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常見病

一、脾胃病

首先,脾主運化。其次,脾主升清。「清」是什麼?清與濁相對,濁就是身體排出去的濁氣、濁水、濁便、乘下的精華就是「清」,也就是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轉化成的氣血。那麼清氣應該怎麼走呢?這和自然界是一樣的,盤古開天地里說天地原本是一片混沌,盤古拿斧子一劈給分開了,清者向上升為天,濁者下降成為地。《黃帝內經》里說,我們身體和外界大自然是相通的。所以身體的清氣會向上走,濁氣會向下走,變成大小便和濁氣排出體外。

胃者,水谷氣血之海。

脾胃互為表裡,一個管受納,一個管消化。

《內經》記載:「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砟,起於長夏,禁濕食飽食濕地濡衣。」長夏(小暑立秋之間)濕氣搬弄是非,濕氣易傷脾,所以長夏之時要注意調養脾胃,少吃生冷肥膩的東西,也不要吃得過飽加重脾胃負擔,或者穿濕乎乎的衣服,睡在潮濕瓣地方。

跟肝病、心病的道理大體一致,秋季的金能圍「木」救「木」,給脾胃強盛起來的機會,如果機會錯過,就要面臨春季病邪的大反撲,撐過去,轉機就在眼前。所以,防脾病長夏避濕、吃「苦」,治脾病秋季把握時機,春季抵抗到底。

首先,堅持每天按揉足三里和天樞,大拇指按揉,力量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每次3分鐘,每天不拘次數。或者用艾炙,飯後半小時內和每天早上7-9點的時候一定要做,兩側都要做到。

其次,堅持飯後摩腹,順時針方向,每次10分鐘。再次,一定要記得:每餐只吃七分飽,餓了就多吃幾頓。

飯後不能立刻躺下睡覺,趴在桌子上睡更不好!飯後1小時內不能作任何劇烈運動。

胃火旺

臉頰、前額上長痘,口臭,肚脹,便秘。

胃火沿著胃經上傳至臉頰、前額,所以這些部位長痘;胃火沿著食道向上,所以會有口臭;胃火向上走,意味著胃的功能失常,食物不能消化,會引起肚脹;火氣大了,灼燒津液,水分自然減少,久而久之,腸道乾燥,大便不通。

口腔潰瘍:

黃瓜汁可預防口腔潰瘍。黃瓜皮貼在潰瘍面上。蜂蜜有依賴性,姜加重潰瘍。

雲南白藥敷於潰瘍處,一日2次。補充維生素Bl、B2、B6及維生素C和鋅。

按摩:

按摩內庭穴、天樞穴。

內庭:足陽明胃經的滎穴,《黃帝內經》有「滎主身熱」,所以內庭主瀉胃火。

內庭在兩腳背上第二和第三趾結合的地方。要每天用手指肚向骨縫方向按200下,力量以能承受為度,早上7-9點最佳,因為此時胃經經氣最盛。

天樞:是胃經的穴位,同是又是大腸經的募穴。所謂募穴就是臟腑之氣在胸腹的聚集地,相當於大腸經氣在小腹駐紮的營地。用大拇指指肚按天樞穴,力量稍微大點,按在空位上輕輕旋轉。

操作方法:早上起床,選用大拇指點按兩側內庭2分鐘,瀉胃火,再按揉兩側天樞2分鐘,通便。飯後半小時,再按揉天樞穴1-2分鐘。這種刺激不拘季節,每天都可以用。

另外要多喝溫的白開水,促進排毒。

飲食建議:少吃肥厚油膩之品,比如各種油炸食物、肉類,尤其是牛羊肉;多吃蔬菜。

養脾:最核心、最重要、最通用的中成藥是參苓白朮丸。

成分:人蔘、白朮、麩炒、茯苓、山藥、薏苡仁、蓮子、白扁豆、砂仁、桔梗、甘草。

健胃消食:

下脘、足三里、四縫這幾個穴位被稱為穴位里的健胃消食片。

四縫是經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積滯的專用穴。四縫原本被醫家用來治療小兒消化問題,後來證實,成人使用四縫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後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問題,就可以找四縫解決,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下脘和內庭相配,可以清胃瀉火,消食化積。

所以足三里就是人體里的一株靈芝仙草,用好它,幾乎包治百病。

按摩,艾灸。最方便的艾灸方法就是用艾條溫和灸:把艾條點燃,放在離穴位2厘米左右的地方,每個穴位灸15分鐘左右,每天1次,灸7天後隔1天,一般1個療程即可見效。

穴位貼敷:白蘿蔔2個,小茴香60克,將白蘿蔔切成細絲後煮熟,再把小茴香研成細末,然後把它們調成藥泥,趁熱貼在肚臍眼周圍,用紗布包紮好。這個方法有極高的散寒、行氣、止痛、消食的效果,對消化不良、積食、虛寒型腹痛都有效果。

順便提一下,用上面這幾個穴位再加上上巨虛、下巨虛和委中,治療泄瀉效果很好。上巨虛屬於大腸經,下巨虛屬於小腸經,兩個穴位合用,止瀉功能很好。委中是治療腹瀉的特效穴位。腹瀉的時候只按摩上巨虛、下巨虛和委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山楂主要解決肉吃多了的積食;而麥芽則擅長消除「米面薯芋」造成的澱粉類積食;蘿蔔消食的功效一般,下氣的力度卻很強勁;雞內金的效力可以作用於各種食積,同時還有健脾的作用。

腹脹

每天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內按揉中脘5分鐘,再按揉雙側足三里3分鐘,配合推腹,可有效消除食積。

積食停在胃中時要「消」,不能用瀉的方法,廢物留在大腸時可以瀉。

這個時候,我們必須直推胸腹部,然後按揉足三里和中脘,每天都要堅持。

直推胸腹就是從上腹部向下直推到小腹部,力量要稍微大一點,以帶動皮下的肌肉為度。每天飯後半小時開始,重複100次。

配合吃保和丸效果會更好。其中山楂消肉食,神曲消米麵食,陳皮理氣。

中氣不足

按摩足三里、百會、關元

每天按揉雙側足三里3分鐘,在脾俞上拔罐10分鐘,起罐後再按揉5分鐘,艾灸百會20分鐘,可以防治臟器下垂,比什麼葯都管用。

(大部分醫院往往對子宮脫垂束手無策,其實只要每天堅持按揉足三里3分鐘,艾灸百會、關元15分鐘,3個月左右,即可消除此病帶來的不堪。)

便秘(楊楚茂)

麥冬治療陰虛、內熱、腸燥引起的便秘,只要取15-30克麥冬煮水服用,均能奏效。

麥冬之所以能治療便秘,主要是因為:一、麥冬含黏多糖,能促進腺體分泌,當然也包括大腸粘液的分泌,起到「潤腸」作用。二、麥冬能顯著加快胃腸道的推進作用,發揮「通便」效能。

有時,我也會根據身體情況,多加幾味葯,同樣取得很好的效果。如陰虛、腸燥、氣虛(包括身體疲勞)而致便秘,就用麥冬15-20克,沙參10克,玉竹10克,黃芪15克,陳皮5克。其中,麥冬、沙參、玉竹滋陰養胃;黃芪補中益氣;陳皮理氣健脾,既助運化,又防寒濕。諸葯合用,共奏益氣養陰之效,腸潤氣達,而便秘自解。此方適用於中老年人氣陰兩虛引起的便秘。

常見病

感冒

風池加肺俞比玉屏風散還好。

高熱不退

人體上有幾個退熱的特效穴位,它們是大椎、曲池、合谷、外關,退熱效果立竿見影,我們可以稱它們為身體里的「安乃近」。

大椎是督脈和手三陽經、足三陽經的交會穴,是解表退熱的常用穴,尤其善於治療由外感寒邪導致的熱病。使用大椎清熱解毒,可以用大拇指用力掐按5分鐘左右。

曲池也是清熱解表的特效穴。

曲池、合谷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功能相仿,是清熱解表的特效穴位。

外關是是八脈交會穴之一,是解表退熱的要穴。

按摩:先用食指間用力掐按大椎,每隔5秒鐘放鬆一兩秒鐘,再用力掐按,再放鬆,如此進行3分鐘左右。再把拇指放在大椎上,用拇指肚用力點按大椎,按一下松一下,再按一下再松一下,如此反覆2分鐘。再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大椎,用力捏按3分鐘左右。再用拇指和食指反覆捏按合谷3分鐘左右,然後用中指叩擊外關兩三分鐘,每分鐘叩擊約200下。再用拇指用力掐按外關兩三分鐘。這一套按摩方法,每天做2~3次,一般2天左右便能徹底退熱。

這套方法主要是輔助退熱,多起治標的作用。

減肥

堅持每天晚飯後按揉天樞、中脘3分鐘,再配合摩腹,效果神奇,無痛苦,不反彈。

減肥方:半夏、橘紅各15克,折茯苓9克、甘草5克,打成藥粉,裝到空膠囊裡面,每天飯後半小時服用3-5粒,堅持服用。療效非常鞏固,不用擔心反彈。

降壓

每天按揉太沖、太溪、曲池3-5分鐘。

頸椎病

每天按揉風府和手三里3-5分鐘。

靜脈曲張

堅持每天點按承山3分鐘,推按小腿15次,再點按湧泉3分鐘,就可以根治止病,而且不再複發。

操作方法:每天用熱水泡腳20分鐘,然後點按兩側湧泉穴,每穴3分鐘,一定要以產生脹痛感為度。然後趴在地上,讓家人從腳踝開始沿著小腿後面向上推,要有一定的力度,要有掌根,推的時候要能讓被推者感到一種酸脹感,單方向反覆做15次。然後再點按雙側承山穴3分鐘。

牙疼

首先看是實火還是虛火。實火疼痛較劇烈,不敢吃熱東西,牙齦紅腫較明顯,脈比平時有力而且快(脈洪數);虛火疼痛一般不太明顯,老是隱隱作痛,而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牙齦紅腫不太明顯,脈比平時細(脈跳的寬度變窄)。

其次要分是上牙痛還是下牙痛。因為上下牙齒所聯繫的經脈不同,上牙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連,下牙與足陽明胃經相連。

1、胃炎牙痛:指下牙痛,使勁掐按雙側內庭、頰車和手三里,5分鐘後見奇效。

2、腸火牙痛:指上牙痛,馬上去刺激雙側合谷、曲池和手三里。

3、虛火牙痛:每天刺激雙側合谷、手三里、太溪3-5分鐘。

活血祛瘀

三個特效穴:內關、心俞、膈俞。

內關寧心安神、寬胸理氣、降逆止嘔。每天晚上7-9點用拇指效果最好。每次按的時候要一按一放:按下去持續半分鐘,然後鬆開,再重複。每次最少3分鐘,每天不拘次數。

心俞是心臟之氣通向足太陽膀胱經的要害之穴。在後背脊柱旁開1.5寸的直線上(脊柱和肩胛骨內側的中點),平對第5胸椎,也就是肩胛骨下角向上四橫指。屬足太陽膀胱經。

刺激心俞用拔罐比較好,因為炎罐具有溫的作用,可以加大活血的力量。每天晚上9點左右時候,兩側穴位同時進行,年齡大的人拔罐的力量要小一些,時間稍微短一些,每次10分鐘即可,拔完後在穴位上按揉2分鐘左右,以鞏固效果。

膈俞是比較特別,因為它裡面對應的是膈肌而不是一個內臟。但是它的活血作用卻非常好,經常作為主穴和其他穴位一起並肩作戰治療各種血病,血瘀、血熱都可以向它求助。也在足太陽膀胱經上面,脊柱旁開1.5寸的直線上,平對第七胸椎,也就是戶胛骨下角和脊柱的中點。每天和心俞同時拔罐10分鐘,兩側穴位同時進行,起罐之後按揉兩分鐘。

更年期(李世增、朱桂茹)

堅持服用兩種中成藥:早服逍遙丸,晚服歸脾丸。

逍遙丸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古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養血的功效,肝鬱血虛、脾虛的人可經常服用。如平時愛發脾氣、易急躁的人,可以在此方的基礎上加兩味葯:丹皮和梔子,也就是加味逍遙丸。歸脾丸可以益氣健脾、補血養心。凡是思慮過度、勞傷心脾的人都可以吃。這兩味葯可以一個星期吃3天,堅持一段時間會達到很好的效果。

月經不調

關元、血海、三陰交是治療女子月經不調的關鍵穴位。

關元被譽為「第一性保健大穴」,古人認為它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能培補元氣、腎氣,治病範圍相當廣泛,各種婦科問題、男科問題都能治療。

血海屬於脾經,脾主運化而統血,所以它專治血之疾病。血海在大腿內側,髕骨內側端上2寸。

三陰交是肝、脾、腎3條陰經的交會穴,在內踝間上3寸。這3條陰經又在關元處與任脈相交,肝主疏泄而藏血,脾主運化而統血,腎主水而藏精,任脈主胞宮,所以三陰交是治療男女生殖問題的主要穴位,通治與精血有關的生殖方面疾病。

女孩虛寒型痛經

穴位貼敷:取食鹽250克,蔥白250克,生薑125克,把蔥白和生薑切碎,然後與食鹽一同在鍋里炒熱,然後迅速裝進布袋子里熨下腹部,葯涼了再炒熱再敷,每次半小時,每天做兩三次,效果很好。

膝部祛風除濕

對付膝關節病,最有效的穴位是血海、梁丘、足三里、陽陵泉、懸鐘、犢鼻。

血海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顧名思義,血海是氣血的海洋,是理血的要穴。

梁丘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梁丘也是理血要穴。中醫講究治風先治血,膝關節病變多由風邪引起,所以用血海和梁丘兩穴疏通膝蓋局部氣血。

犢鼻在膝蓋外下方,取穴時把膝彎成直角,膝關節髕韌帶外側便會有個凹陷,犢鼻就在凹陷處。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用犢鼻治療膝蓋疾病,屬於局部取穴。

足三里還有一個獨特作用:疏風化濕、扶正祛邪。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懸鐘在小腿外側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凹陷處。這2個穴位也有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

可以分別對上述穴位進行按摩,用拇指掐按、拇指肚點按都行,每個穴位3~5分鐘,每天1~2次。

也可以用艾條灸,重點灸犢鼻10~20分鐘,灸到皮膚髮紅為止,其他各穴位灸5~10分鐘。每天1次。

也可將少許適量的獨活、五加皮、防風、艾葉、紅花、元胡、川芎藥材置入布袋,加熱後外敷患處,或用布袋包裹煎湯藥遺下的藥渣,趁熱敷於患處。

提示:「旁開」是「從這到那兒」的意思,通常是指與參照物水平的方向。

腳氣(於春廷)

選用同仁堂生產的口腔潰瘍散(1元/瓶),腳部清洗後,可用消毒棉簽蘸葯塗於患處。也可將口腔潰瘍散與嬰兒霜混合後,塗於患處,此方法藥物存留時間較長。連續治療三天就可治癒。

口腔潰瘍散用於根治腳氣,安全、無毒、高效、價廉,更適用兒童及老人腳氣的治療。

口腔潰瘍散的主要成分為青黛。青黛(木藍)醇浸液(0.5克/毫升)在體外對炭疽桿菌、肺炎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霍亂弧菌、金黃色和白色葡萄球菌皆有抑制作用。將口腔潰瘍用於治療腳氣是一個絕妙的方法。

更年期

堅持服用兩種中成藥:早服逍遙丸,晚服歸脾丸。

逍遙丸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古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養血的功效,肝鬱血虛、脾虛的人可經常服用。如平時愛發脾氣、易急躁的人,可以在此方的基礎上加兩味葯:丹皮和梔子,也就是加味逍遙丸。歸脾丸可以益氣健脾、補血養心。凡是思慮過度、勞傷心脾的人都可以吃。這兩味葯可以一個星期吃3天,堅持一段時間會達到很好的效果。


推薦閱讀:

手是健康的鏡子,10種常見病從手上就能看出來!
甲溝炎和嵌甲是兩種常見病
再談小兒腹瀉(轉自?崔玉濤談常見病)
秋季常見病
崔玉濤談常見病鼻堵、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的區別和治療!

TAG:常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