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名詞解釋(二)
漢語言文學名詞解釋
二、魏晉南北朝
1、建安風骨
指建安詩歌的風格特色,所謂「風」主要指建安詩歌反映社會動亂,抒寫理想壯志的現實內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特色。兩者結合指建安詩歌內在的生氣和感染力,以及語言表達上的剛健的特點。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風骨,雖然沒有直接論述「建安風骨」,但他無疑是將建安文學作為風骨的典型來看待,後來鍾榮在《詩品》中則直接用了「建安風力」一詞。後世的作家在反對片面追求形式和單純的修辭之美,而強調文學的熱情和內在的感染時,往往就標舉「建安風骨」的旗幟,如陳子昂。在文學發展史上起了積極的作用。
(《時序》「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哀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2、正始文學(詩歌)
正始是魏廢帝曹芳的年號,但習慣上所說的「正始文學」,還包括正始以後直到兩晉立國這一段時期的文學創作。正始時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謂「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後者又稱「竹林七賢」,指阮籍、嵇康、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咸七人。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學成就最高。所謂「嵇志清峻,阮旨遙深」,即是他們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學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這一稱謂包括了其後若干年的文學創作,習慣上就稱為「建安文學」。這一時期,文壇上湧現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們都曾被捲入極度動亂的時代漩渦,生活和思想都有較大的變化。一,他們繼漢樂府之後,打破了漢代文人詩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二,他們直接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以反映社會動亂和抒寫報國壯志的充實內容,慷慨悲涼的情辭和蒼勁雄渾的風格形成了「建安風骨」,對魏晉南北朝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我國古典詩歌也從此擺脫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體制,開創了七言新體,這一時期,賦與散文也表現出新的面貌。
4、詠懷詩
阮籍所作。有五言詩八十二首,四言詩十三首,前者尤為著名。它開創了中國政治抒情組詩的先河,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這些詩非作於一時,反映了他的各種感受,因多用比興、象徵的手法,詩意較為曲折隱晦,鍾榮《詩品》說他「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繼承了「小雅」和「楚辭」的傳統,開創了一種委婉含蓄、言近旨遠的抒情風格,但也有詞旨隱晦的缺點。它採用隨感錄式的寫法,觸景生情,睹物興懷,不事雕琢,形式較為自由,給後代文人很大的影響,陶淵明的《飲酒》,庾信的《擬懷詩》,車陳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風》,這些成組的詠懷之作,顯然都繼承了阮籍的《詠懷》風格。
5、玄言詩
是指以老莊玄理為主要內容的一種詩歌,兩晉永嘉年間至東晉盛極一時,代表作家有孫綽、許詢。他們「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作者「理過其辭,淡乎寡味」,成就不高,但在玄言詩風行的百年間,對文人山水審美體驗的啟發,山水詩的繼而興盛很有影響。
6、遊仙詩
往往假託神遊仙境來抒寫詩人的懷抱,或表達追求精神自由的嚮往,或表達對現實的鄙棄,詩人往往在仙境中寄託自己對時代社會的體驗,最早以遊仙作詩的是曹植,郭璞的遊仙詩雖沿襲前人,但他的遊仙詩往往是其仕途偃蹇、壯志難酬時的精神寄託,是抒發其苦悶情懷的一種特殊方式,藝術水準較高,成就較大。
7、宮體詩(或徐庾體)
這是南朝梁代宮廷中形成的一種詩體,內容以艷情、詠物為多,也有不少吟風月、狎池苑的作品,風格綺艷穠麗,講究聲律,代表作家是梁簡文帝、及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等文人,又稱「徐庾體」。
8、太康體
指晉武帝太康年間出現的一種詩風,這種詩歌重模擬,重辭采,講究對偶、用典,詩風靡麗,內容繁縟。嚴羽的《滄浪詩話詩體》中有「太康體」之稱,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為其代表人物。
9、永明體(新體詩)
這是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形成的,講究聲韻格律和對偶用典的一種詩體,與古體詩相對而被稱為「新體詩」,代表作家是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蕭衍、陸X等「竟陵八友」。沈約創「四聲八病」之說,詩歌創作注重聲律,其中謝朓的成就較高。
四聲的發現和永明體的產生,使詩人具有了掌握和運用聲律的自覺意識,它對於增加詩歌藝術形式的美感,增強詩歌的藝術效果,是有積極意義的,為唐代近體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竟陵八友:竟陵王蕭子良,禮才好士,傾意賓客,故一時天下文士,紛紛歸附其雞籠山西邸,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其中文學成就較為突出,《梁書武帝本紀》中稱為「八友」。
四聲八病:自魏晉以來,中國聲韻學由於受印度梵音學的影響,有了新的發展,齊永明年間,周顒發現漢字的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始著《四聲切韻》,同時的著名詩人沈約等人,又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句中聲、韻、調的配合,指出平頭、上尾、蜂腰、鶴漆、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八種聲病必須避免,力求做到「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雖然八病的具體規定相當瑣細苛刻,寫作時難以一一遵循,但這樣自覺地運用聲律來寫詩的確是詩歌史上的空前創舉,沈約等所發現的詩歌音律,和晉宋以來詩歌中對偶的形式互相結合,就形成了「永明體」的新體詩。聲律說的產生,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中的重要事件,它除對詩歌的形式有直接影響外,對於辭賦、駢文,以及後來的詞曲等文學形式,都有很大的影響。
10、駢文
文體名稱。這種文體起源於漢魏,盛行於南北朝,其特點是:一、講究對偶,多用四六句式;二、語音上講究平仄;三、多用典故和華麗的辭藻。
11、《典論 論文》
是曹植所著的《典論》中的一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篇專門的文論著述,它從評論作家處罰,論及各種文體的特點,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文學批評應有的態度等,全文篇幅雖不長,但涉及範圍頗為廣泛,提出論點雖然僅僅引其端緒,但在文學批評史上是第一次,對後世最有影響。
12、文賦
陸機所著,是我國文學理論史上第一篇系統闡述創作的文章,用賦寫成。陸機在序文中提出「意不稱物,文不逮意」,也就是文、意、物三者的矛盾,《文賦》全篇圍繞這這個中心討論了文學創作的過程,強調作家要博覽群書、充實自己,這屬於創作前的準備,提出「瞻萬物而思紛」,只有廣泛深入地觀察萬物,才能產生創作衝動。這屬於生活與創作的關係問題。初步忽悠了生活是創作源泉的認識。探討了創作構思的全過程,強調精神專註,充分發揮想像力,要準確反映「萬物」,達到「意稱物」,用明晰的語言表達,做到「文逮意」;
探討了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理扶質以立竿,文垂條而結繁」形象地說明了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於內容的特點。;
提出文章體貌風格的多樣性,將文體分為十類,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這是對文學特徵的新認識;(1、認識到由於作者個性、審美、愛好不同,造成作品風貌的多樣2、說明不同的體裁,其體貌風格各異)
論文章的審美標準,《文賦》中以不少篇幅,討論文章利病,指出作文時應注意的一些具體問題,從中也可見出陸機關於文章怎樣才美的觀念。還強調新穎獨創,「謝朝華於己披,啟文秀於未振」。
故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文德》說:「劉勰氏出,本陸機氏說而昌論文心。」《文賦》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3、文心雕龍
梁代劉勰所著,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總結了南齊以前中國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豐富經驗,全書涉及了不少文學理論中的重要問題,諸如文學與生活的關係,文學與時代的關係,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文學作品的思想藝術標準,作品風格與作家個性及文體的關係,文學作品優良風格的建立,繼承與革新的關係,文學批評的態度和方法等,此外,劉勰對我國文學的歷史發展面貌,對許多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藝術特色,對文學創作的方法和技巧,也發表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這些意見對於中國文學史研究,古代文章學和修辭學研究方面,都很有參考價值。但在一些方面也有局限,如在徵聖、宗經方面,由於劉勰以儒家思想為標準,對作品思想內容的要求,對某些作家作品的評價,就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如《辨騷》篇,對楚辭的藝術特徵不能充分理解,評價之不合經典。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劉勰強調要有益於政治教化和道德修養。他對於一些缺乏這種內容的供娛樂用的通俗性文學十分鄙視。在藝術方面,劉勰雖然大力批判當時「習華隨移,流遁忘反」的不健康風氣,但畢竟又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有時候表現得過於重視形式美。另一方面,劉勰對於後代文學在藝術上的創新變化,有時不覺貶責過多,如他對劉宋時代以山水詩為代表的文學創新,就嫌貶斥過多。但畢竟《文心雕龍》論述比較全面,體系比較完整,從而開創了我國文學批評史的新紀元,章學誠說:「文心體大而思精」「籠罩群言」(《文史通義詩話篇》),誠不為過。
《文心雕龍》的理論對唐以後的作家批評家有相當大的影響。陳子昂革新詩歌標舉「風骨」「興寄」,杜甫、白居易論詩重視「比興」,韓愈論文主張尊儒、復古,論文學古人應該「師其意,不師其辭」,都是直接或間接接受到他的理論的啟發。
(《文心雕龍》五十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個主要部分。總論五篇,論「文之樞紐」是全書理論的基礎。文體論二十篇,每篇分論一種或兩三種文體,對主要問題都做到「原始以表未,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其分體的詳細,論述的系統周密,遠遠超過曹丕和陸機。創作論十九篇,分論創作過程,作家個性風格,文質關係,寫作技巧,文辭聲律等類的問題。其詳密深刻,也遠遠超過了陸機。批評論分五篇,從不同角度對過去時代的文風,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評,並對批評方法作了專門探討。最後一篇《序志》說明自己的創作目的和全書的部署意圖。這部分雖分為四個方面,但理論觀點,首尾一貫,各部分之間又互相照應,其體大思精,在古代文學批評著作中是空前絕後的。)
14、詩品
齊梁時代鍾榮所著,是我國現存古代最早的一部詩論專著。它對漢魏至南朝齊梁時代的五言詩作了系統的論述,很多精闢的見解,對後代的詩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詩品》與《文心雕龍》常常被人們相提並論,稱為南朝文學理論批評史的兩大專門著作。章學誠評價「《詩品》之於論詩,視《文心雕龍》之於論文,皆專門名家,勒為成書之初祖也。《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
《詩品》評述了古代文化學術傳統與時代風氣的影響。鍾榮概況了詩人的風格特點,探尋了詩人間的承傳關係,儘管有的地方不太確切,但初步建立起了五言詩發展簡史的框架。他主張:一、倡導「建安風力」主張文質並重;二、反對聲病說,主張詩要有自然和諧的韻律;三、反對過多用典,主張賦比興並用,做到既「直尋」又有滋味。鍾榮作《詩品》目的在於糾正歲時文壇嚴重的形式主義詩風,但不能不受到時風的熏染,因此存在評價作品偏重辭采,對內容重視不足的傾向,對後代詩歌的批評有很大的影響。唐司空圖,宋嚴羽,明胡應麟,清王士禛等人在論詩都在觀點上,方法上,或詞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啟發和影響。
15、昭明文選
是我國現存編選最早的古代詩文總集,由蕭統(梁昭明太子)在東宮時延集文人們共同編訂而成。又稱《文選》。《文選》選錄了從先秦到齊、梁時期一百三十位知名作家和少數佚名作家的作品,共七百餘篇。《文選》的序文明確提出了選文的標準是「以能文為體」,具體特徵是「事出於沉思,義歸於翰藻」,也就是說只有善用典故或辭,善用形容比喻,辭采精巧華麗,內容有意義的文章才能入選。雖然《文選》遺漏了許多優秀文人的作品,樂府民歌的收錄也甚少,但這仍是一部精挑細選的好文學選本,對後世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杜甫教育他的兒子要「熟精文選理」(《宗武生日》)宋代諺語也說:「文選爛,秀才半」(陸遊《老學庵筆記》),可以看出它在後代的廣泛影響。
16、志人志怪
志怪小說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小說,內容主要記述神鬼怪異,遠方異物,宗教迷信色彩濃重,但也有不少意義的作品,代表作是干寶的《搜神記》。總體看,志怪小說藝術上還比較粗糙,但某些有些作品在人物刻畫,敘述故事,語言使用等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志怪小說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唐傳奇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沈既濟的《枕中記》源於劉義慶《幽明錄》的《焦湖廟視》。在中國小說史上,說狐道鬼這一流派的形成,就肇造於這時的志怪小說。《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
志人小說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小說。內容主要記述了人物的軼聞鎖事,言談舉止,從中可見當時社會清談玄理,品藻人物,標榜名士的社會風氣和面貌。代表作是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的先驅,也是後來小品文的典範,它對後世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名詞解釋完
唐
1、沈宋
指沈佺期與宋之問。他們的作品,「回忌聲病,約句准篇」,聲律精確,屬對工整,推動了律詩的發展,五律體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體制也開始規範。他們對唐代律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律詩形式的定型,在詩歌發展史上有重要的意義,自此以後,近體詩與古體詩的界限有了更明確的劃分,詩人在創作上,專工新體和專工古體也漸漸有了分道揚鑣之勢。
2、文章四友
指初唐詩壇崔融、李嶠、蘇味道、杜審言四位詩人,他們的詩歌以宮廷應制奉和之作,內容貧弱,文辭浮艷。其中,杜審言較有成就。胡應麟《詩藪》說:「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他在遊宦之中寫了一些感情真摯的好詩。
3、上官體
初唐上官儀的詩歌好以綺錯婉媚為本,時人紛紛仿效,形成了著力刻畫美麗的物象,講究對仗,用典整麗,精切,音律和諧優美,體制精巧玲瓏,他為詩歌的趨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範式,是齊梁以來,新體詩過渡到沈宋律詩的一座橋樑。
4、初唐四傑
這是對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現的「以文章文名天下」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的並稱。他們地位都比較低下,但在唐詩開創時期,都肩負起時代的使命,努力擺脫齊梁詩風的影響,積極開拓詩歌的思想題材的領域,對詩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他們對齊梁以來的綺靡詩風深感不滿,決心革除積病,扭轉時風,他們的詩歌創作,擴大了題材內容,抒寫了真實感情,給詩壇帶來了剛健清新的氣息,對形式主義詩風起了掃蕩作用。)
(創作題材從宮廷走向市井,從台閣移至江山與塞漠)
5、初唐體
這是初唐詩壇繼承漢魏六朝樂府詩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歌行體詩歌。它句式自由,以七字為主,間以三、五、九言,駢散兼行,音韻格律也較自由,篇幅較長,往往融敘事、寫景、議論、抒情於一爐。代表作如盧照鄰《長安古意》、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等。
6、吳中四士
張若虛、張旭、包融、賀知章
7、山水田園詩派
盛唐詩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等為代表,又稱王孟詩派。王孟等山水詩人政治上有過建功立業的抱負,欽慕賢相張九齡,由於仕途受阻或不滿現象,而半官半隱,漫遊山水,或辭官歸里,躬耕田園。他們雖無明確的共同文學主張,但相互之間常以所作山水田園詩酬唱切磋,形成了遠紹陶淵明,近學張九齡,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在創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發掘和開拓絢麗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貢獻。
8、邊塞詩派
盛唐詩歌流派,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由於其二人成就最高,也稱「高岑詩派」。唐代各民族間交往頻繁,戰事不斷,成為唐代邊塞詩派形成的社會基礎。盛唐邊塞詩人,大多有從軍入幕的戎馬經歷,擅長採用七言歌行和七絕的題材,表達請纓殺敵,報國立功的豪情,描寫邊塞艱苦的生活和奇異的風光,抒發繚繞不盡的鄉思邊愁,揭露軍中矛盾,反映少數民族風土人情,表現民族融合。他們的詩歌兼容了建安風骨和穠麗哀怨的齊梁筆致,形成慷慨壯麗的風格,洋溢昂揚奮發的時代精神,成為盛唐詩壇的一大流派。
9、篋中集
詩集名。元結收沈千遠、趙微明、孟雲卿、張彪、王季友等詩二十四首,命名為《篋中集》。他們詩中沒有盛唐詩中那種慷慨豪雄情調,而以悲憤寫人生疾苦,他們是最先感受到哀敗景象到來的一群人,冷眼旁觀,走向寫實。元結把他們的詩作編在一個集子里,給予了很多的評價。元結主張詩應有規諷寄託,有益政教,故選錄其中以警時人。
10、大曆十才子
根據《新唐書盧綸傳》包括:「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諱、夏侯審、李端。」他們的詩歌很少反映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和應制之作。歌頌太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他們詩歌的基本主題。他們在藝術方面都有一定修養,擅長五言律詩,但大都缺乏鮮明的藝術特色,有形式主義的傾向。其中錢起、盧綸、韓翃較有成就。
11、韓孟詩派
這是中唐詩壇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以韓愈、孟郊為代表,此外還有夾到、姚合、盧仝等人。
他們作詩不重視寫實,重視主觀感受,內容態度上講究的是煊才、苦吟,不把詩歌作為諷喻時政,干預現實的手段,也不重視社會接受,形式上不願意從俗趨易,追求的是獨創、出奇,用語務去陳言,選擇物象搜奇剔怪,風格深險怪僻,又稱「險怪詩派」。
(主張「不平則鳴」,強調內心不平情感的抒發,特重詩歌的抒情功能。
「筆補造化」,既要有創造性的詩思,又要對物象進行主觀裁奪。)
(它突破了過於重視人倫道德和溫柔敦厚的傳統詩教,由重詩的社會功能轉向重詩的抒情特質,轉向重創作主體內心的展露和藝術創造力的發揮,這在詩歌理論史上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
12、新樂府
新樂府,就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式的詩。新樂府自創新題,抒寫時事,並不以入樂與否為衡量的標準。
13、新樂府運動
唐代貞元、元和年間,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李紳等一批詩人,繼承了杜甫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重通俗,尚寫實」,本著「文章合為文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作原則,敢於面對生活,自覺地把生活源泉中覓取詩材,寫下大量賦詠新題材,運用新語言,標以新詩題的樂府詩,這就是新樂府運動。
白居易的詩論:一、他認為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必須負起「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政治使命,從而達到「救濟人病,稗補時闕」「上下交合,內外胥悅」的政治使命,他提出「文章合為文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口號。
14、元和體
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開創的一種詩風。因昌盛於唐憲宗元和年間,故名。《舊唐書元稹傳》:「稹聰慧絕人,年少有才名,與太原白居易友善。工為詩,善妝詠風態物色,當時言詩者稱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宮閣下俚,悉傳諷之,號為元和體。」
(元白體包括次韻相酬的長篇排律,和元白那些流連光景,淺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也有元稹的艷體詩。)
15、元、白
中唐詩人元稹、白居易。白居易《劉白唱和集解》:「江南士女語才子者,多雲元白。」又《新唐書白居易傳》:「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詩。……初與元稹酬詠,故號元白。」兩人為好友,文學主張也相同,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16、古文運動
是我國散文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學革新運動。它經歷了從兩晉到隋的萌芽期,初唐到盛唐的準備期,中唐的高潮期,晚唐的衰落期等四個階段。它以儒學復古為號召,以先秦兩漢優秀散文為楷模,用剛健質樸的散文取代綺麗柔靡的駢文,以達到張揚道統,革新文風和文體的目的。中唐貞元、元和年間,韓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以「文以載道」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論,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散文,大力倡導古文運動,並把它推向高潮,一時追隨者雲起響應,終於確立了古文的統治地位。(文風文體的改革,自內容言,是明道載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當時的政治形勢有密切的關係;自形式而言,是由駢體而散體,是散文自身發展的一種要求。)
(古文:文體名,是散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用文言寫的散體文,與駢文相對而言。【韓愈提出】)
17、韓柳
唐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的並稱。他倆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中堅和領袖,以其理論主張和實際創作的突出建樹而被視為當時文壇的旗幟。他們的文論都主張文道統一,文質並重,指導了古文運動的健康發展。他們的古文較前人有新的創造與突破,韓愈精於論說文,柳宗元善作山水遊記和寓言。兩人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散文風格,韓文雄健奔放,柳文峭拔精悍,兩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18、唐傳奇
小說體裁之一。始自晚唐裴鉶的《傳奇》一書,其情節奇特神異,一般用以指稱唐、宋人用文言寫作的短篇小說,如《南柯太守傳》《長恨歌傳》《李娃傳》等。唐傳奇藝術構思奇異新穎,寓於變化,敘述事件簡潔明快,人物對話生動傳神,辭彙豐富,句式多變。標誌著我國文言小說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
「傳奇」是我國文學的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多奇特神異,故名。唐傳奇是後人對唐代所創作的文言小說的稱謂,它代表了唐代小說的發展水平成熟。「傳奇」這一名稱的來源,可能與晚唐時裴鉶所作的小說集《傳奇》有關,後來人們即用「傳奇」這一名稱作為這一類小說的通稱。唐傳奇雖是六朝小說的發展而來,但它與六朝志怪小說相比,在藝術上已有了很大不同,這主要表現在它情節更加曲折豐富,結構上更加完整,文字上更加華麗生動,而且在人物刻畫上更加形象生動。更為重要的是,傳奇作者是有意的寫小說,著有白行簡的《李娃傳》、陳玄祐的《離魂記》等,後來一些改編成戲曲,可見唐傳奇在我國小說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變文
唐代說唱文學作品之一,或簡稱「變」。當時有一種稱為「轉變」的說唱藝術,在表演時,往往與圖畫相配合,一邊向聽眾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其圖稱為「變相」,其說唱故事的底本稱為「變文」。內容大體可分為兩類,一累講述佛經故事,宣揚佛教經義;一類講述歷史傳說或民間故事。形式約有散文韻文相間,全部散文和全部韻文三種。
20、二十四品
晚唐司空圖所作,共二十四則,每則四言十二句,用韻語寫成,故稱《二十四品》。它是一篇論述詩歌風格的專文。共分二十四品,每品以兩字標名,揭示詩的風格特色,有雄渾,沖淡,纖穠,沉著等。《詩品》在指陳詩歌風格特徵時,除了少數理論性概況詞語外,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徵的手法來描述詩的風格特徵。清代文人多有讀作。今人證實它非司空圖所作。待考。
21、花間詞派
因《花間集》而得名。五代後蜀趙崇祚輯錄晚唐、五代詞人溫庭筠、韋莊等十八家詞五百首,編成《花間集》。內容大都是歌舞宴樂,男歡女愛,風格大都是濃艷香軟、柔靡綺麗。他們當中有十五人是西蜀人。他們的詞作雖缺少溫詞的真切和細膩,卻都以溫庭筠為宗。
《花間集》是最早的文人詞總集,它集中代表了詞在格律方面的規範化,標誌著在文辭、風格、意境上詞性特徵的進一步確立,以其作為詞的集合體與文本範例的性質,奠定了以後詞體發展的基礎。
唐 名詞解釋 完
宋
1、晚唐體
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賈島、姚合詩風的一群詩人所代表的詩風,這一派追蹤賈島、姚合的詩風,多寫清幽枯寂的隱居生涯,代表詩人有九僧、潘閬、魏野、林逋。
2、西昆體
北宋初年一種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而內容空泛的詩體,因楊億編輯《西昆酬唱集》而得名。這本詩集共收楊億、錢惟演、劉筠等十七人的詩248首,內容主要是描寫內廷仕宦優遊豪華的生活,也有一些詠物、詠史詩,共同特點是只重辭藻、用典、聲律和對仗,缺乏現實內容與真情實感。《西昆酬唱集》行世後,西昆體風行一時,成為當時詩壇上獨領風騷的詩歌流派。歐陽修說:「蓋自楊、劉唱和,《西昆集》行,後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之昆體。」(《六一詩話》)。楊億等人最崇拜唐代詩人李商隱,兼重唐彥謙。西昆集中的詩人多師法李商隱詩的雕潤密麗,音調鏗鏘。西昆詩人學習李商隱詩的藝術有得有失,其得益之處為對仗工穩、用事深密、文字華美,呈現出整飭、典麗的藝術特徵,然而西昆詩人專門模仿李商隱詩的藝術外貌,而缺乏李詩蘊含的真摯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得其華麗的外表而缺乏內在的氣韻。
3、半山體
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寧半山園,自號半山老人。「半山體」特指他晚年所作的大量寫景抒情小詩。這些小詩多為七言絕句,形式短小,「雅麗清絕,脫去流俗」,很受推崇。
4、蘇梅
北宋詩人蘇舜欽、梅堯臣的並稱。他們的詩歌創作都有現實主義精神,同是反西昆派的重要人物。梅堯臣在藝術風格上追求「平淡」之美,而蘇舜欽詩直率自然,意境開闊,以雄豪奔放的風格見長。二人以詩齊名,故曰「蘇梅」。
5、江西詩派
宋代詩歌流派,北宋後期,黃庭堅在詩壇上影響很大,論詩力主勁峭奇險,追隨和仿效的人頗多。黃庭堅論詩「無一字無來處」「點鐵成金」「脫胎換骨」在當時發生了較大的影響。黃庭堅對當時的青年詩人具有多方面的典範作用,他們「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形成了宋代較大的一個詩歌流派。宋徽宗初年,呂本中作《江西詩派社宗派圖》,把黃、陳為首的詩歌流派取名為「江西詩派」。「江西」即宋代的江西西路,黃庭堅及詩派中的二謝等十一人是江西人。黃庭堅下列陳師道等25人,詩派成員大多或多或少的受到黃庭堅的影響,在題材取向和風格傾向上都比較接近。到了宋末,方回因為詩派成員多數學習杜甫,就把杜甫稱為江西詩派之祖,而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稱為詩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之說。(方回《瀛奎律髓》)
點鐵成金:奪胎換骨
黃庭堅在《答洪駒父書》中說:「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不易其(指陶淵明、杜甫前人)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人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6、韓潮蘇海
韓潮蘇海是對唐代古文家韓愈和宋代文學家蘇軾文學成就及特色的形象化概括。南宋李塗《文章精義》中說:「韓如潮,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海。」概括了四大家散文的風格特徵:韓文象潮水一樣浩蕩奔騰,柳文晶瑩活潑,歐文平易舒暢,蘇文則顯得「汪洋恣肆」。後人論文不並稱四家時,就常把韓愈、蘇軾連在一起,稱「韓潮蘇海」。
7、誠齋體
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其詩初學江西詩派,繼學王安石「半山體」,又學晚唐詩人,最後變師法古人為師法自然,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語言通俗活潑,構思新穎奇特,風格幽默風趣,在宋代詩壇上別具一格,人們稱之為「誠齋體」。
8、四靈
四靈指的是徐照(字靈暉),徐璣(號靈淵),翁卷(字靈舒),趙師秀(字靈秀)四位詩人。因其字或號中都有一個「靈」字,故云「四靈」,又因他們都是永嘉人,故又稱「永嘉四靈」。他們推崇唐人賈島、姚合的五言律詩,反對江西詩派的使事與議論,主張取材於自然,以清新平易之筆抒寫個人的生活情趣。他們寫詩多用近體,尤其是五律。詩的內容多為山水田園和生活瑣事,流露的也往往是一種悠閑的情致,代表這南宋後期的一種詩歌創作傾向,總的看來思想境界不等。(葉適合稱為「四靈」,曾編選《四靈詩選》)
9、江湖派
「江湖派」是南宋晚期的一個詩歌流派。杭州書商陳起喜歡結交文人墨客,其中有低級官員、隱逸之士、也有許過江湖謁客。陳起為上述109家詩人刻集,名為《江湖集》,後人把集中所收這些作家稱為「江湖派」詩人。「江湖」二字,標明集中作者的在野身份。此派詩人多為政治上沒有地位,流露江湖的失意文人,身份各異,沒有公認的詩學宗主,其詩多效「四靈」,但有些「江湖派」詩人也關心時事,注意民生,詩中有比較濃重的家國之憂,民瘼之嘆。代表詩人有戴復古、劉克莊、劉過、姜夔等。
江湖詩人最擅長的題材是寫景抒情,他們這方面受到「四靈」的影響,即字句精確,長於白描。但境界較為開闊,又稍勝於「四靈」。
從總體上看,江湖詩派的風格傾向是不滿江西詩風而仿效「四靈」,學習晚唐,但取經比「四靈」更寬闊一些,這基本上代表著南宋後期詩壇的風尚。
10、中興四大家
南宋詩人陸遊、范成大、楊萬里、尤褒的並稱。他們早年的詩歌受江西詩派影響較大,缺乏個性,後來另闢蹊徑,各有創新,使宋代詩歌出現了新的轉機,得以「中興」,並為時人所推崇,故有此稱。四人中陸遊的成就最高,范成大、楊萬里次之。
11、易安體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因其詞善於通過白描手法,「其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且造語新警,饒有韻味,意境素雅高遠,頗有特色,故後人多有效法者,稱之為「易安體」。
李詞的藝術特色:一、長於白描,善用口語。李詞不事雕琢,不見斧跡,全然清水芙蓉,天然渾成,堪稱詞中「本色當行」的代表;二、長於鋪敘,善於以景寫情,為了渲染氣氛,強化主題,易安往往採用鋪敘手法,一層一層進行寫景狀物,敘事抒情,且善於融情入景,以景寫情,使之達到水乳不分的地步;三、善於化虛為實,把無形之情,化為可見之體;四、委婉含蓄,曲折言情,李詞情真意切,饒有餘味。
12、格律詞派
南宋詞派名。此派以姜夔為首,其他代表作家有史達祖、吳文英、高觀國、王沂孫、周密、張炎等。他們作詞講究格律,追求典雅、含蓄、柔婉和「清空」,是南宋後期同「辛派」相對的一個詞派。
吳文英他們以姜夔的「雅詞」為典範,注重鎚煉琢句,審音守律,追求高雅脫俗的藝術情趣,詞的題材以詠物為主,講究寄託,但有些詞的意蘊隱晦難解。
又稱「騷雅派」。
13、話本
中國古代小說的一種樣式。話本原是「說話」藝人的底本,是隨著民間「說話」伎藝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樣式,從敦煌發現的資料看,唐代已出現話本,但到宋元時代才漸趨成熟。
在宋代的瓦肆伎藝中,屬於說話範圍的有四家:小說,講史,講經,合聲(生),其中比「小說」講史兩家為最重要,影響也最大。前者篇幅較短,多反映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後者篇幅較長,多講歷代廢興之事。形式上一篇話本小說可分入話、正文和結尾三個部分。又因為話本是詩詞和說話相間而成的,故宋元時期又將話本稱為「詩話」和「詞語」。宋代話本小說,以全新的人物形象,通俗、生動的文學語言,曲折的故事情節,出現在古代文學史上,為後代通俗小說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14、諸宮調
宋、金、元時代說唱文學的一種。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載:「熙豐、元祐間,……澤州孔三傳者,首創諸宮調右傳,士大夫皆能誦之。」所謂諸宮調,是相對於限用一個宮調的說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種宮調串接而稱。則由若干曲牌聯成短套,套曲可則一二首,多則十多首。這一說唱形式,在宋室南渡後,傳至南方。南方的諸宮調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諸宮調多以琵琶和箏伴奏,故北諸宮調也稱「搊彈詞」,某些作品還冠以「弦索」字樣,以示其有別於南諸宮調的特點。後來由說唱發展到舞台表演,形成雜劇。今存作品有金佚名《劉知遠諸宮調》(殘篇)、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及元王伯成《天寶遺事諸宮調》(殘篇)三種。
15、入話
是小說話本的開端部分,它有時以一首或若干首詩詞「起興」,說風景、道名勝,往往與故事的發生地點相聯繫,或與故事的主人公相關聯,有時先以一首詩點出題旨,然後敘述一個與此題旨相關的小故事,其行話是「做個得勝回頭」,實則這個小故事與將要細敘的故事有著某種類比關係。顯然,入話的設置是說話藝人為安穩入座聽眾,等候遲到者的一種特意安排,也含有引導聽眾「話意」的動機。
16、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兩代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北宋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人都提倡散文,反對駢文,是唐、宋古文運動的健將。明初朱右選輯八人古文為《八先生文集》(已失),始有八家之名。明中葉唐順之選輯唐、宋文,亦取此八家。嘉靖時茅坤編選《唐宋八大家文鈔》,流傳最廣,八大家之名遂家喻戶曉。八大家散文風格各異,韓愈散文雄健奔放,波瀾壯闊;柳宗元散文精密峻峭,清新秀美;歐陽修散文流暢婉轉,迂徐委備;蘇洵散文博辯宏偉,簡勁凝練;蘇軾散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蘇轍散文和平坦蕩,體氣離妙;王安石散文峭刻雄勁,簡麗幽遠;曾鞏散文平易舒暢,簡括嚴密。八大家中,以韓、歐影響最大。韓文如創閣奇景,歐文如江南秀色,並稱「韓歐」。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又都受韓愈影響。
宋 名詞解釋 完
元
1、元雜劇
我國戲曲藝術源遠流長,從先秦的樂舞,「俳優」,漢代的「百戲」,南北朝的「踏搖娘」,唐代的「參軍戲」,到宋代雜劇,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宋金時期出現的宋雜劇,金院本,南戲等表演形式,標誌著我國戲劇的初步形成。當時還流行一種講唱文學樣式諸宮調,其樂曲組織豐富,規模宏大。這些都為元雜劇的形式打下了基礎。元雜劇可說是金院本與諸宮調相結合的直接產物。
元雜劇融合了前代各種表演藝術,把唱、念、科、舞等藝術有機介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用北曲演唱的,表演完整故事,人物角色眾多的綜合性的戲曲藝術形式。劇本體制,舞台表演都具有鮮明特點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元雜劇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戲曲藝術的成熟,對我國戲曲藝術發展有深遠影響。
2、元曲
元代雜劇和散曲的合稱。雜劇是戲曲,散曲屬詩歌,體裁不同,但兩者都以曲詞為主,合樂歌唱,故統稱為曲。因元雜劇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為元雜劇的同義語,如臧晉叔的《元曲選》,實際是元雜劇選集。
3、院本
戲曲名稱。金元時戲曲藝人的居處稱行院。行院演出所用的腳本即稱院本,院本體裁與宋雜劇相同,元代陶宗儀《輟耕錄》云:「院本,雜劇,其實一也。」
4、北曲
古代北方戲曲、散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同韻以《中原音韻》為準,用七聲音階,聲調遒勁樸實,伴奏以弦樂為主,故又有「弦索調」之稱。元雜劇基本用北曲,故又把元雜劇一本四折稱為「北曲四大套」。
5、元曲四大家
指元代四位著名雜劇作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簡稱「關馬鄭白」,見於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分別的代表作為《竇娥冤》《梧桐雨》《牆頭馬上》《倩女離魂》。
6、宮調
戲曲,音樂名稱。我國古代稱宮、商、角、徽、羽,變宮,變徽為七聲。其中以任何一聲為主均可構成一種「調式」。凡以宮為主的調式稱為「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調式稱「調」。以七聲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宮,七十二調,合為八十四宮調。戲曲里實際常用的是五宮四調,仙侶宮、南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雙調、商調和越調。通稱「九宮」,南北的曲牌分屬於各個宮調。
7、曲牌
元明以宋各種曲調名的泛稱。曲牌各有專名,如《竇娥冤》中的【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等等。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字數,句法,平仄等,也有基本定式,可據以填寫曲詞。
8、元劇五大家
元代五個劇作家,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鄭光祖。
語出王驥德《曲律》。
9、南戲
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最初產生於北宋末南宋初的浙東沿海一帶,稱為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劇本由若干「出」組成,「出」數不規定,曲調的宮調也沒有規定。南戲的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等各類,均可歌唱。歌唱的形式多樣。既有獨唱,又可對唱,合唱,輪唱。不似雜劇能由一人獨唱到底。最高成就是高明的《琵琶語》。
10、小令(葉兒)
散曲體式的一種,既獨立的片曲,因短小而得名。元人又稱為「葉兒」。小令多以一支曲子為單位,但可重複,各首用韻,可以互異,有些小令可帶同一宮調的一兩支曲子,叫「帶過曲」,如【雁兒落】帶【得勝令】。
11、套數
散曲體式的一種,又叫「散套」或「套曲」。通常同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連綴成套,短的至少有三支曲子,長的多達二三十支,一韻到底,套末有一尾聲。稱【尾】或【尾煞】。
12、元詩四大家
指元代中期四位詩人:虞集、楊載、范槨、揭傒斯,並稱為「虞楊范揭」,語出清代宋犖《漫堂說詩》。他們當時都頗有詩名,但作品多是題詠贈寄之類,內容較空泛,仿效唐詩,而風格各異。
13、鐵崖體
元末詩人楊維楨,個性狂狷,認為詩是個人情性的表現,強烈主張藝術創作個性化。他力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氣、面目雷同的詩風,追求構思的超乎尋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從而創造了元代詩壇上獨一無二的「鐵崖體」,最能體現「鐵崖體」特色的,是他的樂府詩。
14、酸甜樂府
元代散曲作家貫雲石,號酸齋;徐再思,號甜齋。貫雲石散曲風格豪放中見清逸,徐再思散曲風格婉約清麗,今人任訥將二人之散曲合輯為《酸甜樂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