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專欄】在該死的笛聲中集體失眠 / 文:蔡林秋
在該死的笛聲中集體失眠
文:蔡林秋
人們常說「詩窮而後工」。意思是一個文人,越是窮困不得志,他的詩文就寫得越好。
那有沒有哪個詩人人生之路平坦順利,但詩照樣也寫得好呢?
有的。這個詩人就是唐代的李益。
書載李益讀書做官都比較順利,考進士也沒費多大週摺,一考就中,並沒有如別的詩人似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復讀,才好不容易考了個進士。
而且人家最後還官至禮部尚書,老了還平平安安死在自家的床上。真是羨煞李白,氣死杜甫啊!
但要說李益一點兒苦都沒有吃也不是事實,因為李益曾多次擔任幕僚而四處輾轉。相較於繁華都市長安城的燈紅酒綠的生活,邊塞生活還是要艱苦得多。
李益的詩數七絕寫得最好。
明代的胡應麟說得好,「七言絕,開元之下,便當以李益為第一」。而且因為久居邊塞的經歷,李益寫下了不少邊塞詩。
《夜上受降城聞笛》就是這樣的一首既是七絕,又是邊塞詩的好詩:
回樂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唐代的邊塞詩,如同其他題材的詩歌一樣,也經歷了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幾個階段。
初唐和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充滿了陽剛豪邁之氣。隨便舉個例子如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面對來犯之敵,人家一個文弱的讀書人都在那裡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只要能讓我上戰場,哪怕讓我當個小班長也行啊!
還比如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詩中即將出征的戰士,個個豪情滿懷,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此次出征為國效力,就沒有打算再活著回來了。如果萬一幸運地活著回來了,那當然更好。
其壯懷激烈如此。
如冉雲飛所言,初唐和盛唐的邊塞詩,哪怕是寫到思鄉之愁,也有一股不可征服的高邁蒼涼之氣。比如王昌齡的「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就是。
但到了中晚唐就不行了,詩人們的邊塞詩中,悲苦厭戰的情緒漸起。因為詩人都知道,自己背後並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比如李益的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這兩句為寫景。
其中「沙似雪」是仰望:蜿蜒的丘陵上聳立著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望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一片。
「月如霜」是俯視:高高的城牆之外月光皎潔,就像深秋的寒霜。
「白雪」也好,「寒霜」也好,都給人一種凄神寒骨之感。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本來就睡不著,偏偏這時不知是哪個又吹起了笛子。是《梅花落》,還是《折楊柳》?
反正笛聲纏綿悱惻,如怨如訴。
這下好了,大家都別想睡了。剛才雖然有戰士因睡不著而站在受降城上,但也有士兵正躺在床上假寐,而且還有幾個士兵聚在帳篷里打撲克。
但這時大家全被這該死的笛聲招惹得跑到帳外,一起站立在月地里,憂鬱的目光掠過城牆,略過群山,久久凝視著遠方……
這一夜,大家都別想再睡了。
據說這首詩寫成後立即被譜成曲子,天下傳唱,其流行程度絕不亞於今天的那些流行歌曲。
明代的王世貞說:「回樂烽」一章,何必王龍標、李供奉?意思是,既然有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這樣的詩,又何必有王龍標、李供奉這兩個人呢?
「王龍標」就是王昌齡,「李供奉」就是李白。
好吧,你說怎樣就怎樣。反正王昌齡也好,李白也好,反正都成了古人,他們是沒有機會來反駁王世貞的,而且現在連王世貞自己也都成了古人。
我們只需要知道一點就可以了:
《夜上受降城聞笛》的確是一首值得一讀再讀的好詩。
本文轉載自蔡林秋老師公眾號《秋風秋語》
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睡不好?新人的「自救指南」來了!
※瑜伽是對抗失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相信我!
※長期熬夜造成生物鐘紊亂後,應該怎麼調整,有哪些注意事項?
※已经好多好多天半夜醒来无法再入睡,眼睛痛的不行,无论怎样尝试着,还是只能辗转反侧,怎么办?
※怎樣才能使晚上12點左右就很困很困,不得不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