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諾貝爾文學獎漫話(93)再現巴洛克藝術風格

騰小松畫

希姆博爾斯卡的獲獎評語是:「在詩歌藝術中精闢玄妙的反諷,挖掘出了人類一點一滴的現實生活背後歷史更迭與生物演化的深意。」

網易博客:http://blog.163.com/zhengwanli_vip/?fromBook

再現巴洛克藝術風格

譯 名: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 生卒年月:1923、7—— 國 籍:波蘭 代表作品:《結束與開始》 獲獎評語:在詩歌藝術中精闢玄妙的反諷,挖掘出了人類一點一滴的現實生活背後歷史更迭與生物演化的深意。

詩歌在波蘭文學中獨樹一幟並成為世界文壇的靚麗風景。也因此,波蘭詩人米沃什和希姆博爾斯卡相繼走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台。兩人所不同的是,米沃什以毫不妥協的精神扛起批判現實主義的大旗東拓西擴,打拚出一個「人在激烈衝突世界中暴露狀態」的自由詩的王國。而希姆博爾斯卡卻沿著批判現實主義的邊路南栽北種,開拓出一片展示巴羅克藝術風格的宏大歷史演進深意的譏諷詩的綠洲。

巴洛克藝術風格是與古典藝術風格相對應的藝術表現形式。起源於17世紀的義大利,先是指建築風格擺脫古典建築的和諧,勻稱,明朗氣質,在誇張、華麗、失衡的狀態中展現建築作品。之後延伸到繪畫、音樂和文學領域。這種風格的文學作品大都是在情感強烈、時空無序、形象扭曲的氛圍中展開的,咋看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情緒揉進。

希姆博爾斯卡的《葬禮》一詩就屬於這個範疇。該詩以35句對白組成,以誇張而又荒誕的手法營造出一種強烈的藝術氛圍,讓觀禮者的話語以不合邏輯的順序穿梭、流動、交錯,前後句之間多半無問答之關聯,有些在本質上甚至是互相衝突的。這些對白唯一的共通點是——它們都屬於生活的聲音,瑣碎、空洞卻又是真實生命的迴響。在本該為死者哀慟的肅穆葬禮上,人們聽到的卻是生者的喧嘩。借著這種實質和形式之間的矛盾,詩人呈現出真實的生命形貌和質感,沒有嘲諷,沒有苛責,只有會心的幽默和仁愛。

幽默和仁愛是希姆博爾斯卡演繹巴羅克藝術風格的絕妙之處,她的代表性詩作《在赫拉克利特河裡》就充分展現出這一景觀——

在赫拉克利特河裡, 一條魚捕到另一條魚, 一條魚用尖魚去切碎另一條魚, 一條魚在造一條魚, 一條魚住在一條魚裡面, 一條魚從一條被包圍的魚那裡逃脫。 在赫拉克利特河裡, 一條魚愛上一條魚, 你的眼睛——他說——像天上的魚炯炯有光, 我願與你一起游向共同的海洋, 啊,你這魚群中的姝麗。 在赫拉克利特河裡, 一條魚構想出高於一切魚類的魚, 一條魚向一條魚跪拜, 一條魚向另一條魚唱歌, 一條魚向一條魚祈求, 為了游得更輕鬆。 在赫拉克利特河裡, 我是一條單獨的魚,一條獨特的魚, (但卻不是木頭魚、石頭魚)。 我在單獨的瞬間描寫小魚, 就像銀光閃閃的魚鱗那樣短促, 也許是黑暗在羞怯中閃爍?

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了希姆博爾斯卡在巴羅克風格里注入了存在主義和懷疑主義哲學思想。誰都知道,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他最著名的哲學觀點是「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是典型的懷疑論觀點。希姆博爾斯卡直接採用「在赫拉克利特河裡」作為詩的主旨顯示了她卓越的思想能力,毫無疑問這是一首與哲學有關或暗含哲學意味的詩。該詩描繪了魚的殘殺與愛情、征服與臣服以及詩人的關注與仁愛。全詩畫面感極強,也頗具故事情節,語言生動活潑意味深長,給人留下了深邃的哲學思考。

這種思考屬於一切真正摯愛和理解文學的本質意義上的作家。所謂本質意義即作家的終極使命,而非沽名釣譽之徒玩弄的騙吃騙喝伎倆。作家是生產思想和建築語言殿堂的孤獨職業,福克納稱文學是「世界上最孤寂的工作」,寫作如同一個遇難者在大海上掙扎,而遇難的那片海域僅僅屬於他自己,他必須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嘩都會導致他的沉沒。希姆博爾斯卡深諳此道,所以她長年遠離繁華的大都市居住在偏安一隅的出生地——波蘭南部故都和文化名城克拉科夫,並且每年她都會去距離克拉科夫不遠的著名風景區和旅遊勝地扎科潘內靜心休養,同時進行文學創作。

西姆博爾斯卡在克拉科夫雅蓋沃大學讀書時,攻讀了波蘭語言文學和社會學,特別對哲學、自然科學和藝術史情有獨鍾。這樣的學習經歷再加上女性獨特的視角,使她的作品在揭示人的生存環境,人與自然和歷史的關係以及人在歷史和自然環境中的位置等方面獨有見地。她的另一首代表作《結束與開始》就搭起了這樣的巴洛克式的哲思聖殿——

每次戰爭過後, 總會有人得去清掃, 畢竟戰場 不會自行乾淨。

總得有人把碎片 掃到路邊, 運載屍體的馬車, 才好駛過。

總得有人跨越 泥濘和灰燼, 沙發脫落的彈簧, 玻璃的碎渣, 沾血的破爛。

總得有人拉來木頭, 頂住牆壁, 裝上窗戶玻璃, 固定門框。

這可需要一些年頭,但不會留下什麼 聲音或影象的記錄。 所有的攝影機 都已趕往另外的戰場。 ……

這首詩主要表現了戰爭過後人們的種種存在。詩人要告訴大家的是戰爭乃歷史的存在,永遠沒有開始和結束,恰恰結束就是開始,正如詩中所說「所有的攝影機,都已趕往另外的戰場。」強烈的悲觀主義情緒剛好印證了她的另一個觀點:「生存是否正當,這一點我願細細思量。」她思量的結果令人炫目:「帶著微笑與親吻,我們尋求星光下的溫馨,人與人千差萬別,卻似兩滴水珠,同根所生。」

至此,我們明白了瑞典文學院對她的準確評價:「在詩歌藝術中精闢玄妙的反諷,挖掘出了人類一點一滴的現實生活背後歷史更迭與生物演化的深意。」依據這個評價,她獲得了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

西姆博爾斯卡部分作品年表 1952年 出版第一部詩集《我們為什麼活著》, 1954年 出版第二部詩集《詢問自己》 1957年 出版詩集《呼喊雪人》 1966年 出版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 1967年 出版詩集《一百個欣慰》 1972年 出版詩集《以防萬一》 1975年 出版詩集《北方》 1976年 出版詩集《大數字》 1986年 出版詩集《橋上的人們》 1993年 出版詩集《結束與開始》


推薦閱讀:

今年誰最應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薩特: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榮譽是給平庸之輩的酬勞 | 人物詞典
性侵、內訌、集體辭職: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都可以寫小說了
石黑一雄獲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 村上春樹再次陪跑
諾貝爾文學獎總有一種價值推送|諾貝爾|文學獎|門羅---總有一種文字會讓你喜歡

TAG:藝術 | 文學 | 風格 | 諾貝爾文學獎 | 藝術風格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