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學的開端

分析哲學是從三個哲學家開始的:弗雷格,摩爾和羅素。有的哲學史家認為是從摩爾,羅素和維特根斯坦開始的。不過維特根斯坦的地位實在特殊,應當說是弗雷格和羅素為維特根斯坦的思考提供了問題背景。所以我們還是要算上弗雷格,而把維特根斯坦放到稍後的位置上。達米特打趣地說,弗雷格是分析哲學的祖父,而摩爾和羅素是叔父。他可能想說,弗雷格是分析哲學之父,是正宗的,而摩爾與羅素只能算旁系。不過,即使是旁系,摩爾與羅素在分析哲學中留下的烙印也是持久的。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三人並稱為分析哲學開端「三巨頭」。

簡述一下這三個人進入分析軌道的背景和進路。

弗雷格的活動年代是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期,而摩爾與羅素同時期,從十九二十世紀之交開始。弗雷格開始學術生涯時,德國主要有兩個影響很大的學術傾向,一個是來自英國的經驗主義,一個是德國本土的新康德主義。弗雷格以數學家的身份開始自己的哲學思考,在這個領域佔主導地位的是穆勒(Mill)的心理主義觀點。它主張數學和邏輯是心理活動的規律,人們通過歸納法知道這些規律。初看起來,由於人可以自行使某種心理活動發生或不發生,數學和邏輯就有陷入主觀主義的危險。弗雷格受當時德國新康德主義的影響,主張數學的客觀性與先驗性。弗雷格繼布爾查諾(Bolzano),與胡塞爾和梅農一起抵抗這種心理主義學說。他們的靈感都來自布倫塔諾(Brentano)。布倫塔諾區分了心理活動與心理對象,並且把心理現象的本質歸於意向性(intentionality),也就是說,只有通過援引心理對象,才能刻畫心理現象的本質。這樣,既然心理活動不是心理對象,以歸納的方式獲得的心理活動的規律對於心理現象來說就不是第一位的;相反,心理現象的本質受制於心理對象,因而是客觀的。弗雷格與胡塞爾以不同的方式繼承了布倫塔諾的遺產。胡塞爾試圖解決這樣一個課題:既然心理現象的本質受制於心理對象,那麼面臨無對象的心理現象的可能性,心理現象是如何獲得自己的本質的。這就是意識如何切中(attain)對象的問題,而這個問題關係到意識的本質問題。弗雷格則從另外一個方向思考:既然邏輯的規律不是歸納獲得的,那麼可以以何種方式獲得。弗雷格所採取的路子是通過對語言的分析獲得思想結構,而思想結構就是邏輯規律。弗雷格與胡塞爾都認可一個前提,對思維規律的正確把握,是獲得關於對象的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他們兩人的研究卻如此不同,以至於衍生出兩個差異巨大,並且影響也巨大的哲學形態——分析哲學與現象學。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同時在劍橋學習並工作的摩爾與羅素,面臨著的思想背景卻完全不同。當時英國的哲學發展比歐洲大陸幾乎晚了一個時代。當維爾斯特拉斯(Weierstrass),戴德金(Dedekind),康托爾(Cantor)提出先進的數學分析概念,並給出連續統定義時,年輕的羅素還在為如何用黑格爾的辯證法解決連續性問題而苦思冥想。黑格爾主義(Hegelianism)通過布萊德雷(Bradley),麥克塔加特(McTaggart)的傳播在劍橋獲得了統治地位。人們用一種絕對唯心論的術語來思考哲學問題。絕對唯心論的主張有兩點極為突出。其一是一元論,主張所有的關係都可以還原成關係項的性質,因而真正的關係是不存在的,由此可以導出,所有事物之間的區分都不實在,真理僅僅在於絕對的整體之中。這個觀點由布萊德雷給出論證,後來羅素反駁的這個觀點。後者提出了外在關係理論,這種理論主張多元論和關係的實在性。後面我們會討論這個問題,這個主張直接導致了羅素的分析理念——分析就是拆解。其二則是客觀唯心論,主張外部世界都是絕對精神的產物或過渡環節,而其自身是不實在的。也許是一種對常識的尊重(外部世界直接就是實實在在的),驅使摩爾揭竿而起,對唯心論發起了攻擊。這直接導致了摩爾的柏拉圖主義,它主張概念的實在性。摩爾由此主張一種從日常的表達入手進行的概念分析,這種分析理念後來脫去了柏拉圖主義的外衣,成為分析哲學的一種至關重要的技術。可以說,羅素進入分析哲學的入口是反對一元論,主張多元論,而摩爾的入口則是反對唯心論,主張常識實在論。

推薦閱讀:

「分析哲學」是什麼以及能做什麼

TAG:哲學 | 分析哲學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