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的祖國醫學——五行篇(轉三)

(三)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五行屬性;以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之間和各個生理功能之間的相互關係;以五行之間乘侮來闡釋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因此,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不僅被用作理論上的闡釋,而且亦具有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

1、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

(1) 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於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銳明五髒的生理功能。

木性可曲可直,枝葉條達,有生髮的特性。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屬木。火性溫熱,其性炎上。心陽有溫煦之功,故以心屬火。土性敦厚,有生化方物的特性。脾有運化水谷,輸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屬土。金性清肅、收斂。肺具清肅之性,肺氣以肅降為順,故以肺屬金。水性潤下,有寒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腎屬水。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臟腑組織結構,分別配屬五行,同時又將自然界的五方、五時、五氣、五味、五色等與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聯繫起來。這樣就把人與自然環境統一起來了。如以肝為例:「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這樣把自然界的東方、春季、風、酸等,通過五行的木與人體的肝、筋、目聯繫起來,表達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

(2)說明五臟之間的的相互關係:五髒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面是互相聯繫著的。五髒的五行歸屬,不僅闡明了五髒的功能特性,而且還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理論,來說明臟腑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繫,即五臟之間既有相互資生的關係,又有相互制約的關係。

五臟相互資生的關係: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陽以溫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生腎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腎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肝的陰血等等。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論來闡釋五臟相互資生的關係。

五臟相互制約的關係:《素間·五臟生成論》說:「心……其主腎也」;「肺……其主心也」;礴脾……其主肝也」;「腎,其主脾也」。這裡所說的「主」,實際上即是指制約,也即是相剋。由於「克中有生」、「制則生化」,所以稱它為「主」。如《素間集注》說:「心主火,而制於腎水,是腎乃心臟生化之主」。以此類推,肺屬金,而制於心火,故心為肺之主;脾屬土,而制於肝木,故肝為脾之主;腎屬水,而制於脾土,故脾為腎之主。這就是用五行相剋的理論來闡釋五臟相互制約的關係。

綜上所述,五行學說在生理方面的應用,可以概括為如下三點:

第一、五臟配五行,五臟又聯繫著自己所屬的五體、五官、五志等,從而把機體各部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中醫學的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體系,體現了人體的整體觀。

第二、根據五行生剋制化規律,闡釋機體肝、心、脾、肺、腎五個系統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進一步確立了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的基本觀念。

第三、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歸屬,說明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繫的統一性。總之,五行學說應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繫的統一性。

2、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五行學說不僅可用以說明在生理情況下臟腑間的互相聯繫,而且也可用以說明在病理情況下臟腑間的互相影響。

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響,本臟之病可以傳至他臟,他臟之病也可以傳至本臟,這種病理上的相互影響稱之為傳變。以五行學說來說明五臟疾病的傳變,可以分為相生關係的傳變和相剋關係的傳變。

(1)相生關係的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個方面。

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傳變,從母臟傳及子臟。如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故腎為母臟,肝為子臟,腎病及肝,即是母病及子。臨床上常見的「肝腎精血不足」和「水不涵木」,都屬於母病及子的範圍。這是由於先有腎精不足,然後累及肝臟,而致肝血不足,從而形成肝腎精血不足;由於先有腎水不足,不能滋養肝木,從而形成肝腎陰虛,肝陽土亢,故稱「水不涵木」

子病犯母,又可稱「子盜母氣」,是指疾病的傳變,從子臟傳及母臟。如肝屬木,心屬火,木能生火,故肝為母臟,心為子臟;心病及肝,即是子病犯母,或稱「子盜母氣」。臨床上常見的心肝血虛和心肝火旺,都屬於子病犯母的範圍。這是由於先有心血不足,然後累及肝臟,而致肝血不足,從而形成心肝血虛;由於先有心火旺盛,然後累及肝臟,引動肝火,從而形成心肝火旺。

(2)相剋關係的傳變:包括「相乘」和「相侮」(即「反侮」)兩個方面。

相乘是相剋太過為病。相剋太過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一方的力量過強,而致被克的一方受到過分的克伐;另一種是由於被克的一方本身虛弱,不能任受對方的克伐,從而也可出現克伐太過的病理現象。如以木和土的相剋關係而言,前者稱為「木乘土,;後者稱作「土虛木乘」。這兩類相剋太過的原因雖然不同,但其結果均可導致一方太過和一方不及。如臨床上常見的肝氣橫逆犯胃、犯脾,均屬於「相乘」致病的範圍。

相侮,又稱反侮,即是相剋的反向而致病。形成相侮亦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一方太盛,不僅不受克己的一方所克制,而且對克己的一方進行反克;另一種是由於一方的虛弱,喪失克制對方的能力,反而受到被克一方的剋制,從而也導致反克的病理現象。這兩種相侮的原因雖然有所不同,但其結果也均是一方的不足和一方的太過。如以金克木的關係而言,肺屬金,肝屬木,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肺金的肅降,有制約肝氣、肝火上升的作用,故稱金克木。如在肺金不足或肝的氣火上逆情況下,即可出現「左升太過,右降不及」的肝氣、肝火犯肺的反克病理變化。

相乘與相侮,都是相剋的異常而致病。《素問·五運行大論》說:「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足,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即是對相乘和相侮的概括說明。

總之,五行學說認為五臟病變時的相互傳變,均可以五行間的生克乘侮規律來闡明。並認為按相生規律傳變時,母病及子的病情較輕淺,如《難經經釋》說:「邪扶生氣而來,雖進而易退」;子病犯母時的病情較深重,如《難經經釋》說:「受我之氣者,其力方旺,還而相剋,來勢必甚」。按相剋規律傳變時,相乘時的病情較深重,如《難經經釋》說:「所不勝,克我也。臟氣本已相制,而邪氣扶其力而來,殘削必甚,故為賊邪」;相侮時的病情較輕淺,如《難經經釋》說:「所勝,我克也。臟氣受制於我,則邪氣不能深入,故為微邪」。

但是,必須指出:五臟之間的相互聯繫,是以它們之間的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配合,以達到協調平衡。因此,事實上並不能完全用五行之間的生克規律來闡釋。在疾病的情況下,又由於受邪的性質不同、患者稟賦的強弱,以及各個疾病本身的發生髮展規律的差.異,所以疾病時的五臟傳變,也並不完全按照五行的生克乘侮的規律以次相傳。正如。素間·玉機真臟論》有「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的論述。可見在《內經》的時代,已認識到對於疾病的傳變,不能受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所束縛,從實際情況出發,才能真正把握住疾病的傳變規律,有效地為防病治病服務。漢·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所闡釋的六經傳變,清·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所闡釋的衛氣營血傳變,都是從臨床實際出發,在廣泛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傳變規律。

3、用於診斷和治療

(1)用於診斷: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內臟有病可以反映到體表,「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故日:『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靈樞·本臟》)

當內臟有病時,人體內臟功能活動及其相互關係的異常變化,可以反映到體表相應的組織器官,出現色澤、聲音、形態、脈象等諸方面的異常變化,由於五臟與五色、五音、五味等都歸屬於五行,這即是五行學說在診斷中的應用。所以說:『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素間·移精變氣論》)因此,在臨床診斷疾病時,就可以綜合望、聞、問、切四診所得的材料,根據五行的歸屬及其生克乘侮的變化規律,來推斷病情。正如《難經·六十一難》所說:「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間而知之者,間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克火,等等。

由於內臟精氣的華彩外現於顏面,所以古人很重視面部的色診。「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於五臟,上華面頤。肝青心赤,脾臟色黃,肺白腎黑,五臟之常,臟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善,主勝客惡」。(《醫宗金鑒·四診心法》)如果色診與脈診結合起來應用,從客觀上能夠大致反映出疾病的狀況,故日:「能合脈色,可以萬全。」(《素問·五臟生成篇》)但從色脈來判斷病情又與五行生剋有關,「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色脈相合,青弦赤洪,黃緩白浮,黑沉乃平。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則死,得生則生」。(《醫宗金鑒·四診心法》)如肝病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得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即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若得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

(2)用於治療:控制疾病的傳變,多見一臟受病,波及他臟而致疾病發生傳變。因此,在治療時,除對所病本臟進行處理外,還應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調整各臟之間的相互關係,如有太過者,瀉之;不及者,補之,以控制其傳變,有利於恢復正常的功能活動。如肝臟有病,可通過生克乘侮規律影響到心、脾、肺、腎,又可由心、脾、肺、腎的疾病影響至肝而得病。若肝氣太過,木旺必克土,此時應先健脾胃以防其傳變,脾胃不傷,則病不傳,易於痊癒。所以說:「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難經·七十七難》)「實其脾氣,就是健脾,調補脾臟之意。木旺克土,肝病傳脾,必須補脾以防傳變。這是用五行生剋乘侮理論闡述疾病傳變規律和確定預防性治療措施。至於能否傳變,則取決於臟腑的機能狀態,即五臟虛則傳,實則不傳。所以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金匱要略》)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既要掌握疾病在發展傳變過程中的生克乘侮關係,藉以根據這種規律及早控制傳變和指導治療,防患於未然,又要根據具體病情而辨證施治,切勿把它當作刻板的公式,而機械地套用。

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五行學說也可用以確定治療原則和制訂治療方法。根據相生規律確定治療原則:臨床上運用相生規律來治療疾病,其基本治療原則是補母和瀉子,即所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難經·六十九難》)

所謂補母,主要用於母子關係的虛證,如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木,而致肝陰不足者,稱為水不生木或水不涵木。其治療,不直接治肝,而補腎之虛。因為腎為肝母,腎水生肝木,所以補腎水以生肝木。又如肺氣虛弱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影響脾之健運而導致脾虛。脾土為母:肺金為子,脾土生肺金,所以可用補脾氣以益肺氣的方法治。針灸療法,凡是虛證,可補其所屬的母經或母穴,如肝虛證取用腎經合穴(水穴)陰谷,或本經合穴(水穴)曲泉來治療。這些虛證,利用母子關係治療,即所謂「虛則補其母」,補母能令子實。

所謂瀉子,主要用於母子關係的實證。如肝火熾盛,有升無降,出現肝實證時,肝木是母,心火是子,這種肝之實火的治療,可採用瀉心法,瀉心火有助於瀉肝火。針灸療法,凡是實證,可瀉其所屬的子經或子穴。如肝實證可取心經榮穴(火穴)少府,或本經榮穴(火穴)行洞治療。這就是『實則瀉其子」的意思。

臨床上運用相生規律來治療,除母病及子、子盜母氣外,還有單純子病,均可用母子關係加強相生力量。所以相生的治法,主要是掌握母子關係,它的原則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凡母病及子,先有母的癥狀;子病犯母、子盜母氣,先有子的癥狀;或單純一髒的疾病,均可按照「補母瀉子」的原則來論治。

根據相生規律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滋水涵木法:是滋養腎陰以養肝的方法,又稱滋腎養肝法,滋補肝腎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以及肝陽偏亢之證。

益火補土法:是溫腎陽而補脾陽的一種方法,又稱溫腎健脾法,溫補脾腎法。適用於腎陽式微而致脾陽不振之證。

這裡必須說明,就五行生剋關係而言,心屬火、脾屬土。火不生土應當是心火不生脾土。但是,從命門學說興起以來,一般所說的「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門之火(腎陽)不能溫煦脾土的脾腎陽虛之證,很少指心火與脾陽的關係。

培土生金法:是用補脾益氣而補益肺氣的方法,又稱補養脾肺法。適用於脾胃虛弱,不能滋養肺臟而肺虛脾弱之候。

金水相生法:是滋養肺腎陰虛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補肺滋腎法,滋養肺腎法。金水相生是肺腎同治的方法,有「金能生水,水能潤金之妙」(《時病論》)。適用於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滋於肺,而致肺腎陰虛者。

又如根據相剋規律確定治療原則:臨床上由於相剋規律的異常而出現的病理變化,雖有相剋太過,相剋不及和反克之不同,但總的來說,可分強弱兩個方面,即克者屬強,表現為機能亢進;被克者屬弱,表現為機能衰退。因而治療上同時採取抑強扶弱的手段,並側重在制其強盛,使弱者易於恢復。

若一方雖強盛而尚未發生克伐太過現象時,必要時也可利用這一規律,預先加強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發展。抑強可用於相剋太過。如肝氣橫逆,犯胃克脾,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之證,稱為木旺克土,用疏肝平肝為主。或者木本克土,反為土克,稱為反克,亦叫反侮,如脾胃濕熱或寒濕壅滯,影響肝的條達,當以運脾和胃為主。抑制其強者,則被克者的機能自然易於恢復。

扶弱可用於相剋不及。如肝之虛,影響脾胃健運,稱為木不疏土,治宜和肝為主,兼顧健脾,以加強雙方的機能。

運用五行生剋規律來治療,必須分清主次,或者治母為主,兼顧其子;治子為主,兼顧其母。或是抑強為主,扶弱為輔;扶弱為主,抑強為輔。但是又要從矛盾雙方的力量對比來考慮,以免顧此失彼。

根據相剋規律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葯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又稱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調理肝脾法。適用於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證。

培土製水法:是用溫運脾陽或溫腎健脾葯以治療水濕停聚為病的一種方法,又稱敦土利水法,溫腎健脾法。適用於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若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陽,則腎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濕不化,這是水反克土,治當溫腎為主,兼顧健脾。

佐金平木法:是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木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瀉肝清肺法。臨床上多用於肝火偏盛,影響肺氣清肅之證。

瀉南補北法:即瀉心火滋腎水,又稱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適用於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因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故稱瀉南補北,這是水不制火。但必須指出,腎為水火之臟,腎陰虛亦能使相火偏旺,也稱水不制火,這種屬於一臟本身水火陰陽的偏盛偏衰,不能與五行生剋的水不克火相提並論。

五行學說在治療上的應用是比較廣泛的,它不但適用於藥物治療方面,也同樣指導著針灸療法或精神療法等。

在針灸療法上,針灸醫家將手足十二經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屬於五行,即井、榮、俞、經、合五種穴位分屬於木、火、土、金、水,臨床根據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生剋乘侮規律進行選穴治療。

精神療法主要用於情志疾病。情志生於五臟,五臟之間有著生克關係,所以情志之間也存在這種關係。由於在生理上人的情志變化有著相互抑制的作用,在病理上和內臟有密切關係,故在臨床上可以用情志的相互制約關係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如「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金能克木,所以悲勝怒。

恐為腎志,屬水;喜為心志,屬火。水能克火,所以恐勝喜。

怒為肝志,屬木;思為脾志,屬土。木能克土,所以怒勝思。

喜為心志,屬火;憂為肺志,屬金。火能克金,所以喜勝憂。

思為脾志,屬土;恐為腎志,屬水。土能克水,所以思勝恐。

可以看出,臨床上依據五行生剋規律確定治療方法,確有其一定的實用價值。但是,應當指出,並非所有的疾病都可從五行生剋這一規律來治療,有些疾病需要用的就用,不需要用的就不用,絕不要機械地生搬硬套。換言之,在臨床上既要正確地掌握五行生剋的規律,又要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辨證論治。

結語

綜上所述,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均屬於唯物辯證觀的哲學,滲透到醫學領域後,促進了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並且還貫串於整個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成為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陰陽學說著重以「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說明相對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存在著相互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轉化的關係。陰陽學說用以解釋宇宙,則認為整個宇宙即是一個對立的統一體;用以解釋人體,就把人體看作是由各種對立的組織結構、功能活動所組成的統一體;用以解釋人和自然的關係,則就認為人和自然又是一個對立著的統~體。

五行學說著重以「五」為基數來闡釋事物之間生克制化的相互關係。五行學說用以解釋宇宙,則認為整個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生克制化所組成的整體;用以解釋人體,就以五行配屬五臟、五官、五體、五志等來闡釋其間相互生克制化的整體;用以解釋人和自然的關係,則認為自然界的五運、六氣、五方、五季、五化等都內應臟腑,人體臟腑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同樣存在著生克制化的相互關係,而是一個整體。

陰陽五行學說,雖然各有特點,是兩種學說,但兩者之間是有關聯的,在醫學領域中是綜合運用的。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均是以陰陽、五行的各自屬性及其各自相互聯繫的法則為理論指導,以臨床可見的各種生理、病理現象為客觀指標,去分析、研究、探討和闡釋人體內在臟腑、經絡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所以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在醫學領域中是綜合運用的。

推薦閱讀:

2017年10個瞬間見證祖國在你身後
祖國風光(3660)湖北省概貌
祖國山川,美到勾魂!
新中國成立後,回歸祖國的除香港、澳門,還有一塊殖民地
「佔領中環」目擊記:生活在祖國懷抱是不二選擇

TAG:醫學 | 五行 | 祖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