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鄉三章(美麗中國)

武鄉三章(美麗中國)

申荷亮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01日 24 版)

  尋根

  從太原往武鄉的路上,一車人都是文化記者,照例要來點娛樂活動。有人便鼓動解放軍報的喬林生大校主持——往常去各地採風,能歌善詩的他都是「活躍分子」。

  這回,喬大校卻撂下一句:不行。這是啥地方,我們是朝聖來了……是的,喬大校用了「朝聖」。我則在內心把此行比作尋根,意思差不多。你們能否理解軍人的情愫?

  巍巍太行,是八路軍先輩的抗戰聖地,也是人民武裝力量極為重要的根系。

  江西的南昌城、井岡山,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起源。在那裡,我軍萌生了最早的種子,紮下了最初的根須。但真正的成長、壯大,卻是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在八百里太行的崇山峻岭。

  王家峪,是我久仰盛名的一處八路軍總部舊址。不大的院落里,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總參謀長居住的房間皆按原樣保留著;黨和軍隊其他領導人劉少奇、劉伯承、鄧小平也曾在此居住過。低矮的門楣,普通的土炕,簡陋的炕桌,炕桌上是繳自日寇的軍用地圖。這便是當年我軍最高首長們的生活與辦公條件。而整個華北的抗日烽火,就是從這裡源源不斷地傳遞出火種,那一張張發黃的地圖上標示出的線條方框,就是鐵與血的交響,令人民奮起,讓日寇膽喪。

  在磚壁村,我們瞻仰了另一處八路軍總部舊址,著名的「百團大戰」即在此發動和指揮。百團大戰所展示的中國軍民抗戰意志和對日寇囂張氣焰的重挫,早已名垂青史,無須贅述。令我感慨的是村口磚牆上那每個字有一人多高的繁體字標語:抗戰是我們中華民族爭生存爭人格的唯一出路!還有導遊對磚壁村和武鄉縣的介紹:村村住過八路軍,戶戶都有子弟兵。是啊,為民族爭生存,為自己爭人格。這使得原本就有「尚武之鄉」令名的武鄉人民視抗日為頭等大事,把八路軍當自家親人,「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絕非只是抒情的歌詞,而是武鄉和太行人民愛國情懷的真實寫照。

  坐落在武鄉城郊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肅穆莊嚴,氣勢宏偉。其間有這樣的說明:八路軍始入山西,不過6萬餘人,卻在經日寇多次「掃蕩」和與敵血戰後,不斷發展壯大,戰略反攻走出太行時已是百萬雄師。

  望著這些文字和圖片,我腦海里又浮現出根的意象。多麼遒勁厚重的一段根啊!深深地扎在太行山上,萬千烈士拋灑熱血將它澆灌,無數百姓舍家紓難為它培土。然後,風便吹不倒它了,斧就砍不斷它了,終成就人民武裝力量的參天大樹,為古老而多難的華夏遮風避雨,讓人民安享和平幸福。

  武鄉,是值得每個軍人前往尋根的地方。

  洗心

  我到武鄉,也真切地經歷了一次心的洗禮。

  在朱總司令的居室里,我對著一盞生鐵鑄就污漬斑駁的煤油燈,默然良久,不能移步。彷彿看到鬢已染霜的朱老總坐在炕頭,正借著這盞油燈,查看地圖,口授命令;那如豆的燈光,點燃的是民族的希望,照亮著八路軍將士的征程。

  彭德懷副總司令的卧室兼辦公室,也是房如其人,簡樸之至。沒有任何多餘擺設,只有洗得發白的舊軍被,整齊疊放的灰軍裝,滿牆的軍用地圖。

  聽到兩則故事。

  一天,村民的牛受驚狂奔,朱老總正在野外散步,當即和警衛員一起攔截,拽回。牛主人千恩萬謝,待認出面前這位老八路竟是抗日動員大會上講話的朱總司令後,更是激動不已,專程攜禮登門致謝,卻被總司令好言勸慰,禮物退回。這位老鄉逢人就說八路軍好,因為有這麼好的總司令!

  青黃不接時分,一些八路軍戰士到村外挖野菜。當彭老總得知百姓們也在挖野菜充饑,並且常常得跑到更遠的地方才能挖到時,他馬上下令:離村10里內,部隊不得挖野菜,要挖就到深山裡去。

  大英雄方能真本色,精神富有才能生活簡約。朱、彭兩位老總的簡樸、愛民,完全出自天性,終生都是如此。他們就像宗教的聖徒,只不過是把人民當成了上帝,一切為了人民,一生服務於人民,從無多金多福的私慾,不圖肥馬高車的虛名。

  我們也就因此知道了武鄉和太行山的百姓,為何深深地愛戴他們,愛戴八路軍。

  在大型實景劇《太行山》的演出中,有這樣一組情景:圍殲犯我根據地的日軍的最後時刻,一手持紅旗衝鋒在前的戰士不幸中彈犧牲,倒在了故鄉村口,倒在盼兒早歸的母親面前。紅旗卻挺立未倒,戰士手不肯稍松。聚光燈下,肝腸寸斷的母親凄聲叫喊:兒啊,你鬆鬆手,把紅旗交給娘……少頃,鏡頭轉換,這位剛掩埋了長子的母親又在為小兒子整理行裝,悲愴而又激昂地仰天長喚:朱老總,彭老總!我還有一個兒子,我把他也交給你們!

  我知道這並非藝術加工,而是確有其事。武鄉縣有位叫李改花的英雄母親,把3個兒子相繼送往八路軍,都壯烈犧牲。

  看得我血脈賁張,撼得我淚如泉湧。那淚是從心底流出的,也在肆意沖滌著心頭的斑斑污垢,功名雜念。太行母親的這聲呼喚,直讓我想起秋風易水邊,荊軻別燕丹。人為何而生?又為何而死?為何有人備享富貴仍心靈空虛?又為何有人對苦難甘之如飴,甚至視死如歸?

  說到底,是能不能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尋覓到生活的意義。

  向佛,向道,或是向冠了「科學」頭銜的心理學去求指點,尋解脫,不若看看我們民族的奮鬥史,不若看看這些中流砥柱般的偉人和有情有義的普通人,在民族危亡關頭是如何做的。

  武鄉,是可以讓人鏡鑒內心、撥雲見日的地方。

  追夢

  都在講中國夢。

  夢,其實就是理想,就是藍圖,就是終有一日可能抵達的遠景。

  當然,也可能抵達不了。端看有夢的人是何種心智,何種品格,有無為了夢想而百折不撓的勇氣,以及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的紮實努力。

  在武鄉,邊走邊看,邊看邊想,忽然就想到追夢的意象。

  愚公移山故事裡的太行山就在這裡。北山愚公決心要移走擋在家門口的太行、王屋二山。智叟覺得不可思議,古稀之年還想移山,這不是做夢嗎?但是愚公之所以為愚公,就在於敢於追夢。他堅信子子孫孫不斷地挖下去,總有一天能挖掉大山,建起美麗家園。

  遠在延安的毛澤東寫下《愚公移山》這篇宏文時,他的麾下正在做著同樣的事情。而武鄉乃至太行山的抗日軍民,正是憑著愚公一樣的執著,在極為艱難的環境中堅持抗戰,在一次次流血犧牲中積累經驗,積聚力量。

  一個叫魏明揚的武鄉籍游擊隊長,堪稱「抗日愚公」的典型。他少年習武,行俠仗義,素有鏟盡不平享太平之志,1933年即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烽煙初起,八路軍還未到太行,他便組建游擊隊,殺鬼子除漢奸,令敵寇聞風喪膽。而當上級黨組織需要時,他毅然將自己的游擊隊員悉數送入八路軍正規軍,自己重建一支游擊隊,如此情形先後6次,共向八路軍輸送3000餘名優秀戰士,他自己卻一直當游擊隊長,日夜冒死與強敵周旋。又恨又怕的日本人懸賞5000大洋購其人頭,而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則親自授予他「太行名揚游擊隊」的隊旗。

  魏明揚的夢,就是誓死不當亡國奴,就是讓勞苦大眾享太平。而成千上萬有著同樣夢想的中華兒女站在了一起,戰鬥在太行山上,勝利的紅日就開始照亮東方,自由之神就在縱情歌唱。

  還有那位將三個兒子獻給抗戰的英雄母親,更是太行人民痴情逐夢的代表。兒孫繞膝雖為樂,烽煙不平哪有家。只想讓別人流血犧牲而自己安享太平,這不是武鄉的民風。

  據八路軍研究中心郝雪廷主任介紹,抗日戰爭時期,武鄉縣共14萬人口,竟有1.46萬人參加了八路軍;八路軍犧牲的團以上幹部共700多名,武鄉籍即有15名。

  沒有夢的人是可悲的,就像失去羅盤而飄搖在茫茫大海上的船。不知何處行,不知為何生,沒有人能覺得踏實,更別提幸福。

  有夢想而不肯紮實努力的人是可恥的,就像寓言里總叫喊明日就壘窩的寒號鳥。盼天上掉餡餅,總想投機取巧,就只能自尊全失苟且偷生。

  再看那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衛,頭已斷仍舞動干戚的刑天。他們雖至死也沒能真正實現夢想,但誰又能說其追夢的過程是不幸的呢?

  這種生命不止逐夢不已的精神,便是華夏民族多災多難仍生生不息,以及中華文明歷盡滄桑而綿延不絕的根本原因吧。

  武鄉,是能夠教人如何有夢、怎樣追夢的地方。

推薦閱讀:

會買私人飛機的4類中國人
中國歷代服飾的變遷(二)
美越「結親」意圖遏制中國
中國道教四靈二十八宿指的是那些神靈

TAG:中國 | 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