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第二路圖解

來源:陳式太極拳編著:顧留馨 沈家楨 出版社:人民體育出版社

陳式太極拳第二路圖解

陳式太極拳第二路 陳式太極拳第二路,即第二趟架子,俗稱「二套」,又名「炮捶」。二套開始,直做到第一個單鞭止,即從預備式、上步金剛搗碓、懶扎衣、六封四閉,到單鞭這五個動作,與第一路的完全相同。所以要重複做這五個動作,是為了先做幾個柔軟的拳式來舒展筋骨,以適應練二套的要求。因此,本章中關於第二路的動作說明,從第一個單鞭以後說起(胸向南)。單鞭以前的四個拳式動作說明,詳見第一路,此處不再重述。為便於敘述,第一路太極拳圖解中的圖1至圖26及其說明在第二路圖解中就不再重複,而其中的圖26則列為本圖解的圖1。關於圖解的說明,也詳見第一路圖解。

第六式搬攔肘(胸向雨) 動作:重心微右移;同時,右勾手在右側小順纏變拳,並使拳心朝上,左掌變拳自左而下逆纏至胸前;緊接著重心左移;隨重心左移時,左拳經胸前向左以拳眼橫擊發勁,右拳自右向左也以拳眼橫擊發勁,兩手左拳心朝上,右拳心朝下。(圖2)重心右移;隨重心右移時,兩手左逆右順纏自左向右以拳眼橫擊發勁,左拳心朝下,右拳心朝上。(圖3)

要點: 此式有左右兩次發勁,須緊接著做。自單鞭過渡到向發勁,須先將重心微右移,然後發勁,以達到蓄而後發的要求。發勁時,重心的移動與兩拳發勁須一致,以求得勁整。 第七式護心捶(胸向東北) 動作:重心全部移於右腿,左腳提起,身體左轉,右腳蹬地躍起,隨即左腳落地,右腳也跟著向左前(東南)斜方落步。隨著轉體的同時,左拳逆纏向右里微上提,向左後下方弧形順纏至左腰側,拳心斜朝右上;右拳先逆後順纏隨轉體自右而上經右額前側向左,隨右腳落步的同時下擊。(圖4)左拳順纏向左舉至高與肩平,右拳順纏里收。(圖5)左拳自左而前經右拳外側向下向里,右拳自里向外,兩拳在胸前交叉而過;隨即兩手順纏,左拳里收,右拳以近腕部的拳背向前搠出;同時重心下沉。(圖6)

要點: 太極拳動作,凡要放大其圈,必先縮小其圈;這是為了加強搠勁,使在「氣貼脊背」條件下,將內勁貫串而達於掌根。當雙手在胸前作里外左右雙逆纏絲的放開時,即形成右前左後的合勁作用;最後,如。。字,使兩圈會合於胸前以護住心口;同時漸次縮小其圈,形成蓄勁如開弓,以加強搠勁。 第八式拗步斜行(胸向東轉東南) 在上式雙拳護住胸部之後,雙拳放開為掌,並做右順左逆的纏絲,相合於胸前。此時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掌心向左,左掌心向上。接著仍做右順左逆的雙分。(圖7、8、9)然後,再雙合於胸前,但此時右手已轉下,左手已轉上

掌心均向下。接著右手又轉上,左手則轉左,同時身法提高,右腿提起,左腿獨立,雙掌合住勁。(圖10)待再轉為開勁時,使右足落地一震腳而變為實。接著左足向東北邁轉一步,右掌順纏由前向右下沉。同時,左掌逆纏向右上作弧轉;轉到左掌向左開時,右掌適在右順纏向上到右耳邊。這時左腿為實,乃是起勢。接著右掌在右耳邊轉半個圈再向右前逆纏放

開;同時,左掌微向右逆纏後,即向左順纏地開放,成為雙開勁。此時,胸向南。(圖11)

要點: 此式當右足落地時,是右手開,左手合;等到左手轉向左外開時,右手又轉到右耳邊為合。由於左合右開和左開右合,促使內氣盤旋地下沉;最後,在完成此式時,左右兩掌同時在雙逆纏之下雙開起來;等開到頭時,又以雙順纏雙合起來。在雙合時,雙手的手指須向上豎起;同時,雙肘的內勁亦須一合。接著,立即氣沉丹田,重心也同時轉到右足。此式由於開合變換,配合震腳和左顧右盼的旋轉,導致氣不得不下行,是一種行功練氣下沉的基本功夫,也是最易使人感覺到最後氣沉丹田的一個拳式。 第九式煞腰壓肘拳(胸向東南) 動作:在上式斜形的兩掌分開之後,右方的右掌用順纏,當轉往上時,將掌變拳置於右膝的上方。同時,左掌在左用小上順纏成拳與右拳遙相對於左上方合住勁。襠口下沉,形成低的圓襠;足從左實變為右實,此時胸向南。(圖12)

第十式 井攬直人(胸向北) 動作:左足提起向右方作180。邁出,使胸轉向北。左拳變掌,並隨著左足由上斜向胸前下方~個按勁,勁在掌根。同時右拳順纏,亦在下沉時變掌,翻轉掌心向上使近腰左。旋轉時以腰脊作中軸。此時右足為實。(圖13)

第十一式風掃梅花(胸向南) 動作:在完成左手由上而下按的180。後,接著由右手接替左手的掙脫勁,以順纏從下而後上采地轉180。;至右上方時,又轉為逆纏的開。同時,左手在下逆纏向左下方分開,形成雙開勁。此時,左足為實,並作為旋轉中軸;右足隨身右轉而橫邁於左足的西邊。最後形成如圖13的姿勢。此時雙手皆已變為雙逆纏。 要點: 以上三個拳式的作用,主要在於第八式雙開中右掌:假定已被采拿,因此先在一小順纏將掌變拳的同時,就順著採的要勁,轉而下按地轉過身來。這是用連隨以求解脫的基礎。在轉身時,同時用左掌的下按勁和右掌的上提勁,使左右兩手上下一震抖,以達到解脫的目的。在這樣大轉身的過程中,必須使勁沉著地旋轉,方法是不許平旋,而須使旋轉從上而下(按合時),再從下而上(擁開時),以期在沉著中達到連續的解脫作用。這種大轉身的纏絲,最易使人產生「缺陷」、「凹凸」和「斷續」的現象。因此,若要避免上述缺點,其要點是在兩膊相系之下的掤住勁,同時運用腰脊作中軸,使能擁著旋轉,產生活如風車的旋轉慣力。在旋轉過程中,先向後下180。一按合勁,以加強其沉著性;同時不停地再向後上180。一擁開勁,最後完成360。的大轉身。在勁別運用上,上半圓是以左手為主而旋轉的合勁;下半圓是以右手為主而旋轉的開勁。這樣使內勁不斷地外顯而達到弓背,也不致再產生缺陷等缺點。 第十二式金剛搗碓(胸向南)動作:上式完成時,用的是左右雙逆纏的雙開勁。此式乃是由左右雙逆纏的開勁轉為左右雙順纏的合勁,使氣注小指。此時左足為實。(圖15)合後又轉為上下逆纏的雙分勁,當達到右上左下的終點時,右掌一轉而變為拳,再由上順纏而下;同時左掌逆纏至小腹前,掌心向上,最後是使右拳落到左掌心內的一合勁;同時在左足為實時,右足提起震腳於地。(圖16)

要點: 在做完360。大轉身後,內氣要象車輪向四周動蕩,而後再下落到丹田之內,並加以搗實,這是此式的主要作用。它由左右的相開相合轉為上下的相開相合併震腳時,可使氣更加搗實于丹田內。這種震腳可輕可重,主要以能運用意氣下達為主,並不在震腳的輕重。因此,除了用檢驗震腳的聲音以測定勁的整與不整外,還須看能否做到動靜相合的功夫,以達到一靜無有不靜。 第十三式庇身捶(胸向南) 動作:從上式之後的一合勁做起,雙手皆向下左右逆纏的分開;在雙開的同時,右腿向右橫邁半步;開後再合,此時雙手由下向前上繼續逆纏,最後把左手放在右手外方,合於胸前,形成開胯圓襠,左足為虛。(圖17)這種由合而開,開後再合,是緊湊的小開小合。接著右掌向右後轉向外方逆纏成拳,左掌向左下逆纏亦成拳。雙分後,右拳從下向右上逆纏,再從頭前而過。迴轉左方。當左拳逆纏到左胯間時,右拳突然撇身而回,向右上方發出肘勁;重心移右,右腿轉實,全身隨著向右下沉,襠亦隨之放低。(圖18)

要點: 在含胸拔背之下,由雙逆纏絲緊縮其圈以加強雙臂掤勁內的彈性,能起一種披身環形的蓄勁作用。它主要是練右手和腰脊,由大圈轉為小圈,以加強蓄勁(內中同時具有向右的肩靠勁);最後,由一小圈進為無圈,將勁貫串到肘尖上去。因此,它是一個緊湊運動的拳式,要求在雙逆纏絲的相合下,繼續以雙逆纏絲纏轉過去。在纏轉過程中,必須做到內勁無缺陷和無斷續。故其要點在於運用腰脊作中軸;當右手以逆纏開始而轉到面前再逆纏一大圈時,須表現得節節貫串。當再由逆纏轉到順纏並突然又一轉為逆纏向外右上方發出肘勁時,要求看得出勁起於足跟而形於肘尖。 第十四式撇身捶(胸向南轉東南) 動作:在上式左拳置於胯間發出右肘勁時,假定置於胯間的左拳突然被采,則這時就順著採的要勁,先以右順左逆的一小圈,身軀略向右轉,右腳為實,接著即以左順右逆的翻轉拳背,以捌勁向左側反擊出去。同時,右手以小逆纏向著右後方放勁,以保持平衡(這是雙開發勁)。但發勁須專主一方,本式以左方為主,右方為賓,故右拳屬於放勁,而左拳則為發勁。同時,在發出時右腿為實,胸向東南。(圖19)

要點: 當左纏到左胯間而左臂又被采時,為了不丟不頂,適應採的要勁,應順著對方要勁的方向,向左方用捌勁擊出。這是直截了當、以求解脫的著法。因此,本式以左拳反擊為主,但擊出的根源卻在順纏旋轉於右上的右拳,通過它再將內勁纏絲式地貫注到左臂中去。 第十五式斬手(胸東南轉北) 動作:此式假定在上一式「撇身捶」的著擊中沒有得到解脫,就再順著要勁的方向跨上右步;右手以順纏自右後向上隨身翻轉過來,並相合於左手之上;在被採的左手突然上提的同時,右掌緣如刀下斬,形成左上右下的雙開削竹勢,並輔以右足下沉的震腳。這是跨上右步,使雙手處於自己的方圓圈內,是兩手一足同時並用的著擊掙脫方法。此時,胸已轉北。(圖20)

要點: 這是二次解脫左手被採的方法。采勁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迫使對方不易連隨的向下壓迫的采,使被采者不得不趨於跪勢,因而不得不採取手領身的上步,以加速「右斬」」左提」和「震腳」三者齊施的解脫方法。因此,在右手不斷勁的要求下,用小順纏的旋轉以上右步,使被採的左手處於自己的方圓圈內;這是以輕制重的基本方法。上步前和上步後以及下斬時,尾閭均須正中,切不可因下擊而使尾閭前倒。 第十六式翻花舞袖(胸向北轉南,再轉東北) 動作:假定二次解脫還未成功,也就是在上提下斬之下還不能將對方采手斬掉,就要以身軀的翻轉勁作進一步的解脫,也就是順著對方向上抗拒的斬勁,突然躍起;左手逆纏上提繞過頭頂,並翻過身來。這是自下而上的大轉身。翻的慣性力由左手領導。此時,右手亦用逆纏由下而上加以輔助,並用雙開勁躍起身軀和轉過面來。同時,左腳上提,並帶動右足亦隨之上躍。這一動作包括有雙臂及肩靠勁來解脫被采之手。(圖21,此圖是躍起轉面的一瞬間)接著,在繼續自上而下的旋轉過程中,當左手在左側由逆纏轉為順纏向下,則左足同時落地一震腳。這是左手和左足同時進行的動作。當左足落地而右足上步向前右,右掌則同時逆纏從後上轉為順纏,並向前下用掌緣砍下(砍時與劈架子的砍勁一樣)。同時,左手成拳順纏向左後方為賓地擊出。此時左足為實。(圖22,此圖是旋轉身軀落地一砍時的姿勢)

要點: 上式斬手解脫法的特點是雙方手臂都在面前,力的作用點對雙方的距離皆相等,而本式「翻花舞袖」的轉身則運用了身法及腰脊的旋轉作用,使力作用點的距離突然形成懸殊的對比(自己近,對方遠)。也就是說,使解脫點離對方遠,離自己近。這種一近一遠的關係,形成力矩大小的變換。轉身後兩足是左足先落地震腳,右足稍後落地,這樣,就加強了腰軸旋轉的慣性力,因而也加強了右手的下砍勁,是求解脫的又一方法的關鍵所在。這種解脫是以右掌緣的下砍來接替右手順纏翻轉時的旋轉慣力的。同時,下砍時須鬆開且有彈性,這樣才能促使下一式能輕靈躍起。這種解脫也是以輕制重的又一範例,是一著兩用的具體表現,也就是說,解中寓擊,擊中寓解的雙用法。所以此式主要在一手解脫,另一手順著旋轉而下砍。 第十七式 掩手肱拳(胸向東北轉東) 動作:這是以練習蓄勁與發勁為主的拳式,在第二路架子內,凡是在特殊拳式之後,多是用它來聯繫起來。這是第二路拳的第一個掩手肱拳。它借著上一式那一下砍的彈性勁,雙手以雙順躍起身軀,並調換左右腿的前後位置,接著右足落地一震腳為實,左足邁步上前為虛。同時,以雙逆纏將全身的勁曲蓄起來,縮小雙臂的環形圈來加強蓄勁。此時,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右足虛而左足實。(圖23)接著,下半節是發勁。發之先,右手先做逆纏小圈置於腰際,拳心向上;同時左手相對地逆纏,拳心向下,這是左蓄勁。當右手在右腰際時,右手下沉其勁,並在沉著之中仍以逆纏用突發之勢將勁向前發出。此時,拳心向下。同時,左手相對地轉為逆纏,將拳向後放勁以收回,並置於右腰際。拳心向下。蓄勁時,右足為實;發勁時,左足為實。(圖24)

要點: 此式是第二趟架子中運用最多(六次)的拳式,其要點在於加強練習「蓄勁如開弓」的勁。它是由含胸拔背作領導,使兩臂具有6字形的合住勁。在練習發勁時,要有將物掀起而下挫的發勁。因此,上半節須如開弓以加強彈性,下半節更須有如放箭深入箭靶之中的鑽勁。這是使勁發得長遠的具體表現。為此,發勁之先要有下沉的小圈,乃使牽動的蓄勁與發勁兩者合一,不可單用沒有牽動的直線蓄髮勁。 第十八式飛步拗鸞肘(胸向東轉北,再轉南) 動作:在上式「掩手肱拳」的發勁後,雙拳在原位一小逆纏,前後合住勁;當右拳逆纏向前、左拳逆纏向後為開時,右腳隨之提起,並向前飛步躍進,落地為實。同時,以右足作旋轉中軸,使左足劃弧超過右足,置於右足的東側,使身騰空轉動270。。(圖25)這是假定上式「掩手肱捶」在右手發出勁後被人所采,不及收回而採取的拳式。對方是順著發的方向要勁的,為此,就不得不連隨,以適應於人,用飛步順應要勁。在順應飛步的過程中,向左自然地翻轉身來,用背

折靠勁來解脫被採的右手,有類於一路的「玉女穿梭」各式,同樣是躍步,但手法不同。(圖26)在轉過270。大轉身後,假定大轉身的背折靠勁仍不能解脫被採的右手,則在轉身後,雙手以雙逆纏聯合為一,左掌心壓在對方的采手上,使雙臂形成一橫向的環形,並以右肘勁前擊。這是最後的一著兩用,是解脫,也是進擊。轉身後,右腳實;發肘勁時,左腳實。最後形成的拗鸞肘如圖27。

要點: 這是最後用背折靠勁以解脫被采右手的方法。因為旋轉身軀的關係,又可使力作用點的距離突然形成對已有利的懸殊對比,以達到以輕制重,是不求解脫而自脫的拳式與著擊。同時,此式不同於前幾式的是把左掌壓在右肘間,並以背肘聯合橫擊對方。這是一種壓住對方來採的小臂,以固定對方的采點,不使之變換,並把人橫摔出去的一種特殊拳式。因此,同樣是一著兩用。它的要點在於飛步而出之後仍能立身中正地落地。尤須注意的是發出之後,仍須雙臂曲蓄有餘,而不是十足伸直其手。因此須運用飛步而出以適合要勁。這是一連串解脫動作中最後解脫的方法,也就是第二套架子練習采捌和解脫采捌的舉例。此式雖以肘勁前擊,但其根仍在右側的背折靠勁。為此,其要領須在立身中正的基礎上,方可得到肘靠並用的統一。 第十九式運手(前三,胸向南) 動作:雙手同時往左,再同時往右,然後再往左運動,成為三個運手,與第一路運用稍異。在前式拗鸞肘的合勁後,重心全部移於左腿,右腳向前並步,以腳尖點於左腳旁;同時,左掌逆纏向左運轉,右拳變掌順纏左運。(圖28)接著重心右移,右腳踏實,左腳跟先離地提起;同時,雙手右逆、左順纏,右掌經面前,左掌經腹前向右運轉。(圖29)接著左腳向左橫開半步,重心逐漸左移,左腳踏實,右腳變虛;同時,雙手左逆、右順纏,左掌經面前,右掌經腹前向左運轉。(圖30)

要點: 此式要在曲線緩和的運動下作左順右逆和右順左逆的纏絲變換,並在不動步的條件下提腿和放腿,充分表現出手腳上下相隨的虛實劃分的要求,這也是此式的基本要求。第二趟架子經過了前幾個跳躍吃力的拳式,到此可以調整一下呼吸運動。所以雙手在這種。。字形的動作中,對運動的速度是可緩、可快的,是第二趟架子自然分段的地方。 第二十式 高探馬(胸向西) 動作:做了前三個運手後,以左腳跟為軸,身體右轉,右腳跟離地;同時,雙手右逆、左順纏,右掌經面前、左掌經腹前向右運轉,當左掌運轉至身右時,手心朝上。(圖31)接著右腳提起,身體繼續微右轉;同時,右掌順纏經左掌下側里收,掌心朝上,左手逆纏經右掌上側前推,掌心朝外面下方。(圖32)

第二十一式運手(後三) 動作:做了高探馬後,接著雙手以右逆左順把右手轉向右前,而左手轉向胸前。在此雙手轉換的同時,全身以左足為旋轉中軸轉90。。同時,右足落地一震腳而變為實,左腳向左橫開一步,先以腳跟著地。(圖33)重心移於左腿,左腳踏實,右腳向左並半步,以腳尖先點地;同時,雙手左逆、右順纏,左掌經面前、右掌經腹前向左運轉。(圖34)接著右腳踏實,左腳向左橫開半步;同時,雙手右逆、左順纏,右掌經面前、左掌經腹前向右運轉。(圖35)

要點: 第二趟架子中有前三個和後三個運手,前三個胸向南;後三個胸向北,動作的基本要求和作用皆相同,不再重述。因此,本式要點也不再說及運手動作本身,而只講由正面提腿做高探馬後轉向背面的一轉。此動作要求在曲線緩和、纏絲不斷和內勁貫串中轉過身去,因此,必須做好在轉身過程中收回左手在胸前逆纏的一個小圈。通過這一逆纏以挪轉身軀,可將身軀及纏絲懸空地變換過來。這樣不但可使內勁不斷,還能把內勁貫串到下一個動作內去。所以本式也是練習節節貫串的一個難度較高的動作。 為了容易做好轉過身來,陳發科到了北京以後,為了使陳式太極拳大眾化,在這一轉中加入雲手及高探馬兩個拳式。這樣就沒有了空中急轉而貫串的要求,就容易做了。 第二十二式高探馬(胸向北轉西北) 動作:在上式的右轉肱掌以後,當身再向左轉時,雙手先雙順地雙合起來,使雙手在胸前交叉而過,再雙逆地雙開起來。合時左腳為實。(圖37)開時右腳為實。(圖38)這是一個聯繫下一式的拳式,與第一趟中的「白鶴晾翅」是一樣的勁,不過雙手高低比較分得平些,雙腿跨得大些,要表現出圓襠。

要點: 這是一個由雙順而合,再由雙逆而開的拳式,要求在合後轉開的過程中沒有稜角和凹凸,使纏絲勁運到弓背上。同時,要求在擴大而開展的姿勢下,節節貫串地加強彈性鍛煉,以提高掤勁。合時應注意雙手大指,並以左手指為主;開時則應注意雙手小指,並以右手指為主。 第二十三式連珠炮(一)(胸向西北轉西) 動作:從上式的開勁到此式的合勁,是由雙逆纏而合。此時,右手逆纏到胸右,掌心向左外;左手逆纏到胸前,掌心向右外,雙手在胸前一合勁。此時左足實,右足虛。接著,雙手順纏前棚,同時變右足為實,當雙手轉雙順而下時,左足後退一步,重心亦立即移左,坐左腿為實。在雙手下塌時,形成全身蓄勁之勢。(圖38)接著,雙手又轉雙逆纏向前上方卷蓄起來,變右足為實。然後雙手又立即由前向左後順纏而下。當雙手下塌時,又變左足為實。這是在前一蓄勁的基礎上再加一蓄。最後以雙逆纏發出捌勁。此時右掌心向外,左掌心向下。在發勁的同時,右足向前邁進半步,左足亦隨之跟進半步,足跟鏟地有聲。(圖38、39)這是第一個連珠炮動作,本式共有三個連珠炮動作。

要點: 本式適合於太極拳進入人圈內活動的開門手法。它的特點是以主動旋轉雙手作為進入人圈的拳式。它的手法猶如推動水磨一般,以左手的旋轉於內來防禦胸口,以右手的旋轉於外向前攻取。兩手這樣內外結合起來,不斷地用左手加水料,用右手轉動石磨地運動。同時,雙足以跟步的步法跟進。雖然不去求沾對方,但只要旋轉攻取的右臂某一部觸及對方某一點時,就可在觸及處作為沾點,連隨地粘著而變化萬千。此式採用了「以身進退」和靈活變換的中正身法,在客觀上需要應變和轉換時,都有裕余,並足以支撐八面。其次,因為上式是展翅的雙開,因此本式首先須將它卷蓄起來。這是為了蓄而後發。同時,為了發得更脆,在發勁前再縮小一圈,以進一步加強它的彈性,然後沉著的發出勁去。發勁時,雖然右足為實,但為了「中土不離位」的中正關係,前足的實與後足的虛要求相差不大,以便可以迅速旋轉著向前邁進。 第二十四式:連珠炮(二)(胸向西) 第二十五式:連珠炮(三)(胸向西) 動作:在接做第二個和第三個連珠炮時,右手由前上順纏向胸前,左手由左後下順纏與右手合於胸前。此時,坐左腿又形成全身蓄勁。(圖40)以後由圖40到圖41的動作,與第一個連珠炮同。(即相同於圖38到圖39的動作)

這個拳式可以根據練習者的需要,接連多做幾個或者提出專練,它的動作與前幾個連珠炮同。但為了使整趟架子在結束時仍回復到原地,所以當此式多做了幾個以後,則後面的「白蛇吐信」也要同樣多做幾個,使做這兩個拳式的次數相等。其它要點與第一個「連珠炮」相同。 第二十六式倒騎麟(胸向西轉東) 動作:在上式連珠炮的三次上步後,兩掌相互雙合;先將左掌逆纏轉向胸前,掌指豎起,掌心向右。同時,右掌逆纏轉護在左小臂之外,重心前移,右腿為實。(圖42)接著了。練習拗步前邁時,起初會有些彆扭,因此必須多加練習。同時,這一拳式是短距離的蓄髮,所以必須含胸拔背,由脊椎帶頭,做到節節貫串和勁由脊發。這是全趟架子勁由脊發的代表性動作。如僅由兩個手臂表現彎直的發出是不合要求的。若能提出專練則更好。 第二十八式 白蛇吐信(二)(胸向東) 第二十九式 白蛇吐信(三)(胸向東) 動作:上式「白蛇吐信」的蓄勁是由「倒騎麟」合勢分轉後再一合勁來完成的。而這個「白蛇吐信」的蓄勁,則是在「白蛇吐信」的發勁之後進行蓄勁的。這是兩個「白蛇吐信」的不同點。開始時,右手在前以順纏蓄至胸前,掌心向左。同時,左手在左,以逆纏轉到左脅側。蓄時雙臂合住勁,重心後移,右足為實,左足尖點地為虛。(圖46)接著,右掌

在前順纏為主的一小圈,用指的捌勁擊出。同時,左掌在後,以逆纏配合右掌一齊發勁。此時,左腳前邁半步,落地為實,右足立即跟進,鏟地有聲,完成第二個「白蛇吐信」。(圖47)此式亦可根據練習者的需要,多做幾個與「連珠炮」次數相同的白蛇吐信。

要點:同第一個白蛇吐信。 第三十式海底翻花(胸向東轉西) 動作:這是一個特殊的拳式。在上式右手向前發出捌勁後,即與後面的左手雙順纏的交叉而合。合後以右順左逆的雙開勁把身向右旋轉180。。此時重心移在左足,形成獨立的姿勢。在轉向西面過程中,左右手成拳,右拳以拳背向下後擊發,拳心向前。左拳向上後擊發,拳心向右。(圖48,自圖48起直至最後一圖止,由於從前為陳發科老師攝影時都拍了動作反面的照,因此後面所有的圖照,以面朝讀者為向北,背朝讀者為向南,面朝讀者左面為向東,面朝讀者右面為向西,後面不再重述)。

要點: 這一拳式以運動肘關節為主。左拳向後上和右拳向後下的上下擊發,是少有的向後方的發勁,因此它的要點在於上下向後發勁時要求保持身軀的平衡。 第三十一式掩手肱捶(胸向西) 動作:在上式提起右腿,雙拳在上下分別向後側擊發後,右拳以順纏微上提後,再以順纏下沉,拳背向下,右腳同時震腳於地。同時,左拳配合右拳以逆纏微下沉後即上舉,全身重心全在右腿的一震上。待右拳順纏到拳心又向上,並加一下沉勁後,再轉為逆纏時將勁發出。發出之手,仍須留有裕余,不可十足伸直。同時,逆纏上舉的左拳一轉為順纏向後為賓的發出,以保持有主賓的雙發。(圖49)

要點:同第十七式「掩手肱捶」。 第三十二式轉身六合(胸向西由北轉南) 動作:由上式「掩手肱捶」的開,將在前發勁的右手順纏地收於左肩前;同時,左手逆纏伸於襠前。同時重心右移,身體右轉。(圖50)然後接著兩拳向左右分開。(圖51)接著重心全部移於左腿,以左腳跟為軸,右腳提起,身體向右後轉;同時,雙拳合攏交叉於腹前,右拳在里,雙拳心皆朝里。

(圖52) 第三十三式左裹鞭炮(一) 接著右足落地震腳。(圖53)同時左足向左橫邁一步;雙手轉雙順,向左右兩外側並微向後的發出捌勁。此時,拳心向前上,發時左手左足為主。這是裹鞭(變)中的變勢。(圖54)

要點: 含胸拔背意為脊背上下繃緊。此式由於裹的關係,脊背上下左右四面皆繃緊,是練習力由脊發的又一特殊拳式,也是第二趟架子練橫行步法的拳式。這是一種群戰式的步法。當腿與臂交叉時為「裹」,是腿的蓄勁。當將兩腿分開為「鞭」時,

穩,這是轉身後一「鞭」的發勁脆與不脆的重要條件。其餘要點與前兩個裹鞭同。 第三十六式右裹鞭炮(二)(胸向北) 動作:這個拳式與轉身前的第二個裹鞭同,唯胸已轉向北面。(圖59、60、61)

要點:同第三十四式。 第三十七式獸頭勢(胸向南轉東北) 動作:在上式裹鞭雙開的發勁之後,右足向右後與左足相平作同寬度的弧轉90。。然後左足向左後挪轉半步,轉過身軀。同時,上部以右拳順纏由外而內地劃弧,轉到左肘之下,拳心向內。左拳逆纏,由外下而內上地豎起,拳心向右,形成雙合之勢。其時,右足實。(圖62)接著將豎起的左臂,再順纏向左橫墜,從右向左後為賓地一放勁,同時左足向左後退步,仍以右腿為實,以配合轉在肘下的右手向前橫臂,以順纏發出橫臂的肘勁。(圖63)

要點: 此式開始時豎起左臂,橫著右捶,形成蓄勁的姿勢,要求將身手內擁勁貫足。右足弧轉半圈的卸步向右後,能促使掤勁貫足。這是「退即是進」、「守即是攻」的作用。因為當豎起的左臂一經橫塌後,形成棚合勁的加強,右臂立時超越左臂上面而發出肘勁,即所謂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使對方不易防禦。這種以橫著的小臂發出肘勁的拳式,除後面「奪二肱」同為練習搠發勁的拳式外,第二趟架式中再無其他練搠發勁的拳式,因此須仔細練習。(據云這是由戚繼光拳式中選出的) 第三十八式劈架子(胸向東北) 動作:此式在「獸頭勢」搠發勁之後,右拳向下再轉上地一小順纏。同時,左拳向上再轉下地一小逆纏。當相對的轉動到左拳在下、右拳在上成為一條垂直線時,將右足躍起;同時,左足向前邁出一步。這時雙拳均變為掌,緊緊交叉地雙合起來,並使襠圓而下沉,內藏近距離的肩靠勁。此時左足為實。(圖65)上一動作是在蓄勁之中發出左肩靠勁的;不

須再蓄勁,只要將前式蓄勁放開,就是發勁;是用左手向上外順纏發出的,是太極拳中唯一的上擊勁。擊中的目標是人之下頷。此式是用捶或用掌兩者俱可的拳式,也是右手向下內為賓的逆纏後擊法。(圖66)

要點: 這是在上式搠發勁之後轉為蓄勁,並在蓄勁中寓有放勁的拳式。在雙手交叉橫邁半步時,右手在上向左上的撲面掌的捌勁和左肩向左外的肩靠勁要同時並用。兩勁僅有一靠勁,一明一暗,一真一虛,為此式的特點。因為凡用肩靠勁發出時,頭部最易被人所制。所以此式在七寸近距之內,同時用撲面掌有前擊形勢,因此對頭部不但起了保護作用,而且亦補助了肩靠勁的不足。 在蓄勢蓄勁之中使用靠勁,要有安穩的中正勁;如靠勁落空,靠之一邊,肘擊手捌均已蓄而待發,隨時皆可補救其不及。 圖66是運用隅手為主的手法之一。它在搠發勁、掌捌勁和肩靠勁之後,再加上獨一的上擊勁。這是連珠式的擊發勁,目的是擊中對方而不在發出對方。但是擊中對方下頜,同樣有使對方跌倒的可能。這是太極拳手法中的一個特殊擊法。同時,由於前一拳式對雙手雙足都已蓄勁十足,因此這式的上擊,其要點在於一沉其勁當中能更加高度地集中其勁,這樣才能使向上擊發的動作表現出堅剛而沉著的內勁。 第三十九式翻花舞袖(胸向東南轉東北) 動作:此為繼上式雙分其勁的上擊之後,一變為下沉的身法。動作之前,須再加一沉著的彈性勁,並由頂勁帶頭領起身軀。這是「意欲向上,必先寓下」的要求。因此,在由後下轉為前上的神氣鼓盪的配合下,帶動右手由後下逆纏向前上。同時,左手在前做順纏小圈,配合右手合住勁。接著,右手仍以逆纏由前上向前下用掌緣下砍,如同用斧砍柴一樣。砍時全身須鬆開,要用彈性勁;同時,左手向左後方為賓地一擊。當雙手向後右側時,提起左足;當雙手到達上前時,左足落地為實;同時右足向前邁出一步。右手下砍時為實,右足為虛。(圖67)

要點: 此式也是從戚繼光拳式內選出來的,它與前式不同;前式為由下上擊,而此式為由上下砍。為了做好下砍,首先須合住勁於胸前,然後聯合身手的內勁,並在轉圈後下砍。此時,要求手足協調,並在得勢得勁之下表現出堅剛的一砍。因此,雙手須在轉過一大圈後,方始下砍;猶如拿著大鎚轉個圈後打鐵一樣。這是第二趟架子唯一轉圈下砍的拳式。在擊發下砍時,身軀必須中正不偏,且具有彈性的鬆開,這是利用轉一圈的慣性力以加強下砍勁的具體表現;要做到使兩手和兩腿同時並用,以達到極其協調的要求。 第四十式掩手肱捶(胸向東北轉東) 動作:此式連接在「翻花舞袖」之後,與前「掩手肱捶」不同:此式須由頂勁帶頭領起身軀,將右腿提起,落在左腿平行的地點上震腳為實;同時,將左腿向前伸出一步為虛。此式要求在躍起時前後腿掉換位置。當身軀領起時,右手順纏與左手逆纏地雙合起來,在右腿落地的同時,雙手以雙逆纏分開,再轉蓄起。此時右手改掌為拳,放在右腰側,並在一沉其勁之下以右拳為主發出勁去。此時,左手以逆纏向後為賓地放勁。(圖68)

要點: 在做「翻花舞袖」拳式內的下砍時,是鬆開地一砍,使人具有將勁向四周擴散的氣勢,如同灰袋落地,灰向四周散開一樣;因為是鬆開的砍勁,因此,當做下一拳式時利用下砍的彈性以領起身軀,猶如將四周的勁集中一點而領起一樣。及至右足落地震腳和左足伸出邁步時,意識上又有將勁鋪開來的意圖。這是這個拳式應具的神態。 第四十一式伏虎(胸向東轉東南) 動作:在上式右拳發勁之後,逆纏地收回右拳,同時左手逆纏成拳,向左前放開。當右拳逆纏向後時,將在後的右足再向後右挪展半步為實,及至右拳逆纏向右外作一大國,再作一小圈,使右拳到達左額角時,完成伏虎的拳式。同時,收回的左拳向左內一小圈,當轉到左腰側時,撐在左腰際。此時右足實,左足虛。(圖69)

要點: 此式在左右前後和上下旋轉一個大圈(大蓄勁)時,要使身軀在運轉中越運越低,同時大圈兒也越轉越小,這是形成身軀螺旋向下的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此式與一般拳式不同的是在開的姿勢下形成蓄勁;因為身軀越向低處運轉,作用於腿部的蓄勁的彈性亦愈大。這種蓄勁,能為下一式輕靈躍起的彈力作好準備,這是第二趟架子最低的拳式,也是腿部纏絲配合手的纏絲最明顯的一個拳式。 第四十二式抹眉紅(胸向東南轉北,再轉南) 動作:上一拳式是大蓄身法,做這一式時,則是在上式身法蓄得十足的情況下的大放身法。在脊背右邊放長和彈性十足的基礎上,運用腰脊彈性恢復的收縮過程,以右手順纏從上劃弧向下轉前一甩(假定上式伏虎撐腰的左手被采),左拳以逆纏由下後向上劃一個整圈,借著右拳向前一甩的離心力將身軀領起,右足亦隨之向前躍出一大步,左足隨後跟進。此時雙足離地。(圖70)躍到對面當右足落地為實時,使身軀在空中向左旋轉180。,使左足置於右足的東側。此時,左拳亦由上逆纏向下置於腰間。(圖71)在躍進轉身過程中,很自

然地表現出一背折靠勁,以去掉被採的左手,並收回左手置於腰間。 要點: 此式主要基於上式的蓄勁。在躍進之前,須將腰腿後坐一下,以加強彈勁。然後借著蓄勁的彈性,使身向前上躍起,這是躍得輕靈而易轉的關鍵。轉身時務須中正其身,這是背折靠勁得以安全發放的保證,也是不去求解脫而自然得脫的基礎, 第四十三式右黃龍三攪水(胸向南) 動作:此式躍起轉身後,左拳撐腰,接著右手在胸前以順纏劃圈。當右手往下劃圈時,右足隨即提起為虛。(圖72)當右手往上劃圈時,右足又落地為實,完成一次「攪水」。(圖73)接著繼續再做兩次「攪水」動作。(圖74、73,再接74、 73、 74)

要點: 按照運動技能的要求來說,拳式愈簡單,則愈難做好一動全動的要求。此式僅右手一隻手劃圈,右足配合上下分虛實以進行運動,這樣的動作是比較簡單的,因此,是練習纏絲勁以達到節節貫串的基本功。要達到一動全動,其要點仍在於腰脊的帶動和手臂勁的鬆開,如同鞭子一樣劃圈,這是做好此拳式的關鍵所在。 此處正是第二趟架子的第二分段,可根據需要,反覆多做幾次。因為在「攪水」以前,連續進行了一系列較激烈的運動,在此可以使人得到一定的休整。 第四十四式左黃龍三攪水(胸向南,轉北) 動作:接上式,轉過身來,換為左手「攪水」劃圈。它的做法與右手的「攪水」動作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要做到在左右手交替和轉身時須保持內勁不斷。上式當右手劃圈到由下轉左時,撐在左腰的左拳放開並逆纏向右上來迎,形成左微下、右微上的相合。此時右足上提為虛,一待交叉後,雙手立即變為雙逆纏,由腰脊帶頭和右手的牽動,轉身向右帶轉180。。同時,右足落地為實,並作為旋轉的中軸。隨之,左足亦立時隨身作弧轉,置於右足西側,完成轉身的過程。同時,左手由逆轉順向左外側劃圈。右手則在一小順纏後置於右腰側。(圖75)這是「左黃龍三攪水」轉身後的起點。以後與「右黃龍三攪水」一樣,當左手往下劃時,左足須提起為虛。(圖76)當左手往上劃時,左足又下落為實。(圖77)完成一次「攪水」。接著再做兩次「攪水」動作。(圖78、77,再接圖78、77、78)

要點: 此式本身的要求與「右黃龍三攪水」同,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在轉身換手之時,不但要轉得曲線緩和,同時還要求貫串一氣,不使有斷續和凹凸發生。其關鍵在於左手放開和右手相合時,形成兩膊相系,能做到在再分開一轉時,勁就由右手換到左手去。 此式要點與動作雖同前式,但為了使左手具有同右手一樣的靈活程度,此式可多做幾次或十幾次;此式運動時右足位置不變,因此在原地多做幾次,並無損於整趟架子的結構。 第四十五式左蹬一根(胸向北) 動作:在上式「攪水」之後,當左臂順纏從內向外劃弧時,撐腰的右手放開,並乘勢加入相對又相分的劃圈;當轉過一個圈後再轉向下時,就成為雙合勁。此時掌心對掌心,雙手相對比肩略狹,並置於腹前。當右手加入到最後為合時,左

足由實轉虛。(圖79)在雙手不停地劃圈之下,繼續以雙順纏加緊一合,使雙掌變拳交叉於胸前。此時,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同時,提起左腿。 (圖80)在達到交叉的終點後,將雙手和左足儘力向左右一齊發出勁去。這是在右足獨立姿勢下將左足蹬出勁去的。此時左手為主,右手為賓。(圖81)

要點: 此式的彈勁是在雙合中產生的雙開勁,因為當雙手為雙合時,肘與膊寓有雙開勁。同時,在兩足微曲而雙合時,因圓襠而使腿也有雙開勁。這說明雙臂與雙腿均有相系的外掤勁,這是發勁能鬆脆的關鍵。待雙手和左足齊向左右兩側分發時,由於雙手分發的穩定作用,使身軀在發出時能得到一定的穩定性。這種發勁是練習關節韌帶、加強其彈性的良好辦法。 第四十六式右蹬一根(胸向北轉南) 動作:在上式「左蹬一根」之後,雙手由逆纏向左一合,牽動身軀左轉過來;同時左足落地一震腳,並提起右腿,形成左腿獨立,雙手在右膝兩側合住勁。(圖82)接著將雙手和右足儘力向左右一齊發出勁去,這是在左足獨立姿勢下將右足蹬出勁去的。此時右手為主,左手為賓。(圖83)

要點: 此式是提著左腿向左平旋過來;平旋時不易達到穩定的轉動,因此,其要點在於頂勁提起和雙手逆纏相互合住勁,使脊背繃緊,左足尖向下,以減輕左腿懸墜的下沉重量。這是右蹬腳前轉身時應掌握的蓄勁姿勢。當左足落地一震腳後,立即提右腿,把右足和左右手一齊向兩側發出。 第四十七式海底翻花(胸向西) 動作:同第三十式「海底翻花」,惟轉身幅度較小,余皆相同。(圖84)

第四十八式掩手肱捶(胸向西) 動作:右足下落震腳為實;此時右手為順纏,左手為逆纏。當左手轉向左前時,左足向左前邁進一步;同時右掌變拳轉逆纏發出勁去,左拳逆纏轉後,向左後放出勁去為賓。(圖85) 要點:同第十七式。 第四十九式掃蹚腿(轉脛炮,胸向東,轉北,後轉南再轉北) 動作:在「掩手肱捶」發勁之後,右手在前逆纏收回再向前劃一個圈,左手在後逆纏向前又向後劃一個圈。(圖86)當右手再逆纏由前收回到右腰前時,右足蹬地震腳;此時左拳逆纏向前上舉。(圖87)緊接著震腳之後,右腳腳尖外撇,向右後邁出小半步,形成旋轉慣力,把身向右後帶轉約280。右腿下蹲,左足亦隨之仆腿劃弧轉掃280。,掃至右足的西北。(圖88)

要點: 此式是練習足部橫掃時的踝擊勁。為了穩定地旋轉左腿,橫掃一個整圈,就必須使意氣上表現出猶如右足在地面生了根。其次,為了加強腿的橫掃勁,須利用右腳向右後、腳尖撇邁小半步,來帶動身腿的旋轉,形成旋轉的慣力。再次,須做好上下配合一致,才能使身腿輕靈而沉著地旋轉;這主要在運動的前半圈是如此,姿勢是由高轉低,而在運動的後圈,則內勁又須由低再轉高而後落地。這也是一個難度較高的動作,是練腿領身的運動,能使腿部肌肉放長和增強。為了加強腿的橫掃勁,可提出作為散手專練,也可以做兩個360。的掃蹚腿。 第五十式掩手肱捶(胸向北轉東) 動作:在上式轉過280。以後,雙手交叉合於胸前(圖89甲)接著雙拳變掌,分別向左右兩側弧形而上展開;同時,右足離地提起,左足即蹬地躍起。(圖89乙)接著右足落於西南方,左足隨著落於東北方。雙手自上雙逆纏合於胸前,再順纏而開,逆纏而合,然後右拳打出,左拳收於左肋下。(圖90)此式與前十七式不同者僅有躍步動作,待兩足落地後,即與其他幾式「掩手肱捶」相同。

要點: 這是架式盤旋上升到達終點時的一個穩定動作,是繼身軀大旋轉之後一種螺旋式上升的練習,也是在體育上對前庭分析器的一種良好鍛煉;要達到這一穩定作用,在掃蹚腿終了時立身必須中正。 要點:同第三十一式。 第五十一式左沖(胸向東) 動作:因動作是由左腿在前開始的,故名「左沖」。它在上式「掩手肱捶」發勁之後,右拳順纏收回,左拳逆纏向前伸出,兩拳合住勁,形成雙拳相對。(圖91)接著借著前伸的左手與右手雙雙下沉向右脅側劃一個圈,划到後上時收回左足,並上提為虛。(圖92)當雙拳又由上轉下到左腰側時,左足落地一震足。划到前下時,邁出右足;雙拳轉到左脅側後,下沉其勁,(圖93)這是沖捶的蓄勢。接著以雙順向前上發出抖勁。劃圈下沉時,在後的左足為實,雙拳向前抖出勁時,右足為實。(圖94)

要點: 此式動作是雙拳由右側轉到左側,整整劃兩個前後上下的大圈。動作要接連不斷,一氣呵成,因此必須利用旋轉慣力,這樣才能使勁貫串到最後的抖勁上去。如內中有斷續,就會失去加強其勁的作用。同時,這是練習抖勁的一個必要拳式。初學時,掄兩個大國後,方始發出抖勁,以後可以漸掄漸小,逐步減到一個圈;最後,只要意念一發動,就可同樣地發出抖勁。這是發出抖勁的最深功夫。 第五十二式右沖(胸向東) 動作:因動作是由右腿在前開始的,故名「右沖」。此式先是右腿在前,最後換到左腿在前;雙拳先從左脅側轉到右脅側,劃兩個大圈後抖出勁去;在這兩點,此式與上一式正相反,因此它的動作路線與上式是對稱的。(圖95、96、97)

要點:同「左沖」。 第五十三式倒插(胸向東,轉東北) 動作:在上式發出雙抖勁後,假定右手被采(這種采勁,常可使被采者下跪),為了做到沾粘連隨,使之不與頂抗,右手就以逆纏下隨,使右手與左手相合。合時左手墊在采手下方,並以右手下壓,做初步的解脫。此時右手向下為實,右足上步為虛,與左足並立,腳尖點地,這樣雙手靠近自己身軀的上下,是為「合中解脫」,是以輕制重的又一範例。(圖98)

第五十四式海底翻花(胸向東) 動作:如上式倒插不能「合中解脫」,則再往下沉後突然一轉,放長身軀,轉為上下雙開其手。這是在氣貼脊背之下,由頂勁領起身軀,為二次解脫,是「合中解脫」後的「開中解脫」的方法。在「開解」的同時,右手順纏向右上再轉右下,左手逆纏向左下再轉左上,整個身軀放長,左足獨立,右足提起(做為踢的準備);左拳向左頂上放勁,拳心向右,右拳向右腰側下放勁,拳心向前;其動作與前幾個「海底翻花」同,惟本式僅微微轉體,前幾式轉體幅度較大。(圖99) 要點: 太極拳多用往下採的采勁,借使對方不易運用連隨得到解脫;為此,右手逆纏向下,右足前邁;左手墊入采手之下。由於「倒插」的右足上步,即使自己的雙手靠近自己的圈心,從而加大了作用於對方的力矩,同時減少了自己的作用力矩;一大一小,又是一種以輕制重的典範,可使自己「得勢」。這種上壓下墊的解脫,為求解脫的初步形式。如仍不能得脫,與對方發生了頂抗,則應順其頂抗之勁而一反其路線而行,把左手轉在對方采手之上,並使左手下斬和右手上提,使和「斬手」一樣。同時一震左足,使整個身軀放長而起立,雙手雙開其勁。這是變換的解脫形式,說明在海底部位間有雙開、雙合的翻轉與變換,也是擊發與解脫一著兩用的手法。 第五十五式掩手肱捶(胸向東) 動作:在上式右腿提起之下,接做發勁,其動作與第五十一式同。(圖100)

要點:同第三十一式。 第五十六式奪二肱(一)(胸向東,轉南) 動作:上式「掩手肱捶」發勁之後,先略微雙開其手,隨即左拳逆纏,右拳順纏,從右邊轉回一合勁。此時右拳在下

外,左拳在上內,同時右足跟進半步,使與左足靠攏。然後雙拳轉為雙順,使右拳向上收回到胸口,左拳下沉到左膝前,同時左足向前邁出半步。(圖101)接著,重心前移,使左足為實,同時由於合勁,以左足為軸身向右轉180。。在後的右足同時提起向左後側退步(橫移半步)。在轉身過程中,雙拳繼續在胸前里外雙翻合住勁地順纏。當轉身到身軀朝東時,右拳適在里前上,左拳則在外前下。當右拳由里向下轉外再向上轉里時,右足隨之提起,沿地面收回,兩膊合住勁。此時右拳在外彎住,左拳在內彎住。(圖102)前述動作是蓄勁,此後動作則是蓄而後發的發勁。它在雙拳十足掤勁的環抱下,右拳微向上提,當轉到左拳內側後,即向下沉勁。同時右足一震腳,沿地面鏟了出去,上下相隨地鏟到對方圈心時,右臂橫著由小臂發出勁去,同時左拳逆纏向左後放勁。這是右手右足同時並進的特殊動作,也是在姿勢上的上下相隨。發勁時左足為實。(圖103)

要點: 這一拳式的要點是在合勁中轉過身來,與前面各式由開勁中轉身不同,因此這是本式練習的主要內容。此式假定後面遇有襲擊,就以轉身來化去這種襲擊,並利用轉身,以加強蓄勁,使下一拳式能發得更脆,這是本式的特殊作用。在轉身過程中,要保持尾閭正中神貫頂,就是頂勁不丟,尾間不倒。 自轉身後當橫著右臂合住勁時,假定在前的右腕節被采,則此時即無須另求解脫的方法,可以右拳、右足同時一震,向前鏟地而出,並由右小臂橫著搠出勁去(擁勁是彈簧勁,為太極拳八勁之首,是一種防禦性的勁。若能用於掤發勁之中,就等於一著兩用;這種著擊,只要手一抖就可發出,因此距離短而效用大,為最簡便的發勁)。這也是解脫與擊發一著兩用的聯合作用。它的要點是須在「中土不離位」和「以身進退」①之下求得解脫,也是進入人圈的擊發手法,尤其是將掤用於擊發,是一著兩用的最簡要的手法。 第五十七式奪二肱(二)(胸向南,轉西再轉南) 動作:在上式搠發勁後,假定還沒有被解脫,就要繼續做第二個「奪二肱」;所以,應有人字上步。這是一個連隨著人繼續上前兩步的動作,在拳架內是少見的,所以要作為一個動作來練習。這個動作,開始時是右拳順纏向上里收回,同時左拳從下外向上,左足隨之跟進一步。(圖104)當左拳到右臂外邊再向上用勁和右臂在左拳內側轉向下用勁,並貼近己身上下對勁時,已將被採的右臂解脫了。在解脫的同時,又上了右步,這也是為右臂將要搠發勁作好蓄勁的準備。(圖105)

在上式上了左步之後,繼續上第二個右步,這是人字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 (①「中土不離位」和「以身進退」為太極拳術語,意為手與足先後聯繫著前進時,應如大纛旗一樣樹立不倒地移動。) 步的最後一步。雙拳如同風車似地在胸前里外地相互翻轉一大圈。上一動作當右拳向前上向里順纏時,右腳收回半步,足尖點地。接著右拳在胸口前向下一沉勁和左拳向上的配合,以二次解脫被採的右手。同時右足向下一震腳,並乘勢鏟地而進。同時,右拳橫臂向前,搠出勁去。(圖106) 要點: 若上式的掤發勁尚不足以解脫被採的右手,為了避免頂抗,就須運用連隨而拖著繼續上步。因此,這式主要的練習內容是連續上前兩步而仍不致有斷勁發生,並要隨時有可脫可擊的機勢。要達到這個要求,其要點是兩膊相系著使雙拳在行進中上下翻動,以揉動脊背來擺脫右手的被采。 由於第一個「奪二肱」還不能求得解脫,就必須順著要勁,在推動對方退後的過程中,連脫帶擊地掤出勁去。這是推動與解脫的統一作用。因此,它不論邁左步或右步,均須轉動脊背而進。這是放出搠發勁時能否使脊背的蓄勁如弓弦脫扣一樣地放出勁去的關鍵。 第五十八式連環炮(胸向西) 動作(一):在上式右手搠發勁之後,在左後蓄住的左拳就如弓弦脫扣一般著擊抖出,同時右拳順纏收回置於右脅側。擊出時左腿為實。(圖107) 動作(二):動作(一)是左拳的抖勁,動作(二)是右拳的抖勁,兩者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脊背揉動。當左拳順纏收回,置於胸前的同時,右拳即如扯鑽似地發了出去。右拳發出時右腿為虛。(圖105) 動作(三):同動作一。(圖109)

要點: 「沖捶」是雙拳發出的抖勁,這一式是單拳分別發出的抖勁。其要點在於鬆開身肢,然後突然向外一抖,是短距離的挒勁。發出後仍須曲蓄其臂;曲蓄的度數,以能再發為準。 動作(二)的用勁,猶如木工用手工鑽扯鑽打孔一樣,具有連環擊出的作用,這是鍛煉腰脊與雙臂彈性的特殊拳式。 第五十九式玉女穿梭(胸向西,轉北再轉東) 動作:在上式發勁後,假定左拳被采,即將左拳微里收即伸出,並邁出左足飛步躍進。(圖110)同時右足隨之跟進,把身軀向右帶轉180。,置右足於左足的西側,以解脫左拳的被采;並由此轉身以背折靠勁擊發對方。同時,雙拳在胸前雙逆下挫合住勁。(圖111)

第六十式 回頭當門炮(胸向東) 從上式轉身時左足實,下挫時右足實;接著拳雙順纏向前上抖出勁去,此時左足為實。(圖112)

要點: 太極拳的背折靠勁均係為了連隨,是不得已而用的勁,是不輕易採取身法去擊發的。因為在「玉女穿梭」飛身連隨過程中,運用轉身的一靠,不但能解脫被採的手,並且又可急用「回頭當門炮」一式攻擊對方。這是使解脫與擊發兩用的最簡便的方法,所以在轉身過程中常採用背折靠勁以求解脫。「玉女穿梭」的飛步轉身,並以靠勁擊發對方,也是運用上述原則的又一範例。其要點是在躍出前挫右腿而一沉其勁,然後再邁出左足躍步向前。在「隨」的過程中,尚須注意中正其身,這是運用靠勁的必要條件。接著,再雙拳以順纏抖出勁去。 第六十一式玉女穿梭(胸向東,轉北再轉西) 動作:此式與上一「玉女穿梭」,都是飛身躍進的拳式,並在躍進轉身過程中運用背折靠勁的攻擊,以求解脫。所不同的上式是左拳被采,所以用向右轉身的左肩背折靠勁;這式是右拳被采,用向左轉身的右肩背折靠勁。左轉與右轉的背折靠勁應該並練。在上式發勁後,假定右拳被采,將右拳微收即伸出,左拳同時收於腰部,同時右足亦立即向前躍出一大步。(圖113)接著左足隨之跟進,把身軀向左帶轉180。,置左足於右足的東側,以解脫右拳被采。(圖114)

第六十二式:回頭當門炮(胸向西) 動作:從上式轉身落地後,雙拳往後下逆纏一沉勁,隨即向右前上方抖出勁去。在沉勁時,左足為實,發勁時,右足為實。(圖115)

要點:同第六十式。 第六十三式:撇身捶(胸向西,轉南)動作:在上式右足在前,左足在後,雙拳雙順纏向前發出勁後,兩膊相系地微含蓄勢。假定有左後方受到襲擊的情況,因此雙拳在前雙順纏一小圈,使左手轉到胸前與右手在右上合住勁,胸向南轉。(圖116)當雙拳再轉向右時,雙開其勁,就將左拳順纏向左後,以背反捶發出勁去。同時右拳順纏向右後放勁,重心移到左腿為實。發勁時左拳為主,右拳為賓。(圖117)

要點:這是在上式雙拳向右前發出抖勁後,忽然左側發現有可能被襲擊而採取的拳式。其要求是只要回頭一看,左拳就很自然地用背反捶發出勁去。要做好此一著擊,主要在襠口下沉的基礎上,好像小腹前有一小圈轉了一下後,就由腰脊帶頭,運用離心力將左拳背甩了出去。 第六十四式拗鸞肘(胸向南,轉北) 動作:在上式左拳向左後發出勁去後,假定發後左拳又被採住,就毫不遲延地將雙拳一沉勁,後轉雙逆,兩膊合住勁。同時帶轉身軀向左轉180。,右足亦跟進一大步到左足的東側。左拳放開為掌,壓在對方的采手臂上(也就是放在自己的右拳上),使雙臂如環形地合成一臂,用壓在左掌內的右拳作轉動中心,以右小臂逆纏向胸右發出肘勁。同時,左掌亦隨右拳的轉動而上翻,掌心向上,左足為實。(圖118)

要點:上式發勁後左拳被采,為了不頂不抗,就不得不轉上一大步,轉過身來,壓住對方的采點作旋轉中軸,向前發出肘勁。這是近距離的肘勁,也是解脫被採的簡要方法。用掌壓在對方採的手掌上,並以此為中心,使對方的采手不易變換,再以右肘橫向右擊。這是激烈.的擊法,也就是不求解脫而自脫的又一拳式。 第六十五式順鸞肘(胸向北) 動作:這是繼續上式「拗鸞肘」橫肘由胸前內右擊出後,如還不能解脫其采,就繼續順著要勁,分開自己的雙手,用右肘尖逆纏、左肘尖順纏一小圈,向下方發勁。因為右足在右前為虛,就很自然地沿著地面鏟進,左足在後跟著前進。(圖119) 第六十六式穿心肘(胸向北) 動作:這是繼續上式「順鸞肘」兩肘下沉發勁後,以左拳護胸,用右肘尖逆纏一小圈,向右側展開步法以擊出。右足沿地面鏟進,左足在後跟著前進。右足在前為虛。但當發時勁時,右足立即變實。(圖120)

要點: 凡手臂越出方圓圈外,就叫做出隅;越進方圓圈內,就叫做進隅。出隅須用采捌,進隅須用肘靠。所以肘靠之用,猶如短兵相接,速戰速決,沒有迴環的餘地。為此,須有連珠為用的措施,以求得最後的解脫。此式就是這一措施的繼續。當右手仍然不得脫的時候,順著要勁,右足沿地面鏟進,右肘向右擊出,同時左足後隨地一震腳,這是形成如弓弦脫扣的氣勢,形成以輕制重、連珠肘擊的要點。 第六十七式窩裡炮(胸向北) 動作:這是從「撇身捶」的左手被采以後,一連串運用肘勁的連珠擊發;解除了被採的左手,到此已是解除後緊接的一個發勁。它是以右順左逆在胸前雙合其勁,使右拳在下內,左拳在上外;同時,將在前的右腳收回,形成氣貼脊背的曲蓄姿勢;在蓄勢之後,右拳立即外翻,用拳背向右前擊出;同時,左拳向左後逆纏到左腰側放勁,以配合右拳的擊發;當右拳向前擊發時,將右腿壓了出去,重心前移,左足亦隨之跟進半步。(圖121)

要點: 第六十三式「撇身捶」是左手的背反捶,此式則是右手的背反捶。此式要點是在上式鏟地前進之下,取近舍遠,在襠口下沉和運用離心力的同時,以墜肘作樞紐用拳背反擊出去;右足亦隨之鏟地而進。為了勁發得更脆,就要在雙拳右順左逆的合勁下,將圈兒縮小,以加強蓄勁,然後由肘領身地向右外反擊出去。此式要求一動全身俱動,而這隻有在腰脊聯合基礎上,運用慣性力,才能做到恰到好處。 第六十八式井攬直人(胸向北,轉南) 動作:繼續上一式,右拳發勁後,右順左逆地在胸前一合後,雙拳再以右順左逆的向右一雙開勁,將身軀以右足為旋轉中軸向右帶轉180。,左足亦隨之弧轉到右足的東側。當胸轉到南面時,雙拳在胸前作里外上下的順纏,如風車式彎臂旋轉一個圈。當右拳翻向內上時,右足為實。(圖122)當右拳翻向外下和左拳翻向內上時,左足為實。(圖123)

要點: 本式主要是在騎馬式的襠口下,雙拳掤勁十足地在胸前翻轉,做一個上下里外的順纏圈,揉動脊背,以鍛鍊氣由脊發的功夫。做此式時,並立的雙腿也要里外纏轉,要表現出勁起於腳根、達於拳尖的神態。這是校正動作、達到正確姿勢的一個拳式。 第六十九式風掃梅花(胸向南,轉西再轉北) 動作:在上式「井攬直入」之後,為了轉向面北,雙拳變雙掌,使雙掌以右順左逆的纏絲上下雙分又雙合於胸前;然後以左逆右順翻轉放開其圈,促使身軀向右轉90。。此時左足為實,並以左足為旋轉的中軸,右足隨之向右橫掃到左足的東側。當右掌由上順纏向下,待到小腹前時,掌心已翻轉向左上。同時左掌亦以逆纏從左上向右下按勁,與右掌相合於小腹前。(圖124)接著,左掌按住一點逆纏轉左後,重心仍於左足;右掌隨之順纏向上一開勁,以帶轉身軀再向右轉90。。此時仍以左足為旋轉中軸。(圖125)

要點: 此式的「風掃梅花」與第十式的「風掃梅花」基本相同,所不同者,第十式的「風掃梅花」旋轉360。,而本式則旋轉180。。它的作用,主要是使練習者最後轉為面北而結束第二趟架子。 第七十式金剛搗碓(胸向北) 動作:此式是在「風掃梅花」之後繼續做的一個「金剛島碓」。它與第十二式轉了360。以後再做的「金剛搗碓」相同,因此不再重述。(圖126) 要點:同第十二式。 第七十一式收勢(胸向北) 動作:本式繼承上式「金剛搗碓」之後,隨即雙手左右分開,以雙逆纏的雙手會合到胸前;兩手的手指碰到後,掌心向下,再逆纏雙手向前雙分而下,止於股的兩側;掌心向後,恢復到預備式。(參見圖1) 要點: 第二套架子,同樣是以「文象」始,「武象」終,面南起,面北終;如不將第一、第二兩趟架子連續地練下去,或者是第二套不要接連練兩次,就要加上「金剛搗碓」和「收勢」這兩個拳式。

編輯:杜瑾

推薦閱讀:

淺談洪式太極拳的小纏絲用法
太極拳與太極劍
42式太極拳實戰攻防圖解(上)
太極拳推手與實戰
除「陳吳楊孫武」外,還有哪些太極拳?

TAG:太極拳 | 太極 | 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