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El condor pasa 雄鷹在飛》秘魯民族音樂
享譽世界的秘魯名歌《雄鷹在飛》又名《老鷹之歌》,以其悠遠、神秘的旋律和古樸、獨特的安第斯山區民族樂器編曲,令無數人對南美印第安文化心馳神往。1913年由作曲家達尼埃爾·阿洛米亞·羅布萊斯(DanieL alomia robles)創作,秘魯政府將這首名曲宣布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980年,它在德國多特蒙德歐洲音樂節上被評為「世界上最美的歌曲」。
秘魯學者認為,《雄鷹在飛》中濃郁安第斯民族特色的音樂和奔放不羈的歌詞使它具有了喚醒秘魯民族認同感、反抗殖民主義的政治意義。長久以來,秘魯民族主義者都認為,秘魯不是屬於白人和外國人的,而是屬於安第斯山東麓的印第安人的。
音樂背景:
《El condor pasa》(雄鷹在飛)是一首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南美秘魯一帶的印地安民歌。El Condor Pasa的原版據傳是基於秘魯自由戰士Tupac Amaro的故事。1780年,他在領導一場反抗西班牙人的起義中被害,死後變成一隻雄鷹,永遠翱翔於安第斯山上。秘魯人民暨此體現對自由的追求不息,而歌名的直譯就是"雄鷹在飛"。《老鷹之歌》原本是同名說唱劇的結尾部分,由3段組成,分別是一段亞拉維情歌(一種悲傷的印加古曲)、一段帕薩卡耶舞曲(一種歡快的街頭節日舞曲)和一段秘魯瓜伊紐舞曲(一種優雅的集體舞)。
《老鷹之歌》真正在世界範圍內家喻戶曉,要歸功於美國民謠歌手保羅·西蒙。1965年,他和搭檔阿特·加芬克爾在巴黎一家劇院演出時,遇上了秘魯的「印加人(Los Incas)」樂隊。西蒙被樂隊的安第斯音樂風格和阿洛米亞·羅布萊斯的作品深深吸引,於是,他在第二年邀請「印加人」樂隊錄製了《老鷹之歌》的器樂部分,並為它填上了英語歌詞,改名為《老鷹之歌(如果我能夠)》,收錄在他的著名專輯《Old Friends Live On Stage》中。由西蒙和加芬克爾合唱的這首歌曲一躍成為世界流行音樂排行榜上的熱門金曲。《老鷹之歌》由此傳遍世界,成為歐美國家介紹安第斯音樂的標牌樂曲。
音樂欣賞: 這是一首具有濃厚的拉丁美洲鄉間音樂的歌曲,在六十年代非常出名。歌中先用了三對物體作比較:麻雀與蝸牛、鐵鎚與鐵釘、森林與街道,作者選擇了每一對的前者。相比之下,它們享有更大的自由。歌中還有另一對比較物,即天鵝與人。天鵝高飛於空,自由自在;而人被束縛在土地上,唱出最悲哀的歌聲。但最後一段很有現實感,作者希望能腳踏實地,所以,作者希望獲得的是實實在在、不脫離實際的自由,這樣,理想與現實既可達到完美的統一。
歌曲寧靜,深邃,高遠。 讓人心境明澈,是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歌詞:
I"d rather be a sparrow than a snail 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d, hm-m
I"d rather be a hammer than a nailYes I would, if I only could, I surely would, hm-mAway, I"d rather sail awayLike a swan that"s here and gone A man gets tied up to the groundHe gives the world its saddest soundIt"s saddest soundI"d rather be a forest than a street 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dI"d rather feel the earth beneath my feet Yes I would, if I only could, I surely wou
推薦閱讀:
※抗戰精神築牢民族新的長城
※蘇力:讓我的失敗為這個民族的成功奠基
※獨樹一幟的漢字
※回族為什麼不吃豬肉?
※有關民族國家與國家民族的閱讀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