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相關經文】《大乘經莊嚴論》第100課

《大乘經莊嚴論》第100課

大乘經莊嚴論密意疏

――勝乘甘露喜宴

麥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第二十功德品

庚十六、首要所為或最勝所為:

法施清凈戒,獲得無生忍,

精進大乘法,竟具住悲心,

般若許具慧,波羅蜜多首。

具足六度各自中殊勝或微妙法的那些菩薩也是以其因而成為殊勝或微妙。那是什麼呢?布施的三種分類中,法施是為主要或殊勝,因為財施與救畏施成辦世間安樂,法布施也能成辦出世間圓滿。為此,《金剛經》等中也說:「何人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作布施,不如僅宣講此經中四句一偈福德無量增長。」別解脫戒、禪定戒、無漏戒三戒中,無漏戒殊勝或主要,因為它是聖者歡喜的極其清凈戒。三種安忍中,屬於諦察法忍的獲得無生法忍是為首要,與世間人、聲聞、緣覺的一切精進相比,以聞思修大乘法發起精進是為殊勝首要。四禪之中,止觀均衡究竟的是第四靜慮,依靠它具足安住悲無量心中,即是一切禪定之最。智慧度於前五度之中最殊勝主要,如《般若經》云:「設若欲求圓滿布施波羅蜜多,當學修般若波羅蜜多等。」以上承許是具慧菩薩波羅蜜多之首要所應行持的法。

庚十七(說法安立)分五:一、所說法之差別安立;二、遍知其義安立;三、菩薩無量功德安立;四、如 說法之果安立;五、攝大乘法安立。

辛一(所說法之差別安立)分四:一、宣說法安立;二、宣說諦安立;三、宣說理安立;四、宣說乘安立。

雖然利益眾生以暫時與究竟的分類而有不同多種情況,但主要以為眾生說法而使他們相續解脫。此法安立是指,菩薩必須自己多聞大乘深廣法並對其義如理生起定解而具足精通的功德,否則不能相應種種眾生的界性、根基、意樂而說法,如《釋量論》云:「方便生因蔽,說彼是艱難」方便生指滅諦,它的因是道諦,因自己的無知而遮蔽的人,無法講說解脫的道果是「如此這般」。此處宣說菩薩的四種說法安立。

有人會想:這在《求法品》與《說法品》中不是已經宣講了嗎?為何再度重複講解?

此處是說明精通菩薩說法四種安立的功德時,雖然與上述無有異義,但從安立方式不同及所知的攝義有特殊差別的角度

宣說,因此不僅沒有重複的過失而且有重大意義。

如上所述,具有修行波羅蜜多道之殊勝功德的那些菩薩了知調化眾生的方便,因了知其方便而成為眾生的導師。成為導師後精通傳講的四種說法。何為四種?法安立、諦安立、理安立、乘安立。

壬一、宣說法安立:

以契經等別,安立為明處,

當知5一切地,堅穩法安立。

以契經、記別、諷誦等十二部的差別,安立內明、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五明處,應當了知這稱為信解行地及聖者十地一切地堅穩菩薩的法安立。

有人想:所謂安立的意義是什麼?

以聲明為例,字母組合形成的名稱自性中,運用結構、格等變成其他形式的種種道理在語言學論典中,是先前佛菩薩大仙人所安立。菩薩也這般以某種道理為他眾傳講並進行安立。同樣,因明也是以現量、比量、教量——三量來衡量現前、隱蔽、極隱蔽之理的安立。醫方明,是有關健身養生的方法及如理依靠飲食、行為、藥物、醫療的安立。各種工巧明也是身語意如何純熟串習的安立,包括所屬的歷算、天文、八觀察等為主的各種工巧明的安立。聲明的分支有偈頌、散文、頌散兼具的修飾連同句義修辭的修辭學、偈頌文字抑揚頓扽的韻律學、各類語種兼有之妙音舞姿的戲劇學、一種意義也能以各種不同名稱來了知的詞藻學,應當如理了知世間共稱的安立。內明是無誤安立並宣說三乘各自道果的內容。這稱為法安立。

有人想:契經等十二部不是內明嗎?解說它如何安立為何講其他明處?如果不是講,那麼為何說「以契經等別,安立為明處」經等內包含五明呢?

佛經的十二部主要是宣講內明的典籍,但其分支也有其餘四明,因此大乘經藏極其博大,無倒宣說如所有、盡所有諸法之處,為此大乘經藏中並非在一切情況下都不宣說五明,因為大乘經藏的佛經永遠不可僅以此限量。所以,五明也是佛語對菩薩安立及講說,菩薩如是受持而利益眾生,所以他們時時幻化為具五通的大仙人、大婆羅門的形相宣說也不可計數。《寶燈經》中云:「出世不久已了知,眾生不知諸業理,彼等耕作經商法,能說世間眾工巧。無惱無害之加行,智者稱讚樂有情,種種勢理醫學論,諸位仙人盡宣說。天等世間各信解,仙人殊勝微妙行,禁行苦行勝苦行,彼等智者盡宣說。外道彼等行逼迫,瞿曇不語而行持,於行裸體之沙門,說外道師是智者。」又云:「彼等異方便,行世利眾生,不貪世如蓮,出遊令喜信。詩人造詩詞,舞者鼓樂師,莊嚴持鬘舞,幻師顯眾相。城官轉輪王,商主商施主,君臣相使者,醫生世規師。靜處大妙樹,葯寶無盡藏,摩尼如意樹,引導歧途者。」諸如此類,佛菩薩的幻變無量,因此十方浩瀚無邊剎土中五明所攝的無謬論典,也是依靠菩薩的威德力而宣說。《寶性論》云:「總之諸世界,天地安樂因,普照諸世間,盡依法界宣。」就如同如實宣說佛語妙音的功德一樣。為此,認定聲明等在佛經中無有而將其一概定為外道宗,是智慧極其狹隘的表現。繼先前的佛菩薩所說之後,外道與內道的智者們也造了語言學等論典,雖然不乏其數,但又怎能因作者是外道就確定明處是外道宗派、作者是內道就確定明處是內明呢?

四明是共同明處,它不應該有外內宗的差別,但是,諸如《集量論》及《因明七論》建立本師與佛教為正量之理等,《如來秘密表示咒》及《甘露藏續》中所說的遣除大種身體紊亂之障的咒語與成熟解脫相關,密宗儀軌中的舞蹈、妙音及佛像的尺寸等工巧,《時輪續外世間品》所說的歷算、星矅對應中脈的氣息數之類的安立,外道中並沒有共稱,是內明的特法,這一點無需說明。外道宗的內明是指修禪定、無色定等持,自在派修風瑜伽,裸體派修真實性那達及自真如等,但由於他們沒有證悟無我的緣故,雖然會成就少許暫時的神變等,但並不是解脫道,因此並非完全具有真正的內明,沒有超世。佛語宣說出世之道,所以是真正的內明。

內明是抉擇如所有、盡所有的一切法,因此能了知盡所有法的分支《語言學》等一切明處也是它的分支。佛語無量無邊,但當今在印度藏地,凡是見到的這所有佛經中也不同程度有聲明等,《解深密經》中宣說了觀待理、作用理等四種道理,以此無餘宣說了因明。聲明,經藏中說「有礙故為色,領受性之受」等,也有聲明的釋詞,以詞無礙解不僅僅了知聲律,而且了知一切眾生無邊語的釋詞。如來語文句善妙,也是指名稱、結構如理運用的釋詞善妙,比喻修飾、形象化修飾等修飾的詩韻完美,每一語言有無量適宜的詩學比喻,《時輪金剛續》中直接宣說了歷算的方法,經中順便也提及到種種歌舞、技藝、觀察。菩薩工巧明的波羅蜜多之理在《方廣莊嚴經》等中有宣說。醫方明在《金光明經》中也有宣說,以此為例,佛經中並非只有內明、沒有其餘明處,因此應當了知大乘經藏中攝集一切明處,只要能暫時究竟利樂所化眾生無論如何都可以,遇到所化眾生之緣而請問,佛陀無有不知不說的,菩薩們也以不忘陀羅尼受持時時宣說,因此一切如所有、盡所有的所知在佛經中都有出現。

壬二、宣說諦安立:

依於七真如,安立真實諦。

依靠七種真如而安立真諦。七種真如,

1、轉入真如:持續流轉輪迴。如何轉入呢?以無明之緣產生行等,緣起十二支環環相扣產生,相續不間斷持續轉入無始無終的輪迴。

2、法相真如:遍計法、依他起、圓成實三者的法相,遍計法為所取能取如是無有,顯現所取能取的顛倒因或基依他起在名言中有,依他起不成立所取能取是二空之法性圓成實。

3、心識真如:有為無為法除心外無有,如《十地經》中云:「奇哉,佛子,三界唯心。」一切法僅僅顯現於心中罷了,因此成立是心識本身。

4、安住真如:恆常住於三苦自性的輪迴一切法。

5、倒成真如:是具有業與煩惱法相的集諦,因為依靠它顛倒形成痛苦的自性。

6、清凈真如:是滅諦,因為清凈了苦諦集諦的過失。

7、正成真如:是道諦,因為依靠它無倒修成滅諦。轉入真如、安住真如、倒成真如三者眾生等同;法相真如中依他起與圓成實二法相的一切有為無為法等同;心識真如也包括在依他起範疇中。《解深密經》中所說法相真如唯是二無我,如此一來就是圓成實。清凈真如,聲聞、緣覺、佛陀三菩提等同,因為僅僅獲得滅諦方面是相同的。正成真如,聞思修真實義法的一切法等同。這是《解深密經》中宣說的。如此,轉入與安住輪迴是具有無常等四相的苦諦;倒成真如是具集、生等四相的集諦;圓成實自性遠離客塵,是具有滅、寂等四相的滅諦;正成真如是具道、如等四相的道諦——四諦。心識是八識聚,其中不清凈依他起是緣於遍計法而以順式緣起住於輪迴的部分是苦諦;趨入分是倒成真如,屬於集諦;緣於圓成實修道清凈依他起的部分屬於正成真如。《辨中邊論》中,心識真如歸攝為圓成實。離客塵真如是圓成實滅諦。對此雖然任何頌詞、注釋中都沒有宣說,但五法也是三法相中分出的。五法是指名、因、分別、真如、正智。其中名是指以柱子、瓶子等名稱安立,執著彼彼為遍計。因是指依他起顯現為所取分,顯現為大腹等某某法立名的因或理由。分別是指顯現為能取分的八識聚。真如是無變圓成實。正智是真如的有境無倒圓成實。是將對境的名稱安立有境上,因為顯現相同,如《楞伽經》中云:「五法三自性,以及八識聚,二種無我義,歸攝諸大乘。」這些是法的大總納。

壬三、宣說理安立:

安立理與乘,四種及三種。

如理而作意,正見具有果,

量辨不可思,當知為四理。

安立正理及乘,略說分別是四種與三種。

四理:作用理:了知某因生某果;觀待理:了知某果觀待某因;法爾理:火的熱性、水的濕性之類是世俗法爾,諸法空性是勝義法爾;證成理:以現量比量相應諸法實相而衡量。其中作用理與觀待理,信解行地如理作意二無我之義引出見道現見法性諦的正見,而具有果。見道的正見具有解脫涅槃之果,從彼等因產生彼等果的作用與彼等果觀待各自因的角度分別為作用理與觀待理。如此因果相屬是無欺的緣起法,如具有生長力的種子產生苗芽一樣起到因生果的作用,如果有因,則有果的隨存,果觀待因,無因則果滅。如此才合情合理。以正量辨別或證悟即是證成理。雖然世俗中如是顯現無欺但勝義中所生能生的量了不可得,勝義法性不可思議,即是法爾理。這是唯一運用於真實道的四種道理。以此理為例,應當了知一切衡量意義之理均集於四種道理中。

壬四、宣說乘安立:

意樂及宣說,加行與資糧,

成就之差別,承許為三乘。

以意樂等五法下等、中等、上等的差別,形成了聲聞乘、緣覺乘與大乘。聲聞僅證悟人無我,僅希求自己速得解脫的意樂為下品,相應其意樂,如來也宣說了人無我、輪迴痛苦等四諦小法。對於佛所說的那些小法,聲聞於三世或七世修習,所以加行下品,如加行一樣,福慧資糧也為下品,如其資糧為下品一樣,果位也是成就聲聞的小菩提,以此差別安立為聲聞乘。緣覺是中根,能證悟一個半無我,堅持百劫修習不像聲聞,因此根基與意樂為中等,如來也相應其宣說了順式逆式緣起法、所取如夢法,他們也是修行那些法,積累比聲聞善妙的中等資糧,果位涅槃雖無分別但神通有差別,聲聞阿羅漢的天眼只能見到二千世界,緣覺阿羅漢的天眼天耳可見三千大千世界的色法、聽到三千大千世界的聲音,因此比聲聞根基利、證悟、神變超勝,果位有差別,由此安立為緣覺乘。菩薩根基最殊勝,能證悟二無我的智慧與以大悲緣於他利的緣故能成辦自他二利,因此意樂廣大,佛陀相應他們宣說大乘的深廣法,菩薩們依佛所說,身語意行持成辦二利,積累廣大的福慧資糧,最終成就無上大菩提的廣大果,如是安立為大乘道果。以上承許為三乘。大乘的七大在下文大乘歸攝中講。

辛二、遍知法義安立:

名事相互間,尋求為客性,

於此二假立,尋求唯此性。

如是菩薩精通所說的四種安立而善巧為眾生說法,尋求、了知法義或法相是什麼,四法:尋求名、尋求義或事、尋求本性假立、尋求差別假立。應當了知這四種於信解行地時便可尋求。具體而言,名稱是指所謂柱子、氆氌,意義是裝水的大腹器具及毛線組合成可穿之物。凡夫人將名稱執為意義,將意義執為名稱,執著名義本性相聯,但具慧者思量名稱與事物相互之間,是暫時以分別念將意義假立為名稱,暫時以分別念將名稱假立或思擇為意義,尋求到如同暫時的代替品或所借之物一般。如果對意義並非暫時假立名稱而是意義一出現就形成名稱,它們不相分離自性是一個,那麼一旦瓶子毀滅而不存在時,所謂瓶子的名稱也理應毀滅不存在了。但實際瓶子形成後才有名稱。同樣在家人等的名稱在出家時變成其他名稱但事物沒有改變,某種名稱對於觀察某種意義也是必不可少,因此僅是為了暫時表示而安立,實際名義並無本體相屬。如果通達了此理,那麼就能了知以本體及差別假立所謂瓶子的名稱可理解瓶子的大腹本體,也可憑藉長瓶子與無常的瓶子之類指示瓶子差別的詞句了知這兩種假立均是暫時性。或者,按照安慧論師的《注釋》中說:「了知地堅硬、水濕潤等安立為自相,地水等一切均是以無常、苦、有漏無漏等差別分而安立,這兩者僅是名稱,僅是詞句安立,彼彼自性並不成立,即是以本體及差別假立。」無論如何,對於本體與差別這兩種假立,尋求到也僅是暫時性假立。此理的要點即是,名義是暫時以分別心銜接起來假立,如果分析假立義,則所謂「瓶子」並無一個整體的實體,是由瓶 口、瓶腹等部分而假立,部分也可剖析到極微之間,以方分破析,則差別也不成立,如是以本體及差別假立的任何法都只是以名稱假立,並無實際的本體,唯是假有。

如此探尋而產生四種遍知,以(「一切不得故……」)十頌宣說:

一切不得故,真實四種智,

諸地堅穩者,能成一切利。

信解行地依靠四種尋求而在見道生起四種遍知。由於名、義、本體、差別四種均不可得的緣故,生起真正如實了知的四種智慧。具有尋求名而真正如實了知的智慧;具有尋求意義或事物而真正如實了知的智慧;具有尋求自性或本體而真正如實了知的智慧;具有尋求差別而真正如實了知的智慧。了知一切名稱無實、空性、了不可得,即是本體;了知瓶子等一切有實法、了知有實法各自本體或自相、了知其差別生滅等法無自性、空性,了不可得,就是四遍知,它能成辦十地一切堅穩菩薩的斷所斷證所證之利益或能成辦自他一切利益。按照《注釋》中說「前半頌說明遍知的法相,後半頌說明作用」。

或者,能從業的束縛中解脫,因此解說它:

束縛之所依,受用種子因,

心心所及依,有種而束縛。

能束縛即是束縛的所依或依處,器世界之相以阿賴耶識顯現為所緣對境,受用相是六識享受六境,種子之因或相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以如是三相或束縛的三因束縛。它們束縛什麼呢?所謂「此輪迴」或以「於此」近義詞說明,這三種能束縛共存的心八識聚及受想觸等五十一心所,以及眼根至意根間六種的身根所依身體——色蘊,這般束縛五蘊。如何束縛呢?所謂「有種而束縛」就是具有種子而束縛的意思,依處、受用相的習氣或種子積於阿賴耶上存在,在沒有斷除它之前不會解脫而受束縛。

5 當知:安慧論師《注釋》中的頌詞是「當知」,也有版本中為「是謂」。

推薦閱讀:

佛弟子必看!《地藏經》一本爍古震今的曠世經文!消災解難,逢凶化吉!
凈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經文
佛走開,經文的篡改者
經文講解2
隱芝將仙道定義為生道的經文:太平經「天者,大貪壽常生也!仙人亦貪壽、亦貪生」

TAG:直播 | 經文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