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恩格斯對唯物史觀的傑出貢獻
內容摘要:恩格斯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完善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首先,恩格斯對馬克思創立唯物主義歷史觀給予了重要啟迪和影響;其次,恩格斯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形成的邏輯必然性(理論前提)和歷史必然性(社會根源)及其方法論意義;再者,恩格斯晚年為豐富和完善唯物主義歷史觀做出了獨特貢獻,主要表現在他提出了兩種生產理論、歷史合力論、家庭形式演進的順序和內容及動力問題、自然與歷史以及自然規律與歷史規律的區別性和相關性等。因此,借口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而貶低恩格斯的貢獻是錯誤的。 關鍵詞:唯物主義歷史觀;兩種生產;自然;歷史;歷史合力 作者簡介:朱傳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近年來,國內學界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研討成為一個重要的熱點問題,研究的成果也頗有見地和啟迪意義,特別是關於歷史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的關係、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等問題的研討很有進展。而其中涉及恩格斯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發展和論述等問題,肯定者少於詰難者,認為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基礎的理解只強調「經濟必然性」,忽視「實踐觀點」,沒有關注歷史辯證法,等等。因而有的論者提出對歷史唯物主義要「重釋」、「重解」、「重建」等。由此不能不使人們想到西方有些學者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如喬治?萊爾因)、「重建」(如哈貝馬斯)早就在進行著。但是,至今未看到他們真正超越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成果。當然,國內學人的「重解」、「重建」與西方學者的「重構」、「重建」是根本不同的。但二者卻引起人們同樣的疑問:馬克思恩格斯創建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否存在著「建」的不當?為何要「重建」?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和闡釋是否有誤因而應予以「重釋」、「重解」呢?因此,首先要研究清楚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發展和闡釋的具體內容,以及他當時為何這樣論述的原因等情況之後,再依據現時代發展的特點,研究是否需要「重釋」、「重解」、「重建」,以及如何科學地去「重釋」、「重解」和「重建」。 一、恩格斯對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啟迪和影響 唯物史觀雖然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但恩格斯對這個偉大發現的創立、完善和發展有著不可缺的卓越貢獻。特別是對馬克思之所以能夠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恩格斯給予的思想理論影響是深刻的。恩格斯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對馬克思的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是馬克思發現唯物史觀的思想前提和重要機制。恩格斯的《大綱》把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聯繫起來,並依據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變化來闡明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演變過程。恩格斯認為,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發展,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變得越來越反動了。「18世紀這個革命的世紀使經濟學也發生了革命。然而,正如這個世紀的一切革命都是片面的並且停留在對立的狀態中一樣……經濟學的革命也未能克服對立。到處依然存在著下述前提:唯物主義不抨擊基督教對人的輕視和侮辱,只是把自然當做一種絕對的東西來代替基督教的上帝而與人相對立;政治學沒有想去檢驗國家的各個前提本身;經濟學沒有想去過問私有制的合理性的問題。因此,新的經濟學只前進了半步;它不得不背棄和否認它自己的前提,不得不求助於詭辯和偽善,以便掩蓋它所陷入的矛盾,以便得出那些不是由它自己的前提而是由這個世紀的人道精神得出的結論。」恩格斯還進一步具體指出:「新的經濟學,即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基礎的自由貿易體系,也同樣是偽善、前後不一貫和不道德的。這種偽善、前後不一貫和不道德目前在一切領域中與自由的人性處於對立的地位。」① 恩格斯在這裡說明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為了維護私有制不得不進行詭辯。因為不這樣,他們學說的整個體系就會垮台。所以,「經濟學家不敢正視真理」②。因此,這些「經濟學家離我們的時代越近,離誠實就越遠。時代每前進一步,為把經濟學保持在時代的水平上,詭辯術就必然提高一步」。③ 恩格斯的這些具有唯物史觀胚芽的論述,對馬克思產生了深刻的思想影響,這在馬克思的1843年《巴黎筆記》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都有很大程度的反映,如恩格斯在評判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時,把亞當?斯密稱之為「國民經濟學的路德」。馬克思不僅予以積極肯定,而且在研究「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關係問題時深受啟迪,使他意識到應堅持「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進行理論研究,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經濟學研究既是對唯物史觀的驗證,更是創立唯物史觀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馬克思說:「恩格斯有理由把亞當?斯密稱作國民經濟學的路德。」因為,「以勞動為原則的國民經濟學表面上承認人,其實是徹底實現對人的否定……實際上是敵視人的」④。因此,到1859年馬克思還稱恩格斯的這部著作是「批判經濟學範疇的天才大綱」,並認為恩格斯從另一條道路得出了同他一樣的結果,為共同創立唯物史觀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所以,1845年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魯塞爾再次會面時,就決定共同撰寫標誌唯物史觀形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說:「當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魯塞爾時,我們決定共同闡明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的意識形態的見解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這個心愿是以批判黑格爾以後的哲學的形式來實現的。」⑤ 恩格斯不僅在經濟學研究上先於馬克思,而且也是最先明確指出社會歷史就是「人類自身活動的歷史」。1844年,恩格斯和馬克思共同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史觀時明確指出:「歷史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它『不擁有任何驚人的豐富性』,它『沒有進行任何戰鬥』!其實,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並且進行戰鬥。並不是『歷史』把人當做手段來達到自己——彷彿歷史是一個獨具魅力的人——的目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⑥ 恩格斯的這個論斷對馬克思完善實踐觀、創建唯物史觀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他們共同制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撰寫《德意志意識形態》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1845年,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感性活動」就是「實踐」。因此,新的唯物主義「對對象、現實、感性」,不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是「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即從「主體方面去理解」。⑦ 馬克思對實踐的這個說明和恩格斯的上述論斷在思想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可以說,是對恩格斯論斷的理論升華。由此也顯示出,馬克思是在科學的實踐觀和經濟學研究的基礎上創立了唯物史觀,其中恩格斯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否則,就不會出現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寫《德意志意識形態》並對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進行比較系統的論述:「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繫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樣做當然就能夠完整地描述事物了(因而也能夠描述事物的這些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⑧ 實際上,作為唯物史觀理論形成標誌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寫作,也是在恩格斯的再三建議和催促下完成的。對此,我們從恩格斯在1844年10月和1845年1月致馬克思的信中得到了有力的說明。恩格斯在信中說:「只要我們的原則還沒有從以往的世界觀和以往的歷史中邏輯地和歷史地作為二者的必然繼續用幾部著作闡發出來,那就一切都還會處於半睡半醒狀態,大多數人還得盲目摸索。」⑨ 又說:「目前首先需要我們做的,就是寫出幾部較大的著作,以便向許許多多非常願意干但只靠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提供必要的依據。」⑩ 由此可見,恩格斯對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貢獻不僅是巨大的和極為重要的,而且是非常具體的,其思考的問題也是極為深刻而細緻的。但是,有些研究者只是肯定恩格斯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的說明者,卻不承認恩格斯對創立唯物史觀的貢獻,甚至像西方有些學者那樣持完全否定的態度,這是十分錯誤的。 二、恩格斯對唯物史觀的系統論述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創建了唯物史觀後,就依據唯物史觀進行經濟學研究,並分析批判了蒲魯東的經濟學體系。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發表了深刻體現唯物史觀理論的《共產黨宣言》,總結了1848年法國大革命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並開始轉向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研究。在這期間,恩格斯除承擔共產國際的政治活動和研究自然科學外,對唯物史觀進行系統的論述和進一步研究。首先,恩格斯對馬克思成功地運用唯物史觀總結1848年2月法國革命的經驗教訓予以高度讚揚和論證,認為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充分體現了馬克思最先發現的重大歷史運動規律,稱這「是一部天才的著作」。其次,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中明確指出,馬克思的經濟學「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11),並深刻闡明了馬克思如何將經濟學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 1.首次提出和使用「唯物主義歷史觀」這個術語 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中認為,「唯物主義歷史觀」是「唯物史觀」的另一種表述,二者是完全等同的。恩格斯在這裡之所以使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與當時論說的具體對象和具體問題有密切聯繫。因為:第一,馬克思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是全面的,包括其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原則,恩格斯說:「我們面前的這部著作,決不是對經濟學的個別章節作零碎的批判,決不是對經濟學的某些爭論問題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開始就以系統地概括經濟科學的全部複雜內容,並且在聯繫中闡述資產階級生產和資產階級交換的規律為目的。……這種闡述同時也就是對全部經濟學文獻的批判。」(12) 因為經濟學這門歷史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問題,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創立之前均未正確解決。當時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採用的是「沃爾弗式的形而上學」的方法,即傳統的、平庸的、缺乏歷史聯繫的、自相矛盾的、僵化不變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方法,把資本主義說成是沒有歷史性的永恆存在。因此,必須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理論與方法,徹底批判和改造資產階級經濟學及其理論和方法。第二,1848年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也發展起來,「這種唯物主義在理論上同18世紀的唯物主義幾乎完全沒有差別,它勝於後者的地方主要只是擁有較豐富的自然科學的材料,特別是化學和生理學的材料」(13)。實際上,這種唯物主義是畢希納所代表的庸俗唯物主義,比18世紀的唯物主義更加形而上學化,絲毫沒有歷史感。第三,唯物主義歷史觀及其方法論是通過批判改造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建立起來的。恩格斯認為,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中成功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是以借鑒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為前提的。1858年1月16日,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說,黑格爾的《邏輯學》「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幫了我很大的忙」(14)。但是,「黑格爾的方法以其現有的形式是完全不能用的」,必須予以唯物主義的改造。因為,「它實質上是唯心的,而這裡要求發展一種比以前所有世界觀都更加唯物的世界觀。它是從純粹思維出發的,而這裡必須從最過硬的事實出發」。(15) 由此可見,恩格斯首次提出和使用「唯物主義歷史觀」這個術語,而不使用唯物史觀,與以上有關論述的對象和具體問題有密切關係。正如他在批判英國唯物主義時首次說明歷史唯物主義的含義,以及他在晚年批判「經濟唯物主義」時使用「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唯物主義歷史觀」那樣,是為了論說的更有針對性。 2.論唯物主義歷史觀產生的理論前提和社會根源 恩格斯在這一時期一直到1883年馬克思逝世,都在不斷地捍衛、完善和發展唯物主義歷史觀。系統地闡明唯物主義歷史觀產生的理論前提和社會根源。恩格斯認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產生和應用,均藉助了黑格爾的辯證思維方法。他說:「唯物主義歷史觀及其在現代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上的特別應用,只有藉助於辯證法才有可能。」(16) 這就是說,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直接理論前提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思維方法。因為「黑格爾的思維方式不同於所有其他哲學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維方式有巨大的歷史感做基礎。形式儘管那麼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發展卻總是與世界歷史的發展平行著……他是第一個想證明歷史中有一種發展、有一種內在聯繫的人……他的基本觀點的宏偉,就是在今天也還值得欽佩。在《現象學》、《美學》、《哲學史》中,到處貫穿著這種宏偉的歷史觀,到處是歷史地、在同歷史的一定的(雖然是抽象地歪曲了的)聯繫中來處理材料的」。因此,恩格斯十分明確地說:「這個劃時代的歷史觀是新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直接的理論前提,單單由於這種歷史觀,也就為邏輯方法提供了一個出發點。」(17) 恩格斯的這個思想在批判杜林的不徹底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哲學觀時,又從人類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發展史上作了進一步的闡明。他在《反杜林論》中指出,黑格爾的偉大功績在於「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從這個觀點來看,人類的歷史已經不再是亂七八糟的」偶然堆積。(18) 而思維的任務就是要透過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這一過程的內在規律性。黑格爾沒有解決這個任務,「他的劃時代的功績是提出了這個任務」。恩格斯說:「這不是任何個人所能解決的任務。」也就是說,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產生,不僅具有理論上的邏輯必然性,還有它的歷史必然性。恩格斯指出,在自然觀發生變革的同時,一些在歷史觀上引起決定性轉變的歷史事實卻老早就發生了。因此,「新的事實迫使人們對以往的全部歷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結果發現:以往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這些互相鬥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係和變換關係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係的產物……-這樣一來,唯心主義從它的最後的避難所即歷史觀中被驅逐出去了,一種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被提出來了」。(19) 以上,對恩格斯關於唯物主義歷史觀產生的理論前提和社會根源的論述之所以作翔實的引證,是想說明兩個主要問題。 第一,唯物主義歷史觀雖然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部分。 有論者為反對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稱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就把歷史唯物主義排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之外,稱之為「歷史哲學」,這是值得商榷的觀點。因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與「歷史哲學」的歷史在內涵上是不相同的。 我們認為,這些年來在如何概括或定義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問題上,學界有不少見解,如「實踐唯物主義」、「實踐本體論」、「人學生存論」、「生存論」等等。其中關於「實踐唯物主義」說,為學界多數人所認同,但是至今並未有為學界一致認同的「定義」或「規定」。對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存在多年的傳統「定義」,不同意者未完全說透此「定義」不合理性的實質何在?我們覺得這是難以說透的。因為,衡量此「定義」的原則和方法不能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外去尋找。另外,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為哲學而創立新哲學,更不是為創造某種哲學體系而構造一種絕對真理性的教條或公式,而是為了從理論上論證和闡明工人階級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歷史使命,就是研究如何克服資本主義制度給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帶來的奴役、剝削、不公正、不平等以及種種「異化」問題。因此,馬克思早年就十分明確地說:「我們的任務是要揭露舊世界,並為建立一個新世界而積極工作。」「新思潮的優點就恰恰在於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20) 1845年春,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進一步說:「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所以,馬克思接著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21) 因此,馬克思就凸現人的感性活動,強調「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2)。也就是說,馬克思創立的新哲學是工人階級的科學世界觀,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和方法。正如恩格斯晚年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23) 因此,我們認為,作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科學世界觀,從理論上既可以表述為「實踐唯物主義」,也可以表述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當然,對它的運用必須結合具體實際。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對這個世界觀的應用必須具體結合本國的經濟和政治條件。他說:「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應用於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24) 第二,「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傳統哲學核心和實質。 這個問題涉及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後哲學主題和哲學對象的根本轉換,即舊哲學的終結。我們對此不作展開,僅就恩格斯的論述作簡要說明。 首先,我們認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產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哲學主題徹底轉換和創新的核心和實質。我們知道,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新哲學的時期,一方面,唯物主義哲學(從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到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唯物主義)已有較高的發展,甚至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個別方面,也有一些不自覺的運用和推進。但從整體上看,舊唯物主義是不徹底和不完備的,是具有極大片面性的半截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觀上則是唯心主義的。另一方面,「同18世紀的法國哲學並列和繼它之後,近代德國哲學產生了,並且在黑格爾那裡完成了。它的最大功績,就是恢復了辯證法這一最高的思維形式」(25),並提出思維的任務就是揭示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但是,黑格爾沒有解決這個任務。首先是他個人有限的知識限制,其次是他那個時代知識發展水平的限制,第三是因為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所以,恩格斯說:「一旦了解到以往的德國唯心主義是完全荒謬的,那就必然導致唯物主義,但是要注意,並不是導致18世紀的純粹形而上學的、完全機械的唯物主義。同那種以天真的革命精神簡單地拋棄以往的全部歷史的做法相反,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26)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是在舊哲學基礎上產生的,但它以辯證的思維方法將唯物主義原則徹底貫徹和運用到社會歷史領域,因此,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產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哲學主題轉換和創新的實質和核心。 其次,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產生使社會主義變為科學。恩格斯指出:「以往的社會主義同這種唯物主義歷史觀是不相容的,正如法國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同辯證法和近代自然科學不相容一樣,以往的社會主義固然批判了現存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後果。但是,它不能說明這個生產方式……問題在於:一方面應當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聯繫和它在一定歷史時期存在的必然性,從而說明它滅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應當揭露這種生產方式的一直還隱蔽著的內在性質……這已經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而完成了。」(27) 因此,恩格斯明確指出,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由於這兩個發現,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 三、恩格斯晚年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捍衛和重要發展 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在整理馬克思的《資本論》遺稿和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同時,也為捍衛和發展唯物主義歷史觀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晚年的著作和通信中對唯物主義歷史觀作了最詳盡的闡述和重要發展,科學地闡明了原始公社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完善了兩種生產理論及其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意義,全面論述了社會機體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及其對整個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指出並論證了個人意志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起作用的「合力論」,系統地論述了「自然」與「歷史」、「自然運動規律和歷史運動規律」的區別與相互關係。現就幾個重要問題略作簡述。 1.兩種生產理論 1884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說:「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28) 兩種生產理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雖然早就提出來了,但論述的很不完善。恩格斯在這裡對兩種生產理論進行了全面而科學的闡述,並引起長時期的紛爭和詰難,從俄國的民粹派思想家米海洛夫斯基和特卡喬夫,到當代西方「馬克思學」學者克拉德、麥克萊倫等人,無不對恩格斯的兩種生產理論進行曲解和詰難。從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們紛爭的各種論點看,都存在著對恩格斯論述的理解不確切的地方。我們認為,對恩格斯關於兩種生產的內涵及其對社會歷史發展的作用的論述,應從兩個層面去理解。第一,兩種生產及其作用是人類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人類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必要的兩個前提。否則,就不會有人類社會歷史的存在和發展。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一方面,人們為了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和其他必需品。因此,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資料本身。另一方面,在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同時,人類自身的生產每日都在進行著,即「種的繁衍」。由此可見,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及其再生產,既是人類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內在條件和必要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第二,恩格斯接著指出:「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於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勞動越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從而社會的財富越受限制,社會制度就越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係支配。」(29) 這裡是講兩種生產對社會制度的制約作用,與前面講的內涵是不同的。前者是講兩種生產對人類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決定作用問題,這裡是講兩種生產對社會制度的制約問題。因為,兩種生產包含著兩種不同的關係,即經濟關係和血族關係。這兩種關係又受著勞動發展水平的影響,因而對社會制度的制約也是在變化著的。所以,恩格斯說,勞動越不發展,社會制度就越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係支配。這就為揭示原始公社制度的存在和發展的規律性提供了理論依據,從而完善和發展了唯物主義歷史觀。 2.恩格斯論家庭形式的內容和發展 馬克思晚年曾計劃撰寫原始氏族社會和古代東方社會的巨著,並寫下了數百萬字的五大本筆記,即後人所說的《人類學筆記》,可惜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使他的計劃成為未能實現的「遺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下簡稱《起源》)中部分地完成了馬克思的這個未竟事業。特別是馬克思寫的《路易斯?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為恩格斯撰《起源》奠定了基礎。馬克思的晚年筆記經勞倫斯?克拉德整理、編譯,於1972年以《卡爾?馬克思的社會文化人類學》的書名出版之後,立即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和研討,並提出了一些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挑戰性問題。其中對恩格斯關於家庭形式演化的形式、內容和演化的動力問題,克拉德等就提出挑戰性詰難,認為恩格斯對這些問題的論述與馬克思的見解是根本不相同的。(30) 這是違背歷史事實的錯誤論調。 首先,恩格斯的《起源》,是在馬克思逝世一周年之際為實現馬克思的遺願而寫的,而且又是以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為基礎寫成的,根本不存在原則上的分歧。 其次,摩爾根關於親屬制度落後於家庭關係變化的觀點,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接受的。摩爾根認為,「家庭表現為一種能動的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本身也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進展」,而「親屬制度是被動的」,「只是在家庭已經急劇變化了的時候,它才發生急劇的變化」。(31) 對此,馬克思在自己的筆記中還作了全部的摘錄,並作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概括:「同樣,政治的、宗教的、法律的以及一般哲學的體系,都是如此。」(32) 恩格斯則把摩爾根的這個觀點應用於家庭史的研究,認為通過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親屬制度的分析研究,就可以揭示出與之相應的已經消失了的家庭形式。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接受了摩爾根的這個家庭形式演化的內在矛盾的思想觀點,而且對摩爾根關於家庭形式演化的體系的各種形態也基本接受了。當然,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其演化體系的某些環節作了修改和補充。但據此可以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家庭形式演化的順序、內容和動力問題的思想觀點是完全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克拉德所斷言的不同。 再次,恩格斯對關於家庭形式演化問題的研究作出了新貢獻,完善了馬克思主義家庭觀。我們說,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家庭形式演化的一些基本觀點是一致的。但是,由於恩格斯查閱的資料比較多,故和馬克思在闡述等方面還有不同之處。馬克思關於家庭形式演化的思想,主要是通過對摩爾根的觀點摘錄、評註以筆記的形式反映出來,因而本身就存在著局限性:一是沒有把他的思想觀點加以展開並形成系統,二是僅限於摩爾根的發現,沒有把其他民族學家和歷史學家的新發現及研究成果概括進去。恩格斯則不然,他在《起源》中闡述的思想觀點就沒有這種局限性,因而在關於家庭形式演化的問題上做出了獨特貢獻。第一,恩格斯提出和討論了「過渡性家庭形式」的理論。他認為,在家庭發展史上不僅存在著血緣家庭、普那洛亞家庭、對偶制家庭和專偶制家庭等典型的家庭形式,而且還存在著由一種典型家庭形式向另一種典型家庭形式轉化過程中的過渡性家庭形式,它既不能歸結為前者,也不能歸結為後者,但它又具有前者和後者的某些特徵。如恩格斯稱之為「是走出血緣家庭的第一步」(33) 的南澳大利亞一帶存在的「級別婚姻」。此外,摩爾根曾提出在對偶制家庭的後期出現了父權制家庭形式,馬克思對此未作評論,似乎同意摩爾根的這個看法。恩格斯通過研究和吸取其他學者、特別是柯瓦列夫斯基的研究成果後,對摩爾根的這個看法做了明確的修正。恩格斯說,在對偶制家庭的後期階段出現的家庭,不是摩爾根所說的那種具有溫和性的父權制家庭,而是權威性極強的家長制家庭,只有家長制家庭才能完全說明母權制向父權制的轉變。(34) 第二,恩格斯不僅論述和豐富了古代社會家庭形式演化的理論,而且揭示和分析了現代世界個體家庭的實質和特徵,並對未來社會的家庭形式和特徵進行了理論探索,形成了一個貫通遠古和未來的家庭形式演化的理論體系,從而豐富了唯物史觀的內容。恩格斯指出,摩爾根對家庭史的研究主要局限於原始社會,至多也不過到階級出現後,即專偶制家庭形式的產生。「對於在文明時期發展起來的社會制度進行歷史考察,是超出了他的著作範圍的。」(35) 馬克思雖然提出了家庭在一夫一妻制的基礎上還要向前發展,直到達到兩性平等為止的思想(36),但沒有在理論上說明通過什麼途徑達到兩性的平等。恩格斯提出,專偶制家庭是隨著社會對抗和階級對立而產生的,階級的對抗關係濃縮在專偶制家庭之中,在歷史上「最初的階級壓迫是同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同時發生的」。(37) 一夫一妻只是形式上的,只是對婦女的一夫一妻制。因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婚姻都是由當事人的階級地位來決定的,因此總是權衡利害的婚姻」。(38) 因此,恩格斯認為:「結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它所造成的財產關係,從而把今日對選擇配偶還有巨大影響的一切附加的經濟考慮消除以後,才能普遍實現。到那時,除了相互的愛慕以外,就再也不會有別的動機了。」(39) 這種個體婚姻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已不再是歷史上的意義,而是詞源學意義上的了,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家庭,這就是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家庭形式和特徵的基本探索,從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家庭觀。 3.社會歷史發展的「合力論」 恩格斯晚年為捍衛和發展唯物史觀,在批判以保爾?恩斯特和巴爾特為代表的教條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並論證了社會歷史發展「合力論」。這既是恩格斯具體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研究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最大成果,也是對唯物史觀的重大貢獻。把「合力論」作為研究社會歷史發展動力的辯證法,學界早已作了多方面的論述。但是,用它來研究和闡明歷史發展過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出現及其影響,尚屬罕見。恩格斯指出,人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進行創造歷史的活動的,其「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但是,各個人的意志……雖然都達不到自己願望,而是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然而從這一事實中決不應作出結論說,這些意志等於零」(40)。這裡深刻地說明,社會歷史合力論是研究和揭示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闡明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及其造成歷史事變的成因、揭示特殊歷史人物的出現及其重要作用的理論工具。因為,現實的社會歷史是一幅由種種聯繫的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有機體,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因而研究社會歷史的發展和變化,不僅考察分析它的各種因素本身的活動,而且還要同時考察分析各種因素之間的聯繫及其交互作用。否則,就不可能清晰地揭示現實社會歷史諸現象存在的條件和作用方式,就不可能正確認識和總結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因而也就不可能全面把握和推進社會歷史的總體運動。由此可見,恩格斯的「合力論」,對於我們增強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具有巨大的積極意義。 4.關於自然與歷史、自然規律與歷史規律的思想 學界對恩格斯晚年關於唯物史觀的研究,多限於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的發掘和論述,而對恩格斯晚年關於自然與歷史、自然規律與歷史規律以及作為歷史主體的人學等方面的思想研究,相對說來是很少的。實際上,恩格斯晚年關於這方面的思想是相當豐富的。現僅就恩格斯關於自然與歷史、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思想作簡要的分析和說明。因為,其中閃耀著恩格斯關於生態學問題的思考和初步論述。前者在《自然辯證法》中有相對集中的論述,後者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第四章中有系統而深刻的論述。 (1)自然與歷史。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批評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的勞動觀,指出他們關於「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的論斷是片面的。恩格斯說:「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但是勞動的作用還遠不止於此。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41) 這裡一方面說明,勞動是自然與社會相關聯的基礎和決定性力量,又說明勞動創造了人和人的社會。恩格斯認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經歷了由「正在形成的人」到「完全形成的人」兩大階段。「隨著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現又增添了新的因素——社會。」(42)「正在形成的人」是指人的生物學方面,即人的自然屬性方面;「完全形成的人」是指社會的人,即人的社會屬性方面。這兩個方面是人類社會起源不可分離的兩個方面。這裡就深深蘊含著人要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好自然與社會互相發展的關係並使二者的關係置於合理性的限度內的思想。因此,恩格斯認為,首先,要認識到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來對待自然,而是屬於自然的一部分,要反對傳統的和基督教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其次,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界本身的規律去支配自然,否則會受到自然界的報復。他警示性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43) 因此,恩格斯告誡我們說:「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44) 這裡,實際上講明了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的問題,同時也深刻揭示了人類發展的生態需要問題。從人類的發展看,僅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生態需要。再次,調節和克服人與自然對立的根本途徑是實行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恩格斯指出:「要實行這種調節,僅僅有認識還是不夠的。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45) 只有建立起以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為目的生產方式,才能對人的物質生產進行調節和控制,既保證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又保證人類的直接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協調發展,從而保證人與自然的友好協調發展。恩格斯關於自然與社會、人與自然問題的論述,是對唯物史觀增添的新內容,也是當代科學發展觀的思想理論淵源。 (2)自然規律與歷史規律。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終結》中,在批評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和舊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過程中,對自然規律和歷史規律做出了十分詳盡的系統論述,他說:「社會發展史卻有一點是和自然發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全是沒有意識的、盲目的動力,這些動力彼此發生作用,而一般規律就表現在這些動力的相互作用中。在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中……都沒有任何事情是作為預期的自覺的目的發生的。相反,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他還進一步指出:「行動的目的是預期的,但是行動實際產生的結果並不是預期的……到了最後卻完全不是預期的結果。」(46) 這裡,我們作這樣冗長的引證,一方面是想請批評恩格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所謂種種不足的人看看恩格斯的原話和原意,請他們真正讀一下恩格斯的著作,不要盲從「時尚學術」。另一方面,我們想對此作點解釋。從恩格斯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自然規律與歷史規律的根本區別就在於:自然界運動的規律是在沒有人對自然界進行反作用的情況下完全由其本身自發地、盲目地表現出來,而社會歷史運動的規律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所以,它是完全自覺的、有意識的、有目的的。因此,自然規律在一定的相同條件下可以重新表現出來,使人們對它加深認識,把握和利用其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方面,限制其有害方面的破壞作用。而社會歷史運動規律具有十分的複雜性,在極其相同的條件下也不可能重複表現出來。因為,它是通過許多個體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而每個個體的人的需求都是各異的,因而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很難重新表現出來。 恩格斯不僅指出了自然規律和歷史規律的根本不同,而且也指出了自然規律和歷史規律的相同性和相關性。恩格斯說,「在歷史領域內造成了一種同沒有意識的自然界中占統治地位的狀況完全相似的狀況」(47),即客觀必然性。也就是說,自然規律和歷史規律一樣,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對此,恩格斯不僅以許多人的不同預期願望的意志合力論說明,而且還進一步從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關係上加以說明。由此可見,在歷史唯物主義「重構」、「重解」、「重釋」的聲浪中,說恩格斯只注意「經濟必然性」的「線性決定論」,忽視作為歷史主體的人的活動的實踐性,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重要內容,也是觀察和處理當代一切複雜問題的最科學的方法論。 注釋: ①②③④⑥⑦⑧(21)(2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58、77、58—59、178—179、295、499、544、502、501頁。 ⑤(11)(12)(13)(15)(1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3、597、600、601、601、602頁。 ⑨⑩(14)(23)(24)(4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17—18、28、143、691、532、592—593頁。 (1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95—496頁。 (18)(19)(25)(26)(27)(41)(42)(43)(44)(4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6—27、29、22、28、29—30、550、554、559—560、560、561頁。 (2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414—416頁。 (28)(29)(33)(34)(35)(37)(38)(39)(46)(4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15—16、16、55、70、97、78、84、95、301—302、302頁。 (30) [美]克拉德:《作為民族學家的卡爾?馬克思》,載《馬列主義研究資料》第1冊第197頁。 (31) [美]摩爾根:《古代社會》,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433頁。 (32)(3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5卷第354、374—375頁。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京)2010年6期
推薦閱讀:
※莫言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他是傑出寫實主義者
※詩號傳千年——唐代哪些傑出的詩人曾留下詩號?
※如何培養傑出男孩 - 快樂漢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平庸與傑出
※屈原--「中國傑出歷史人物紀念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