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馮德全論早期教育

我承認天才,研究天才,一方面是為了成批培養天才;但更把天才兒童作為每個寶寶的巨大潛能能夠充分開發出來的證據,從而普遍提高人口素質。 天才兒童一般有跳級型、充實型、特長型三種發展類型,都是人才品質、心理素質全面發展的秀苗,最易於發展為棟樑之材。 0歲開始的早期教育,是培育天才的搖籃。什麼是天才?天才是性格優秀、富有理想和創造才能的人。這一任務主要落在早期教育身上,因為嬰幼兒是體能、智能、性格能最易開發出來的淺表層富礦。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壽命不可能成倍的增長,有限的生命怎樣獲得爆炸般增長的知識和技術?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讓人更加健康、更加智慧,性格更優秀,更有創造力,更具良好的人際關係……。而這一切能離開早期教育嗎?如果等人的不良的習慣、性格、愛好、觀念、思維模式都定型以後再去改變它,就難以補救於萬一! 人類要重新認識嬰幼兒 有人認為嬰兒除了吃、喝、拉、撒、睡和哭以外什麼也不會,那是當今社會最愚昧的角落之一。可惜寶寶處在無意識時代,她不能大聲疾呼自己有著非凡的學習能力,只能等待人類文明的覺醒去認識她們。 其實誰也不會否認,初生嬰兒的智能還不如狗和貓,但是她短短二三年卻輕鬆完成人生最重要的學習一躍而為萬物之靈!你看寶寶們來到人間二年左右: 一、學會認人和交往,1歲多能區別50來個不同的臉孔,喜歡親昵和交際; 二、學會兩條腿直立行走,永遠脫離動物狀態; 三、識物和記事,心理學界統計人一生獲得的基本技能約95%是5歲前學來的!讓人瞠目結舌; 四、學會用手勞動,10個手指能做無數動作; 五、只要給音樂環境寶寶能理解音樂,一生愛好音樂;如給外語環境,她說外語如母語一樣; 六、掌握一門聽覺語言(聽話說話),學得唯妙唯肖,天衣無縫; 七、只要給視語(識字閱讀)環境,寶寶能像學會認物、說話那樣,三四歲脫盲閱讀…… 有人不以為然說:這些都是孩子天生就會的。不對,這些都是寶寶不知不覺中學來的,而且她們完成的學習何止以上一點點,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智力和非智品質的獲得,如思維、想像能力的提高,興趣、習慣、情感、意志、性格的養成,所有人的高級心理的發展在嬰兒期效率都是最高的。世上所有名家偉人,他們哪一項才能不靠嬰兒期生長出發達的根系呢? 嬰幼兒出生時沒有人的行為,連拉屎拉尿都在床上、褲子里;但是短短二三年她們都完成了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偉大轉變! 以上種種事實面前,我不禁吶喊:「人類要重新認識嬰幼兒 !」 我還要高呼:「嬰幼兒個個都是神童」 !只可惜在她們生命最初的幾年裡,大多數人的天賦都被社會磨滅了! 連狼孩卡瑪拉也是 「神童」 ,她的兒時受狼的「早教」,便天才般地習得了狼性,這是任何一個錯過了早期發展的人永遠也不願學、也學不會的。誰能學會不穿衣服,吃腐敗的肉,敏捷地爬行,從不直立行走,不會哭也不會笑呢? 為什麼嬰幼兒個個那麼「神」呢?……從單細胞生命體發展為地球上最複雜、最高級的物質―人腦,自然界經歷了億萬年的進化,而在人的母體內,受精卵單細胞發展為人腦,卻只需9個月;從動物祖先發展為最高智慧的人,自然界也經曆數百萬年的歲月,而只有動物心理水平的嬰兒到具有現代智能、性格能的成人卻只要十幾年。 孩童的智能發展,為什麼能用短短的時間,走完自然界從單細胞生命到現代人的漫漫長路呢? 因為人的精卵細胞和人的嬰兒,都潛藏著人類憶萬年進化遺傳至今的無窮智慧。 早期教育塑造個體性格、民族性格,乃至人類共通的性格。例如一歲前的寶寶是沒有「性羞感」 的,赤身裸體從來不要遮羞布,但在世上所有父母「原生態」 的早教影響下,孩子個個到三歲就不願穿漏襠褲了…… 什麼是學習? 人們總以為上課、聽課、學知識是學習,實際上學習的內涵是讓孩子獲得體驗,建立或改變某種行為的過程。卡瑪拉在狼群里生活,獲得了野性的體驗,形成了狼的行為,這種學習終於改變了她的人性而獲得狼性。 孩子一降生到世界上,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獲得體驗,建立行為」 的學習。遺憾的是現在的教育使許多孩子獲得了痛苦的體驗,學會了厭惡學習,建立起逃避學習的行為,這是最令人痛心的悲劇! 0歲開始的早期教育 科學的早教是人類文明的「第三階梯」 : 第一階梯是大約始於一萬年前人類探索自然,發展了自然科學;第二階梯大約始於五千年前人類研究社會,發展了哲學、社會科學,都是文明的大覺醒; 這第三階梯同樣偉大,是研究人類自身潛能的最大化的開發。它的出現時間雖然僅僅百年,卻已映照出滿天彩霞,紅日將冉冉升起了。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童;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搶在春天裡播種吧!以便從種子開始培植幸福人生和棟樑之材。 不要以為從0歲開始播種的人才周期太長,其實不過十幾年,只有優質樹木成材期的十分之一。人們應該倒過來說:「百年樹木,十年樹人」 !培育人生的根系只要六七年就夠了,這個「根系」決不同於大廈的基礎,基礎只可承重,不會自已拔高;而人才的根系卻有巨大的能動性,可充分吸收大地的營養,使之根深葉茂,系繁樹壯。試想,當你培養出身體健美,積極向上,不怕困難,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關愛的孩子來,他日後的發展還會讓你憂慮嗎? 「早期教育」 這名稱,只可姑且說之,姑且聽之,因為它易被誤解為「傳道、授業、解惑」 之教;「早教」,它並非學歷教育、義務教育、專業教育,也非系統文化知識傳授,實屬人體潛能的最佳期開發;它超出了教育學的範疇,是人類學的重要分支,把「早期教育」改為「兒潛朝發」更為恰當。 李白有一首名詩:朝發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己過萬重山。 我喜愛這詩的朝氣篷勃、輕鬆歡快和勇往直前的追求。開首的「朝發」 更 合我心意,一則:表明我對「早教」 實質的理解,二則:期盼「朝發」 事業如輕舟般衝破雲霧,三則:憧憬早教的大河彩雲滿天,澎湃而入人類文化之大海……管它兩岸猿猴們如何胡亂啼鳴呢! 早教之重要,可以這麼比喻:如果說人生是參天大樹,它就是生根催芽;如果說人生是精美的陶瓷,它則是美觀的泥胚;如果說人生是飛向太空的飛船,那麼它是構建飛船的運載火箭……;早期教育不只為孩子上小學做準備,而為她完美人生塑雛型! 古今中外名家、偉人的成長莫不與他的家庭影響、親情關係、良好的早教(包括一定磨鍊)關係密切。可惜,由於歷史學家和傳記作者對於早期教育的無知,往往一筆帶過名家早期的生活趣事和經歷,誰知這一忽略,卻是全世界人才成長史上最嚴重的失落! 「第二生命」的養育 人有看不見的「第二生命」,心理在成長,豐富的信息、快樂地用腦、可負荷的心理感受是心理發展的營養素。肌肉要在發達期運動中發達,人腦靠在生長期使用中生長,「用進廢退」的辯證法則,也適用於人腦功能的完善、卓越。 健康心理和智慧是需在「最佳期」 播種的,不論音樂、美術、外語、方言、游泳、溜冰、數學啟蒙、視覺語言(識字閱讀)……,統統要早期接觸和感染薰陶,(我說的是「接觸」,不是系統傳授),遲了就難以深造。我統計中、韓、日的圍棋高手,八九段名將都在5歲前對弈,實際上接觸圍棋要早得多。所有著名戲曲大師大多譽為「六齡童」、「七齡童」,其實一兩歲就受戲曲熏陶了。那麼多奧運會金牌得主,哪個不是從小播下喜愛運動的種子?這就叫「童子功」! 由此我想起晚會上常有這種人:當拉他唱歌時他邊逃邊說「不行,不行,我沒有一點音樂細胞!」。我曾把它當玩笑話,現在卻另有所思:許多人的心理成長期失卻音樂熏陶,致使腦內少了音樂物質,等腦成熟後難以彌補了。 如此想來,現實中缺少「音樂細胞」的人大有人在,而缺少「外語細胞」、「數學細胞」、「體育細胞」、「創造細胞」、「人際交往細胞」 、「識字閱讀細胞」的人又何尚不多,都可從早期生活中找到「病根」 ! 我說狼孩卡馬拉是「神童」, 因為她的心理居然習得狼性;然而,錯過最佳期讓她恢復人性卻徒勞無功了。據訓練記載: 一年,她才能站起來,走幾步又開始爬行; 兩年,她才會笑,只有每天早上辛格夫人擁抱她時,才露出一絲微笑; 三年,才學會晚上睡覺,白天活動; 四年,學會說6個單詞,這時她已經12歲了; 五年,會用手「勞動」 ,只可握勺子喝湯; 六年,會說35個短句,到十七歲死去時,也只會說45句常用的話。 可見孩子完全失去人心養育,命運是何等悲慘! 不僅智力興趣需要「朝發」 ,人的習慣、情感、意志、理想、勇氣、觀念、性格、人際交流等等更要 「童子功」,所以早教必須是全素質培養;甚至在身心承受的範圍內有時接觸點磨難、挫折和委屈也是心理營養,因為養育人才決不是一味賞識就包治百病、萬事大吉的! 性格培養放在首位 教育主要不在解決知識和認識問題,而是培養起人的良好情緒、習慣、興趣、方法、意志、性格、理想等,也就是塑造人的心靈。早期教育則是讓良好心靈生根催芽,伸展出發達的根系。 塑造心靈不靠說教,務必用豐富的親情生活撥動孩子「心弦」 ,觸及她的「感受」 ,也就是觸動了「心」、「感」、「欲」 。一棵好苗到6歲時若有以下的「心」、「感」、「欲」的心靈曙光,那就成功了大半: 1、快樂心?幸福感; 2、愛心 ?美感; 3、自信心?成就感; 4、好奇心?求知慾; 5、責任心?堅強感; 6、是非心?榮辱感; 7、上進心?想往欲; 8、忍耐心?挫折感。 凡自幼生活中有「感受」而形成的性格是最穩定的,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例如5歲前愛睡懶覺的孩子,一輩子難以堅持早鍛煉。這話正符合「3歲看大,7歲到老」的古訓,它能千年流傳,反映出真理的指向。 孩子是適應環境的動物,文明家庭出文明孩子,愚昧家庭出粗野孩子,狼窩裡養出卡瑪拉。你親切鼓勵、嚴格要求,孩子懂事明理、快樂上進;你嬌慣溺愛,她就成為 「寵物」 或任性古怪;你給孩子豐富的生活情趣,她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你成天數落她的弱點,弱點被強化,她越向弱勢發展……每個寶寶一出生就有親愛的媽媽,孩子當然「兒不嫌母醜」;她一出生就聽世界名曲,自然能聽准鋼琴上88個半音……。所以,家庭環境和親情生活即「兒潛朝發」,家長與孩子生活的每一瞬間、每一態度、每一表情、每一交流都在進行著某種好的或壞的早期教育。 孩子感官是一部「攝影機」、「竊聽器」,默默地吸收著周圍的信息,並且像學會母語的口形、含義、語音、語調一樣學得逼真無誤。所以,你希望孩子無論有什麼樣的好行為,一句話也不用「教」,儘管自己高高興興、認認真真、孜孜不倦、神采飛揚地去做就是了,(經常要有意做給孩子看而不讓她覺察)這樣,孩子一定是你行為、情感、意志、性格、為人的翻板。如果你教育孩子總是無可奈何地抱怨,那她的心態也無可奈,喪失自尊和自信。當孩子的心態進入了這個「陷井」 而不幫助其跳出,她將永無出頭之日。 愛是一種強大無比的精神力量,但母愛不都是好的,要看它把孩子引向何方。「教育愛」易於塑造美好人生和卓越人才,「血緣愛」養育平庸之輩,而「溺愛」則毀掉孩子的良好性格和才能,甚至到頭來身體也難以保住。愛河橫流,泛濫成災,孩子同樣被「溺斃」。不同的母愛有質的區別,而不是量的多寡。 什麼是溺愛?常見的溺愛有十種:(1)待遇特殊。(2)過分注意。(3)輕易滿足。(4)放任自流。(5)祈求央告。(6)包辦代替。(7)驚慌病痛。(8)過度保護。(9)害怕哭鬧。(10)當面袒護。 什麼是最重要的早教,就是讓孩子養成各方面的良好習慣,良好習慣一經養成,行為如同自動化一般。那十分規律的生活極利於孩子心情愉悅,意志堅強,使她養成什麼時候該做的事一定去做,以後再也沒有受強迫、制約的痛苦了。 許多人誤以為享受的童年即幸福的童年,他們哪裡知道:生活豐富、興趣廣泛、有動有靜、受到積極鼓勵而又嚴格要求的孩子才是快樂幸福、積極向上的金色年華。如果說享受即幸福,這種「幸福童年」 很快將化為不幸的青少年,乃至悲劇的人生。 所有影響孩子行為的信息中,沒有比父母的表情更重要的了。孩子進步時父母要微笑;孩子浮躁時父母要嚴肅;孩子放肆時,父母要生氣和冷淡……「情感信息」是孩子最佳心理營養素,一定要把握好給孩子的情感信息源。 家庭氛圍要有一條「最佳情緒線」, 那就是:和藹可親、民主平等、寬嚴並濟、處事認真、愉快而尊重。 同時要講究「表情教育」,在孩子面前是恬靜、微笑、歡快、狂歡;或者認真、嚴肅、沉默、憂愁;或者冷淡、生氣、傷心、氣憤……都要恰到好處。父母的喜、怒、哀、樂、愁是最有力的教育手段,真正有效的教育決不在話多。 對不同年齡孩子的愛還要有所區別: 8個月內的寶寶 「愛而外露」,8個月後的寶寶「愛而少露」,3歲後的孩子則「愛而不露」 ,通常和藹可親、禮貌而認真足矣! 教育者在孩子面前,首先是一個「智者」,一個胸有成竹、大智若愚的人;孩子的任何問題你千萬不要立即說教,更不可嘮叨數落,因為你的消極情緒都是削弱孩子上進動力的「反教育」。 那怎麼辦?默默地彈奏「導引六步曲」: 第一步,看主流。欣賞孩子的閃光點,使自己客觀、自信。 第二步,找根源。默默地思考孩子缺點、弱點形成的原因。 第三步,消除根源。找准孩子缺點、弱點的根源後,悄悄地改變產生弱點的各種細節影響。 第四步,冷淡與淡化。對孩子一貫存在的問題暴露時,家長集體都要表示不滿和氣憤,嚴肅批評一兩句然後冷淡、走開,劈頭給一個沒趣!全家都保持一段時間的冷淡,但再也不提孩子這種壞行為,讓孩子漸漸淡忘。此後可有一人出面嚴肅告訴孩子改正就好,但仍要保持冷淡一段時間。 第五步,轉移興趣。迅速著手培養新的興趣和興奮點,用新的興趣取代不良興奮點,這最重要。 第六步,成功鼓勵成功。「失敗為成功之母」 是鼓勵成人而言,嬰幼兒缺乏理性思維和意志力,他們只能 「成功為成功之母」。在新的興趣點上幫助他做出引人注目的成績獲得進步的喜悅。 決不可恥笑和在眾人面前責備孩子,她的心理比身體更稚嫩,一受傷害就會膽小、怯懦、內向、害羞而且難以癒合。如果一旦發現上述的心理問題,人們都應表現出毫無覺察,徹底淡化;同時多帶出去與小朋友遊戲瘋鬧,讓他完全淡忘自己的怯懦和羞澀,重塑他快樂、活潑、積極、開朗的性格。 「視語」「 聽語」 同步發展 語言是思維和交流的工具,人可以掌握多種語言形式,如聽覺語言(聽話說話)、視覺語言(識字閱讀)、觸覺語言 ( 盲文 ) 、手勢語言( 啞語 )等。外語也有以上的語言形式,而嬰幼兒學習各種語言的能力都是冠軍。 聽覺語言是作用於耳朵的聽覺信號組合起來代表一定意義的語言,孩子在情境、語氣和表情中聽熟了,就能領悟、記住、模仿,並連貫地說出,這樣「聽語」就不知不覺地學會了,學得唯妙唯肖。 視覺語言是作用於眼睛的視覺圖象一一文字,按規律組合起來代表一定的意義的語言。孩子看慣了也能領悟、記住並配合聽覺語言讀出來。這樣,識字、閱讀就不知不覺地學會了,細細想來毫不奇怪。 幾千年來,人們都認為聽語不學也會,天生就會;而視語呢,費九牛二虎之力也難以學好。果真如此嗎 ? 不!你要新學一口方言或外語往往經曆數年、數十年的修鍊仍說不好,這是普遍的事實。因為學「聽語」,一要看準口形,二要聽清語音,三要理解辭彙,四要掌握語法,五要發准語音和語調;僅僅發准語音就需8 個器官 ( 胸腔、喉頭、聲帶、舌頭、牙齒、嘴唇、鼻腔、口腔 )數十塊肌肉的高度協調, 不然就走音走調,語不連貫了。但是世上只有嬰兒不怕難, 2年左右就說得天衣無縫,以致給成人社會一大錯覺:聽話說話是天生就會的。 比較起來,視語比聽語易學得多。因為: 第一、視覺接受信息,幫助記憶的能力比聽覺強4倍以上,所以1歲的嬰兒能認識50個不同的面孔,3歲時能記數以萬計的物品毫不費力。你認識一位新朋友,他報姓名,印象模糊,而接過名片一看,名字就清晰浮現於腦海,這就謂之「百聞不如一見"。 第二、漢字辭彙雖多,但文字卻十分節省,能像魔塊一樣用2000多個常用字即可組成數萬個辭彙,構建瑰麗多姿的大千文章,比孩子學聽語要記住紛繁複雜的方言音節和語調簡單得多。語音,看不見摸不著,飄忽不定,哪有字形來得實在呢? 第三、視語的語法規則在聽語的學習中早已適應了,閱讀中自然領悟更快。 第四、寶寶識記形象的能力特彆強,在嬰兒眼裡,物品圖象與文字圖象沒有區別,他們處於右腦優勢時代,對實物形象認識萬計,怎會獨怕字形二千呢 ? 人們只要跳出習慣思維的陷阱,就能發現視語與聽語同步、相似發展是順理成章的平常事。 人類社會最自然地教孩子學聽語的數年間,卻偏偏把孩子視語的環境打掃得乾乾靜靜,等到錯過了最佳期再拔苗助長,這豈不人為地製造語言發展的「小兒麻痹症」嗎?看聽語那條「腿」天天運動, 長得又粗又壯;而視語的「腿」不讓運動,幾年下來又細又短,長大起來怎能善於閱讀、自學和思考呢? 造成全社會大多成人都是「語言發展小兒麻痹症的後遺症患者」! 不買書,不讀書,不會自學和思考。我們要讓人腦這「半邊天」 亮起來才好! 寶寶降生後就沐浴在認物、聽話、走路、聽音樂的環境中, 他自然會認物、說話、走路、聽音樂;如果寶寶降生就沐浴在識字閱讀的環境中,那麼孩子也會像認物、說話、走路、聽音樂和其他行為一樣,不知不覺認字三千,三四歲脫盲閱讀,五六歲博覽群書,從小喜愛讀書自學,並且毫無負擔和壓力。這是漢字教育的最新里程碑,是數千年來漢字教育最偉大的歷史性創舉;我國有望徹底消除文盲和不愛讀書、不會自學的半文盲了! 有人看到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卻會認字,總不免疑慮重重:「難道寶寶認一個字不難嗎?」 可我要反問: 「難道寶寶聽准、記熟、說准一個語音不難嗎?」孩子學習世上一切事物根本沒有難易之分,只有有無興趣之別。 「家中處處貼上字、詞,孩子大一點還貼句、成語、兒歌、謎語等,難道排山倒海的文字不會給孩子壓力和負擔嗎? 」可我也要反問「難道孩子一睜眼醒來,聽覺語言像潮水般湧入他們的耳朵,孩子不會有負擔嗎?難道人間萬物的形象,一古腦兒映入他們的眼帘,孩子不會有壓力嗎?"其實所有的這些擔心完全沒有必要,濡染識字、遊戲認讀,在生活中玩和學,就如同濡染認物,遊戲學話一樣,都是教在有心,學在無意,是人生早期最有效的快樂學習, 毫無負擔可言,它與中小學生的有動機、有任務、需要意志努力的學習有本質的區別。 寶寶生來都是「盲」 ,連媽媽也不認識,後來在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脫掉「語盲」、「物盲」、「行為盲";如果出生後也耳濡目染一個個文字,她同樣自然而然地脫掉「文盲"帽子,早早地扔到太平洋去了。 語言應在生活中學習,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聽覺語言的參與,並使生活豐富多采;那為什麼凡有生活的地方,不能讓視覺語言加入,使生活更加斑斕多姿呢? 人們在孩子出生後的智力發展最佳期里,把視覺語言發展的權利剝奪得乾乾淨淨,使孩子上小學後不愛閱讀,不善思考,不會自學,處處離不開老師的「滿堂灌」……這段愚昧的教育史及其危害應當儘快結束了,今後的小學生可以自然而然地帶上聽語、視語兩種語言工具去上學,這是教育史上無限迷人的人文景觀! 漢字最利於嬰幼兒自然認識,因為它是一幅幅圖形,結構很穩定,書寫有風格,表意有韻味,利於視力的 「聚焦」.這樣一個一個的漢字,就像一個個物品,能使嬰幼兒獲得「認讀敏感」,形成印象記憶。像記住語音、認識實物一樣,深深地印刻在孩子飛速生長著的大腦神經元里。事實己經證明,在嬰幼兒面前,所謂最難學的方塊文字,已成為最易學的圖形文字,漢字將以更加光彩奪目的形象,出現在世界文字叢林之中。 中國早期教育往何處去 人類對子女從0歲開始的早期教育自古就存在,已有上萬年的歷史。當今中國社會的早教由於多種原因形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於是出現了5種形態早期教育的並存: 一是「原生態」的早教,即原始的、人類繁衍和適應環境所需,與生俱來的自然早教。這種「早教」 簡單仆素,比如愛寶寶,親親、抱抱、逗逗、笑笑,教孩子認人、識物、走路、說話等等,它讓孩子自然成長為一個社會人。這種「早教」 是自發產生的,家長並沒意識到自已進行著早期教育,但事實上作用非常之大。「原生態」早教有的很成功,有的卻很糟;成功與糟決定於家長的素質。今日的億萬家庭大部份仍對兒女進行著這種原生態的早期教育。 二是100年來發展起來的幼兒園早教,它把早期教育提高到理論指導的地位,培養孩子比較全面發展。但它忽視了3歲前最重要的早期教育,也忽視大力提高父母的素質,理論比較陳舊,且在鄉鎮普及由於造價太高還比較困難。 三是近五六年來從國外泊來的親子園早教,它把早期教育提前到寶寶一歲左右開始,是一項重大的變革。但它仍然脫離家庭為主的早教,每周一二次活動,收費頗高而效果不夠明顯,堅持和普及都大有困難。 四是各種幼兒興趣班的早教,名目繁多。它培養幼兒發展興趣特長,使孩子生活更充實,擴大視野,建立自信,是很有益的早教形式。但興趣班不能完全替代全面的素質培養,且它也不能深入家庭的早期教育,孩子三歲之前也不便於上各種培訓班。 第五種早教形態,是我們30年大力提倡的「0~6歲家庭生活的親情早教和其它早教形式的結合」,這就是「馮式早教」 。從「0歲方案」 到「早教革命」 就是為開拓這條人類早教的金光大道奮鬥著。它有利於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子女成才,同時提高三代人素質;由於成本低廉,它又使教育公平最大化,還希望通過它的普及,建設全社會科學育兒的新文化。 積55年的教育實踐經驗,30年的早教研究和觀察,我深深認識到父母和家庭是早期教育的主「教育場」 ,它如同陽光、空氣、磁場、地球引力一樣時刻作用于于你的孩子;不論你自不自覺,願不願意,你都時刻在塑造著一個人。早教是父母、祖輩逃不脫、躲不掉的天職,你進行著的不是自覺的早教,就是不自覺的早教;不是科學的早教,就是反科學的早教;不是有益的早教,就是坑害孩子的早教。所以我總願充滿期待地溫馨提示年輕父母和祖父母們: 你可以有童年的遺憾,但你不能 給孩子遺憾的童年;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能夠 成為天才的父母和老師! 家庭生活主「教育場」 的6根支柱: 1、正確的親子關係; 2、良好的環境薰陶; 3、豐富的生活情趣; 4、積極的概模影響; 5、有趣的學習活動; 6、夥伴的快樂遊戲。 人人都有童年,童年經歷是內容十分豐富的早教啟示錄,你的智慧、能力、情緒、意志、性格之長短,總與童年生活有千絲萬縷之聯繫。要把你的童年與現在的你聯繫起來,悟出最珍貴最深刻的早教經驗與教訓。這些經歷的思考包括: 你是怎樣成為現在的你的? 你性格中閃光的果,童年時是怎樣播下種子的? 你性情之缺失和弱勢,童年的故事又怎樣給你打下了烙印? 你再現的童年世界裡,有哪些家庭生活和內容特殊的氛圍?你童年時父母的修養、突發事件、各種人物的影響,小夥伴的遊戲及自己扮演的角色,以及種種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憧憬,嚮往與失落……無論歡樂、溫馨、愁苦、憤怨與遺憾都要細細咀嚼,都要在早教理論之江河中淘洗。 這樣你不僅能找到自己成長、發展之根系,深刻認識自己的身心怎樣從小發展而來,從而你能鑒別、改善你孩子今日成長的土壤,調節光照和氣溫,科學施予養料,進而比較清醒地把孩子培育成參天大樹、棟樑之才。 我們共同的理想是:變沉重的人口負擔為無窮的人才資源,變艱辛的養兒育女為無限甜蜜的天倫之樂,變千百年流傳的「可憐天下父母心」 為幸福天下父母心!
推薦閱讀:

早期的TVB到底有多窮?一件衣服竟然這麼多人穿過
論李大釗的早期民主思想
兒童甲亢的早期癥狀及如何治療
股骨頭壞死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夏洛特--梅森家教法(早期教育

TAG:教育 | 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