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唱歌秀,為何高燒難退(圖)

中國當下音樂生態現象透視之(1)

  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掀起唱歌類選秀節目的熱潮,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緊隨其後推波助瀾,電視、微博、視頻網站、娛樂媒體一擁而上,「唱吧」等手機APP軟體大肆流行,更促進了卡拉OK行業的繁榮……一時間,所有平台都將焦點聚集於此。大眾熱衷於唱歌類選秀節目,但這其中又有多少對音樂本身的關注?蜂擁而上的電視節目背後,乏力的流行音樂產業能否給予有力的支撐?唱歌類選秀節目能否為流行音樂的發展帶來活力?台上除了翻唱老歌還有沒有別的花樣?電視唱歌秀為何高燒難退?

  唱歌類選秀與國際接軌

  製作手段連連升級

  盛行多年的選秀節目已讓人感到審美疲勞,但當浙江衛視推出《中國好聲音》之後,其對歌手的聲音特質及背後人生故事的關注,又立即掀起了一股唱歌熱潮。始終引領娛樂潮流的湖南衛視隨後利用「好聲音」空檔期推出《我是歌手》,同樣大獲成功,將唱歌類選秀節目推向高潮。

  《我是歌手》總導演洪濤是湖南廣電做綜藝節目的元老級人物,從1998年的《音樂不斷》開始,他帶隊製作過《音樂不斷歌友會》、2004至2006年的《超級女聲》、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舞動奇蹟》和《百變大咖秀》等大型節目。洪濤告訴記者,最初接觸到韓國版《我是歌手》是在2012年6月,他看到韓國這檔節目的第二季,當時覺得形式很好,但操作上難度比較大。「我們想要的歌手一定是有知名度,願意來的。但還有一種情況是他有知名度也願意來,但他可能不一定唱得動了。所以對歌手的演唱還要有所了解。考慮到這種情況很微妙,所以就停了下來。」

  此時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大熱,讓長期引領電視娛樂潮流的湖南衛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節目創新勢在必行,洪濤又仔細看了韓國《我是歌手》的第一季,覺得這裡面所包含的那種很強大的真誠魅力完全能夠牢牢抓住觀眾。「這也是我做了這麼些年電視特別想做的一種類型。真誠、真實,又非常尊重音樂,崇尚實力,這在國內的電視節目中是全新的,這樣的形態吸引了我,然後就接下了這個任務。」

  洪濤自己面談了二三十位很紅的藝人,有的藝人喜歡這種形式,但沒有信心來。「所以最終來參加這個節目的,一個是有種,一個是有實力,這也是我們堅持的原則。」

  除了實力派歌手的參與,節目中配置了頂級大型演唱會的音響設備,以及頂級樂隊、調音師、燈光師,並邀請了香港著名音樂人梁翹柏擔任音樂總監,力圖達到完美的視聽效果。「節目分三塊內容,音樂、節目和觀眾。音響效果為什麼要這麼高的配置?就是希望現場的普通老百姓被音樂本身打動,他們不需要知道任何歌手的故事,就可以完完全全被現場的聲音打動,來投出自己的一票。」洪濤說。

  洪濤所說的「現場的普通老百姓」,就是這檔節目首開的「知音聽審團」——節目組嚴格篩選出500名具備一定音樂素養,懂音樂的電視觀眾作為評委,而專家顧問只對參演歌手的表現做出點評,不參與評分和篩選工作。這也是《我是歌手》與《中國好聲音》四位導師決定一切方式的重要差別。

  電視節目的全球化版權已是業內共識。《我是歌手》版權來自韓國MBC電視台,這檔節目開始於2011年3月6日,邀請韓國最具實力的七位歌手打擂台,通過觀眾直接投票方式選出第一至第七名,末位淘汰,出局的歌手由新歌手頂替,繼續進行比賽。同時邀請笑星擔任歌手的經紀人,若歌手淘汰,經紀人也淘汰。湖南衛視的節目研發部門一直在跟蹤國外的電視動態,並在2011年購入該節目版權。如今該節目版權已在歐美多個國家售出,購得美國版權的FOX電視台計劃在2013年秋季推出《我是歌手》美國版。

  《中國好聲音》引進自荷蘭的音樂節目《TheVoice》,在「寶典」和「飛行製作人」的指導下,將原版節目原汁原味地搬上中國熒屏。此前《好聲音》被引入美國僅兩年,就成了挑戰選秀類節目霸主《美國偶像》的最大競爭對手。湖南衛視在4月19日又推出了一檔以羅大佑、陳奕迅、鄭鈞、章子怡為導師的《中國最強音》,是以紅遍歐美的《XFactor》為範本並做了本土改造的節目。紅遍全球12年的《美國偶像》也正式落戶東方衛視,中國版節目更名為《中國夢之聲》。

  原創音樂的尷尬:

  好聲音完勝好音樂

  國外版權的引進是電視市場運作的必然模式,但在荷蘭、韓國均有原創節目版權輸出的時代,中國電視人尚未創造出既有商業價值又有原創性的節目模式,不能不算是一件憾事。

  唱歌類選秀節目帶給我們的另一個遺憾,是音樂本身原創性非常匱乏。節目核心是音樂,競賽和排名只是電視包裝的手段,但記者採訪音樂圈的人認為,無論《我是歌手》還是《中國好聲音》,都可以說是優秀的電視音樂節目,但和音樂本身的關係似乎又沒那麼大。

  在《中國好聲音》比賽中,關喆、李行亮等歌手均是創作人出身,關喆雖有原創作品《想你的夜》,但這首歌在參賽之前已在網路走紅,而李行亮等人更是無法拿出自己的作品來面對電視娛樂業的檢驗。《我是歌手》節目,黃綺珊、羽泉、齊秦、陳明、尚雯婕、沙寶亮、林志炫、辛曉琪等參賽歌手在比賽中主要以翻唱為主,而選擇的歌曲也是諸如《熱情的沙漠》《再回首》《情人的眼淚》《可惜不是你》《燭光里的媽媽》《跟著感覺走》《剪愛》等大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如此大熱的娛樂節目無法推出一首新歌,只有好聲音,沒有原創好音樂,原創音樂的尷尬地位可見一斑。

  商業製作不惜成本

  觀眾熱情與原創無關

  《中國好聲音》是去年最受矚目的電視娛樂節目,該節目從版權購買到製作不惜成本,僅導師轉椅造價每把就高達80萬元人民幣。高額的投入帶來了高回報。它的第一期即達到1.5%的收視率,第二期躍至2.71%,最終創下6.109%的收視率奇蹟。與之相對應的是廣告價位節節攀升,第一季十期節目的廣告費和版權銷售讓浙江衛視賺到了3億多,形成了強大的吸金模式。有業內人士這樣評價《中國好聲音》的商業形態:「他們完全是一套引進的模板,已經綁定了一家公司,然後和中國移動也綁定音樂彩鈴合作,最終會導向演唱會。」

  《我是歌手》於2013年1月18日晚首播,播出以來,在央視索福瑞全國網、城市網兩網中均居全國同時段第一名。不久前,湖南衛視對《我是歌手》總決賽插播廣告和《中國最強音》部分位序廣告資源進行招標,兩場招標總額共計1.17億元。

  成功的商業運作和巨大的商業利益,在吸引眼球的同時讓製作方不得不面對更大的競爭壓力。洪濤說:「《我是歌手》是我所有做過的電視節目中最貴的一檔,因為要找最好的歌手,做最好的音樂,最高的配置,無論音響、音樂,我們都會花很大的投入。」唱歌類選秀節目的天平偏向了商業,結果導致製作方愈發關注眼下競爭,而無暇顧及市場遠期的培養和發展。

  參賽歌手的成功最大的體現也是在商業價值方面。有人爆料黃綺珊之前出場費是兩萬元,在《我是歌手》爆紅之後,出場費已飆升至45萬元。《中國好聲音》進入決賽階段的歌手商演出場費都已達到10萬元以上,李代沫被選擇去唱剛上線的電影主題歌曲,吳莫愁和他一起代言電商。《中國好聲音》的學員將會和節目組簽約,最後4位優勝者會得到出專輯的機會,其餘人可以在各種演唱會、演藝吧、酒吧舉辦小型歌友會,參演音樂劇,他們的歌曲拿到線上供彩鈴和付費音樂下載。然而,獲獎之後拚命靠商演撈錢,很快又銷聲匿跡,這已經成了大部分選秀歌手的宿命。選秀後續環節開發薄弱,真正留給這些「好聲音」佼佼者的舞台,屬於音樂的似乎並不多。

  《中國好聲音》的導師劉歡在接受採訪時談到,1985年他參加首都高校英語和法語歌曲比賽獲獎,還因此去了趟巴黎,不過那時的比賽很單純,選手沒什麼壓力,也沒有功利性,就是純粹地喜歡音樂、喜歡唱歌而已。而現在情況變得複雜了,歌手們自身要面對很多誘惑,還要承擔名利附加的壓力。

  對於大眾來說,唱歌類節目的參與門檻最低,沒有絕對的標準,所以也最大限度調動了人們的熱情。「唱吧」等APP手機應用軟體備受關注,《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節目片段在視頻網站的點播率遠遠超出其他綜藝類節目,卡拉OK更成為人們日常消費娛樂的熱點,所有這一切,最終都指向了商業。

  在虛幻與現實之間

  原創音樂如何邁步

  唱歌類選秀節目對於流行音樂行業有其積極的一面。業內人士認為,從《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都充分尊重了音樂行業尤其是幕後環節,詞曲、編曲、樂隊、經紀人、企宣、樂評人都有亮相。樂隊現場的形式在電視節目里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一趨勢會讓假唱越來越少,也會慢慢淘汰錄音棚里修出來的所謂歌手,讓音樂重新回到現場。

  洪濤表示:「我們想傳達一種對音樂的執著、認真,也希望歌手能夠讓自己的音樂可以和觀眾有進一步交流,能夠打動他們。歌手能來,也是希望能有這樣一個表達音樂的舞台,借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把自己的音樂理念表現出來。對我們這些幕後工作者來說,《我是歌手》不僅是做一檔節目,我們還想借這個平台喚回大家對音樂的信仰。音樂就像一個風向標,它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態之一。一個國家的音樂是否發達,跟這個國家的文化狀態有很深的關係。」

  然而,唱歌類選秀節目能否變成拯救流行音樂的救命稻草?知名音樂製作人盧中強認為,此類節目很難對音樂行業帶來真正的影響:「從音樂層面講,我贊同此類節目傳達的『不要千篇一律地唱歌』的理念。不過我覺得未來歌壇發展沒什麼戲,就算有好苗子,但沒有好的公司和體系接手,誰能做出來?其實,現在肯定是一個需要好音樂的時代,聽音樂的人比原來多得多,大家的需求很多元化。對於歌手來說,只要你的歌有很好的辨識度,很快你就可以出來,比如邵夷貝。」

  中國唱片業在上世紀90年代剛剛起步時便被盜版和網路大潮衝垮,沒有形成良好的格局與基礎,無論業內人士還是聽眾,對音樂市場的理解都處於一種懵懂狀態。音樂人才來源的渠道非常單一,甚至沒有一個判斷音樂人才的標準。從某種程度上說,唱歌類選秀節目對音樂本身也有破壞作用,一方面讓人們堅定不移地相信卡拉OK就是音樂;另一方面節目製作方只想以翻唱經典歌曲來確保關注度,原創新歌毫無生存空間。

  唱歌比賽本身有其積極的一面,參加《中國好聲音》的歌手平安曾表示,在比賽中導師給他的點評和建議使自己就像經歷了一場會診。以前自己不太清楚適合什麼類型的音樂,也不會包裝。現在有團隊來幫他做這些,他發現道路寬闊了許多。

  然而,按照美國前衛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理論,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鐘。唱歌類選秀節目為普通人提供了一夜成名的平台,但也使這種成名變得更加短暫。

  歌手袁婭維,當年曾以「袁娟」本名參加老牌綜藝節目《歡樂總動員超級模仿秀》,高曉松特別為該節目獲獎歌手創作了一張合輯,其中收錄了袁娟演唱的三首歌。袁婭維不能算不會唱歌,模仿秀後這些年也一直沒有中斷唱歌事業,本來終於可以靠《中國好聲音》而為人熟知,但節目結束後,卻很難有實質性的進展。分析個中緣由,多年來中國流行音樂行業創作乏力,難有深入人心的作品,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因素。同樣,吉克雋逸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但也很難給人留下印象。唱歌類選秀節目為她們帶來的虛幻想像多於現實發展,而整個中國音樂的大環境,恰恰是眾多「中國好聲音」苦苦掙扎卻無法出頭的枷鎖。

作者:本報記者 何玉新 插畫 孟憲東
2013-04-17 天津網

推薦閱讀:

客廳電視背景牆效果圖集 出彩設計最個性
【命隨境轉】在風水中,家裡的電視應如何擺放?
電視綜藝如何跨越「七年之癢」——《中國好聲音》熱播的啟示與反思
看電視,讀報,聽歌,看書,瀏覽雜誌
美國雜誌教你六個絕招讓孩子不再黏電視

TAG:電視 | 唱歌 | 高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