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辨證體系指導針灸臨床(上)
多辨證體系指導針灸臨床(上)
胡秋生 河北以嶺醫院康復中心
縱觀中醫藥學發展史,各個學科共同的理論基礎均是經絡理論,但隨著歷史的演變和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針灸學仍停留在以單一經絡辨證指導臨床的階段,甚至陷入了重腧穴輕辨證輕手法的不利局面。雖然,經絡辨證體系在診查和治療本經病與表裡經病時具有極大的便捷性和準確性,但隨著現代人群疾病的日益複雜化,經絡辨證體系在疾病的定位及傳變順序方面顯得力不從心。
筆者認為,中醫內科學所運用的八綱、氣血津液、臟腑、六經、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等,都是基於經絡理論發展起來的,並達到了非常完善的狀態;因此,在針灸臨床中借鑒和使用這些辨證論治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故筆者根據臨床經驗及各種文獻資料,以六經辨證、臟腑辨證、三焦辨證為重點談談不同辨證方法在針灸臨床過程中的運用,以達拋磚引玉之功。
六經辨證的運用
《傷寒論》中的六經辨證以陰陽為綱,即三陰三陽總統於六經,先論病發於陰或陽,再探究病位所在、病情所屬、病勢進退、預後轉歸。《傷寒論》中有大量運用針灸療法的記載,說明在張仲景時代,運用六經辨證體系指導針灸臨床已是成熟而被廣泛使用了的。
太陽病的針灸治療
太陽為寒水之經,太陽之脈上至風府,下達腰脊,具有統攝營衛,主一身之表的作用。外邪侵襲人體,太陽首當其衝,導致營衛不和,衛外失司,正邪交爭於表,表現為「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經證的本質在於風寒襲表,營衛不和。因此,針灸治療太陽經證的原則在於解表散郁,調和營衛。由於督脈總攝諸陽且維繫元陽,衛陽郁而化熱,故取穴時除太陽經穴外,尚需取督脈腧穴以清瀉鬱熱。主要取穴為大杼、風府、風門、申脈、後溪、百會、大椎,針以瀉法。
陽明病的針灸治療
陽明經之提綱證為「胃家實也」。燥氣是陽明之腑的基本生理特性,不足則為溏泄,太過則為結硬。陽明是陽氣最盛的階段,陽明經證是正氣與邪氣交爭最劇烈的極期階段,病變進入胃腑較深的層次,機體臟腑功能表現為亢進的狀態。表現為高熱,不惡寒,反惡熱,面赤,脈洪大等陽熱亢盛、邪熱瀰漫,以及腑氣不通導致的痞、滿、燥、實、堅的里實熱證。
根據陽明病證「滿」、「實」的特點,針灸治療當「除滿去實」,以清下二法為主治原則。單針不灸,施以瀉法,主要取穴為曲池、合谷、足三里、內庭、天樞、復溜、大椎、大腸俞等。
少陽病的針灸治療
少陽之腑性喜疏泄,其氣主樞。少陽病證已離太陽之表,尚未入陽明之里,居於表裡之間。外邪侵犯少陽,膽火上炎,樞機不運,膽汁上逆以致口苦,灼耗津液發為咽干,上擾清竅而為目眩,是為少陽提綱證「口苦,咽干,目眩也」。臨床表現為口苦,咽干,寒熱往來或寒熱錯雜,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欲嘔,頭暈目眩,心煩等。
少陽病證的治療核心在於「和解」二字,針灸治療當以「解表清里,和解少陽」為法。主要取穴為足臨泣、外關、大椎、風池、期門、太沖等。針灸治療刺激量不宜過大,切記注意「和解」之意。
太陰病的針灸治療
太陰者,濕為本氣。無濕氣則太陰之土無生化之能,而其濕化,有賴脾陽的運化與輸布。倘陽不勝陰,陽明燥化不及,則寒濕停聚,內困脾陽,導致太陰之提綱證「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病入三陰,以虛寒病變為主,太陰病是三陰病的開始階段,其特點為腹脹滿而又大便下利,但氣化未傷,津液猶能上承,針灸治療以「溫扶中陽,運化寒濕」為原則。主要取穴為中脘、神闕、天樞、脾俞、足三里、陰陵泉等,針以補法,兼行艾灸治療。
少陰病的針灸治療
少陰本熱而標陰,中見太陽寒氣之化。疾病發展至少陰階段,累及元陰元陽,真氣受損,機體抗病能力明顯減弱,以陽虛的寒化證為主,故其提綱證為「脈微細,但欲寐」,臨床表現為陽氣衰微,鼓動無力,陰血不足,脈道不充,則脈微細,心腎虛衰,陰寒內盛,正為邪困,出現似睡非睡,昏沉模糊之但欲寐。
針對少陰病證的針灸治療,根據其病理特點,採用扶陽與育陰二法兼治陰陽。少陰寒化則重灸,少陰熱化則清補,主要取穴為關元、氣海、神闕、腎俞、命門、太溪、神門、三陰交等。
厥陰病的針灸治療
厥陰既可受納陰氣,又能傳輸陽氣,厥陰病證是六經病證的最後階段,處在陰盡陽生的轉化時期,進退於陰陽之間,是以寒熱錯雜、陰陽對峙的證候表現為主要特點,具體表現為肝木內郁,肝陽化火,肝氣橫逆,挾相火上沖,灼傷津液,火熱聚於上,虛寒凝於下。厥陰病證的臨床表現多而複雜,其提綱證中涵蓋了數種臨床表現——「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病證錯綜複雜,針灸治療亦當審時度勢,以疏調氣血、瀉熱降逆、柔肝和胃為原則,隨症治之。主要取穴為太沖、合谷、內關、大陵、巨闕、足三里、中脘等。
針灸療法的核心在於調氣調血,而氣血是人體一身陰陽的核心,六經辨證體系重點研究的是人體陰陽在疾病變化過程中的消長規律,施以針灸調整人體氣血是最為迅捷之法。根據不同階段選取不同腧穴,或針、或灸、或刺血,掌握了提綱證的針灸治法,就可知常達變;對於各經病證的各種兼證可選取相應配穴和適宜針灸治法予以治之。
臟腑辨證的運用
勿庸置疑,經絡理論是中醫內科學和針灸學的基礎,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則是通過與之絡屬的臟腑器官的表現表達出來的。因此,當人體發生病理變化時,僅僅關注人體經絡的「動」顯然是不夠的,必須同時關注所「動」經絡絡屬的臟腑的各種變化,並作為立法、處方的依據才是客觀而全面的。
另外,錯綜複雜的疾病的各種臨床表現往往不局限於一條經脈的「所主病」及「是動則病」,往往涉及多條經脈、多個臟腑,可為全面的臟腑辨證提供補充並深化經絡辨證體系。
臟腑辨證能夠更好地指導循經取穴。這一針灸治療思路的基礎在於臟腑、經絡、腧穴緊密相關的理論。在某一臟腑病變時,取與之隸屬的經脈上的腧穴進行治療。如脅痛(膽囊炎),取膽經的經穴;哮喘屬肺的病變,取肺經經穴等。
臟腑辨證能夠更加豐富針灸治療的內涵。針灸作為一種無實質藥物進入體內的治療方法,過去將其效應機理歸結為對經氣的調整,但事實上,僅就腧穴的特殊性而言,這種說法就過於將針灸作用簡單化了。
在臨床過程中,針灸取穴雖然基本都遵循局部(鄰近)與循經遠端取穴相結合的原則,但具體選擇什麼穴位,都體現了臟腑辨證的理論內容。
首先是特定穴的選用,如:治療五臟病時,多取相應經脈的原穴,同時配合俞募配穴;治療六腑病時多取募穴和下合穴;而臟腑兼證或表裡經同病時,取絡穴或原絡配穴。
另外,在治療某些與臟腑相關的組織器官病變時,依據臟腑辨證進行配穴,如治療胃火牙痛,取內庭清瀉胃火;治療陰虛陽亢型眩暈(高血壓)時,補太溪以滋腎水、瀉太沖以平肝木。
臟腑辨證能夠指導針灸補虛瀉實。經脈「所主病」、「是動則病」中的內容未能明確體現人體經脈及臟腑的虛實變化;因此,通過臟腑辨證辨清臟腑虛實之後,再結合腧穴的特定屬性(背俞穴偏補,十二井穴偏瀉)決定補瀉方法,能夠更好地發揮針灸的臨床療效。
此外,對於具體的選穴、配穴也具有指導意義,如:利用五輸穴五行屬性(陰井木,陽井金)進行本經補瀉、異經補瀉,從而實現「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治療原則和效果。
推薦閱讀:
※針灸操作如何得氣與導氣
※誰可以提供針灸的穴位歌訣.有的謝謝了 - 已解決 - 搜搜問問
※針灸在國外竟成「貴族醫療」,一般平民扎不起呀!
※針灸歌訣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