物理學(因為廣義相對論不是量子理論)。德國格勒姆馬克思·普朗克引力研究所的Martin Bojowald,最近的圈量子引力計算表明,大爆炸實際上是個大的反彈,在反彈之間宇宙在迅速地縮小。理論學家正努力做出關於早期宇宙的預言,也許它可以在將來的宇宙觀測中得到驗證。在我們有生之年看到大爆炸之前的時間證據並非沒有可能。  同樣深奧的一個問題關注的是宇宙常數:一個正或負的能量密度可以彌散在「空的」空間中。最近對遠距離超新星和宇宙背景微波的觀測強烈地表明,這個能量的確存在,而且是正數,它加速了宇宙膨脹[參見 Jeremiah P. Ostriker 和 Paul J. Steinhardt 所著《精髓的宇宙》,《科學》,2001年1月]。圈量子引力引入正能量密度沒有任何問題,1990年這個事實就被證明了。當時京都大學的Hideo Kodama寫出了方程,描述含有正宇宙常數宇宙的確切量子態。  很多未定的問題仍然要用圈量子引力來回答,一些是需要澄清的技術問題。我們想要徹底理解狹義相對論怎樣在極高能量下做出修改。迄今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思考並沒有與圈量子引力的計算緊密相連。另外,我們想知道,經典廣義相對論在長度遠大於普朗克長度時,在所有情況下都是該理論的良好近似。現在我們僅知道在描述某些相當弱的引力波在平直的時空中傳播的狀態時,該近似是合適的。最後,我們還想知道,對於統一性,圈量子引力是否說明了什麼。包括引力在內的不同的力,是否都是一種單一、基本力的某一方面?弦論是基於統一性的特殊概念,但我們也有想法通過圈量子引力得到統一性。  圈量子引力在物理學的發展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可以論證的廣義相對論的量子理論,因為它在量子理論和相對論基本原理之外,沒有做任何額外假設。它不同尋常的出發點是提出了通過自旋網路和自旋泡沫描述不連續性的時空,這出自該理論本身的數學,而不是特別引入了假設。  儘管如此,我討論的一切還都是理論性的。雖然有我在這兒描述的一切,真實空間仍然可能是連續的,無論我們探測的尺度多麼小。物理學家可能必須轉向更極端的假設,比如弦論。因為這是科學,最終實驗會做出裁斷。好消息是這個結論可能不久就會出現。

《藏山雷學》簡要說明

石銘 孫則鳴

《藏山雷學》是我們寫的一本易學理論專著,1998年首版於台灣大行出版社,現由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在大陸重新出版。本書試圖利用河圖、洛書、五行、八卦、干支等象數符號來建立一套全新的公理化的易學體系。在分析象數公理的方法上,引入了對稱原理、最簡原理、極值原理、破缺原理和中道原理,這五條原理在我們的另一部數理邏輯專著《金花左道》中將有詳細論述。書中最有趣的發現是在易學的象數公理中發現了一種對稱性自發破缺現象,用易學的術語叫「二八易位」(此說首見於江永《河洛精蘊》)。它利用易學證明了,任何最嚴密的一致性的邏輯系統中,一定存在破缺,二律背反是孤立系統永遠不可消除的。易學邏輯對此運用奇點理論和中道原理,採用一種「遁甲」方法,能夠消除孤立系統中的破缺,「遁甲術」實質上是一種「填缺補圓」工程。中國傳統術數理論能夠解決科學當前面臨的困境。具體就易學系統而言,我們利用遁甲原理,建立了象數理三位一體的「天地雷圖」,此圖不僅能夠解釋和追溯易學大部分術數分支———奇門遁甲、四柱命理、梅花易數、京房六爻、玄空地理、氣功內丹等等的邏輯構架的由來,更重要的是,它在邏輯學、心理學、宗教學、中醫學、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諸多學科領域中具有實際應用的功能。作者利用此原理,對於人類的起源、地球生命的產生、物理基本粒子的代數和個數、化學元素的個數、人體形態的發生、中醫經絡臟腑、子午流注龜靈八法等等都有具體的研究乃至預言猜想。 本書還運用易學的數學模式——洛書方陣進行同餘計算,第一次真正實現了古今易學研究所孜孜追求的象、數、理有機統一的目的,使象、數、理三者能夠真正相互闡發和轉化,超越了以往易學研究中唯象化的痼疾。對於易學、中國古代數學的研究都有啟發作用。傳統易學預測是易學研究不可迴避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對此也作了正反兩面的反思。作者從理論到實踐剖析了易測的分支之一 —— 六爻預測,試圖以此徹底清算古今易學預測論述中神學化、神秘化和「生物電流」之類的所謂科學化的種種觀點論調,對易測中諸如「心誠則靈」、「筮不過三」之類的大部分「金科玉律」進行了質疑和探究,批駁了易學預測體系在準確率和趨吉避凶功能中的神話。作者同時還認為,易學預測的確有一定的準確率這一客觀事實,其背後一定具有更深層次的合理內核,只有真正探究出這一合理內核,才能把易學預測的研究從推算個人命運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從而推向更廣闊也更有意義的領域中去,使易學預測研究產生質的飛躍。對此,作者作了探索性的研究,我們認為,易學預測之所以有一定的準確率,源於人們還未曾引起重視、更不曾具體深入研究的一種特殊的「巧合」現象。這種巧合現象與現行物理學中的「強人擇原理」有關。如果我們對此理解得當的話,將可能對生命與自然的和諧生存帶來新的實踐觀,乃至帶來更多的發現。

《藏山雷學》分上下兩部,約75萬言,977頁。郵購方式參看公告欄「如何購買版主著作」一文。

《藏山雷學》上部:本書為藏山雷學之理部,其中包含有風雷移向、天地雷圖、天翻地覆、天人證驗、雷圖總攝,以及遺沙顯微等六章。《藏山雷學》下部:本書為藏山雷學之法部,第一章至第五章介紹藏山卜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法度,第六章介紹藏山卜的幾種變體,第七章介紹重雷占、雙極流和梅花爻,第八章為經驗筮例,以與本篇的理論相映證。《藏山雷學》目錄(上冊)第一章 風雷移向第一節 河圖洛書 黃金常數 第二節 象數體系 五行自洽第三節 中道極化 遞歸造象 第四節 左右手徵 二八易位第五節 先天後天 雙邊邏輯 第六節 易學公理 圖書概要第二章 天地雷圖第一節 中道極化 自我分別 第二節 順逆陰陽 納甲原理第三節 重雷試設 終極模式 第四節 雷震連山 壬水歸藏第五節 追源溯流 隱蔽傳承 第六節 陰眾陽寡 動態平衡第三章 天翻地覆第一節 五行連環 直觀圓滿 第二節 遁甲相干 蝴蝶效應第三節 太乙奇點 時空轉換 第四節 開閉盲點 因果纏繞第五節 能指所指 先驗範式 第六節 萬象變幻 混沌之眼第四章 天人證驗第一節 帝王神跡 基督啟示 第二節 地球生靈 星系風水第三節 甲戊經脈 申儀臟腑 第四節 形態定位 陰陽演化第五節 匯點傳真 全息密碼 第六節 移聲大法 內氣修鍊第五章 雷圖總攝第一節 肆互壹局 洛書數算 第二節 推盤布局 奇門返璞第三節 星神天空 象數本源 第四節 紫薇氣變 玄空理數第五節 單極盲點 三元風水 第六節 雙極流注 飛盤格局第六章 遺沙顯微第一節 子午龜靈 針灸顯微 第二節 八脈表裡 奇經顯微第三節 邏輯黑洞 空亡顯微 第四節 十運飛宮 納音顯微第五節 邏輯規範 氣數顯微 第六節 遁甲他說 逸象顯微《藏山雷學》目錄(下冊)第一章 雷圖奠基第一節 易測導言 加行趨入 第二節 卦序大義 觀花鳥瞰第三節 藏山卦局 爻象全圖 第四節 六爻沖合 出入互補第二章 爻卜內義第一節 用神世應 自鎖共振 第二節 量子卦變 全盤通占第三節 一卦多斷 聯帶效應 第四節 日月雙建 預置條件第五節 生克兩柄 雙向因果第三章 易測佯謬第一節 理數象占 異法同參 第二節 任運巧合 萬法唯心第三節 筮不過三 操作狀態 第四節 趨吉避凶 二律怪圈第四章 五神司權第一節 六親所主 用神邏輯 第二節 自我相關 代測疑難第三節 原仇閑忌 全息平權第五章 斷象掇英第一節 刑沖合害 雷學新詮 第二節 紛紜飛伏 名實鉤沉第三節 進退反伏 迷津指歸 第四節 內外神煞 虛實探微第五節 恍惚應期 心易要旨第六章 奇葩變幻第一節 七爻新卦 疊坎幽靈 第二節 卦爻動靜 隨機心法第三節 同構變換 納甲薈萃 第四節 超越對稱 最隹優選第七章 奇雷新腦第一節 十二爻卜 重雷局占 第二節 銅錢雙極 擇吉卜筮第三節 梅花納甲 六枝歸元第八章 驗案舉隅第一節 一卦多斷 驗案舉隅 第二節 一事多測 驗案舉隅第三節 七爻疊坎 驗案舉隅 第四節 雜占異斷 驗案舉隅雷區隨想「藏山雷學」作者敬告讀者與台灣出版界同仁書

From: 石銘孫則鳴Date: 2000/9/22Comments尊敬的讀者﹐尊敬的台灣出版界同仁﹕ 拙著"藏山雷學」(易學專著)由台灣大行出版社出版已經兩年了﹐我們一直對熱心的讀者心存愧疚。因為此書的下冊錯誤實在太多﹐令人無法卒讀﹐辜負了讀者們的厚愛。由於台灣大行出版社對作者和讀者不負責任﹐因種種原因﹐我們無法及時親自更正這一不可原諒的錯誤﹐我們特致以深深的歉意。由於台灣大行出版社公然違約﹐有蒙哄詐騙之嫌﹐我們覺得應該把產生錯誤的原委對廣大讀者有個明明白白的交待。一九九五年五月﹐大行出版社主編王敦品先生與我們就拙著"藏山雷學」的出版達成協議﹐並由湖南省益陽市公證處公證。協議規定﹕大行出版社必須在一九九六年三月之前出版此書﹐出版後一月之內付清版稅......﹔雙方若有爭議﹐協商不成﹐向中國北京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提起訴訟﹐由其仲裁。〔公證書號碼為 ﹕(95)益市字第167號。〕之後﹐大行出版社以種種借口拖延出版。直到一九九八年三至四月﹐大行出版社這才把拙著一版一刷的樣本(上冊出版於1998年2月﹐下冊出版於1998年3 月)寄來。我們收到下冊後不禁倒抽冷氣﹕其中關鍵性的錯誤達兩百多處﹐正如讀者們所看到的﹐近兩百個不同的卦例的納甲模式全部印成了同一個卦﹐這對初學者來說無異天書。我們趕緊去信﹐請大行出版社印製勘誤表並改版重印。王敦品先生回函同意印製勘誤表﹐可對於改版一事卻說﹕「依弟看﹐下冊系大陸之實務﹐已經夠多了﹐(且屬生活小節)未有著名人士﹐故讀者不會介意﹐若何﹖」(以上系原文)我們又去信說明糾錯的重要性以及銷售中將會出現的嚴重不良後果﹐王敦品先生這才復信答應待重印時再行改版。當我們催付版稅時﹐大行出版社以種種借口婉拒付酬﹐經我們據理陳述事實之後﹐大行出版社就像從地球上消失了﹐任憑我們怎樣去信追問﹐再也不予理睬。我們祇得在一九九九年八月向大行出版社寄去了一份「備忘錄」﹐詳盡重述出版以來的前前後後﹐聲明大行出版社若再不回信解決問題﹐我們將訴諸法律。可是﹐至今大行出版社仍然音信杳無。據我們的律師告訴我們﹕「大陸和台灣都加入了世界版權公約組織﹐若正式起訴﹐我方肯定勝訴﹔即使大行出版社不肯來大陸公堂對簿﹐法庭仍可缺席裁判。但兩岸阻隔﹐法庭判決的執行有一定困難。可能大行出版社也正是因此有恃無恐而公然不予理睬。」因此﹐至今我們尚未正式向法庭起訴。雖然如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將事情的原委公佈於眾﹐以求全世界和台灣輿論界的公正聲援和法律支持。 為此﹐我們鄭重聲明和呼籲﹕ 一﹐自大行出版社不履行合同之時起(即一九九九年四月起)﹐我們根據法律取消大行出版社繼續出版銷售拙著"藏山雷學」一九九八年一版一刷之後的任何版本的權力﹐"藏山雷學」大行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版一刷之後的任何版本均屬非法盜版﹐如有發現﹐我們將繼續依法予以追究。二﹐大行出版社對拙著"藏山雷學」一版一刷的違約行為﹐我們保留繼續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三﹐由於大行出版社已無權繼續出版"藏山雷學」﹐因此﹐敬請台灣各印刷廠和出版經銷公司自本公告刊登之日起﹐拒絕繼續印刷和經銷大行出版社一版一刷後任何版本的"藏山雷學」。此外﹐大行出版社一直拒絕告知我們"藏山雷學」的印數﹐而"藏山雷學」一版一刷是由台灣台南縣宏成印刷廠印製﹐由台灣知道出版有限公司總經銷的﹐敬請此二公司負責人伸出正義援助之手﹐告知我們迄今"藏山雷學」的實際版次和印數﹐並拒絕與大行出版社繼續合作印刷和經銷"藏山雷學」一書﹐ 不勝感激。四﹐我們將對本文的每一個字的真實性負法律責任﹐也希望大行出版社主動與我們聯繫﹐以求協商解決。也歡迎大行出版社在網上公開陳述你們的理由與我們辯論。如有必要﹐我們將進一步在網上繼續刊登大行出版社違約的證據﹐包括各種影印件。時機成熟之時﹐我們將向法院提起訴訟。五﹐今年﹐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已經出版了"藏山雷學」的簡體版。我們還願意在台灣﹑香港﹑澳門以及其他華人區合作出版此書的繁體版﹐有意的出版公司請直接與我們聯繫。 若熱心正義的讀者和同仁顧慮偏聽則暗﹐想聽取我們和大行出版社雙方的陳述﹐可直接與我們和大行出版社聯繫﹐聯繫地址和電話號碼見後。大行出版社曾答應對"藏山雷學」印製勘誤表﹐但不知真正實行了沒有。如果未曾印製﹐且讀者需要勘誤表﹐請直接與我們聯繫﹐我們願意效勞。此外﹐大行出版社是否還存在﹐大行出版社主編王敦品先生和大行出版社負責人裴振九女士是否還健在﹐去向如何﹐"藏山雷學」是否繼續再版經銷﹐望熱心的知情者上網或電話告訴我們﹐更希望能給予法律上的援助﹐不勝感激。 歡迎各媒體原文轉載本文。"藏山雷學」作者 石銘 孫則鳴 敬上 二○○○年五月一日通訊處﹕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圖書館(郵編﹕413001) 電 話﹕石 銘 0737-4329852 (E-mail: skychina@netease.com) 孫則鳴 0737-3101025 (E-mail: skychina@netease.com)另﹕我們製作了一個有關易學﹑道學﹑佛學的個人主頁 "華文帝網」﹐歡迎大家來交流心得。 "華文帝網》永久虛擬地址﹕http://skychina.yeah.net

漢語思維與漢語語法(孫逐明)

第1環 契子:哥德爾的龍

本文研究思維和語法的關係,重點放在漢語語法身上。

這是一條「哥德爾的龍」[1],畫的是一條二維的龍在吞食一根從三維空間伸出來的尾巴,而這尾巴卻是自己從二維空間所伸出〔畫作者:荷蘭版畫家埃舍爾(M.C.Escher)〕。「哥德爾的龍」反映的是一種自指現象。

語法的研究對象就是語言單位之間的組合關係,而這種組合是一種自纏繞關係;自指現象就存在於語法結構裡面,漢語語法里尤為明顯。 我們從漢語中的「詞素」問題上,可以即小見大地看出語言的自指現象。漢語的詞素,往往集最小和最大於一身。漢語里除了極個別連綿詞〔如「蜿蜒」〕、專有名詞〔如「布拉吉」〕之外,一個字就是一個詞素。但由於漢字造字法里有「複合式」,即一個字由多個義符或義符加聲符組合而成,所以漢字里還有內部結構,一個漢字本身就象是一個片語;漢語的「詞素」背後還有「元詞素」,甚至「元元詞素」。以「仁」字為例,「仁」是會意字,所謂「二人為仁」。這裡的「仁」是詞素,而「人」和「二」是「元詞素」;「二」本身又有兩個義符,即兩個「一」,「一」成了「元元詞素」。為什麼「二人為仁」呢?要解釋這一點,就要調動漢語形態里許許多多觀念才能說清。雖然語音與漢字中的「仁」並非同一系統,可是語音中抽象性的詞素有類似的境遇。就這樣,漢語的最大和最小的語言層次在踟躕扭結接成了一個循環圈,語素成了它自己吞噬自己的尾巴。語言里的自指現象到處可見,特別是在漢語單詞的詞性與句法的相互決定製約關係里尤為典型,這些我們將在後面詳細探討。我們還會看到,由於思維由語法而決定,故人類的思維也是一條哥德爾的龍。

注釋:[1]庫爾特·哥德爾(Kurt G?del)(1906-1978),德國數學家,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作者。

第2環 思維和語法

人的思維是由語法決定的,什麼樣的語法就會呈現什麼樣的思維;同時,什麼樣的思維就會建立什麼樣的語法。我們往往不是自己在思維,而是語法在思維,或者說是語法推動我們在思維;「我」幾乎沒有機會在自己思維,而是「我們」在思維。語法與思維是一而二,二而一,相互循環制約的。正因為如此,創造性思維是很難發生的,因為我們很難跳開自己慣用的語法。語言是一種由語言單位組合而成的網路式的形式系統,它就象是一張「愛丁頓的魚網」[2];思維的過程就是漁夫撒網的過程;不僅如此,人類觀察到的世界就是愛丁頓魚網中的魚——你有什麼樣的網,據打撈起什麼樣的魚來。本文所說的漢語思維不單指漢族人的思維,而是用漢語在思維的泛指。廣義漢語是一個語系——主要指漢藏語系。漢語在過去基本屬於亞洲地區的一個語種,所以廣義的漢語思維泛指地理學上東方國家的思維。這當然不是一個精確的概念,並且我們也無法精確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暫時說:漢語思維是東方國家最有代表性的思維,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說成是東方人的思維方式;這不是一個民族偏見的說法,而是一個歷史現象。這樣命名同時也是為了行文上的簡便。從地理的角度來區分思維的類型,在過去也許是可以的,因為漢語本來就是區域性語言。從一個不知確切時刻的時間開始,地球被不自覺地、人為地分成了東西兩個半球,這兩個個半球的語言自發形成形成了迥然有別的語法系統乃至迥然有異的文字系統;受語法系統的制約,形成了兩種迥然有別的思維模式[2]。西半球主要是屈折語法系統,歐語體系的英俄語為其代表,可稱之為「歐語語法」。受其制約的是「歐語思維」。東半球的語言則以漢語為典型,可稱之為「漢語語法」。受其制約的是「漢語思維」。從我們後面的討論里可以清楚看出,不同的邏輯系統就是語法系統不同造成的,是語法決定了思維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文明世界。東西方世界本身的成就、不足以及隱患全部都可以還原成「語言與語法問題」。漢語語法本是世界上最簡易的語法,也最容易學;如果強用歐語來定義漢語,漢語的規律自然會人為地複雜化。漢語語法一直不成熟,就是這個原因。自古漢語沒有專門的語法學,直到1890年才有馬建忠(1840~1900)從經、史、子集中選出例句,參考拉丁語法研究古代漢語的結構規律而著《馬氏文通》,這是中國首部語法著作。其後漢語語法新著疊出,雖不斷發展提高,總脫離不了歐語語法體系的陰影。因此,我們必須根據漢語自身的特徵來創立出符合漢語語言自身規律的簡易的新語法體系來。可是,要達到這個目的,單純考察漢語語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語法決定了思維,我們對思維和語法綜合考察將是一個有效途徑,又因為歐語與漢語還有互補規律在背後起作用,我們勢必要對兩種語法系統進行相互比較。

注釋:[1]「魚網」之喻出自愛丁頓爵士(Sir A. S. Eddington, 1882-1944)。愛丁頓是英國著名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也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科學哲學家。愛丁頓在《物理科學的哲學》一書中借用魚網作了一個妙趣橫生的比喻 :我們假定,一位魚類專家正想探究海洋中的生命。他舒臂撒網,而且捕獲了一定數量的海洋生物。他檢查了自己的捕獲物,……並由此作出了兩項概括:(1)凡海洋生物皆長於5厘米。(2)凡海洋生物皆有鰓……捕獲物相當於物理學知識體系,網相當於我們運用的思維裝置和感官工具。撒網意味著觀察。「魚網」之喻旨在說明,我們的觀察到的世界,本質上是完全由我們的感官和思維機能的結構決定的。

[2]上述種提法與《藏山雷學》所說的「東西方思維」本質一樣,改換提法是為了適應語法研究的需要。在《藏山雷學》一書里闡述並論證了這樣一個觀點:邏輯系統總是成對出現的,即:局域性邏輯系統和整體性邏輯系統。為了適應語法研究的需要,本文稱之為拆分式邏輯系統和整合式邏輯系統。《藏山雷學》是石銘先生和我合著的一本易學著作,1998年2月初版於台灣,1999年10月於大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重新出版。

第3環 整合式語法和拆分式語法

語言是一種語言符號組織起來的網路式形式系統,而語法則是研究語言單位的組合規律的一門學科。漢語語法與歐語語法根本區別在於:漢語是一種整合式系統,歐語是一種拆分式系統。我們可以從兩種語言的語音特色以及造字法談起,這樣就可以即小見大地初步領略這兩種語法的基本特點。

△在語音區分詞義的方式中,歐語是「拆分」,漢語是「整合」。語音有四大物理要素:音質、音強〔輕重〕、音長〔長短〕、音高〔高低〕。音質是聲音的性質,各種母音輔音就是不同音質所形成。這一點歐語漢語是一致的,區別在其它幾個要素身上。 歐語主要把音強拆分出來,利用重音的位置不同來區分詞義。例如英語中的「音樂會」和「協商」的音素都是「concert」,唯重讀位置不同,前者為[`kEn5sEt]後者為[kEn`5sE:t]。漢語主要用聲調來區分詞義。聲調不是單一的語音要素,而是音強、音長和音高三種語音要素的綜合體,漢語把這三種音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漢語特有的聲調。音高是聲調的第一要素,音高以及音高的升降變化決定了聲調的主要調值。以現代普通話為例,它主要有五種聲調——陰平(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和變調〔變調包括輕聲和語流音變,後面再作詳細的介紹〕。音長在普通話四聲中也略有區別。近代語音學家白滌洲根據浪紋計上的浪線計算:陰平為436σ,陽平為455σ,上聲為483σ,去聲為425σ〔1σ=1/1000秒〕。某些漢語方言還有「促調」,即短促的聲調,也是利用音長來輔助區分聲調。

輕重則是輕聲區別於四聲的主要因素。正因為語調是多種語音要素的整合體,所以聲調的變化形式之繁複遠遠超過了歐語的音強;人類聽覺可區分的語言音強只有「重」「輕」兩個類別,而聽覺可區分的語調之多是西方語言不可企及的,例如現代漢語方言中,廣州話的聲調竟達九種之多。

△歐語是屈折體系,可漢語也有極個別的屈折現象,不過歐語的屈折是拆分式屈折,而漢語里卻有整合式屈折。歐語依靠詞綴的形態變化來組織語法,它們的屈折現象是外在的拆分式。歐語詞根的音素不變,只變化附加的前綴、中綴或後綴里的音素,也就是說把詞的頭或尾拆分開來,單獨變動它們的發音,用來標示語法意義。漢語也有極個別的屈折現象,這些屈折可以分成兩種情況:1、外在的屈折現象:主要是表名詞的前綴「老」和後綴「子」和「兒」和表動詞的後綴「化」。這種屈折,屬於前綴和後綴,和歐語相類似,屬於外在的屈折。例如:鼠,鷹,虎——老鼠,老鷹,老虎;瓶,蓋,刀——瓶子,蓋子,刀子;釘,錘,帽——釘兒,鎚兒,帽兒;四,科學,程序——四化,科學化,程序化。2、內在的屈折現象:古漢語利用聲調的變化來區分不同詞類,而詞的音素是不變的。這是西方語言不具備的內部屈折語法手段。例如:秦王目眩良久。(《荊軻》) 〔「王」名詞,wang平聲。〕秦地盡可王也。(《鴻門宴》)〔「王」動詞,wang去聲。〕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第一個「為」是介詞,wei去聲;第二個「為」是動詞,wei陽平。〕君王為人不忍。(《鴻門宴》)〔「為」,動詞,wei陽平。〕見其座有六尺簟,因語恭:……(《世說新語》)〔「因語恭」里的「語」,動詞,yu去聲。「世說新語」里的「語」,名詞,yu上聲。〕現代漢語某些方言中仍然保留了這種屈折現象。例如:漢語方言陝西商縣話中的人稱代詞,音素全部相同,唯聲調不同:我:聲調為53。 我們:聲調為21。你:聲調為53。 你們:聲調為21。他:聲調為53。 他們:聲調為21。湖南衡山方言的前山話中利用聲調區分人稱代詞的所有格和非所有格,不過現在只局限於後面緊跟的詞是親屬稱謂:我:聲調為33。 我的:聲調為34。你:聲調為33。 你的:聲調為34。他:聲調為33。 他的:聲調為34。

〔按:具體發音因缺國際音標符號而暫缺,它們的音素相同,唯聲調不同。〕

這種屈折方法,音素的音質不變,只改變音節整體的聲調來區分詞類,屬於整合式屈折。於此可看出歐語的拆分式和漢語的整合式特點已經滲透到了細小的角落裡。利用聲調屈折來區別詞性是古漢語里特有的現象,隨著雙音詞的增多,漢語表達能力日趨精細,通用語言里「聲調屈折」的現象越來越少了。倒是名詞加前綴和後綴的現象是近代逐步形成的,這兩種趨勢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歐語語法的最主要特點是拆分,漢語語法的最主要特點是整合。這一特點將貫穿在整個語法體系的各個層次之中;兩種語法的其它特點全都由此生髮而出。為此,我們可以稱歐語為「拆分式語法」,漢語為「整合式語法」。

兩種語法特點,也就決定了兩種思維方式。△歐語思維對世界的理解的方法論特點也是拆分,對此,物理學最有代表性。比如,物理學家認為,只要把所有物質不斷拆分,逐層分析,最後都可還原為相同的幾種簡單的最小顆粒,這時我們就可以掌握所有物質了。於是物理學家「看到了」分子,然後是電子、質子、中子……△漢語思維則相反,它最大的特點也是整合,中國人認為:萬物是相待而起的,所謂「通天下只是一氣」,世界只是一氣的變化,它們是同一本體之化。比如,易學就認為,世界有共同的原型結構,即:「八卦」以及八卦的陰陽屬性與五行作用。這種「拆分」和「整合」的對立互補,已滲透到了語言文字的每一個層次和角落。我們以後將逐一分析。

附錄: 你請中醫和西醫看病,會有很大的不同。中醫是「整合」,西醫是「拆分」。西醫的分科嚴密,你是看內科?外科?兒科?神經科?五官科?……還是婦產科?可不能馬虎。如果一個小夥子貿然誤入婦產科看病,少不得要「請出」。看病的方法也十分瑣細:量體溫,數脈搏,聽聽筒;化驗,掃描,透視……往往直到所有數據齊全了,醫生這才給你開藥。所開的葯也分門別類:這是利尿葯,那是退燒藥,這是消炎藥,那是降壓藥……這個飯前吃,那個飯後吞,這個臨睡服;那個肌肉注射,這個靜脈點滴……中醫〔尤其是古時候的中醫〕可沒那麼多的講究,一個郎中往往兼治百科雜病,簡直可以說就一個「郎中科」;無論什麼病,三根指頭往你手腕上一搭,望聞問切,馬上就可以開藥單子。開的藥方也是同一種結構——君臣佐使,葯檢回來是囫圇一大包,一罐熬,一口吞……中西醫都里的人體器官也有這種區別,西醫的心肝脾肺腎是指胸腹腔里拆分開來的的單一的器官,而中醫里心肝脾肺腎各自是一種整合概念,如腎主要指內部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的綜合態,等等。

歐語思維的拆分方式還表現為各種學科的界限森嚴,各自的規律截然不同:首先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對立;社會科學內部也是門第森嚴:文學、哲學、歷史、經濟學……文學裡則有:詩歌、散文、戲劇、小說、寓言……自然科學裡的類別更加煩瑣:物理、化學、數學、生物……數學下面還有多層次的門類……

漢語思維里各種學科幾乎是渾然一體的,社會自然不分家,文史哲共一體,連幾何和代數算術都有相同的計算方法……漢文學史里,散文戲曲小說裡面時常出現韻文,有的還是地地道道的詩歌,韻文還滲透到任何體裁里去,包括官府布告和中醫湯頭歌訣,以至於有人把中國文學史看成是一部詩史……

西方藝術里葉門派分明:歌劇、話劇、芭蕾、雜技……各不干擾。中國戲曲就大整合:唱念作打,詩歌、歌劇、話劇、舞蹈、美術、雜技、武術集於一身。……

西方人是一種拆分式思維,它從個體的角度思考一切。東方人是一種整合式思維,它從總體的角度思考一切。整合和拆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方法,源自於觀察事物的兩種不同的感知角度。

第4環 一致性規則和纏繞性規則

語言本來是一個整體系統,欲把這個整體不斷井井有條地拆分開來,就必須採用一種一致性語法規則貫穿始終。語言還是一個自指性系統,有許多語言現象是並列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要想把這些矛盾的語言現象整合在一起,就得同時採用許多並列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語法規則相互纏繞、相互補充。簡而言之,歐語語法採用一致性規則,漢語語法採用纏繞性規則。本節我們仍然先從文字角度,即小見大地考察這兩種語法特點。

語言是語義和語音相結合的形式系統。作為記錄語言的文字系統,其記錄方式自然會有兩種邏輯取向〔庚午7〕,一是偏向記音,一是偏向記義。歐語選取前者,漢語選取後者。△歐語拼音文字的造字法非常簡單,他把語音的最小拼讀單位——音素離析出來用固定的字母表示,然後任何語詞都一致性地用音素拼寫的方式記錄下來。換言之,歐語造字法有一種一致性規則。 △漢字造字法則不同,它一共有六種造字法,它們就是六書——象形法、指事法、會意法、形聲法、假借法和轉注法[1]。也就是說漢字採用了六大類不同的造字規則,每一類造字規則里同時還採用了多種靈活的變通規則,這許許多多規則相互纏繞著,有時互不相容,甚至相互矛盾。〔大家要注意,根據相互矛盾的規則是可以推論出任何結論的。[2]〕以形聲字為例,形旁為義符,表示該字字義大致的類別,聲旁為音符,表示該字的大致讀音,可形符和義符的選用都沒有一定之規,具體所採用的規則五花八門。先看義符。漢字的義符取用有很大的隨意性。例如,同是表顏色的合體字「紅橙黃綠黑藍紫」,「紅綠紫」取「糹」,橙取「木」,藍取「艹」,黃取「田」,而黑卻是會意字。根據什麼來選取是沒有一定的法規的。次看作為音符的聲旁。大家都知道,漢語聲旁表音準確率不高,例如用「占」作聲旁組成的「站踮玷貼拈鑽砧沾苫」等九個字就有十一個不同的讀音。另外,相同讀音的字卻有不同的聲旁,如現代漢語里讀陰平「gong」的形聲字「功、共、紅、攻、供、肱、恭、蚣、躬、龔、塨、觥」里,其聲旁就有「共、公、弓、光、厷」不等。漢字之所以有聲旁同而發音不同以及發音同而聲旁不同的現象,除了古今語音發生了變化以外,還因為古代造形聲字時,有時同音字取用了不同的聲旁,有時缺乏同音字,取了發音相近的字作聲旁。換言之,古代造字之初,聲旁的取用也無一定之規。再看聲旁和形旁的位置,它們也無單一固定的規則。主要就有六種形式:左形右聲、右形左聲、上行下聲、下形上聲、外形內聲、內形外聲。據古今學者研究,形聲字的聲旁除了表音之外,還可以兼表意義。宋代王聖美首創「右文說」,他說到:「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右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3][附1]王聖美之所以能言之鑿鑿,就在於他在不斷更換概念[附2]:「水之小者曰淺」里的「小」是指深度,「金之小者曰錢」里的「小」是指體積;「歹而小者曰殘」里的「小」是指程度,「貝之小者曰賤」里的「小」是指價值。而更換概念實際上就是在不斷改變規則,如果採用歐語式的一致性規則,漢語中的「以聲求義」就不能成立了。再看會意字。會意是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表意符號以衍生新義的一種造字方法。會意字一般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表意符號組成的複合體。根據形體構造的方式,會意字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異體會意。這類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表意圖像組合而成的。又可大致分為三個小類:1、表示人的行為動作,主要是動詞,這種圖像組合具有一種鮮明的動態感受,憑視覺便可看出其所表示的動作行為。如「休」字。2、表示事物的屬性或抽象的觀念,對這類字不可拘泥於具體圖像,因其意義不在圖像本身,而是通過聯想去判斷詞義。如「武」、「仁」。3、靠被拼合圖像的意義和相互搭配的位置表達詞義的會意字,這是比較晚起的會意字。 例如「忐忑」。另一類是同體會意。這類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的表意圖像組合而成的。如「森」「林」「晶」。會意字除了有多種會意的組合方式以外,其會意的方法是「體會」,而「體會」是十分靈活多變的,更無一定之規。例如「人+木」除了可以體會成「休息」外,應當還可以體會為「植樹」或「搖動」……「手+牛」。除了可以體會為「牧牛」之外,應當還可以理解為「打牛」、「牽牛」、「趕牛」、「獵牛」等義。對這許多可能的會意途徑的取捨,是沒有任何固定法度可依的,它完全取決於造字者主觀心理感悟的取捨。綜上所述,歐語造字,採用一致性規則,而漢字造字採用纏繞性規則,這些眾多的規則是多變的,相互之間可能互不相容甚至相互矛盾,這是在分析漢字造字規則時要注意的[附3]。這裡雖然考察的是造字法,可上述規律已經一以貫之地滲透到了語法的所有層次之中。

注釋: [1]關於六書。象形:是照著事物的大致輪廓用線條描繪出來的造字法。如: 日 水 。指事:遇到有些無形可畫的事理 (抽象意思) 時,就用一些象徵符號,或用已有的象形字加上別的符,合起來去說明事物的特徵。如: 上、 刃 。會意:將兩個或以上的象形文的意思總合,去表達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方法。如:將「日」和「月」合起來便是「明」。如「步」字加上「水」旁,便成了徒步過水的「涉」字。 形聲:將形符 (表示意義的符號) 和聲符 (表示讀音的符號) 組合起來形成一字,以表示意義的造字方法。如 「河」、 「江」等都是形聲字、其中「 氵」 (水) 是形符, 「可」、 「工」 都是聲符。形符表示這個字所指事物的類別或與此類別有關;聲符則表示這個字的讀音 (有些只表示近似的讀音)。 假借:語言中有些詞有音無字,借用它已有的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 如:「自」 原是 「鼻」 的象形字 (象鼻之形),假借來記錄「自己」 的 「自」。「莫」 原是 「暮」 字的會意字 (日在草莽中,以示太陽下山),借來表示否定副詞「莫」。 轉註: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指形似、音近、義同的一組字彼此互相解釋。 如:「考」、 「老」兩字同在 「老」部,讀音相近,意義相通。「考」字的解釋是「老」;「老」字的解釋是「考」,所以是一對轉注字。[2]羅素曾經指出:只要你給出兩個互相矛盾的大前提,我就可以證明出一個女人從煙囪里飛了出去!正因為漢字採用了多種相互纏繞的、有時是互不相容甚至相互矛盾的邏輯思路造字,所以漢字語義學最容易牽強附會。這是特別要引起漢語研究者重視的特點,不理解這一點,會經常誤入歧途而不自知。近代在「右文學」發展出來的「以聲求義」的文字訓詁學派里,其中有一部分解釋就是牽強附會的產物。[3]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四。

附錄: [附1]王聖美在這裡所說的「金之小者曰錢」是很值得懷疑的。我國古代用金屬鑄幣很遲,北京大學裘錫圭先生提交的《先秦古書中的錢幣名稱》,通過考察古書中有關錢幣(指鑄幣)的稱謂,認為「我國錢幣的最古名稱大概就是『錢』。考古發現的商周時代銅貝,主要用為飾物,並非鑄幣。……後來『錢』並成為所有錢幣的通稱」。「錢」字在詩經里已經出現,《詩經·周頌》里有:「命我眾人,庤乃錢鎛」;「《說文》里注「錢」曰:「銚也,古田器,從金,戔聲。」錢是古代農具,似今之鐵鏟。後代借「錢」作「錢幣」的「錢」字是假借字。「小」並非古代農具「錢」的明顯特徵,因此「金之小者曰錢」是說不過去的。王聖美之所以能夠順理成章地牽強附會,是漢語語法中的自指邏輯系統造成的。另外,《說文》注「戔」曰:「賊也。從二戈。《周書》曰:『戔戔。』巧言。(徐錯說:『武器多則必然殘害人,因此因此該字用二戈表示。』)」可見「戔」的本義是「武器多貌".

自指邏輯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允許相互矛盾的邏輯並存,從而可以拐彎抹角推斷出你所需要的任何結論。例如,我們仍然可運用自指邏輯,根據「戔」為「武器多貌」推導出王聖美所需要的任何結論。其推導過程於下:①「戔」者,二戈也,武器多貌;兩戈相向,戰爭也。②戰爭者,「歹」也,兩戈相向,必致殘也,故「歹戔為殘」。③「金戔」者,以武器爭奪金錢也;一切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金錢利益,故「金戔為錢」。④「貝」者貨幣也,「貝戔」者,武力謀求貨幣也;打仗的士兵主要是下民,故「貝戔為賤」。⑤「水戔」乃士兵持戈涉水貌,過河必涉淺水,故「水戔為淺」。清儒和近代學者發展了「右文說」,創立了「以聲求義」的文字訓詁學派。由於漢字採用了多種造字方法,每一種造字法所造出來的字都是很有限的,單純把一種造字規無原則外推就肯定出錯。可以斷定,在所有「以聲求義」的文字訓詁成果當中,肯定有一部分都是牽強附會的產物,這是因為漢語語法中的悖論邏輯為這些牽強附會提供了便當的武器。如何辨別「以聲求義」訓詁成果的真偽,是文字工作者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

[附2]關於更換概念,有一則故事可作參考:有三個秀才上京科考,遇卜者師徒二人,一秀才上前問三人之功名。卜者不言,只豎一指示之。待秀才去後,徒弟問師父豎指之意。師父曰:無論秀才考得如何,我一定靈驗無比。徒弟茫然問其故。師父仍豎一指笑曰:若兩人下第,這是「一人獨中」;若兩人高中,這是「一人獨不中」;若三人俱中,這是「一概得中」;若三人皆下第,這是「一概不中」。徒弟聞之,恍然大悟,一笑莞爾!

[附3]近代時有「新說文解字」論述問世,其中牽強附會者更是多於牛毛。我在網上隨便搜索,就得到了下面的例子〔薛意梅 《說文解字》1999.04.11見:http://www.chinesewaytogo.org/waytogo/phonetic/newwords/newwords.html〕①厭:房子破了,太陽月亮進來了,連狗也進來了,真討厭。②怎:從心從乍(忽然),心中忽然感到不知如何是好。③周:用口會意,經腦思考,善用嘴巴,說出話較周密。④昔:太陽下面或上面有水,勿忘過去洪水泛濫日子。⑤渴:太陽下把人關在盒子里當然想飲水,張口自然是「喝」了。⑥聽:除了耳朵當家外,還得+目(眼睛)及一顆心,觀察+用心才是真正的「聽」。 ⑦盜:上半部即「涎」字, 看到器皿內的好東西流口水,起貪念,就是盜。⑧伏:人犬會意,狗擅埋伏。這些所謂會意字,全都是牽強附會。例如釋「厭」簡直是胡編亂造。還有解釋「聽」,把西方數學中的「+」號都搬過來成了古人造漢字的根據,更是天方夜譚。其餘大抵如此,大家可以自行分析。[附4]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數學家哥德爾用數論形式證明了,任何邏輯系統都有破缺,它們必須在邏輯的一致性和完備性之間作選擇,熊和魚永遠也不可得兼。如果選擇了邏輯的一致性,必定犧牲完備性,總會有正確的命題被遺漏出去。如果選擇邏輯的完備性,必定缺乏一致性,所以冗餘信息大量湧入;而我們單純依靠邏輯本體是無法判斷這些信息的正誤的。哥德爾不完備定律如下: 第一定律、任何一個相容的數學形式化理論中,只要它強到足以在其中定義自然數的概念,就可以在其中構造在體系中既不能證明也不能否證的命題。第二定律、任何相容的形式體系不能用於證明它本身的相容性。〔第二定律的另一種說法是:如果一個公理系統可以用來證明它自身的相容性,那麼它是不相容的。〕不完備性的結論影響了數學哲學以及形式化主義(使用形式符號描述原理)中的一些觀點。我們可以將第一定理解釋為「我們永遠不能發現一個萬能的公理系統能夠證明一切數學真理,而不能證明任何謬誤」從造字法里和後面的論述里可以看出,歐語語法採用一致性邏輯,漢語語法則採用悖論邏輯。語法與思維的決定關係,註定了兩種語言的邏輯特點會反映到思維方式之中去。對此,我們可以從科學和易學的邏輯特點裡得到印證。 物理學採用一致性邏輯,悖論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物理學總是在努力消除悖論;每一個舊悖論被消除的時候,物理學就進了一大步;曾經有好幾次,物理理論取得了大突破,以至於某些物理學家急不可待宣稱:只要再解決一兩個小問題,世界就在我掌握之中!可就在物理學家躊躇滿志的時候,天邊又飄來一兩朵烏雲——新的悖論又象幽靈一樣飄然而至……就在上世紀,物質分裂到夸克層次的時候,波粒二象性的出現宣告了一致性邏輯可以最終把握宇宙的破產——這表明了自然本體到頭來可能就是一種自指系統,悖論將永遠存在。易學採用的是自指性邏輯,它在同一系統里允許相互矛盾的邏輯並存互補。這是一種典型的悖論邏輯。我們只要觀察易學的代表作《周易》對事物的解釋,就可以明白這一點。大家可能看多了用《周易》為科學疑難「揭密」的大塊文章,在這些易學家的筆下,根本沒有《周易》解釋不了的難題。大家只要仔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覺他們總是利用許多套邏輯來解釋同一問題的,其中很多根本就是相互矛盾的邏輯。常見的邏輯解說途徑就有:語義模糊的主卦卦詞和爻詞,變卦卦詞和爻詞,卦名,卦序,爻位說,體用說,卦氣說、互卦說……在此縱橫交錯的邏輯網中,自然可以推導出你所需要的任何答案。這些易學家們不明白,易學之所以「永遠正確」,並非易學比科學特別高明,是易學的悖論邏輯引進了冗餘信息的緣故,「能夠解釋任何疑難」只是一種假象。當然,漢語語法和易學還是有途徑擺脫自己設下的邏輯兩難的,對此我將在後面結合語法分析予以說明。

第5環 客觀自然屬性和主觀心理感悟

歐語語法與漢語語法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歐語語法偏重客觀自然屬性的辯析,而漢語語法偏重主觀心理感悟。顯然,這一特點仍然是由整合式語法和拆分式語法派生出來的。我們仍以造字法為例予以說明[1]。人耳可分辨的語音非常有限,而人腦可區分的語義可謂無限;語音的區分主要決定於語音的客觀自然屬性的辯析,語義的辯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言說者的主觀心理感悟。這些區別,導致了兩種不同的造字法。

△歐語的造字法採用的是拆分法,它根據歐語語音的客觀自然屬性儘可能精細地拆分成最小的音素〔按,實際上是「音位」〕,每一個音素用一個字〔字母〕表示。例如英語只有26個英文字母,俄語有33個字母。也就是說,英語只有26個字,俄語只有33個字。歐語就是用這為數不多的「字」書寫而成。

△漢語造字法運用六書,其中象形法的基礎,其餘五法都是象形字的再利用。象形法的主觀心理感悟作用是很顯然的。所謂「象形」,就是繪製出與事物大致相像的形狀,而是否「象似」,心理感悟就特彆強烈。比如人的形體並不太像現有的「人」字,倒是更加像現有的「大」字;為何取「人」不取「大」,完全取決於主觀心理感悟。從狗的象形字是「犬」來看,肯定是造字之初強調了人是兩條腿的緣故,至於人的形體的客觀自然屬性僅僅處於從屬地位了。由於象形法偏重主觀心理感悟,所以在甲骨文和金文里,一字多形非常普遍。後代儘管對字形作了整理歸併,仍然留下了一字多形的尾巴。例如「水」與「氵」,「火」與「灬」等等。指事法和會意字的主觀心理感悟作用更明顯,指事和會意主要構造意義比較抽象的字,所以更加依賴於主觀心理感悟的取捨例如指事法的上字,是「一」上疊加「丶」,這裡的「一」可表的意義太廣泛了,可以是數目,可以是地面,可以是地平線……如果理解為「地平線」,上面加一點可以理解為「旭」〔太陽初起之處〕,也可以理解為「暮」〔太陽初落之處〕,等等。至於會意法里主觀心理感悟的取捨主導作用,在上面所舉的「休」和「牧」里已經說得夠清楚了。形聲字比較接近表音文字,按理應當主要注重語音的客觀自然屬性的辯析,可是在形聲法里仍然瀰漫著濃郁的主觀心理感悟作用。近代「以聲求義」派訓詁學就證明了部分漢字的聲旁兼有表義作用,這種表義的途徑大都採用主觀心理感悟起主導作用的會意法[丁卯4]。

正是因為兩種語法對於客觀自然屬性的辯析和主觀心理感悟的偏好不同,導致了東西方思維的自然客觀性和心理主觀性的區別。這兩種傾向在中西醫里就特別清楚。西藥分析藥性,注重藥物的分子結構,而中藥完全根據「形、色、味」這些心理感悟極濃的因素判斷藥性。[附1]東西方給事物歸類方法的不同,則更加體現了這兩種相反傾向[附2]。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兩種語法系統決定了兩種思維方式。其中,易學的萬物類象源於漢字的象形造字法更加明顯。對此古人早已有了認識。許慎在《說文解字·序》里就明確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題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許慎的說法只不過倒因為果罷了。按照常理推斷,語言的產生應當在文字之前,文字的產生也應當在易學理論成熟之前。應當是漢語語言的特點決定了漢字的造字法,是漢語語法以及文字造字規律導致了易學理論的形成。在後面的分析里大家將看到,「象形法」在漢語的詞法里,尤其是句法里有重要的作用。

注釋:[1]關於字」、「詞」、「詞素」的定義。「字」是最小又自由的文字單位,它是文字體系中的基本單位。「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詞」是語言中的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實體單位。在漢語里,每一個「漢字」就算「一個字」,而歐語里。每一個「字母」就算「一個字」。這裡的「字」是建立在視覺空間的基礎上的,它不考慮它的服務對象——語音和語義。詞和詞素都要考慮語音和語義的,二者的區別在於能不能獨立運用。在歐語里,一個詞往往由多個語素組成,在這種情況下它自然會由多個字組成。例如俄語里的動詞「讀」的未完成體「чтать」就有兩個語素,實素「чта」和虛素「ть」;前者為詞根,表達「讀」的指稱意義,後者為後綴,表達動詞的語法意義。「чтать」由五個字組成。在漢語里,除了連綿詞〔如「逶迤」〕和外來詞〔如「布拉吉」〕之外,絕大多數一個詞就是一個語素,同時也是一個字。

附錄:

[附1]西醫的自然性和中醫的心理性

長期以來,很多人有個重大誤會,以為科學最講道理,其實科學是最不講道理的的學科,它只是描述現象,從來不解釋現象的來由。「萬有引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科學只描述和計算萬有引力,卻絕口不涉及萬有引力的由來。中國人卻經常解釋現象的由來,只是西方人不大相信易學的解釋而已,西方人之所以不相信,是因為中國人的解釋太富於心理性的緣故。我們可以從西藥和中藥的藥物學看出這種區別。 西藥主要分析藥物的物理的化學成分以及臨床試驗來判斷藥效。中藥主要觀察形、色、香、味等具有強烈心理色彩的性質,依此分析藥效,臨床藥效與藥理分析是齊頭並重,相互補充的關係。

比如說,人蔘為何大補身體?西醫說:人蔘含人蔘總皂甙是人蔘的主要有效成份,含有Rb1、Rb2、Rb3、Rc、Rd、Re、Rr、Rg1、Rg2等多種單體皂甙……然後羅列大量臨床報告,最後下結論:經過大量臨床經驗證明,人蔘總皂甙對那些病有療效。至於人蔘總皂甙為什麼有這些療效是隻字不提的。中醫的理由就多多了:人蔘味甘,甘入脾,脾為生化之源……人蔘微苦,苦入心,可養心安神……這些藥理分析自然同樣有大量臨床作為實證的。

中醫理論中最讓西醫接受不了的就是「象誰治誰」。諸如:核桃象大腦,所以補腦;人蔘其形似人,故大補人體……尤其神奇的是,同是桂樹的皮,中醫認為桂枝在樹枝上,因樹枝條達,故桂枝主發散,散寒解表;肉桂在樹榦上,因樹榦敦厚,故肉桂主溫補,溫中驅寒;同是當歸,歸尾條達主散淤血,歸身瓷實主補血,全歸既補血又散淤血,故養血。用這種用「象啥治啥」的原理治病,在西醫看來是很荒唐的理由,然而此法治病的確有效,治某些病比西醫更有效,這就讓西醫哭笑不得,不得不另眼相看。中醫利用「相像」來治病的方法處處可見。中醫診斷就四個字:望聞問切。望是望「面像」、「舌像」。聞是聞病人「聲像」。問也是問「病象」。最神奇的是「切脈」,是摸「脈象」,根據脈象竟然能主要癥狀說對十之八九。比如說,脈浮在外,因而是表證,脈沉在內,因而是里證;脈快是熱證,脈慢是寒證……其中的芤脈更神奇,芤脈是「如捏蔥管,中空外實」,主失血導致的氣血兩虧;具體脈象是輕模可以摸到脈搏,稍重一點就摸不到了,再重一點又能摸到,象是香蔥式的中空管道一樣,這種脈象居然和「失血」的癥狀如此「相像」,令人嘆為觀止。中醫的耳針、足部療法、手部療法,就是把一個人體圖繪製在耳、足、手上,根據人體模型圖上的臟腑器官的點陣圖來制定相應的治病穴位,居然療效神奇。其配穴方法仍然是「相像」二字。

[附2] 東西方給事物歸類的方法中的自然性和心理性。

化學中的門捷列夫周期表最能體現歐語思維的自然性以及分析手法。它主要根據化學元素電子的層數以及最外層電子的個數來排列元素周期。顯然,元素在周期表裡的位置就完全取決於原素的物理構造,不隨人的心理意識而轉移。這種排列法得出的結論具有唯一性。東方易學領域裡的「萬物類象」是漢語思維象形法的典型。所謂萬物類象,就是根據「相像」的原則,給萬事萬物歸類。「相像」與否雖然也與事物是自然屬性的辯析有關——它們必須有相像的自然屬性的辯析,但事物的屬性是多角度的,取哪一種角度作為「相像」的依據,就具有強烈的心理色彩。同一事物,隨著觀察的角度不同,可以有千變萬化的歸類方式。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常見的萬物類象表裡看出這種歸類方式的心理性。———————————————————————————————— |卦名|乾 |坎 |艮 |震 |巽 |離 |坤 |兌 |———————————————————————————————— |自然|天 |水 |山 |雷 |風 |火 |地 |澤 |———————————————————————————————— |人倫|父 |中子 |少子 |長子 |長女 |中女 |母 |少女|———————————————————————————————— |顏色|赤色 |黑色 |藍色 |紫色 |綠色 |橙色 |黃色 |白色|———————————————————————————————— |性情|健 |陷 |止 |動 |人 |麗 |順 |說 |———————————————————————————————— |身位|右後方|後面 |左後方|左 |左前方|前面 |右前方|右 |———————————————————————————————— |方向|西北 |北 |東北 |東 |東南 |南 |西南 |西 |———————————————————————————————— |五行|陽金 |陽水 |陽土 |陽木 |陰木 |陰火 |陰土 |陰金|————————————————————————————————|天干|丁 |丙戊 |乙 |甲 |癸 |壬 |辛己 |庚 |————————————————————————————————|地支|戌亥 |子 |丑寅 |卯 |辰巳 |午 |未申 |酉 |————————————————————————————————|八門|開 |休 |生 |傷 |杜 |景 |死 | 驚 |————————————————————————————————|形狀|圓形 |不定形|橫亘形|放射形|細條形|三角形|方形 |半圓形|———————————————————————————————— |天體|木星 |月亮 |地球 |金星 |火星 |太陽 |土星 |水星 |———————————————————————————————— |奇經|陽維 |任脈 |帶脈 |沖脈 |陰喬 |督脈 |陰維 |陽喬 |———————————————————————————————— |電子|負極 |三極體|電容 |二極體|線路 |變壓器|正極 |電感 |———————————————————————————————— |行為|震懾 |模仿 |禁止 |創造 |命令 |紋飾 |忍受 |羅嗦 |———————————————————————————————— |品性|崇高的|猥瑣的|靈性的|神秘的|脫俗的|誇張的|柔順的|純潔的|———————————————————————————————— |性質|剛性的|黏滯的|有機的|渾成的|柔韌的|空洞的|厚實的|易碎的|———————————————————————————————— |性質|充盈的|渾濁的|萌動的|爆裂的|反覆的|艷麗的|穩重的|活潑的|———————————————————————————————— |感情|堅毅 |陰險 |憂鬱 |奔放 |優柔 |浮躁 |沉浸 |歡樂 |———————————————————————————————— |動物|鷹 |魚 |狗 |龍 |蛇 |孔雀 |牛 |鸚鵡 |———————————————————————————————— |地形|海天 |溝壑 |高山 |火山 |長河 |沙漠 |平原 |池沼 |————————————————————————————————

這個表說明了,只要有某種相似處,一個卦象可以把許多似乎風馬牛不相干的事物歸為一類。另一方面,同一事物可以因觀察的角度不同而類不同的「象」。例如:一個杯子上有缺口可類兌卦,其形圓可類乾卦,其把柄可類巽卦,其質地可類坤卦,靜止不動可類艮卦,敲上去叮噹作響類震卦,盛有水(或能盛水)可類坎卦,其顏色可能類離卦,這得看我們從哪個角度上去觀察。

[附3]情景感知和作用感知

從邏輯上講,我們對於宇宙可以從兩個不同角度的時空觀來觀察測量,這兩種不同的宇宙觀就是定域性時空觀和非定域性時空觀。所謂定域性時空觀是從拆分式的「點」的角度來觀察宇宙時空,而非定域性時空觀則是從整體性的角度來觀察宇宙時空。其實,這不過是一種「雙邊邏輯實在」在宇宙時空觀中的反映,它們不存在誰對誰錯,只存在邏輯取用中的優先權。所謂雙邊邏輯物理實在是指兩種操作範疇下的物理世界圖象。學過物理學的人都知道,物理學對於能量的定義及理解是從質量與速度等概念來表達的。可是大家如果認真分析這類表述建立的感知基礎就會發現問題:如果在你面前有兩個球體。大小一模一樣,顏色卻是一黑一白;欲分辮此二球體的能量大小,你可以有兩種分辨方法:其一,你可用雙手去抱一抱兩個球體,從你費力多少的感覺來分辨兩個球體的能量大小,如果其中有一個使你感覺「重」,你就會去尋求恢復這「重」的原因,如密度或加速度等等,我們可稱之為「作用感知」,這時你就可能根據其作用關係來建立一套物理學;其二,你還可以去區分球體的顏色(或大小、或左右、或上下等等)來判斷能量大小,顯然,這裡的能量大小的區分方式是「情景感知」,在此我們認為黑色的比白色「重」,如果有人想從此種感知去建立一套物理學,那麼他的第一作工作就是去尋求能量與各種情景感知的聯繫。這兩種感知都有可能建立起實用系統(如果把易學中的應用部分也稱之為科學系統)。在東方,使用「情景感知」,在西方卻使用「作用感知」。這兩類對立的感知方式就是不同時空觀的由來。至於邏輯不過是這兩類感知的符號外化而已(我們也可以看成是互變同構映射現象的體現)。我們可用下圖表示這種平行關係。

|作用感知|———|定域 時空論|———|科學數理邏輯|| | || | ||情景感知|———|非定域時空論|———|易 學 邏輯|

此表就是雙邊邏輯物理實在的象徵圖,它表明的是:無論是從文化角度、數學角度、感知角度、邏輯角度、操作角度,還是其他什麼角度,都可建立相互對立的「雙邊」邏輯。而這一切邏輯都能發生的原因,是由自然本體的本質所給予的。作用感知是歐語語法的感知方法。情景感知是漢語語法的感知方法。情景感知和作用感知,分別與漢語思維的「心理性」以及歐語思維的「自然性」是同構的。在兩種語法的每一個層次,都會看到這兩種感知方法導致的差異。

第6環 對稱性

對稱性是奠定西方科學和東方易學理論的基石。東西方對於對稱的理解和運用有很大不同,而這種差異實際上源於兩種語法結構里的兩種不同對稱方式。在漢語里是整體性對稱,在歐語里是分裂性對稱。我們首先可以從歐語詩歌和漢語詩歌對於音樂性中的對稱手法中,觀察兩種不同的對稱手法。歐語詩歌和漢語詩歌都利用自身語音的特點,運用對稱規律來加強詩歌的音樂性,只是手征性不同。西洋詩無論句法也好,篇法也好,都是應用「平移對稱法」來處理詩歌的語音。英俄語以輕重音為主要語言特徵,故英詩俄詩為輕重律。例如英詩就有l兩大類四小類節奏律:〔一〕輕重律〔asscending or rising meters〕。1、一輕一重律〔iambic or iambus〕;2、二輕一重律〔anapest〕〔二〕重輕律〔descending or falling meters〕1、一重一輕律〔trochee〕;2、二重一輕律〔dactyl〕古希臘於拉丁詩都偏重於長短,為長短律,同樣可以分成「長短律」和「短長律」。所謂「輕重律」、「長短律」,在句法里是把詩句處理成若干音步,把同一音步的「輕重」「長短」格局反覆平移遞推,從而形成鮮明的節拍感。在篇法里也是把同一句的節拍格句反覆平移遞推。英詩「一輕一重」的「淹博律」為例:

x a| x a| x a| x a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x a| x a| x a| x a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x a| x a| x a| x aAnd all that

《周易》時的哲學發微

王新春

內容提要:《周易》是一部以「極天地之淵蘊,盡人事之終始」為宏大學術向度和根本學術宗旨的典籍,在這部寶典中,涵具著卓異的「時的哲學」的智慧。《周易》「時的哲學」發軔於古經而成熟於《易傳》。這一哲學曉示人們,包括人在內的宇宙萬象,都是時的存在。人所值的時與該時下所存在之一切,相對於人就具有了遇的意義;時遇是人所不可自主選擇的,但人卻完全可以成為時遇的成功回應者與駕馭者;挺立人在時遇中的主體性,應時因機適遇而同感性具體的時遇脈動之流相偕成一體,憑藉方法論上的「時中」,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創拓出自己人生德與業上的輝煌。自戰國時代起,這一哲學又與孔子、孟子等的相關慧見漸次融而為一。從此,「時的哲學」成了儒家的基本哲學;「時的哲學」的精神,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中華民族成為一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德業日新的偉大民族。

關鍵詞:周易;時;時遇;時的哲學

經過數代相關人士時斷時續的撰述、潤色與刪編整理,最終以包括古經六十四卦的經文與《易傳》十篇(所謂「十翼」)兩個有機組成部分的形式傳世的《周易》一書,堪稱中國哲學、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部涵具精妙智慧的古老典籍。這部以「極天地之淵蘊,盡人事之終始」(北宋胡瑗《周易口義·繫辭上》「以言乎遠則不御」注語)為宏大學術向度和根本學術宗旨的寶典,它所涵具的精妙智慧,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 「時的哲學」方面。以故,北宋著名易學家和理學家程頤曾經明確指出:「看《易》且要知時,凡六爻,人人有用。」(《二程遺書》卷十九《伊川先生語五》)唯《周易》「時的哲學」發軔於古經,而成熟於《易傳》。

所謂「時的哲學」,乃是以一種特殊的「時」的智慧和視野,觀照、理解乃至回應大宇宙和現實社會人生的哲學。此所云「時」,不可簡單理解為時空之時,因它以時統空,攝空歸時,又納萬象於其中,令時、空、物三者一體不分(所謂言時,則空乃至物即在其中矣),既涵蓋了時空的基本意蘊,更在時、空、物的這種一體不分下,用價值之視野,以人為終極著眼點與關懷處,進一步包含著「時中之物」、「時中之物互動消長的總體格局與情狀,及其相對於人的『機』與『遇』意義」這類更具根本性的意蘊,使「時」成了兼含時、空、物三者而又通體浸潤著濃郁人道價值之精神的範疇。因此,此所云「時」,與其說是一個指涉實然世界的範疇,毋寧說是一個在實然世界基礎上,著重指涉價值世界的範疇;簡言之,它指涉著人所值的特定時空下,大宇宙和社會人生中各相關因素互動消長的總體格局與情狀,及在此總體格局與情狀下的事事物物。

作為一部卜筮之書,古經籠罩著濃重的神秘主義的筮占氛圍。在此氛圍下,環繞著筮占以趨吉避凶這一主題,古經通過視筮佔為某一特定時下的活動,視筮占具體操作向著該時下全幅視野中的周圍世界內的一切開放,視筮占所獲致的卦爻畫符示著與筮問事項相關的該時下周圍世界的存在情狀、及其所涵蘊的未來可能的動變與動變圖景,初步昭示了《易》時的哲學觀念的發軔。依古經之見,人們唯有透過筮占而明了置身於其中的時下之所遇,應時因機適遇而作出適切的回應,方可順利達成趨吉避凶之目的。

在哲學理性漸次顯豁、非理性的神學迷霧慢慢退去的時代文化背景下,通過對古經所初步透顯出的上述「時的哲學」方面的觀念的創造性改鑄與詮釋,《易傳》升華出了成熟的《周易》「時的哲學」。由《易傳》所理解並詮顯的此一成熟的《周易》「時的哲學」,析言之則如下:

在《易傳》看來,《周易》「時的哲學」,其第一步開示於人的,乃是明時之義。

首先,「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序卦傳》)終極言之,《易傳》認為,作為萬物中的一員,人首先是一種宇宙性的存在;而放眼人所在的茫茫宇宙,就不難發現,這一包藏無窮奧秘的大宇宙,乃是一種感性具體的時的存在。

《易傳》令《易》開顯出一種宏大的總體宇宙視野,使得包括社會人生在內的宇宙間之一切,皆全部進入到《易》的學術視野之中,打破了人的社會給人所造成的視界障蔽。在此視野下,《易傳》指出,社會人生的根在大宇宙中,大宇宙是終極意義上的人的生存家園,唯有以全方位的徹底開放的心態,由人的社會放眼其外的世界,人才會大開其眼界,培養並豁顯起一種大宇宙心靈,和一種與大宇宙息息相通、一體不分之意識,並由此而為更好地觀照、認識與定位自身,以及自身而外的萬物,規劃人生之當下及未來,打下可靠的基礎。准此理念,《易傳》具體揭示了與人密切相關的此一大宇宙的所然及所以然。其中它稱:「一陰一陽之謂道」(《繫辭上傳》),「天地之大德曰生」(《繫辭下傳》),「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繫辭上傳》)。天地是生化萬物的「總父母」,父天母地既是陰陽之氣的無盡寶藏,涵具無限的生化潛能,同時又具有無上的好生之大德或盛德,它們通過彼此所含藏的陰陽二氣的交感消長,造化出了一個生生不息、變化日新的大宇宙。天地陰陽之氣的交感消長,落實於相應的時下,大宇宙的生生不息、變化日新,自然也就實現於了相應的時下。《說卦傳》「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這兩段被後世稱為開示後天八卦方位的文字,就具體闡發了具有鮮明時的意味的年復一年往複循環的天地陰陽之氣交感消長與萬物生化的過程,昭示了時的長河無窮延伸下的大宇宙之生生不息、變化日新的具體感性鮮活之脈動。大宇宙的這種脈動,既具有相對的間斷性,又具有絕對的接續性,是相對間斷性與絕對的接續性的奇妙統一:因此脈動要具體實現於每一特定的時點或時段而使其具有相對的間斷性,因此脈動又要因時的長河的無窮延伸而無限展延下去而使其具有絕對的接續性。這種間斷性與接續性,都使得時性成了大宇宙的一個極為突出的特性。落實於某一特定時點或時段的天地陰陽之氣的交感消長,以其相對的間斷性而呈現相對靜止的狀態,並在此狀態下,一則展現出相對穩定的交感消長之總體格局與情勢,一則昭示著以往交感消長的基本消息,一則又涵蘊著未來可能的交感消長之總體趨勢與圖景。同樣,由此所造成的實現於該特定時點或時段的大宇宙之脈動,也以其相對的間斷性而呈現相對靜止的狀態,並在此狀態下,一則展現出相對穩定的脈動之總體格局與情勢,一則昭示著以往脈動的基本消息,一則又涵蘊著未來可能的脈動之總體趨勢與圖景。這種以時間上的時點或時段的相對間隔或間斷為前提,而所具體落實或實現的天地陰陽之氣的交感消長與大宇宙的脈動在上述相對靜止狀態下所展現、昭示以及涵蘊的一切,就是《易傳》所理解的置身於其中的物與人所值之時。這種時,自然是一種大宇宙之時。間斷性是相對的,接續性是絕對的。由於時間的長河要無窮延伸下去,天地陰陽之氣的交感消長以及大宇宙的脈動也要隨之無限進行下去,因此,這種大宇宙之時,也就必然處在持續交替流轉的狀態之中。

其次,由大宇宙層層向下落實,落實到人之為人這一層次,《易傳》指出,人又是一種人文的、社會性的存在。而人所置身於其中的社會人生,同樣是一種感性具體的時的存在。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乾卦·彖傳》)天道變化,地道順成,宇宙萬物各得以正定其性其命。因此,「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說卦傳》)父天母地賦予人及萬物以至正之性與至正之命,而唯有當它們各自能夠保持這種本然之性、命時,大宇宙才會呈現出一種最佳的理想和諧狀態,所謂「保合太和,乃利貞。」(《乾卦·彖傳》)而父天母地賦予人的至正之性與命,乃是一種由人文之仁義所滋潤、並以其為終極價值根基的特殊性與命。以此性與命,人才在境界上遠遠高於其他事物,成為天地造化出的能夠繼天立極的最優秀分子,步入與天地相參的顯赫三才之行列。人文之仁義,是神聖莊嚴的人道之本,但現實的人生,未必與其相契合。《易傳》指出,社會人生正是在或契合或偏離人文之仁義的不同軌道上,接續向前展延的。它的這種接續展延,就形成了其流變不息的感性鮮活之生命長河。這一生命長河的脈動,類乎大宇宙的脈動,也是相對的間斷性與絕對的接續性的奇妙統一。也同是因乎此,而使得時性成了社會人生的一個極為突出的特性。

社會人生之整體,由處於互動中的每一特定個體之人生所構成。各個特定個體之人生,以或契合或偏離人文之仁義的不同方式,在特定的時點或時段上彼此互動著。他們的這種互動,基於以往相關個體互動所造成的當下特定社會人生之總體格局與情勢,而又將令此一總體格局與情勢發生程度不同的改觀,並預示著社會人生未來可能的流變趨勢與圖景。這種同樣是以時間上的時點或時段的相對間隔或間斷為前提,昭示著以往個體人生互動之消息,展現著當下新發互動之前提,預示著未來可能之流變的社會人生之總體情狀,《易傳》認為,就是置身於其中的個體人生所值之時。這種時,有別於上述大宇宙之時,而可稱為社會人生之時。個體人生所值之時,就具體包括大宇宙之時與社會人生之時這兩個基本方面。一如前之所述,間斷性是相對的,接續性是絕對的。由於時間的長河要無窮延伸下去,個體人生間的互動以及社會人生生命長河的脈動也要隨之無限進行下去,因此,這種社會人生之時,也就同樣必然處在持續交替流轉的狀態之中。

現實的個體人生,是特定時間段上的存在。他一則與同一時間段上的其他事物,處於特定的大宇宙之時下;一則與同一時間段上的其他個體人生,處於特定的社會人生之時下。他就是這種特定大宇宙之時與社會人生之時下的特殊時的存在。他所處的上述兩種時,就是他所值的兩種遇。這種時或遇,是先於他而存在的,是他展開其生命歷程、開拓其生活天地的前提。因此,在《易傳》看來,人生的第一步,就是明時,就是對其所值的大宇宙之時與社會人生之時,有一種清醒的了解與把握。

複次,《易傳》認為,存在於感性具體而鮮活的大宇宙和社會人生之上述脈動中的時之義,已為作《易》之聖人通過符號系統的六十四卦的卦畫,作出了相應的表徵和符示。通過這種表徵和符示,以及同時所配備的與此符號系統構成互詮互顯關係的文字系統的卦爻辭的詮釋,作《易》之聖人近乎和盤托出了其明時之義。依《易傳》之見,六十四卦,就是大宇宙和社會人生中之一切的表徵者,就是上述大宇宙之時與社會人生之時及在這兩種時下之一切的符示者。由此,六十四卦亦因而有了其各自特定的「時義」:

「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繫辭上傳》)。陽氣剛而陰氣柔,並由此引發出天人宇宙間陽剛與陰柔兩大相反勢力。大宇宙中的萬物萬象萬變,由天地陰陽二氣以及陽剛陰柔兩種相反勢力的交感消長所引起。發生於特定時下的陰陽、剛柔的這種交感消長,有相應於該時的、帶有該時點或時段之鮮明時性的相應展現。六十四卦的卦畫所表徵和符示的,其一就是大宇宙中陰陽、剛柔的此等交感消長之六十四種總體基本時象。此六十四種總體基本時象,進一步析言之,則可分為相對靜態與動態兩大類時象:前者即特定時下的、處於相對靜止狀態中的帶有鮮明時性特徵的陰陽、剛柔交感消長之總體格局與情狀;後者即在一段特定時的延展下的、帶有各自相應時段之鮮明時性特徵的陰陽、剛柔交感消長之相對有始有終過程,及在此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交感消長之總體大勢。這兩大類時象,每一卦往往兼而表徵、符示之,只是有時側重於表徵、符示其中的一類而已。例如,臨卦,其所表徵的相對靜態之時象,就是「剛中而應」,即九二陽剛居二爻之中位,得中,又與同其處在相應關係爻位上的六五陰柔品性相反而相應和;其所符示的動態之時象,就是「剛浸而長」,即陽剛漸次息長,並有盛長而徹底消去陰柔之勢。(引文皆見《臨卦·彖傳》)

大宇宙中,因乎天地陰陽二氣以及陽剛陰柔兩種相反勢力的交感消長,引發出了萬物萬象萬變。陰陽、剛柔的這種交感消長,具有著鮮明的時性,而由此所引發出的萬物萬象萬變,自然也就有了其鮮明的時性。六十四卦的卦畫所表徵和符示的,又是宇宙萬物萬象萬變的六十四種基本時象。此六十四種基本時象,亦可再細分為類乎如上所云的相對靜態之時象與動態之時象兩大類。

社會人生領域中,因乎個體人生間的互動,而使社會人生展示為各種總體格局與情勢。這些總體格局與情勢,亦皆出現、展示於相應時下,並帶有其所由以出現、展示的相應時點或時段的鮮明時性特徵。六十四卦的卦畫,其所表徵和符示的,又是社會人生領域中的六十四種基本時象。再進一步析言之,則此六十四種基本時象,亦可析為相對靜態與動態兩大類時象:前者指特定時下的、處於相對靜止狀態中的帶有各自鮮明時性特徵的社會人生互動之總體格局與情狀;後者指在一段特定時的延展下的、帶有各自相應時段之鮮明時性特徵的社會人生互動之相對有始有終過程,及在此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互動之總體大勢。此兩大類時象,每一卦同樣亦每每兼而表徵、符示之,只是時或亦有所偏重而已。例如,比卦,其所側重表徵的,是上述相對靜態之時象,此一時象,即「下順從」與「上下應」(《比卦·彖傳》)。所謂「下順從」,即位於下卦的三陰所表徵的臣民,在下而順從居於五爻之位上的陽爻所符示的君王。所謂「上下應」,即卦中九五一陽所表徵的君王,得到另外五陰所符示的上下所有人的應和。再如,乾卦,其所側重符示的,可以看作是社會人生領域中的動態之時象,此動態之時象,最為基本的,就是具有龍一般品格的人,他的由潛而見(現)並最終至亢的過程。(詳《乾卦》爻辭所云「潛龍」、「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以及「亢龍」。)

這就是六十四卦的三個基本方面的「時義」。六十四卦所表徵、符示的這些「時義」,顯然完整涵蓋了前所揭存在於感性具體而鮮活的大宇宙和社會人生之脈動中的時之義。

正因六十四卦涵具著以上三個基本方面的「時義」,所以,即可稱:「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繫辭下傳》)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皆由六爻錯雜而居所成。由陰陽爻之此等錯雜而居所形成的每一卦體,其所表徵和符示的,就是各種不同時下的、帶有鮮明時性特徵的大宇宙和社會人生中的一切。此所謂一切,即此所云「物」所涵蓋的內容。准此,三國魏年青才俊的易學家和玄學家王弼,才進一步天才而扼要地點明了《易》卦所涵具的上述「時義」。他說:「夫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者也」;「卦以存時,爻以示變」。(分見《周易略例》之《明卦適變通爻》、《明爻通變》)

人所值的這種由卦所表徵和符示的時象,因其對人所具有的遭際、際遇和機遇意義,而對人的現實人生產生著不可低估的影響。正因為此等不可低估之影響的存在,所以《易傳》透過其《彖傳》,特別提揭、感嘆了六十四卦中的豫、隨、頤、大過、坎、遁、睽、蹇、解、姤、革以及旅這十二卦的「時義」及其大用。如於頤卦之下稱:「頤之時大矣哉! 」於豫卦之下稱:「豫之時義大矣哉! 」於睽卦之下稱:「睽之時用大矣哉! 」

實則,不唯以上十二卦有其值得提揭、感嘆的「時義」及大用,其他五十二卦亦然。《易傳》特別拈出這十二卦,不過是為了標舉十二個範例,以便誘發人的慧思,使人能夠觸類旁通,也以時的視野去解讀出另外五十二卦的「時義」及大用,並真切通透地領悟到《易》總體的「時的哲學」方面的精妙大智慧。

依《易傳》之見,在明時之後,《周易》「時的哲學」曉示人們,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乘時、應時,如何乘時、應時而崇德廣業,開拓人自身理想的生存發展天地了。

《易傳》認為,依照《易》的理念,因人道賴人文之仁義而得以確立,人文之仁義乃人之為人的終極價值根基,所以,正大的人生追求,就應當是「崇德廣業」。即一則大力提升人的內在形而上的人文德性品位,一則以此為價值根基,努力開拓外在功業,以便既善化他人及社會,又令社會人生形而下的現實生活品質也得以不斷提升。《易》正是這樣一部聖人用以「崇德廣業」的寶典。所謂:「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繫辭上傳》)正是有鑒於此,《易傳》開示,人對於自己所值的、由六十四卦所表徵、符示的大宇宙和社會人生中的各種時遇有所認識之後,唯有直面之,並適切地回應之,才能應時因機適遇,順利實現 「崇德廣業」的人生理想。

在《易傳》看來,現實的人生,乃是置身於一定大宇宙的與社會人生的時遇之下的。這種時遇對於他具有不可抗拒的第一位的優先性或先在性,他必然要不以其意志為轉移地接受既定之時遇的制約。換言之,對於時遇,人,無論他是什麼人,無論他是聖賢還是普通庶民百姓,皆絲毫沒有選擇的自由,他不可以、也不可能自主地選擇自己所希望的時遇,更不可以、也更不可能自主地、輕易地令己所不欲之時遇遠離自身而去。在現實的時遇面前,他所能夠、也是所應當採取的唯一正確選擇,就是直面之,並適切地回應之。堅定地直面並立足於現實的時遇,牢牢地抓住並真正駕馭好它,而不存任何不切實際的空想或幻想,人才能夠變得更加理性而現實,才可望真正邁向成功的人生。

正因現實時遇的這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可選擇性,所以,《易傳》主張,人在保持其濃郁的人文情懷與關懷,而無論何時何地皆絲毫不減弱其對「崇德廣業」的身心投入的同時,還宜涵養起針對於現實時遇的徹然豁達之心境,盡其最大之可能,以一顆平常心,坦然接受而直面各種現實時遇,並有足夠心理準備地、泰然無畏地去主動迎接各種現實時遇的挑戰,切實做到:當迎來較為理想之時遇時,不致得意忘形,反能一則真切地領悟到,時遇的降臨是無一定之常的,理想和不理想的時遇間,每每又是循環流轉的,此時所迎來的的確是較為理想者,未來所將迎來的,卻未必不會是不甚理想者,因而宜深度憂患而自警;一則又冷靜而沉穩地對待此一當下之時遇,百倍珍惜這難得的機遇,充分利用之,以創拓自身人生之輝煌。而當迎來不甚理想的時遇時,也不致悲觀,更不致頹廢,反能一則真切地認識到時遇降臨之無常和兩大類時遇間通常之奇妙而難可測度的循環流轉,認識到,此時所迎來的,的確是不甚理想者,未來所將迎來的,卻未必不會是較為理想者,因而宜保持無限樂觀的精神,面向著永遠充滿希望的未來;一則又理智地面對、坦然地承受此一當下之時遇,以足夠的耐心與智慧,透過自身切實積極的努力,扭轉不利之局,化不利為有利,創拓出同樣無愧於人字稱號的人生之輝煌。故而《易傳》稱:真正的君子,「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乾卦·文言傳》)它並特別頌揚了生不逢時的真正君子,他們之確然不可動搖的崇高人文德操與心志,稱:「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同上)

依《易傳》之見,人生最為理想的境遇,莫過於德、位、時三者的奇妙會合。時是一種遇,位也是一種遇,因此,三者的會合,實際上也可簡稱為德與時的會合,抑或德與遇的會合。《易傳》開示,德、位、時三者奇妙會合的人生境遇,畢竟是甚難為人所遭逢的,人之所逢,常常是一些等而下之的境遇。遭逢前一種情形的境遇,自然最為理想;但遭逢後一類情形的境遇,也並非就意味著人之不可大有所為。通常的現實人生,往往就是在後一類境遇下度過的。遭逢前一種境遇,人自然能夠順利創拓出最為輝煌的人生之德與業;遭逢後一類境遇,也可最大限度地創拓出人生德與業上的輝煌。正因在前一種境遇下實現人生之輝煌較為容易,而在後一類下則較為不易;正因前一種境遇甚難為人所遭逢,而後一類則常常為人所遭逢,所以,人生最為難能可貴的、也是最為真實可靠的,就是在後一類境遇下,最大限度地創拓出上述輝煌。

《易傳》指出,雖然時遇是人所不可自主選擇、反卻只能承受、直面的,雖然人的現實生活世界只能基於其所遭逢的時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時遇面前,人完全成了被動、屈從的存在。恰恰相反,對於現實的時遇,人雖不能自主地選擇,但卻可以自主地回應。只要推出適切的回應舉措,人就完全可以轉化只能承受的被動為回應中的主動,使自己成為能夠順利駕馭現實時遇的主體性存在。因此,問題的關鍵,就是挺立這種人的主體性。

挺立人的主體性,以人為中心來審視處理天人宇宙間的一切事務,就是要人從自身出發,拓展出屬於自己的人文世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天人之序,達成符合自己價值理念的理想天人關係圖景,使自在世界中的存在,化而為浸潤著人文精神的富含人文價值意義的為我世界中的存在,令世界真正成為為我的世界或屬於我的世界。只有世界成為這種為我的世界或屬於我的世界,它對於人而言,才是有價值和意義的,才會成為與人息息相通的人所在的現實真實世界。也只有這樣,崇德廣業的遠大目標,天人關係的理想圖景,才會切實的、最大限度的得以達成。而如前所言,世界萬象,大宇宙和社會人生中的一切,乃是時的存在,乃是時中的存在,因此,挺立人的主體性,以人為中心來審視處理天人宇宙間的一切事務,也就是挺立人於時遇中的主體性,以時為宏觀的大背景,用時的視野,從時中萬象關係格局的實際出發,由人來自主審視處理一切事務,化自在之時為為我之時或屬於我之時,化自在之時中的自在世界為為我之時中的富含人文價值與意義的為我世界,從而達成符合我的價值理念的真正屬於我的時的世界。

挺立人的主體性前提下的化自在之時為為我之時或屬於我之時,就是要使時進入到我的活生生的感性生活世界中來,與我的現實生活世界,與我的鮮活感性生命,融為一體,為我所認識,為我所利用,為我所自主積極地駕馭與回應並賦予新的人文價值與意義。時是感性具體而非抽象、複雜多變而具神妙脈動的,我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也是感性具體而非抽象、變動不居而新新不停的。複雜多變而具神妙脈動的時,與變動不居而新新不停的我的生活世界和生命,它們的相融成一體,就是透過主體性的我對於前者的積極主動而切實有效的駕馭與回應,實現其同步的脈動。

要實現上述同步的脈動,就要求主體性的我首先具體真切把握住時的脈動,令感性變動的時的脈動之流,一直處於我的視野之內,乃至進一步能夠準確預見到其未來動向,使己之思、己之鮮活感性的生命,與之相偕成一體,不再彼此有所隔。在此前提下,主體性的我進而推出與時的脈動之流密相契應的各種具體回應舉措,借時的脈動之流所提供的機遇和舞台,施展自己的身手,開拓契合自己人文價值理念的德與業,並使這種德與業的開拓,因應時之流的演展,穩步向前推進,真正做到「終日乾乾,與時偕行」(《乾卦·文言傳》)。

而要做到這一切,《易傳》認為,人需花費其主要心力予以切實解決的,就是對於當下時遇既洞悉其各個具體環節,又總攬其全局,並在此基礎上,適切因應、回應之。以故《易傳》稱:「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乾卦·文言傳》)

適切地因應、回應當下之時遇,這是一種通權達變的高度人生智慧。擁有這種高度人生智慧,人才會應時因機適遇,創拓出最為真實而理想的人生德、業之輝煌和的人生之境。

適切地因應與回應當下的時遇,實現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命與它的同步無隔之脈動,就需要人真正做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如此方可令「其道光明」。(《艮卦·彖傳》)所謂「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即因時而制宜,因應所逢時遇的具體情狀或情勢而推出相應之回應舉措,採取相應之回應行動。當所逢時遇適宜於人止而不動時,人即宜沉著而勿躁,不輕舉妄動,內斂精神,積蓄力量,以靜觀事變,靜待佳機;而當所逢時遇適宜於人動而非止、有所作為時,人即宜不失時機地推出相應舉措,採取相應行動,積極在時遇所提供的可為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與才華,充分涵育和彰顯自己的人文之德,以不負時遇,而在德與業兩方面皆有稱己心愿的可觀收穫。

《易傳》並透過具體詮釋古經六十四卦的經文,全面開示了人當何以契合時的哲學的精神,而行其對於所逢時遇的適切因應與回應。其例茲不列舉。

《易傳》進一步指出,為切實實現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命與現實時遇的同步無隔之脈動,由主體性的我對時遇的脈動之流作出不滯之速應,人所宜憑藉的,乃是方法論上的「時中」;他所可達致的最佳境界,則是人生德與業的「時中」。

在《易傳》看來,作《易》之聖人指明,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是人回應時遇的脈動之流、拓展人生德與業的最佳方法論;這種中,也是拓展人生德與業所宜達致的最佳理想境界。此種作為方法論的中與作為理想境界的中,並非抽象而固定不變的,反卻是具體而處於流變狀態之中的,是在具體的時遇的脈動之流中,因應之,而得以展現和實現的;離開了具體的時遇的脈動之流,所謂「中」是不存在的,抑或是難以真正得以展現和實現的,至多它只能是虛幻的觀念形態的,只能是空想的理想主義形態的。因此,這種中,只能是各種特定時下的中,即所謂「時中」。此一慧見,無疑也是精妙卓異的;它既不乏超越的理想主義品格,更不乏直面現實的理性、理智、現實性品格。這種理性、理智、現實性品格,就使得此一慧見頗顯親切宜人,避免了空想的理想主義的各種弊端。時遇的脈動之流在難可測度地變化演展著,作為主體性的我在對其作出回應時,就只能準確把握好其脈動,契應其演展的具體情狀,採取相應的中的方法,達致相應的中的德與業境界。有怎樣的時遇的脈動之流情狀,就要採取怎樣的具體中的方法,達致怎樣的最佳德與業境界。時遇的脈動之流情狀不同,這種方法的中與最終所達致的德與業境界之中也就不同。此等方法與德、業境界的中與時遇的脈動之流間的對應,就真正實現了主體性的我與時遇的脈動之流的妙合。在這種妙合中,人的正大人文德與業得以順暢拓展,時接續成為為我之時,人文價值世界與總體天人關係圖景步步進入理想之佳境或妙境。是以《易傳》稱:「變通者,趨時者也。」(《繫辭下傳》)又稱:「以亨行,時中也。」(《蒙卦·彖傳》)《易傳》並透過對古經六十四卦中各卦二、五兩爻所蘊示的形形色色時遇下應然的方法論的與境界的「時中」之義所作的或直接、或間接的具體詮釋,全面展示了其在這方面的識見。

通過上述的努力,所可成就的理想人格,依《易傳》之見,就是能夠「時中」的聖人,亦即所謂「聖之時者」。這種「聖之時者」,就是《易》於《乾卦》九五爻所提揭的「大人」。《易傳》稱: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 」(《乾卦.文言傳》)

由此,大人已臻乎社會人生智慧之「妙境」,他使天人通貫為一體,令人與大宇宙間達致一種和諧一體的理想境地;他使人我通貫為一體,令社會人生達致一種和諧一體的理想境地。他助成、促成了天地好生盛德下的大宇宙更加和諧、更加富有生機和生意局面的出現;他承繼並光大了天地生化萬物的盛德大業,繼創出社會人生的盛德大業,使人無愧於同天地相併立的三才之一和萬物之靈的稱號。

而天地、日月、四時、鬼神以及人等,乃是處在時的脈動之流中的,大人的以上之表現,也是因應處於此等時的脈動之流中的天地、日月、鬼神以及人等的具體情狀,而作出的。因此,必須以時的視野,來理解大人的上述表現,方可有與之相契應的真切體認。而透過這種理解和體認,所可得出的必然結論,就是,大人乃是同大宇宙和社會人生所匯成的時遇的脈動之流一體而無隔的「聖之時者」。

因《易傳》對於上述成熟的《周易》「時的哲學」的詮顯,我們無疑可以深切體認到,《易傳》所闡發的一切思想和學理,皆無一例外地浸潤著「時的哲學」的精神,而為這種精神所籠罩和統攝。尤有進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時的哲學」,乃是《易傳》的靈魂;而《易傳》透過詮釋和闡發古經所推出的整個全新的《周易》學說體系,質而言之,就是一種涵具高度「時的哲學」品格的體系;而且,要而言之,經《易傳》所詮釋和闡發後的《易》的哲學,實際上就是一種「時的哲學」! 因此,人們欲深入而透徹地理解《易傳》及其所推出的整個全新《周易》學說體系,如無一種「時的哲學」的理解視野,將是很難做到的! 換言之,如若沒有一種「時的哲學」的理解視野,那麼人們對於《易傳》及其所推出的整個全新《周易》學說體系的理解,終將是表面的、有隔的!

古經大致成書於西周初、前期,《易傳》各篇則基本先後問世於戰國中後期。《易傳》所闡揚的上述成熟的《周易》「時的哲學」,自戰國時期始,又與孔子、孟子等的相關慧見漸次融而為一,發揮出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孔子曾視通權達變為人回應現實人生之一最高智慧,慨嘆能夠真正擁有這一智慧的人並不多見,而稱:「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他的這一識見,就涵具著豐贍的「時的哲學」方面的深湛意蘊,且必定深深影響過《易傳》。孟子更將孔子推許為「聖之時者」,可謂獨自深有所契於「時的哲學」方面的精妙人生哲理。孟子稱:「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孟子.萬章下》)孔子是臻於這樣一種人生之妙境的聖人,即他已同時遇的脈動之流一體而無隔、能夠應時因機適遇而通權達變、而取其「中」(所謂「時中」)。孟子通過評判孔子(以及伯夷、伊尹、柳下惠諸相關人士)的方式而所透顯出的此一「時的哲學」方面的慧見,顯然是與《易傳》所闡揚的「時的哲學」相通的。此也是北宋傑出易學家和哲學家邵雍作出如下著名斷言的重要原因之一。邵雍稱:「知《易》不必引用講解,是為知《易》。孟子之言未嘗及《易》,其間《易》道存焉,但人見之者鮮耳。人能用《易》,是為知《易》。如孟子,可謂善用《易》者也。」(《觀物外篇·下》)而問世並最終編定於戰國秦漢時期的《禮記·中庸》,其在孔子的名義下所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顯然也是與《易傳》上述方法論與境界上的「時中」理念及理想人格說,甚相一致的。在自戰國時代起的歲月里,因乎特定的歷史文化機緣,《易傳》與這些同自己相通的識見、理念和思想間,發生了融合。從此,時的哲學,成了儒家的基本哲學。儒家從此自覺而明確地以這種哲學的視野思考宇宙,感悟人生,構設理想人生藍圖,並由此而在總體上將其學術思想納入到此一哲學的話語系統下,使其通體充溢著鮮明的時的哲學的精神。因此,程頤曾稱:「學者全要識時,若不識時,不足以言學。」(《二程遺書》卷二上《二先生語二上》)不僅如此,這一哲學,也逐步匯入整個中華文化的發展長河中,成為遍潤後起中華文化的精妙而偉大的哲學。此一哲學的精神,從此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中華民族成為一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德業日新的偉大民族。

現代著名學者方東美先生在其《中國形上學中宇宙與個人》中曾經斷言:「可用一種簡明扼要的說法,藉以烘托點出彌貫在中國形上學慧觀之中的三大人格類型。在運思推理之活動中,儒家是以一種『時際人』(Time-man)之身份而出現者(故尚『時際』),道家卻是典型的『太空人』(Space-man)(故崇尚『虛』、『無』);佛家則是兼時、空而並遣(故尚『不執』與『無住』)。」先生的這一觀點,是頗有見地的。其中,其所言儒家,顯然指的是以《易傳》作者、孔子、孟子等涵具「時的哲學」慧見的人為代表的儒家,以及深受這些人之此一慧見影響的儒家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原書中並未明確標出此是程頤之語,但通觀全書,筆者認為,這當為程頤之言。

②方東美:《生生之德》,台灣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版。

(原載《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

易學中幾個問題答讀者問石銘孫則鳴[一]  問:  請問您什麽是陰陽?陰陽之間的相互感應是否可以可以超越時間,即現在對過去和將來進行感應,在什麽條件下才能感應?這種感應的基礎是什麽?  回:  比如,過去為陰,未來為陽;下降為陰,上升為陽;內為陰,外為陽。但是,有關鍵之處要注意,陰陽慨念並非總是適用〔參見藏山雷學中的「中道極化圖」即可明〕,比如「人體:因上部喜涼,故為陰;下部喜暖,故為陽」,然而,左部與右部不能以陰陽定義,我們欲控制人體上下陰陽的變化,必先由左部與右部之間求取「反象」,才能對陰陽進行轉化。  陰陽之間的相互感應可以跨越時間或空間,但是此時只能傳遞一種我稱之為「類量」東西〔具體的理論推導與實踐證明暫略〕,至於「感應的基礎是什麽?」,我很難三言兩語說清楚〔我是把這些問題放在《金花左道》中說的〕。    問:  請問陰陽在什麽條件下可以轉化?怎樣轉化?基礎是什麽?  回:常規說法是「物極必反」的時候,陰陽就開始轉化了——其實這是廢話一句,因為我們根本不知什麼時候「物極」了。相似的廢話還有「物質可以無窮分割」、「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陰陽陽無窮盡也」,它們好像很深刻,很辯證,但你卻不能於此有任何領悟!〔比如,現在中國有很多辯證法大師,它們似乎對歷史的變化發展有一套不錯的理論,任何一個新的發展也似乎總是吻合他們的那一套東東,但他們就是不能成為歷史的創造者,他們只是事後成為了歷史的解釋者。現在我們用他們那一套東東去訓練數學家、科學家、包括現在的IT行業的學子,仁兄相信會有用嗎!,中國會有趕超他國的可能性嗎?〕  所謂「陰陽轉化」必須借外來的「第三體」的作用,才是可預知的、可控制的。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仁兄肯定會在易學上有所作為,而不會流入凡俗之見、凡俗之行。    問:  請問陰陽的感應和轉化在易學中是怎樣表示的?請問易學是否窮盡了一切陰陽變化和感應的形式?如果是,那麽在現實中又如何把握和應用?  回:陰陽能跨越時空感應,易學中是這樣說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寂然者,即不動也;易言「思不出其位」,此即為不動。比如我們的遊戲心態就是寂然狀態;又如,我們思考問題,當茫茫然沒有思路頭緒,或是思路推到了盡頭,這就是寂然狀態。寂然狀態是一個混沌狀態,在此混沌狀態中,天地人三者混為一體,陰陽紐結成一氣——陰陽的感應基礎就得以成立,「第三體」的作用才會出現——此「感而遂通」也。  陰陽的轉化在易學是用「相綜、相錯」來表示的。比如:卦有爻,爻有陰陽二種,爻變,卦即變,此為「相錯」;卦有位置,卦不變,但卦改變位置,此為「相綜」。相綜法其實於西方數學中的旋轉對稱;平移對稱是相通的,但相錯法,西方數學中沒有。  關於「在現實中又如何把握和應用?」,這個問題太寬泛了,不知從何說起。    問:  太極和無極在我們的經驗層次存在嗎?無極和太極以及陰陽的互相轉化在什麽條件下發生?  回:  無極是一個無實指意義的慨念,它是一個邏輯工具,主要是用來轉換語言的說話方式的。關於太極之理,見「論太極妙用」一文。    問:  陰陽和五行的關係是什麽?  回:易有八卦,相當於八個元素,元素有屬性上的區分,故可概括為陰陽二性;元素之間有相互作用關係,這就是五行。  將五行關係單提出來,並用符號表示時〔即天干、地支〕,可以不用八卦了。這好比數學,我們不用數〔相當於「卦」〕來表關係,只用諸如「A+B=C」之類,而我們的研究重點在「+-×/」的關係上〔這裡的「+-×/=」相當於五行〕。[二]問:您說「人體:因上部喜涼,故為陰;下部喜暖,故為陽,然而,左部與右部不能以陰陽定義,我們欲控制人體上下陰陽的變化,必先由左部與右部之間求取「反象」,才能對陰陽進行轉化。」這裡的「反象」指的是什麽,能否講解一下?  回:  引《風水原理》中的一段:  先有「止象」,再有「反象」。欲得「反象」妙用,我們必須洞察其中關鍵的兩點:一、此「象」是眾象中的反常的、奇異的、不合常理的;二、此「反象」必有另一象與之相呼應,其呼應之象必須來自於「我」。  關於「反象」的具體表現,現略。  問:您能否將易之三式儘可能詳細的指點我一下?回:引《風水原理》中的一段:  「三式」者,即,太乙式、六壬式、遁甲式。現將三者簡要述之。  1、遁甲式  甲遁於戊宮,稱之為「遁甲」。「遁甲」的目的是補萬物的五行不全之氣,因五行之氣不全,就不能感外界他家真氣。  2、太乙式  乙在東方紫微宮〔震宮〕,與相對待的庚〔兌宮〕相合,稱之為「太乙」。故「太乙」主陰陽交合,可化解一切刑、沖、克、害。  又,太乙式與遁甲式本是同氣而出,故遁甲之氣,就是太乙之氣。  3、六壬式  壬藏入申儀,稱之為「壬遁」,之所以現稱「六壬」而不稱「壬遁」,因「壬遁」與「遁甲」重名故也。  「六壬」似與「遁甲」有些類似,不過它們各自的「遁法」卻有本質上的不同——壬藏入申儀,是天干之氣自外而來,遁入申儀之中,故「壬遁」術是外界他家真氣傳入我家,而「遁甲」術是自家之氣與自家之氣相纏繞,即所謂「內真」狀態是也。  「壬遁」與「遁甲」是一隱一顯、一外一內;「遁甲」在我故為顯、為內、「壬遁」在他故為隱、為外。「我家內真」可感「他家外真」,此即真陰、真陽兩兩相應的根本原理。問: 八卦任意兩卦之間轉換算一種關係應有56種,為什麽用五行表示?此外,五行,天干,地支中最核心的學問是什麽?  回:  最核心的學問是:將天干地支中的五行生剋關係與天干地支之間的刑沖合害關係的轉換條件搞清楚。問:  您說:陰陽慨念並非總是適用。我想問您:「大道」、「時間」、「空間」這些概念有陰陽屬性嗎?還有人建立概念的過程能否用陰陽感應來描述?如果能,人是怎樣建立這些無象的概念的如:「大道」、「時間」、「空間」?  回:  這個問題問得很模糊。  「道」作為萬化的根源,強說他有某種陰陽屬性,往往不佳。  然而,如果「道」不能自我開示其內在狀態,我們就不能知道真理的存在〔我們不能自己想像真理,我們的本真的認識能力是以「玄覽」形式的存在的,這在易學中以「坤」來象徵。坤者,承順也,承納也。「他」來顯現,我來閱覽「他」、順從「他」、追隨「他」、聆聽「他」。〕,但是真理一發言,就會進入陰陽範疇,因為「他」註定會使用我們能聽懂的語言——「道」不是一個無情物,故老子曰:「……以閱眾父」,此處以「父」的形象言「道」。  「時間」、「空間」是陰陽活動的舞台,其實它是由想像力構成的,比如「三點」,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可以畫一個三角形,但也可以畫一個圓形……,「時間」、「空間」就是我們以這種方式描繪成的,它來源於意識,但卻不是個人的主觀之物。它明顯依賴陰陽活動的狀態,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它是有陰陽屬性的。  但是,如果陰陽糾纏成一體,只是混沌一氣,這是我們就不能用陰陽慨念了。  關於「人建立概念的過程能否用陰陽感應來描述?」,這肯定是能的,因為一件事情發生了,它就有一個陰陽交感的過程。只是創造性概念的建立過程,我們不能用常規語言來描述,我們必須適用陰陽三體結構的語言。  問:  以下幾個問題關於陰陽感應和陰陽轉換,互相之間有聯繫,希望您一併回答。陰陽轉換中的第三方是怎樣起作用的?在陰陽轉變完成之後是否第三方就不存在了?混沌之器是怎樣起太極妙用的?是否任何兩個陰陽都能形成太極,我的意思是在實踐中可以用某種方法把任何兩件東西通過陰陽聯繫起來?在您的附錄引用四中的「我家」、「你家」、「他家」究竟誰是中極,其中是「我家」和「你家」還是「我家」和「他家」進行陰陽轉化?在我的感覺中,「你家」好象是一個照妖鏡,是否是「我家」和「你家」之間的作用通過「你家」變成「我家」和「他家」之間的作用?  回:「他家」是「中極」,本來無象,但可依「你」來顯象。這裡的關係仁兄必須自己去領會,要說得更清楚,我得費很多筆墨,很麻煩。2003-7-817:58:13鮮花(0)雞蛋(0)amwtg等級:會員文章:3積分:57註冊:2004-3-2第2樓「回:常規說法是「物極必反」的時候,陰陽就開始轉化了——其實這是廢話一句,因為我們根本不知什麼時候「物極」了。相似的廢話還有「物質可以無窮分割」、「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陰陽陽無窮盡也」,它們好像很深刻,很辯證,但你卻不能於此有任何領悟!〔比如,現在中國有很多辯證法大師,它們似乎對歷史的變化發展有一套不錯的理論,任何一個新的發展也似乎總是吻合他們的那一套東東,但他們就是不能成為歷史的創造者,他們只是事後成為了歷史的解釋者。現在我們用他們那一套東東去訓練數學家、科學家、包括現在的IT行業的學子,仁兄相信會有用嗎!,中國會有趕超他國的可能性嗎?〕  所謂「陰陽轉化」必須借外來的「第三體」的作用,才是可預知的、可控制的。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仁兄肯定會在易學上有所作為,而不會流入凡俗之見、凡俗之行。」我非常認同版主的觀點,就象股市的頂點和底點,誰都知道到了極點就會轉變,但又有誰能知道它何時才能到頂或到底呢?這大概就要靠明了「第三體」的要義了。不知版主能否在適當時開示下? 中國神話、隱喻與「幻想世界的內在性」

文/石銘,孫則鳴

寫作此文,也許會有不少人斥之為荒謬,因為現代中國人一般來說都是不以神話傳說為然的,更不用提用神話傳說來為自己的生存增添某種力量、提供某種信仰與指南了。換言之,大多數人根本不承認神話傳說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西方的神話解釋學傳入中國之後,也有極少數的學者據此來解釋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隱喻意義,但是,西方神話解釋學與中國的神話傳說卻極難融合溝通,因為中國的神話傳說所獨具的「幻想世界的內在性」的特點並沒有被注意到。這也難怪,本來就是舶來品的西方神話解釋學,缺少這種針對性的關注是很自然的事。我們不妨舉幾則大家最熟悉的神話實例,來看看中國神話中的「幻想世界的內在性」。

[一]內景世界

大家可能都知道《山海經》這一本書,它是中國最原始的神話著作。借用西方神話解釋學的中國神話研究者最感興趣的是從經文中發現了許多地理知識,從而提出「遠古中國人的活動範圍遠遠超出了我們已知的內陸地區」之類的觀點,他們甚至從《山海經》里確切地找出了中國古人在南美洲、北美洲、西北利亞、南極、北極中的足跡。有人則乾脆把《山海經》看成了遠古的地理書。此說之謬,不值一駁。其實,這些學者研究的思路根本就是錯誤的,因為《山海經》所記載的地理世界原本是一個「內景世界」,其中所謂的山川、河流、人物等等,實際上不過是人體中的五臟六腑、經脈結構所轉化成的「內景」。人體「內景」之所以可以與外在的世界景象相吻合,這是由於內景與外景有神秘的一一對應關係的的緣故。這也正如我們在《藏山雷學》中所分析的一樣:人體經脈結構、人耳結構、眼球結構、地球地理結構、太陽系的結構……它們都可以與後天八卦圖的結構一一對應,更何況只是身內之景與身外之景相對應。前人在內修學中強調「兩重天地,四個陰陽」〔按:身內身外是為兩重天地,身內兩個陰陽與身外兩個陰陽是為四個陰陽〕與《陰符經》中的「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中的原理,它們的來源就在於《山海經》中的隱喻。如果大家仔細研究中國的遠古神話,一定可以從中領悟出東方思維體系所描繪的世界圖示所具有的「內在性」與「心理性」這兩大特徵。

[二]嫦娥奔月

一般道家學者,往往以為道家修鍊之學起源《周易》或《參同契》之類體系,其實不然。中國道家的主要思想恰恰來源於《山海經》以及與之同時的《歸藏》與《連山》。我們先看後漢張衡所引《歸藏》的舊文:「嫦娥,羿妻也,竊西王母不死葯服之,奔月。將往,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蟲余〕。」又:

「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羿妻〔女亘〕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蟲余〕,而為月精。」《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蟲余〕。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酉陽雜俎·天咫》「嫦娥」、「〔女亘〕娥」去女字旁即為「常我」、「亘我」,常者,亘者,永恆、長久之意,故「常我」「亘我」隱喻永恆的我,不死之我。「羿」可拆為「羽」、「升」二字,其意即為羽化飛升。月者,為坎之象,道家仙學認為,欲得不死,必求水中金氣而服食之;坎象即為水,故不死之葯,由水中生出。所謂「月精」,其實暗喻「水中金氣」、坎中之陽也。仙家逆修之道,即由此和盤托出。「吳剛」者,暗喻人「無」「剛氣」。剛者,本指金氣也。吳剛學仙有過,即暗喻此人不能採得水中金氣。「桂」可拆為「木」、「土」二字,吳剛雖手執斧頭,由於無有剛氣,無金不能伐木,故月桂不倒。「桂」中兩個土字,自然是戊己二土,此處暗喻金木交並,必借中央土德於中調和,此土即為後世丹經所言的「真意黃婆」。吳剛為什麼是西河人?因金氣本位於西方。蟾〔蟲余〕二字,暫不知何解。但後世也有仙家能明此意,如劉海蟾、白玉蟾兩位古仙即以此為名,表明他們能解此意。我估計蟾〔蟲余〕二字也是指金氣,如《性命圭旨》曰:「蟾光終日照西川。」此處的「蟾光」即指金光,至於其間的聯繫還有待研究。為什麼不死之葯要求之於西王母?其實古書中有記載,西王母是「西南王母」的簡稱,西南為坤,坤為母,坤者黃婆真意也。紫陽真人在《金丹四百字》的第一段中寫到:「真土擒真鉛,真鉛制真汞;鉛汞歸真土,身心寂不動。」即指出採取大葯「水中金」必借真意黃婆之德。

[三]后羿射日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民無所食……堯乃使羿……上射十日。」《淮南子·本經訓》「羿、逢門者,天下之善射者也。」《荀子·正論篇》「百發之中,必有羿、逢門之巧。」《淮南子·說林篇》「逢門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唯羿愈己,於是殺羿。」《孟子·離婁下篇》日為離,離為心為火,仙家又把心火看成慾火、識神。欲修仙道,必求元神;元神欲出,必在識神已死之後。十日並出暗喻識神猖獗。后羿射日,本指學仙之人必須顯元神隱識神也。「逢門」是「鴻蒙」〔按:蒙有水旁〕的諧音,鴻蒙有混沌初始之意。后羿射日之後,元神顯象,元神又有混沌恍惚之象。此處暗示羿之識神死後,繼之為鴻蒙之神。這就是后羿為什麼會被逢門射死的原因。

[四]黃帝遺珠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譴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口契〕詬索之而不得,使象罔索,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莊子·天地篇》「罔象求而得之,後為蒙氏之女奇相氏竊其玄珠,沉海去為神。」《運笈七簽》卷一百《軒轅本紀》「震蒙氏之女,竊黃帝玄珠,沉江而死,化為此神,即今江瀆廟也。」《蜀〔木壽〕〔木兀〕》卷上玄珠在此暗喻「道」,又比喻為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玄為黑,在五行為水,故玄珠又指水中金氣。「離朱」者,離為火,「朱」指橙色。在前面我們已經指出,離火又指心火、識神,此處又指古天神中眼睛明亮的神。「〔口契〕詬」是古天神中的善辯者。「象罔」者,字面直解就是「形象迷惘」,他是以遇事恍惚、漫不經心而聞名的天神。這個神話隱喻的是:欲得水底玄珠〔即水中金氣〕,必須用恍惚的元神去尋之,方可得到。為什麼「後為蒙氏之女奇相氏竊其玄珠」呢?此處的「蒙」即指六十四卦中的「蒙卦」,有啟蒙、啟始,混沌初開、鴻蒙肇始之意。此蒙卦之意,又可用震卦之意概括之;《周易》云:「帝出乎震。」故震有「啟動」之象〔艮有終止之象,與震相對〕。所以下文中又稱「蒙氏之女」為「震蒙氏之女」,她又為何叫「奇相氏」呢,因能稱「奇相」、「奇門」者,唯震卦而已!

[五]牛郎織女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小說》牛郎、織女本象徵「金情、木性」。五行中「金情」居西方,「木性」」居東方。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七七相會的鵲橋,其實是象徵的丹家所指的「內景隧道」,此「隧道」機緣巧合之時自然顯現,無緣則絕不相通,因其天機難得,神話中就被形容成只有七月七日鵲橋飛架方可得願。其實,《周易》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里的「遂通」,不僅僅是「才通」之意,還有「用隧道相通」之直解。這裡的「隧道」就是「內景通道」。如果有此體驗的人,自然會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六]崑崙仙山

「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崑崙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開明西有鳳凰、鸞鳥,皆戴蛇踐蛇,膺有赤蛇。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王於〕琪樹、不死樹。鳳凰、鸞鳥皆戴〔盾發〕。又有離朱、大禾、柏樹、甘水、聖木曼兌——一曰挺木牙交。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凡、巫相、夾〔上『穴』下『契』〕窳之屍,皆操不死葯以距之。〔上『穴』下『契』〕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服常樹,其上有三頭人,伺琅玕樹。開明南有樹鳥,六首;蛟、蝮、蛇、〔蟲隹〕、豹、鳥秩樹,於表池樹木;誦鳥、〔隼鳥〕、視肉。《山海經·海內西經》仙家稱腦海之內的泥丸宮為「昆崙山」,此山為神話傳說中的不死之山,「仁羿」即「后羿」,當然是指學仙有成之人,故文中「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即指非成仙之人不能得上。至於昆崙山上的奇花異草、奇禽異獸無非是人頭上的五官特徵的象徵。有的是比喻,如「離朱」為眼,「文玉樹」為牙,「甘水」為津液,「大禾」為鬚髮,「誦鳥」為發音器官,等等。有的幾乎是直指了,如「聖木曼兌——一曰挺木牙交」,是口腔和牙齒〔兌在象為口〕,視肉為眼睛,等等。其餘俱可詳解,如「鳳凰」在神話中為太陽中的不死之鳥,太陽本指離卦,在人身為人腦中的識神、心火。余不贅述。因「昆崙山」與不死之學密切相關,故後世仙家常常引此隱喻解說丹學,如張三丰在《大道論》中曰:「崑崙之上有玄門,其竅甚小,陰陽會合時,不許動搖,待其情性相感,自然彼我相通。凡有形質者,不能升入竅內,夫惟真氣橐龠,乃能進於竅內也,故聖人直指先天一氣,沖開此竅,又曰修行之徑路,可以續命延年,修真而全真,無來無去,不生不滅。」《黃庭經》中云:「至道不煩訣存真,泥丸百節皆有神。一部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其中。但思一部壽無窮,非各別位居腦中。(內景經第七章);瓊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當中立。(內景經第二十一章);保我泥丸三奇靈,恬淡閉觀內自明。(內景經第二十一章);問誰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內景經第十九章)另崑崙加水旁即為「混淪」二字,「混淪」與「混沌」之意相同。

[七]後記

行文至此,我也不打算再舉例子了,本來有關中國神話的這類特徵,我可以還找出很多,足夠寫出一本書來了。大家如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研究,我想,只要掌握了中國神話的特徵,利用神話探索一個民族的最深層的文化結構與民族最深層的潛意識應該是可能的。讀罷此文,如果大家僅僅把中國的神話看成「仙家秘笈」,未免太小覷了它。中國最古老的神話所體現的東方思維的「內在性」與「心理性」,貫穿到了中華民族所有的傳統學科領域,從哲學、易學、科技、中醫、天文、語言學、文學藝術……,無不打上它的烙印。甚至可以說,理解了中國的神話,也就理解了中國的一切。

關於股票預測研究的幾篇論文--石銘孫則鳴關於股票預測研究的幾篇論文(重貼)怎樣運用數理分析股票的幾點思路前段時間工作太忙,又有很多意外的俗務羈絆,故沒有及時回答大家的帖子,讓大家自玩自的,實在有些不好意思。大家在這段時間對股票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思路。能否再深入下去?我們提幾條思路,供大家討論時作作參考。我們偏向於運用數理的方法來分析股票,如同四柱類的分析法。四柱類的分析法有個優點,就是可以反覆分析推敲,而六爻梅花類的分析則須一氣呵成,不能再推敲,又不能重複起卦分析,因為前一卦是否正確,不能用後一卦來檢驗;如此檢驗,會使分析陷入無窮後退的死循環。所謂運用數理分析,我們指的自然是易學中的數理,如河圖、洛書之數。不過,如果要運用易學數理,我們還有幾個工作要做。第一,股票數據是如何形成的?第二,怎樣尋求易學數理與股票數據的聯繫?先分析第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股票數據是不停地上下振蕩的圖形,而造成這種上下振蕩的根本原因,則在於股票有一個內在的、潛在的範疇數存在。我們不妨舉例說明:有一組無限大的自然數系列,或大家已經熟知的費波那契級數,很顯然,這種數據如果畫成坐標圖,它們只是一條直線或曲線。但是,如果我們給予它們一個區間範疇,比如,我們以「300」這個數作為最大極值數,簡單地說,上述自然數或極數的最大數不準超過300,如果超過300則除以300取其餘數(大家學過易學,梅花起卦就是除8取余),這些餘數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上下振蕩的坐標圖。大家可能會問,股票為什麼會有一個範疇數在內呢?道理很簡單,因為任何具體事務都有其從生到死的過程,而一個上市公司有其發展的極限,這就是一個範疇,體現在股票上就是一種範疇數。世間具體的事物莫不如此。明白這層道理,我們是不是可以徑直去尋找那個潛在的範疇數呢?不行的!那個範疇數雖然一直存在於「某個地方」,但卻不能找到。原因在於,不同的股票數據,因其為同類,所以產生數據的方法(即演算法公式)是相同的,而它們的區別則來自於範疇數的不同。我們千萬不要以為範疇數是一個常規的、固定的數,它可以是一組數、一個數、一個方程、一個公式,或幾個聯合數組等等。範疇數雖然具體地存在於某個地方,但它本身卻可能是動態變化的,也就是說常規的、機械的思維是把握不到範疇數的。有人可能會這樣提出疑問,既然範疇數作為一個潛在的、具體的最大極限數,並且是不能改變的,那麼股票數據的除權行為是否會改變它呢?我們認為不會,因為所謂的改變也只是那個潛在的範疇數的一個動態行為而已。四柱命理中的命運,一般常規下,人不能改變它,所謂環境、偶然因素對命運有所影響有所改變,是因為不明白四柱中遁甲原理所指出的「攝外緣為內境」的現象。把握不到那個最大的、最終的範疇數,並不意味股票預測沒有可能。最大範疇數雖不能尋得,但我們卻可以尋得一些階段性的範疇數。具體地說,股票數據的一些階段性最高最低轉向點就是所謂的階段性的範疇數。從原理上來講,這些階段性的範疇數既然是統一地由那個最大範疇數所派生的,那麼它們之間一定(也肯定)會存在某種聯繫,如果找出這種聯繫的演算法,那麼,利用這種演算法推出新的階段性的範疇數(也即股票轉折點)也就可能了。現在,我們剩下一個工作,即如何藉助易學數理來理解股票數據。通過分析可知,洛書如與後天八卦比較,那麼洛書就是先天。預測之道,就存在洛書的相對性的先天數理上。後天八卦的五行循環在本質上是一種「比量」、一種「演算法」。股票數據在時間軸上的前進,其象就是一個後天八卦的推廣,只是後天八卦能直觀顯示這個「象」。後天八卦要直觀地顯示股票數據,首先必須把後天八卦和數作一個等價轉換即可。如何等價轉換呢?很簡單,設計一個由無限自然數構成的「反洛書」即可,因為洛書數為先天數,那麼反洛書數即為後天數。何謂反洛書?我們知道,洛書方陣的本質是由幻方來定義的,即縱橫數處處相等。定義反洛書就來一個縱橫處處不相等。縱橫數處處不相等的數陣是一種稱之為烏拉母數陣的東西(也就是大家已知的江恩正方形螺旋數,但江恩對此圖的運用,我們卻認為不正確)。烏拉母數陣中的素數的位置是一個值得大家注意的性質,大家不妨自己去畫一個烏拉母數陣,並把素數標記出來,就會發現有不少素數連在一些直線上。(過幾天,我們會在主頁上加一個欄目,叫「奧秘圖庫」,將把此圖貼進去。)「後天數」(即「反洛書數」)中素數在本質上只能反映時間軸上的節點性質,即「後天數」中的素數可能就是時間的某些節點,它表明時間軸不是一個連續的光滑的數軸。但是,我們不能單純借用反洛書數以及時間軸來觀察數據的轉向點,而必須配合先天的洛書數才能在經驗世界中顯現。大家如果把洛書數在時間軸上繪出,就會發現,洛書數在「二、八」上有兩大類轉向點,此數使得數軸上的空間坐標點不連滑(二、八易位後,就不會有此現象,因「二、八」易位後的洛書,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等價於後天八卦或後天數的。)股市運動與意識結構股市運動歸根結底是一種大眾心理在推動的,如果大眾心理有共同的意識結構,我們研究這種共同的意識結構,也就是在研究股市的運動規律。問題是:存不存在人類共同的意識結構呢?我們認為是存在這種共同的意識結構的。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旁證我們的觀點。如:人類有共同的審美心理,黃金分割率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美;又如,人類有共同音樂感覺,即使是從未接觸過的不同民族的音樂,彼此都能欣賞,所以有人說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再如,八卦結構,其結構更加普通,大至宇宙,小至人體(當然也包括人的心理),都能發現它的體現。事實上,人類的意識結構與物理結構是同構的,比如,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它們是一種物理結構,如果大家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在節氣的前後二十四小時內,天氣極易發生強烈變化(我們已觀察了好幾年,很少有例外),而股市在節氣前後極易發生轉折已是常識。這說明,人類的意識結構與物理結構有共同的規律。我們並不認為可以依據節氣去買賣股票,但是,由於人類有共同的意識結構,並且這種結構似乎是可以數學化的,因此我們如果依此思路研究股市結構與人類意識結構的相互關係,不僅有可能尋找出嶄新的股市預測之途,而且這種研究將有更深遠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和價值。即象、即數、即理易先生提出一種想法,就是要尋找一種大家公認的數理起卦法。我想這是不大可能的。既然要起卦,也就會對數據進行加工,而怎樣加工,每個人的主觀意願不同,加工的方法也就不同。比如,做短線的和做長線的這兩種人,看盤方式是有很大差異的,數據對他們來講,短線以為重要的信息,長線就會不以為然。又以六爻起卦為例,就牽涉到納甲模式的唯一性問題,現有多種納甲模式的預測有效性,至少證明了京房納甲並非天經地義的唯一模式(即大家心目中所謂「科學地客觀地反映了現實的模式」)。類似疑難太多,大家自己可以發掘。雖然如此,也並非再無道路可走。我們以為,應該存在一種相對穩定的「起卦」方法,而且異議也不會很大。下面不妨談一下所謂的新起卦方法。在前面的帖子中,我們提出要以數理(當然是易學中所指的數理關係)的方法來分析股市,可能大家對此有些誤解,以為我們提倡的易學的數理分析方法必定是要起卦的,其實並不盡然。我們曾經多次強調,即象即數即理,自然有數就有卦象,而且數本身即是象,無須另行把數再轉換成卦象的,或是以為需要由外部引入一個新的數,起一個新的卦象。我們以為(大家不要生意見),大家利用現有的易學思路,特別是股票分析的思路,都存在理解上的錯誤(大家的梅花情結、六爻情結太堅固了)。我們這一看法,也包括了張延生的分析法。要知道,張延生的成功,主要是梅花易的功力較深,並且可能還有自己財運較好的因素配合。黑水兄(國際氣功網的站長)可能也被其瞞過。不過,我估計張延生也非故意蒙哄,因為他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數理預測法。張延生就梅花易而言,的確是功力較深的,但他對於易理的見解並不是很清晰的,大家仔細讀一讀他的論文以及他人對他的介紹就可以看出。大家要分清一個界限,即有時易測的功力並不等於易理的見解,大家不可不辯。既然數就是卦,卦就是數,那麼數與數的關係也就是卦與卦的關係,而卦與卦的關係,在易學中存在兩大類,即先天五行關係與後天五行關係。當我們把數據按時間出現的次序依次繪在坐標中,其所形成的圖形就是後天八卦圖,準確地說,是一種「偽無限」的後天八卦圖,而此時的時間軸其實就是後天五行的順時鐘相生關係(此理可參見《藏山雷學》)。後天圖即成,先天五行關係也就潛含其中。我們先來定義「後天八卦圖」的數據中的幾個主要概念:我們知道,一個數、一個象就是一個範疇,既然是範疇,那麼其範疇中的內涵及外延應該有個清晰的數或象來決定。股市數據有很多轉向點,而這些轉向點就是範疇的核心數;一個轉向點與下一相鄰轉向點之間的數,就是範疇的外延部分。我們用後天八卦來作比如,從震卦到巽卦有一段「距離」,此「距離」就是震卦的外延部分。我們的後天八卦也潛含了一點點先天五行關係,它位於後天八卦的坎離二軸上。所謂先天五行關係是指一種完全不同於後天五行的關係,如天干、地支、八卦中的刑沖合害就是先天五行關係,而五行相生相剋則是後天五行關係。如果在一個後天系統中(其實可指任何形式系統)存在先天關係,如後天八卦存在坎離這種與先天八卦相同的卦象對沖關係,那麼藉助這種對稱關係,我們就可以超越時間過程(因為由離卦到坎卦的變化,在後天關係中,是要依次經過坤、兌、乾的範疇轉換的),即從離卦直接藉助先天五行的轉換而得到所需要的卦象--坎卦(即數)。股市數據中所存在的直線所形成的趨勢線關係,其實也就是先天五行關係,但只是偶然出現,如同後天八卦中只有坎離二軸一樣。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如何使潛含的先天關係經常出現。在易學中,我們如果要使每一個卦象與另一任意卦象發生先天關係,其前提就是要求該系統已經形成「遁甲結構」,但是,我們又曾經在《藏山雷學》里指出過,任何一個自然系統都已經是遁甲系統,故股市的數據也不會例外,只是我們很難找出其遁甲點(即先天與後天的交接點)。遁甲點就如同翁文波先生可公度性中的「母元素」,一般來講,我們可以憑直覺或「遍歷窮盡計演算法」來尋找。先寫到這裡,容後再述。股市數理預測研究文章的一些補充針對我們前面的幾篇股市數理預測研究文章,做一些補充。一、股市預測要素股市預測,無非是兩個要素,一是股價發生轉折的時間,二是股價發生轉折的點位(價位)。最理想的當然是同時預知這兩個要素,但只要預知了其中之一,也就能夠穩操勝券了。若預知了轉折的時間,則我們只需在此時日進貨出貨即可,不必斤斤計較價位的細微高低差別;若預知了轉折的點位,則只需觀察和等待,無論何時何刻,只要接近或達到此點位即可進貨出貨。短線和中長線無非是對此二要素的區間的大小和頻率要求不同而已。我們以為,只要能對中長線能有準確的預測已經足夠了,也就是說,我們只要能準確預測出大盤或個股的每一輪熊底和牛頂已經心滿意足;特別是投入的資金較大時,短線的預測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二、股市數理預測的方向我們對於股市數理預測的思路是,無須藉助任何諸如梅花、六爻、六壬之類的預測模式,直接對股市歷史數據進行處理計算,有點類似於翁文波的計算方法,只不過我們的是易學式的、河洛理數式的處理計算而已。這一易學式數理處理的第一步,就是直接把股市的有關重要歷史數據等同於相應的卦象,例如,把某一轉折點看成離卦,某一轉折點看成坎卦,等等。這種處理的理由就是我們所說的「即象、即數、即理」,也就是《藏山雷學》中的「同構映射體」概念。把股市的有關重要歷史數據替換成對應的卦象之後,然後觀察分析各卦象之間的聯繫和規律,從而推算出下一輪股市裡關鍵卦象將出現的時間與位置(即價位點位),也就達到了預測的目的。三、股市與曆法之比較股市與曆法特別是我國的農曆的規律有相通之處:曆法無非是由兩大要素所決定,一是時間的推移,二是氣溫升降的周期性變化(即氣候的周期性變化);股市也是兩大要素,一是時間的推移,二是股價升降的周期性變化。如果用坐標軸繪製它們圖形,二者是極為相似的:橫軸是時間,縱軸是股價(氣溫),二者配合構成波浪式變化。(有趣的是:股市大盤波有逐輪上升的趨勢,而地球的氣溫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是否今後若地球的氣溫逐漸下降時,股市大盤波也會逐輪下降???)地球的氣溫變化,來自於地球與地球之外的星球(主要是太陽和月球)的相互作用。股市股價的變化,來自於股市交易自身的規律與股市之外的種種因素(主要是宏觀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心理影響等等)相互作用。大家有興趣的話,還可以找出很多相似之處。既然翁文波能用歷史數據計算出其後的天災,實際就是營造出了一種「災歷」,沒有理由說我們不能利用股市歷史數據營造出「股歷」來。(順便提一下,一旦這種「股歷」發明出來了,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股市的預測;它的成功將意味著,世界任何事物的發展,如國民經濟的發展、戰爭的發展、人口的發展、流行疾病的發展……我們都可以營造出它們各自的「曆法」出來!我敢斷言,各種「曆法」出現之日,就是東方文化的光華重新普照世界之時!)四、「股歷」、「農曆」與先後天概念如何把股市數據轉換成卦象?我們有如下的理解:農曆的時間軸,即春夏秋冬的遞嬗,是一種順時針連續相生的後天關係,一組春夏秋冬為一年,年復一年,生生不息。而年周期界定,來自於先天數理的推算,先天八卦呈現的是一種對沖關係,而後天的春夏(長夏)秋冬就是後天八卦的同構映射體,此後天八卦中唯有坎離卦對沖,保留了先天的對沖關係,而一年周期的界定,恰恰就是以坎卦的冬至(日影最長之日)為坐標原點推求而出的。借鑒曆法形成的規律,我們就可以找出股市數據的原點和坎離軸。股市中的時間軸,表面上看是光滑地連續前進,但由於有股價轉折點的配合,它也有了類似於農曆中的節氣性質,具備了一種「准周期」(一牛一熊為一個大周期)。因此,股市的時間准周期變化,是一種典型的順時針相生的後天形式。這種後天形式里,有沒有對沖關係的坎離軸?顯而易見,熊市的底與牛市的頂是典型的對沖關係,就是坎離二卦,依此所繪製的趨勢線就是坎離軸。從熊市底與牛市頂的性質來看,也有典型的坎象離象:熊市到來,股市一片沉寂,人心一片暗淡,人人休生養息,是典型的休門坎象;牛市到頂,表面壯麗輝煌,人人興高采烈,莊家乘機出貨,何得而不是虛幻美麗的景門離象?五、預測與遁甲我們尋找出了股市歷史數據中的坎離軸,要能推求出下一個坎離卦的時間或價位(點位),還必須要利用遁甲原理才可推求。例如,在農曆中,雖然子月是推求一年節氣的原點,但真正的年交界點卻是位於艮卦奇點區的寅月,以此而推求春夏秋冬,此處必定牽涉到遁甲原理。對於這一點,我們以後再談。八卦中的八卦假定任一形式系統都是潛在的遁甲系統,那麼數據中的任何兩個轉折點之間的直線連接,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先天五行關係,而且,應該是屬於先天五行的相衝關係。在此基礎上,我再提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一下。我們認為,上述的連線就是一種數據運動的趨勢線,大家對此是不陌生的;有這種趨勢線就必有一種「反趨勢線」,而且此反趨勢線肯定是與本有的趨勢線是相互垂直的(按:必須是一比一的坐標圖中)。大家也許會問:為什麼會有「反趨勢線」呢?我們是這樣理解的。因萬事萬物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有一個向上的力,比有一個向下的力。事物只是有時顯現其中的一面而隱藏另外的一面而已。它們有時顯現陽面,有時顯現陰面。之所以此時顯「此」而隱「彼」,是由「力勢」大小而決定的,雖然顯「此」而隱「彼」,但非「彼」不存在,只是因「力勢」弱小而退居隱位。《華嚴經》對此理表述最精湛(大家可以參讀我們主頁中的《金獅子章》,這篇天才的文章最需要反覆精讀。)第一條趨勢線是相衝關係,與之垂直的就是相合關係了。它們繪製在坐標中就會形成一個局部的十字型的交叉圖,如同坐標圖中的坐標圖。但是,數據轉向點中所潛含的先天五行關係並沒有擴展完全,要擴展完全,只需將十字型坐標的交叉角再平分一次,形成米字型坐標圖,於是,一個包含刑沖合害的「八卦形的坐標圖」就形成了(注意,此圖中的先天五行關係中的「比和」關係還不能直觀顯現出來)。對此我們也許可以看成這是一種「八卦中的八卦圖」。很顯然,依此方法,我們可以繪出很多的八卦中的小八卦,並在原始坐標圖中形成一個相互交涉的網狀圖。如果我們的假設沒有錯誤的話,可能有不少坐標軸會相交於某一點上,而此點極有可能就是未來某段趨勢的轉向點,因為此或隱或顯的趨勢線(或者只是隱的趨勢線)的交合會形成一種新的力勢,使隱的趨勢將變成未來顯的趨勢。當然,在具體實踐中肯定沒有上述步驟這樣簡單,因為我們要尋找的是有效的趨勢線,而所謂有效的趨勢線,又同轉向點的取捨合不合理有關,先天五行中的比和關係就在這種動態的取捨中起制約關係,對於動態的取捨,我們可能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才能做到。先寫到這裡,容後再述。卦中之卦的幾種變體前文所說的「卦中之卦」,在股市分析中,如果要適應某種不同數據的「性格」,那麼,我們可能還有幾個條件要考慮。一、常規的「卦中之卦」是在「1:1」的坐標系中繪出的,但是,由於數據的複雜性以及不同個股的個性,有時可能需要把其它比例(如「1:10」、「1:7」、「1:13」之類)的坐標系的比例當成「1:1」來繪製。換言之,時間與價位的「1:1」概念只是一個抽象的等比概念,而具體到每一個個股數據乃至同一個股的不同時段,此抽象的等比概念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變換成具體的「等比」概念。二、「卦中之卦」的八根軸線肯定有四根指向未來。但是,我們認為此種軸線應該不能無限延伸,它應當有一定的閥域,因為「範疇」(也可說是數或象)的外延有某種極限,不存在無限外延的範疇。具體到四根軸線上去理解,我們可以根據易理而在此指出:一個範疇數(在此是對應一個價位差、一個時間差)的外延可依某種遞歸關係延伸「12」次。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舉一個例子。假定在兩個數據轉向點之間有一個時間差(或價位差,此處暫且不討論價位差問題),依一種最簡的加法遞歸關係,可以有如下數據:1,1,2,3,5,8,13,21,34,55,89,144。在此處「144」是最大的範疇外延。當然,上述的範疇數的延伸方式可能還有其他形式。但是,我們認為其中有兩種方式是值得我們考慮的,一種是最簡加法級數,其原因在於黃金分割比例是這種級數的基礎;另一種是「2」的十二次方根數,它本是音律的基礎。如果股市是一種意識規律在起作用,那麼,音律是這種意識規律的最直接的表述。上述兩種使範疇延伸之數,依直覺來判斷,似乎是一對性質對立的數,具體原因,我們一時還說不清楚。先說到這裡,容後再述。本貼由石銘孫則鳴於2001年1月26日20:20:13在脈搏樂趣園〖《金花論壇》〗發表.

風水原理

(一)風水導言

  風水術起源於易學,它本是易學原理的一個分支應用領域。風水術同易學的聯繫是這樣緊密,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認為,如果不存在易學,那麼風水也就會隨之滅亡。現代研究風水術的人往往把風水同易學分割開來,希望從現有的建築環境學、建築美學,通風采光學,生態平衡學,以及人文環境學中尋找風水術的理論根據,雖然這些新學科有時可以豐富風水學的內容,但其原理卻與風水術的內涵毫不相關,有時甚至背道而馳。我們認為,風水術的獨立存在的意義及價值是風水師應該優先給予考慮並付諸實踐的,附加的現代各種"學"的內容雖然不去故意排斥,但絕不能作為風水操作的主要依據。正如我們所講的那樣,本文所提的風水術將依循易學的原理來解釋,所以,我們的觀點是不會遷就一些先入為主的偏見的;至於正我們的觀點是否與當今某一科學理論衝突,這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範圍。本文所要做的就是希望依循易學原理闡述風水術的應有的內涵。

(二)易學基本原理概論

  風水在中國存在了兩千餘年,作為一種實際應用的模式,如果我們只注意其具體技術、技巧,那麼,我們肯定是不可能真正領悟風水術的內涵,也不可能真正正確掌握風水技術。所以,從下面開始,我們必須學習一些簡單的易學理論,這樣就可以為後文的風水技術提供一個理解的基礎。正如大多數理論體系一樣,易學的基本原理是由五種象數公理組成的,如果我們願意直接承認易學的象數公理,那麼我們就可以接受由此公理中所推導的一切。這五種象數公理分別簡要介紹如下:

1、太極圖

  兩張圖早已眾所皆知,它們都是太極圖,一圖稱為中陽太極圖,一圖是魚眼太極圖,這兩種太極圖的象徵含義各有異同。中陽太極圖的象徵含義是"陰陽互抱,中陽為根",其本義是提示易學象數體系中的陽極性優先原則,以陽性為優先原則當然只是一種人為規定,此規定既出,易學的推理法則的特徵也就潛含在其中了。魚眼太極圖的象徵含義是"陽陰互抱,相互平衡",它與中陽太極圖強調的意義是相反的,主要是表達一種陽陰平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想,這兩種太極圖的聯繫與區別在本文中很難盡述,暫且存而不論。

2.八卦

  八卦是易學的基本邏輯單元。易學把萬事萬物以及各事物的任何層面,根據它們在人們感官上顯露出的形象特徵分成八類,稱之為八卦,每一卦由三個陰陽爻構成,它們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人倫關係是八卦類象的基礎。八卦依次為:男族卦(陽卦):乾 ──老父,震 ──長子,坎 ──中男,艮 ──少男;女族卦(陰卦):坤 ──老母,巽 ──長女,離 ──中女,兌 ──少女。八卦是易學體系中最重要的公理,易學中運用最多的邏輯方法就是以八卦為中心進行萬物類象。所謂萬物類象,就是根據象徵類比的方法,把萬事萬物歸類成八種卦象,歸類的依據是萬事萬物的形態特徵。萬事萬物,只要與父母子女的某種性態形象相類似,就可以分別歸類成八卦,這種歸類方法就叫萬物類象。如:老父為一家之尊,故乾可類為天、紅色、頭、領導、園物……余可類推。學習類象技巧並不困難,我們只要反覆體味卦象的類比含義即成。

  下面為常見萬物類象表:

  乾:天、父、赤色、健、右後方、西北、圓形、木星、陽金、丁、戌亥、開門、陽維脈、電負極、婁奎壁室、震懾、崇高的、剛性的、充盈的、堅毅、鷹、馬、海天一色、電風扇,天線,鐘錶、運動的、彎形的、旋轉的、海天一色、天空、光明、變化的、光澤的、連續的(如長城)、體育場、氣。

  坎:水、中子、黑色、陷、後面、北、不定形、月亮、陽水、丙戊、子、休、任脈、三極體、危虛女、模仿、猥瑣的、黏滯的、渾濁的、陰險、龜、魚、溝壑、水墨畫、鬼、幽谷、山洞、井泉、沼池、模仿(如複印)、月亮、監獄、廁所、藏污納垢之所、抄襲、命。

  艮:山、少子、藍色、止、左後方、東北、橫亘形、地球、陽土、乙、丑寅、生門、帶脈、電容、牛斗箕尾、禁止、靈性的、有機的萌動的、憂鬱、猿、猴、狗、高山、景泰藍、假山、掛衣架、育嬰室、梯、台階、地球儀、沙發、童子、青少年、界限、人、拘、夢、化工廠、實驗室、關卡、阻止、阻抗、內耗、鎖、鏈結、堅而多節、橋樑、心結、情結、運。

  震:雷、長子、紫色、動、左、東、放射形、金星、陽木、甲、卯、傷門、沖脈、二極體、心房氐、創造、神秘的、渾成的、爆裂的、奔放、麒麟、龍、火山、藝術品、象徵物、標牌、簽名、手印、圖騰、符號、符圖、電器、標記、印章、驚嚇、神秘、帝王、雷電、旌旗、鼓、炮、火箭、飛船、醫院、發電廠、性質。

  巽:風、長女、綠色、人、左前方、東南、細條形、火星、陰木、癸、辰巳、杜門、陰喬脈、線路、亢角軫蟹、命令、脫俗的、柔韌的、反覆的、優柔、蛇、長河、扇子、風扇、汽車、繩、直、長葉樹、細長的仙人掌、長、高、風中之旗、落、法律、法院、政府機關、傳遞、傳輸、郵差、仁。

  離:火、中女、橙色、麗、前面、南、三角形、太陽、陰火、壬、午、景門、督脈、變壓器、張星柳紋、飾、誇張的、空洞的、艷麗的、浮躁、孔雀、鳳凰、沙漠、彩電、電燈、火爐、壁爐、駱駝、華麗的飾物、鮮艷的花、金字塔、美容院、光影、虹、霞、影院、展覽館、電影院、躁動、枯焦、政治、思慮、計算、理性、思考、火焰、星星、觀察、心。

  坤:地、母、黃色、順、右前方、西南、方形、土星、陰土、辛己、未申、死門、陰維脈、電正極、鬼未叄觜、忍受、柔順的、厚實的、穩重的、沉浸、牛、兔、平原、電冰箱、書櫃、資料櫃、收藏櫃、保險柜、貯藏室、收藏的、平原、人群、大理石、殯儀館、大會議室、粉末的、米、包、衣櫃、田野、廣場、懶、醜陋、空地、不動產、候車室、圖書館、散熱、解毒、收藏、依賴、順從、承納、收容、公正、意。

  兌:澤、少女、白色、說、右、西、半圓形、水星、陰金、庚、酉、驚門、陽喬脈、電感、畢昂胃、羅嗦、純潔的、易碎的、活潑的、歡樂、鸚鵡、八哥、池沼、半圓鏡子、刀劍、歡喜佛、茶具、玻璃魚池、白陶瓷、白瓷器、音響設備、音樂、微笑少女、毀拆、牙、娛樂場所、情。

3、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己、午、末、申、酉、戍、亥

  如果我們把天干地支循環組合,就會形成60個單元組合,稱之為六十花甲: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癸亥

  天干地支最常用的地方是紀年、占卜、算命等等。天干地支最深刻的地方在於它們之間的單元數量的不對稱性,這一現象後文會重新強調的。

4、五行關係五行是指五種相互作用關係,它們分別使用五種具象名稱──"木、火、土、金、水"來表達事物的五種抽象性態,並用來象徵象數元素之間的五種抽象的相互作用關係。這裡要再次強調,我們不能把五行錯誤的認識成五種象數元素,或者是五種所謂的世界構成元素,它主要是用來象徵抽象的相互作用關係。

常見五行分類表:

木:三與八、肝膽、春、東、青、酸、呼、太極、弱力、甲乙、寅卯、長直形、4.66920…、破缺原理、刑、震巽、比。

火:二與七、心小腸、夏、南、赤、苦、笑、河洛、強力、丙丁、巳午、三角形、3014159…、最簡原理、沖、離、承。

土:五與十、脾胃、四季、中、黃、甘、歌、干支、超荷力、戊己、丑未辰戌、方形、0.61803…、中道原理、局、坤艮、勝。

金:四與九、肺大腸、秋、西、白、辛、哭、五行、引力、庚辛、申酉、圓形、2071818…、極值原理、害、乾兌、乘。

水:一與六、腎膀胱、冬、北、黑、咸、呻、八卦、電磁力、壬癸、亥子、不定形、1.61803…、對稱原理、合、坎、應。

  五行相互作用關係分兩種:一種是後天五行關係,即相生相剋的相互作用關係,如下圖所繪的即是:

  相生含有滋生、促進助長的含義;相克制約、剋制、抑制的含義。另一種是先天五行關係,我們在後文中會看到它們的詳細解說,以及在風水中的運用。

5、河圖洛書 圖5 左圖為河圖,右圖為洛書。這兩張圖在歷史上只是無字天書,明此含義的人甚少,故易學書中少有解釋。現代人用幻方去解洛書,思路早已錯誤。而且這種思路非常容易迷惑一些想使易學科學化的人。河圖洛書實際上是易學的數理模式。限於篇幅,後文將只對洛書的正確用途作一解說。

(三)象數公理中象徵的奇點現象

  常識性的易學理論往往只能注意到易學象數公理中存在的各種對稱性現象。但是,這些對稱性現象並不能提揭示易學的深層本質。易學的深層本質存在於對稱性中的不對稱性現象(也可稱之為"對稱性的自發破缺"),以及消除不對稱性現象的過程之中(亦即本文所說的"遁甲"技術)。

  尋找對稱性中的不對稱性現象,本文我們只從後天八卦入手。至於其他的諸如先天八卦、河圖、太極等等,我們暫且避開不談,因為談論這些象數公理中的不對稱現象只有涉及到極深層面的遁甲原理時才能理解。首先,我們要注意的是:後天八卦的對稱中的不對稱性現象主要不是卦象爻性的不對稱性,而是五行關係的不對稱性,如下圖所示: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到,後天八卦所屬的五行在卦點陣圖中存在一種順時針相生關係,事實上,這種順時針相生關係就是後天八卦對稱性現象的另一種體現;但是,我們同時也注意到,後天八卦的五行相生關係到艮卦時就會失效的,一種自發的非對稱性現象產生了。後天五行相生流轉在艮卦區域的失效,我們稱之為奇點。奇點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有孤零無配、非常規、不正常、奇怪與奇異的意思。比如,中醫稱經脈外的穴位為經外奇穴,也就是指人體中有些穴位不在常規的經脈與穴位的關係之中。現代人對於奇點現象是不會陌生的,如"黑洞"現象本就是相對論體系中指出的奇點現象。所謂黑洞就是一個所有物理法則(包括因果規律)在此失效的區域。這是存在於物理學中的一個著名的對稱中的非對稱性現象。綜合古今文化對奇點的解釋,奇點就是某個系統關係及規律的失效點。這個失效點暗示了系統之中存在著破缺的關係與元素。其實,任何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即公理系統都存在奇性,比如,幾何學中的平行公理就是幾何學公理中奇性現象之所在。諸如此類現象在其他學科中也同樣存在。

  事實上,我們只以後天八卦來象徵奇點的性質是不夠的。如果我們以天干地支來象徵,那麼,奇點的其他性質就會直觀顯示出來。從前文中我們已知,由於天干與地支在數量上是不對稱的,即天干與地支不能建立一一對應關係,它們之間會形成缺口,象數理論稱這一現象為"空亡"。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十花甲中共有六組空亡,易學稱之為六甲空亡:

甲子旬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壬申 癸酉戌亥空

甲戌旬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壬午 癸未申酉空

甲申旬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壬辰 癸巳午未空

甲午旬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壬寅 癸卯辰巳空

甲辰旬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壬子 癸丑寅卯空甲寅旬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癸亥子丑空

  從邏輯上來講,空亡明顯地就是一種對稱性破缺現象,它表明一種形式邏輯不可能與外界同一層次的形式邏輯建立起完全的對應關係。空亡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釋。從地支系統看,天幹缺兩個,是空亡與破缺,但從天干係統看,地支多兩個是冗餘或多餘,所以,空亡、破缺、多餘、冗餘是等價概念。這是觀察角度不同而引出的兩種說法。在風水術中,這兩種角度的理論理解都是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然,上述兩種象數公理所象徵出來的奇點現象並不是孤立的,其它象數公理中都存在,並且,其他象數公理奇點存在的位置與後天八卦是一樣的,但性狀卻截然相反,與後天的奇點性質剛好形成互補關係。關於這些現象。我們曾在專著《藏山雷學》中有所研究,在此不再作分析,以免偏離本文的主旨。關於象數中存在著的自發破缺現象,易學理論提出了一種遁甲原理來解決,即在後天八卦中,用甲木(等價于震卦)排在艮卦的位置上,甲木替代了艮土,這樣一來,五行相生流轉就能貫通一氣。事實上,把甲木排在艮卦之上,它同時等價於艮卦的"相位旋轉"概念,即:艮卦" "相位旋轉180度後就是震卦" ",易學中稱之為相綜關係,艮卦相綜成震卦,稱之為以先天之氣轉化成了後天之氣,顯然,這樣一來,奇點中所含的奇性就消失了。運用遁甲原理同時也能消除其它象數公理中存在的奇點現象,這一點本文很難解釋清楚,我們暫且只須知道有這一概念就行了。


推薦閱讀:

天干用法少人知??時空流變補其全(3)
時空八字玩索
【十干化運初探 ◎貳】兼論子午流注時空概念的天文背景
時空八字---反斷
《奇門時空測彩法》部分內容

TAG:漢語 | 量子 | 漢語語法 | 語法 | 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