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在中醫外科中的應用

膏方進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保健醫療方法,是屬中醫藥學中的「補法」範疇,其歷史源遠流長。早在《黃帝內經》就有「精氣奪則虛」,「虛則補之」的論述,指出人體最本質的「精氣」消耗後,需要扶正補虛。由於人體之虛各有不同,有陰陽、臟腑、氣血之失調而產生了各種虛證,如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心陽虛、心陰虛、腎陰虛、腎陽虛等等,進補的方法變化萬千,因此中醫的進補需要有經驗的醫生辨證施「補」。重視中醫進補的研究,繼承和發揚中醫傳統的進補,可以更好地為廣大的中老年人服務,近年郁於市場經濟,工作壓力諸種競爭,廣大青中年,尤其是白領對冬令進補需求增大。

  中醫外科冬令進補的必要性

  中醫自古就認為,外科病症「其本在內,其標在外」,瘡瘍雖發生於皮肉局部,而與全身氣血密切相關。《洞天奧旨》:「外科瘡瘍雖病發肌膚,然皆臟腑內毒蘊結於中,而發越於外也」,與臟腑、氣血、經絡、陰陽病變有關,需要藥物整體調整,故治療必須從內里治療為主,兼顧外表。尤其是重病後、手術後、癌腫化療、放療後,機體的自身免疫力受到破壞,氣血受損,臟腑、陰陽失衡,更需要及時調治,故中醫外科病員的「冬令進補」是非常必要的。

  中醫外科膏方臨床運用原則

  1.外科膏方與「辨病」結合

  「膏方進補」與外科病癥結合,既能防治疾病,又能提高體質。例如丹毒(流火)患者,膏方中酌加清熱消腫、舒筋活絡中藥,可以防止來年複發;帶狀皰疹(蛇丹)後遺神經痛患者,膏方中酌加養血柔肝、鎮痙止痛中藥;慢性骨髓炎、骨結核患者,加用補腎壯骨中藥;多發性癤腫、面部痤疣患者,加用益氣清肺、消脂平痤中藥;淋巴結腫、瘰癧患者,加用健脾化痰、益腎補肺中藥;脫疽、血管炎患者加用祛瘀通脈,滋腎補肝中藥;乳腺小葉增生症患者加用疏肝活血,調攝沖任中藥;肝膽結石患者加用疏泄肝膽,養肝柔肝中藥;肛痔瘺患者,加用清泄臟毒之品;前列腺肥大患者加用通淋除濕之品;陽萎早泄患者加用滋腎降火之品;尤其外科大手術後,例如胃、膽、腸、乳腺腫瘤手術後,以及腫瘤化療、放療後各自「辨病進補」,常使來年開春出現較大的轉機。

  2.外科膏方與辨證結合

  冬令進補是為了調養機體,補充人體所缺少的營養物質,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因此選擇利用藥物必須按個體情況,進行辨證。分清寒熱虛實、臟腑陰陽,合理選擇濕熱、寒涼、甘平藥物,和益氣、養血、溫陽、滋陰等調養臟腑的方藥方可取得祛病健身,延年益壽之功效。

  3.外科膏方與顧護胃氣結合

  中醫學早就有「脾胃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的說法,重視脾胃的調理,在內婦兒各科中都公認,在外科中亦甚重視。因在外科病證中,大多因「火熱」致因,葯治多採用三黃苦寒之品,最易損傷胃氣,是其一;冬令進補藥物又多溫熱、滋膩、呆胃之品,過則易損傷脾胃,是其二;一些外科手術後病員、慢性外科病患者,多虛實挾雜,全身屬虛,局部屬實,須要審證調治,虛實兼顧,藥物性味亦常有相生相左之處,均易損傷脾胃,是其三;故外科進補,特別要「顧護胃氣」,顧及脾胃的功能。適量的砂仁、豆蔻、橘皮、玫瑰花、佛手片、綠萼梅、木香、川朴芳香醒脾、理氣開胃之品,可加強胃腸功能的消化吸收,從而使膏滋藥物補而不膩,不傷敗脾胃。

  4.外科膏方與培元補腎結合

  《內經》載有:「腎藏精,腎為先天之本」、「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在臨床實際中,腫瘤術後,放化療期間,還是外科、婦科手術後康復等也多與肝腎不足,腎元虧虛有關,因此膏方調理也需與「培元補腎」相結合。

  5.外科膏方進補擬標本兼顧

  冬令膏方進補,應以「本虛」為主。本虛的辨析,前述之「後天之本在脾胃」,「先天之本在肝腎」是屬本虛外,人體氣血之盛衰,陰陽之乖逆,經絡臟腑之失調均需本虛調治。外科之「標」亦即疾病之表淺癥狀。如患橋本氏甲狀腺炎兼有咽炎、咽紅、頜下淋巴結腫大,擬在治本的基礎上加清咽潤喉、化痰消核之品;腸癌術後出現舌苔膩的,擬加芳香化濕之品;乳癌術後手臂瘀腫者,擬加通絡消腫之品;化療期噁心嘔吐者加降逆止嘔之品;放療期口乾舌燥、傷陰失液者,擬加養陰生津之品;放化療期血象下降者,擬加血肉有情之品等。

  6.外科膏方擬求和圖漸

  冬令膏方進補擬「求和圖漸」,講究「平和」與「漸進」的效果,反對急功近利,追求速效。切忌用藥偏頗,不宜大苦大寒或溫熱燥烈、攻下剋伐之品。外科用藥雖有峻猛、截斷之特色,然而膏方進補是不採取的,而是以平穩為原則,服後舒適為宗旨的。外科用藥多清熱挫陽之品,容易造成陰陽、寒溫失調,在膏方進補中也要避免。經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故膏方應協調陰陽,平衡寒溫,以平為期。

  冬令膏方進補註意事項

  進補期間注意飲食調和,切忌暴飲暴食,飲酒過度,過食生冷油膩,以免胃腸負擔過重,影響進補膏方的吸收;進補膏方多有人蔘等滋補品,須忌食蘿蔔;進補膏方如發生胃脘悶脹,不思飲食,舌苔厚膩時,應停服或減少進服數量3~5日,或配合芳香醒脾、健脾和胃藥同服;感冒發燒、腹瀉腹痛、月經來潮等理應暫停進補膏方數日。


推薦閱讀:

中醫說的「發物」究竟是什麼?患者真的要忌口嗎?
名老中醫梁劍波養生經驗摘介新中醫1996年11期58~59頁
【慧宇說醫】我的新中醫理論(六)——寒與熱(修改稿)
你們終於吵起來了
如何正確理解中醫治病「去根」?

TAG:中醫 | 中醫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