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誰知我心?——王陽明(四十八·附錄)

(三)

友:王陽明讓我們找到「真我」,而「我執」就是執著於肉身這個「假我」,請教:一、我為什麼會執著於這個肉身?二、你說「我執」意味著煩惱,那麼,它是如何帶來煩惱的呢?

我:一、關於「我執」的產生是從出生開始的,你可以參考一下佛教的「十二因緣」,釋迦摩尼說的很明白。另外,了解一下佛教的「八識」和「四諦」。

二、「我執」就是執著於這個肉身是我,肉身這個「假我」是有慾望的,要吃要喝要玩要長壽。有了慾望就想實現,實現不了就煩惱痛苦了,這就是「我執」帶來煩惱的原因。

友:放下「我執」就不煩惱了嗎?

我:是的,放下「我執」意味著你的心靈覺醒了,知道這個貪婪的肉體不是自己。既然不是自己,你就不會聽從肉體的慾望,你就會像所有聖人一樣,只是保證它活著,對於它的過分慾望,你是不予理睬的。

放下「我執」意味著你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即王陽明說的「真我」。「真我」是無影無形的,既然無影無形就與物質世界無關,「真我」無欲無求,無欲無求就意味著無憂無慮和自由自在,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本身就是快樂。所以王陽明說快樂是「真我」的屬性,是本體之樂。

友:如何衡量一個人是否存在「我執」?

我:朱熹的標準就是看他是否有人慾,你追求超過肉身生存需要的東西就是人慾,這表明你把肉身當成了自己,這就是我執。反之,如果你只是在保證肉身的存活,而不搭理它過分的慾望。你能夠與肉身對話,這說明你已經把自己抽身出來,擺脫了我執,從而進入了一種本體的生活,這樣,你就融入了大道,獲得了究竟的快樂。

友:顏回身處陋巷,吃穿像個乞丐,他的肉體必然會向顏回提出要吃好的穿好的,要虛榮要面子的要求,而顏回卻不搭理它。您認為顏回心裡是怎麼處理的呢?

我:顏回是覺悟之人,不存在什麼處理的問題,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但他一定經歷過和肉體對話的過程。他會對居住的肉體說:肉體啊,我住在你身上,實現了我在物質世界的存在,以便我修鍊純潔自我。這一點我謝謝你。但是,雖然保證你活著是天理,也是我的天職,但我沒有責任滿足你的過分要求,所以你不能有太多的慾望。除了養活你,我本身一分錢也不需要,我沒有多餘的時間為你的過分的慾望和虛榮去賺錢,你好自為之,不要干擾我的清修。

友:哈哈,你真能想像。

我:不是想像,事情本來如此,我就這樣和身體談過,不過,我離顏回的境界還差得很遠。我是很縱容肉體的,有酒就喝,有肉就吃,有煙就抽,有茶就喝。當然,我從不刻意追求,而是隨遇而安。在「我執」問題上,我的體會是,稍不覺照,我執就來,肉身就做主了,修行難啊!

友:知足常樂與本體之樂是一回事嗎?

我:不一樣,知足有刻意的成分,不是覺悟之人的自然而然;常樂是一種安貧樂道的快樂,是一種心態的調整,調整的本身也是刻意,不是發自內心的本體之樂。當然,能做到知足常樂也是不容易的,它是俗人中的高境界。一個覺悟的人是不存在滿足不滿足,常樂不常樂的,因為快樂是「真我」的屬性,它是隨時隨地伴隨的。參考一下我寫的公眾號文章《莊子與陶淵明——一樣的悠閑自由,不一樣的心靈境界》一文。

友:知道了。謝謝您。

(四)

友:我學王陽明,在於學其天理即良知,在於修習誠意正心,去惡存善,並學以致用之道。我認為學問不是玄而又玄,價值在於跟隨心體,在事上磨練,最終實現有形價值。傳習錄,更在於習,即踐行。在於經世致用。心即理,轉化為行動,並生萬物,我認為這本身就是道。沒有玄虛。

我:你說的不是王陽明,有點類似於朱熹的思想,也有點宋明理學之後的庸儒見解。王陽明是從來不談什麼行動、學以致用、以及經世致用等問題,「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哪來的行動?根本沒有什麼世,哪來的經世致用呢?看來你已經被當今社會存在的功利主義和無知的學者亂解王陽明的嚴重誤導。

你對陽明學的誤解有以下幾點:

1、天理、良知是無法通過學習而獲得的。

它屬於「不學而知」的東西,不是知識。它原本就在每個人的心裡,原本自足,無需外求,在靜靜地修心,找到它便是。

2、王陽明沒有什麼有形價值觀念。

王陽明不談什麼打仗做官之類是因為「心外無物」,本來就沒有有形,何來有形價值?說到有形恰恰就是王陽明極力要滅掉的人慾。有形是什麼,不就是這個一天到晚要享受的肉體,執著的大腦,還有就是滾滾紅塵中的名利地位嗎?這都是人慾。

如果傳習錄的目的在於經世致用,王陽明就一文不值了,更不可能流傳至今。經世致用帶有濃烈的俗世氣息,而世俗中的聰明能幹之人都是「成器」之人,他們不知良知為何物,都是不通大道之人。孔子和王陽明都崇尚「君子不器」,「成器」和「經世致用」都是俗世追求,這個追求本身就是虛妄不實的。

3、沒有單獨的踐行。

陽明說:「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行就是知。「知行合一」的「行」不是踐行,更不是什麼行動,而是「心行」。

4、沒有什麼轉化為行動。

王陽明說:「心之本體,原自不動。」,本體就是「真我」,哪來的變化和轉化?真我無影無形,哪來的什麼行動?心的用才會體現出所謂的善惡差別。

5、心的本體無善惡。

王陽明有時把知行、善惡分開來談,只是針對愚昧的人的一種方便說法,心的本體無善惡。善惡、對錯、好壞等等都是人類自己發明的辭彙,然後把他們強加於客觀事物上。所以脫離了本質和真相。比如,美國按照馬基雅維利理論,理直氣壯地到處收拾別的國家,並且認為自己是正義的,是善的。別的國家卻認為他們是惡的,到底是善是惡呢?

6、事上磨練就是心上磨練。

陽明說:「心外無事」,哪裡有什麼事?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天地鬼神都是良知創造的,「沖漠無朕者,『一』之父」。沖漠無朕就是寂靜玄妙,良知又稱為「太虛」,」太虛「如何表達?如果是實實在在的,還用王陽明來啰嗦?所以,事上磨練就是心上磨練,心外沒有什麼事。

總之,既不要受這個物慾社會的宣傳影響,也不要被無知的學者誤導。更不要由著自己的慾望去理解。不要把王陽明的學問簡單化、功利化、世俗化。王陽明的學問不是那麼簡單的。

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膚淺的感覺來判斷聖賢的思想。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多次批判了易中天的荒謬觀點,他說老子就一個字,假!是偽君子,裝,裝孫子,是陰謀家,你接受了這個說法再去宣傳就變成以訛傳訛了,結果就是誤人子弟,貽笑大方。還有,他對儒家的追求也是稀里糊塗的,談什麼說仁義道德,這顯然是一種無知。今天,我碰巧看到了他談教育的文章,改變了說法,他說快樂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一簞食一瓢飲等等,這樣就對了。可見這些曲解經典的人也在反思進步之中。據說很多在電視上口若懸河的學者開始潛心做學問了,這就對了。整天到處招搖,穿梭於燈紅酒綠之中能搞出什麼名堂?

友:感謝開示,等我慢慢領悟吧,不急。我還是認為年青人要奮鬥。提升創造力。商業逐利,經濟驅動,生產力發展。最終才能強國安民。畢竟人只是生物,須適應生態。商業文明的發展是社會文明的映照,民眾素質不提高,是無法實現無為而治的。任何事情都是兩面的,社會生態的一部分。萬事有度,分寸握好,功利也有益處。王守仁也做官也打仗,若無事功,未立言,以致明傳,怕幾百年後我們也無幸讀傳習錄了。老師您是大悟之人,然芸芸眾生多在於為生活奔波,吃飯問題總是第一大問題。

我:你看,你說說又說出問題來了。

1、你說的王陽明的打仗,商業社會的進步,有沒有飯吃、強國安民、經濟、生產力發展等等都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都是天命的安排,都是形而下的必然,沒有什麼值得討論的。不要糾纏於什麼經濟研究,經濟發展,凱恩斯、哈耶克或馬克思的理論有什麼用?中國今天經濟騰飛是經濟學家的研究帶來的成果嗎?顯然不是,還不是摸著石頭過河,稀里糊塗帶來的!經濟上去了,人卻變成了金錢動物,幸福指數反而下降了,這是好事嗎?

2、你提到的年輕人奮鬥問題,刻意的奮鬥是一種因貪婪而帶來的「妄為」,既違背王陽明的「心如如不動」、老子「無為自然」,也違背了佛家的「餓了吃飯,困了睡覺」,事來應事的智慧。哪個聖人讓我們勵志奮鬥競爭,改變命運了?這些都妄念。《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讓我們追求真理,知天命。因為《易經》本身就是算命的書,你能改變命運,《易經》豈不變成了垃圾?

3、人不是生物,人是寄住在生物體內的靈魂或稱之為心靈。

4、創造力是無中生有,天不眷顧你,不啟示你,你怎麼會空穴來風?

5、王陽明的立功、立言只是他肉體的使命,與真正的他無關。所以他不談什麼打仗、事功、做官等等,他關注的是事物的本質,那是無影無形的東西,是形而上的,這就是王陽明心學最深處的本質。

6、《傳習錄》流傳至今與王陽明的做官打仗立功無關,《易經》、《黃帝內經》、《鬼谷子》是誰寫的?不知道。不是也流傳至今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今天我們還要讀王陽明
王陽明: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范仲淹、王陽明、曾國藩家訓中驚人一致的家族興衰之密
簡單了解一下明朝的儒學大家王陽明的心學思想

TAG:王陽明 | 附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