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這個一生走鴻運的科學家,當下他棄美歸根,該贊還是該噴?

這幾天大家一定被這條新聞刷了屏:

楊振寧和姚期智兩位,

在中國乃至世界科學界,

都擁有很大名氣的科學家,

選擇放棄外國國籍,

重新加入中國國籍!

他35歲

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6歲

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43歲

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57歲

獲費米獎(Emico Femi Medal)

58歲

獲拉姆福德獎(Rumford Prize)

59歲

獲奧本海默紀念獎

64歲

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紐約市頒贈的自由獎章

70歲

獲莫斯科大學獎

71歲

獲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

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72歲

獲鮑爾獎(Bower Award),

當選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73歲

獲愛因斯坦獎

74歲

獲玻戈留玻夫獎

75歲

中國科學院宣布,將國際編號為

342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

77歲

獲昂薩格獎(Lars Onsager Prize)

78歲

獲教皇學術獎

79歲

獲費薩爾國王國際獎

80歲

擔任邵逸夫獎評審委員會主席。

84歲

獲影響世界華人盛典 — 終身成就獎。

......

他一生獲獎無數,

是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學術上的成就霍金也無法與他相比,

他不僅跟著時代的洪流事業順風順水,

而且人生中似乎各種好運,

也都永遠伴隨著他,

不禁讓人心生感慨,

如果上天註定要眷顧一個人,

那他一定就是,楊振寧

一個優秀的爸媽給了他,

幸運的人生開端。

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於安徽合肥,

父親是安慶一所中學的教員,

安慶當時也叫懷寧。

父親給他取名「振寧」,

其中的「振」字是楊家的輩名,

「寧」字就是懷寧的意思。

父親當時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費生,

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

之後便立刻回國,

成為了廈門大學的數學系教授。

母親羅孟華生於1896年,

當時正屬光緒年間,

她是舊式婦女,纏過足,

沒有受過新式教育,

文化程度僅相當於初中,但她極賢惠,

父母是早年由雙方父母做主結為伉儷的,

但學識淵博的父親卻與母親感情甚篤。

在楊振寧10個月的時候,

父親考取了安徽省官費留學生,

離開他們母子到美國留學。

在父親遠渡重洋的日子裡,

是母親與他相依為命,

為這個家傾注了全部的愛。

那時,軍閥混戰,

合肥是兵家必爭之地,

炮彈時常落到楊家附近。

凡是遇到危險的時候,

母親總是抱著他跑到鄉下或醫院躲藏起來。

在父親留學期間,

母親更是肩負起教育他的重任。

晚上睡覺前,她都會給小振寧講故事,

因為這是給孩子灌輸知識最好的機會。

她把自己所熟悉的古代的,

近代的故事都講給他聽,

什麼「孟母擇居」、「岳母刺字」......

母親對他的要求也十分地嚴格,

決不縱容和隨意。

他生來是個「左撇子」,

母親認為至少用箸、執筆得換成右手,

母親費了好一番精力,

才把他吃飯、寫字改成右手。除了讓兒子懂得做人,

還必須三立,即:立德、立功和立言。

楊振寧4歲時,母親就開始教他識字。

規定他每天要學會10多個漢字,

她找來一些白紙剪成小方塊,每小塊紙上寫一個大字。

用這些自製的卡片,

小振寧便跟母親學起字來,

一年之間,

母親竟教他認識了3000多個漢字,

這讓楊振寧一生受益。

半個世紀後,

回顧這段往事他感慨道:

「那是媽媽為我的人生,

打下紮實基礎的起步階段,

我在4歲時,母親教我認方塊字,

花了一年多時間,

共教了我3000個字。

現在,我認識的字加起來,

估計不超過那個數字的兩倍。」

母親只念過私塾,

她的讀寫能力都是自學的。

她漸漸感到自己知識儲備的局限性,

於是請來了一位老先生教他《龍文鞭影》,

「龍文」是良馬,

「鞭影」即奮蹄疾馳,不須驅策。

這是一本中國古代傳統的啟蒙讀物,

四言韻文文體,讀來琅琅上口,

其中有許多自然知識和歷史典故。

小振寧憑藉熟識3000個字的功底,

很快把《龍文鞭影》背得滾瓜爛熟。

在其中他不僅領略了,

中國古典文化最初的風采,

還第一次探索到自然界的奧秘。作為母親已經把智慧的種子,

播撒在他的心裡。

後來楊振寧說:

「母親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從個人出發,

她從來都把丈夫與孩子放在第一位。

對她來說,這是絕對的一件事。

我想人的思想如果把一件事情,

變成絕對化以後,就變成了一種力量,

我從我母親身上就感受到了這種力量。」

父親在廈大任教了一年以後,

改任北平清華大學教授。

一家三口於1929年秋搬入清華園西院19號,

那是西院東北角上的一所四合院。

他們在清華園裡一共住了八年,

從1929年到抗戰開始那一年。

那時中國社會十分動蕩,

內憂外患,困難很多。

但他們一家生活在清華園的圍牆裡頭,

不大與外界接觸。

就在這樣一個被保護起來的環境里,

他度過了童年。

父親書架上有許多英文和德文的數學書籍,

他常常翻看。

因為當時他的外文基礎還不夠好,

所以不能看得懂細節。

父親總是說:「慢慢來,不要著急」,

偶爾會解釋一兩個基本概念。

他九、十歲的時候,

父親就已經知道他學數學的能力很強。

到了十一歲入初中的時候,

他的數學才能更是充分顯示出來。

但是作為數學教授的父親,

卻並不教他解析幾何和微積分,

而是請來雷海宗教授讓他介紹一位,

歷史系的學生教他《孟子》。

雷先生介紹他的得意學生丁則良來。

丁先生學識豐富,不只教《孟子》,

還給他講了許多歷史知識,

所以在中學的時候,

楊振寧就已經可以背誦《孟子》全文了。

直到1938到1939年這一年,

父親才介紹他接觸了近代數學的精神,

卻不贊成他念數學。

父親認為數學不夠實用。

1938年他報名考大學時很喜歡化學,

就報了化學系。

後來為準備入學考試,

自修了高三物理,

發現物理更合他的口味,

這樣他就進了西南聯大物理系。

他輝煌的人生中,

其學術知識,來自父親,

其精神氣質,來自母親。

父親讓他接觸了近代數學的精神,

給了他不可磨滅的印象。

他說:「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

大多對數學採取功利主義的態度。

也許因為受我父親的影響,

我較為欣賞數字。

我欣賞數學家的價值觀,

我讚美數字的優美和力量;

它有戰術上的機巧與靈活,

又有戰略上的雄才遠略。

是奇蹟的奇蹟,

它的一些美妙概念,

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

而母親的良好熏陶,

給了他思想、心靈和人格的形成,

1993年10月,在他發表的一篇

《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

的最後一節中他說:

「中國社會特徵對下一個世界科學發展,

能起決定性的作用,

其中有一條就是:

「儒家文化注重忠誠,

注重家庭人倫關係,

注重勤奮和忍耐,

注重子女教育,

這些文化特徵曾經也將繼續,

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勤奮而有紀律的青年。」

幸運的求學之路

1938年,16歲時,

他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

由於「聯大」住房比較緊張。

父母就在昆明小東角城租了,

一所老式房屋,環境雖然艱苦,

但母親把這個小家收拾得,

乾淨整潔,十分溫馨。

一家人始終在一種,

互幫互愛,學知識 ,學做人的,

濃厚家庭氛圍中積極生活。

他說:「我母親是一個舊式的女人,

但意志非常堅強。

我常常想,父親和我,

還有弟弟妹妹們,

在能夠堅持,有極堅韌意志力的方面,

都遠遠不及我們的母親。

抗戰8年的時間裡,

那個時候經濟非常困難,

我們全家能夠撐下來,

與母親的操勞與堅強的意志是分不開的。」

英國思想家卡萊爾說得好:

「誰能在質樸的日常生活中,

給我們以指導和幫助,

誰就是老師。」

楊振寧此生有幸,

有不僅與他感情極篤的父母親,

而且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

也深深影響了他的一生,

使他日後能在科學事業上作出重大貢獻。

當時的西南聯大雖然學習環境非常簡陋,

可教員和學生的熱情卻非常的高,

老師用高漲的熱情來教書,

學生用高漲的熱情來讀書。

他們那樣的努力,

絕不是僅僅是為了個人,

而是充滿了使命感,為了整個國家!

所以他是如此幸運的趕上了,

當年在中國學習的黃金時代,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條件那麼艱苦,

但是他掌握住了物理的基本精神。

他曾不止一次的說過:

「我這一生在物理上的見識、

視野、鑒賞能力,

以及對物理的基本態度,

可以說是年輕時在中國奠定的基礎。」

抗戰八年是艱苦困難的日子,

也是他一生學習新知識最快的一段日子,

由於當年在西南聯大受到的教育,

使他後來到美國以後結出了碩果,

但那根是在中國。

楊振寧早年的准考證

他選擇留在美國而幸運地,

躲過了中國那個瘋狂的時代!

1942年20歲時,

他從西南聯大大學畢業,

後進入清華大學的研究院。

兩年後,又通過考試獲得公費留美的資格,

於1945年赴美進入父親曾留學過的,

美國芝加哥大學,

1945年8月28日那天,

他離家即將飛往印度轉去美國的航班,

清早父親隻身陪他,

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

離家的時候,

四個弟妹都依依不捨,

母親卻很鎮定,

記得她沒有流淚。

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

兩人都很鎮定。

話別後他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

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向他招手,

幾分鐘後他即被擁擠的人群擠到遠處去了。

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

談起話來,他的注意力即轉移到,

飛行路線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了。

等了一個多鐘頭,車始終沒有發動。

突然他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向他做手勢,

讓他向窗外看:

驟然間他發現父親原來還在那裡等!

瘦削的身材,穿著長袍,

額前頭髮已顯斑白。

見他滿面焦慮的樣子,

忍了一早晨的熱淚,

一時迸發,楊振寧已不能自已。"

去美3年後他即獲博士學位。

1949年,他又進入,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攻讀博士後,

與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

他們對當時已有的物理工作,

做了很仔細的分析,提出了幾個,

可能做得出的實驗,來驗證他們這個猜想,

吳健雄女士幫助他們,很快把實驗做出來了,

證實了他們的猜想是對的。

讀世界原子彈之母吳健雄的故事點擊此處

青年時期的楊振寧(右)的和李政道

1956年,他和李政道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

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

宇稱守恆基本粒子

和它們的鏡象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

為此,兩人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獎。

楊振寧當時獲獎時,他還沒有加入美籍,

手持的是中華民國護照,

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1948年由於他學業出眾,

芝加哥大學把他留下來作講師。

一年以後又轉到了,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工作。

當時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

是愛因斯坦所在的地方。

他到普林斯頓以後做了一連串重要工作。

1964年,他加入美籍成為美國公民。

華人科學家中,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楊振寧和李政道,

第三個是丁肇中。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

丁肇中曾這樣說:

提到20世紀的物理學的里程碑,

我們首先想到三件事:

一是相對論(愛因斯坦)

二是量子力學(狄拉克)

三是規範場(楊振寧)

鄧稼先(中)與楊振寧(左)、楊振平(楊振寧的弟弟)1949年在美國的合影

鄧稼先、楊振寧,

這兩位老友是網上最常被對比的兩個人。

兩人一同留學美國,

先後獲得博士學位,

但鄧稼先回國投身原子彈研究,

成為了兩彈一星元勛,

並因為當時的設備簡陋而遭受輻射,

在60多歲時就英年早逝。

楊振寧則因留在美國研究,

功成名就,獲得諾貝爾獎,加入美籍......

兩個人的人生軌跡,

的確在決定回國與留美那一剎那,

就徹底改變了。

因為留美,他也幸運地躲過了,

中國那個瘋狂的時代,

那時「四人幫」有個計劃,

要把搞核武器的人打掉。

年輕些的已被搞得非常之慘,

那些忠實可靠功勞很大的人都被打成了特務,

很多人遭了殃。

當時有兩個口號:

「會英文的就是美國特務,

會俄文的就是蘇聯特務」

可見迫害之烈。

年輕的一批搞光後就輪到高層了。

因為不能在北京搞,

他們就把鄧稼先調到青海的「221基地」去,

組織了一批士兵和工人去斗他,

理由是有兩次核試驗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抓住科學測試的失誤上綱上線,

目的就是要把負責人鄧稼先搞掉。

據說當年在這危急的時刻,

楊振寧要見他。

周恩來命令把鄧稼先召回了北京,

所以因此僥倖得救。

晚年的鄧稼先(左)與楊振寧(右)。兩人頭髮一黑一白,但楊振寧其實比鄧稼先還大兩歲

愛情上的桃花運,

兩次婚姻都是師生戀

1950年初的某一天中午,

他與同事到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

中國餐館吃飯,忽然間,

他看到了鄰桌上一張似曾相識的、

清秀漂亮的女孩子面孔,

而對方似乎也認出他來了,

於是他離座走了過去,

對方也禮貌地站起來自我介紹,

這一下,他清楚地想起來了,

她就是在西南聯大附中教課時,

中五班的女學生杜致禮。

  

杜致禮父親是國民黨著名將領杜聿明,

因為父親的關係,

她經常有機會接近蔣介石和宋美齡,

宋美齡對她從小就很喜歡。

讀宋美齡的故事點擊此處

1947年底,

年僅十八歲的杜致禮決定到美國留學。

她自小就喜愛音樂、藝術、

文學,英文學得很好,

赴美前,宋美齡親自為她安排,

讓她入讀她當年在美的母校:

著名的衛斯理學院。

楊振寧看到杜致禮時,

她來美已經兩年多了。

他與致禮師生異地重逢,

一位是聰明俊朗、熱情自信,

一位是秀外慧中、出塵脫俗,

感情的種子很快就萌芽、開花,

楊振寧對杜致禮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每個周末都要從普林斯頓,

趕到紐約去和杜致禮約會。

1950年才子與佳人在普林斯頓結婚。

翌年,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

楊振寧按照中國人傳統,

寫信給父親,請爺爺給孫子取個名字。

楊武之老懷大慰之餘,

給這位楊家的「長子嫡孫」取名光諾。

在為孫兒取名「光諾」的時候,

楊武之的的確確沒有想到:

就在數年之後,

楊振寧果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成為首次獲得這項殊榮的中國人。

他與杜致禮一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

七年後楊振寧寫信,

請父親去日內瓦和他們見面。

在得到統戰部的允許後,

父親以帶病之身,

經北京、莫斯科、布拉格,

一路住醫院,最後終於抵達日內瓦,

與他們時隔多年後再次相見。

這期間有一天,

他給他們這對夫妻寫了兩句話:

每飯勿忘親愛永,

有生應感國恩宏。

之後他又和父母親在日內瓦見面三次,

這期間對他影響極大。

那些年代在美國對中國的實際情形很少知道,

三次見面使他體會到了,

父母親對新中國的看法。

父親曾說:

「新中國使中國人真正站起來了,

從前不會做一根針,

今天可以製造汽車和飛機,

那時還沒有製成原子彈,

父親也不知道中國已在研製原子彈,

從前常常有水災旱災,

動輒死去幾百萬人,

今天完全沒有了。

從前文盲遍野,

今天至少城市裡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學。

從前……,今天……

1971年夏天,

他回到了闊別26年的祖國。

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了他至高的禮遇。

27歲師生一戀五十年

82歲再次演繹忘年戀

妻子杜致禮75歲時,生了重病,

他們共同走過了,

很長一段與病魔鬥爭的歲月,

2013年結髮妻子因病去世。

有人說翁帆很像年輕時的杜致禮

1999年對他的人生來說,

是特別的一年。

那一年,他和杜致禮去汕頭大學考察,

當時學校派了一個叫翁帆的小女孩,

來給他們當嚮導,

他和杜致禮都覺得這個小女孩十分可愛。

汕頭一別後,

翁帆和楊振寧一家一直保持著聯繫,

每年都會寄來聖誕卡片,

而2004年初翁帆的一張賀年片,

徹底感動了還處於,

失去杜致禮寂寞之中的楊振寧。

收到賀年片之後,

楊振寧馬上給她打電話,

讓她來香港一見。

幾個月後,

」82歲楊振寧與28歲翁帆結婚」的消息,

就已經路人皆知,沸沸揚揚了。

翁帆才貌雙全,

並以優異的成績,

畢業於汕頭大學文學院外語系,

她的中英文都非常典雅,

下面是她寫的英文情詩:

Cold here, icy cold there. You belong to neither, leaves have withered. Your face is pale and blue, a tearful smile. Something in your eyes, whispers words of last good-bye. My heart sinks down, tears surge out.

此處冷,彼處更冷。枯葉凋零,君屬何人。君面慘淡憂鬱,含淚而笑。君熱淚盈眶,喃喃自語,難言再見。妾心沉落,淚涌似濤。

The bell died in the patter of rain, from hell came the laughing of Satan at my brain. Tearful smile, swallowed by the darkness. How could I trace your hair to wipe your tears? My hands reached out, catching nothing but a raindrop, on a leaf that had withered.

鐘聲忽止於急雨,乃聽撒旦之笑聲。含淚微笑,黑暗相伴。妾欲尋君之發擦君之淚而不可。妾伸手欲觸,無他,但枯葉一雨滴耳。

Snowflakes have melted into water, we are no more together.

雪花漸融,妾與君天涯各一方。

婚後11年,93歲的楊振寧與39歲的翁帆接受楊瀾獨家專訪.

而也正是因為這段忘年戀,

自從有互聯網以來,

楊振寧幾乎可以說是網上口碑最差的老人,

從沒有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

會有他這麼「招罵」,

有關他的新聞跟帖、論壇帖子等,

各種惡評從沒斷過。

而這則楊振寧和姚期智,

選擇放棄外國國籍的消息一發出,

兩位泰斗級的華裔科學家同時歸根,

實則是個好消息,

這除了他們個人願望之外,

更體現了現在中國的吸引力。

而且這樣的行為,

也能給更多外籍優秀華裔科學家以榜樣。

然而,有些中國人似乎並不買賬,

各種冷嘲熱諷湧向了楊振寧,

大家最關心的自然是:

那個拿過諾貝爾獎,

80多歲娶了年輕漂亮老婆的美籍華人,

又變成中國籍了!

不要臉,那麼大歲數娶小老婆!

不要臉,年輕時候不為祖國做貢獻!

不要臉,老了老了回國享福來了!

……

對此,我們既感覺到意外也不意外,

意外是因為,

畢竟他作為華裔,

沒有做過什麼對國家不利的事,

而且還做過不少貢獻。

不意外的是,

基於民間輿論對楊振寧個人的看法,

在這種時候突然爆發也能理解。

而對於楊振寧的當下棄美歸國,

您又是怎看呢?


推薦閱讀:

佛在心中 道在當下
不負當下
彌勒當下笑什麼?_
《當下的圓滿》之見解(二)
答佛友問——讀《法華經》當下成佛的真實義!

TAG:科學家 | 科學 | 楊振寧 | 一生 | 當下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