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一年分12個月,為什麼西周金文中會出現「十三月、十四月」?
-------------------------------------------------------
這個問題,先要說一下簡單的天文常識,反正這些內容應該小學學過,我不知道讀者記不記得,不記得和記得我都說一下,看下文就清晰一點。回歸年(Tropical year):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又稱為太陽年。這個信息古人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獲得:星象、測量影子、物候。比如《尚書 堯典》記載的「四仲中星,敬授人時」。(要注意的是,《尚書》不是一手文獻,很多是上古代流傳下來,周人記錄,漢人整理,不一定可信,後人附會、增加的東西很多,所以,不能說堯舜時代中國古人就能精確測量一年的長度。這些文獻真假參半,歷史研究就是去偽存真,衡量可信與否)
北半球白天最長的一天,就是夏至,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廣東佛山、雲南開遠就在北回歸線上。
(以恆星位置為參照物測量就叫做恆星年,因為地球歲差,二者有點區別,稍微長一點)
朔望月:也就是月圓月缺,古人通過觀察月相知道。
完全見不到月亮的一天稱叫「朔」,也就是陰曆的每月初一;
把月亮最圓的一天稱「望」,陰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從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
從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後半月。
我們知道:
一個朔望月29.530天,那麼,一年12個月:12*29.530=354.36。
那麼如何彌補不不一致,古人就採用了:十九年七閏法,
朔望月:(19*12+7)*29.530=6939.55
也就是十九年中增加七個月,【12個塑望月】就與一個【回歸年】就差不多一樣了,而且能與月相對應。
那麼,農曆閏年則有13個月,383(少見)或384(多見)或385(罕見)天。
所以中國古代的曆法是「陰、陽、閏」三者配合:【太陽曆二十四氣】配【太陰曆十二月】加【十九年七閏法】,就是我們說的農曆,或者叫夏曆。「十九年七閏法」把太陽和月亮的運動很好地協調起來,制定出精度相當高並與天象符合的曆法,非常牛X的。置閏方法:
也就是如何將七個閏月,安插到十九年當中,其安插方法古今是不一樣的。如下:
1、先秦的時候,閏月是放在年尾。
2、漢初年,是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
3、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一年中任何一個月之後都可以。以後又規定「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一直沿用到今天。
什麼叫「中氣」問度娘!
--------------------------------------------------------------------
第一個問題:西周金文中為什麼有「十三月」:相信答案你也知道,很簡單,上面說的年終置潤:那一年是閏年,先秦將閏月放在年尾叫【十三月】。
目前,發現刻有閏月「十三月」銘文的青銅器有六件:
其實,甲骨文中也有很多十三月的記錄,如《合集2653》與婦好有關的卜辭就有「十三月」的記錄:
商代金文也有十三月記錄:
引自: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頁303
-------------------------------------------------
第二個問題:那為什麼又跑出「十四月」呢?不是有【十九年閏七個月】的精確曆法嗎?也很簡單,西周那個時候【十九年七閏法】還沒有形成。那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制定【十九年七閏法】的前提是:你必須非常精確的知道一個回歸年的長度是365又1/4天。方如此才能定量分析,然後進行邏輯推理,制定【閏余成歲】的方法,
邏輯推理:前提和形式同時正確,結論才正確。
第一,十九年太長了,當時積累的觀測數據還不夠,或者說數據容易中斷。
第二,觀測技術所限:先秦時代的古人,觀測太陽的影子也好,觀測月相也好、參照星象,哪一天打雷下雨、陰天大霧就完全沒有辦法觀測,利用物候、溫度,比如:小草發芽了,布谷鳥叫了,露結為霜、下雪了,這樣肯定是不精確。
所以,如果是測量影長的話,「秋分、春分」或者「夏至、冬至」,連續十九年都能觀測到,可能性是很低的,需要兩代、三代人積累觀測數據都未必。
天文學家李鑒澄認為是古人以地為宇宙中央的模型進行觀測,測定的日月在天球上視運動的平率,然後數學計算算出來的,這種方法與日心說:哥白尼體系和月亮會合運動方程式算得的結果完全相同。
李鑒澄. (1992). 古歷「十九年七閏」閏周的由來. 中國科技史雜誌(3), 14-17.
綜上所述,西周觀測水平和數學水平還不高,導致曆法也不精確,人們發現這一年,增加了一個閏月,但是還是無法協調回歸年和太陰年的誤差,閏而不盡,就在年終又增加了一個月,叫【十四月】,也就是說這一年閏了兩個月。
這對華夏民族這種修地球的民族來說,那還了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時間不掌握,錯過了農時,耽誤了播種季節,豈不是都餓死了?所以,完善曆法是一個王朝的頭等大事。
目前,發現刻有「十亖月」銘文的青銅器有三件:這一件是宋代人著錄的:
甲骨文中疑似「十四月」刻辭不多,十分可疑,有可能不是,非常不清楚。
比如:《合集8966》:
第一,「亖」根本就不清楚。
第二,前面的豎劃是10,和疑似是「亖」有個這麼大的空位。
有可能數量:510,
第三:很明顯是兩段刻辭,字大小都不一樣。
這個「亖」也不清楚。
常玉芝先生在它的《殷商曆法研究》根據卜辭和干支推斷,甲骨文中有【閏三月、四月、五月的】,說明殷商有年中和年尾兩種置閏方法。
(見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頁303)
注意:這是推斷,因為甲骨文中沒有「閏」字,也不會有「閏X月」這樣的記載。
殷商曆法詳情和閏月如何安置,我們現在還不是很清楚,爭議很大。我也沒有研究,就不多談了。
至於有些人說的甲骨文有「十五月」,那是人云亦云的胡說,沒有的!我反正沒看到任何一片甲骨有「十五月」。
------------------------------------------
古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十九年七閏法】法呢?也就是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知道一年是一個回歸年有365.242天?我看了幾篇研究天文歷史專家的論文和專著,可以這麼說:學術界大致認為認為【十九年七閏法】是在春秋末期,戰國初年形成的:我只引用兩個比較權威一點學者的結論:上文書的李鑒澄和張培瑜:
張培瑜, 陳美東, & 薄樹人. (2008). 中國古代曆法. 紫台專著.頁3
李鑒澄. (1992). 古歷「十九年七閏」閏周的由來. 中國科技史雜誌(3), 14-17.
---------------------------------
那麼,西周有【十四月】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說明閏法不明,那就爭議不小,甚至直接挑戰《夏商周斷代工程》,因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組是按正常曆法就行推算的周王在世年份的。還可以推翻《史記》中的某些結論,這個話題就很宏達了,有機會再討論吧。
推薦閱讀:
※西周時期的合鑄戟
※關於國史大綱中 「幽王見殺與平王東遷」的疑問?
※「周公奔楚」一事確有其事么?
※西周的柳葉劍
※為什麼商紂王那麼殘忍?他是天生的殘忍嗎?如果不是,是什麼讓他變得那麼殘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