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賓虹:中國繪畫的點和線

中國繪畫用線,相傳很古,而線又是由點而來,這是有歷史和科學根據的。如古代名畫表現人們的物質生活及形態,莫不講究線的表現。幾何學裡,更肯定「積點成線」的說法。但點從何來呢?人類生活史上,火的發明很早,因此就以火為比喻。如:圖一:第一點,說明火之來源,火是地火,地火產生時受到風的吹動形成斜形;第二點,說明火出土受到風的吹動而動搖之勢;第三點,說明窯火衝出之勢。這其間未免有些意會,而說明火之動則一,火之初形為一點則一。

圖二:乃真正古文字的「火」字,說明火由地生,所以成一平形從多數孔口中競聘。如今這種現象,在中國四川煮鹽區尚能看到。也因此成為中國的象形文字之一。

圖三:上面兩種說法,已說明點是由人類生活史中而來。現在更說明人身上點的來源。「五點」,如人之手指尖,手為工作萬物之象徵,因此,作為點來說,它的用處和變化很多、很大。但在作者來說,不能為畫火而畫火,為畫手指而畫手指。如果畫火畫手,那麼直接畫火畫手好了,何必如此多一番曲曲折折呢?這是要學者認識生活之質樸造型,和後來與畫起互相作用的關係。中國文人畫興盛時代,看畫的好壞,甚至從點苔上看作者的功力和有法無法。現在我們固可不必這樣做,但練習中國畫的人不可不知。

圖四:雲紋在中國玉器和銅器上常能見到。一方面說明陰陽雷聲,而且目力所能常見。此亦象形文字。雷聲之發出,是從雲端中出現,這個形式的簡化,就成為兩個半圈的象形文字,同時又成為裝飾上之好圖案。

圖五甲:即積點成線之說法。譬如下雨,初雨時只看見點,下久或下大了,便看不見點,只看見絲和線了。所以中國詩詞里形容它叫雨絲、雨線,同時也成為中國繪畫的畫法。

圖五乙:亦積點成線之譬喻。星球大家都知道是圓的,夏夜常見之「天星換位」,其實是小星球被大星球吸去。但是它的行程很快,人的目力只能見到一道光亮,而不能見到星球之本體。諸如此類的材料當然不少,學者可以從此去體會、發掘、推想。

圖六:為水之象形文字,中間一條長線代表江海,兩面四條短線,兩條與江海交匯的代表河湖,兩條代表塘港,但均為水,均為線的表現。

圖七:均為偏旁之「水」字,如此寫法,謂之連綿書。王獻之寫偏旁「水」字是如此。此亦積點成線之說法。

圖八:即中國書法里所謂一波三折。這已經說到用線。而線的運用必須多變化,不可呆板,逆鋒下筆,回鋒起,蠶尾收筆。如此畫法,樹石及人物衣褶統統都用得著。中間變化,重在作者體會,否則不合適。

圖九:上勾下勒,此從雲雷紋及玉器中悟得。寫字作畫都是一理,所謂法就是這樣。此亦中國民族形式繪畫之特點,與各國繪畫不同之處。如花中勾花點葉,或完全雙勾的,即用此種方法。但學者必須活用。

圖十:此鋸齒紋之練習,橫直一樣,必須一面光一面毛。此從刻石中悟得,所謂「一刀刻」,即是如此。齊白石先生即善此。這也是積點成線之一種。學者初步懂得中國畫畫線方法是從這些上來,努力練習,積及腕力自足,不生浮薄之病。

圖十一甲:即如錐畫沙法。作此練習,須逆鋒而上,再很慢地轉筆下行,到了畫的長短合適時,再回鋒向上,所謂無垂不縮,就是這個意思。此亦由刻玉中悟得。如用樹枝在沙盤中畫,很難看到逆鋒回鋒,解釋亦失真了。圖十一乙:為屋漏痕畫法。書畫一理,目的是要作者練習中鋒懸腕的平、留、圓、重、變,書法重此,畫法也重此,其他畫法也重此。

學者初習線描,從這些方法入手,線的問題已解決大半,往後再習畫遊絲、鐵線、蘭葉種種畫法,都能觸類旁通,出外寫生即可無大問題了。


覺得不錯,請在下方點


推薦閱讀:

搬空英國,搬回800億大單!梅姨訪華含金量幾何?
魯迅為現代中國文化確立了「立人」方向
王建國:中國模式與變革問題
二世祖康熙:打造中國古代最長久的盛世(2)
靠背椅:像筷子與大米那樣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

TAG:中國 | 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