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結構科學自修教程(二)(三)
標籤:雜談 | 分類:國術精粹 |
盧氏結構科學自修教程(二)第二章六面整體渾圓力的強化訓練 第一節整體九防式訓練秘法 「整體九防式」是盧氏結構的門戶標誌!是原傳形意 拳三體式及意拳矛盾樁演化而來。 叮與原傳樁法已有如下區別: ①將斜面受力的傳統三角間架,提高為「身不受外 力」的拱梁間架,使來力均衡地疏散周身並傳入地下; 2、在此基礎上:溶入解鐵夫先生的「鶴拳宗勁」及宋 氏形意的「金雞抖翎勁」及肖氏八卦的「螺旋勁力」; ③原傳樁法的重心下降,氣沉丹田,上升為「渾圓力 提重心出體」,此即盧氏門人津津樂道的「重心提出體外」,可形成連續爆發功能,速度是拳擊頻率的2.5倍,但 若無「六面整體渾圓力」作基礎,本部功法,絕難練成! ④呼吸方法的改進:解決了前人遺留下來的「下氣」 問題,可練出「久戰不倦」的耐力,古代戰將在戰場上廝殺、「愈戰愈勇」很可能是獲益於此!但不知何時失傳! 赫赫有名的大成拳(意拳)也難以在擂台賽上一展雄風,即是因下氣問題未能得到解決之故! ⑤在運動狀態中保持「六面整體渾圓力」,可在接手 中保持樁架,再加上各個方向螺旋勁力的運用,無論對手從哪一個方位進攻,一旦碰到我方間架,就會被巨大的整 體勁力反彈而起,騰空摔出! 盧氏結構整體九防式的訓練,是建立在正面樁法間架結構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利用高低、虛實的不同及角度 變化來完成的。通過二至三月的正面樁法的刻苦訓練,並具備了一定的間架穩定性後,即可開始進行「整體九防 式」的秘法訓練。它科學合理地運用了人體的骨骼、筋膜的最佳結構組合,是中華武學中最科學的間架之一(它與 久經實戰檢驗的原傳形意拳之「虎剪式」、「原傳三體式」;肖氏八卦的「陰出陽入」、「走馬活擒」;大成拳的「托嬰樁」、「矛盾樁」;心會掌的「青龍出水」;朴真拳學的「童子送書」;華夏武學的「驚濤拍岸」及「移山填海式」等並駕齊驅,傲視當代拳壇!)其根本得益於正面渾圓樁,只是在實 際應用中採取了「斜中取正」的角度變化而矣,在真正的格鬥中,其打擊範圍無非是直擊、橫擊、豎擊、斜擊等幾種 打法,而整體九防式的特點,就是在運動中保持六面整體渾圓力,在接手中保持間架,再加上橫削、豎切的螺旋運 動,無論敵人從那一方面進攻,我都可以用整體的勁力來 與之抗衡而不被動。一、整體九防式練法: 前後步距約一腳半左右,成丁八步型,前膝前頂上 提,大腿肌肉由外向內(從上往下看)擰裹,後膝亦前頂而上提,圓襠、雙胯橫撐大腿根部內裹,形成夾剪式(註:「夾 剪」的剪可不是現在用的剪子,而是唐。宋、元、明、清時代夾銀子用的「夾剪」,是說兩腿微屈、後膝前頂、大腿內裹, 這樣後大腿就象夾剪的下剪刃,增大與前腿的夾勁與向前的頂勁,(同時「圓襠」要領不可丟」否則錯誤!切記2!) 後小腿就象夾剪的下支柱,起槓桿作用,後腳與前腳夾角大於45°而小於90°,既有橫勁又增長了蹬勁,前腳正直。 前膝向正前方微挺,這就便於進步和發揮前越之勁,前膝不應有內扣之勁(後膝要略有內扣之勁!)前大腿就象「夾 剪」的前上刃,如剪銀子有夾勁!可惜,今人多不知夾剪為何物,故多有誤解!明白了其真正涵義,再下一番功 夫,下肢三節(下盤)的精微之處便不難掌握了,(如不明夾剪是何形狀,可多向老年人請教便知!),身體呈略前傾 狀態,脊柱整體後綳,雙手環抱胸前,前手略高於後手護住頭部,掌心向上,前手小臂橫撐出一個最佳抗擊角度 (大於90°而小於135°以克一切來拳,並具有推之不動,拉之不開,挑之不起,砸之不落的內勁感應,後手前伸(掌 心向下)而肘部回拉,與前手配合成拉弓射箭之式,為蓄勁、發勁、抗勁的最佳姿勢,(如圖21)並以自身渾圓之力 將重心提出體外,形成「自身不受外力」之橋形拱梁間架。盧氏結構的核心取法於站樁的六面均衡運動,但在 側面的形態下,如何保持「六面整體渾圓力」就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整體九防式的基本原理與正面渾圓樁並無 不同,只不過是自身的角度由正面變成45°斜面而已,但是我們僅僅從其基本角度變化,就會發現很多正面渾圓 樁所獲得的勁力不見了,那麼是不是側面樁法,練得又是一種勁力呢?其實無論什麼樁最終所得到的都是「六面 整體渾圓力」,關鍵是如何深入地理解和加強這種不均衡狀態下所保持的整體勁力,由於身體角度變為45°,而腿 的起動力功能就必須有虛實的變化,所以側面樁的重心比例是前三後七,重心的前三後七是無數武林先輩經過 長期實踐而最終印證的!因為前腳跟的虛起造成了後腳蹬地的重心轉換的頻率,而且前膝的提頂之力與後胯的 坐靠形成矛盾爭力,這項矛盾爭力的安排,更加完備了以胯催膝的瞬間爆髮狀態,而前胯隨著膝的提頂又與後膝 形成了前後的二爭力,這時下肢所形成的雙腿的三角支撐又如同上肢一樣,被連結成一個交叉狀態的整體形式, 而這一點是正面樁所體會不到的,可以說整體九防式的訓練強度要比「正面渾圓樁」大的多,內容也豐富的多,但 是無論姿式如何變化,但它們的內在要領都是一致的!下肢產生了虛實變化,上肢同樣如此!上肢前高後低的 上下虛實,撐三抱七的勁力虛實與下肢前三後七的重心虛實,使練功者永遠處在一種不平衡的失重狀態,必須通 過三七轉換才能產生瞬間的平衡,這種瞬間的平衡應該是發力狀態。如果雙手撐抱之力平均,雙足分擔體重之 力平均,將無法起動發力!由此可知,技擊樁的修鍊也是處在一種微動尋整的狀態!因為力的平衡是相對的,而 力的不平衡才是絕對的。 而整體九防式所保持的正是六面整體渾圓力,無論敵人從哪一方發力,我均可運用整體勁力與之抗衡,而采 取主動!如對方直拳擊打,我可用直發力迎之,接手用手心、小臂、肘,均可把其拳堵回去,或將其勁力堵住而發不 出!!若敵以橫勁擊我,我同樣可以橫勁破之,橫勁的發力點,一般在肘尖;敵若以上下勁擊我,我則以上下勁迎 之,此時身形上下起伏,以力碰力,以渾圓碰局部,鮮有不勝者。若靈活應用,以橫破豎,以直破橫,無不在此理之 中。盧氏結構的所有打法都是活動起來的技擊樁,其具體應用,請參見後面的(活體對抗關》章節! 二、整體九防式之間架「七星拱梁遞重力」原理:整體九防式之外形、原理與形意拳之鑽拳用法外形大體相似, 僅手型不同、雙掌擰裹搖旋,手從口出,(左中右)三面顧定,(上、中、下三盤,每盤又分左、中、右三面)九方防護, 其勁為截,既能封住對方來拳又能嚴密防護頭部,運動路線為起由胸、腹、頭斜向而發,接哪打哪,左右雙肘橫撐, 保持了整體勁力的發揮!本樁對身體角度的安排,是間架(含下肢)及軀幹在三維空間的每一維中,都是一個斜 面,從斜面的原理分析,斜面可減少物體擊打的力,做為人體最薄弱的軀幹,如果獲得了三維空間的斜面,那麼其 科學性和實用性是可以想見的!脊柱生理彎曲的修復(見正面渾圓樁)更是整體勁力得充分發揮的根本。下肢 與上肢、下肢與軀幹名干與上肢、整體形成的拱梁間架結構,更是其他門派所不可比擬的!此即內家武學中的 「形整」,①它是通過樁法的整體均衡拉仲(此即「等張力」,即周身各處張力均等)這是練習內家武學之至要秘 訣)逐步使周身各關節間之間自然鬆開,(為形整打下基礎!通過間架固定空間,身體則相應做出上下、左右。 高低、反側的鬆緊運動,把四肢關節旋轉起來,隨著體內氣血的運動,逐漸打通奇經八脈,而將整勁貫通周身,到 此境地,自然神氣合一,周身一家。初步形成拱效應(指無論肢體何處受力,均可通過肢體各關節的放鬆轉動而 調節,使力均衡地疏散到周身,並傳入地面,而自身毫不受力。過去,有些武林高手,被人重擊後,身體無損,且雙 腳入土數寸,便是由形整產生的「拱梁」效應的一個力學範例,盧氏結構中「七星拱梁遞重力」即指此而言。 三、「渾圓力提重心出體」,此即盧氏門人津津樂道,而其他拳派夢寐以求而又覺得神秘莫測的「重心提出體 外」。對於常人而言,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練家子」若無「六面整體渾圓力」的基礎,想達此境界,恐怕也 難上加難。筆者剛開始聽到這種理論,也覺得不可思議,但自身有了切實體會後,才領會到其原理之科學及盧老 之偉大!現在筆者的學生中,能掌握此要領者也不下數十人,其實方法異常簡單,現簡介如下:待真正掌握六面 整體渾圓力之後,在練功時,將整體前傾,有蓄勢欲搏之意,如出籠之困獸,但大椎上拔後靠(整個脊柱均要有後 靠之勁)如同有一根繩子從後面拽著,因為此時,身體重心前傾,六面力中,「上領,後靠」之力必須加大,使之與重 心前傾之力相平衡。如同鷹之捉兔,貓之捕鼠,將躥而未動,欲捕而待機!無論動轉挪移,意念中的這根繩子,始 終要後拽拉緊,格鬥中,只要得機得勢,只須此繩一松,自身就會產生瞬間的整體失重,將對方騰空撞起(此時,自 身尚處於蓄力狀態L欲打欲放,自可隨意!但若無六面整體渾圓力作基礎,本部功法無異是紙上談兵!此間架 與「鶴拳宗勁」,形意「金雞抖翎」及肖氏八卦的「螺旋勁力」相溶合,使整體發力的頻率,大大超過了拳擊及散打 等實戰拳法!而獨具中華武學之風格及威力!四、呼吸方式的改進:將常人的自然胸式呼吸,改進 腹式呼吸(或項背部呼吸) 腹呼吸以肺肌上下運動為主,並使之與拳式的蓄、發、開、合相結合。吸氣時隔肌向下運動,肺部盡量向下 膨脹,兩肋微微外張而肋骨則不要上提,下邊則斂臂提肛縮腎,將腹內臟器托住。呼氣時隔肌上升,兩脅則向內, 向下合,腹內臟器自然下垂,胸窩及肩窩始終放鬆,腹部則沉甸甸,甚為充實。呼吸深長勻緩,形體要訣為:正身 塌腰(向後),把小腹放到大腿上。 通過腹式呼吸,隔肌上下運動和提肛縮腎的練習,可明顯增強這部分臟器的功能,(中醫叫「補腎」X使之產生 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功能增強後,人就可以變的精力充沛, 45 抵抗外來風、寒、濕、熱的能力也大幅度增強!從練內氣 來說,丹田是生氣之源,先從丹田結成氣場,然後即沿經絡運行,形成人體經絡場,因此,正確的腹式呼吸可起「補 腎」之功,腎氣足而武功自然得以精進。練功時的腹式呼吸,使膈肌與腹肌力量增強,加大腹壓變化,改善腹腔血 液循環,減少腹內淤血,可大大減輕心臟的工作壓力。從技擊角度看,隔肌大幅度地向下運動,肺體大幅度地向下 膨脹,脾、胃等臟器垂注於腹內,全身陰面肌肉鬆墜,腹部充實而沉重,運動中正中安舒、樁步穩健,靈活而具有彈 性,即便於隨對方進攻之勢縱橫纏繞,引勁落空,得勢時又能迅速發出強勁篤實的整體勁力。 項背呼吸(又名頸背呼吸)在練功中,吸氣時,提肛縮 腎,小腹微內收,呼氣時小腹自然放鬆隆起。做時注意力集中到夾脊穴,吸氣時意念從鼻孔上升到額顱到巔頂百 會穴,沿頭後而下順脊樁下行至尾閭,前行至會陰,經前陰而後入下丹田,至此忍住氣暫不吐氣,而後再自然呼 氣。這種調息方法是用後天來培補先天的辦法.一般練功是督脈上升,任脈下降,而此法是吸氣督脈下降,(逆行 督脈),讓後天氣充足了,由後天轉化成先天,此法實際上是;把大B然之氣收回B身。一般元氣虛弱,精氣不足的 人,易用此法把元氣補足,一般來說一至二月身體即可由弱轉強變得健壯而靈活。這是內家拳「不傳之秘」 !剛開 始學練時,應注意力集中,意領心想之,以後熟練之後,不用再想也能自然做到,注意呼吸時,耳朵應聽不到呼吸的 聲音,應用丹田處去感覺。當丹田處有感覺後應將此氣摶住。同時配合摶氣大法(樁)。如此天長日久(約四月 左右)、小腹部自然有松圓膨脹之感,長期練習渾身有球體的感覺(即「精滿渾圓身」)能達到渾身無處不充滿飽漲之 感時,應調氣到腳下湧泉穴。方法如下:吸氣時納入丹田,再升氣於百會(頭頂)沿腦後下降至夾脊,透前心,降 入丹田,然後氣分兩路:以意領氣,氣自脊骨而發、沿上肢骨中心貫入手梢,這樣意到、氣到、力也就到,久之,只須 掖胯之際,脊柱(整個脊柱同時)略一後靠,氣自貫指尖,氣貫腳趾,同樣以意領氣,自命門處下降至腳趾(沿骨髓 而下),這裡須注意意識貫注丹田,丹田之氣沿足三陰經下行至湧泉(逆行三陰經),腳掌之氣團沿足三陽經返回 丹田,這樣往複運動,氣在兩隻腳下及丹田(丹田位置在肚臍與命門之間,後三分之一處L循環往複,初練時,丹 田溫熱,經一段時間訓練後,丹田氣團可以前後翻轉開合,氣貫四捎,這也就是內外兼容的過程,內勁在不知不 覺中增長,勁力提高很快,此時可配合「地盤秘功」的訓練,便可造就日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實力! 五、平面螺旋訓練 下面我們以整體兒防式來重點體會平面螺旋力的訓練,因為側步的樁形更易形成上肢與下肢高低虛實的矛 盾,所以在脊柱帶動下,旋轉中就必須注意後胯推動前 5 胯,後肩摧動前肩。此時我們的重心也會相應地在運時 中出現「前三後七」和「前七後三」的動力轉換,上肢間卻也會隨之產生「撐三抱七」和「撐七抱三」的力量轉換成 此反覆運動,直至三七轉換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接著我們就要求加快關節旋轉的頻率,力求在速動中保持站 樁狀態下的六面爭力,勻速的緩慢轉動是為了體會間架動轉的拉伸範圍,當這個範圍獲得了成功的達標之後,速 動就是通過加速的原理,深層刺激間架拉伸運動軌跡,磨合關節與關節之間、筋膜與筋膜之間、肌肉與肌肉之間的 收縮、放長的轉換頻率。大家知道在一定條件下速度就是力量,讓我們加快搖旋的動轉頻率,體會一下螺旋力在 動態應用中的實際效果,我們可以讓夥伴在自身鼓脹的間架上用力推撞,會發現,由於三角支撐和斜面的角度, 在360°的旋轉中能產生強大的切削勁力、離心力和向心力。所以夥伴給乾的每一個力都會被抑制或化解。這就 是螺旋力已形成並初具規模。而初步的勻速旋轉就是內家的試力法。由此我們認為,試力與發力的區別就是慢 動與速動的關係,而無論慢動還是速動都是以樁動為核心,以整體原則為根本的運動模式,通過以上平面螺旋訓 練,各位武友、會充分認識到,螺旋力的各項訓練步驟,實際上就是如何把一個相對靜態的樁架在絕對動態中得 以體現,而探討技擊的意義就是:明確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如何體現運動的方法和優越性能。因而當我們在技擊 樁狀態下,體會出平面螺旋訓練的重要性之後,就必須進一步去了解四肢與軀幹在其他外形動作中的螺旋功能。 螺旋力訓練的其他動態模式,筆者將在(華夏武學精髓訓練教程》一書中給廣大武友一個更圓滿的解答。 第二節 摶氣大法 摶氣樁是在渾圓樁的基礎上,側重於上肢的雙臂與後背肌肉關節的拉伸量,其形體模式為雙臂肘關節角度 增大至120°一150°之間定位,這樣訓練的結果是橢圓的平衡,也是在夾馬樁(見(六面整體渾圓力科學訓練教程) 一書)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樁法,其目的是為了將氣摶住,便於在激烈的打鬥中保持體力,減少消耗,摶氣樁的 訓練是盧氏結構最重要的樁法之一。 摶氣樁是在渾圓樁的基礎上,雙臂向內翻,雙掌心向對,向前方推出至大小臂夾角為120°一150°之間,指尖高 於眉齊,眼光從雙手虎口之間向前上方望出,凝神定意,神光內斂,眼前景物如被輕霧所遮,十指漲起虎口撐圓。 肩撐肘橫、胸窩內涵、頸椎後領、大椎上拔、漲腰實腹、隔肌放鬆、鼻吸口呼、胯根內裹,兩膝前頂上提、圓襠、斂臀, 尾骨內卷、脊柱後綳十趾抓地,足心內涵,足背拱頂,使足背、膝、胯、腰、肩、肘、小臂及整體,如漲滿之弓,蓄勢待 發,此即「一身備五弓」的真正涵義。此功至關重要,自學頗為不易(其訣竅非面授不易說清)。(如圖22) 樁法要領,正是蕭海波先生所言:「上不散攏胸抱手, 中不散神清意明,下不散圓襠合胯。」 第三節 起拔樁功 (中國內家武學核心機密功法) 起拔樁功,是中國內家拳法的上乘功法之一。它是將中國原傳武學中的各步真傳功法之精髓,有機的融合 在一起的特殊功法,是內家武學的「不傳之秘」。歷代一線單傳,名家著作亦多無記載,,或一筆帶過,很難引起學 者足夠的重況 為了使廣大武友,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使自身功力得以升華,特將本功全盤披露!願真正有志 於深造中國內家武學的熱血志士,早日學有所成f 正面渾圓樁修鍊二月左右,整體勁力基本形成後即 可練習本功。此功練之日久(四月左右),能蓄養自身真氣,溫養肌肉筋健,使百脈流通,並可產生拳術中的精神 和力量,尤其可鍛鍊出技擊中一觸即發人於丈外的彈抖力和無堅不摧的整體勁力!此功實屬是修習內家武學之 法要,然必須有一定的樁功基礎方能練習,否則易於產生弊病(如「三窩弊氣」等)學此功者不可不知! 練功方法:兩腳平行而立,略寬於肩,腿部略有彎曲,頭直項豎,目光遠望,腰與背基本成一直線(脊柱拉伸定 位)空胸實腹,肩撐肘橫,雙臂環抱如渾圓樁態,然後雙臂內裹,掌心下按,大椎上拔帶動脊柱節節拉開,尾骨同 時內卷而後坐,雙胯內裹而外撐,膝部前頂而上提,同時肩撐而肘橫;其作用是通過脊柱及全身各部位之爭拉,使 原有的樁法間架更大的向空間延伸,此即樁中之漲,外在形式是緊,當漲(緊老一定程度,就會產生不由自主的縮 (松)這就是陰陽互換的表現,因為我們有著強烈的起拔放長的意念,故松很快又變成漲,此時,我們要注意把握 意念的尺度,使其「無過亦無不及」,這就使我們的樁在一定範圍內,開始有節律的漲縮、縮漲。外形上可以允許微 動,但要保持樁功漲縮有節的原則,如此一松一緊交替運動,練此功法時,要做到目光平視而遠望,兩眼內斂而藏 神(視眼前景物如輕霧所遮),周身上下要緊而不僵,松而不懈、氣魄要宏偉、精神要舒放,自覺周身細微之毛髮都 能與空氣產生呼應。意念中,兩小腿如被泥土掩埋,並有破土欲出之意,以配合雙手下按,身形有拔地欲飛之勢。 本功修習一月後可加如下意念:設想自己雙腳十趾筋骨象參天大樹之根,向地下四面八方無限擴展延伸,身 軀的筋骨向宇宙的四方擴展,頭刺藍天,雙手十指象大樹之枝幹刺破宇宙,似乎全身筋骨都要擴充到宇宙之外去, 然而宇宙又竭盡全力包羅全身筋骨,不讓其衝出羅網,但最終全身的筋骨還是刺破了宇宙,此模式內在效應是進 一步的伸筋拔骨。當全身筋骨刺破宇宙後,應逐漸將全身筋骨回收,然宇宙卻全方位(立體)地將筋骨吸引住,不 讓其回收,但意念最終卻全力將筋骨收回到宇宙之中心(即人體的總重心),如此循環往複。切記:這一切都是在 微意(無念)當中去體認,用意念支配筋骨身體來做功,即是形神合一的過程,久而久之,則將意到氣到、力到,本能 自然,「一觸即爆發,炸力無斷續」的良質良能,不期而自至矣!練至高境界(約十個月左右),無需用意練功。即能 感到自身與宇宙間物質內外自行交換,一切力量來自於宇宙之中!此時如有外物襲來,一觸我身即跌於丈外。 「一經觸覺,立即緊張,如同火藥爆炸狀,炸力發出意不亡,無形機變卻又深深暗中藏」即指此而言。 練習本功最好與呼吸配合,吸氣時小腹內收(但不許折腹)提肛縮腎,微向外張(不可向上提,胸部放鬆,勿有 起伏)將氣提到中脘,雙手復原(但要肩撐肘橫),呼氣時小腹放鬆,外凸,會陰仍要微微提住,以意引氣達於四梢, 雙腳則五趾抓地,初練時,軀幹因從未進行過訓練,拉伸量很小,外形甚微,隨著功夫的增長,脊柱和軀幹和肌肉 群的拉伸量都會增大,外形可看出如彈簧般的升降開合。大椎上拔時,尾閻不能隨之而起,否則就成了外形的起伏 而失去了內在的要領。訓練時還應注意,在脊柱上拔時,雙膝會隨之略起,但不可失去前頂後拉之意力要求,同時 還要加大其前後爭拉的意力,使下肢加強分爭,其內在的要求是:大椎上拔和尾閻下坐產生矛盾拉伸,同雙肘橫撐 擰翻橫向矛盾拉伸形成十字的拉伸運動,從而使軀幹的各部肌肉同時得到連結放長的訓練,同時四肢各部也是 在樁的矛盾要領下而都在拉長,這就是整體的緊,即放鬆後的整體連續放長訓練。如此練不了多久,自己就會明 顯地感覺到:雙腿前節有力,腿肚子很沉,雙腳有入地之感,每一動作力之源都在腳跟,經踝骨沿腿而上兩膝有 力,但大腿與腰胯則鬆快自如,自腰以上,各處都輕鬆而靈活,動作時周身靈敏迅速,整個身子好象一根鞭子,鞭 把在腿,鞭桿在脊柱,兩臂如鞭梢,此後,不論任何動作發勁都顯得凌厲無比!如按王者之威,霸主氣勢,拳腳未 到,殺氣已籠罩敵身!攻擊心態一起,雙目中精光暴長,陰冷中透出一股殺機,令人膽顫心寒!不敢踏進半步! 易犯錯誤: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練功中間架整體撐漲之時,雙肩和胸部易出現反作用力,即僵滯憋氣的現 象,此現象是殘餘的拙力運動,其破壞不僅是產生殺生惡果,而且破壞整體六面放長效果(阻礙整體勁力的貫通), 要知道緊是六面渾圓放長,僵是肌肉回縮,所以放長時應首先做到三窩放鬆,此即緊中求松。在三窩放鬆後,六面 已經拉伸的肌肉也會自然地隨之松回,所以還要在鬆開的前提下,使之放長(此即松中求緊)。練習本功,首要注 意的問題就是三窩放鬆,呼吸自然。由於大椎上拔時最易出現弊氣身僵的反作用力,此時的要求是後(陽面)升 前(陰面)降,即後背綳起而上拔,而氣不能隨之上浮,如上浮,要立即糾正(參考呼吸方法)使之下沉,沉不是用力 下壓,而是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好象物體在靜水中,隨著地心引力,徐徐下降,松靜自然,毫無勉強之意。歸於自 然。盧氏結構科學自修教程(三)第三章:整體力的動態形式演化規律 六面整體螺旋力的訓練(又名「螺旋力深探」)螺旋力訓練是內家拳法的核心內容,也是與外家拳的分界線。外家拳無此訓練內容,而內家拳則無不修練此功,形意、太極、八卦概莫能免。本功法是綜合了形意、太極、八卦、意拳、盧氏定理等 各派的練功心法,精心編製而成,首次公開全盤披露。使全身力量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在技擊中發揮作用,它是從 古至今武功修練的至上大法!可以說幾內家高手,沒的一個不曾修練過此功。螺旋力的修練,各派大同小異,大成拳、形意拳、八卦 掌。盧氏定理、心意拳。太極拳、螺旋拳、心會掌等響噹噹 的名牌拳種,無不以此貫穿其中。這就是內家拳門內秘密訓練的「不傳之秘」!雖然只 有簡單的幾個功法,但就功法精要而言,已經足夠了,各位千萬不可忽視,別因為內容簡單而忽視它的價值,真功無價!你必須堅持鍛煉,否則一切都是空的!武功是練出來的,並不是只要懂其道理,功力即可上 身!明白道理是為了更好地指導練功。一旦制訂了切實可行的練功計劃,就要自我嚴厲約束,認真執行。許多自學者之所以學而不成,主要就是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契而不舍、持之以恆的毅力,單憑一時心血來潮,苦練幾 天或遇到一點挫折,就一下子頹縮下來,給自己的能力來個全盤否定。最終結局當然是半途而廢。具備不屈不撓的鬥志,這對於一個初學者尤為重要, 它是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一旦擁有了它,你便會一往無前地投入緊張的訓練當中,而在持之以恆的訓練中,又會反過來鍛煉其不屈不撓的鬥志,所有這些,不僅造就了你的武功。而且塑造了你的人格,使你具備征服一切的勇 氣和堅強的意志力。當然,最好是找幾個志趣相近的朋友,既可以一同學習,互相督促,互相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你們之間搞一引進模擬實戰,來印證訓練的效果,並從中找出不足,作為以後學習的補充部分。另外,還可以大膽地參加比 賽,不要怕失敗,重要的是參於和全身心的投入,至於勝敗大可不必在意,關鍵是在對抗中找出實戰的感覺,和提高自己的動手的能力。 當今武術界推出的武功,名目繁多,魚龍混雜,然而真正揭示武學真諦的拳學,卻鳳毛鱗角。絕大多數武館為了順應初學者的速成心理及盲目崇拜比中華武學差之太遠的西洋拳法,而拋棄了傳統武學的精華。本教程吸收了中國傳統內家拳法,取其精髓,直接步入正軌,函授 教材簡潔明了,照本之學一練即會。下面我們將歷代名家留傳下來的,傳統武學千古不傳之秘告訴大家,以使大家在極短的時間內,真正掌握中華武學的精華,使大家在武學修練方面,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本教程的安排,皆是我部近三年來教學經驗的結晶.是我部各位老師,在繼承傳統武學的基礎上,精選出來的,其突出特點是簡便易學,注重實效。故內容真實不虛,全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完全沒有花架子。大家切莫以 為功法簡單而等閑視之,請大家仔細閱讀教材,按教材認真習練,定能驗證其宏大的功效,在養身、強身、技擊諸方面,產生質的飛躍。另外,需要指出,本功法編排有嚴密的練功程序,希望大家嚴格按照教材要求,一步一個腳 印,循序漸進、踏踏實實習練,千萬不要操之過急,以免拔苗助長,大家在學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一些問題,首先請大家寫信諮詢,來信當日必復,也可以撥打我們的熱線電話N554—8623445人我們將會掃平你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 本教材不是傳授知識給你,而是用這種訓練方法將知識轉化成技能定型在你身上,所以,這必須經歷一個過 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一節 螺旋力的產生原理旋轉的物體,不論是在地面上轉,還是在空間轉,它 至少要圍繞一個軸來轉動,這樣才能構成旋轉運動,螺旋力的訓練也不例外,它也是遵循這種軸向的旋轉運動。腰、髓等大關節沿著某一軸向,才能旋轉起來,並帶動著肩J和踝等小關節轉動,小關節的轉動同時能夠積極協凋大關節,沿軸向擰轉,並能增加大關節轉動幅度,這些動作構成了肌體的旋轉運動,使肌肉收縮產生力量。然而各關節既旋擰又轉動,把肌肉產生的力量變成了弧形 勁力,體內就產生了螺旋勁。 第二節 螺旋力訓練要領螺旋力是在樁的基礎上間架的螺旋運動。轉動時必 須是樁在轉,即保持樁的間架運動,沒有樁(散了樁)任何旋轉也是徒勞。必須是保持間架固定於空間,身體則相應做出上下左右、高低反側的鬆緊運動,把四肢關節旋轉起來。這種「關節運動」,從根本上解決了發力時由於打擊方位的定向造成的發而不中的矛盾,「關節運動」的旋轉形式四肢運動的軌跡向空間延伸了無數個切、抹、削。剪的勁力,如機械行業的齒輪和電鋸都是由於高速旋轉才能切削掉各類金屬。螺旋力的基礎是渾圓力,是將自 身的功力作用於對手而產生的一個離心力的效果,使對 手力量落空和失去平衡而落敗。第三節 螺旋力的作用 螺旋力的運用主要有兩種:一種以蓄力狀態自轉攻 防,可使對手的來力落空而失重,其力如打在飛轉的車輪上;第二種是發力於對手,其力如旋轉著鑽入岩石的鑽頭。螺旋力最高級的運用是脫骨訓練後的蓄髮,其橫轉如搖旗撼樹,其豎轉如車輪削切,這種螺旋力的應用.應 注重兩點,一是其運動要領是總重心自轉的同時,由脊柱帶動骨架的各關節一齊轉動;二是運動軌跡不能僅伸。橫轉還應練習豎轉、斜轉、正轉、反轉等多種形式之轉正面螺旋,不僅是變面和雙臂豎轉,而應是總重心和脊柱 肩、胯等各關節都要堅轉,同時需注意,發力需以脊柱去削切對手中心,萬不可只是用手轉其間架,豎轉為劈拳。反轉為削拳,橫轉為圈捶,斜轉為斬手,簡而言之,一切單操形式都要取消,其發力只是渾圓力和螺旋力的合成。 劈、崩、炮等單操只是無意識的空間形式而矣! 第四節 正面(豎轉)螺旋力訓練 「正面螺旋力」是軀體的上下起伏帶動四肢體認上下 發力的訓練功法。它的基本運動形式是以矛盾樁的向內,向上的撐擰變為大天星樁,再由大天星樁變為虎撲樁的接推,如同搖轉井架上的轆轤一樣。立體螺旋試力都是建立在搖旋的平轉基礎上運動的,而立體螺旋試力則 是在軀幹的運動中使雙肩雙胯變為立轉,使身體與上肢形成上下的反稱用力,即軀幹下落而手上揚,軀幹撥起而手下落,初習可以如此,但熟練後應使雙手在一水平面上,使軀幹動轉,而雙手只是輕微的起落(如圖正面立體 螺旋試力23、24、25)正面立體螺旋力的動作形態中我們可演化出鑽拳和劈拳兩種單操形式,鑽拳與西洋拳擊之勾拳相似,相同之處則為均是由下而上的發力動作.但是鑽拳在原傳形意拳法中的勁力為截勁,蘿齋先生通過波 浪試力的身手反稱,加大了其進攻中的防護功能,其鑽拳發力之際有效地提高至頭部,這樣不但加大了攻擊的部位,同時在發力失敗的情況下也未失去堵截對方來拳的意識,鑽拳做為堵截對方的一種手段並未從根本上失去 進攻的主動性,因為鑽拳是波浪形式的撥起,雙臂走的為弧線,故具備撬起對方重心的功能,假設對方手臂壓住我的樁架,我在保證三角支撐不失的條件下,加大小臂的斜面角度,使對方下壓之力沿斜面滑落,而我之拳鋒正可兜 擊其下額,斜面力的變化是在三角支撐基礎加強了小臂的外旋擰轉,這樣小臂尺骨的滾動摩擦通過無數個點的接觸使其最後落在我的肘彎部分,於是我小臂就因為失去了壓力而變得靈活自然,此時只須變面向上或合身前 撞就會把對方重創。另外,在格鬥的形式中鑽拳發力亦可應用於類似於拳擊。散打的賽事中,但是鑽拳的起動不能脫離樁架的渾圓狀態和另一隻手的捋掛。控制發力在向上勾的同時,注意全身的螺旋和小臂的挑擰,鑽拳發力 不應只重拳鋒,而是以小臂的一側骨棱作為多個發力部位向對方腹,下額、面頰的滑動發力,切不可執著一點而應為以線打面如圖(26、27鑽拳操手)正面螺旋試力的下按動作可演化為劈拳操手,劈拳之法為從上向下的弧線形劈砸發力,其重。擬會手臂下落與軀幹上撥形成的互爭,同時身體發生相應的左右錯面,在擊打的同時尤須注意弧線的切削功能,無論是接觸頭部、胸部、腹部,勁力不可有絲毫的停頓,當從頭部劈至腹部之際,也是立圓弧線的最大空間,故仍須恢復至波浪的起鑽落翻的圓運動軌跡,同時劈拳的下發力不應只注 重手掌的接觸面,並以整條小臂尺骨為發力部位,劈拳的左右互換性與其它的操手一樣,來源於身體這個平行四邊形左右互換,前手劈拳為撕胯調面,後手劈拳為合胯調面,重點體會接觸瞬間身體形成的最強烈的爭髮狀態,劈 拳打的是豎勁。在格鬥中,如果對方是直向發力,就可用豎勁的劈拳來破壞直向發力的運動方向,僅從形式上分析劈拳之發力須作用於直向發力的手臂上,其必會完全承受我的力而發生形變,而如果處理好實戰中的接手問 題直接把勁力傳導至對方的軀幹,則效果將會使其神經、內臟均造成十分強烈的破壞,值得注意的是,當今的擂台賽中尤其是西方的格鬥技術已經在追求爆發力的連慣和技術上的合理配合,而我國武術界卻依舊徘徊在一 擊必殺、一招制敵的盲從中,薌齋先生提出的「炸力無斷續」,在今天的大成拳界已基本看不到了,儘管有些名手能夠在一定的條件下一交手即把對方放出丈外,但是由於相對的殺傷力小而使對方還可再戰,因而某一種技術不可能是永遠佔據優勢,我們應該腳踏實地的,從滲透性 強的爆發透力加以研究,來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因此包括劈拳在內的格鬥技術應該體現出它的連續和滲透性,那種喂招式的擊人丈外。在外國人的眼裡是一文不值的,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注意。圖28.29左右劈拳) 第五節 側面螺旋力訓練 側面螺旋力是軀幹的上下起伏中加入了螺旋反轉的 功能,在這種動態的運動過程中我們體會軀幹360度圓周運動,雙肩雙胯雙膝雙踝均產生旋轉,身體的起落又使 這種螺旋的運動產生了彈簧般的上升和壓縮,故而側面螺旋的試力通過重點摩擦關節的軌跡,使人體的靈活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改變,這種改變為以後的步法、身法的訓練帶來極為可觀的效益(如圖側面螺旋力30*1J2。 33)。 側面螺旋試力是配合單操手的身體高低正側的螺旋發動,實戰中的操手動作由於軀幹是主動性運動,故它的空間遊離範圍就是我們整體勁力大小的標誌,無論何種形式的試力實際都是在演變具體打法動作條件下設計的 軀幹應該怎樣運動,如推拉試力是身體的左右錯變帶動手臂爭發,蛇纏手試力的身體的平旋環繞帶動手臂切線運動,正面螺旋試力是身體的立式旋轉帶動手臂做上下的弧線形發力,側面螺旋試力是身體的螺旋上升趨動手 臂做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切削性發力,這些試力的設計安排通過相互的組合和連慣性,把三維空間內的運動形式利用整體的原則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就是無窮無盡的武術打法均壓縮在這幾個方向螺旋運動的試力中,故薌齋 先生說「試力為最困難最重要之部分工作」。 第六節 金蛇纏手試力 金蛇纏手試力是重點體認左右橫向發力的測功 法,它的含義是手臂所形成的間架在運動中如巨蛇纏身。在點的接觸中形成點與點,點與線的摩擦之際,突發搖旋 運動,所以,搖旋又是此試力的基礎,它的運動軌跡是雙臂從匈挫試力開始,待雙手向前推出至托嬰樁之際,前手 掌沿和腕部向外上方擰轉纏繞,又轉至掌心朝下,雙掌同時前推再成托嬰樁,在前手動作時,後手須相應配合,尤 其身體應後靠,膝頂胯落與手臂互成正反的螺旋運動,從蛇纏手試力中我們應重點體會身體與小臂螺旋逆行的內 外撐抱擰轉和滾珠起棱的鋒棱突起的實感,蛇纏手分為內纏、外纏,這裡介紹內纏,內纏之運動軌跡與外纏相反。 外蛇纏手試力的運動可演變出橫拳操手和削掌操手」橫拳之法乃形意正形拳法重要技術,其勁力形式為橫 拳打豎勁。從蛇纏手試力中我們體會出此試力是一個平圓的運動軌跡,即發力之際為飛輪的切削狀態,橫拳的起 動為點型的面打點技術,即發力部位為小臂尺骨的內側一面,點與點的接觸性打法屬於相互受力的對撞式技術, 而螺旋性的發力,手在二力接觸後會形成以點為接觸的起點,同時以此起點沿觸點做無數個點的滑動性接觸,由 此形成了我以無數點抵抗其一點的多點打法,多點接觸的滑勁彙集為一個面對一個點。姚宗勛先生曾有精闢的 論述,「意拳的打法買際就是大球打小球。」」所謂的大球即指控架的高速動轉形成一體的運動方式,而小球則指對 方單向發力點的拳頭動作。另外,螺旋性的發力可根據旋轉性的發力產生向心力和離心力。橫拳之操法是以外 蛇纏手運動形式,故產生離心力,因而「起橫不見橫」的橫拳發力與對方接觸後,一可以把對方發拳的路線旋飄;二 可以把對方的重心旋起;三可以把對方斜向擊出。螺旋性發力是內家拳最完美的技術形式,從站樁入門之始及 試力一直到實際訓練,均要求習者刻苦地體認追求。儘管現在只有為數不多的前輩能夠運用自如,但做為後學 者必須知難而進,通過各種手段求證螺旋力的無形狀態訓練上身,這樣我們才會有資格和能力去科學地研討和 分析歷代武學先輩們遺留下來的武學瑰寶。削掌技術亦由蛇纏手試力而得。雖然削掌技術乃是原傳八卦掌的重 要技法,但武學一道門派雖異,本質相同,削掌與橫拳基一本原理相同,區別之處在於削掌擊打的部位是小臂尺骨 的外側,由於部分的不同,根據關節構造的原理,削掌的發力空間軌跡要大一些,也就是達到站樁的最大空間范 圍一發即止,迅速彈回,重心轉換,蓄勢待發,削掌之動,小臂尺骨如刀刃,蓄力須藏棱,發動鋒棱起,不找某一點 只求一面擊,軀幹要以脊柱為中軸自轉與下肢相反運動,注意前手擊出,後手撕扯,前腕與後肩,後腕與前肩,前腕 與後肘,前腕與後腕,前膝與後胯,後膝與前胯,前膝與後膝,前腕與後胯,後腕與前胯均須有相應的爭力和自然的 彈性功能,爭即開,合即蓄,開合工為,單手為開,雙手為合,開力突出鋒芒,合力突出含蓄,小臂橫向出,軀幹軸向 動,以軀幹之大螺旋帶動手臂之小螺旋突施對手,力雖極而實為骨棱的螺旋搓動,削掌之勁為旋,撞、切、抹(如圖 34、35削學)。 內蛇纏手的運動式可具體分解出圈捶和栽錘。圈錘技法為芬齋先生吸取了西洋拳擊的擺拳技術並通過整體 的原則加以求證修改後列入大成技法中的,圈錘的技術形式是以內蛇纏手為指導,要求雙手「左手不到右邊來, 右手不到左邊去」以人體中線為界,因為如果雙手一但超越了中線,我們的間架就失去了渾圓狀態下的六面支撐。 因此,圈錘擊打不允許甩胳膊,更不能甩過中線。由此,圈錘之技術是內螺旋狀態,即軀幹主軸帶動雙臂向內的 合力運動,因為是螺旋運動,可產生向心力圈錘技術雖然是從外向內的的橫向螺旋,基本路線為一弧線,但是不允 許問架拉得過大,因為弧線距離大於直線,作用於對手的運動時間相對要長,故必須以軀幹的主動運轉帶動手臂 發力,而不是手臂主動運動帶動軀幹被動運轉,圈錘之動必須注意另一手的爭拉防護,並且身體在發力時要有瞬 間的斜面傾壓,圈錘的攻擊目標主要是頭部,由於方向的定性一般是重擊面頰和脖頸,為了突出重擊的滲透性,所 以把這種擊打加上了小臂的內螺旋滾擰勁力,突出拳鋒骨棱的接觸性的捻動摩擦,增大了接觸點的壓力,因此, 當拳鋒擊中對手而力尚未完全發揮之際,千萬不要使力繼續橫向移動,因為這會由於超越中線而形成一次性發 力,又會因為對手的機敏而一閃躲過。正確的方法為當力在橫向移動之際突然改變為螺旋形式的直向發力,即 突然放長渾圓的間架跟蹤追擊重擊對手,這樣不但會在力量上產生巨大的威力而且在格鬥中的命中係數也會相 應提高。(如圖36圈捶) 栽錘是根據圈錘的技術形式加以補充和具體應用的技術形式,雙方格鬥瞬息萬變,一但圈錘受到了阻擋而形 成點的接觸對抗,這時如果抽回手再戰就會貽誤戰機,所以根據技擊樁的性能和三角斜面的原理把此種狀態定為 三角力不失,改變間架的相對位置,使經常保持的肘低手高的斜面變化為肘高手低,因為三角力不失的狀態下,支 撐住對方,如果斜面力通過系列的變化,就會形成再次發力的動力源。比如當對手支撐住了我的發力進攻,我與 對方手臂產生抵性的接觸,只須把肘尖吊起,就使這個二力相抗的點變化形成一個向斜下方發力的打法動作,當 然栽錘並非僅為國錘而設,在具體到實踐中它的應用範圍極廣,但其性能一般都是在對抗中由於力量受阻而改 變運動方向的靈活性技術手段。栽錘發力最重視間架形成的斜面和身體傾壓衝撞形成的斜面。故小天星樁就是 保持向下斜面發力的一種檢驗功法,即操習栽錘來檢驗自己的形態和勁力符不符合小天星樁的要求。姚宗勛先 生認為:「意拳之發力就好比身體是錘小臂是釘子,用身體去砸小臂這顆釘子」。故整體發力的力源來自身體重 心的瞬間轉換。頭欲撞人,足欲過人,手欲刺人都是形象 比喻(如圖37栽捶)。本章功法的練習,必須是在具備六面整體渾圓力的 基礎上才能練習,否則不能掌握正確要領,只會徒勞無功!且易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積重難返,而影響以後訓 練的質量。課程安排:一月:正面渾圓樁(15分鐘)後「平面螺旋力」左右各50次(10分鐘)。技擊樁10分鐘後,加「正面立體螺旋力」左右各50次O0分鐘人側面螺旋力左右各50次(10分鐘)。一月後即可掌握,可加入演化的拳法、掌法練習。二月:加入①模擬格鬥:兩手喂招(類似拳擊的攻防,20分鐘);②徒手格鬥,毫無規則的應用樁架發拳(10分鐘),完成後再以樁功深入體認。找出自己的缺點,後用站樁原理去指導各項功法。再過一月後,可逐步加入其他功法。 空並旋飄其重心;本功上身有以下特徵:來力不入,去力無阻,周身反彈,犯者立撲!(1)整體勁力強大無比;(2)速度快不露形跡;(3)柔韌使對方失重;(4)靈敏使對方難加重力:(5)今對手夾力落。(6)所有發力皆由此功上身而更具威力;(7)歷代名家拿手絕技大都由本功演化而出!此乃內家拳之核心所在!任何人按原理操作,均可 獲得成功! 第七節 整體螺旋力訓練 螺旋力的產生是三角力的突然改變方向,改變方向是整體連結拉伸狀態下的切肖旋轉,其具體要求是各關 節的一齊轉動,而不是雙臂的局部滾動。其練法都是先從正面樁開始(如第一章第四節之(螺旋力入門訓練) 練後再進行側面樁訓練(如(第二章:第一節之(九防式平 面螺旋訓練》)。第一步:脊柱訓練:在保持上下拉伸和後綳的狀態下 進行360」的自轉。因此項訓練最容易做成腰膝部的晃動,所以開始訓練必須將下肢定位。當然,也可以以坐式 訓練,因為坐式時下肢不能運動,這樣就能迫使脊柱正直的上下一齊轉動。熟練後再以站樁姿式訓練(見第一章 第四節內容」練時要意想脊柱上綁著一根木棍,運動時使脊柱和這根木棍一齊轉動,因有意念中的木棍綁在脊 柱上,所以能夠避免脊柱的彎斜、扭腰,或上下不能齊轉等錯誤;同時還要意想自己的尾骨處,如一根毛筆的筆 尖,脊柱帶著這支筆尖,在尾骨下方畫360「的圓,順、逆 時針的旋轉都要訓練。第二步:肩胯訓練:此時必須使脊柱和其他關節不動,只練肩胯。此項訓練必須使肩腫盂內的防骨頭和航臼內的股骨頭帶動附著韌帶,肌肉真正做到360」的旋 轉,經過刻苦訓練,就會使肩、胯關節成為軀幹這個平行四邊形,四個角上的四隻小機輪,然後再以脊柱自轉帶動 肩胯同時轉動(參見《平面螺旋力入門訓練》)。第三步,脊柱和肩胯旋轉的訓練熟練後,接著可以對 頸部(寰枕關節)進行旋轉式訓練。經過刻苦訓練會大大提高實作時的反應速度,頭部在實作中能自動躲開來拳, 如藏頭(隨著進攻發力時的軀幹斜面撞壓(見《中國原傳實戰武學函授教程》頭部剎那間潛藏於前鋒手臂內)和獅 頭(間架不動頭部左右閃躲來拳)。其訓練方法如下,正面樁或側面樁均可,間架不動,頭向左,向前、向右、向回 原位劃一與地面平行的圓(也可向反方向劃圓),注意身正頭直,真正想著頸椎與頭頂相連接在劃圓,意念要真 切,雙目始終注視前方。沙圖38J9*0.41)第四步:齊轉訓練:待周身各部關節,均能自如轉動 後,再由小腹中心,以丹田自轉帶動脊柱,肩胯等關節一齊轉動,熟練後,這個轉動的圖象,就是一幅完整的天體 運行圖。旋轉的方向開始為平轉,以後可逐漸增加豎轉。反轉和斜轉的訓練,此動作幅度極小,而速度極快,從外 形很難看出在動,所以自此而後的訓練動態無法進行圖 示,只能靠自己細心揣摩了。第五步:震顫訓練:此項訓練是鍛煉渾圓螺旋力的關鍵功法,現已基本失傳。練習方法如下:整體九防式站好,足趾抓地腳跟微起,以不踏實為準,然後以軀幹帶動 臀部下坐,並自動反彈而起,回於原位,反覆進行,這時整體上下構成了三斜面,即軀幹與大腿,大腿與小腿,小腿 與腳面。開始的動作外形較大,速度宜緩,熟練後,應逐步將外形變小,並漸漸加快其爆發的頻率。 第六步:起落訓練:在震顫的同時,脊柱和軀幹帶動雙膝同時拉伸、收縮,從側面看,軀體的中心是豎圓軌跡。 此步應與第五步同時訓練! 第七步:將以上各功法結合起來同時訓練,即為渾圓螺旋力的訓練方法,此功法訓練包括了整體力和各關節 的齊轉,及上下震顫,這就是真正的「大圈不如小圈、小圈不如不顯形之圈」的真諦所在。此項訓練需要注意兩點: 一是脊柱訓練為主,力點在胯;二是微顫時的腳跟微起,要求不能做成總是提著腳跟,應是起時微抬,落時接觸地 面。此功精熟,實作時無論對手來力如何巨猛,只要經此身手共旋,就會化為烏有,在未發力前,對手即已失去重 心,這種外形未見其動,身手共旋的內部極快之動,就是實作時的生生不已之動,所有的拳法、器械的發力無不由 此功上身而更具威力!此功法的試驗效果極為顯著,練功者以技擊樁站立搖旋,無論對手從任何角度施加力量, 都會被搖旋反彈而起(見圖42)。因搖旋時脊柱帶動肩。胯、膝、踝一齊旋轉,霎那間產生一種不可抗拒之力,挨身 者便會立即倒地或被摔出,此勁一觸對方,對方即被衝出很遠或被撞倒,有時對方身體還會不由自主地騰空拔起 而失去重心,在搖旋當中,每個圓上的每個點都應能夠發力,更深入地說,人體每一動都能形成發力,這是拳學的 高級境界,雖然對初學者來說,較難掌握,但這是修鍊的方向,我們應知難而進,只要你明理之後,勤於實踐,這一 境界並不遙遠。
推薦閱讀:
※特級教師李玉宇:對「什麼是科學」的叩問和思考
※穆光宗:科學把握中國人口的規律和趨勢
※上班族糖友~要科學加餐
※越吵架 越恩愛? 夫妻鬥嘴是門科學
※稱骨論命有科學根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