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很了解小米?但恕我直言,絕大多數中國人其實對它一無所知!整個消費電子領域的投資邏輯,沒準都藏...
小米科技,終於向香港聯交所提交IPO申請。
這事,已經成了朋友圈裡刷屏的新聞、各種流傳的段子,全中國估計已經無人不知。但凡提到小米上市,估計連廣場上跳舞的大媽都能給你說道幾句。
也許你會說:小米上市老子早已知道,都刷屏成這樣了,優塾君,還有啥好分析的?
錯,大錯特錯。如果你是這樣想,可能會錯過很多重要的東西。我只問你兩個問題:
1)小米上市後,究竟值不值得長期跟蹤研究,誰能給出確定性的答案?
2)10年後的小米會是什麼模樣,你能描繪嗎?
小米,是中國互聯網巨頭中相當特殊的一家,可能會是近年來全球範圍內最大規模的IPO。它,成立於2010年,僅用7年時間,營收就突破千億人民幣,這是目前世界範圍內最快的速度。
千億人民幣營收這個門檻,是啥概念?
達到這個規模量級,谷歌用了9年,facebook用來12年,蘋果用了20年,阿里和騰訊用了17年,百度至今都還沒有達到。
直接來看財務數據:
2015年至2017年,收入為668.11億元、684.84億元、1146.25億元,凈利潤為-76.27億元、4.92億元、-438.89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26.01億元、45.31億元、-9.96億元,毛利率為4.0%,10.6%、13.2%。
注意,2017年營收雖然高達1146.25億,但凈利潤卻為-438.89億。
也許看到這裡,你已經沒了興趣:啥,獨角獸怎麼還是虧的?
可是,你看到的數據,真的是你以為的數據嗎?
其實,如果仔細分析,其實小米的凈利潤不僅沒有虧損,反而是盈利的。這是為啥?因為會計處理上的9個字:「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
看著有虧損,但深究起來,其實挺賺錢——如果從財報中剔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影響,實際利潤應該是53.61億。
小米要上市,如果僅僅是讓你看看近年來全球規模最大IPO的噱頭,那就沒意思了,你需要深度思考的是:小米,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它到底是手機公司、互聯網公司,還是零售公司?
雖然小米已經在你身邊無處不在,但很可能,你自認為很了解小米,但其實,很可能大多數國人對它都一無所知。
今天,我們就以小米為例,來分析一下消費電子、智能家居領域的投資邏輯,以及財務特徵。
在研究之前,請先看一下下面兩個公式。
製造業公司最基本的商業模式為三步:研發→生產→銷售;
互聯網公司最基本商業模式也是三步:流量→平台→變現;
看完,我們繼續。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本案提到的「生產、研發、銷售」問題,以及上市公司的各種財務套路,建議細研究財務鍊金術、財務魔術、IPO避雷指南,每日精進,必有收穫。
關於我們之前講過的個人稅務問題,可在5月19-20日我們舉辦的「個人所得稅規劃案例、架構,以及稅務難點」研討會上,系統學習。
另外,關於之前分析過的併購問題,可在6月我們舉辦的併購重組002期「併購交易案例、架構搭建、稅務難點」研討會上,系統學習。
除此之外,優塾投研團隊開放崗位招聘,1、研究員:財務、稅務、FOF基金研究方向,能力要求參照本報告深度;2、文案、運營:要求有一定的產品文案和運營功底。應聘可聯繫CEO微信:tower9185
同時,我們也面向30萬優塾用戶,招募具備多年經驗的稅務、併購、IPO專家,為企業用戶們做經驗分享。歡迎大家各種自薦和推薦,可聯繫負責人微信:ys_dsj
優塾原創,轉載請後台回復「白名單」
— 01 —
踩對幾個重大的點
讓它短短7年就成為互聯網巨頭
▼
1969年,雷軍出生於湖北仙桃一個普通家庭,他讀書用功,1987年考上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當時,全中國聽說過「計算機」這個詞的人,可能都沒幾個。
武大當時已經採用學分制,雷軍剛入學就開始選修高年級的課程,僅用了兩年時間,雷軍就修完了所有學分,完成了大學的畢業設計,在大學時代,他已經出過兩本編程教材。
畢業後,雷軍選擇創業,仿製金山漢卡,但最終被競爭對手山寨,於是選擇加盟當時國內最好的PC軟體公司金山,那年他22歲。
1998年,29歲的雷軍,已經做到金山公司的總經理。
在金山,雷軍做了16年,從程序員一直做到總裁。這期間,雷軍帶領金山4次衝擊IPO,均告失敗,直到2007年才成功,當年10月,金山軟體在港股上市。
同年12月,雷軍辭職,開始做天使投資人,投資的知名案例有UC、歡聚時代(YY)、拉卡拉、凡客誠品等。
2010年4月6日,是雷軍的一次重大轉折。他從投資人的角色上,轉變為創業者,成立小米科技,當時,做的是手機軟體。當年8月16日,小米發布了基於安卓的MIUI系統,大受市場歡迎。
2010年6月8日,整個硬體和互聯網行業出了一件大事:蘋果推出iphone 4,這款手機上首次加入了多點觸控、視網膜屏幕等新功能,迅速成為爆款。
當年8月,IDC發布報告,預計中國智能手機將在年內達到2600萬部,較2009年增長約50%。幾乎所有的PC廠商都想在智能手機市場分一杯羹。
當年的中國手機市場上,海外品牌仍是主流,老大是諾基亞,其次是三星的雙旗艦(S Note)和蘋果的iPhone。國產手機則是「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
2011年7月12日,雷軍做了一個重大決定:要做手機。說實話,當時確實沒信心能做到今天這樣,並且被很多人挖苦、連番唱空。
當時小米有三個產品:MIUI、米聊、小米手機,採用的是互聯網直銷的方式,自建小米商城和社區,先預定,再生產、發貨。
手機設計是由挖過來的摩托羅拉硬體團隊完成,生產由富士康和英華達代工。操作系統就是小米自主研發的MIUI。
2011年12月18日,小米手機第一次正式網路售賣,誰也沒想到,5分鐘,30萬台手機售罄。此後的2012年,小米手機銷量719萬台,其中約70%來自互聯網渠道。
2013年,小米遇到一個新的重大節點:對外投資布局生態鏈,快速擴張品類,當時擴張的消費電子品類,逐步組合成後來「基於物聯網的IOT戰略」。
當年,小米手機銷量1870萬台,再創新高,同時推齣電視、路由器等家電爆款。
2014年,對外投資力度猛增,從2013年的8筆升至40筆,此後每年都保持在40筆左右。
▼
2014年,小米推出紅米Note、小米4,此外,還推出新的消費電子品類,如空氣凈化器、手環等。
據IDC數據統計,2014年,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佔據市場份額的12.5%,排名2014年度第一。
2015年,小米開始嘗試線下銷售,開出零售店小米之家。隨後,跟著線下零售店擴張的步伐,品類上繼續推出凈水器、小米電視2S等產品。
可是,這一年,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2015年小米手機銷量開始疲軟,全年銷量增長不及預期,只有7000萬台,沒有達到預期8000萬的目標。當年,國產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是華為,銷售量突破1億台。華為崛起的密碼,在於其自主研發的麒麟晶元,大幅提升了性能。
小米力推的Note由於沒跟上指紋識別技術趨勢,成為其失敗的旗艦機型。同時,小米早期高速增長中掩蓋的一些基礎不夠紮實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供應鏈基礎不穩,公司管理也有粗放疏漏的地方。
2016年,小米的智能手機業務下滑。IDC數據顯示,小米2016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智能手機銷量(出貨量)同比下跌分別為:32%、38.4%、42.3%、40.5%,全年出貨量同比下跌達16.72%,市場份額也從2015年的15.1%下跌到8.9%,跌出世界前五的排名。
這一年5月,雷軍親自接管手機部,開始直接推動「供應鏈 管理 品質」的全面補課。
2017年2月,小米發布首款自主研發晶元澎湃S1,成為了蘋果、三星和華為之後,第四家擁有自研移動SoC的手機廠商。這時,雷軍的補課計劃開始展現成果。
隨後,小米手機的銷量開始回升。第二季度出貨量2316萬台、第三季度出貨量2760萬台、10月份單月出貨1000萬台。10月份就完成了1000億元的營收目標。
2017全年,小米智能手機銷量為9141萬台,同比增長64.97%。用雷軍的話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在銷量下滑後能夠成功逆轉,除了小米」。
截至2018年3月,MIUI月活躍用戶大約1.9億,擁有5個以上非智能手機或筆記本計算機的小米互聯產品的「米粉」超過140萬。經過用戶事先允許已在雲服務中累積收集了超過230PB的專有數據。
全國共有331家小米之家,年坪效高達27萬元人民幣,在零售領域世界第二,僅次於蘋果的年坪效40萬左右和蒂芙尼的20萬左右。
據艾瑞諮詢數據,在物聯網領域,小米已連接設備數量(除手機、電腦)佔據1.7%的市場份額,為世界第一,超過蘋果、亞馬遜、三星等。
▼
此外,小米還投資了超過210家公司,其中90多家做各種智能硬體和生活消費品,這就是業內通稱的「小米生態鏈企業」。據艾瑞諮詢基於2017年出貨量的統計顯示,全球第一的移動電源、空氣凈化器和電動代步車公司及中國大陸第一的智能穿戴設備公司,均是小米投資的公司。
綜上來看,小米的發展歷程中,主要做對了4件事:
1、通過高性價比智能手機獲取用戶、流量、數據資產;
2、通過在線售賣,提升供應鏈效率;
3、大量投資孵化、擴張消費電子產品品類;
4、推出線下零售店;
— 02 —
看似巨虧400億
其實仔細拆解,盈利還不少
▼
小米集團,是目前港股第一家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申請上市的公司,股本分為A類股份及B類股份,同股不同權。
A類普通股的投票權為B類普通股的10倍。A類普通股全部由雷軍及林斌持有。實際控制人為雷軍,投票權比例為31.41%。
▼
直接上業績:
2015年至2017年,收入為668.11億元、684.84億元、1146.25億元,凈利潤為-76.27億元、4.92億元、-438.89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26.01億元、45.31億元、-9.96億元,毛利率為4.0%,10.6%、13.2%。
看到這個數據,估計你有點懵:作為一家真正的獨角獸企業,成立7年營收破千億,但是怎麼2017年還巨虧438億?
由於小米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採用國際會計準則,利潤表中有一個特殊的科目,即「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
上市前,小米通過發行可轉換優先股的方式進行了多輪融資,這部分融資,會在報表中形成金融負債,計入非流動負債中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
按照國際會計準則,這部分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需要計入當期損益,最終影響利潤。
如果企業的估值上升,那麼,賬面金融負債會上升,由於此處處於負債項,負債增多,在利潤表中,就會體現為利潤降低;反之,如果企業估值下降,負債中的金融負債減少,那麼,利潤就會增加。
此處,需要等到上市後優先股轉為普通股,才不會再影響公司利潤。這筆實際並不存在的「賬面虧損」就會消失。
其中,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末,小米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分別為-87.59億元、-25.23億元、-540.71億元。
所以,如果你只從財務角度來看:小米的估值越高,這個數值負數越低,賬面上看小米虧的也越多。
但是,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以國內的會計準則來看,優先股具有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雙重性質,在實操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劃分為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核算。
如果劃分為金融負債,採用實際利率按照攤余成本核算;如果劃分為權益工具,作為報表中的權益類科目核算。但不管怎麼分,都不需要隨公允價值的變動重新計量,不會影響利潤。
注意,以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下,小米調整後的凈利潤為-3.04億元、18.96億元、53.61億元,凈利率為-0.5%、2.8%、4.7%。
也就是說,事實上小米2017年的盈利為53.61億元。不過,實際上,如果看小米的業務運轉情況,另一個指標「經營利潤」其實更有參考性。招股書顯示,小米2017年經營利潤122億元,同比大增223%。
此處,給你一個思考題:小米為什麼要以優先股的方式進行融資?
答案:為了不稀釋控制權。
優先股(Preferred stock)的定義為:股份公司發行的、優於普通股股東分取公司收益和剩餘財產的股票,是一種介於股票和債券之間的混合證券,有以下特點:
▼
(圖片來源:公開資料、優塾投研團隊整理)
— 03 —
小米的商業模式如何拆解
必須要這麼研究
▼
小米科技主營業務包括: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智能電視、智能音箱、智能路由器等,以及其他為數眾多的消費電子產品。
其中,智能手機業務佔比最高,但IOT(物聯網)設備收入增長較快。毛利結構分為為手機、生活消費品、互聯網服務(廣告及其他增值業務)。目前其毛利貢獻的主力為手機業務及互聯網服務。
▼
小米的手機業務,上游為晶元零部件,CPU、內存、攝像頭、手機屏幕、外殼、電池等零部件,據wind數據,小米的主要供應商有歐菲科技、長信科技、合力泰、聞泰科技、欣旺達、深天馬、三環集團、藍思科技等。
▼
在Iot與生活消費品設備業務方面,其上游為小米系參股投資的設備生產公司,2015到2017年,小米向關聯方支付的採購金額為4.82億、10.27億、19.31億。未來三年,小米設定的關聯採購上限為38億、65億、104億。
▼
小米的下游直接面對消費者,但注意,目前其海外業務逐年增加,尤其是印度,據IDC統計數據,2017年,小米已經成為印度按出貨量計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機公司。
▼
三大塊業務中,我們主要來看手機和生活消費品業務:
手機業務上,小米的商業模式可分為三步:研發、生產、銷售,賺的毛利率為0.3%、3.4%、8.8%;
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上,小米的商業模型為:投資——合作研發——採購——銷售。賺的毛利率為0.4%、8.2%、8.3%;
此外,還有一部分利潤,是「投資收益」,2015年到2017年,小米的投資收益(按照港股採用的國際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入損益之投資公允價值變動 分佔按權益法入賬之投資虧損)為27.21億、25.77億、61.4億。
要研究小米的盈利模式,必須吃透:研發 投資、生產 採購、銷售這三步,我們挨個來看。
— 04 —
研究小米的財務密碼一
研發 投資
▼
先看自主研發數據:
2015年到2017年,小米研發投入為15.11億元人民幣、21.04億元人民幣、31.51億元人民幣,占收入的比例為2.26%、3.07%、2.75%。
拿兩個同業做個對比,2015到2017年,蘋果的研發費用為80.67億美元、100.45億美元、115.81億美元,占營收的比例為3.45%、4.66%、5.05%。
2015到2017年,華為的研發投入為596.07億元人民幣、763.91億元人民幣、897億元人民幣,占收入的15.1%、14.6%、14.9%。
這個數據對比下來,乍一看,小米在自主研發上的投入少於其他兩家競爭對手。不過,如果接下來仔細看完它的商業模式,就能明白為什麼看上去研發投入低了:
1、首先,它的整體費用率很低,這就是雷軍所說的「高效」,而小米的研發費用佔了整體運營費用的三分之一。這個比例在同業內,算是很的高了。因為,更多的研發,是由其投資的生態鏈公司實施。
2、其次,招股書顯示,小米的研發人員有5500多人,佔了公司總人數三分之一。而對這5500多人,小米發給了公司總三分之一的股權進行激勵,而且大量的核心員工團隊都是在中早期加入,團隊非常穩定。針對這些研發人員產生的股權激勵費用發生在前幾年,未計入招股書展示的最近3年的報表中。
3、再次,小米的研發投入非但不低,反而手筆很大。4月25日雷軍說:「創新除了投錢,關鍵還是看人。」小米的研發效率,除了投入資金之外,還得看幾件事:研發團隊是否優秀、高管團隊全部是研發出身、對研發體系是否能有高效管理。
之前我們研究過一些醫藥類和TMT公司,儘管研發投入極高,但一把手並沒有研發背景,這樣的研發投入,其實要打折扣。
▼
再看對外投資。
這部分投資會計入非流動資產中的兩個科目「按權益法入賬之投資」、「按公允價值計量之長期投資」。
2015到2017年,小米的賬面的非流動投資總額為101.2億元、142.18億元、205.68億元。
但注意,如果計入「按權益法入賬之投資」,即小米認定對投資方存在重大影響(相當於A股的「長期股權投資」,以權益法計量)。
如果計入「按公允價值計量之長期投資」,則小米認定對投資方不具備重大影響(相當於A股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
這部分投資中,按公允價值計量之長期投資佔比為82.91%、86.96%、91.68%,這個數據說明,小米對外部投資多為小比例參股。
雷軍在招股書前長信中所說的「開放生態」,指的就是這個了,其實翻譯成會計語言,就是以上的幾條。那麼接下來,問題來了:這樣的布局,必要性在哪裡?是否合理?
以優塾手環生產廠為例,如果我自己要做一款手環。大致需要經歷以下商業流程:研發設計、融資、生產、打品牌、鋪渠道。其中,融資、品牌、渠道三大環節,是關鍵環節。
品牌和渠道成本,會吃掉很大一部分毛利,並且,這些錢即便花出去,銷量也未必好。這,就是全球大多數消費電子生產商的生存現狀。
但是,如果進入小米生態鏈,成為小米參股投資的公司。那麼,你會發現,融資小米給解決了,品牌小米也解決了,銷售渠道小米的線上平台及線下零售店也解決了——你需要做的,就是回歸製造業的核心:做好研發、製造兩個環節。
注意,這樣一來,同樣一款手環,對製造商來說,省掉了很大一部分成本。這就是剛剛在美股上市的華米科技身上發生的事。
▼
華米科技(HMI.N)是小米系的第一家上市公司。2014年1月,小米投資華米科技,推出小米手環,據2017年第三季度數據,華米佔據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市場的13.7%,排名世界第一,小米旗下基金PeopleBetterlimited持股19.3%。
2015年到2017年,華米科技的毛利率為12.34%、17.74%、24.16%,凈利率為-4.22%、1.54%、8.15%。以2017年為例,銷售費用率為2.15%、研發費用占收入比例為7.52%。
我們拿智能手環領域曾經的老大FITBIT(FIT.N)來做個對比——其2017年的毛利率為42.76%,銷售費用率為25.68%、研發費用占收入比例為21.23%,因此,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使毛利率高於華米,但凈利率方面遠低於華米。甚至,還出現了虧損。
來感受下FITBIT的股價畫風,都快跌成狗:
很明顯,小米的參股,能夠大幅降低這些小米系公司毛利與凈利之間的費用。而對小米來說,則可以依靠其大規模的出貨量,獲得零售毛利,以及對其股權的投資收益。
所以,同樣的手環、充電寶、代步車、加濕器、空氣凈化器……小米能夠維持低價、高性價比的秘密,都在這裡:集成化成本優勢。
2015年到2017年,小米的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計入損益之投資公允價值變動 分佔按權益法入賬之投資虧損)為27.21億、25.77億、61.4億。
— 05 —
小米產業鏈的重要關鍵環節
採購、生產流程中你不知道的細節
▼
再看第二個環節,生產/採購。
小米的手機生產採用代工模式,生活消費品業務則主要為向關聯方(生態鏈公司)採購,此處,涉及三個財務科目:應付款項、應收賬款、存貨,我們挨個來看。
1、應付款項——
主要為存貨應付款項及許可費,2015年末、2016年末、2017年末,分別為142.26億元、175.77億元、340.03億元,貿易應付款項周轉天數為76天、95天、95天。
周轉天數越來越長,佔用供應商款項期限延長,代表話語權有增強趨勢。
2、存貨——
小米的存貨主要有原材料、製成品、產成品等,其中原材料、製成品佔比較大,主要是預計推出新產品採購的材料,以及預備的較受歡迎的產品,報告期內分別為86.43億元、83.78億元、163.43億元,占營業成本的比重為13.48%、13.69%、16.43%,存貨周轉天數為49天、51天、45天;
3、應收賬款——
2015年至2017年,小米貿易應收款項分別為14.70億元、20.90億元、54.70億元,大多為應收中國大陸和印度渠道分銷商及客戶的款項,以及互聯網服務發展相關的款項,占收入的比重為2.20%、3.05%、4.77%,應收款項周轉天數為7天、9天、12天。
我們以現金周轉天數為指標,綜合來看這三個會計科目。所謂現金周轉天數,即企業在經營中從付出現金到收到現金所需的平均時間。
計算公式為:
現金循環周期=存貨周轉天數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應付賬款周轉天數
2015年至2017年,小米現金循環周期分別為-20天、-35天、-38天。
這個數據是啥水平,我們找幾家公司來做個對比:
消費電子領域的代表公司蘋果,2015到2017年,現金周轉天數為-50天、-68天、-80天。
家居家電領域的代表公司美的集團,2015到2017年,現金周轉天數為4天、1天、7天;格力電器,為-81天、-78天、-58天。
惠而浦(A股),現金周轉天數為36天、35天、22天。
TCL(A股),現金周轉天數為31天、22天、19天。
話語權誰優誰劣,一看便知。
— 06 —
研究小米最重要的財務密碼
零售業,就兩個字:坪效
▼
最後來看銷售環節。
2015年到2017年,小米銷售及推廣開支分別為19.13億元、30.22億元、52.32億元,占收入的比重為2.9%、4.4%、4.6%;主要是線下推廣、在線推廣、廣告費用。
線下推廣,主要是在軌道交通站點、廣告牌,住宅和商業樓宇投放。
在線推廣,主要是在電影及電視劇、網路視頻平台、受歡迎的移動應用程序及搜索引擎投放廣告,以及名人代言等。
蘋果——營銷費用分別為143.29億美元、141.94億美元、152.61億美元,占收入的比重為6.13%、6.58%、6.66%。
從銷售費用上來看,小米其實低於蘋果。
接著來看銷售模式。小米分為兩種,一種為線上,即最初切入智能手機賽道時採用的線上電商模式;另一種為線下,即近年來異常火爆的零售店小米之家。
第一,線上模式中,小米通過小米商城進行線上直銷,顧客下訂單付款後,小米再發貨。
在這個模式下,客戶預付的錢會計入客戶預付款科目,客戶收貨驗收後確認收入。
報告期內,客戶預付款分別為5.31億元、18.36億元、33.91億元,占營收的比例為0.79%、2.68%、2.96%。
由於這個指標受電商平台發貨的影響,橫向對比同業的參考意義不大,不過從橫向對比來看,電商的銷量有所提升。
第二,線下店的銷售,可以通過一個重要指標「坪效」來看。坪效是衡量實體店經營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指單位面積(比如每平方英尺或每平方米)的年度銷售額。
根據艾瑞諮詢,2017年在全球零售連鎖店中,小米之家自營店的坪效名列第二,約26萬元/年。
這個數據啥概念,我們拿一些零售公司做個對比:
2017年,蘇寧易購(家電3C店)的坪效為1.8萬元;
根據eMarketer數據,2017年8月關於實體店坪效的數據,蘋果坪效為5546美元,摺合人民幣約40萬元;
2017年,益豐藥房的坪效約為2.3萬元/年;
2017年,永輝超市的坪效約為1.29萬/年
數據上看,小米之家的坪效遠高於其他零售線下店,是其十多倍。這個數據在全球範圍,僅次於蘋果。
— 07 —
也許,我們正處在
一個大時代的轉折點上
▼
根據IDC統計,智能手機設備總數量由2015 年的28.71億部增至2017年的36.65億部,複合年增長率為13.0%。預期於2022年將達到47.98億部,2017年至2022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5.5%。
4月9日,工信部旗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2018年3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1-3月,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8137萬部,同比下降26.1%。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7586.4萬部,同比下降27.9%。
看上去,手機這個市場,正在面臨4G到5G之間的瓶頸期。
不過,還好在這個數據之前,小米已經開始在消費電子、家居方面擴張品類。可以說,它已經不是一家手機公司了。
而招股書中重點提及的小米建成全球最多的消費級IoT平台,連接超過1億台智能設備;以及小米互聯網業務的一系列指標都強烈透露出,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而硬體只是獲取用戶的入口和手段。
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雷軍才敢在披露招股書前,公開承諾,小米硬體綜合稅後凈利率永遠不超過5%。
這就能理解雷軍給小米下的定義:一家以手機、智能硬體和IoT平台為核心的互聯網企業。
目前,小米的業務中,手機佔比為70%,並且呈逐年下降趨勢,物聯網可連接設備是它新開闢的賽道。
根據艾瑞諮詢,全球消費級物聯網硬體銷售額由2015年的3063億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4859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6.0%。預計於2022年將達1.55萬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6.1%。
中國大陸消費級IoT硬體銷售額由2015年的715億美元增至2017年的1188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8.9%。預計於2022年將達3118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1.3%。
其中,智能家居以及可穿戴設備兩個賽道,在整個消費級IoT硬體領域,佔比超過60%。
▼
目前,除去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外,小米在消費級IoT硬體領域佔據最多的市場份額,甚至超過蘋果、亞馬遜、三星、谷歌等。
通過小米的平台如「米家APP」,可以控制如空氣凈化器、智能電視、體重秤等設備。而這些設備,大部分由它投資參股的公司製作。
當下的資本市場,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家居、車聯網等概念一度泛濫,但實際上,最終落地到應用層面,主要就是家電家居,以及汽車兩大消費場景。
從小米的產品線來看,其切入場景為家庭,其市佔率第一的空氣凈化器、代步車、移動電源、手環等新品類爆品,都圍繞著家庭場景。(此圖仔細看,其實藏著很多玄機)
▼
(圖片來源:小米官網)
如果你仔細看它的官網,你會發現,它連插線板、床墊、枕頭、檯燈這類傳統家居產品,都已經開始覆蓋了。
好多人說小米「不務正業」,那是因為你沒有看到家居家電領域的未來場景。
可能就在不遠的將來,兩大確定性的趨勢就會到來:家居電子化、家電智能化、家居家電一體化。未來,很可能不會再有家居家電的差別,所有的家居產品,都將是電子化的家電產品。
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已經能清晰可見的趨勢。未來,你的床、沙發、桌子、椅子,都將是電子化的產品,能感知你的數據,進而優化產品性能,而不再是一台冷冰冰的死物。
如果把視野放到10年後,你會發現,小米很可能成為家居電子化時代的「宜家」。
並且,在小米的商業模式之下,收集用戶信息,進而改進產品、開發爆款將變得更加容易:
第一步,通過智能手機等設備覆蓋流量,建設品牌;
第二步,通過投資擴充品類,搭建消費電子的製造和銷售平台;
第三步,通過零售、投資收益、廣告及增值服務三種渠道來變現;
第四步,利用軟體獲取的合法用戶數據,開發更多爆款消費電子及家居產品,為用戶提供基於內容和生活、諮詢服務的互聯網服務;
沒錯,分析到這裡,你會發現小米和宜家,越來越像。甚至可以說,未來它很可能會超越宜家。
2016年,宜家收入為351億歐元,凈利潤42億歐元,2011年起一直穩坐全球家具行業第一。2017年,宜家收入為363億歐元,凈利潤25億歐元。注意數字背後的細節:宜家的利潤為何下滑,這個問題,留給你自己思考。
小米上市,或許對你來說僅僅是一條朋友圈瘋傳的八卦新聞,但是,也許你想不到,沒準你正踩在一個大時代的轉折點上。
1983年,巴菲特以5500萬美元收購內布拉斯傢具店90%的股份,「內布拉斯傢具店」是全美最大的傢具零售商,由著名的家居業鐵娘子「B夫人」經營,此後10年間,B夫人的傢具店,給巴菲特貢獻了8000萬美元利潤,成為巴菲特最著名的投資案例之一。
這,或許就是小米背後的投資邏輯。
綜上來看,本研究報告的所有研究邏輯如下:
1)別再跟我說小米是一家手機公司。其實它的商業模式,是:通過手機等終端來引流,通過零售、投資收益、廣告及增值服務三種模式變現;
2)從財務角度拆解小米生態鏈:小米以少量參股形式,投資消費電子及家居產品製造公司,在研發方面採用合作研發的形式,共用小米品牌、供應鏈、銷售渠道,以此大幅降低消費電子產品的價格、提升性價比,使得小米產品經常能夠封殺品類,成為「價格殺手」。
3)小米商業模式之下,能夠以低成本、低價、數據優勢,快速推出爆品,建立價格護城河,導致非小米系企業,在同一品類上很難競爭。
3)因此,如果要研究小米,需要重點研究小米的爆款產品,以及供應鏈效率,以及線下店運營效率。目前來看,在供應鏈方面,小米的現金周轉天數逐年下降,2017年為-38天,話語權持續增強。線下店的坪效高達26萬/年,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蘋果,遠高於其他零售業同行。
4)在資本市場,韭菜們常常追捧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智能家居等概念,但其實,這些概念必須通應用場景落地,否則只能是故事。之前我們研究過物聯網領域,目前來看,這個領域最終落地的重要應用場景,一是家庭,二是汽車。智能家居的方向,在未來到5到10年都確定可期。
5)如果想在智能家居領域有所作為,硬體製造、軟體基因、數據優勢缺一不可。如果按照這三個點構成的三角模型來看,即便手機巨頭蘋果、家電巨頭美的、通信巨頭華為、軟體巨頭微軟、社交巨頭騰訊、電商巨頭阿里,似乎都缺了點什麼。而以這個模型來看小米,你會發現什麼?它在各大巨頭的夾縫中,開闢了一塊獨特的領地。
5)小米和宜家,真的很像。不信你看看宜家的商業模式: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渠道、統一供應鏈、相近設計風格、以OEM模式快速擴充品類、在全球範圍以零售店形式擴張。唯一的不同,是宜家幾乎沒有對外投資。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宜家賣的都是傳統家居,基本不需要大量技術研發。
6)家居電子化、家電智能化、傢具家電一體化。在這個確定的大趨勢下,小米將成為升級版宜家,這個結論,是不是挺雷人的?但是,我們相信這個邏輯的閉環,不信,可以10年後來檢驗。
7)最後按照慣例提示一下風險因素:一是,小米的商業模式下,手機等智能設備是核心環節,這些設備的銷量必須維持增長,否則可能影響整個體系。二是,在其生態鏈的投資布局下,從財務角度,會出現較多關聯交易,以及長期股權投資。三是,其體系和我們之前分析過的上汽集團類似,未來業績增長可通過長投、並表來調節,所以要密切關注分紅、融資、質押、擔保等情況。四是,小米作為獨角獸,一旦上市,必定會被爆炒,估值可能會炒到虛高,需要關注合理估值水平。
本案估值高低,相信看完數據你會有自己的判斷。我們只負責基本面研究,不負責你的交易體系。後續的思考,需要你自己獨立完成。
— 08 —
除了這個案例,你還需要學習
中國資本市場進程中
典型的財務魔術
▼
案例已經看完,但我們的研究還在繼續。
作為IPO領域獨立投研機構,優塾投研團隊認為,公司研究能力、財務分析能力、行業研判能力,是每位金融人都需要終生研究的技藝。無論你在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只有掌握這幾大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安身立命。
我們站在投資機構角度,像醫生一樣,解剖IPO、併購的每項細節,將要點系統梳理,形成系統的研究框架。
推薦閱讀:
※黛玉裸死、寶釵嫁雨村,是過度消費還是有意褻瀆?
※當「去槓桿」被解讀成「消費降級」
※女人、 男人和顧客的消費心理
※英媒:中國人境外掃貨消費減少 遊客越發青睞體驗
※2018星巴克系列研究:從星巴克看中國消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