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規則,可以判斷出人品

插畫作者:插畫師EMILIANO PONZI

文/Peter

01

聽我朋友小林講過一個借錢的故事:他的一個朋友剛來上海不久,找了一份工作,把自己安頓好之後,發現沒什麼錢了,信用卡還在透資當中,在走投無路時找到了他。

小林出於認識他那麼多年,借了一萬給他。一年多後,小林面臨職業轉型,也缺錢用,於是打電話給那位朋友,談起自己需要用錢了,能不能把錢先還上。

這一年多,小林出於情面沒有向他朋友提借錢的事情,沒想到那朋友也從來沒提過,也沒有什麼音訊。這一次,那朋友帶著脾氣說:「你沒看到我也沒什麼錢嗎?我還住著合租房呢?過一陣吧。」

小林聽到這,心中無比生氣,感覺自己成了要債的人,又碰了一鼻子灰,頓時覺得這錢是要不回來了。後來,要了幾次,得到的都是這樣的回答,結果兩人吵了一架,從此兩人成路人,小林的錢再也沒要到。

02

「社交的本質」中把社交分為兩種,一種是共情社交,一種是功利社交。

  • 所謂的共情社交就是指為獲得情感聯結與情感體驗,或因共同的興趣而產生的社交行為。這種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換,只是為獲得情感與心理上的慰藉與共鳴。

  • 所謂功利社交,就是指為達成某一目的,或是從對方身上獲得某種利益而產生的社交行為。這種社交是帶功利性質的,只為了獲得信息、知識與物質等的交互傳遞。

  • 這兩種社交有根本區別,但我們總喜歡混為一談——認為「共情社交」的朋友為我做「功利社交」的事情,是理所當然的。

    我自己教英語和寫文章,就有朋友經常來找我,「你不是教英語的嗎?幫我翻譯點東西唄。」「你寫作很棒呀,幫我寫篇宣傳文案吧。」「你不是分享時間管理的嗎?幫我做做時間管理規劃哈。」

    以前我經常會幫他們,後來遇到很多人一次接一次要幫忙的,我就委婉拒絕了,有時就被罵「不夠朋友」「不講義氣」,還有人偷偷把我屏蔽了。

    這就是從共情朋友變為功利朋友了,很多人把這兩種社交給弄混掉,導致朋友間情誼破滅了。

    其實,我們可以有更好的方式,當從小長大的共情朋友提出功利訴求時,我們就應當以功利社交的方式去溝通,這樣對方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

    03

    很早之前看到有個在行的行家談約見貓叔的經歷,在見面前,貓叔通過各種方式來約見她,終於在貓叔的堅持下,最終見了面。

    貓叔除了請了吃飯,還在回去的時候,立馬在在行上給予幾百字的好評,又在微信上包了個大紅包。她感慨:怪不得那麼多的人喜歡貓叔。

    *作者:Peter,輕課英語講師,「愛心365慈善基金會」終身義工,愛心三六五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個人微信公眾號:qingclassdushu


    推薦閱讀:

    職場中,領導的人品如何,從喝酒就能看出來
    好人緣,是一點一滴鋪墊的;好人品,是一言一行映襯的!
    分手見人品,怎麼會這樣?

    TAG:規則 | 判斷 | 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