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讓孩子自己一個人玩?
第一、孩子自己一個人玩,會不會太孤單?
覺得孩子自己一個人玩很孤單,其實很多時候是父母自己的主觀感受。尤其是有些媽媽,在看到孩子自己玩的場景時,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某些不愉快經歷,會自動腦補孩子一個人很孤單很可憐。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如此。通常情況下,對於和媽媽之間有良好親子關係的孩子,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孩子通常會在玩的過程中會時不時抬頭看看父母,只要他們知道父母就在旁邊(或者大一點的孩子知道父母就在屋子裡),他們就可以安心玩耍,繼續沉浸在探索的樂趣中。
圖源:pixabay
這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他們信任父母不會無緣無故丟下他們離開,他們也信任只要父母在附近他們就是安全的,這種信任對於孩子來說難能可貴。
那麼,什麼情況下孩子自己一個人玩需要引起重視呢?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會發起或者回應周圍人的社交互動(比如社交微笑、共同注意等),對養育者的情緒變化沒有明顯反應,和家人也眼神對視迴避,有一些奇怪刻板的行為和偏好等,父母就需要引起重視了,應該儘早找專業的發育行為醫生面診評估,排除自閉症或者其它問題的可能性。
第二、孩子自己玩的時候,大人是不是真的不能說話呢?
又想陪孩子玩,又擔心孩子的注意力受影響,這確實讓很多父母進退兩難。但是如果了解孩子的注意力發展的特點,我們或許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在孩子小的時候,因為認知容量有限,工作記憶的能力有限,他們注意力持續時間上通常也不會太長。除非是自己非常感興趣的事情,否則他們很容易改變自己的遊戲目標和內容。 家長如果在陪同孩子遊戲過程中給予適時適當的互動和反饋,其實是可以促進孩子的注意力發展的。
舉個例子,如果讓幼兒自己看一本繪本或者玩一個玩具,他們很可能很快就失去了興趣,玩一下就丟到一邊了。有些孩子會在看和玩的過程中和父母分享他發現的好玩的新鮮的內容,如果父母沒有及時回應,或者父母回應的方式很簡單粗暴,往往孩子會很快放下手中的書本或者玩具。
但是,如果這個過程中家長陪同在旁邊,在孩子看到看向自己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回應,情況就很可能不一樣了。
比如,如果孩子看書時父母適時引導孩子發現書本中圖片里的某些特點,或者就書中的故事情節和孩子討論互動,甚至就著書中的情節和孩子一起進行角色扮演,那麼孩子對於這本書的內容的關注就會更多。
圖源:pixabay
同樣的,如果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我們及時和孩子一起分享遊戲的快樂,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鼓勵和知道,和孩子一起探索玩具的不同玩法,並就孩子的探索及其結果提供及時恰當的反饋,也會讓孩子能更持久把注意力集中在遊戲上。
那麼,什麼樣的陪玩方法是真的不利於孩子的注意力發展呢?
有的家長會用和玩具遊戲完全不相關的事情去打斷孩子,陪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頻繁將不同的玩具遞給孩子,或者不停和孩子說著和遊戲無關的語言。
比如孩子明明在認真玩積木,家長卻一會讓孩子來看書上的立體圖形,一會讓孩子去畫畫。
有的家長則是在陪孩子的過程中「功利心」太強,總希望孩子在遊戲中做到最好,所以總忍不住不停評論,告訴孩子應該怎麼玩,哪裡做得不好,應該怎麼做。或者,不理會孩子的興趣點,只想要教孩子大人覺得「重要」的內容。比如,明明孩子感興趣的是圖片的內容,家長卻不停指著圖片問孩子這個是什麼顏色,那個是什麼顏色。
圖源:pixabay
這些「陪玩」過程,都有一個共同點:家長看起來特別繁忙,但是其實我們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家長和孩子的交流信號一直都不在一個「頻道」上。這種情況下,很多孩子會覺得枯燥無聊,甚至很煩躁,自然很難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所以,大可不必因為害怕損害孩子的注意力就不敢在孩子遊戲的時候加入他們,甚至不敢說一句話,關鍵點其實在於我們怎麼陪伴、如何加入。
【參考文獻】
Powell, B., Cooper, G., Hoffman, K., & Marvin, R. S. (2009). The circle of security.Handbook of infant mental health,3, 450-467.
Reisberg, D. (Ed.). (2013).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徐桂鳳
美國發展心理學碩士、醫學碩士
愛荷華大學在讀博士
現兼職工作於美國愛荷華兒童醫院發育與障礙中心,擅長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孤獨症譜系障礙、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及常見行為問題等。
END推薦閱讀:
※你混得差,是沒對自己狠一次!寫得太好了
※自己懂風水,家門興旺——客廳風水
※男人可以不帥,但不能不倒飭自己
※通靈居士芙蓉:大家可以用這篇文章自我檢測下自己命里的業力障礙和不順到底有多少
※測測自己的身體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