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在中國茶
對中國人來說,喝茶首先是日常生活,之後才是精神審美。「柴米油鹽醬醋茶」與「琴棋書畫詩酒茶」,並無明顯界線。
點擊以上封面圖
一鍵下單新刊「自由自在中國茶」
去江南追尋第一口春茶的間隙,我去看了趙梁編導的現代舞《幻茶迷經》。
舞的緣起是茶,而且是一次確鑿的考古發現——1981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寶塔倒塌,幾年後在地宮裡發掘出土了一套精美的唐代金銀茶器。同時出土的《物賬碑》記載,有「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兩」,是唐僖宗給法門寺的供養物。據考證,這套晚唐宮廷御用茶器約在公元8世紀中期陸羽著《茶經》80年之後製成,可作為《茶經》中所提及的24種茶具的物證,重現了大唐盛世從烘焙、研磨、過篩、貯藏到烹煮、飲用等制茶工序及飲茶茶道的全過程。
舞劇《幻茶迷經》劇照
《幻茶迷經》展開了一個《羅生門》式的故事:樵夫、高士、僧人,代表不同階層的三個角色與茶的驚魂幻化成的女子相遇,展現出不同的直覺反應,茶幻的形象也隨之變幻。樵夫輕浮,茶幻就高傲;高士矜持,茶幻便端莊;僧人克制,茶幻則妖媚。其實,茶幻就是人們內心慾望的真實反應,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茶幻。這故事不只是說茶,也是借茶來說眾生。而茶之所以成為這種包羅萬象、俯瞰眾生的象徵物,也是因為它覆蓋了不同地域和階層的人群,而不同的人也在茶中喝出了不同的味道,投射了不同的心境,甚至發展出一種關於審美的宗教——茶道。
茶是中國人的發明,中國幅員遼闊的地理環境也為茶文化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物質基礎。從古至今,不同地域孕育出不同種類的茶,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黑茶、白茶;主流的飲茶方式也不斷演變,從唐代的煎茶,宋代和元代的點茶,再到明代以來的泡茶;皇家、士大夫、老百姓、寺院也各自有一套喝茶方法,每一套都有自己的道理。尤其是最近這些年,物質逐漸豐裕的中國人開始重拾傳統文化與審美,對「茶道」的探求也越來越強烈。
四川峨嵋山,特有的海拔和氣候令其成為中國茶葉的重要產地, 高而有仙氣,美有了多樣性(張雷 攝)
自2009年起,《三聯生活周刊》開始每年推出一期有關茶的封面故事,探尋的路徑也經歷了類似的演變。從關注物質層面——去各大茶山尋找最好的綠茶、紅茶、烏龍茶,再到精神層面——去尋找「茶之道」,最初是到日本、台灣、韓國去找,著眼點是向外的。而當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想要向內看,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是:中國有沒有茶道?或者說,中國茶的的精神性如何承載?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形容茶是「清風明月的物質文化」,把中國飲茶傳統以及對茶的文化想像,作了一個界定。「說茶是清風明月,立刻讓人想到歐陽修說蘇州滄浪亭,『清風明月本無價』,不是沒有價值,而是如蘇東坡在《前赤壁賦》里說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茶頗似陽光、空氣和水,價值不能僅用金錢去衡量,喝茶也不只是單純的解渴行為,不只是物質性的,還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與精神美感。」
理想的飲茶空間,就如古畫中那樣山間茅屋,臨泉而坐,飲茶論道(張雷 攝)
將物質性的茶葉提升到精神性的飲茶之道,是從唐代陸羽著《茶經》開始的。《茶經》共三卷十章,詳細論述了茶的生產、加工、煎煮、飲用、器具以及相關的典故等,更重要的是,賦予了喝茶以文化與審美的意義。
鄭培凱指出,《茶經》里開創的茶道,一是審美的整體性與統一性,從茶碗開始,延伸到其他茶具、茶儀、飲茶環境。比如陸羽強調喝茶時青瓷比白瓷好,因為青瓷的釉色配合茶湯,讓飲茶者可以聯想到青山綠水,可以感受大自然的色澤,可以體會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是擇水與用火,講究「活水」與「活火」。蘇東坡貶謫到海南時寫過一首《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其中提到的「活水」與「活火」,就是陸羽提倡的。
位於西湖浴鵠灣西岸的「浮雲堂」,一面落地窗將水和橋景緻引進來(張雷 攝)
三是強調茶的本色。陸羽批評唐朝流行的主流喝法,在茶里亂加各種佐料,「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雖然老百姓喝茶加香料與果物的習俗一直沒斷過,但文人雅士都遵從「茶有本色,茶有真香」的道理,這也是中、日、韓茶道主流的審美意識。
四是《茶經》里說「茶之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明確提出「茶性儉」。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人把飲茶提升到道德倫理的精神領域,賦予茶以簡樸、清高、文雅、敬謹的品質,進入了「清風明月」的境界。鄭培凱認為,之後所有的茶道的演變,都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唐宋宮廷的茶宴,士大夫點茶鬥茶,或者是寺廟裡面的飲茶規儀,明清文人的茶會雅集,日本茶道的一期一會、茶禪一味,都一脈相承自陸羽的精神,只不過在不同時空中,衍生出不同的「茶道」而已。
交通茶館裡氣定神閑的老茶客(張雷 攝)
20世紀初,日本思想家岡倉天心在他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紹日本茶道的《茶書》中提出,游牧民族的入侵結束了宋朝文化的繁榮,風靡一時的飲茶文化即在中國戛然而止,反而在傳入地日本發揚光大,誕生了茶道。這似乎已經被接受為史實,但從文化意義上去深究,並不全然如此。
日本的種茶和飲茶,最早是唐宋時期的遣唐使從中國帶回的。特別是12世紀時,兩度入宋求法的榮西法師帶回了禪宗,也帶回新的茶種,飲茶在日本逐漸興盛,從寺院傳播到民間。到了16世紀中葉,千利休將草庵茶進一步庶民化,並且提出茶道四諦「和、敬、清、寂」,宣告了日本茶道的誕生。千利休之死,更使茶道成為審美主義的宗教,走向了超現實,如岡倉天心說:「茶已經由一種飲物變成一個理由,使我們能藉由它,去崇拜純粹與完美,是一個主客共同創造塵世至美的神聖儀式。」
文殊院香閣(張雷 攝)
究其本源,從中國寺院茶道中旁逸斜出的日本茶道,是精神敬修的一種儀式。某種意義上,日本茶道可以說是「無茶之道」,並不重茶湯本身。沏泡茶在17世紀中葉後才傳入日本,逐漸在日常生活中取代了抹茶,但抹茶仍然保留其茶中之茶的地位,一直沿用在茶道中,幾乎摒棄了味覺上的愉悅。再加上等級制度的影響,日本茶道格外重視禮法,在茶室建築、茶具、烹點技法、服飾、動作乃至應對語言等方面,無不規定得很細緻,甚至到了繁瑣的程度。
《茶書》譯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谷泉認為,不是每個時代都能產生像千利休那樣的大師,在沒有大師的時代,還想要保持住茶道的精神水準,就只有嚴格尊崇祖先定下的規矩了,但這也同時帶來了桎梏。1950年,柳宗悅就寫過一本關於茶道改革的書,提倡「民眾的茶」,反對戴著虛偽面具的僵硬做作。日本幾位文學大家也都對日本茶道的抱殘守缺提出了批評,包括一直在推崇日本「物哀」之美的川端康成,在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時直言,20世紀的日本茶道只是學學樣子,並沒有在心靈上通透地領悟。
成都雙流彭鎮觀音閣茶館(張雷 攝)
中日茶道體現著不同的民族性。岡倉天心說日本茶道:「本質上,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這一點與中國茶的觀念完全不同。谷泉認為,不同於日本茶道是完美的終結,中國人飲茶的方法是一種途徑。中國人總是在實踐天人合一的過程,並不落實到具體的點上——過程本身,就已經是一切的終結了。
誠然,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文化斷裂,但茶的物質基礎一直生生不息,而飲茶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在民間從未斷絕。自唐以來,中國人即稱「茶為食物,無異米鹽」。南宋的俗諺說:「早辰起來七般事,油鹽醬豉姜椒茶」。對中國人來說,喝茶喝茶,首先喝的是茶,是日常生活,之後才是精神性的審美價值。而且,茶事也往往不作為獨立的活動,而是生活之餘,觀山看水,賞花望月,參禪悟道,彈琴讀畫,皆有茶伴。
徽州人家的日常飲茶(蔡小川 攝)
中國人喝茶是隨著不同的時代精神而變的。煎茶,點茶,泡茶,分別代表著茶的古典派、浪漫派和自然派,也牽扯著唐、宋、明三個朝代的情感。明朝以來,散茶沖泡成為主流,保留了葉片的自然的形態、新鮮的香氣,可以說是最自然主義的飲茶法。而最大程度上保留茶葉真味和形美的綠茶,更成為文人的心頭好。明代特設江南六府,其中的士大夫均為閑職。他們對於茶葉的品評鑒賞、制茶泡茶的技巧、茶具的設計製作等,無不精益求精,將茶中逸趣推向了極致。而且由於這些文人雅士本身的素養,使得茶從「柴米油鹽醬醋茶」提升為「琴棋書畫詩酒茶」,變成一種生活品味的象徵,一種恬淡情調的組成部分。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地域背景,也讓中國茶文化呈現出不拘一格、自由自在的樣式。明代許次紓在《茶疏》里提到,當時蒙頂茶沒有了,到四川都喝不到。而明以後,很多唐代的茶開始重現,龍井、碧螺春、普洱,宋代的武夷茶也在明末重興了。如今,更是一個茶品類多元的時代,唐宋元明清的歷代名茶都出現了。這樣生生不息的多元茶境,正是滋養茶道的土壤。
徽州茶是中國茶的縮影,一碗茶湯里儘是人情與禮節。(蔡小川 攝)
尋找道法自然的中國茶道,是我們這次循著春茶從春分到穀雨的採摘期,去各地遍訪的意義。我們選取了三大綠茶產地,分別是以龍井著稱的杭州,以猴魁、黃山毛峰為代表的徽州,還有以蒙頂、黃芽、竹葉青等著稱的四川。這三地同時也在山水、人文和市井情境下孕育出豐厚的茶文化。我去杭州,像本地人一樣,去獅峰與梅塢問茶,汲虎跑水烹享,入天竺、靈隱寺體悟禪茶一味;葛維櫻去四川,感受茶館裡的市井與歡愉;楊璐去到徽州,體會徽州民間飲茶的人情與禮節。劉姝瀅則從專業角度,闡述了春茶是不是越早越好,以及中國人飲茶中的感性和理性。
在春天的早晨,一杯水被細芽嫩葉染綠了,茶葉在杯中浮浮沉沉,茶香清幽悠遠,彷彿是將春入魂的時刻。正如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所說,「茶,正如其象形著的那般,『人在草木間』,被自然包裹著,深深地沉醉。這是一種偉大的沉醉,我們在這種沉醉中完成真正東方的生活。」
(參考資料:《茶道的開始》,鄭培凱 著,海豚出版社;《茶書》,岡倉天心 著,谷泉 譯,新星出版社)
如果你還意猶未盡——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們請來封面大使周一圍與你聊一聊他在忙碌工作之餘,如何用茶留住了春天。
▲點擊上圖,聽一聽周一圍為你道來他與茶的故事。
周一圍的一番話是否感染了你?你愛喝什麼茶?茶給你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我們很想聽到你的聲音與故事。
推薦閱讀:
※我身邊不焦慮的人,做對了哪件事?
※罵香港人是狗拒絕道歉 孔慶東堅稱言論自由
※段德敏:自由主義思想家的帝國時刻
※七夕送什麼,不如送她一個自由
※「神秘學校歷險記」番外:你有選擇是否相信自由意志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