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15個》:對不起,這沒有預告
「小黑小白,挺住啊!」「『元華』知道人心各異,所以不急著布置任務。」「『蘑菇頭』就知道吃,什麼都不幹。」「想吃肉,那就買魚苗啊!」……
看《我們15個》直播,一定要配上彈幕。你會發現,網友總是讓你腦洞大開。
不管你看與不看,這檔節目就在那播著。7X24小時。說句實在話,綜藝節目看了那麼多年,從來就沒見有人這樣玩過。
下面,就來聊聊吧。
【模式:這是一檔什麼節目?】
生活實驗、全是素人、背景迥異、白手起家……擅長做節目的荷蘭人,這一次把模式瞄準了普通人。預告了半年,在這個炎熱的六月,騰訊視頻與荷蘭Talpa公司聯合製作的《我們15個》,終於拉開了中國綜藝節目史上的馬拉松序幕。
在只有水介面、電介面、牛、木板、5000元啟動資金和話費有限的老式手機的資源條件下,這15個普通人要在平頂之上生存一年。——這個規則,很多網友都知道。
隨著節目的進行,你還會慢慢發現,其實還有淘汰規則。「整季真人秀前期,每月淘汰一個居民,然後再新進一個居民,保持15個總數不變。節目最後一個月,選出一位獲勝者。他將獲得平頂全年創造財富的一半,另外一半將捐獻給公益事業。」每個月淘汰一位居民的設置,其規則之複雜,完全體現了「選擇」與「適合」的精髓。
國內真人秀,為什麼喜歡用明星?無非是看中對方的光環,任何舉動都有話題點,對拉動收視率有幫助。說句實在話,在《我們15個》沒開始前,我就與人打賭,其一定會塞幾個小明星進去。但是,等節目直播一出來,我不禁暗自佩服——節目組真是說到做到啊!完全沒有一個拍過電視劇或電影的明星在裡面。
任何新節目出來,總有些人喜歡對比。《我們15個》也是一樣。有人說,這壓根就不是什麼生存節目。也有人說,我看慣了國外的野外真人秀節目,看這個根本不適應。電視版未上,網路直播先行,精華版與馬拉松式直播的差異,其效果必然讓一部分人產生誤解。其實,這也是綜藝節目長期給觀眾培養的固有印象——不撕X,就不好看;劇情不跌宕起伏,就不好看。
您還真以為在演電視劇啊!——這句話,用來回應那些對《我們15個》有期待落差的人,特別合適。請問,你我的日常生活,24小時需要大起大落嗎?這檔節目就是要折射出你我的日常生活。沒有劇本,沒有預告。它就這樣播著,陪伴著。
(《我們15個》首發居民陣容)
【劇情:這15個人到底在幹啥?】
這15個人在平頂之上,到底要幹啥?——在功利的社會裡,我們總是想對任何事物問一個為什麼。想想也是,我花了這麼多時間來看這檔節目,總得給我一個究竟吧?
面對這個終極問題,我試著來分析一下。
根據節目組公布的規則,這15個人要在平頂之上或建立公司或建立農場等。總之,是通過團隊努力讓生活更美好。
而看了幾天的直播,我覺得15個居民對未來要幹什麼,其實還沒想好。劉洛汐準備辦一個補習班,但被賣菜大姐潑了冷水後,似乎也不那麼積極了。選出來的隊長聶江偉,暫時還沒有任何長遠規劃。手工藝人易秋,已經搗鼓出了一個小錢包,但這也只能賣點小錢暫時緩解一下經濟問題。因為他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狀:才5天時間,就已經用掉了一千多塊錢。
既然平頂之上的人沒想清楚,那麼就引用彈幕里的網友觀點來說兩句吧:可以開放旅遊,讓我們進去住幾天。可以種菜,賣給我們……
是一團混亂,還是眾志成城?扯別的沒用。整天在穀倉的台階上扯淡,真不是個事。
我認為,「在家好好的」——其實就是終極劇情。
(15個居民首發陣容)
【人物分析: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請節目組電話我,我帶14個農民工進去,徹底秒殺這幫人。」網友著急了。很大的原因來自於對這15個居民的表現——有些人不知道幹什麼,有些人也不願意幹什麼。
我早前就寫文章分析過:人,永遠是最精彩的劇情。
看了節目組公布的15人的背景,我再結合這幾天看直播的情況,試著分析一下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八男七女,年齡橫跨半個世紀,來自全國各地。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穀倉里生活,完全就是一個大的家族。短短几天,就已經看出了認知的差異、生活方式的不同、年齡差距後的不妥協……
先來說說男居民吧。
「鬼哥」聶江偉,51歲的他,是退伍軍人,具備建築、木工、接電、水管、種植等技能。說是要做領導者,在居民投票過程中,他也如願了。只是,在這幾天的表現里,其採取的就是一種「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是在觀察還是真沒招?反正急壞了網友。面對劉洛汐等人的小團體,很有可能「隊長」地位不保。
「易大師」易秋,24歲的他,雖然長得有點著急,但是為人很不錯。習慣了浪跡天涯,走到哪裡哪裡就是家,看起來很油,也喜歡吹牛,可還真是動手派。說做錢包就做錢包,這種行動是有示範效應的。唯一一點不好,就是一起床便光著膀子,這讓多少女觀眾不開心哦。
「蘑菇頭」劉志軒,是服裝設計師。但是,在生活面前,其技能顯然無法讓網友滿意:「我們打賭,蘑菇頭肯定是第一個吃飯的。」「蘑菇頭站那幹什麼?光看不幫忙,什麼意思?」才華這玩意,久了就會顯?「你們要我干農活,我明天就走!」——「蘑菇頭」剛進節目的表態,還真是貫徹始終。
「輝哥」郭道輝,是農民工兄弟。來了平頂後,就一直在默默幹活。最後,累到腰病複發。住院後,為居民寫的一封信,感動了很多人。在平頂建設初期,的確需要這樣的人手付出。按照我的設想,其可能不太合適以後的生活,只是這個設想結果來得太快了。
「半半」孫銘,每到5點半就必然起床,於是人送外號「半半」。其是特種兵退伍,對部隊有很濃的情結。做事也利索,為人正直。本應該是動手能力很強的,但是從直播的這幾天來看,效果一般。
「肌肉男」丘子健,愛好拳擊,喜歡秀身材。但是受不了別人趾高氣揚的教育與管制,最不喜歡幼稚。本來,我對其期待值很高,特別是他這種花樣美男與平頂荒蕪感產生的衝突,本身就是戲。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其依舊只負責帥,在團隊中的作用不是很大。
「胖虎」鄭虎,滿足了「每一個節目中必然有一個胖子」的定律。他在節目中,經常唱歌,是個開心果。雖然有網友吐槽他懶,但我覺得其已經做得很好了。準時做飯,沒事逗樂,你們還想讓胖子幹什麼啊!
「華仔」劉富華,這個東北漢子,剛開始時還表現不錯,說話啥的都有分量。後來,就慢慢沒有存在感了。本來,他說自己有電工技能,我還挺期待的,後來等了幾天都是摸黑生活,我不禁懷疑其真實水平了。當然,拖拉機已經修好,期待其大展拳腳。
下面,說說女居民吧。由於關係較複雜,我就一併解釋了。
「汐哥」劉洛汐一心想當隊長,在未如願後,一邊默默喂牛一邊到處遊說,分化大團體,想用這種方式建立自己的威信。她與「哈佛女」宋鴿很合得來,一起欺負「黑妹」肖凡凡;可憐的「黑妹」,明白自己年齡小,便採取多做事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卻仍遭欺負;「辣媽」張婷媗來自台灣,其年齡與顏值的反差,吸引很多粉絲。其身材,也是一大亮點;「嗲聲妹」鄧碧瑩喜歡唱歌,與「胖虎」聊得來,只是技能方面沒有特別的優點;「希女神」劉希氣質不錯,在節目中屬於理性派,能分析,在網友投票中經常排名第一。
最後說一下「譚阿姨」譚利敏,61歲的上海老太太,因為女兒長期在國外,其生活中缺少陪伴,便選擇到平頂體驗。平時很摳的她,在節目中有關錢的戲份不錯。因為缺少一技之長,在話語權方面沒有威信,最後只能選擇默默幹活。有幾次,網友發彈幕要求節目組多給鏡頭。
由上面可以看出,男居民都是在賣力幹活,女居民則負責糾葛。
不過,從這些外號可以看出,節目組還是很尊重網友意見的。打標籤一事,並不是先入為主,而是等節目播了一陣子,從網友的創意中來提取普羅大眾能接受的標籤。哦!忘記說了,那兩頭牛名字分別叫「小黑」、「小白」。在頻頻切空鏡的環境下,已經把這兩頭奶牛推火了。
(奶牛的粉絲也很多)
(「蘑菇頭」吃飯成了熱議話題)
【受眾群體:這節目是誰在看?】
這是一個「網台聯動」的節目。所以,其特殊屬性,決定了受眾的多樣化。
我觀察了幾天,得出以下結論:
手機用戶是主體。這是一個陪伴性很強的節目,有網友說,看了一眼就放不下,很「魔性」。外加其還有一個獨立的客戶端,這就更方便用戶在手機上觀看了。有事沒事,都記得瞄兩眼。只是,看節目很費手機的電,這點很頭疼。
大城市的精英群體是電視觀眾核心。從東方衛視給的深夜檔期來看,那個時段正是精英群體回家洗澡睡覺的時間。還記得湖南衛視曾有檔節目叫《嶽麓實踐論》嗎?其主打的也是這個時段。雖不是黃金時段,但是這部分人特別高知。忙了一天看看這節目,把一天的苦惱都拋諸在這上面,挺好。
二三線城市的觀眾,也是一大受眾群體。還記得節目宣傳時,有個策劃叫「你們城裡人真會玩」嗎?這句看似自嘲的句子,實則是站在二三線城市用戶的角度擁抱節目。城市有距離,但是我們享有的歡樂是一樣的。這種鴻溝的跨越,無限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誰說小城市用戶就一定要在22點後睡覺?現在,也可以躺在被窩,和你們一起圍觀直播,感受蛙聲一片。
最後,就是那些需要陪伴的以及喜歡靜靜圍觀的人,也是這個節目不可忽視的用戶。我有一個朋友,平時不說話,當看到節目組發布「解救奶牛」時,其立馬充值解救。理由是:慢慢觀察,我發現自己已經喜歡上這頭奶牛了,不希望它生病。
【意義:如何正確評價這檔節目】
站在中國大型綜藝節目製作緯度上,打量《我們15個》,我只能說:其能推出,就是一種成功。
為什麼這樣說?《我們15個》這個節目的版權,幾乎每個做綜藝節目的,都曾對這個模式心痒痒過。某一線衛視的台長曾說,「XXX,咱們也弄一個這樣的節目?」得到的答覆是:「這個很難吧!不是想做就做的。」某收視率飆高的綜藝節目編導曾說,「你這弄的什麼節目啊!抄都沒法抄!」某一線城市衛視宣傳總監曾說,「我們研究了很久這個模式,心痒痒但沒法做,沒想到騰訊視頻居然真整出來了!」
這些行業人士之所以如此評價,主要是因為下面幾大原因:
這不是一個棚內節目,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戶外節目。其製作周期是一年,而且是邊拍邊播。這種馬拉松式的操作方式,在中國綜藝節目史上,是空前的。在講究短平快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能在荒山野嶺整一塊地,建立一整套固定的演出及拍攝基地,負責幾百號人的吃喝拉撒,7X24小時直播,的確有點任性了。
這是一個全素人節目。如何把這些素人打造成「生活英雄」,通過圍觀的方式,讓居民成為陪伴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從電視操作角度上來說,真的沒有捷徑可走。只能靠深挖居民特性,增強用戶的共鳴。如此,素人的形象才能立起來。
這是一個沒有擺拍的節目。其所有拍攝流程,24小時暴露在觀眾的眼皮底下。這些操作方式,就目前的中國綜藝節目來說,算是最大程度的真實了。除了「電池男神」偶爾冒出幾句「請XXX更換電池」外,幾乎看不見節目組的人出現。
這是一個需要觀眾強互動的節目。說句實在話,放眼當下,能打通全媒體,讓手機用戶深入到節目中來的平台,真的不多。沒有彈幕,玩不轉。沒有獨立客戶端,體驗不好……傳統電視台是無法滿足這些的。慢慢觀察你會發現,看客已經按捺不住了,有的支招有的躍躍欲試。
這是一個沒有劇情的節目。只要做過綜藝節目的就知道,一到節目開播前,各個介面就會問「預告內容是什麼?」但是這個節目,真的沒有預告。節目組與居民,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這可把那些工作人員累壞了,看點要及時換,音樂要及時配……
(《我們15個》淘汰規則)
【小建議:技術壁壘與鏡頭問題】
按照慣例,每篇文章後面,都要提點意見。
首先,是電池的問題。為什麼老是能出現「請XXX更換電池」的廣播?這句話的出現,其實有點打亂平頂的生活,讓居民感覺到節目組的存在。當然,我知道這是技術壁壘,就連喬布斯的蘋果手機都無法解決「耗電」的問題,我怎能對節目組加以苛刻。但是,這個問題確實是個問題。
其次,鏡頭的操控,讓居民過於想表現。按道理說,居民呆久了,就會慢慢忘記鏡頭的存在。但是,這裡面的居民居然會經常對鏡頭表現,特別是孫銘對著鏡頭表演繩索技能,完全讓我驚呆了。長期下去,轉來轉去的鏡頭以及鏡頭後面的人,也會是《我們15個》節目的一部分,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正常。
最後,為什麼老是切空鏡?一會切換看牛,一會切換看池塘……也是醉了。照顧一下觀眾的反應嘛!看得正起勁,突然就變了,沒有快感呵。
……
不管怎麼說,還是佩服這個節目能推出。更是佩服這15個「英雄」,等了半年終於登平頂。
「肥皂劇」還在演著,我們慢慢看著。
還是那句話:覺得居民不行,那就報名。
你行你上,試試就知道。樂見這樣的節目嘗試。
(平頂之上鳥瞰圖)
推薦閱讀:
※我們到底有沒有權利偷看另一半的手機?
※我們要活得有尊嚴
※什麼樣的關係能讓我們成長?
※當我們已經逐漸老去……
※椰子利尿中我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