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學工作案例100例(二)(精品)
讓學生走進葡萄園[案例]環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美的環境能陶冶人的性情。每個學期一開始,班級布置總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更何況我們新校舍的教室後面一塊雪白的瓷磚牆取代了黑板報。這是因為歷年來的黑板報存在的一些弊端:首先,這塊園地鍛煉的是部分學生(書寫漂亮,繪畫有功底,習作優秀的)。其次,它內容局限(一塊黑板報上無非只三四篇文章)。再次,更換要兩個星期一次。最關鍵的是久而久之,變成了為了檢查才更換。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和功能。基於此,新校舍的教室後面取而代之的就是一面寬大的牆,希望以此給學生一片自由廣闊的展示天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留地」。習慣了黑板報的書寫,偌大的一面牆的布置和設計確實給了師生一個很大的工作量和創造性的任務。給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進行布置,讓我們跟隨鏡頭去看看:A類:時間已是放了晚學,教室里的牆上布置已經完畢,教室里也已經沒有了老師,一切靜悄悄的。B類:時間放晚學過後很久了,教室里仍舊燈火通明,老師還在努力地忙活著,這下子變成了專業設計師了。C類:時間已是晚上十二點,教室里還有老師一個人默默地在布置著。看了這三組鏡頭,再來看看學生的表現。當我們走過一個個教室,發現:A類班級的學生興奮異常,自豪萬分,還滔滔不絕地給我們介紹布置和設計的過程,特色等。B和C類班級的學生同樣高興,可是並不激動,也沒有同學想要介紹的慾望。原因:A類教室的布置,學生做了主角,從設計到策划到布置,全部是學生齊動手。B和C類教室的布置,老師承擔了「全部責任」,既很累又忙到很晚。[評析]看到這則案例,讓我想起這樣一則故事:法國的南部,一向以盛產葡萄而聞名。葡萄種植園的園農們為了把成熟的葡萄早點兒賣出去,將摘下的葡萄堆放在路邊,招攬過往的遊客和顧主。儘管他們個個累得疲憊不堪,但是成筐的葡萄卻很少有人問津。然而,有一個葡萄園裡的生意卻特別的紅火,前來買葡萄的人絡繹不絕。而經營這個葡萄園的園主竟是一個年邁的老婦人。原來她覺得其他園主把葡萄摘下來,再拿去賣既費時費力,又無法滿足遊客盡情參與和自由挑選的願望。可謂吃力不討好。於是,她想了一個辦法,凡是想買葡萄的人,只需在園子門口的鐵罐里投放五個法郎,便可以在葡萄園裡隨意摘上一籃子葡萄。老婦人只是準備了一些籃子,坐在園子的門口輕鬆地收收錢,然而她家葡萄園裡的葡萄卻是第一個賣完。老婦人的經營策略正是抓住並利用了人們渴望參與的心理。試想,如果去路邊購買葡萄,五法郎就只是換回等值的葡萄而已,錢貨兩訖之後,只好提著葡萄走路。而同樣是五個法郎,在老婦人那兒,則可以自由自在地走進園子,可以隨心所欲的選購葡萄,可以縱情飽覽園裡的風光。這種經營方式讓每一個遊客在人格上受到尊重。在採摘中,體驗到樂趣,滿足了內心需求。它的高明之處豈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所能相比的。這位老婦人賣葡萄的成功經驗在於,她多給了遊客一個參與的機會。再來看看我們的老師,A類班級的老師在進行班級設計和布置的時候,讓學生參與其中,在參與中有快樂,有滿足,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開發了潛能,同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感受到教室是我們的家的主體意識,一種親切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學生才會為此樂而不彼。同時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可謂一舉兩得。B類和C類老師,我們在佩服他們對工作一絲不苟,認真踏實的同時,不免要思考,他們少了一份機智,做的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只知道自己默默的付出,沒有學生的參與,沒有師生的合作互動,無形中剝奪了學生思維,嘗試,體驗的權利,抑制了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發揮。[思考]1、讀下面的一段話,說說我國課程實踐中資源意識的差距在哪些方面。有這樣一個說法,美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提上一袋蘋果,一人分一個,讓學生看、摸、聞甚至咬上幾口,然後開始畫蘋果。結果大多數學生第一次畫出來的像西瓜,第二次畫出來的像梨,第三、四次畫出來的才像蘋果。而中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只帶一支粉筆,先對全班學生講畫蘋果的注意事項,然後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示範,學生照著老師的樣板畫出來。結果,所有的學生第一次畫出來的就像蘋果。比較而言,美國的學生雖然畫得費勁且不太像蘋果,但畫出來的卻是「生活中的蘋果」「自己的蘋果」,中國的學生雖然畫得輕鬆且很像蘋果,但畫出來的卻是「黑板上的蘋果」「老師的蘋果」!2、想一想,你身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類似資源?你打算怎樣更好地利用?勞動,可以如此美麗[案例]下午照例又要進行全校性大掃除。中午在校吃完飯後,我踱到班上,看著髒兮兮的走廊和教室,不禁皺起了眉頭。得先把走廊擦乾淨,下午把桌子搬到走廊上,然後才能徹底打掃教室。正尋思著,一抬頭看見班上幾個在校用餐的男生正在走廊上追逐打鬧,我靈機一動,試探性地問:「和老師一起把走廊擦乾淨,行嗎?」聽了我溫柔的命令,幾個男生儘管不太情願,還是拿起勞動工具,和我一道幹了起來。在我的帶動下,大家先在地面上灑了些水,繼而倒了點洗衣粉,便開始拿出板刷、清潔球之類的工具擦起來。雖說是水磨地面,卻磨得極為粗糙,因為很難把嵌在凹縫裡的污跡擦去。我也半蹲著和孩子們邊聊天邊吃力地用鐵絲球擦拭。這時,小胖子孫浩人叫起來:「周老師,我家洗浴缸的塑料刷子最管用,輕輕一擦,污跡去無蹤。」「真這麼神奇?」孩子們紛紛圍上來,要拿手裡的鐵絲球跟他換。我笑著說:「沒想到工具也大有講究,只有擦了才知道哪樣工具最好使,這就叫勞動出真知。」孫浩人則洋洋得意,帶著他的塑料刷子幹得更起勁了。不用我指揮,他專揀最髒的地方擦,看來他挺能幹的,平時還真沒看出來!中午的太陽還挺猛的,我和孩子們脫去外衣,依舊邊擦邊拖。這時孫浩人給我兩個橘子,我輕輕剝開它,塞進孩子們嘴裡,多出的兩瓣給了翟正,這孩子平時父母極少關心他。孩子們一改往日動嘴不動手的習慣,地面漸漸白了,亮了,露出了淺藍、淡綠相雜的水磨花紋來。「哦,終於乾淨了!」我長長吁了一口氣。一直跟在我們後面拖地的呂品向我們建議:「周老師,擦乾淨之後再用水沖一衝,就會更加乾淨了。」「行!」呂品急急打來一盆水,倒在地面上。「呀,真的一塵不染!」「哈哈,幹了之後可以在這兒午睡了。」孩子們興奮地欣賞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快來看呀,多奇妙的景觀!」教室里的女生驚叫起來,指著天花板讓我們看。可不,潔白無暇的天花板竟成了一方池面,那漾著的一圈圈漣漪,映著陽光發出迷離的光點,明晃晃地耀人眼。「為什麼會這樣呢?」驚奇的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連聲嚷著:「是我們的走廊太乾淨了,剛才呂品把水倒上去,太陽光透過玻璃把水折射到天花板上。」我微笑著點點頭。「哈哈,我們生活在水晶宮裡。」「看呀,水面一動一動的,似乎魚鉤觸到了水面。」「我們可以來垂釣了。」------[評析]一次偶然的勞動,學生一個不經意的建議,竟使勞動一下子充滿樂趣、充滿誘惑起來,竟讓我們乾燥、麻木的心一下子濕潤、詩意起來。由此我們想到另外一位中學教師的案例。他發現班上有些同學輕視平凡勞動,他雖然在班會上講了許多平凡勞動的意義和重要性,但學生聽後卻不以為然。於是,這位老師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組織學生到郊外去搞野炊,要求學生清晨四點集合。不少學生以為組織看日出,所以在晨曦來臨之前,都冒著初冬的寒氣趕到了。集合時,只見天上繁星未隱,地上濃霜雪白,街旁的路燈還亮著,整個城市還在酣睡之中。就在這寒氣襲人的黎明之前,幾十位清潔工人卻已經在認真地打掃街道了,紙屑、果皮、落葉等垃圾被一一清除了,林陰大道上露出了清潔的面容。當東方泛起了魚肚白,一輪紅日噴薄而出的時候,整個天地寧靜而美麗,清潔工人的剪影使學生們陶醉了。活動結束後,一位原先輕視平凡勞動的學生,在日記里深情地寫道:「這條大街我不知走過多少次,可是從沒有感到它像今天這麼美,它簡直美得像首詩,而這詩的作者就是我平時瞧不起的清潔工人。清潔工人把我們的生活裝點得如此美好。」勞動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課程,勞動中可以讓德育溶注,讓智育充盈,讓美育流溢。勞動課程的資源也需要我們去創造與開發。[思考]1、你感覺到校園裡勞動教育的缺失了嗎?2、農村的勞動中,往往蘊藏著教育智慧,比如放鴨子,內行的人往往趕好前面幾隻領頭的鴨子,前面的鴨子走好了了,後面的就會自動跟著前面的走,一點也不亂。管理班級是不是有同樣的道理呢?請你挖掘生活中的教育智慧,比如肥田為何收癟稻,比如刀砍樹枝等等。「沒有蛋糕的生日」[案例]主題班會一例:活動主題:沒有蛋糕的生日活動地點:教室活動過程:(1)班主任:同學們每年的生日是怎樣過的?下面我請幾位同學來說說。(2)甲同學:每年過生日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給我買新衣服,另外還買一個大蛋糕。(3)乙同學:我喜歡玩電動玩具,平時爸爸媽媽怕影響我學習,不肯給我買,但是過生日的時候我就可以要他們買了。(4)丙同學:爸爸媽媽說,生日一年才過一次。所以他們會給我買新衣服、新玩具、新書包。------(10)班主任:剛才同學們談了自己每年過生日的情況。大家過生日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買一些禮物送給大家,這說明爸爸媽媽很愛你們(同學笑)。但是有些同學卻互相攀比,比誰得到的新衣服多,比誰的玩具新、好玩。同學們想想這樣做,對嗎?這些禮物雖然現在屬於你們,但是爸爸媽媽買的,是爸爸媽媽的勞動成果,拿爸爸媽媽的勞動成果來與別人比較,不覺得難為情嗎?我們應該比什麼呢?我們能比什麼呢?我們應該比誰的品德好,誰學習認真。(11)班主任:我提議今年大家過生日的時候不要向爸爸媽媽要禮物,過一個沒有蛋糕的生日。不過今年老師會送你們每人一個特別的禮物。------某天中午丙同學:我收到老師的禮物了,是一個「蛋糕」。在我的電腦上看到了,一個很漂亮很大的蛋糕,上面有12根蠟燭,寫著「祝你生日快樂,XX同學!」原來老師送的禮物是一個FLASH動畫。。丙同學:今年過生日雖然沒有吃到蛋糕,但是這個「蛋糕」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蛋糕。我非常喜歡這個禮物。[評析]說到主題班會,特別是主題為批評時下不良風氣時,學生們總覺得老師嘮叨個沒完,而老師覺得自己講了半天,學生還是懵懵懂懂,甚至遇到具體事情的時候還是我行我素。隨著校園網的普及和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小學生特別是高年級的小學生對計算機產生濃厚的興趣,校e文化也隨之流行起來。如果老師們在進行說教的時候,藉助於e時代的工具,使用信息技術的手段,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信息社會進一步走入我們的生活,e文化將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層面,為學生提供越來越廣闊的學習空間和越來越豐富的課程資源。就班隊活動而言,組織形式更靈活了,內容更豐富多彩了,更具備時代的特徵了。[思考]1、你們學校在網路課程資源的開發上有何舉措?談談學校網路課程的構想。2、校園e文化更新了班隊活動的內容,請你以「拒絕遊戲上癮」為主題,設計一次e時代的網路班隊活動。(周墨摘編自《江蘇教育》)課間文化,你關注了嗎?[案例]課與課之間,大家習慣稱之為「課間」。請看幾則課間文化:1、跳皮筋「小豬」念白:小豬今年16歲,參加澳門卡拉OK,穿的什麼鞋?高跟鞋;穿的什麼褲?牛仔褲。跳起舞來扭屁股。2、跳繩遊戲中的一段伴詞:1997年,我練了太極拳,打死了陸依萍,氣死了何書桓,杜飛來報仇,一腳踢下樓,杜飛還沒死,一腳踩淌屎。3、跳皮筋念白(語文版):春姑娘來了,春和景明,春光明媚;夏姐姐來了,驕陽似火,夏日炎炎;秋婆婆來了,秋高氣爽,天高雲淡;冬爺爺來了,冰天雪地,大雪紛飛。4、跳皮筋念白(數學版):1隻青蛙1張嘴,2隻眼睛4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2隻青蛙2張嘴,4隻眼睛8條腿,撲通2聲跳下水------[評析]設置課間,其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心理和生理的需要,調節學生的身體狀態與精神面貌,促進他們更好地成長與發展。在這段時間裡,學生的行為表現不僅僅是上廁所,而更多的是遊戲活動,並且在活動過程中總會折射出濃濃的文化氣息,我們稱之為「課間文化」。課間文化多來自於學生的自發生成,常根據影視故事、電視廣告等改編而成,其中包含著舞蹈律動的韻味,折射著追星族的時尚,體現著兒童的規則意識、公平意識和團隊精神。看看我們當前的課間文化,還缺乏教師的參與與引領,缺乏學科的滲透,呈現出良莠不齊的現象,有的甚至缺乏知識品味而具有低級趣味。如上面的第1則缺乏知識品味,第2則則是非常低級的搞笑。課間文化,也是一項寶貴的課程資源。它的開發,需要教師的介入,需要學科的滲透,需要生生的互動。教師應是課間文化的關注者和先行開發者。各科教師,協作參與,先期開發,尋找學科知識與課間文化的結合點,將學科的有關內容轉化為充滿情趣的課間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互動與情感的交流,創生出鮮活而有現實意義的課間文化作品。如下面的這則拍手對白:今天去春遊,我們小手拉小手,來到小河邊,捧起小蝌蚪。別掉淚,小蝌蚪,我想和你交朋友!媽媽媽媽在哪裡,別怕,請沿小河往下流------課間是學生的天地,課間文化是學生自己的文化,這一寶貴的課程資源,尚待有效的開發和利用。讓我們共同努力,讓課間文化更加自由與舒展;讓我們共同激勵與引導,讓課間文化更加有意與健康。[思考]1、你們學校課間文化的狀況如何,請你做個調查分析。2、舉例說說各科教師在課間文化的開發上能做出怎樣的參與與引領。--------------------------------------------------------------------------------第三章新課程的教學觀——和孩子一同享受成長的快樂新課程提倡的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持續發展的過程。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景,促進學生能動的發展。同時,加強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信息和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範的信息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享,共識,共進。傳統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格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封閉導致僵化,只有開放,才有可能搞活。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於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及今後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生命價值的體現。總之課堂教學對於參與者具有個體生命價值。每個教師都要意識到這一點:課堂教學對他們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自己價值的體現和自身發展的組成。每一個熱愛學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師,都不應輕視作為生命實踐組成的課堂教學,由此激起自覺上好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都能得到生命滿足的願望,積極地投入教學改革。老師是一隻青蛙[案例]那是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同往常一樣,我們又該學習新課了,不同的是有許多老師來聽課。學習的課文是《坐井觀天》。以前,每學完這篇課文,我都要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像,以《青蛙跳出井口了》為題進行說話和寫話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今天我將又一次讓同學們想像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將會怎樣呢?李夢說,青蛙跳出井口後,看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海濤聲嚇得它連忙向小鳥求救。王婉佳說,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野,田野里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兒,上面飛舞著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覺得以前的日子都白過了。孫艷同學竟然讓青蛙坐上了飛機,環球旅行,青蛙一下飛機就感慨「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好啊!」聽課老師都被她的話逗樂了,我也沒想到她會把正大綜藝的廣告詞「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改用的這麼恰當。張雨是新來我班的學生,我看到他把手舉得高高的,便點了他的名。他起來說:「青蛙從井裡跳出來,它到外面看了看,覺得還是井裡好,它又跳回了井裡。」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我也笑了。我打斷了他的話,問大家:「是井裡好,還是井外好?」我示意張雨坐下,隨口說到「我看你是一隻青蛙,坐井觀天。」之後,我又讓大家把自己想的和說的寫出來。在批閱同學們交上來的作業時,我看到張雨續寫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來到一條小河邊,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聽到一聲大吼:「不要喝,水裡有毒!」果然,水上漂著不少死魚。它抬頭一看,原來不遠處有一隻老青蛙在對它說話。它剛要說聲謝謝,就聽到一聲慘叫,一柄鋼叉正刺穿了那隻老青蛙的身子,那隻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掙扎。青蛙看呆了,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往回趕,又跳到了井裡,還是井裡好,井裡安全啊!我的心被震撼了。河水裡常漂有死魚,菜市上也常有賣青蛙的,這都是有目共睹的,讓青蛙跳回井裡又有什麼不好呢?可我卻沒有給他一個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可我竟然說他是一隻坐井觀天的青蛙。孩子的心靈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來的恰是自以為是的我自己!收起笑,我在張雨作業的空格里工工整整地寫下一句話:「對不起,老師是一隻青蛙。」[評析]課程實施視野中的教學是「兩代人」的信息為背景,以語言為中介的一種溝通,教師與學生各自憑自己的經驗,因各自獨特的精神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討,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倡導的把學生看作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活動的主體,弘揚學生主體精神的學生觀。教師不僅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友愛每一位學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學生,保護每一位學生。案例中的教師沒有給張雨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可能因為張雨「還是井裡好」的回答是在教師的預設之外的,是沒有預約的,這或許是可以原諒的。當我們的教師竟然說他是「一隻坐井觀天的青蛙」,這不僅僅是對學生主體的踐踏,而且是對學生人格的蔑視。學生的信心、自尊、思維,都將受到嚴重的傷害。慶幸的是我們老師擋住了學生的口,卻讓學生的筆下處於開放狀態,讓學生有傾吐表達的機會。「孩子的心靈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來的恰是自以為是的我自己!」我們的教師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用語言和行動向學生表示歉意,是對學生主體最好的尊重。最優秀的教師必定是充滿愛心的人文主義者。[思考]1、反思自己或身邊的同行,有無違背現代學生觀,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做法或現象,如:罰抄生字,上課站著聽講,為學生布置重複性的作業等等。您有沒有考慮過對不同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譬如一部分必做題,一部分選做題。列舉一兩個正反兩方面的例子(課堂內外均可)。2、做一次調查: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喜歡上學嗎?有無學生已習慣於老師布置什麼就做什麼,長假中學生無所適從(喪失了自我),想上學?請分析調查的結果和學生的原因,並與同行探討改進的措施。教什麼課都不要忘記是在「教人」[案例]杭州朱樂平老師,剛一上課,就列出討論的問題:下表中是小明、小紅和小強在三次考試中的數學成績,請判斷三個同學中哪一個人的數學成績比較好?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小明638490小紅827880小強968166問題一提出,各小組立即展開熱烈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爭先發言。生1:我認為是小明。因為從表上看,小明的成績一次比一次好,而且在最後一次考試中他考的分數最高。生2:我認為小強的成績比較好,因為他的平均分數高。生3:小紅成績好,她成績的比較平穩,不像其他兩人有時考得好有時考得不好。生4:小強好,他第一次臨場發揮最好,考了96分,是所有分數中的最高分。生5:(振振有詞地):小明好。雖然第一次他考得最差,但第三次他考得最好。俗話說,誰笑到最後,誰就是真正的勝利者。生6:我認為小強好,因為他前兩次都考得很好,第三次可能是考試失誤。生7:小明好。因為他第三次考得好,說明他現在是最好。(注意:他用了「現在是」這個詞。)師:剛才大家講出了這麼多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這說明我們選擇不同的標準,在不同的標準下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所有的同學都若有所悟地點頭。課上到這兒,聽課的老師都認為帷幕將要拉上。可朱老師並不滿足,只見他話鋒一轉。)通過這個例子,你們有什麼總結的話要說嗎?大家略一沉思,又紛紛舉起了小手。生1:考慮問題時,應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思考,這樣可以拓寬我們的解題思路。生2:想問題不能光憑一些數據,而應該把各種情況綜合起來考慮。生3:我認為面對問題時,只要我們善於開拓我們的思維,就能想出各種方法來。生4:語文有多種答案,而數學往往是一種答案,所以我們要努力改變這種現狀。數學也可以有多種答案,就像剛才的例子。師進行再次調控:同學們說的真棒。剛才總結的是在解決數學問題方面的一些觀點。那麼在做人方面呢:(又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生1:做每件事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應該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想。生2:看一個人,不能只看到他的缺點,還要看他優點,每個人的優點應該是大於他的缺點的。生3:多方面地看一個人,然後再總結,千萬不能光憑一件事就斷定一個人怎麼樣。生4:看問題不能光用一種老方法,而要用新穎的眼光來看問題。生5:看一個人不能只看外表,要看本質。生6:解決問題要多用自己的腦子想,不能光聽別人怎麼說。生7:應該允許每個人有自己的方法。比如吃麵包時,不一定非要同時吃牛奶,也可以是果醬或其他什麼的。[評析]我們常說,教師的勞動的對象不是無生命的自然物質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感情、個性和主動性、獨立性、發展性的活生生的人。但是,在事實上,教育工作者常常把人「物化」,忽視了教育場所中「人」的活動和「人」的感受。而朱老師的課堂是學生生長的地方。他給知識注入生命,點燃了孩子的求知慾望,他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發展。學生通過體驗去感受事物,通過交流去認識事物,讓學生在獨立探索中成長,讓學生在自主發展中成熟。朱老師的課堂又是教師生長的地方。教師在其推進的多種可能性過程中體現了對教學過程的高超把握,在極富創造力和生命力的動態過程中,不斷激活新的教學狀態,真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的充分自由發展。[思考]1、你認為課堂中的生命意義表現在哪些方面?2、課程標準中的有關內容對課堂的活力將會產生哪些積極的影響?呼喚失落的「水晶鞋」――由一堂閱讀課想到新課程改革[案例]上課鈴響了,孩子們跳進教室,這節課老師要講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師先請一個孩子上講台給同學們講一講這個故事。孩子很快講完了,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然後開始向全班提問。老師:你喜歡故事裡面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麼?學生:辛黛瑞拉(灰姑娘),還有王子,不喜歡她的後媽和後媽帶來的姐姐。因為辛黛瑞拉善良、可愛、漂亮……後媽和姐姐對辛黛瑞拉不好。老師: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辛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學生:辛黛瑞拉會變成原來骯髒的樣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哎呀,那就慘啦。老師:所以,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另外,你們看,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裡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面前,不然你們的朋友要嚇著了。女孩子們,你們更要注意,將來你們長大和男孩子約會,要是你不注意,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他們可能就嚇昏了。(老師做昏倒狀,全班大笑。)老師:好,下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地面對這個問題!學生:(過了一會兒,有孩子舉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後媽,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老師:為什麼?學生:因為,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后。老師: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後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他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們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老師:孩子們,下一個問題:辛黛瑞拉的後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為什麼能夠去,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學生:因為有仙女幫助她,給她漂亮的衣服,還把南瓜變成馬車,把狗和老鼠變成僕人……老師:對,你們說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是不是?學生:是的!老師:如果狗、老鼠都不願意幫助她,她可能在最後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學生:不會,那樣她就可能成功地嚇倒王子了。老師:雖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幫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幫助還不夠。所以,孩子們,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我們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們需要他們。我也希望你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老師:下面,請你們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後媽不願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學生:不會!那樣的話,她就不會到舞會上,不會被王子看到、認識和愛上她了。老師:對極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參加舞會,就是她的後媽沒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沒有用的。那麼,是誰決定她要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的?學生:她自己。老師:所以,孩子們,就是辛黛瑞拉沒有媽媽愛她,她的後媽不愛她,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她才可能去尋找自己期望得到的東西。如果你們當中有人覺得沒有人愛,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樣有一個不愛她的後媽,你們要怎樣?學生:要愛自己!老師: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創造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人能夠阻止辛黛瑞拉參加王子的舞會,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當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對不對?學生:是的!!!老師:最後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學生:(過了好一會兒)午夜12點以後,所有的東西都要變回原樣,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老師:天啊,你們太棒了!你們看,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你們相信嗎?孩子們歡呼雀躍。[評析]這是美國一所普通小學的一堂閱讀課。新課程改革,像是一縷春風,吹進我們的課堂。當我們審視著站在講台上的自己,面對著講台下一雙雙渴望的眼睛時,心裡涌動著衝動,也飽含著不安。我們有這樣的激情嗎?我們有這樣的思想嗎?我們有這樣的胸懷嗎?我們有這樣深邃的思考嗎?是因為課程改革了,是因為用新教材了,是因為執行新課程標準了,馬上我們的授課方式和授課思想立即就與新課程無縫接軌了嗎?行政的拉動能夠代替靈魂深處的思想的嬗變嗎?強行的切入能夠療治我們的思想的沉痾嗎?盲目的跟從能夠把住新課程改革的命脈嗎?失落的「水晶鞋」,狠狠地抽打我們的每一根神經,拷問著我們的教育靈魂,我們不是缺少眼睛,而是缺少發現智慧的眼睛、發現美的眼睛、發現生命價值的眼睛。站在新課程改革的門檻上,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拚命地向外爬,想掙脫思想的枷鎖,最後還是狠狠地摔在自己設計的陷阱里。可悲的不是陷阱和稻草,而是失落了精神支撐的人。無欲、無為的平淡,有容、有法的從容,永遠是引領我們走出沼澤的嚮導。讓我們以一顆平常之心,一顆智慧之心,一顆仁愛之心,引領孩子們搏擊在21世紀;我們以感激的心情、博大的情懷、包容的胸懷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孩子。[思考]1、案例中失落的「水晶鞋」暗指我們課堂教學中缺失了什麼?讀了這篇案例,你有哪些感悟?2、如果你教這一課,你是如何引導學生去認識感悟的?晒乾的金魚[案例]有一次一位家長向老師反映,星期天他的孩子在家裡把他養的魚缸里的十幾條金魚都晒成了魚乾。末了,這位家長氣憤地說:我這孩子怎麼了,一點沒人性,一點沒同情心;心態那麼不好,那麼殘忍。會是這樣嗎?老師對這位家長的話產生了懷疑。晨間活動時,這位孩子走到老師跟前悄悄地說:「老師,小魚和人不一樣,是嗎?」「是呀,你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人不曬太陽會缺鈣,我媽媽告訴我的,小魚曬太陽他就會死」。說完,孩子難過地低下了頭。原來如此,孩子是因為想讓金魚補充鈣質而想到了這個辦法。[評析]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們不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個心靈來感知周圍世界的。」知識的獲得離不開實踐,孩子的主動實踐則更可貴,只是孩子的實踐常常不為成人所理解。其實,我們小時候又何嘗沒有這樣的行為,我們也曾讓小雞學游泳,讓小鴨學爬樹,愛迪生小時候不也曾孵過小雞?善待孩子的奇思妙想,尊重孩子的實踐,讓孩子主動發展。老師好比一張弓,學生就是有生命力的箭。我們有責任做一張強有力的弓,把每個學生送上美好前程。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不也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著孩子嗎?也常常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一位媽媽常帶孩子去玩具店,可孩子每次吵著要回家,媽媽有些不明白,這麼多玩具對孩子應該有吸引力,可當她有一次蹲下身子系鞋帶時,才豁然發現,孩子眼中看到的只是人來人往的大腿,商店的高高櫃檯擋住了孩子的視線。蹲下身子,才能發現孩子眼中的世界,你才會走進孩子的心靈,孩子們也才能以自己的經驗感受著屬於他們的那片藍天,那片土地。21世紀的教育強調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種人類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如果當時這位家長能耐心地與孩子對話,了解孩子的奇思異想,或許她就不會下這個結論。重視與孩子的對話,才能讓我們了解孩子。對話使教育真正成為人對人的教育,使兒童變得容易理解,對話意味著教師要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心靈的溝通,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同時也意味著教師與兒童之間的思想、觀點相互碰撞,相互激發,教師會從兒童那裡看到優於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創意。對話使教育變得精彩,有活力,成為教師與兒童,兒童與兒童之間相互敞亮,彼此接納,共同創造,共同分享的過程,對話使我們重視兒童,使兒童成為與教師合作,共同探索的具有獨特精神世界的鮮活生命。[思考]1、分析一下你或同事有沒有充當過故事中的這位「媽媽」的行為。2、做一次調查:學生心理真正喜歡什麼樣的老師?正視學生的要求,走向教學成功[案例]自詡連續七年教六年級數學的我閉著眼也能將書從頭教到尾,也自詡在學校教書水平還可以,好多家長願意將孩子送到我的門下,沒想到我「栽」在一個學生身上!那是六年級一開始的一節分數乘法計算新授課,課堂上我按部就班地帶領學生探究計演算法則。此時只見陳曦眼睛發獃,肯定是開小差。再看還有幾名同學東倒西歪,像在聽實際並沒有聽。陳曦是教師家的孩子,家長打過「招呼」。聽前任老師說他對感興趣的課才會認真聽,我得管管他。「陳曦,你在幹什麼?」我大聲喝道。他搖搖晃晃地站起來,一臉的不在乎。「上課不能開小差,不然成績會下降的。」我苦口婆心。他臉通紅,「我不是開小差,你講的東西我早就會了,我不想聽。」從來沒有學生敢當面這樣評價我的課堂教學,我不禁怒火中燒,但考慮到自己的教學任務還沒有完成,於是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竭力恢復自己內心的平靜。「你會了,也要仔細聽!」接著開始我的教學,學生的聽課狀態比剛才好多了,但我心中卻多了一個疙瘩。下課時我問學生:「今天這節課,還有哪些同學早就會了?」我鼓勵學生實事求是地舉手。在猶豫中舉起幾隻小手,基本上是成績好的學生。「你們對今後數學課有什麼建議和要求嗎?」我面露坦誠而急切狀。陸陸續續有幾個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要把課上得有趣一點,要能引人入勝。老師不要說與數學課無關的話。有些不用你講我們就會的知識,可以不講,最好上得精彩一點,要不然讓人覺得沒意思。……課後我陷入了反思,學生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再沿襲傳統的上課方法,不就是穿新鞋,走舊路嗎?以後的教學中,我課前努力鑽研教材,新授課努力創設各種情境,特別是日常生活情境,引領學生尋找知識的生活原型。複習課開展各種活動,如比賽。學生的熱情高漲,班級成績遙遙領先。現在這批學生已臨近畢業,留給我的是許多值得回味的課例。如「倒數的認識」從中國漢字引入;「按比例分配」從班上徐冶和萬春景曾合夥買過一個燒餅說起;「圓的認識」從投球比賽論起;「平面圓形的周長和面積」以一個情景解決若干實際問題……這些生動的課例為我開展教學研究積累一定的材料。[評析]「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我們面對的學生正處在求新求變的階段,渴求豐富多彩、欣賞標新立異,不願意迎合他人、逆來順受。因此我們要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的需求,尊重他們的興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深入學生的心靈,教育更有針對性。本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一、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觀。教學不是消極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是從學生實際出發,為了使學生學得更好,改變自己「自覺或不自覺的沿襲」、「精心設計、滴水不漏」的教學模式,不為完成教學任務所困,做到胸中有學生,真正為了學生的發展而教。二、構建新型的課程觀。教師不應只是照本宣科,而要積極挖掘教材的思想價值,綜合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進行教材的「二次開發」。同時積極尋找生活課程資源,引領學生進行積極的體驗和知識的應用,使學生學得成功。三、構建新型的學生髮展觀。不能將一個固定的目標加在每一個學生頭上,要充分尊重個體,努力體現主體發展過程中的人文主義思想,面對「我會了」的挑戰,應首先想到一個學習者主體地位得不到保證的反叛,拒絕被當作一個客觀的容器輸入。「教者,長其善而救其失也」(《學記》),要做到這一點,要有良好的職業悟性和學術素養。[思考]1、在你的教學歷程中,有無發生學生不聽的現象?你是如何認識,怎樣處理的?2、在我們的教學中不可避免「優等生吃不飽」、「後進生吃不下」的現象,對此怎樣設計我們的教學呢?「好色」風波[案例]一天下午,初二(1)班語文課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我們剛才複習了小說的人物描寫,知道人物描寫通常分為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所謂直接描寫是指直接刻畫人物的語言、行動、外貌和心理等,所謂間接描寫是通過別人的反映或環境的描寫,從側面烘託人物。為了檢驗大家是否掌握,老師將一段課外的古詩朗誦給大家,請大家判斷一下。」「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怨,但坐觀羅敷。」同學們聲音洪亮地回答道「間接描寫」。「很好!」我帶著欣賞的目光予以表揚後話鋒一轉:「為什麼青年人也好,老年人也罷,行者也好,耕者也罷,這麼多人見到羅敷以後,都不約而同地停下腳步去"觀羅敷』,這說明了什麼呢?」一個學生洋洋自得地說「好色!」這一下班裡沸騰了,還有幾個「不懷好意」的學生起鬨。課堂秩序一下了混亂起來了。說實在的,我當時勃然大怒,很想發火,教訓教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但是,職業的理智告訴我,這個學生順口說出「好色」二字,很可能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所以與其大發雷霆,給對方一陣疾風暴雨式的呵斥,竭盡諷刺挖苦一番,不如先冷靜下來穩定課堂秩序,然後再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如何鑒賞文學作品,課後再私下找那個「調皮鬼」……短暫的停頓之後,我在黑板上寫下「好色」二字,並在「好」字下加上了著重號:「同學們"好』字有兩種讀音,第三聲和第四聲,如果是動詞,讀什麼音?請組詞。」「動詞讀第四聲,如:愛好、喜好、好逸惡勞、好大喜功。」同學們不知我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齊聲回答後課堂秩序稍稍穩定了。「如果是形容詞,讀什麼音?請組詞。」我見同學們已經轉移了注意力,步步追問。「形容詞讀第三聲,如:好壞、好人、好主意、好方法。」同學們好像忘了剛才的喧鬧,非常認真地回答道。「很好!通過剛才的那段文字,那麼大家能否用一個詞概括羅敷的特點?」「好看」,「美麗」,「漂亮」,「酷」……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回答起來。我連忙說:大家說的都很對,常言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學們異口同聲,且面帶微笑。我進一步指出:「所以,見到美好的事物,我們都想欣賞一番,只是人之常情。不難看出,剛才那段文字中的青年人、老年人、耕者、行者不約而同地停下來觀看羅敷,正是因為羅敷在他們眼裡太美麗了,大家都想看個仔細。下面大家試著比較一下,如果說羅敷真美呀!太美啦!美得無與倫比,美得妙不可言等,這樣是更具體了呢,還是更抽象了呢?」同學們高興地回答:「更抽象了。」「對,如果一味地說羅敷美,只能給大家留下非常模糊的印象。如果通過眾人的反映來寫羅敷的美,讀者就會感到具體真切,而且能給大家以豐富的想像空間。」我看課堂秩序已經完全穩定了,接著又說:「我們也常常聽說某某是好色之徒,這"好色』是指心懷邪念的男子沉溺於情慾,貪戀女色。"愛美』是對美好事物的欣賞、欽佩。兩個詞有本質區別。如此說來,用"好色』一詞來概括剛才那些人的表現公平嗎?」同學們眾口一詞:「不公平」。這時,我有意識地瞧瞧剛才那個學生,只見他慚愧地低下了頭。我最後小結:「通過我們大家剛才地分析,在把握文章的人物描寫中,應該注意什麼和什麼的結合,才能收到較好的描寫效果呢?」「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相結合。」同學已經心領神會了。這節課十分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而且學生掌握較好。我也很好地平息了「好色」風波。課後,我找到那個學生,他顯得很慚愧,說他當時覺得他很感動,他要讓我看他以後的行動。後來,他果不食言,課上積極主動地回答老師的提問,經過不懈努力,成績大有長進。[評析]接納學生的感受和聲音,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具體表現。改革後的課程為學生髮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老師面對著「眾說紛紜」,如何進行應對,顯然是一個新問題。學生中「別樣的聲音」,往往讓教師措手不及。處理這類問題,很大程度上體現出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應變能力。很難想像,一個平時笨嘴拙舌、知識饋乏、思維遲鈍的老師面對這類問題時,能夠從容不迫,揮灑自如嗎。這位老師能根據問題的實際特點因勢利導,巧妙點撥,從而化被動為主動,不僅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遇到學生的「異口異聲」,要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對待。遇到難題,先不要急著下結論,要思考問題的原因,再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法。案例中的學生就是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沒有排斥他,而是接納了他,並順著他的思路展開了教學,就很自然的處理了學生脫口而出的問題。試想,如果該老師當時不管三七二十一,憑著自己的情感,劈頭蓋臉訓斥一通,可能當時秩序表面穩定了,但是他從此也許很長一段時間不會在課堂上發言,他後來的成績長進更是難以想像。即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說出一些課堂上不該說的話,老師也要巧妙地引導,不能把學生想像得很壞。總之,教師再也不能作話語的霸權,而應學會作學生話語的聆聽者。[思考]1、你在課堂教學中遇到過「別樣的聲音」嗎?你是怎麼處理的?2、請你談談教師具有哪些條件才能智慧地處理好這類問題?教材的「教」與「用」[案例][教例一]師:(指名讀課文第4節)說說海倫·凱勒是怎樣學習盲文的?生1:(被指名)「她不分晝夜,像一塊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師:是這一句嗎?生2:「海倫學會了拼寫自己的名字,學會了拼寫"泥土』、"種子』等許多單詞。」師:怎麼那麼笨,難道找不著嗎?生3:(冒著風險站了起來)「她拚命摸讀盲文,不停地書寫單詞和句子。」師:回答完了嗎?生:(學習委員站了起來)「她是這樣的如饑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師:終於找出來了。那麼,這說明海倫·凱勒學習怎麼樣呢?生:(齊答)刻苦!師:對!(和教案上相符,於是板書)刻苦。我們一定要學習海倫·凱勒的刻苦精神。[教例二]師:請同學們靜下心來,逐字逐句地默讀課文的第四節,反覆品一品,哪些地方令人感動或者令人為之一震,隨手畫下來。對此,你一定會心潮澎湃,有自己獨到的感慨,不妨寫下來,然後交流,好嗎?生:(充滿著無限的閱讀期待,走進文章的字裡行間,潛心會文。五分鐘後)師:讓大家分享你的閱讀收穫吧,請各陳己見。生A:海倫·凱勒「拚命摸讀盲文,不停地書寫單詞和句子」,「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這種刻苦用功的精神令我感動!相比之下,我在學習英語記憶單詞的時候,就缺少這種恆心與毅力!師:結合自身談體會,很真實。生B:「拚命摸」、「不停地寫」「摸出了血」,這些字眼兒的背後是一種堅韌,是一種執著。生C:「海倫·凱勒默讀盲文那感人的一幕,使我想起了因患血管瘤而高位截癱的張海迪,她躺在床上,對著鏡子,念外語單詞,以至於嘴唇都磨出了血泡。生D:這也使我想起了被盧伽雷病困在輪椅上三十餘年的科學巨匠霍金,想起他艱難地敲擊鍵盤敲出了震古爍今的《時間簡史》,成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師:你們的談話使我想起了耳聾後的貝多芬。耳聾,對常人而言是部分世界的死寂,對音樂家而言是整個世界的毀滅!「整個世界毀滅了」,而貝多芬依然挺立,他用牙齒銜著指揮棒放在鍵盤上,用心靈感應每一個音符,捕音為鳳,譜曲為凰,向世界,向冥冥中的命運抗爭,奏響了他的《英雄交響曲》!其實,像司馬遷忍受宮刑寫《史記》、梵·高在精神分裂狀況下創作《向日葵》……經歷過很大的痛苦,才使他們從平凡走向偉大。誠可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師:那麼,從海倫·凱勒、張海迪、霍金、貝多芬、司馬遷身上你們得到什麼啟迪呢?生1:痛苦是偉大的開始。生2:一個人戰勝敵人一千次還不如戰勝自己一次。生3:身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殘。師:我們應該心存感激,感激無數身殘志堅者給了每個肢體健全者更多的直面苦難時的堅守、樂觀與勇氣![評析]顯而易見,「教例一」與「教例二」質的區別在於,前者是教教材,後者是用教材教。單純地「教教材」者,一如「教例一」,往往從功利出發將教學的惟一目的定位於「應試」。它必然走向一種視教材為「聖經」,視教學為「頌經」,視自己為「聖上」,視學生為「臣民」的誤區。於是,教材文本的解讀權在於「教參」,在於「教案」,在於教師,惟獨不在於閱讀的主體——學生。學生的義務在於配合教師執行教案,在於協助教師完成任務,在於順從教師施展權威。這種教教材的過程,難免充斥著鉗制、灌輸、束縛、教唆、蠱惑、宰割,甚至泯滅;這種一味教教材的課堂,要麼一人獨白、萬馬齊喑,要麼眾口一詞、千人一腔;這種一味教教材的,必然導致一種聲音說話,一種方式思維,一種行為做事。長此以往,一個人的悟性、靈性、創造性焉能不枯竭殆盡?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是一種教學理念的轉變。從宏觀的角度講「用教材教」,意味著教學不僅是教書本知識,而且是哺育人精神成長;從微觀的角度講「用教材教」,意味著引領學生與教材文本對話,並從中汲取精神營養、「用教材教」是對「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的有效實踐。「教例二」的「用教材教」昭示我們:還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間,就是歸還學生閱讀主體的權利;還學生閱讀對話的空間,就是歸還學生獨立思考的自由;還學生交流對話的機會,就是歸還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天地。「教例二」的「用教材教」還昭示我們,教師與學生對話,是一種方向的引領,是一種空間的拓展,是一種境界的提升。如果說學生與文本對話,宛如同觀一幅「白鷺立雪」圖,由於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文化素養不同,目光及視點各異,可能會出現「愚人看鷺,聰者觀雪,智者見白」的個性差異。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麼,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一方面在於承認這種「看鷺」、「觀雪」、「見白」個性差異的客觀存在,另一方面在於以此為契機,相機進行教學資源的「二度」開發與利用,旨在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心智――使本來只能見其點(「鷺」)者,能夠觀其面(「雪」),使已經能夠觀其面(「雪」)者,進而能夠識其本(「白」)。[思考]1、你在平常教學中發現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典型事例嗎?試舉例說明。2、你是怎麼理解「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仗勢「騙人」[案例]學完《狐假虎威》課文,教師讓學生說說認識到了什麼道理。教師的話音一落,幾十隻小手舉起來。學生甲:「不要仗勢欺人……」老師:「他回答得對不對?」眾學生:「對!」這時,學生乙大聲說「老師,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老師:「那說說你的看法。」學生乙:「仗勢欺人,是仗著勢力欺負別人的意思。狐狸借老虎的威風,不是仗著老虎的勢力;它是欺騙別人,不是欺負別人。所以,不能說是仗勢欺人。」老師高興地問學生:「他的認識對嗎?」眾學生:「對!」老師帶頭鼓掌,並示意讓學生乙坐下,可他不坐,說「老師,我還有……」老師:「你還有?那你接著說。」學生乙:「這篇寓言還告訴人們,狐狸雖然狡猾但非常聰明,也值得學習……」老師沒有想到這一點,問:「狐狸也值得學習嗎?」學生乙:「狐狸讓老虎逮住了,可它一點兒也不慌張,還騙了老虎,說明它很聰明,保護了自己,所以,也值得我們學習。」老師感到意外地說:「可你想想,這篇寓言主要告訴人們的道理是什麼?」學生乙:「我……我認為這兩個都有。」老師:「可多數人會怎樣認識?」學生乙有些猶豫,但還是說:「反正……反正我這麼認識……」學生乙無話了,自己坐下……[評析]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傳統課堂教學教師、學生與教材的關係,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材教參是知識的神聖載體。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是教師照本宣科地講,學生的責任是聽教師的說教,把書本上的東西記下來。教師把教材「神聖化」,教材、教參、教案成了教學的主導,教師是作為知識的傳遞者,受制於它的程序、內容和答案,教學中的激情、創造、靈性和活力難以與那些學科的體系內容融合。老師對於教材,是領會、傳遞。教材對教師的控制,又強化了教師的權利和「神聖」,加劇了教師對學生的控制。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應賦予學生、教師、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新的含義。教材只是呈現一定的內容和信息以供師生展開教學活動的材料,並不完全等同於學習內容。教學中要看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準備、個別差異的影響,要看到教師的能力水平、態度、個性品質的作用,要強調學生是主動參與教學的人。老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要使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傾聽和對話,尊重各自的觀點和閱歷,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思考]1、新課程中教師、教材和學生之間在發生著怎樣的影響?2、新課程中你怎樣看待教材的地位?--------------------------------------------------------------------------------以前劉老師說的[案例]開學幾個星期,五(3)班劉老師不幸患肺癌去世了。學校安排我接手五(3)班。劉老師是位盡心盡職的好老師,但我自信會做得比她更好。五(3)班的孩子是懂事的,他們愛已逝的劉老師,孩子們的日記中常常浮現出她的身影。起初我很欣慰我有這一批懂事的學生,然而不久這愛師之情讓我有了一絲反感,因為無論做什麼事,這群孩子總是搬出以前的做法和我理論:當我禁止早晨在校吃早飯時,他們會說:以前劉老師說的,可以在外吃完進教室;當我要求每個生詞抄五遍時,他們又說:以前劉老師說的,每個抄三遍;當我批評那些字寫得難看的學生,說他們的作業永遠得不了「優」時,他們居然也會說:以前劉老師說的,只要認真寫就可以得「優」……終於有一天,我對著全班大吼:「什麼劉老師說的!我是姚老師,我就這樣要求。要不你們找劉老師去。」那天,為參加校「陽光賽詩會」,我帶著學生一絲不苟地綵排著。一個細節老是念不好,我正火著呢,突然不知從哪冒出一個聲音:「老師,你怎麼老闆著臉?」「誰!哪兒來的廢話!」我順著聲音找過去。一定又是那個好插嘴的小丫頭。我狠狠地揪出她:「都什麼時候了,還亂說話。這次詩朗誦就是為了紀念劉老師的,你竟然這麼不認真。」「我……」她想爭辯,被我粗魯地打斷了:「回去,別參加了。」她哭著跑了回去。第二天,我看到了小丫頭的日記:「……劉老師,我想你了。現在的姚老師好凶,從來不笑。每當看到他板著臉我就想起你的微笑,是那麼的甜,象天邊的彩霞。想著想著,我就哭了……姚老師,昨天你錯怪我了,那句話不是我說的。我一直在認真地排練。看你那麼生氣,我不想再辯解。雖然我不能參加詩朗誦了,但我相信:一切誤會以後會知道的——這是以前劉老師說的。」…………看著日記,我想了許久。[評析]古往今來,教學的舞台上有兩個角色,一個是教師,一個是學生。作為教師應該如何面對學生呢?案例中的兩位老師為我們提供了兩種迥然不同的做法:已逝的劉老師笑得那麼的甜,就像是母親,她讓孩子吃完早飯進教室,她從點點滴滴的細微之處去教導學生。孩子們愛她;另一位姚老師並非是不盡職的老師,他嚴格要求學生,他追求完善的管理制度,他尊崇師道尊嚴。那孩子眼中的兩位老師又是怎樣的呢?已逝的劉老師是彩霞,是微笑,她的影響深深地滲透到孩子的一言一行之中。雖然人不在了,但身影依舊;儘管姚老師也很認真,對待教學一絲不苟,但是在小丫頭的眼中卻是「板著臉」的,有些懼怕,因而常常想起「以前劉老師說的」。雖然,「板著臉」有利於教學管理,但卻將孩子從身邊推開,師生成了隱性的對立者。他忽略了學生是發展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而「微笑」拉近了師生的心,師生成為學習上的合作夥伴,有了朋友間的默契。孩子們都喜歡這樣的老師。作為教育者應該怎樣面對學生呢?新課程指出,教師應是引導者,應是促進者,應是研究者,應是合作的夥伴,應是蹲下來傾聽孩子們心聲的朋友。應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看了案例,大家一定羨慕那位劉老師,至少那句「以前劉老師說的」體現出她的教學魅力。在學生面前,教師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呢?每位教師都希望自己的教育影響是最大的,於是教師與教師之間在無形中便有了碰撞。案例中的姚老師似乎在與已逝的劉老師爭奪教育的功勞,以至於他會對著全班大吼:「去找劉老師去」。教育不可能是一個人的工作,應該是大家合力的過程。課程綜合化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要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地培養學生。每個教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學科,還要主動關心和積極配合其他老師的教學,從而使各學科、各年級的教學有機融合、相互促進。教師之間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團結互助,這不僅具有教學的意義,而且還具有教育的功能。如產生了對立,它會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多大的困惑呀。「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這需要教師全身心的真情投入。[思考]1、你對孩子們微笑了嗎?你是如何看待師生關係的?聯繫平日的教學,談談你的體會,也可和同事討論討論。2、反思一下你的教學行為,在潛意識中你有案例中姚老師的行為嗎?你是如何與同事相處的,結合案例,談談體會。細節決定成敗[案例]每周一節的「駛進心靈港灣」(即與班主任說心裡話)又開始了。以前總是採取座談式,我坐在中間,學生圍著我,談天說地,彼此倒也收穫不少,但我總覺得思維含量並不高。這次採取了「獨立寫」的形式,提出了不允許交頭接耳,最好用三言兩語說一名真心話來「幫助幫助我們的大朋友」的要求。而且教室布置得也十分溫馨,這樣主要是為了減少學生的顧慮,讓他們能暢所欲言。結果,兩位學生的真心話給了我不少啟迪。一個學生寫道:「您平時待我們像朋友,從不大聲地斥責批評我們,但我實在有些怕您!」另一個學生寫道:「造句的感覺真舒服!我真喜歡上您的用詞說話課。」乍一看到這兩條「一怕」「一贊」的意見,頗為納悶。平時我從未聲色俱厲,學生何怕之有?何況我平時待他們還不錯;造句又有什麼好舒服的?接著,我回顧了這兩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驚奇地發現前一個學生的成績是每況愈下,而後一個卻突飛猛進。何不找他們聊一聊呢?於是師生間有了一次發人深省的談話。我先找了那個說「怕我」的學生。「老師哪些地方使你怕了?」「造句。」「造句有什麼可怕?」「不可怕。」「嗯?」「記得有一次用"發現』造句,我是這樣造的:"我發現大母雞在草垛邊轉』。您聽後,微笑著示意我坐下,然後您輕輕地說了一句。"一年級的孩子也造得出』,我感到您的笑是冷的。」晶瑩的淚水已盈滿學生的眼眶。「您不知道當時我是多麼的傷心,要知道這可是我的真正"發現』呀!」他說著淚如泉湧了,「以後……我就特別怕上您的語文課了。」看得出,這是他從心底流出來的淚水。當時我也許確實是無意的,因而已沒有一點印象,他卻記憶猶新。接著我又問了那個「贊」我的學生,他一點也不怕造句。我忙問其原因,他說,自從那天他用「發現」造了「我發現地球繞太陽轉的現象」的句子,老師熱情表揚他後,他學語文便有了一種神奇的力量,心中彷彿升起了一輪太陽,所以他說造句的感覺真舒服。聽完兩個學生的敘述,我都大吃一驚,終於明白了這兩個學生近期的語文學習成績為什麼一個每況愈下,一個卻突飛猛進的原因了。這一「贊」一「怕」,促使我認真反思,讓我頓有所悟……[評析]教師們開始注意學生的課堂感受和處境了。因為其中包含著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這則案例,可以說是教師對「關注學生學習」的典型案例。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懲罰會削弱人的某種行為,而獎勵則會強化某種行為。在本案例中「怕」的學生,是因為受到了懲罰,而且是一種心靈的懲罰,從此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每況愈下;而「贊」的學生,是因為受到了教師的「激勵」,從而強化了他的創新意識,挖掘他的內心世界,活躍他的各種思維。對「怕」的學生,看似不經意的否定,差點扼殺了其語文學習的興趣;那個「贊」的學生,老師應該提出更高的要求。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隱其學,則疾其師。」如何讓學生們能「親其師」而不「隱其學」呢?關鍵還在於如何保護好同學們的學習,鼓勵他們發現,鼓勵他們創新。可見教師的行為與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者的關係是多麼的緊密。這則案例告訴我們:教師本身是否具有創造性和教師是否正確地評價學生的創造力是多麼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說:「老師無意間的一句話,可能造就一個天才,也可能毀滅一個天才。」當教師不理解或不重視學生的創造性的行為時,學生就會與教師處於一種「隔閡」狀態。相反,如果一個教師要創造性地把學生帶入知識的殿堂,自己就必須努力生活在學生之中,「蹲下身子」和他們一起去感受生活,甚至不恥下問,做學生的學生,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可見,做一個創造性的教師是多麼的重要。因此,作為教師就必須努力把那種封閉的習慣性思維變為開放創造性思維,儘可能把這種新觀念以及科學方法,有意識地移植到教育活動中去,建立一個適合創造活動、有助於維護學生個人自尊心的環境。這樣,師生間就能互相尊重、竭心協力,創造出和諧的教與學的環境,學生才能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另外,在這則案例中,老師以「駛進心靈港灣」的形式和學生進行交流,並從中發現自己教育的不足之處,對常規教學進行深入反思,積極改進教學,更新教育觀念的做法,也值得我們借鑒。[思考]1、在平常教學中你有過不經意間傷害過學生的行為嗎?你是怎麼處理的?2、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思維與學生的發展有相抵觸之處 ,該如何處理呢?--------------------------------------------------------------------------------第四章 走進新角色——經驗的共享視界的融合靈魂的感召基礎教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職業生涯產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影響:教師將重新規劃和發展自己;教師將重新認識自己在課程決策、開發、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和價值;教師不再是課程的執行者,而是課程的建設者。教師與新課程是共同成長和發展的,這是由課程與教師間的共生關係決定的。任何新課程的推行,都推動著教師教學行為的更新,都需要教師行為發生與之相適應的變化,而教師行為變化的速度和程度又決定著課程改革的進程和成敗。, 新課程將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師職業逐漸成為一種專門的、受人尊敬的職業,並逐步強化著專業化的特徵。什麼是高質量的教師?誰能勝任21世紀的教育?這是一個舉世矚目的問題。高質量的教師不僅涉及到教師自身的素質,而且涉及到教師工作學習研究的全過程,伴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不斷深入,教師專業化的要求不斷深入。要求高質量的教師不僅是有知識、有學問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專業追求的人;不僅是高起點的人,而且是終身學習、不斷自我更新的人;不僅是學科的專家,而且是教育的專家,具有像醫生、律師一樣專業的不可替代性。你為什麼教書[案例]三個工人在砌一堵牆,有人過來問:「你們在幹什麼?」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沒看見嗎?砌牆。」第二個人抬頭笑了笑,說:「我們在蓋一座高樓。」第三個人笑得更燦爛:「我們正在建設一個新城市。」十年後,第一個人在另一工地上砌牆,第二個人坐在辦公室里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是前面兩個人的老闆。[評析]心理學研究顯示:一個人把工作的價值看得越高,由此激發的動機就越強,在工作中煥發的內部力量就越大,由此我們不難理解一樣的砌牆工作為什麼會有不一樣的前途。第一個人為建一堵牆而工作,砌牆的價值局限在一堵牆,他在砌牆中煥發的內部力量就很有限;第二個人為建一座高樓而工作,他把自己的工作看作建設一座樓的一部分,砌牆的價值擴展到一座樓,他在砌牆中煥發的內部力量就比較大,工作態度也要好許多;第三個人為建一個新城市而工作,他把自己的工作看作建設一座城市的一部分,砌牆的價值擴展到一個城市,他在砌牆中煥發的內部力量就更大更多,工作態度也就更積極。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教師,我們教師也應該常常反問自己:我在幹什麼?最近我在鳳凰語文網(http://www.xxyw.com)上以「你為什麼教書」為題搞了一期調查,老師們給出了以下四種選擇:第一種老師,以謀生為目的。這種老師視教書為謀生的手段,是一種賺錢的、用以養家糊口的職業。第二種老師,以自傲為動力。這種老師往往是知識淵博,功底深厚,他們追求的是發現自我、證明自我,從中感到滿足。他們自傲的原因是因為害怕失去面子。由於太重結果,他們會很在意丟臉和失意,或者被他人拒絕和反對。問題是學生們往往又最愛挑老師的不是,面對「不聽話」的學生,這種老師很容易失去耐心。第一和第二兩種老師我認為就像砌牆案例中的第一個人,他們把自己工作的價值看得較低,沒有理解自己工作的崇高社會意義,他們中的大多數可能永遠做著「教書匠」的工作。 第三種老師,以教育為己任。這種老師以為國家育人的責任感來教書,他們在教書的過程中很注意用個人的人格力量去改造人。他們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試圖告訴學生怎樣做人,他們往往有強烈的使命感,認識到自己從事的工作關係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興亡。他們當中只要堅持下去的都能成為名教師,乃至教育家。第四種老師,以愛為根本。這種老師愛滿天下,傾心育人,他們以一種養育自己孩子的心態去教育學生,他們不管經受什麼樣的挫折和磨難,他們還是不斷地堅持……他們往往淡泊名利,求真務實,他們能夠認識到自己從事的工作是為了人類的明天,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最終都成為一代宗師,他們的名字燦若明星,流芳百世,他們是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斯霞……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都問一問自己:我為什麼教書?[思考]1、寫下你自己的激勵語:「為……而教書」,貼在醒目處。2、將這一激勵語體現在每一個「砌牆」動作中,每一塊「磚」都力求最優!打破花盆[案例]我剛在黑板上寫完了最後一道題目,就聽到了走廊里轟隆地響了一下。又發生了什麼事?「這是他……是他把窗台上的花盆給打破了!」有幾個孩子喊著。「奧塔爾」驚惶失措地、面有愧色地站著,並為自己辯解說:「我不是故意的……他碰撞了我一下,我就碰到了花盆!……」「我根本沒有碰撞過你!……你自己!……」……現在「奧塔爾」站在一個被打破了的花盆的面前,花盆裡的泥土撒了滿地,盆栽的仙人掌像一個傷員一樣地躺在地板上。多麼令人傷心的場面!只要我說一句帶有責備意味的話,就足以使孩子們立即用惡言穢語去斥責自己的同學。只要我一露出譏諷的微笑,就足以使孩子們立即用嘲笑和挖苦把自己的同學羞辱得無地自容。但不能這樣做。我已經有好幾次使他們從我的默然的寬恕、關懷態度中得到了經驗教訓。在未來的幾百次課間休息時間裡,我也許還得許多次地處理類似的事情。我俯身看著地板上的仙人掌。「難道弄清這是誰幹的就那麼重要麼?現在重要的是要搶救我們的仙人掌!」孩子們把地板上的花盆碎片和泥土收拾乾淨。「請誰快把我們的小水桶拿來,我們可以暫把仙人掌栽種在水桶里!明天再換一個瓦盆!」我們把仙人掌栽種到了水桶里。「你們看,這個被折斷的枝葉正在淌著液汁!……這白色帶黏性的液體就是它的"血』……」「我媽媽說,仙人掌是一種藥用植物!」納托對我們說。「它的被折斷的枝葉不覺得痛嗎?」我說:「你們想想看,如果它會說話的話,它將說些什麼?」「它會說:你們不可憐我嗎?」「它會說:幹嗎把我從窗台上摔下來?要謹慎些!」「它還會生氣地說:我再也不給你們治病了!」「不,它不會說這種話!它是善良的植物!」「它還會說:請你們明天帶一個花盆來,把我栽種在花盆裡!請你們好好地照料我,使我早日恢復健康!」「我帶一個盛有泥土的花盆來!」「奧塔爾」說。「我也帶一個!」這時,上課鈴響了起來。地板已被收拾得乾乾淨淨。仙人掌栽在了水桶里。明天我們將把它移栽到新的花盆裡——「奧塔爾」已經答應要要帶一個盛有泥土的花盆來。現在該是進教室去的時候了。[評析]確實,在學校里經常有這樣的事:有人打破了玻璃,有人撕壞了書,有人碰撞了某人。如果當時有二三個,甚至更多一些的孩子在一起,他們馬上就會把過失歸之於別人,並且還要證明自己是無辜的。在很多場合,孩子們確實不知道,誰是「肇事者」。只要不是自己——這就萬事大吉了。人們通常的做法是:聲色俱厲地責問兒童,誰是肇事者,其後就偏聽偏信給犯有過失的兒童做道德說教,最後課以處罰。但是,如果被課以處罰的兒童是無辜的呢?在這種情況下,是否能從對「犯有過錯」的兒童的道德說教,或課以的處罰中得到應有效果呢?是否能促使他在今後不敢再犯過錯呢?怪罪一個並不認為自己有過錯的兒童――這是一種教育的禍害。這並不能使他從未來的過錯中解脫出來,反面會引起他對不信任他的大人和同學的敵意。因此,最好不去追究犯有過錯的兒童,而是當著他的面,並在他的參加下恢復秩序,認清所發生的事情的性質,從中吸取教訓。[思考]1、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事,你是怎麼處理的呢?2、你「對兒童的教育無所謂始,也無所謂終,教育的過程是沒有間歇可言的」這句話是怎麼理解的?老黃牛[案例]老師布置了一道家庭作業,是篇作文,題目叫「老黃牛」。晚飯後,云云就趴在桌上寫開了。她是這樣開篇的:「我不喜歡老黃牛,身上臟髒的,不講衛生,走起路來,慢騰騰的,很笨……」「不對,不對,走題了!」媽媽站在背後大聲說。「走題了?」云云停下筆,不解地問。「我還沒寫完嘛。」云云歪著腦袋認認真真地說:「我要幫助老黃牛改正缺點,讓它天天洗澡,養成好習慣,身上乾乾淨淨的……」「這孩子,彆強詞奪理,快重寫!老黃牛的精神是吃苦耐勞、樂於奉獻,它有好多優點,你可以把它比作老師、勞動模範……」「我不。」云云十分不解。云云的爸爸端了杯茶走過來,看了題目就笑了,「這題目我上學時也做過,托物言志,借題發揮,抓住它的吃苦耐勞就合題了。對不?最後再寫上一句:我長大後要學習老黃牛的精神,爭當一名老師或勞動模範。」云云不吭聲了,半晌才抬起頭:「只有這樣寫嗎?」「對。」兩位長輩異口同聲地說。云云無奈地拿著橡皮擦去了原先的字……第二天,云云的作文被老師當作範文在班上宣讀,老師稱讚她的作文立意高,還說要向報刊推薦。[評析]讀著這則案例,我陷入深深思索。面對案例中云云爸爸媽媽不謀而合的一致意見,「異口同聲」的「指導」,我驚訝不已,而更令我吃驚的是,云云老師還將那篇作文「當作範文在班上宣讀」,還「稱讚她的作文立意高,還說要向報刊推薦。」云云爸爸媽媽的言行舉止,我們無需過多指責,因為他們生活、學習的那個年代「應試教育」、「規範化」試題、「標準化」答案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思想,直至如今,可謂根深蒂固。新一輪課程改革關注人的發展,關注學生、教師的共同提高,呼喚個性的張揚、創新潛能的開發。於師於生都是一種解放,避免了程式化、成人化的教學,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表達真情實感」,這不僅是習作的「品格」,更是人格的體現。掩卷沉思:難道我們老師們不也像文中的那一頭具有「吃苦耐勞、樂於奉獻」精神的老黃牛嗎?新課改呼喚我們成長,希望我們更有個性、更具創新、更加務實。「兒童是期待點燃的火把」。教師應是他們的引路人、朋友、夥伴。蹲下身子、親近兒童。教師應傾聽他們的心聲,與他們交流感受,真正了解他們所想、所盼、所思。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不要「穿新鞋走老路」,不要讓課改培訓轟轟烈烈,教學行為卻「濤聲依舊」。不要再把本不是學生身上的行為、心中的思想,甚至是違心的思想,「稱讚」為「立意高」。那真的是「立意高」嗎?原本不是!真的不是!(遠離他們的生活,不是他們的體驗。)我想還是多一點實實在在的情感,多一點豐富多彩的個性展露,多一點兒童自己的喜怒哀樂,多一點創新,多一點生命的價值(正如文中的云云所說「我要幫助老黃牛改正缺點,讓它天天洗澡,養成好習慣,身上乾乾淨淨的……」)。讓學生個性的張揚有個良好的環境。多說實話吧,為「實話實說」喝彩!不要再讓高考作文中「父母雙亡」、「父母離異」、「單親現象」成為一種現象、一種假象再度出現。如此想來,云云老師此番「善意」的「表揚」未必是一件好事。如果他經常這樣,想必他的學生說假話、套話的肯定不少。這與我們的課改合拍嗎?讓我們走進孩子心靈深處,聽聽他們心靈的呼聲;讓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凸現、個性得以張揚、潛能得以開發;讓我們的課改體現「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讓我們的教育真正成為「有人的教育」![思考]1、「學校無小事,教育無小節。」反思我們的教育行為,有沒有真正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理念。2、設計一則教育活動流程,體現張揚學生的個性、開發學生的潛能的思想。愛心與寬容[案例]三毛是大家非常熟悉、非常喜歡的女作家,她與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她與大鬍子荷西的愛情,都是那麼令人感動,而她的自殺,也令許多人為之惋惜,為其傷心。可以說三毛的死是一場人生悲劇,悲劇是在瞬間發生的,但其自殺的想法卻早在少年時就已發端。三毛早在13歲時就曾自殺過。三毛自幼性情孤僻,感情脆弱,讀初中二年級時數學成績很差。數學老師平時對三毛十分冷淡,一天三毛做不出習題,老師便把她叫到面前,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講:「我們班有一個同學最喜歡鴨蛋,今天我請她吃兩個。」說著就用飽蘸墨汁的毛筆在三毛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圈,然後讓三毛轉過身讓全班同學看。少年三毛根本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便順從地轉過身,全體同學頓時哄堂大笑。老師等大家笑夠後讓三毛到教室角落一直站到下課。下課後,老師又罰她從有眾多學生的走廊和操場繞一周再回到教室。許多學生看了三毛這副模樣都尖叫起來。三毛在學校受到莫大的精神刺激和侮辱,回家後並未告訴父母,自己也沒有掉淚。直到三天後才顯現出這件事的後遺症:三毛早上去學校,在走廊看到自己的教室時立刻昏倒了。後來,她一想到去學校,便會立刻昏倒失去知覺。從此,三毛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自閉症,再也不肯去學校,越來越怕接觸外面的世界,害怕所有的人,她把自己封閉起來達7年之久。案例選自《讓兒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長》[評析]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學生,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教師一定要用仁愛之心和寬容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是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人格。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不可否認,許多老師也是愛學生的,但他們愛的都是一些「金鳳凰」、「白天鵝」,而對像三毛這樣的「問題學生」輕則不屑一顧,重則呵斥、羞辱、體罰,結果反而造成了這些學生的逆反心理。泰戈爾有一句愛情詩:「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隨時包圍著你卻又給你充分的自由。」我們不妨將這句詩移用到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上,老師對學生的愛也應該像陽光一樣,溫暖著學生,同時寬容學生,尊重學生。因為寬容是愛的甘露,寬容是轉化「問題學生」的一劑良藥。1、寬容是一種信任。一天,一個學生家長向老師彙報說他的孩子新買的球拍被偷了,要求老師在班級里好好查一查,把小偷揪出來,好好教育教育。老師聽了並沒有立即展開調查,而是請同學們討論該如何找這副球拍,結果有個孩子說應該把全班同學的書包、抽屜都搜一遍,對此,同學們有贊成的、有反對的,此時老師及時引導,讓同學們開個辯論會,結果通過辯論,師生一致認為還是不搜的好,說那個拿了球拍的同學一定是另有苦衷,他看同學們今天這麼誠心誠意地幫他,一定很感動,一定會把球拍還回來的。果然第二天球拍真的回來了。老師和同學的信任與寬容保護了那個拿球拍孩子的自尊心,也拯救了孩子的心靈。如果老師大張旗鼓地在班級展開轟轟烈烈的調查,並且讓那個孩子公開亮相的話,那後果一定是不堪設想。2.寬容是一種激勵。曾看過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一次單元測驗後,老師對同學們說:「這次測驗,你們知道誰進步最大嗎?告訴你們,是小雨同學!他考了60分啊!」頓時,班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60分對別的孩子來說可能是一件恥辱的事,但對平時「臭名遠揚」的小雨來說,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一時間,所有的目光都半信半疑地集中到小雨的身上。此時小雨壓抑不住內心的喜悅和激動,有一絲隱秘的喜悅流露出來。可是當試捲髮下去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一個同學檢舉說小雨的分數算錯了,其實他只有55分。此時全班同學悄無聲息,小雨也出奇地平靜,顯出了常有的那種波瀾不驚、「視死如歸」的模樣。此時老師已有了主意,只見她清了清嗓子,大聲說:「老師確實是粗心大意,多算給小雨5分,但是今天我不想收回這5分,我願意借給他5分,因為我相信,憑他最近的表現,他有一天會加倍償還這5分的!」就是這5分使小雨像變了個人似的,各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後來他在給老師的信中說:「敬愛的老師,謝謝你曾經借給我5分,也許您早已把那微不足道的5分忘了,但它對我來說卻是刻骨銘心、十分珍貴、終身難忘的。」這個《借給他5分》的故事足以說明寬容會化作一種力量,激勵人自省、自律、自強。3、寬容是一種仁慈。有一個一年級學生學拼音時翹舌音總是發不準,老師沒有批評呵斥,而是送給孩子一粒草莓糖,並且說只要吃了這粒草莓糖,再照著老師教的發音方法練練,就會讀准翹舌音了。可以想像孩子是多麼地快樂、驕傲,多麼的深信不疑。一粒尋常的草莓糖消除了孩子的焦慮、恐懼心理,幫助孩子樹立了學好拼音的信心。我們應該從這粒草莓糖得到啟示:贈給學生「溫情草莓糖」,讓學生品嘗「溫情草莓糖」新鮮而甜美的滋味,可以激勵他們不斷進步,超越自我。這就是寬容的魅力,它似一縷仁慈的陽光,照亮了孩子的心靈。以上事例給我們的啟示很大。如果你認為一個人已不可救藥,那麼他會真的一步步走向深淵。如果你認定一個人是璞玉渾金,缺的只是雕刻而已,儘管他身上有些小缺點,你的寬容會使他自肅、自律、自策,他會真的成為一塊碧玉。因此,愛孩子就請寬容孩子吧!雨果說,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學生為之學生,就是因為他們愚昧無知,有缺點,不懂事,甚至會犯錯誤。做老師的,年長於學生,閱歷豐於學生,知識多於學生,涵養勝於學生,當然應該寬容學生的缺點。[思考]1、反思自己或身邊的同行平時有沒有體罰、辱罵、訓斥、冷落、嘲笑學生的行為。2、「在對待師生關係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讚賞。」請就此話題展開討論,並寫下自己的感想。父親·釘子·兒子[案例]從前有個脾氣很壞的小男孩。一天,父親給他一大包釘子,要求他每發一次脾氣都必須用鐵鎚在他家後院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柵欄上釘了37根釘子。過了幾個星期,小男孩學會控制自己的憤怒,每天在柵欄上釘釘子的數目在逐漸減少。他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他父親建議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從柵欄上拔下一顆釘子。」經過一段時間,小男孩終於把柵欄上所有釘子都拔掉了。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柵欄邊,說:「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釘子在柵欄上留下那麼多的小孔,柵欄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當你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後,你的語言就像釘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靈上留下疤痕。你這樣做就好比用刀刺向了某人的身體,然後再拔出來。……其實,口頭上造成的傷害與傷害人們的肉體沒什麼兩樣。」[評析]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愛基蘭德說:「心靈施暴可以將一個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毀滅。」故事中的「父親」深諳教育規律,懂得教育心理,擁有教育家的智慧。從「釘釘子──拔釘子──看釘孔」的教育過程中,看出「父親」的愛心、耐心、關心,孩子在實踐過程中感知、感受、感悟,改變了壞脾氣,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在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師由於缺乏心理學知識和對孩子深沉的愛,往往會不自覺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某些老師常常訓斥學生說:「……你怎麼又打人了,我看你是改不掉這壞毛病了,跟小流氓沒什麼兩樣!」「……以後上課時手不準亂動,再亂動就把你的手剁掉!」「……這次考試又是你拖了我們班的後退,真丟人!」「……唉!我看你是無可救藥了。」這些「心靈施暴」的現象,從表面上看老師並未對學生進行諸如罰站、扯耳朵等肉體處罰,看不到外表的傷痕,可實際上諷刺挖苦或者放任自流對孩子成長所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學生的自尊心是個敏感區,尤其是那些犯了錯誤的學生,他們心虛、敏感,特別需要老師的寬容和理解,得到人格的尊重。故事中孩子的父親以對兒子深沉的愛和高超的教育機智,啟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一步一步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從這裡我們更加深刻地知道,只有尊重學生,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才能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老師們,千萬注意,莫讓語言施暴傷害學生。[思考]1、請你反思一下自己或身邊同行的教育教學言行,有無對學生心靈施暴的行為。2、「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聯繫自己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教師霸權主義」[案例]學校少年團校要求初一年級每班推薦兩名優秀學生為少年團校成員。班級學生個個要求上進,都希望自己能被第一批吸納為團校的成員,「僧多粥少」,兩個名額怎麼分配呢?我根據新學期以來同學們各方面的表現,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打算把兩個名額給雪和星,並作了私下告知。當雪和星希望填寫推薦表時,為慎重起見,我說得讓全班同學知道並認可這一決定。事情還沒公開,班上已傳得沸沸揚揚:老師把兩個名額給了雪和星,我們都沒有指望了。事情遠沒有結束。磊蹭到辦公室,「老師,我想知道班上的兩個名額您打算怎麼分配?」「老師經過認真斟酌後,認為雪和星各個方面的表現都十分優秀,打算把名額給她們兩人。你認同嗎?」磊茫然地點點頭。「你也是很有競爭力的學生,下次再爭取,好嗎?」「下次機會是什麼時候?」「大約要等到下學期了。」「哦!……老師,再見!」我一口氣還沒喘過來,娟一陣風似的進了辦公室。「老師,我想知道你把兩個名額給了誰?為什麼?」明顯的責問。「老師打算把名額給雪和星。」「您徵求過我們全班同學的意見了嗎?您這樣做,對嗎?您知道我們會怎麼想嗎?」連珠炮式發問後,聲音哽住了。「哦!讓老師再想想。」……萬萬沒有想到我的自作主張,會招來如此強烈的不滿、抗議,在無奈的背後是一種深深的傷害。一天後,我向全班同學作了檢討,包括磊和娟,當然也包括雪和星。推薦活動也按照同學們民主討論的方案有序進行。[分析]在傳統的師生關係中,教師處於絕對的權威地位,「師道尊嚴」在教育者的思想中是那麼根深蒂固,以至他們習慣於向學生髮號施令,學生只能是被動的接受者,有意見也只能保留,這就是「教師霸權主義」的表現。教師以自己的「霸權主義」觀念指導下的行為,剝奪了很多同學通過公開公平的競爭獲取證明自己、鍛煉自己、實現自我的機會,諸如擔任班級幹部、參與文體活動、參加各類競賽、獲取「三好學生」榮譽等。此外,在學校的日常管理、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的評價中,教師的「霸權主義」也是無處不在,在它的背後不知道又有多少純凈的心靈受到傷害。育人者無視「面向全體」、「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成長中自我實現的需要」等要求,把自己的意念強加給學生,使「建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成為是一句空喊的口號,結果「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敬」也只能是育人者的一廂情願。觀念是行動的靈魂。陳舊落後的師生觀念必然導致「教師霸權主義」行為的泛濫。廣大學生民主、平等、自主意識的覺醒,使「教師霸權主義」再也沒有了市場。新課程改革必須以更新教育觀念、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觀念不能只停留在學習認識的層面上,更需要把「新理念」真正落實到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去。看到育人者敢於向學生承認工作中的失誤,傾聽學生的心聲,悉心聽取學生批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及時調整工作的策略方法,這也真的「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思考]1、請反思一下自己或周圍人身上是否存在「教師霸權主義」現象。怎樣才能有效避免這些現象的存在呢?2、教師也有工作失誤或犯錯誤的時候。請寫一個你處理工作中失誤的成功的實例。
林務官的錯誤
【案例】
從前,德國有個管森林的人叫林務官。他跑到森林裡看了看,覺得這裡太亂,很不整齊:除了高大的樹木,還有矮樹叢和雜草,地上到處是枯枝爛葉。他看著實在不順眼,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掃乾淨!
於是,大樹跟前的矮樹給砍光了,雜草給剷除了,連同地上的枯枝爛葉統統燃掉了。森林裡連一根野草也沒有,只有一排排高大的樹木,變得又乾淨又整齊。林務官看著可真舒服啊!
可是過了幾年,森林變得不象樣子了:橡樹和菩提樹的葉子越來越少,光禿禿的樹榦就象一把把高高舉起的掃帚,還有很多樹木已經枯死了。這是林務官命令打掃森林犯下的錯誤所造成的的惡果。
【評析】
林務官命令打掃森林錯在何處?首先,他不懂得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互有聯繫的。他命令打掃森林,砍掉了矮樹叢,使不少在矮樹叢中築巢的捕食害蟲的鳥兒都飛走了,因此甲蟲、毛毛蟲便逞起凶來,向樹木進攻,吃樹葉、啃樹皮、咬樹根、鑽樹心,就這樣把森林給毀了。其次,他不懂得出主意、辦事情,應當從客觀實際出發。他命令打掃森林,完全出於主觀感受和個人好惡,而沒有考慮樹木生長的客觀需要。他所營造的個人既「順眼」又「順心」的森林環境,都是不利於樹木生長的生態環境。因此,無論是用哲學的眼光來看,還是從生物學的角度加以分析,這位林務官命令打掃森林,都是一種錯誤之舉。
這位林務官的錯誤之舉,使我們不禁聯想到某些老師的課堂教學。有的老師上課時,只顧「教」,不管「學」;只愛「齊」(齊讀、齊答等),不求「異」(不同的看法,另一種解答等);只想「收」,不敢「放」(唯恐收不住,亂了套)。從上述教學行為中,我們也能或多或少地看到那位林務官的影子。眾所周知,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學行為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為中心,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盡量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
【思考】
反思一下,你的課堂教學行為(包括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新課程要求。要由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行為,轉變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行為。實現這一轉變,需作怎樣的努力?談談你的認識和見解。
培養兒童對閱讀的熱愛,這是涉及教師人格的大事
[案例]
培養兒童對閱讀的熱愛,這是涉及教師人格的大事!我們就是應該把問題提到這樣的高度來認識。「兒童不要讀!」由於種種原因,兒童一時尚沒有能力掌握流利地閱讀的技巧,他感到有困難,這是另一回事。但就是對這樣的兒童,我仍然認為,激起他實實在在的閱讀願望是我的任務,我要讓他去拿書,認認真真地看書和讀書。
我班上的瓦赫坦就是這樣的一個不要讀書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抱怨說,這孩子連書也不見他摸一摸。可我就不信這一點如果教師能夠使兒童體驗到,閱讀怎樣地在豐富他的生活,通過書他怎樣地在認識整個世界,他一定會對書愛不釋手的。全部問題在於,教師怎樣發揮自己在兒童與書之間的中介人作用。
「瓦赫坦,我有事找你!」課後,我和他倆留在了教室里。我給他講我將要讓他閱讀的一本書中的故事。
「我講的就是這本書里的故事,你聽說過嗎?這本《九兄弟的故事》讀起來很有趣,也很有教益。我希望你今天把它讀完,明天講給同學們聽。你能講得很好的。」
第二天,在課間休息的時候,我與瓦赫坦關著門留在教室里,先由他把他準備講給同學們聽的故事講給我聽,然後我給他糾正,給他示範,應該怎樣有表情地講述。在數學課上,我找到適當的機會,悄悄地告訴邁婭、伊利科、達托,希望他們在瓦赫坦講故事的時候要讚揚他,並告訴他,他們都非常喜歡聽這個故事,瓦赫坦富有表情地講述了故事;我還希望他們能向瓦赫坦表達一個願望,請求他再多閱讀一些故事書,在明天、後天再給他們講故事。
一切都按照我的預定計划進行。瓦赫坦給全班同學朗讀了故事,並進行了複述,他得到了同學的好評,受到了鼓舞。現在他已不是在課堂上給同學們講故事了,而是在課間休息時、在走廊里,或在課後給同學們講故事。在他面前突然展現出了一個書的世界。他母親不再
抱怨他了,高興地說:「這孩子變了!」
[評析]
孩子不喜歡閱讀,在我們教學當中是常遇到的事,大多數教師都在抱怨,認為孩子本來就不願意讀書我有什麼辦法。案例中這位老師並沒有放棄連孩子家長都常常抱怨的學生,他讓一個「連書也不見他摸一摸」的孩子變成了「不是在課堂上給同學們講故事了,而是在課間休息時、在走廊里、或在課後給同學們講故事。在他面前突然展現出了一個書的世界」。
這位教師成功之處就在於:
1、教師恰當的引導非常重要。教師並沒有強迫孩子去讀書,而是從給孩子講故事開始,使孩子形成強烈的興趣,再引導孩子去讀書。
2、使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瓦赫坦第一次講故事獲得了成功是多麼的重要,試想,如果孩子這一次不成功,還會有「在課間休息時、在走廊里,或在課後給同學們講故事」的瓦赫坦嗎?孩子他需要成功,他需要讚賞。老師的任務就是給他創造成功的機會,創設成功的氛圍,激發孩子成功的慾望。
營造一個互相激勵的團體氛圍。案例中,老師瓦赫坦講故事之前,就要求幾位同學在「瓦赫坦講故事的時候要讚揚他,並告訴他,他們都非常喜歡聽這個故事」。
[思考]
1、在你的教學中遇到這樣的學生嗎?你是怎麼做的?
2、「如果你的大多數學生都不要讀,你就是個壞教師;如果你的大多數學生都酷愛讀,你就是個好教師;如果你班上的所有孩子都愛讀,並且都嗜讀成癖,那你不僅是個好教師,而且還是一個好的教育者。」你對這個觀點是怎麼理解的?
讓教師在啟示中感悟
[案例]
在一節美術課上,老師要學生畫太陽,繪畫一開始,小明便很快在紙上畫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太陽,接著,他在眾多的油畫棒中選擇了一支綠色的,開始塗了起來,而別的孩子都在用紅色的油畫棒給太陽穿衣服。於是老師走過去對他說:「小明,你畫得不錯,不過,太陽是紅色的呀!你見過綠太陽嗎?我看,還是用紅色畫太陽會更美!」說完,便去指導別的學生了。當老師再次回到小明身邊時,見他還在塗綠太陽,便問:「你為什麼用綠色塗太陽呀?」小明說:「夏天太熱了,我喜歡給太陽穿上綠色的衣服,那樣我們就會感到涼爽一點,不會感到熱了。」老師恍然大悟,小明的想法多好呀,意識到剛才自己的教育行為使學生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於是便摸摸小明的頭說:「你想得可真好,快給太陽穿綠衣服吧!」小明聽了,顯得不敢相信的樣子,隨後臉上展現了笑容,便拿起油畫棒給太陽穿上綠色的衣服了。
展示作品時,學生的作品千篇一律是火紅的太陽,只有小明的綠太陽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富有創意。老師便請小明把自己的作品講給大家聽,小明開心極了,學生們聽後,開始發表自己的想法:「老師,我要給太陽穿上藍色的衣服!藍色也很涼爽呀!」「老師,我要給太陽穿上五顏六色的衣服,和我們的衣服一樣,那才漂亮呢!......」
[評析]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以程式化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學生,作出過多干預指導,把成人的想法強加於學生,強制學生寫實,限制學生富有童趣的想像力,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倘若如此,將會使學生在學習中失去自我和主動表現自我的信心,喪失參與活動的熱情,泯滅創造力。案例中教師前面採取的教育行為是以「像」為準,以自己審美要求作為標準,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內心感受,以至於學生被動地服從老師,作品出現色彩單一的現象。小明的想像完全合乎情理的,表現出他對夏天太陽的意願。教師通過調整教育行為後,小明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情感上得到了滿足,非常愉快地向同伴展示了自己的想像,從中獲得極大的快樂。教師支持,小明的成功,引起了學生的共鳴,他們也紛紛表達了自己富有童趣的想像。
一、教師要成為學生活動的真正支持者。
學生應該是活動的「主人」,教師則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並以「支持者」的角色去接納和尊重學生的不同想法。但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往往把「支持」停留在口頭上,會不經意地做出一些限制,干預學生的行為。用「對不對」、「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維模式去限制,束縛他們,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事實上,正是像小明這些喜歡「異想天開」的學生,才是最有創造潛力,最具有發展前途的人。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發明都來自科學家的突發奇想和「異想天開」,小瓦特正是有了「為什麼開水能把壺蓋頂起來」的簡單思考,才有了後來蒸氣時代的到來,萊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長上翅膀,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的異想,才有了今日人類遨遊天空的現實。因此,當教師面對學生幼稚的想法、「離譜」的思維時,不要急於做出對與錯的判斷,而應加倍關注學生的幻想和標新立異,讓學生成為活動中的真正主人,教師在活動中真正支持學生真實意願,欣賞他們,更要學會耐心傾聽,也許,創新之泉便會汩汩而出。
二、教師要做學生活動的引導者
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是機械地教學生技能技巧,而要以「授人以漁」的思想為指導,適時有效地加以引導,但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不適時或者亂引導的現象。新的課程標準提倡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倡導探究式學習習慣的養成,這就要求我們把學生從籠子里釋放出來,還學生天性,給學生自由,並給予一定的引導。
[思考]
1、教學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反思自己或身邊的同行在教學中是否過分依賴教案,出現硬拽學生進入預定軌跡的現象。
2、結合自己的課堂,談談你對「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句話的理解。
孩子,其實老師沒有那麼忙!
[案例]
圓圓的腦袋,胖胖的身體,因肉多而顯得過小的雙眼是「麻煩大王」洪傑的獨特之處。印象中,他墩實憨厚,愣愣地一天能向老師彙報十幾件大小不等的事情。
記得剛剛擔任他的班主任時,他才8歲。不愛寫作業,不愛靜心讀書。那時,辦公室離教室有300米的路程。一到下課,便能見到洪傑喘著粗氣,扭扭地向我走來:「胡老師,昨天我被狗咬了……」;「胡老師,李強上課踢我……」;「胡老師,我不想和趙小路坐了……」看著他喋喋不休地繼續講著,我再也忍不住了:「知道了,知道了。老師很忙,今天就這樣吧!」而洪傑並不生氣,很寬容,慢慢地扭頭走了。
日子如流水般慢慢向前流淌,轉眼間與洪傑相處已兩年了。那是個葉落知秋的日子,布置完作業,我正準備去開會。此時,洪傑站起來了,急沖沖地向我走來。沒等他開口,我先說話了:「又有什麼事啊?快點,我很忙!」「我沒本子,還有……」「好了,自己想辦法吧!」看著他欲言又止的樣子,我頓了頓、點頭道:「嗯,總算是進步了。」說完,便頭也不回、大步流星地向會議室走去,留下洪傑一串沉默。
開完會我向辦公室走去,老遠便看見桌上放著一個色彩鮮艷的小蛋糕。在黑白色調的辦公室里,在單調呆板的桌凳之間,它顯得多麼生動,多像一朵花,一首詩啊!我急忙走上前,蛋糕旁放著一張小紙條。打開一看,洪傑稚嫩的筆跡印入眼帘:「胡老師,你很忙,也不知道你有沒有時間看我的紙條。今天是我的生日,原先我想當面告訴你,讓你和我分享快樂。可你太忙了,那就請你品嘗小蛋糕好嗎?它是我剛才跑到校門口用零花錢買的。謝謝老師,胡老師再見!」
噢,多麼天真可愛的孩子,多麼慚愧的我啊!放下紙條,凝神蛋糕,那白白的奶油、紅紅的果汁多像孩子純真的笑臉啊!可我竟讓這笑臉苦悶、失望,還美其名曰「老師很忙!」無地自容中,我撥通了孩子家裡的號碼,也撥動了理智的心弦。話筒里,我輕輕地送出我的祝福,也送去我的歉意:「孩子,其實老師沒有那麼忙!」……
[評析]
曾經,我覺得自己很忙,儼然一個華威先生。殊不知,在自己打著「我很忙」的旗號拒絕傾聽學生的心聲時,喪失的是為人師的耐心、愛心,丟失的是學生對老師的依賴、親密。
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在對待師生關係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讚賞、誨人不倦。誨人不倦凝聚著教師對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對學生的信任感,體現著教師對學生的耐心、愛心、責任心。教師應該具有明確而堅定的育人信念,即相信每一個學生經過培養都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和合格公民,對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都寄予最大的期望,相信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一定能夠成功。
有了這種信念,就會把滿腔熱情投入於工作之中,感到工作充滿了成功和希望,就會全身心地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田,在教育中盡情播種希望;有了這種信念就會正確認識和對待教育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並以頑強的毅力和意志克服困難。就不會覺得自己很累、很忙,也不會以此為借口樹立所謂的「師道尊嚴」;有了這種信念,就會發現每個學生都有各自品行上的閃光點和智力上的優勢,像洪傑這樣的孩子也有他可親可愛的地方;有了這種信念,就會認識到只有教法不當的教師,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工作中即使有挫折也會覺得無怨無悔。
讓我們拒絕任何誘惑和懈怠,全心全意地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吧!
[思考]
1、反思自己或身邊的同行,有無打著類似「我很忙」的旗號,拒絕傾聽學生的心聲,拒絕關愛後進生。在班級展開一次討論會,讓那些不被老師關注甚至是常招老師白眼的學生談一談自己有什麼想法、什麼做法、對老師有什麼希望。
2、試著改變長期以來你對待一個學生的態度,然後悄悄地記錄下他的變化,好好研究研究,並將你的心得傳達給身邊的同行,讓大家共同成長。
精神糖果
[案例]
陶行知先生在擔任育才小學的校長時,一次他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班上的同學,當即制止了他,並要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
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站在那裡準備挨訓。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遞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在他手裡,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時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詫異了,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侮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後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說:「你能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勵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給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選自《陶行知教育文集》)
[評析]
校長與學生間別緻新穎的「情感交流」結束了,留下了一件教育的「藝術珍品」。這使我深深感受到:教師與學生之間,語言的第一功能是交往,而不是教育。教師語言的魅力在於能夠吸引學生,感染學生,溝通師生感情,融洽師生關係。
王友用泥塊傷人,陶校長沒有簡單地用紀律制度去逼他就範,卻從「砸人」事件中、事件後發現了王友的閃光點——誠懇的態度。陶行知用四塊糖果來強化其閃光點,使批評教育的過程變成了其改過自新的強大動力。這四塊「精神糖果」正是滋養王友心靈成長的維生素、營養品。談話中陶校長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去感化他、暗示他、誘導他、開啟頓悟、循循善誘,給他自我選擇的空間,自我修正的時間,激發王友自我進步的主動性。可見,四塊糖果不僅「甜」了王友的口,更「甜」了王友的心。談話的結果,大家不難想像。
聯繫我們的教育,有些教師常常抱怨現在的學生難教,教師和學生談心的時候,往往教師說得苦口婆心,學生聽得心煩意亂,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的教師只滿足於把心掏出來,而不想方設法把自己的一片赤心置於學生的腹中,使其真切感到教師的關愛;有的教師雖有心談心,卻無意「交心」。這樣的教師怎能獲得談心的佳效呢?
面對後進的、犯錯誤的學生,教師應當用發現的目光看學生的世界。即使在最難教育的學生面前,教師也要信心百倍,透過學生氣人的一面,看到他可愛的一面,看到他的熱情上進,看到他的正直善良,看到他的純潔的心靈天空。交流時,教師的話語應少一份「理」、多一份「情」、添一份「趣」。只有這樣,師生思想上才會產生共鳴,感情上才能得到溝通,心靈將會碰撞火花來。
當然,有時一次談話便能打開學生心中的「悶鎖」,使其頓悟。有時也會出現「頂牛」、「談崩」,以至久說不服、久感不化的情況。不良行為的反覆,正體現了兒童有極強的可塑性。行為反覆,不一定屬於「屢教不改」;久談不化,更不能斷定其「不可救藥」。要提攜後進,鞭策先進;要根治「病患」,攻克「頑症」。還需要教師執著、堅韌,經得起考驗,敗而不餒,攻堅不已。那麼,後進躍先進,浪子喜回頭,思想之花璀璨,精神碩果累累,就將是個「春去秋來」的時間問題了。
總之,教師富有情感的語言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是點燃學生激情的火種,是陶冶學生情操的「催化劑」,是幫助學生鑒別真理的「過濾器」。因此教師找學生談話都應顯示一種藝術,要體現一種意境和氣韻,以打動學生的感情,陶冶學生的心靈;要飽含一種意蘊和哲理,以引起學生的思索,啟迪學生的智慧;要奉獻一粒「精神糖果」,以潤澤學生的心田,照亮學生的人生。
[思考]
1、反思自己或同行對後進學生、問題學生、犯錯誤的學生教育經過,與同行分析其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各列舉一例),並借用成功的經驗對失敗的案例進行再研究。
2、「教師富有情感的語言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是點燃學生激情的火種,是陶冶學生情操的『催化劑』,是幫助學生鑒別真理的『過濾器』。」聯繫自己的教育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美麗的圈套
[案例]
新學期開始,學校安排我任五年級一個班的班主任。這個班幾乎不到一個學期就要更換一次班主任,有少數學生的逆反心理特彆強,他們專門和老師對著干,甚至有個別學生曾經製造過事端,讓學校因擔負連帶責任而被告上法庭。學校老師、學生家長近乎殘酷的訓誡使部分學生自暴自棄,造成「破壞性行為」越來越嚴重。
我接班後最初不動聲色,先觀察並分析了班裡幾個影響最大的「壞學生」的多方面因素,掌握了治理班級的第一手材料。在觀察和分析中我發現有個叫王成的學生,不僅經常搞惡作劇,還三天兩頭地與男生打架,與女生逗貧嘴,對老師不講禮貌,是擾亂班級秩序的「頭號人物」。不過我也發現他身上的優點是「仗義」。為了降住這匹「烈馬」,我特意給他設了一個「美麗的圈套」。
一天放學時,我在二指寬的紙條上寫了一句話:「家長同志,您的孩子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然後,我把王成叫到辦公室,把摺疊好的紙條交到他手上,對他說:「把這個紙條交給你的家長,讓家長簽字後明天早上再送給我,但送去和送回都不準拆開看。」想想看,小孩子能不看老師和家長寫的是什麼嗎?
第二天,他第一個到校,喜滋滋地把家長寫有「孩子有進步,我非常高興,謝謝老師」的紙條交給我。那一天,我注意觀察了他,一天中他特別規矩,也特別精神。我暗想:我的「圈套」奏效了!
從此,我和每個學生保持「單線聯繫」,時不時地給他們一個紙條,上面根據學生的特點分別寫有「您的孩子熱愛勞動」、「您的孩子書讀得很好」、「您的孩子作文寫得很棒」、「您的孩子團結同學,講文明、有禮貌」,等等,並暗中與家長聯繫好,一定要寫上鼓勵性的回言,每次仍然要求學生不看紙條。
半個學期過去了,我從未懲罰過任何一個學生,我們班不僅班級秩序井然,而且好人好事層出不窮,紀律、衛生、文體活動樣樣爭先。見此情景,老師們紛紛向我詢問用了什麼法術?我對他們說:「我設了一個『美麗的圈套』,那就是……」
【評析】
儘管我們很不願意針對正在發展、成長著的中小學生提及「差生」、「後進生」這樣的字眼,但我們確實也迴避不了這類學生的存在。雖然這類學生在廣大學生群體中是很少的一部分,但他們經常表現出的對教育教學秩序干擾作用以及」反社會」傾向是不可低估的。既然我們不能迴避他們的存在,我們更不能排斥他們,那麼我們就必須尋找有效的教育轉化他們的對策。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後進生不過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著污垢的玉石,既有陰暗的消極面,又有潛在的閃光點,他們同優秀生、中等生一樣渴望進步,也能成才。作為教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雙慧眼,善於從後進生身上了解他們的志趣和個性特徵,觀察發現他們時隱時現的閃光點,更要有一顆匠心,抓准教育轉化他們的突破口和推動其前進的有力動因。
案例中的老師是睿智的,他能「不動聲色」地「觀察分析班裡幾個影響最大的『壞學生』的多方面因素」,「掌握治理班級的第一手材料」,從而設計了一個「美麗的圈套」。正是這「美麗的圈套」,使得一個個「壞學生」、一匹匹「烈馬」發掘出自身蘊藏的獨特的個人潛能,並在寬容、鼓勵、賞識的氛圍中得到發揚光大。
杜威曾經說過,「尊重的慾望是人類天性的最深刻的衝動」,中國俗話也說,「好言一句三冬暖」,青少年學生血氣方剛,自我意識、自尊心理尤為強烈,他們渴望被人理解,受人尊重。在生理、心理、行為上有缺陷的學生更是如此。案例中的老師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他用其銳利的目光捕捉到學生稍縱即逝的閃光點,採取「單線聯繫」的獨特方式,使學生由尊重得到肯定,由肯定產生信心,由信心形成自律,進而激發起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這是慧眼的功效,更是匠心的魔力!
讓我們每個人都去克服主觀上的「暈輪效應」(即好生一切都好,差生一切都差),用我們敏銳而友善的目光,獨到而縝密的思考,真誠而無私的愛心,去善待每一位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思考】
1、在你的學生中選擇一位你認為最難轉化的「後進生」,試著換一目光,換一種方式,看看是否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2、做一個調查:學生眼中的自己是怎樣的?學生最希望老師或
同學了解自己哪個方面?家長眼中的孩子是怎樣的?家長希望老師以怎樣的方式形成家校合
推薦閱讀:
※如何做一個學生有愛有怕的班主任?
※我們班主任實行一系列考試罰錢政策,月月罰,這樣真的可取么?
※嗨,猴子們,我是你們班主任
※有一個針對自己的班主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做好一個中職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