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京房山莊公院塔(遼)

中華古塔通覽·北京卷>>>

房山定光佛舍利塔

俗稱庄公院塔,當地稱劉師尼塔

年代:遼重熙年間(1032--1055);形制、特點:八角三層樓閣式磚塔,高約7米;現狀:區保

庄公院塔,為定光佛舍利塔,當地稱劉師尼塔,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婁子水村西山上。座落在庄公院三清殿西北約五十米山谷的半山腰處。為房山區文物保護單位。

塔始建於遼重熙年間(1032--1055),建成於遼道宗清寧二年(1056年)。高約七米(一說約六米),八角三層密檐式空心磚塔(有稱為樓閣式,不確切),寶珠剎,塔身正面中間開券門,建築保存較好。

據「風雨進行博客」稱,此為定光佛舍利塔。很多資料記載其名為「庄公院劉師尼塔」或「庄公院劉師民塔」,網上資料則大多數據此傳抄。此外還有一說,認為此塔是元代尼姑靈塔,大概是根據此塔名為「劉師尼塔」,便想當然的認為,這是尼姑的靈塔。上述說法均存在嚴重問題,有必要澄清,以正視聽。

  塔為八角形三層密檐空心磚塔,塔身每邊寬約1.6米。塔由塔座、塔身、密檐、塔剎四部分構成,塔直接坐落在基岩之上,座高約1米,由於基座殘損,形制不清,從殘存的痕迹上看,應為須彌座。

  塔座上承塔身,塔身八面,正南方向為券門,通往塔心室,券門上施券足,門楣缺失,估計原來應有磚雕,具體雕飾內容不詳。券門高約1.5米,寬約0.8米,至塔心室進深約0.4米,券門上以一塊產於本山厚約10厘米石板架起。塔心室下部呈方形,邊長約1.2米,在塔一層檐處用四層疊澀磚收頂,形成一個邊長約0.6米的方形通道口,使塔身塔心室與密檐塔心室相隔,塔心上部密檐塔心室呈不規則圓形,直通塔頂。塔身塔心室與塔頂塔心室原應有木質蓋板相隔,塔頂塔心室內部應置放舍利,塔身塔心室內應置放佛像。

塔身東南和西南兩隅面光素,在上部各嵌石板一塊,東南面刻有塔銘,銘文大部分模糊不清,西南面石板為素麵,並無文字銘刻痕迹,其目的大概是為了追求左右對稱。東、西兩正面雕飾破子欞窗,窗欞為七欞,其餘東北、北、西北三面塔身,均為素麵。塔身轉角處置方形倒棱倚柱,倚柱上接普拍枋,普拍枋相交出頭上施鋪作,為四鋪作單杪計心造,出45度斜拱,慢栱與批竹耍頭相列,無令栱,鋪作上承替木,替木上承橑檐槫,替木和橑檐槫亦相交出方頭。橑檐槫上置圓形磚椽,磚椽上施一行磚,之上置方形磚飛,磚飛之上壓拔檐磚一行。拔檐磚之上為3行反疊磚收檐。檐椽、飛子皆有卷殺。

一層檐之上為束腰,為6行磚,高約30厘米,束腰之上再置普拍枋相交出頭,之上依舊置鋪作,塔二、三層檐鋪作為鬥口跳,只做出轉角鋪作,轉角鋪作使用列拱,跳上施橑檐枋相交出頭,之上與一層檐相同。二三層檐形制相同,檐轉角處在橑檐枋之上置木質角梁,現已全部殘損。塔頂和塔剎殘損,原始形制不清。

該塔總體體量較小,雖塔身裝飾簡單,但其三層密檐部位卻忠實地仿木砌築,結構複雜。砌築塔所用磚均為遼代典型的溝紋磚,小磚溝紋為7道,方磚溝紋為16道,磚厚大約為6厘米。

 塔身上鑲嵌塔銘經多年風雨侵蝕,大部分字跡已無法識讀,但仍有一些字跡能夠清晰可識,查詢文獻,可知此塔在遼代實為定光佛舍利塔,清繆荃孫輯《遼文存》、陳述輯校《全遼文》、向南著《遼代石刻文編》均著錄此文,據此塔銘可知,現周口店鎮婁子水村,在遼代時稱為瓦井村],現存庄公院早在遼代以前就有古寺院(名字因碑文不清,無法確定),遼時,殿宇殘損十分嚴重,遼重熙十年(1041年),瓦井村邑人王文正三十餘眾將此院施於郡中,準備作為廟宇上院,綱首沙門守能等推薦超化寺誦法華經沙門法慈為主,修建寺院及佛塔。當時,正殿建有慈氏堂三間,西位蓋僧堂三間,定光佛舍利塔一所,三檐八角。內收藏定光佛舍利。

塔和寺院建成於遼道宗清寧二年(1056年)。師民者,按《遼文存》記載,劉師民也,為鄉貢進士,是記載此次修建實錄的作者。因此說,將此塔稱為「劉師民塔」是屬於沒有讀懂碑文意思,胡亂定名所致。稱之為「劉詩尼塔」,則是將「民」錯讀成「尼」,以訛傳訛,至於再傳此塔為尼姑靈塔,則是在「劉詩尼」錯誤的基礎上,望文生義,胡亂穿鑿所致。還有人將此定為涿州超化寺塔,依據此塔碑銘中建塔寺主為涿州超化寺誦法華經沙門,因此,此寺則應為超化寺。此種說法並不一定準確。塔銘中寫此古院名字銘文早年已漫滅不清,無法確定此院即是超化寺,法慈確為涿州超化寺誦法華經沙門,但通過字裡行間可以理解,超化寺並不是此寺,此寺雖古,但在重熙年間以前早已荒廢,並為瓦井村民所有,並無寺院,因此法慈在此之前並不在此出家修行,而法慈出家修行所在寺院則另有出處。至於此寺院倒底古稱何名,還待新資料發現。  綜觀碑文,此塔始建年代不詳,但建成當為遼道宗清寧二年(1056年)前,推測此塔當始建於遼興宗重熙晚期,屬於遼代中期所建之塔,紀年相對明確,因地處深山遠谷,人為破壞並不嚴重,看塔現存痕迹,歷史上並未進行大規模維修,因此保存了建成之初的原始面貌,具有典型意義。

  此塔八角三層空心密檐的結構形制,簡單的塔身裝飾,繁複的密檐裝飾,是其最大的建築特點。劉敦楨先生在《河北省西部古建築調查記略》一文中記述凈覺寺舍利塔時,認為:「遼末道宗太康六年(1079年)所建的涿縣普壽寺塔,及天祚帝天慶七年(1117年)所建的房山雲居寺南塔,各層都施斗拱椽檐,華化程度比太寧寺塔更進一步。按照劉敦楨先生的觀點,在遼式塔密檐上施斗拱者,應是有別於日本學者伊東忠太認為中國塔由健陀羅塔演變而來,中國化程度較高,其時代應晚於不施斗拱的塔。於是大多數學者據此得出結論,塔密檐部位雕飾磚雕鋪作的遼塔,中國化程度較高,時代較晚,應在遼代末期。劉敦楨先生上述觀點通過近年來的考古調查和實踐證明,並不正確,凈覺寺舍利塔(1959年陰曆6月初6中午倒掉)在1977年清理塔地宮時,發現題記,該塔始建遼天慶五年(1115年),時代並不早於密檐部位施鋪作的天寧寺塔和房山雲居寺塔。而此塔為定光佛舍利塔,密檐忠實仿造木構,施鋪作,卻始建於遼代中期興宗重熙年間。因此,以鋪作是否施於塔密檐部位來確定中國化程度高低,進而推斷年代早晚的觀點顯然並不適應所有遼塔。

關於庄公院

庄公院創建於遼代,明、清均有重修,始建寺時名超化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道人王太定主持維修,佔地約七千平方米。正殿為上、下兩層閣樓式,高約十米,有三個圓形拱門,雕龍鳳圖案紋樣,線條流暢造型優美。上層為娘娘廟,木構建築三間,下層為三清殿,是三間磚石結構無梁建築,原奉三清像,面闊十二點五米,進深七點八米,高約五米。兩側配殿各五間。院中尚存清刻石碑四座,其中三座為重修三清殿堂碑記,正面為當時房山縣令羅在公撰文,背面為捐款人姓名。另一塊記載該宇房地產交接事宜。

房山定光佛舍利塔欣賞

圖文出處:佛教建築 > 漢傳佛教建築 > 佛塔

閱讀(728)|評論(0)|編輯|刪除|推送|置頂
推薦閱讀:

北京政變為何要將清室逐出紫禁城?
北京的霧霾天是怎麼樣的?
如何看待2017年美國藤校在中國大陸招生結果?
北京有哪些貓主題餐廳么?
這是北京拍的鳥,請問是啥鳥?

TAG: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