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中的家規(一百零二)】江西德興董氏:在家著孝順之實 居官著忠良之績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一百零二)】江西德興董氏:在家著孝順之實 居官著忠良之績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時間:2017-07-18

德興城市風光

德興海口董氏

  德興海口董氏自唐代始祖、江西第一進士董申定居建村以來,英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董氏一族考中進士者174人,以進士、舉人、學士、賢達致官者達500多人。代表人物有:

  董申(754-825年),字維坤,號洛成,唐貞元進士。據海口董氏族譜記載,董申為唐朝宰相董晉後裔。唐朝中後期,其宦遊江浙自臨川遷鄱陽德興新田,再遷海口下市井頭(今江西省德興市海口村),在此聚族而居,繁衍播遷。唐敬文時官至吏部侍郎,歷任廉平,累著偉績。

  董全禎(生卒年不詳),董申第三子,唐天佑二年(905年)進士。唐僖宗時,曾帶領兵馬協助平定叛亂,收復都城長安。天佑年間,累官至殿中御史,尊稱為「端公」。唐朝末年,鎮守鄱陽一方。朱溫起兵反唐時,嚴詞拒降,後因人乏糧絕,寡不敵眾,自刎於鄱陽湖畔。蘇軾曾為其祠宇題匾「威烈祠」並賦祭詩。

  董煟(1153-1217年),字季興,號南隱,宋紹熙四年(1193年)進士。歷任應城(今湖北應城)、瑞安(今浙江瑞安)、辰溪(今湖南辰溪)縣令。任瑞安知縣時,為抗災救荒,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整理編撰出一部《救荒活民書》。全書五萬餘字,分「考古以證今」「條陳今日救荒之策」「備述本朝名臣賢士之所議論,施行可為法戒者」三卷,對當時及後世抗災賑恤頗有指南意義,影響深遠。清朝時,被收入四庫全書。

  董鼎(1196-1260年),字季享,號深山先生,為董氏家規家訓各十條制定者。曾在勉齊黃氏門下就學,得朱熹學理遺緒。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以書經請貢補太學遷國子博士。著作有《尚書輯錄纂注》六卷,今尚存,元儒吳澄讚賞稱「其釆拾諸家極博,不守一師之說,有功於《尚書》者也」。其著經學講義《四書疏義》《書詩二經訓釋》《孝經大義》,被編入四庫全書。

海口村進士牆

董氏家規祖訓

  德興海口董氏家規家訓分為《家規十則》和《家訓十條》。《家規十條》意在勸誡家族子孫守「禮」行事,對家族子孫在「修身」「學業」「習文」「交遊」「齊家」「商賈」「仕宦」「睦族」「信仰」「典祀」等方面進行指導。《家訓十條》則注重使家族子孫行為有「法」可依,對「孝悌忠信」「習業生計」「婚娶擇偶」「守法奉公」等提出明確要求,並制定懲戒措施。董氏家規家訓「禮」「法」齊備,勸誡與懲罰並舉,寬嚴相濟,成為家族成員的共同行為準則。其體系完備、宗法明顯、禮法嚴密、意識先進等特點,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教育意義。

  ●視頻腳本

江西德興海口董氏:在家著孝順之實 居官著忠良之績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大文豪蘇軾從京城被貶到黃州已近兩年。這年春天的一個傍晚,門人來報,說有客到訪。蘇軾起身相迎,一看喜出望外,原來是從四川夔州轉運使職上貶官回江西籍的董鉞和他的家人。

  同是天涯淪落人,老友重聚,相見甚歡。言談之間,蘇軾發現,董鉞和他妻子「豐睱自得」,一點也沒有被貶的落寞。問及緣由。董鉞指著他的新婚妻子柳氏,對蘇軾說:「余娶妻三天便被罷免。免官本不戚戚,余上不負朝廷,下不負百姓,問心無愧。余最憂者柳氏,才嫁又還鄉,恐難面對。然余未曾想,柳氏並無煩憂,願與余共進退、同患難。有此賢妻,心有何不安!還鄉後,更可上敬父母、近親族鄰矣!」

  一番話使蘇軾「嗟嘆之不足」,他賦詞一首《滿江紅·憂喜相尋》相送——

  憂喜相尋,風雨過、一江春綠。巫峽夢、至今空有,亂山屏簇。何似伯鸞攜德耀,簞瓢未足清歡足。漸粲然、光彩照階庭,生蘭玉。

  幽夢裡,傳心曲。腸斷處,憑他續。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君不見周南歌漢廣,天教夫子休喬木。便相將、左手抱琴書,雲間宿。

蘇軾送子

又過了兩年,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兒子蘇邁到德興任縣尉,蘇軾送兒子到德興。他沒忘記好友董鉞,來到了海口——董鉞的家鄉。到了海口,他才得知,董鉞已經於一年前去世。傷心之餘,蘇軾遊歷了「千煙重鎮」海口。江西浙江安徽三省之水在此匯成樂安河,於是才有了「海口」之名。這裡不僅商業繁華,民風也十分淳樸,董氏是這裡的望族。

  董鉞先祖董申是唐貞元年間進士,據史料記載,他是江西第一個考取進士的人,官至吏部侍郎。他在任期間,忠誠善良,政優績顯,受到朝廷和百姓一致好評。自董申起,海口尊儒崇學之風盛行,一度人文鼎盛。光董氏家族考中進士者就有174人,是名副其實的「進士之鄉」。從唐代至明清,董氏以進士、舉人、學士、賢達致官者達500多人。

  董氏功名榜上,以忠良著稱的,當數董申的第三個兒子董全禎。董全禎從小習武,多結交英雄豪傑,且秉性剛烈忠直,唐天佑二年(905年)中進士。唐朝末年,各地藩鎮混戰,王室將傾。紛爭面前,董全禎忠主報國,矢志不移。他統領一部軍馬,駐守鄱陽要塞。天佑三年(906年),朱溫起兵反唐,攻城略地,勢不可擋。面對嚴峻形勢,董全禎帶領將士堅守陣地。朱溫三次遣使誘降董全禎,對他許以高官厚祿,董全禎都不為所動。後因寡不敵眾,自刎於鄱陽湖畔。

  縱觀海口董氏家史,「居官而著忠良之績」的不止董全禎、董鉞兩人。翻開董氏族譜,174名進士,500多名官員,「忠良」是他們身上的顯著標志。1106年,董氏族人董浚中進士,後出任秘書少監。在秦檜專政面前,他剛正不阿,屢遭貶謫都挫敗不了他研究治國之術的意志,最終把自己寫的《興治綱領》《中興四議》《指掌圖》《國用須知》四部著作組成的《輔宋集》呈報給朝廷,在史冊留下芳名。1124年,董國度中進士,授任山東萊州主簿。4年後,金兵揮師南下,董國度被虜,寧死不降……

  是什麼讓海口董氏有持久的堅貞和過人的操守?我們在董氏族譜《家規十條》與《家訓十條》里找到了答案。

  《家訓十條》第一條開宗明義:

「君子之道孝弟忠信而已,吾族自始祖乂公以來,代有顯人不離斯道,若子若孫務以讀書學問繼述先志,其有居官而著忠良之績、在家而著孝順之實、超然出類者,並書其實行於以譜表揚之。」

  《家規十條》第一條則要求為人家長者,必須先正己而後正人、正家,「凡非禮法之事一毫不得雜於其心」。第二條:「學業務出於正」。什麼是「正業」?「聖經賢傳禮樂射御書數,此其正者。」有了這兩「正」,便可以做到家訓里說的「居官忠良,在家孝順」了。

  具體而言,又何謂「忠良」?《家規十條》第七條作出了說明:

「仕宦不拘職任內外大小皆當存心,忠君濟民、廉以律身、仁以出治、恕以處事、寬以御眾,而輔之以勤謹和緩、公正明決……」

  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許懷林:

  董氏在家規一開頭就說家長必須遵守禮法,不僅家長要如此,當丈夫的、當兄長的、當父親的,也都要先正己再正人,我覺得這個非常好。自己不能夠以身作則,怎麼去要求約束別人呢?第二條就是講當官的子孫,要忠君濟民,想到國家、想到老百姓,它一共提了7個方面、28個字,這是董氏族人自己定的官箴,也即當官者應該遵守的規矩。

  1193年,董氏族人董煟中進士,其後任溫州瑞安知縣。當時因發生蝗災,瑞安出現連年饑荒。董煟一上任便積極組織抗災救荒,妥善安置來往災民。他馬不停蹄地四處巡查,在敦促各鄉各村捕蝗救災的同時,親臨實地調查研究。當他看到一碗豌豆沒有被蝗蟲啃食時,他忽然受到啟發,原來蝗蟲是不吃豌豆的。回到縣裡,他當即聯合鄉紳緊急收購豌豆種子,免費發給災民種植。第二年,瑞安縣豌豆空前豐收,災情得到緩解。後來董煟總結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荒活民辦法,並據此整理編撰出一部《救荒活民書》,「條陳今日救荒之策」。他把書呈報給朝廷,受到皇上嘉賞,並被下詔刻印刊行,分發全國郡縣官員,成了南宋及後世抗災賑恤的指南之書。

  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許懷林:

  為國家著想,為老百姓著想,董煟當官的時候全力以赴搞救災,搞完了當地的救災,然後編寫《救荒活民書》,交給朝廷。這本書流傳很久,一直到500多年過去了,清朝編《四庫全書》時還把董煟這本書編進去。董煟這種忠君濟民的精神,也為後來700年的子孫樹立了一個榜樣。

  到了清代,董煟的後代董維城對先祖敬佩有加,把《家規十條》《家訓十條》和《救荒活民書》放在桌案前,時常溫習。1771年,董維城中進士,到四川資陽任縣令。資陽正鬧饑荒,董維城用俸祿在縣衙門前辦起粥場,一天兩次為災民供應粥食。鄉紳們見此,紛紛效仿,救活了很多饑民。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海口董氏出外為官則盡心儘力、廣濟天下,退居在家則儉以養德、淡泊名利。

  正因為如此,才有蘇軾對董鉞的讚頌,才有董維城後面的故事——他戰勝了資陽縣的饑荒後,父親去世,他辭官回家守孝,當他準備啟程時,才發現身邊沒有一文錢,多虧四川按察使繆其吉資助,他才得以成行。董維城在家為父親守孝3年後,母親也漸漸老了,他又作出決定:不去朝中補任,「在家著孝順之實」了!

  漫長的歷史中,總有一些腳印留在了歲月的年輪里,總有一些金子在歲月的長河中發光。海口董氏家規家訓,就是留給後人善德文化的樣本,它標註著為官居家境界的高度,代表著勤儉節約的自律、內外兼修的操守和公而忘私的無我。對君忠、對民良、對親孝、對鄰順,「忠、良、孝、順」四個字,鐫刻在海口董氏的血脈里,是海口董氏綿延不絕的動力。

  ●德興海口董氏家規摘編

齊家之誡:正己以正家

為家長必正己以正家,則己正而家正,子弟必有從化者,而家世之傳可期以不替也。

  ——摘自海口董氏《家規十條》

  【譯文】

  身為一家之主,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品行,然後才能規範眾人。自己的品行端正,進而才能端正家人。族中子弟有聽從於教化的,則家族風範世代傳習不絕。

讀書之誡:賣金買書讀

子弟幼小,且令誦習詩書,通曉文義。父兄之賢,當延明師以教,毋吝束修執見之禮。古人云:賣金買書讀,讀書買金易。誠哉,是言也。

  ——摘自海口董氏《家規十條》

  【譯文】

  族中子弟在年幼時,應該讓他們學習詩書,通曉書中義理。父兄賢明,應為他們延請明師來教導他們,不要吝惜延師的禮金。古人說:賣金買書讀,讀書買金易。確實是這樣。

交友之誡:擇善者而從

  子弟出入居處,必有相與交遊之人。當擇端莊之士,識達大體,尚廉恥、崇禮義者,庶幾其過失相規,聞善則相告,而於吾行己接物之有益也。

  ——摘自海口董氏《家規十條》

  【譯文】

  子弟的日常生活中,必定有交往親厚的人。應當選擇端嚴正直、能識大體、知曉廉恥、崇尚禮義的人作為朋友,在子弟有過失時規勸,聽聞善言則告知,這樣對子弟立身處事有益。

商賈之誡:存心而得利

  商賈貨殖,亦治生之一助。大要先存心地,次及於物貨之真,勿以水和米灰插鹽,勿以油亂漆,他物混藥餌,勿以大秤小斗輕出而重入,勿昧己瞞人拖割同伴人賬目。如此存心而得利。

  ——摘自海口董氏《家規十條》

  【譯文】

  經商販貨也是一種助人謀生的方法。關鍵在於先有洞察行市之心,然後在於貨物材料的真實,不能將用水和的米灰加進鹽中,不能在漆中摻油,不能用其他的東西冒充藥物,不能在買賣之中缺斤少兩多進少出,不能自欺欺人在賬目中剋扣同伴金錢。像這樣端正品行才能獲得利潤。

為官之誡:忠君而濟民

  子孫仕宦,不拘職任、內外大小,皆當存心於忠君濟民、廉以律身,仁以出治,恕以處事,寬以御眾,而輔之以勤謹、和緩、公正、明決,未有不保終者。

  ——摘自海口董氏《家規十條》

  【譯文】

  族中子孫為官者,不論官職大小,都應當存忠君愛民之心,應當以清廉來約束自身,應當以仁慈來行政治民,以寬容的心來接物處事,以寬厚的心來治理民眾,並且勤謹、和緩、公正、明察果決,像這樣沒有不能善始善終的。

海口村千年古樟樹

  ●名家觀點

家風正、民風純、世風良

  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擁有良好的家風意識,都能秉承優良的家風,那麼民風就會變得淳樸,社會風氣也會向上向善,充滿正能量。

  良好家風的形成與這個家族制定的家規家訓不無關聯。縱觀中華各大姓氏,大凡名門望族均有家規家訓,江西德興海口董氏也不例外。這裡不僅因其得天獨厚的「三江歸一口」的地理優勢讓董氏家族繁衍生息、人丁興旺,而且因有著嚴格的家規家訓讓董氏家族有著淳正的儒學家風,使海口董氏文風鼎盛、名人輩出,成為名副其實的「進士之鄉」。

  海口董氏族人董鼎於宋代創建了深山書院並制定出了相當完善、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家規家訓各十條。細看這些家規家訓,不難看出董氏一族家規正、家訓嚴。

  說家規正,一是倡導父母的言傳身教要正,「為家長必正已以正家,故須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凡非禮法之事一毫不得雜於其心,則己正而家正」。二是子女的學習態度要正,「男子學業務出於正,凡諸庸下皆不可為也」。三是經商要純正,「勿以水和米灰插鹽,勿以油亂漆,他物混藥餌,勿以大秤小斗輕出而重入」。四是為官要公正,「子孫仕宦,不拘職任、內外大小,皆當存心,廉以律身,仁以出治,恕以處事,寬以御眾,而輔之以勤謹、和緩、公正、明決」。說家訓嚴,則是家訓中皆是違者眾責眾懲,或以不孝論。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那些在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規家訓,形成獨特的家風,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等,無不彰顯了各具特色而又殊途同歸的家風家教,並成為當今社會倫理建設、廉潔教育學習的有益資鑒。海口董氏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其家規家訓以儒家思想為基調,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最終目標,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當然,我們倡導家規家訓的傳承,也要去其時代局限,與時俱進,與當代法治、道德政令結合,讓家規家訓這朵中華文化的奇葩,開出更燦爛的花朵。(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葉自成)

家長率先垂範,激揚誠信風尚

  家風是在世代傳承中養成的。長輩確定一個人生目標,要求子孫遵守,積久成習慣,人人皆信從,就養成熏陶人的精神風尚。因此,選准治家的大目標,是家風好壞的前提,而能否達到目標,關鍵在踐行,尤其是長輩是否以身作則,給後生做出好榜樣。江西省德興市的董氏家族是注重家長帶頭、子孫緊跟,傳承優良家風的範例。他們的家族文化積澱豐厚,有十分突出的三個特點。

  第一,對長輩提出嚴格要求。董氏家規第一條就是:「為家長必正己以正家,故須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凡非禮法之事一毫不得雜於其心,則己正而家正,子弟必有從化者,而家世之傳可期以不替也。非特家長,凡有子而為人父、有弟而為人兄、有娶婦而為人夫,皆當正己以正人。不然,則其身不正如正人何?」家長、父兄、丈夫都是家族中的管教者,能夠管好自己,就會產生身教重於言教的效果,這是古今皆然的道理。如果家長說的是孝悌忠信,而做的卻是非禮違法之事,勢必上樑不正下樑歪,導致門風敗壞,家族衰落。

  第二,對當官的子孫提出高標準嚴要求。董氏是官宦家族,科舉出仕者眾多,其對官員子孫立下的家規是:「子孫仕宦,不拘職任內外大小,皆當存心忠君濟民,廉以律身,仁以出治,恕以處事,寬以御眾,而輔之以勤謹、和緩、公正、明決。」這28個字為官守則,是董氏家族的「官箴」,內容全面,內涵豐富。

  第三,提倡誠信,經商者尤其要遵守。董氏子弟也有許多以農工商為業。他們規定經商的成員要「先存心地」,不能圖謀不義之財。家規中具體點出了奸商慣用的多種卑劣手段,目的當然是杜絕欺詐行為,要求做誠信忠厚的商人。經商販運,調劑盈缺,為社會所需,是生活的一條途徑,卻不能突破做人的基本準則。

  縱觀董氏的治家經驗,其長輩率先垂範、激揚誠信風尚的傳統,充滿正能量,至今仍值得繼承發揚。(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江西師範大學教授 許懷林)

齊家之誡:正己以正家

讀書之誡:賣金買書讀

交友之誡:擇善者而從

為官之誡:忠君而濟民


推薦閱讀:

我媽是個孝順女,但生了塊叉燒
老母親病重無醫,他痛哭流涕,居然出現能治百病的神物——《二十四孝》十七:哭竹生筍
梁師第三本書的命盤實例解釋--忌入父母,愛讀書,孝順。((有分好幾段來看)),並有詳細的解釋 
孩子將來不孝順的四個信號,不知道這些行為在您的家庭出現過嗎?
真正的孝順是孝而不順

TAG:中國 | 中國傳統 | 傳統 | 孝順 | 江西 | 在家 | 家規 | 零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