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淺談
06-09
《古詩十九首》淺談要談《古詩十九首》,首先應簡單談一談五言詩。《古詩十九首》全是五言詩。五言詩是如何產生的?它的產生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何意義?而最終經過怎樣的發展才產生了《古詩十九首》這樣的巔峰之作呢?一、五言詩的興起與發展1、五言詩的起源五言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他詩歌形式一樣,都是從民間產生的。五言詩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寫作,經過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遠在四言詩盛行的時代,五言詩即已萌芽。例如《詩經》中的《行露》、《北山》等篇已有半章或全章都是五言形式,但這不過是四言詩中偶然雜有一些無言詩句而已,當然不能算五言詩。到了春秋末期,楚國民歌出現了《孺子歌》那樣的形式,(《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更晚又出現秦始皇時的《長城歌》的形式,雖然都是連句用韻,韻密而調促,而前者還帶有語助詞,但已經是獨立成篇的五言詩雛形。及至西漢,五言的歌謠諺語越來越多,其中如成帝時童謠:「邪徑敗良田,讒口害善人,桂樹華不實,黃雀巢其顛。故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漢書》?五行志》)這種隔句用韻的形式,音節比較舒緩協調,是五言歌謠形式的進一步發展。自漢武帝以後,這種形式的五言歌謠,大量地被采入樂府,成為樂府歌辭。它們有不少的新穎故事,相當成熟的藝術技巧,逐漸吸引文人們的注意和愛好。他們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試行模仿起來,於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詩。這便是五言詩的起源。新的形式是適應於新的內容的。漢初的四言詩本是繼承《詩經》三百篇的形式,後來四言詩不能表達日益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作者才不得不突破舊形式,採用民歌的新形式來代替它。所以東漢初年便出現了文人創作的五言詩。東漢末年,由於社會的大動蕩,一些接近民間的文士憂生念亂,愈來愈感覺四言詩的舊形式不能適應,文人創作的五言詩就產生,而且藝術技巧日益成熟。鍾嶸在《詩品序》里說過,四言詩「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因為它「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具體地說,五言句所包含的詞和音節可以比四言句多,運用起來伸縮性也較大,所以在表達上確實更靈活更方便些。明白這一點,不僅可以了解五言詩所以興起的原因,也可以了解五言形式為作家所樂用和五言詩為什麼發達的原因。2、東漢文人的五言詩文人的五言詩是東漢才有的,相傳為西漢枚乘、李陵、蘇武等人的五言詩都不可信,這只是前人的傳聞。《玉台新詠》把《文選》所載《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等八首和另一首古詩「蘭若生春陽」題為枚乘所作,是沒有根據的。所以鍾嶸說:「自王、揚、枚、馬之徒,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詩品序》)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從五言詩發展的趨勢看來,枚乘的時代不可能出現這樣優美的文人五言詩。《文選》又載蘇武詩四首,李陵《與蘇武詩》三首,其中抒寫朋友夫妻離別之情,行役戰場之苦,與蘇李贈別的事無關;詩中所寫「江漢」 、「河梁」 、「山海」 、「中州」等語,更與蘇李二人當日的情事和行蹤不合。顯然是後人假託的,或者是眾多的無名氏古詩的一部分,被訛傳為蘇李的作品。至於其他諸書所載的蘇李詩,那就更不必說了。古樂府《白頭吟》的「皚如山上雪」一首,或又以為卓文君作,也是不可靠的。所以劉勰說:「成帝品錄,三百餘篇,朝章國采,亦云周備。而辭人遺翰莫見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好見疑於後代也。」(《文心雕龍?明詩》)可見齊梁時人已經不相信西漢時有文人五言詩了。由於漢代樂府民歌中大量成熟的五言詩的出現,以及五言詩表現力強、藝術造詣高等方面的原因,五言詩在東漢以後引起了文人的注意,文人開始模仿樂府詩歌,並開始創作五言詩。漢代的文人五言詩,按流傳的作者來分,可分為有主名文人五言詩和無主名文人五言詩兩大類。現存有主名的東漢文人五言詩,數量雖然不多,但大體上可以看出文人五言詩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從文獻記載看,東漢時代的早期作家班固寫的一首《詠史》詩,內容是詠緹縈救父,漢文帝除肉刑的事,可能是他被逮洛陽獄中所作。現在人們一般認為這就是中國文人五言詩的最早作品。雖「有感嘆之詞」,但「質木無文」( 鍾嶸《詩品?總論》),缺乏形象性。這說明文人初學五言新體詩,技巧還很不熟練。其後張衡所作《同聲歌》,用新婚女子自述語氣,可能有所寄託。這首詩感情真摯,詞采綺麗,表達技巧已有一定的進步。如「思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願為羅衾幬,在上衛風霜」數句,頗有樂府民歌情調,後來陶淵明《閑情賦》中「願在衣而為領」一段,便是受了它的啟發。東漢末,桓、靈之際,五言詩作者有秦嘉、蔡邕、酈炎、趙壹、辛延年、宋子侯等。秦嘉既作《述昏》等四言詩,又作《留郡贈婦詩》三首五言詩,說明詩人已不滿於四言的舊形式,而在試探五言新體詩的創作。《贈婦詩》敘述作者奉役離家,不得與其妻面別的惆悵情緒,如云:「長夜不能眠,伏枕獨輾轉。憂來如尋環,匪席不可卷。」又云:「河廣無舟梁,道近隔丘陸。臨陸懷惆悵,中駕正躑躅。浮雲起高山,悲風激深谷。良馬不回鞍,輕車不轉轂。」以整齊排偶的語言,寫真摯深厚的感情,樸素自然中表明了文人學習五言詩的技巧已漸趨熟練。蔡邕的《翠鳥》以鳥自比,反映了作者遭遇迫害,幸脫世網的心情。酈炎的《見志詩》二首表示作者不信宿命的思想、超邁絕塵的雄心壯志和賢才被抑不用的感慨。特別是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篇末二詩,揭露東漢末年政治社會的黑暗,充滿憤激情緒,其第一首有云:「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使人聯想到李白的詩句:「萬言不值一杯水!」正是封建文人生不逢時的共同命運。東漢的文人五言詩之所以日趨成熟,是和學習樂府民歌分不開的。上述幾首詩,無論語言風格、比興手法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樂府民歌的影響。但其影響最顯著、藝術成就最出色的則為辛延年的《羽林郎》和宋子侯的《董嬌嬈》二篇。前者寫胡姬的抗拒豪強,後者假設桃李和採桑女子互相問答,感嘆盛年一去,即遭捐棄的不幸命運。風格逼近樂府民歌。不但表現技巧純熟,而且深得樂府民歌的精神。辛延年、宋子侯,生平不可考,可能是熟悉樂府民歌的下層文人。《羽林郎》是樂府中的「雜曲歌辭」。它反映漢末官僚貴族、豪強惡霸對人民橫加欺壓的不法行為,歌頌了我國古代婦女「人生有新故,貴賤不相逾」的傳統美德,故事情節、描寫手段都頗與《陌上桑》相似。詩中極力描寫胡姬服飾的豪華,有模擬《陌上桑》跡象。胡姬拒絕金吾子的調戲和引誘,顯示了她的堅貞不屈的品格,這也和羅敷一樣,都是民間女性中的光輝形象。詩中的故事、對話、結構和誇張的描寫手法都具有樂府民歌的特色。無主名的文人五言詩主要有冒為蘇武、李陵唱和的「蘇李詩」和被收在《昭明文選》中的《古詩十九首》,此外,東漢末年還有數量不少的無名氏「古詩」,其中《古詩十九首》代表了那時文人五言詩的最高藝術成就,也標誌著東漢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新階段,並為後世留下了一筆無法估量的藝術財富。二、《古詩十九首》歷代文史學家,都給予《古詩十九首》很高的評價,稱它為「一字千金」 、「五言之冠冕」,或更推之為「風余詩母」,視作《詩經》以後影響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重要的作品,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詩十九首》,最早著錄於蕭統編纂的《文選》,本來只是該書匯錄多篇詩歌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但很早就脫離母體而獨立,成為專題研究的對象,而《古詩十九首》也就變為一個專有名詞,特指稱一組「十九首」的五言古詩。這些《古詩》大多數是文人模仿樂府民歌而作,其中有許多是入樂的歌辭。現存的漢代詩歌,「古詩」和「樂府」往往很難加以劃分,就以《古詩十九首》為例,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把其中的「驅車上東門」和「冉冉孤生竹」列入「雜曲歌辭」;朱乾的《樂府正義》更乾脆地說:「《古詩十九首》,古樂府也。」1、《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關於《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歷來有許多推測。梁朝的蕭統已經弄不清《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故著錄在《文選》里,僅稱為「古詩」,歸入「雜詩說」,而在齊、梁時代曾有一些傳聞臆測之詞。《文心雕龍?明詩》:「古詩佳麗,或稱枚叔。其《孤竹》一篇,則傅毅之詞。」《詩品》上:「《去者日已疏》四十五首,… …舊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或謂枚乘、傅毅,故不可靠;即曹植、王粲也是揣度之詞。因為從詩歌發展上看,不但枚乘,即與班固同時,才名又相伯仲的傅毅也不可能對五言詩取得這樣的成就。至漢末建安中,洛陽被董卓焚毀,早已化為灰燼。曹植《送應氏》詩就描寫過它的蕭條景象。(「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而《十九首》的詩人眼中的洛陽還是兩宮雙闕、王侯第宅尚巍然無恙,冠帶往來游宴如故。(見《青青陵上柏》、《驅車上東門》)何況洛陽未遭破壞之前,王粲尚幼,曹植並未出世。除此之外,《世說新語?文學篇》記載王恭稱「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見「回車駕言邁」)為《古詩》佳句。王恭是晉代人,如果此詩屬曹、王之作,他不該不知道而稱其為「古詩」。再者,曹植的詩受到《古詩》的一些影響,如《怨詩行》、《浮萍篇》、《遊仙》和《門有萬里客行》等篇都有用《古詩》或仿《古詩》詞句的地方。顯然《古詩》應在曹、王之前。後人又有據「明月皎夜光」的「玉衡指孟冬」一句斷定這首詩為漢武帝太初改歷以前的作品。(《文選》李善注謂,太初以前,仍用秦歷,以建亥月(夏曆十月,即孟冬)為歲首,故詩寫秋景而仍說孟冬。)其實這是誤解。這裡的孟冬不是指季節月份,而是斗星所指的時刻,不能作為西漢時已有五言詩之證。討論《十九首》作者問題的大不乏人,但他們說來說去,總離不了枚乘、傅毅、張衡、蔡邕、曹植、王粲諸人,同時也沒有拿出確實證據來支持他們的理論。所以,近代學者大都同意沈德潛《古詩源》的意見:「《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這批古詩雖不是一人所作,但風格內容大體相同。其產生的時代,先後距離必不甚遠。再從文人五言詩的興起和發展以及有關歷史事實綜合考察,估計《古詩十九首》的時代大概不出於東漢後期數十年之間,即至早當在順帝末年,至晚亦在獻帝以前(約公元140-190年)。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建安時代,緊相銜接,現存的建安詩和《古詩》相似的也不少,《古詩》中雜有少數建安時代的作品也並非絕對不可能。《古詩》中既然有許多曾經入樂的歌辭,它們在傳唱中也許屢經潤飾。鄭振鐸先生懷疑《十九首》到建安曹、王之時才潤飾到如此完好,這也是可能的。2、《古詩十九首》的思想內容《古詩十九首》的作者既非一人,所以它們反映的思想內容是很複雜的。大體說來,其中有寫熱中仕宦的,如「今日良宴會」 、「西北有高樓」 、「回車駕言邁」三首。有寫遊子思婦的,如「去者日以疏」 、「明月何皎皎」及「行行重行行」 、「青青河畔草」 、「冉冉孤生竹」 、「凜凜歲雲暮」 、「孟冬寒氣至」 、「客從遠方來」八首。有寫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如「青青陵上柏」 、「東城高且長」 、「驅車上東門」 、「生年不滿百」四首。有寫朋友交情的涼薄的,如「明月皎夜光」一首。此外還有主題不明確的,如「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樹」二首,可能是指夫婦,也可能別有寄託。「迢迢牽牛星」一首,表面上是詠物的詩,實際上也是借牛女雙星比男女離別之情。這是由於東漢末年政治黑暗,外戚宦官交相執政,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文人不僅得不到重用,而且隨時可能罹禍,因此對現實不敢發表自己的真實看法,作品內容總是閃爍其詞,或是避重就輕,因而其真實內容較難猜測。《古詩十九首》的思想感情雖然複雜,但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對人生易逝、節序如流的感傷,大有汲及皇皇如恐不及的憂慮。如「今日良宴會」云:「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飈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回車駕言邁」云:「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青青陵上柏」云:「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生年不滿百」云:「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所有這些,都是失意士人正當社會大動亂的前夕,對於現實生活和內心要求的矛盾、苦悶的反映。《古詩十九首》的作者通過閨人怨別、遊子懷鄉、遊宦無成、追求享樂等等內容的描寫,表現了濃厚的感傷情緒。他們和樂府民歌的作者不同,大都是屬於中小地主階級的文人,為了尋求出路,不得不遠離鄉里,奔走權門,或游京師,或謁州郡,以博一官半職。這些人就是詩中所謂「遊子」和「盪子」。他們長期出外,家屬不能同往,彼此之間就不能沒有傷離怨別的情緒。這對思婦來說,就會有「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盪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的嘆息;對遊子自己來說,就會發生「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和「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的感慨。前面提到秦嘉的《留郡贈婦詩》,正好說明這種情況。徐幹《中論?譴交》篇敘述漢末遊宦風氣之盛以及公卿大夫、州牧郡守,下及小司,莫不以接待賓客為務,「冠蓋填門,儒服塞道,飢不暇餐,倦不獲已」,「送往迎來,亭傳常滿」。於是士人「乃離其父兄,去其邑里」,「竊選舉,盜榮寵者,不可勝數」,「桓靈之世,其甚者也」。最後他對這一社會病態提出批評道:「且夫交遊者出也,或身歿於他邦,或長幼而不歸,父母懷煢獨之思,思人抱東山之哀,親戚隔絕,閨門分離。無罪無辜,而亡命是效。… …非仁人之情也。」由此可見,那時候為什麼「遊子」 、「盪子」會這樣多;《古詩十九首》中所流露的遊子思婦的傷感,正是東漢末年政治社會的真實的反映;其中濃厚的消極情緒更是封建統治階級走向沒落時期的反映。至於那些「遊子」和「盪子」或出身於太學,或起家於徵辟,大都是有較好的文學素養之士。他們的遭際是不同的,其中有遇時得意的,有不遇時不得意的,失意的人羨慕得意的人。當他們遊宦四方,想著策高足,據要津,卻得不到幫助時,就不免憤憤不平地感嘆:「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迹。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失意者的牢騷就是這樣來的。試看那時陳重、雷義互相推薦的友誼被人稱為比膠漆還堅固,就可以了解詩人的心情了。他們既然落拓失意,自然容易感到寂寞、苦悶,所以一當聽到動人的「慷慨有餘哀」的清商曲調隨風傳出樓外時,不禁觸物興感,自然而然地沉吟:「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而由此出發的消極情緒也會油然而生,於是「人生非金石」 、「人生忽如寄」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等等想法都來了。加以東漢末年已是大亂將臨的時候,到處農民起義,嚴重地威脅著剝削階級的每一個人。在次危機四伏、朝不保夕的環境中,那些感到人生短促、沒有出路的遊子,眼前看到京洛等地的繁華,又不禁發生一連串的縱情享樂思想:「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甚至秉燭夜遊的想法也都一齊來了。總括來說,《十九首》不論正面提出,還是托物寄意,都明顯地繪寫當日社會的狀況——生離死別、男女怨思、友情淺薄、乘時竊位,刻畫時人的心態——慨嘆人生短促、縱情及時行樂、祈望服食成仙、追求傳世榮名、逃避社會現實。這就是《古詩十九首》的全部思想內容,也就是東漢末年現實生活的一個側面鏡頭。它們的思想情趣雖不高,卻也有一定的歷史認識意義。沈德潛《說詩晬語》說:「《古詩十九首》大率逐臣棄婦、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他的見解是對的。可惜歷代不少箋注家多以君臣關係、諷諭美刺、比興寄託來解說《十九首》,陷入穿鑿附會、繁瑣援引、蕪雜寡要的毛病。陳祚明《采菽堂詩話》說:「《十九首》所以成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呼?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人情於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則人人本自有詩,但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盡,故特推《十九首》以為極致。」這說明了《十九首》所以能夠深刻地、廣泛地感動讀者,是由於它能夠真實的、確切地寫出一個時代人們共有的情感!三、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點《古詩十九首》的內容,具有時代性,真實性,寫出人人「同有之情」,故能感染動人;它的寫作技巧更達到極高的藝術成就,替後來的詩歌發展開闢了一條廣闊的道路。1、 融情入景,借物抒情《古詩十九首》的主要藝術特色是長於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來烘托,融情入景,寓景於情,二者密切結合,達到天衣無縫、水乳交融的境界。如「迢迢牽牛星」通篇寫長空寂寥、河漢皎潔的秋夜景色,牽牛、織女二星一水相隔不能相聚。這是借景抒情,表現了男女離別相思之苦。又如「驅車上東門」用洛陽北邙山墓地的凄涼景色,烘托出一種悲涼死寂的氣氛,從而更適宜於表現詩人失望於現實的頹廢感情。又如「青青河畔草」用河邊青草和園中綠柳構成的融融春色,寄託了「盪子婦」對久行不歸的丈夫的思念和煩悶。這些都是把人物置於特定的環境氣氛之中,用特定的景色以烘託人物的情感。感情是抽象的,要刻畫離愁、別恨、哀傷、怨思等等,是不容易的,堆砌一連串的形容詞也不會引起讀者共鳴,《十九首》卻把抽象的感情用具體的事物表達出來。如「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涉江采芙蓉」)「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衣裳!」(「明月何皎皎」)從身體的消瘦(「衣帶日已緩」)、容顏的衰老(「歲月忽已晚」)和實際的行動(「采芙蓉」、「引領」、「徙倚」、「垂淚」、「出戶」、「入房」、「淚沾衣」)來顯示久別愁思的痛苦。又如:「回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車駕言邁」)由看見的景物烘托出內心的悲傷。2、抒情中帶有敘事意味《古詩十九首》的另一藝術特點是善於通過某種生活情節抒寫作者的內心活動,抒情中帶有敘事意味使詩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鮮明突出。如「西北有高樓」寫士子失意。它並不抽象地寫他如何懷才不遇,失路彷徨,卻通過高樓聽曲這一具體事件的描繪,無意中流露了對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從而表明了主人公對那個聞聲而未見面的人是一個曠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時的寂寥;最後希望化為雙鴻鵠同她一起奮翅高飛,更表明了主人公是個如何奮發有為,而又四顧無侶的形象。又如「凜凜歲雲暮」一首描寫一個思婦懷念良人,夢醒後惆悵傷感的情緒。這是一個螻蛄悲鳴、涼風凄厲的冬夜,詩中的女主人思念著她的丈夫睡不著覺。她想到天氣已寒,而遊子還沒有寒衣,想到寄錦衾,路途又是如此遙遠。想來想去,忽然篤念舊好的良人枉駕來迎,她喜出望外地想,從此攜手同歸,長相親愛,這是多麼快樂啊!豈料那良人「既來不須臾,又不處重闈」,竟自無情地走了。心裡十分懊惱,原來卻是一夢。她當時恨不得飛到良人那邊。引領遙望,好像良人還走的不遠。此時這位女主人似夢非夢,似醒非醒,只覺得涼風拂面,螻蛄滿耳,潮水般的眼淚直湧出來,沾濕了雙扉。寫道這裡,一個孤獨無聊的思婦形象就如在目前。這樣抒情敘事雙管齊下的寫法還很多,「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等篇都是如此。3、善用比興,言近旨遠,語短情長比興是寫作詩文常用的修辭手法。比,可以加深文意;興,可以掀起聯想,同樣增廣原文的涵義,撇除了穿鑿附會的解說。《古詩十九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繼承和發展了《風》、《騷》的比興手法,襯映烘托,著墨不多,言近旨遠,語短情長,用得意境深遠、貼切自然。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行行重行行」)李善的《文選》注引用了《韓詩外傳》:「詩曰:『胡馬依北風,飛鳥棲故巢。』皆不忘本之謂也。」胡馬、飛鳥皆不忘本,人更應當不忘本,由此襯托出「遊子不顧返」的不是。同時,「北」、「南」相對,加強了下文「各在天一涯」的觀念。又如「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明月皎夜光」)南箕、北斗都是星名。《詩經?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又「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藉以比喻有名無實的友誼。所以,雖然是「昔我同門友」,現在卻「棄我如遺迹」。證明「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又如:「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冉冉孤生竹」)用柔弱、孤單、生長在泰山山坳的竹興起下文顧影自憐、閨中寂寞的新婚少婦——「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採,將隨秋草萎」。抒發了青春不長,紅顏易老,自傷遲暮的感慨。4、語言生動簡潔 《古詩十九首》描寫簡練生動。不論抒情還是寫景,都著墨不多而含義豐富。鍾嶸稱它「一字千金」(《詩品》),揭示其簡練處;孫櫎說它「宏壯、婉細、和平、險急,各極其至」(《文選論注》),道出其生動處。如:「洛中何鬱郁!冠帶自相索。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餘尺。」(「青青陵上柏」)浮雕出一幅京城的繁華、熱鬧景象:冠帶往來,衢巷縱橫,華宅眾多,宮闕壯麗。《十九首》造句精審,寫來自然朴雅,絕無斧鑿雕飾痕迹,只用極簡練的文字表達含義渺邈的情感和景象。陸時雍《古詩鏡》說:「《十九首》深衷淺貌,短語長情。」「深衷」、「長情」可說是詩的內容豐富;「淺貌」、「短語」可說是詩的文字精簡。《十九首》的文字,外貌看似平淡,但經過仔細咀嚼,就知道這些好像陳年醇酒,其味無窮。張戒《歲寒堂詩話》說《十九首》「詞不迫切,而意已獨至」。以「不迫之詞」,表達「獨至之意」,可見造句遣辭之妙。如:「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行行重行行」)簡單的文字,平淺的句子,表面看來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但細心分析,就覺得寫作技巧不凡。首句「行」字重複四次,一般詩作視為毛病,這裡卻是特點。「行」表示走路、旅遊。「行行」暗示路途漫長,「行行」、「行行」更表示路途漫長而遙遠,有走不盡的意思。走不盡的遙遠道路,僅是從空間上說,加一「重」字,又從時間上說。一句中只是由一個動詞(行)和一個副詞(重)組成,就能表達複雜的意思,真是貌淺而意深了。次句「生別離」則通過典故的暗示把豐富的內涵納入最簡約的語言里。《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生而分離,人之所悲,但環境所迫,又不能不分離;無可奈何,只有「行行重行行」,直至不得不分離。此情此景,兩句描寫殆盡! 5、文字清新自然 《古詩十九首》不管是文人創作,還是文人改自民間歌謠的作品,都無疑地吸收了民間歌謠的語言特色,呈現出一種生動、流暢、自然的風格。謝榛《四溟詩話》說:「《古詩十九首》,句平意遠,不尚難字,而自然過人。」又說:「《古詩十九首》,平平道出,且無用工字面,若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略不作意。」胡應麟《詩藪》說:「《古詩十九首》及諸雜詩,隨語成韻,隨韻成趣;詞藻氣骨,略無可尋。」潘德輿《養一齋詩話》說:「漢樂府古歌辭及《十九首》,氣質古質淡泊,皆與《三百篇》為近。」幾位詩論家都認為「自然」是《十九首》的語言特色。自然的語言,給予人們親切、明朗、純樸的感覺。如:「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客從遠方來」)「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孟冬寒氣至」)這些句子,簡直是口語化,好像詩人跟讀者面對面談話。而且,詩人的感情表露的那麼坦率、單純、明朗,完全沒有裝模作樣,藏頭露尾的形貌。 6、善用疊詞,音調和諧,節奏鮮明 《古詩十九首》在語言上的另一特色是疊詞的運用。顧炎武說「詩用疊字最難」,但《古詩十九首》中有十三首用疊字三十一處,共用了二十一個疊字。特別是「青青河畔草」十句中連用了六個疊字:「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生動地描繪了欣欣向榮的環境,刻畫了少婦的風姿神態。「迢迢牽牛星」也是十句中用了六個疊字:「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疊字的運用使感情表達得更真切、深刻。而且疊詞富有音樂美,可使作品音調和諧、節奏鮮明。四、後世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 千百年來,多少人對《古詩十九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太多溢美之詞和精闢的評點。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鍾嶸《詩品》:「古詩,其體原出於國風,陸機所擬十四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其外《去者日已疏》四十五首,雖多哀怨,頗為總雜,舊疑建安中曹、王所制。《客從遠方來》、《橘柚垂華實》,亦為驚絕矣。人代冥滅,清音獨遠,悲夫!」 胡應麟《詩藪》:「詩之難,其《十九首》乎!蓄神奇於溫厚,寓感愴於和平,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 方東樹《昭昧詹言》:「用筆之妙,翩若驚鴻,宛若游龍;如百尺遊絲宛轉;如落花迴風,將飛更舞,終不遽落;如慶雲在霄,舒展不定。此惟《十九首》、阮公、漢、魏諸賢最妙於此。 王國維《人間詞話》:「『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寫情如此,方為不隔。」 朱自清《古詩十九首釋》:「《十九首》可以說是我們最古老的五言詩,是我們詩的古典之一。所謂『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作風,《三百篇》之外,《十九首》是重要的代表。直到六朝,五言詩都以這一類古詩為標準;而從六朝以來的詩論,還都以這一類詩為正宗。《十九首》影響之大,從此可知。」 參考文獻 1、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一)》,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2、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12月,第二版 3、黃岳洲 茅宗祥:《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鑒賞辭典先秦秦漢文學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古詩名句分類集成(3)
※古詩中的十二類漁翁
※古詩詞閱讀要點
※古詩里的十大愛情金句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