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太極拳名言你真正讀懂了嗎?(二)

這些太極拳名言你真正讀懂了嗎?(二)

——必需用「分承」解釋的太極拳經典詞語

作者 魏坤梁

太極拳的古代經典拳譜中,有的詞語令人感到有些前言不搭後語、牛頭不對馬嘴似的。比如「左宜右有虛實處」、「緩應急隨理貫通」。「左」怎麼會「宜」?「右」怎麼會「有」?「緩應急隨」是動態,有什麼「理」會「貫通」?這類詞語在太極拳的古代經典拳譜也是不少的,而對這類詞語之所以會感到莫明其妙,是因為這類詞語是經過了現代人很不熟悉的一種叫「分承」的古代特殊修辭處理。

「分承」是怎樣的一種修辭呢?原來「分承」也是大約春秋戰國時已經產生、一直沿用到明代之前古代漢語所特有的一種寫作技巧,也稱「合敘」、「並提」,是指將語句中的某些詞或必需連續的語分成為兩部分或幾部分分別放置在前語和後語,形成兩套或幾套平行結構,從而產生排偶等修辭效果;閱讀時則必須參照前後語將這些分置於前後的詞語跳檔聯接起來理解。這種修辭現象在如今已經習慣的古代流傳下來的成語中也是有的,比如「嘩眾取寵」,語出《漢書·藝文志》,這一成語不能理解為「喧嘩眾人,取得寵愛」。因為「嘩眾取寵」的意思是:用浮誇的言辭或行動以顯露的方式博取眾人的稱讚和歡心,這「嘩」是「浮誇顯露」的意思,是「取」的狀語;這「眾」則是「寵」的定語,應該理解為「嘩取眾寵」。所以,「嘩眾取寵」中其實「嘩」應該與「取」相聯繫,「眾」應該與「寵」相聯繫,然而古人在組成這一成語時將「嘩取」和「眾寵」分了開來放置於前後相搭配,閱讀時就必須跳檔相承接。又如「裘馬輕肥」,語出《論語·雍也》和南朝·梁·范雲《贈張徐州稷》詩,這一成語也不能理解為「披著裘的馬,是輕輕肥肥的」。因為「裘馬輕肥」的意思是:穿著輕軟的皮衣,騎著肥壯的駿馬,是形容生活豪華,也就是「裘輕馬肥」的意思。所以,「裘馬輕肥」中其實「裘」應該與「輕」相聯繫,「馬」應該與「肥」相聯繫,「裘輕」和「馬肥」在寫作時被分了開來放置於前後相搭配的,閱讀時必須跳檔相承接。然而,這些成語經用這樣的技巧陳述,平鋪直敘的話就變得有對偶趣味了,對偶的話變得奇異了,因此令人感到很有趣味。「分承」可分為「順承」、「錯承」和「複雜分承」等幾類。「順承」即被分拆開來的幾對詞語的各部分在前後文的相互排列順序相一致,「錯承」則被分拆開來的幾對詞語的各部分在前後文的相互排列順序不一致。比如「紅紅綠綠」寫成「紅綠紅綠」為「順承」,寫成「紅綠綠紅」為錯承。「複雜分承」是各詞語被分為三個部分以上分散安排在前後文,可以都是順承,也可以是既有順承又有錯承。「分承」修辭雖然令人感到很有趣味,但也容易發生理解錯誤,因此約到了明末時在應用上也已經被淘汰而難覓蹤跡了。由於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中也存在著不少「分承」,所以閱讀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應該對「分承」有所了解。為此,本文先對一些古代漢語的「分承」例句作一些分析介紹,然後再分析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中包含「分承」的詞句,從而有利於更好地理解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中的這些「分承」詞句所要表達的意思。這些「分承」詞句也均搜集自高等院校的語文教學參考書等。

﹙一﹚古代漢語中的「順承」例句

﹙1﹚損益盈虛,與時偕行。(《周易下經·損卦》)

上文的大意是:減弱過度的與增加不足的工作要與時俱進地同時進行。所以,「損益盈虛」不能理解為要同時減弱和增加過度的與不足的。按照現代語序,「損益盈虛」應該理解為「損盈益虛」,而「損盈」和「益虛」都被分拆開來放置在前後語,閱讀時「損」應與「盈」相跳檔承接,「益」應與「虛」相跳檔承接。由於分拆開來的「損盈」與分拆開來的「益虛」相比較,在前後語中都放置在前面,所以,是屬於「順承」。

﹙2﹚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方伎傳》)

耳朵聽得清楚稱為「耳聰」、眼睛看得清楚稱為「目明」。上文的大意是:華佗的弟子吳普,按照華佗所傳授的五禽戲進行鍛煉,活到年齡九十多歲了,耳朵的聽力仍很好,眼睛也仍很明亮,牙齒也仍完整堅固。按照現代語序,「耳目聰明」應該理解為「耳聰目明」。閱讀時,「耳」應與「聰」相承接,「目」應與「明」相承接,為「順承」。

﹙3﹚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

上文如果不以「分承」改變語序理解,那就會理解為「(在巫山峽谷下)如果不到正中午和正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那麼,正中午看得見太陽是對的,正中午看得見月亮當然是不可能的;而正半夜看得見月亮也是對的,正半夜看得見太陽當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上文的大意自然是:(在峭壁陡崖高聳的巫山峽谷下)如果不到正中午看不見太陽,不到正半夜看不見月亮。顯然「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中的「亭午」應與「曦」相承接,「夜分」應與「月」相承接,上文應該理解為:「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是屬於「順承」寫法。

﹙4﹚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宋·蘇軾《前赤壁賦》)

上文如果不將「分承」改變語序理解,那就會理解為: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成為聲音,目光可以遇到成為景色。顯然,清風是能夠變成耳朵可以聽到之聲音的,但明月是變不成耳朵可以聽到之聲音的;而明月能夠變成目光可以遇到的景色,清風卻是變不成目光可以遇到之景色的。所以,上文的大意是:只有江上的清風,耳朵聞到了就成為我們聽到的聲音,只有山間的明月,目光遇到了就成為我們看到的景色。文中的「江上之清風」是應與「耳得之而為聲」相承接的,「山間之明月」是應與「目遇之而成色」相承接的。上文應該理解為:「惟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惟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是屬於「順承」寫法。

(二)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中的順承例句

(1)順項貫頂兩膀松,束烈下氣把襠撐。(六首古歌訣)

上文前一句的「順項貫頂」指的是後來所說的虛靈頂勁,後一句「束烈下氣」的「烈」應該是「肋」字之抄誤,「束肋下氣」指的就是後來所說的含胸、氣沉丹田等。太極拳的虛靈頂勁與氣沉丹田相互促成、相互影響,關係很密切;而前一句的「兩膀松」與後一句的「把襠撐」包含了外三合之一的肩與胯合,關係也較密切。所以,「順項貫頂」應與「束烈下氣」相承接,「兩膀松」應與「把襠撐」相承接。上文這兩句應該理解為「順項貫頂束烈下氣,兩膀松把襠撐」。寫成「順項貫頂兩膀松,束烈下氣把襠撐」是將「順項貫頂束烈下氣」與「兩膀松把襠撐」都分拆為兩部分各置於前後句中,是屬於「順承」。之所以這樣寫,為的主要是組成七字歌訣,另外,反映了「順項貫頂」與「兩膀松」、「束肋下氣」與「把襠撐」也是相互有關係的。

(2)極柔極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六首古歌訣)

上文的「極柔極剛」與「運若抽絲」指的都是太極拳包括「勁」之「氣」的特性,無論是「極柔」還是「極剛」都是「運若抽絲」的表現形式;而追求靜極默篤澄心息慮之「極虛靈」是太極拳所有健身益壽與武術功夫的精神根本,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頭腦異常清醒與反應異常靈敏也就是「處處明」。所以,「極柔極剛」應與「運若抽絲」相承接,「極虛靈」應與「處處明」相承接。上文這兩句應該理解為「極柔極剛運若抽絲,極虛靈處處明」。寫成「極柔極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是將「極柔極剛運若抽絲」與「極虛靈處處明」都分拆為兩部分各置於前後句中,屬於「順承」。之所以這樣寫,為的主要是組成七字歌訣,另外,反映了「處處明」之「極虛靈」是「運若抽絲」之「極柔極剛」的重要精神條件。

﹙3﹚左宜右有虛實處。(六首古歌訣)

這一句的意思是:左和右應該有虛實之分。「宜」是應該的意思。顯然語中的「左」應與「右」相承接,「宜」應與「有」相承接。上文應該理解為「左右宜有虛實處」。寫作時是將「左右」和「宜有」都拆分為兩半各置於前後,屬於「順承」。這一句還有借代修辭,「左」和「右」都是借代指人體上下、前後等各個相反的部位,「左右」與「宜有」還有主謂語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分承句。之所以這樣寫,為的主要是組成有對偶趣味的七字歌訣。

(4)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毌,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王宗岳太極拳論)

上文中的「動」屬陽、「靜」屬陰。可見「動之」與「靜之」是代表「太極陰陽」;「分」表示「陰陽」對立相反的關係,「合」表示「陰陽」相互依存不離的關係。可見「則分」與「則合」是表示「太極陰陽」的相互關係與總規律。所以,「動之」應與「靜之」相承接,「則分」應與「則合」相承接。屬於「順承」。句中的「之」和「則」主要是用作語氣詞。中國古代哲學認為:陰陽相互總是既分又合的,陰陽雙方互為其根,一旦雙方分離開,陰陽也就滅亡了。所以,不能將上文理解為不少人所認為的陰陽動了相分離,陰陽靜了相合聚。上文應該理解為「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毌,動之靜之,則分則合。」大意是:太極是由無極演化而來的,是陰陽的前身;陰陽表現為動靜;陰陽既是對立而分的,又是相互依存不離開而合的。之所以這樣寫,為的主要是尤其突出太極陰陽的這種既「分」又「合」的關係。

﹙5﹚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十三勢歌)

上文中前一句的「靜中觸動」是反映了太極拳之手臂、腿腳、腰胯等之動是由於敵人的變化所引起的「聽勁」所再引起的不主動之動;「動猶靜」是反映了手臂「不動」的隨人而動。可見手臂「不動」的隨人而動已經被包含在「靜中觸動」了。後一句的「因敵變化」是所有武術的共性,可見僅僅「因敵變化」是談不上「示神奇」的。按照現代語序,這種敘述顯然令人費解。其實,這兩句話是從兩個角度對太極拳的說明,其一是手臂、腿腳、腰胯等之動是由於敵人的變化所引起的「聽勁」所再引起的,指出了太極拳以柔克剛動作的總規律;其二是手臂「不動」的隨人而動也就是「動猶靜」顯示出了太極拳的「神奇」,因為這種雖動猶靜的沾粘連隨是十三勢長拳所獨有,是其它武術所沒有的,往往令人難以覺察、難以理解和難以模仿。所以,前一句的「靜中觸動」應與後一句的「因敵變化」相承接,而前一句的「動猶靜」應與後一句的「示神奇」相承接,兩句應該理解為「靜中觸動因敵變化,動猶靜示神奇」。這樣,這兩句所反映的意思不僅通順合理,而且點明了太極拳的核心機密。寫成「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顯然主要是為了組成七言詩歌的需要,是屬於「順承」的寫法。

(6)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十三勢歌)

在宋代的醫學文獻中,「尾閭」已被用以表示脊柱尾骨,並已經成了民間普遍對尾骨的稱謂,但在上文中顯然是借代指整條脊柱骨。對於太極拳而言,整條脊柱骨「中正」也就是身軀自然直豎是渾身放鬆輕便靈活的重要條件;「神貫頂」是十分清醒的意思,「頂頭懸」是其必需的姿勢條件。顯然,上文中的「尾閭中正」是因,「滿身輕利」是果;「頂頭懸」是因,「神貫頂」是果。所以,前一句的「尾閭中正」應與後一句的「滿身輕利」相承接,前一句的「神貫頂」應與後一句的「頂頭懸」相承接。上文應該理解為「尾閭中正滿身輕利,頂頭懸神貫頂。」大意是:做到了脊柱自然中正豎直,才可能全身肢體輕鬆靈活;做到了頂頭懸,精神就能提得起從而頭腦清沏得如貫透頭頂。上文寫成「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是將「尾閭中正滿身輕利」和「頂頭懸神貫頂」都分拆開以相同的順序分置於前後句中,是屬於「順承」的寫法。文中不僅用「尾閭」借代「脊柱」,還用錯序將「頂頭懸」和「神貫頂」作了顛倒安排。之所以這樣寫,為的主要是組成七字歌訣,另外也隱含了「尾閭中正」的「滿身輕利」是與「頂頭懸」的「神貫頂」有關的。

﹙7﹚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慮,所謂頂頭懸也;意氣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十三勢行功心解)

上文的大意是只有做到頂頭懸了,精神才能提得起;精神提得起了,意氣才能換得靈;意氣換得靈了,變轉虛實才能無遲重之慮和有圓活之趣。可見是多層的條件複句;文中的「精神提得起」應與「意氣換得靈」相承接,是對同一形態即「頂頭懸」引起的兩種效果的表述;而「則無遲重之慮」應與「乃有圓活之趣」相承接,是對「精神提得起」與「意氣換得靈」的一個效果「變轉虛實」的描述。上文中還有錯序修辭,「頂頭懸」是「精神提得起」和「意氣換得靈」的原因,常見語序「頂頭懸」應在「精神提得起」之前,上文卻放置在前一句的最後;「變轉虛實」是「則無遲重之慮」和「乃有圓活之趣」說明的對象,常見語序「變轉虛實」也應在「乃有圓活之趣」之前,上文也將其放置在後一句的最後。所以,上文應該理解為「所謂頂頭懸也,精神提得起意氣換得靈;所謂變轉虛實也,則無遲重之慮乃有圓活之趣。」用「順承」將「精神提得起意氣換得靈」和「則無遲重之慮乃有圓活之趣」都分拆開來分置於前後句中和錯序,就將「頂頭懸」為因和「變轉虛實」為果的關係巧妙地表露出來了。

﹙三﹚古代漢語中的「錯承」例句

﹙1﹚治腐腫者剌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內經·素問·長刺節論》)

上文的大意是:治療有腐膿的癰瘍,可以用針刺其上,看到癰腫小的就刺淺些,看到癰腫大的就刺深些。可見文中的「小」應與「淺」相承接,「大」應與「深」相承接,為錯承。應該理解為「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淺刺、視癰大深刺。」

﹙2﹚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內經·靈樞·刺節真邪》)

上文的大意是:運用五針法之一的解惑法,應該全面知道調和陰陽,補益不足的,瀉泄有餘的。可見文中的「補」應與「不足」相承接,「瀉」應與「有餘」相承接,為錯承。應理解為:「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不足、瀉有餘。」

﹙3﹚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漢·張仲景《傷寒論》)

上文的大意是:太陽經發生了疾病,表現為脈浮、頭部疼痛、頸項僵硬,而且自覺感到很冷。可見文中的「頭」應與「痛」相承接,「項」應與「強」相承接,為錯承。應理解為:「太陽之為病,脈浮,頭痛、項強而惡寒。」

﹙4﹚此言醫當知緩急先後之序也。(《金匱要略論注》)

上文的大意是:這段話是說做醫生的應當知道危急的病症先處理、輕緩的病症後處理這樣治療次序的道理。可見文中的「緩」應與「後」相承接,「急」應與「先」相承接,為錯承。應理解為:「此言醫當知緩後、急先之序也。」

(四)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中的錯承例句

(1)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六首古歌訣)

上文的「舉動輕靈」反映的是肢體活動狀態,肢體活動的動力稱為「氣」,可見上兩句中「舉動輕靈」與「一氣研」關係最密切。而太極拳尤其要求靜極默篤的澄心息慮也就是「神內斂」能夠不斷持續的保持,太極拳無論是精神還是肢體動作的敏捷首要所依靠的就是這「神內斂」,可見上兩句中「神內斂」與「莫教斷續」的關係最密切。所以,「舉動輕靈」應是與「一氣研」相承接;「神內斂」應是與「莫教斷續」相承接。上文這兩句應該理解為「舉動輕靈一氣研,神內斂莫教斷續」。用錯承寫成「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就將「神內斂」與「舉動輕靈」的密切關係溶入其中了。

(2)動分靜合屈伸就,緩應急隨理貫通。(六首古歌訣)

上文「動分靜合」之「動」借代為「陽」,「靜」借代為「陰」;而「分」與「合」借代為陰陽的既相互分別又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動分靜合」中的「動」應與「靜」相承接,「分」應與「合」相承接,應該理解為「動靜分合」,是「順承」,指的就是不斷變化的太極陰陽。

上文中的「動分靜合」也即太極陰陽變化規律具有普遍性,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是萬事萬物都適用的,也就是「理貫通」的。可見「動分靜合」是應與「理貫通」相承接的。而「屈伸就」(也即「隨屈就伸」的簡稱)是一類特殊的太極陰陽,「緩應急隨」是「屈伸就」的重要特徵。可見「屈伸就」是應與「緩應急隨」相承接的。所以,上文這兩句應該理解為「緩應急隨屈伸就,動分靜合理貫通」,意思是太極拳緩應急隨的隨屈就伸就是太極陰陽普遍性規律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寫成「動分靜合屈伸就,緩應急隨理貫通」是屬於「錯承」。

﹙五﹚古代漢語中的「複雜分承」例句

(2)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宋·蘇軾《前赤壁賦》)

上文的大意是:何況我與您在江上釣魚,與魚蝦作為伴侶;在江邊島上砍柴,與麋鹿作為朋友。可見「漁」應與「江」、「侶魚蝦」相承接,「樵」應與「渚」、「友麋鹿」相承接,應該理解為:「況吾與子,漁於江之上侶魚蝦;樵於渚之上友麋鹿。」寫成「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是將「漁於江之上侶魚蝦」和「樵於渚之上友麋鹿」都各分成為三部分而按照相同的順序放置在前後兩句上,屬於三個順向分別承接的複雜分承。

﹙1﹚故本輸者,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是謂因沖而瀉,因衰而補。(《內經·靈樞·邪客》)

上文的大意是:(手少陰心經)本經輸穴的治療原則是:根椐其經氣虛的,用徐緩手法,對正氣之衰弱進行補益;根據其經氣實的,用疾快手法,對邪氣之亢盛進行瀉泄。可見上文中的「虛」應與「徐」、「因衰而補」相承接,而「實」應與「疾」、「因沖而瀉」相承接。應理解為「故本輸者,皆因其氣之虛,徐以取之,是謂因衰而補;皆因其氣之實,疾以取之,是為因沖而瀉。」寫成「故本輸者,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是謂因沖而瀉,因衰而補。」是將「皆因其氣之虛,徐以取之,是謂因衰而補」和「皆因其氣之實,疾以取之,是為因沖而瀉」都各分成為三部分分置於後面的四句中。其中「疾徐」與「虛實」是錯承,「因沖而瀉、因衰而補」與「虛實」也是錯承,是屬於後兩個對於前一個錯向分別承接的複雜分承。

﹙六﹚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中的「複雜分承」例句

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

力由脊發,步隨身換;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

往複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六首古歌訣注文)

全段共分為六組。第一組前一句的「蓄勁如開弓」說的是十三勢長拳沾粘連隨雙臂放鬆的圓撐,是十三勢長拳「蓄勁」的主要形式,是十三勢長拳「極柔軟」的主要反映;後一句的「發勁如放箭」說的是十三勢長拳「然後極堅剛」的主要形式。第二組前一句的「曲中求直」是對第一組前一句之「蓄勁如開弓」的一個重要目的和效果的說明;後一句的「蓄而後發」又是對第一組後一句之「發勁如放箭」的說明。第三組後一句的「步隨身換」是對十三勢長拳沾粘連隨下肢重要特點的說明,是對「蓄勁如開弓」的補充;第三組前一句的「力由脊發」又是對第一組後一句之「發勁如放箭」的說明。第四組前一句的「收即是放」顯然是說明十三勢長拳沾粘連隨的重要特性,也就是沾粘連隨動態姿勢的任何一處都可以是發勁的姿勢;第四組後一句的「放即是收,斷而復連」說明的又是「發勁如放箭」的重要特性,那就是其一、任何發勁姿勢都可以是沾粘連隨的化解姿勢,其二、任何發勁都可以立即轉變為沾粘連隨,也可以用不著間隙而連續發勁。第五組後一句的「進退須有轉換」說的又是十三勢長拳沾粘連隨,是說明十三勢長拳的所有進退轉側都必需有腰胯的轉換。第五組前一句的「往複須有折迭」說的主要又是「發勁如放箭」,因為十三勢長拳沾粘連隨的特點是隨人而動,不可能主動地「往複折迭」,又十三勢長拳之發勁,手臂雖然是被動的,但人的整體對於對方而言是主動的,可見對於十三勢長拳而言,「往複折迭」主要是發勁的一種表現,說的是十三勢長拳的發勁往往變化多端,會突然改變方向,而且是反方向的,就如同是衣服的皺摺。

由此可見,這段文字應該是第一組、第二組的前一句、第三組的後一句、第四組的前一句、第五組的後一句、第六組的前一句相前後承接,是從各個角度對十三勢長拳之「極柔軟」的說明;第一組、第二組的後一句、第三組的前一句、第四組的後一句、第五組的前一句、第六組的後一句相前後承接,是從各個角度對十三勢長拳之「然後極堅剛」的說明。六組句子組成了複雜分承。第三組、第五組則與其它組形成錯承,其它句子都是順承;另外,還錯序將「極柔軟」和「然後極堅剛」放置在最後。之所以這樣將「極柔軟」和「然後極堅剛」兩兩對照著敘述,顯然是傳遞著十三勢長拳「極柔軟」和「然後極堅剛」關係十分密切這樣的信息。將各組前後承接之句連接起來就是:「極柔軟:蓄勁如開弓,曲中求直,步隨身換,收即是放,進退須有轉換;然後極堅剛:發勁如放箭,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複須有折迭。」全段文字的大意應該是:十三勢長拳「極柔軟」的主要表現是:蓄勁就如將弓拉開的放鬆圓撐,放鬆圓撐就象是弓的彎曲為了射出去的箭筆直飛行,腳步應隨身體的移動而不斷變換虛實,收縮屈曲之柔的任何一處都可以立即發勁,身體的前進與退後都必須要有腰胯轉換的變化。十三勢長拳「然後極堅剛」的主要表現是:發勁就象是放箭一樣的疾快,這是因為有全身放鬆的含蓄而發,透發的勁力是由腰脊直接傳送的,發勁的姿勢就是沾粘連隨的姿勢,所以一個勁發出似乎是斷開的其實是可以與沾粘連隨立即接續的,凡是發勁的往複往往都表現為折迭之變化。

由以上介紹可見,太極拳很多經典詞語是必需用「分承」來解釋的,不然的話就必然會覺得拳譜似乎語無倫次和散亂,甚至閱讀理解時會發生錯誤。拳譜中的「分承」阻礙了許多現代人對這些詞語的探求和領悟,妨礙了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對現代太極拳學習的權威經典指導作用。所以,了解「分承」這一古代漢語特殊修辭,對於太極拳的學練研究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中存在著這麼多的「互文」與「分承」,也透露著一個歷史信息,那就是太極拳至少明代中葉已經出現和流傳了,因為雖然古代漢語不少修辭和語法一直延用至近代,但「互文」與「分承」,在明末時幾乎已經完全絕跡了,拳譜中包含著這麼多的「互文」與「分承」,即使是宋代的一些名著中也是少見的,明末清初之人是不可能寫出這樣出現這麼多包含「互文」與「分承」詞語之文章的;因而,《清史稿》對太極拳在明代中葉已經出現的記敘是有根據的,河南唐村李氏家譜關於明代中末葉千載寺道人傳授十三勢長拳的記載也印證了這一歷史事實,而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中存在著這樣多的「互文」、「分承」更是這一歷史事實無可辯駁的鐵的證據。


推薦閱讀:

丘吉爾有哪些睿智的名言?
帶有水字的名言
【經典名言薈萃】427??平淡最真,靜默最美,因簡單才深悟生命之輕,因簡單才洞悉心靈之靜
人生四大名言警句:喜歡就買,不行就分,多喝點水,重啟試試。
星爺的每部電影都會有名言警句!

TAG:名言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