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聊齋】之二太極走步要「五看」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漁樵問答 黃梅 - 黃梅古琴專輯

太極拳講究「柔中帶剛,剛柔並濟」,其柔勁「起於腳跟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而手,上下相隨,完整一氣。「五行運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於足」,「步不穩則拳亂」。可見,「腳上功夫」在習練太極拳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怎樣才能把太極「腳上功夫」真正練到家?根據日積月累的所學所練所看所揣摩,我認為練好太極走步,關鍵在「五看」:

一看虛實

▼▼▼

太極拳講究「陰陽相合,虛實分明」。一旦動作到位,虛就要做到「虛腳」可有可無,幾乎不承擔任何之力;實就要做到「實腳」腳踏實地,幾乎承擔全身之重。人體重心,始終偏於一只腳。也就是說,自始至終要以腰脊為軸心,腰向左轉,重心就移至左腳,左腳成為支撐腳,即為「實腳」;右腳起輔助支撐作用,即為「虛腳」。反之亦然。但在「虛實」的轉換過程中,則要根據行步走向,及時調整兩腳虛實程度和輕沉比重,做到「亦虛亦實」,虛腳漸虛,實腳漸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穩定靈活,轉換從容。

二看提腳

▼▼▼

總體上是「輕起輕落、點起點落」,「舉步輕如鴻毛、落步重如泰山」。走步時提腳,既要輕靈,又要沉穩,要根據自己的身高、體重、基本功等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步子。高樁也好,低樁也好,提腳的高度要適中。不能時而把腳「提到半空」,時而把腳「拖著走」。基本原則是「進步宜低,退步宜高。低則稍稍離地,高則不超過腳踝」。整個行拳過程中,要做到走步不能有起伏,不能時高時低、忽高忽低,自始至終身形高度要保持一致。落腳也很有講究,「上步腳跟鏟地,退步腳尖先行」。也就是說,進步時,前進腳腳跟先著地,然後慢慢過渡到全腳踏實(比如野馬分鬃);退步時,後退腳腳尖先落地,然後緩緩過渡到全腳踏實(比如倒轉肱);側步時,大腳趾先著地,然後五個腳趾依次著地,待前腳掌著地後,再漸漸過渡到全腳踏實(比如雲手)。

三看運行

▼▼▼

太極拳初學者往往容易犯一個通病,走「一字步」,即前後兩隻腳走在一條直線上。這樣行步既容易「扭麻花」,導致全身不舒服,容易傷筋骨,還嚴重影響身體平衡和重心轉換。所以,無論進步還是退步,兩腳必須保持一定的橫向間距。一般來說,順弓步(比如「野馬分鬃」)的前後兩隻腳的橫向間距,以一拳為宜;拗弓步(比如「摟膝拗步」)的前後兩隻腳的橫向間距,以兩拳為宜;馬步的橫向間距,約為本人的兩至三腳寬。具體情況因招而異。比如 「斜飛勢」類弓步,兩腳必須保持半腳寬的間距,否則左右腳輾轉時容易相撞;再如花樣太極拳變隊形時,則根據隊形的變化而靈活調整。

四看步幅

▼▼▼

步幅不可小視。步幅的大小不但影響行拳過程中的虛實轉換,還影響身體的平衡和穩定。人的身體有高有矮,腿有長有短,樁子有高有低,邁步有大有小,到底步幅多大為宜,要根據習練者自己的身架「量體裁衣」。步幅太小太近,說明是打高樁,動作就難到位,勁道也使不上,健身效果就大打折扣;步子邁得過大過遠,腿和身容易同時向前沖,重心不穩,換步不靈,收腿難度很大,虛實轉換很難。因此,腳步大小應以腳步舒展、重心穩定、收放自如、轉換靈活為宜。不要刻意打矮樁,也不要隨意打懶樁。

五看協調

▼▼▼

初學太極,一般表現「很笨」。手和腳很難協調,行和意很難統一,更談不上呼吸和眼神。而太極拳講究的正是上下相隨,圓活自然。俗語稱,「步動身隨手方到」,「手到腳不到,鬼也打不到;手腳一齊到,金剛也跌倒」,講的就是上身下肢、腳手、腰胯要上下一體,一氣相連,自然協調,這樣才能鬆弛有致,緩急有度,遊刃有餘。所以行拳不要東倒西歪、前傾後仰,不要「步走身不動、身走步不動」,上下脫節,而要以腰帶路,身隨步走,步隨身移,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太極拳的根基在腳,「先有好腳,才有好拳」。要練好太極拳,就要先走好步。要走好步,就要經常練樁功,苦練基本功,腿部支撐力好了,柔韌性強了,打起太極拳來才能得心應手。

(圖文 / 鄧洪濤)


推薦閱讀:

如何跳好倫巴舞中的前進走步和後退常步
籃球後撤步中樞腳怎麼定?
倫巴舞基本步:倫巴走步

TAG:太極 | 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