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收復香港, 真的是因為英國人自覺打不過而落荒而逃嗎?
中國能收復香港,真的是因為英國人自覺打不過而落荒而逃嗎?我覺得並不是,這裡面有很深層次的原因。首先我們一定不要以為英國人是自覺得打不過而灰溜溜的交回香港,近代英國人在近代殖民地問題上從來都不是只懂武力的二愣子或者談戰色變的軟蛋。
撒切爾夫人在回憶錄中說:「中國的領導人提醒我們,福克蘭群島事件不能成為處理(香港)這塊殖民地的先例。不論從軍事還是從法律角度看,我都理解這一點。」英國人當然能理解這一點,撒切爾的內閣與背後站著利益集團的國會議員們更了解這一點。
軍事上的風險與代價是英國無法通過武力維持在香港殖民統治的原因,但這並不是單單指戰場上輸贏。比這更重要的是一旦開戰,中英交惡,不僅僅過去一百多年裡已經與香港融為一體的英國資本將血本無歸,更會讓英國痛失即將開放的中國大陸市場。這是戰後30年飽受經濟滯脹的英國難以承受的代價。
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香港作為一個口岸城市在中國近二百年的國運起伏中必然回歸的歷史定位。英國殖民當局即使不會用上述口吻,也明白香港的命運最終必然要與中國大陸聯繫在一起。
在1945年以前,香港主要就是做的轉口貿易,比起廣州、上海、天津等等開埠的沿海傳統大城市根本沒有優勢。但在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後,大批內地企業家與資本雲集香港,利用香港的區位優勢、不斷湧入的青壯年勞動力。
在西方對大陸對外經濟的嚴格封鎖的情況下建立了一大批出口型輕工業(其中紡織成衣類甚至佔據了當時資本之一世界第一名),推動了80年代以前的香港經濟繁榮,進而在製造業經濟支柱下,憑藉中間區位、自由港以及在英國當局主持下寬鬆自由的金融政策等優勢,成長為亞太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但英國人怎麼看待如此重要的一塊殖民地呢?
「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末代港督彭定康如此定義他管轄下的香港。香港的經濟在英國統治下是典型的殖民地管理模式:物盡其用,其典型表現就是過熱的金融市場與高漲的房價。70年代中期以前,英資財團憑藉著壟斷地位與特權,在金融、地產公共事業領域佔有絕對優勢,伴隨著香港經濟的崛起是英資的坐地膨脹。港英當局也以殖民地地權所有者資格壟斷地皮生意,高標價出售獲取豐厚土地收入。滙豐、渣打不用講,怡和、太古、嘉道理、香港電訊以及後來被李嘉誠收購的和記黃埔等等都是英國在香港的重量級財團。
一個經濟體內利潤最高的產業,金融與地產,就成了英國資本殖民香港最好方式,同時股市也進入了非理性繁榮。而這種高熱的經濟繁榮之下,香港原本的經濟支柱—出口製造業就維持不下去了。經濟支柱疲軟甚至倒退就表現在香港股市在八十年代就經歷了81年、87年、89年三次大的股災。
但另一方面,這種資本繁榮的市場也給了華人財團的崛起的機會。70年代中後期開始,經濟環境的轉變然後一大批藉助實業崛起的華人資本家開始挑戰英資的壟斷地位。有人這麼說:香港人的歷史的真正開始,發端於1979年李嘉誠收購和記黃埔。
所以,80年代的英國人在香港需要考慮一下:1、香港的主權問題沒有太多疑問,這是英國人明白與馬島不同的一點。2、以金融與地產榨取香港利潤的模式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且受到華人資本的威脅。(華人資本接替了英資,這也是日後香港房價問題的歷史淵源)3、隨著香港經濟的疲軟,改革開放的內陸腹地是明天發展必然要依靠的對象。4、英國資本已經深深的與香港經濟捆綁在一起,經歷一波波逃港有返港的折騰,到了1992年英國資本控制了香港1000多家公司,佔了香港股市總市值的30%。5、香港的相對衰弱與大陸市場的崛起幾乎是那個年代全世界所有投資家們的共識。
「一旦我們接受了中國的主權地位,一旦你們採用了『一國兩制』的觀點,就僅僅剩下談判的細節問題了。」這句話是前英國議會議員、下院英中關係小組主席羅伯特·艾德里1984年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簽字前夕對中方記者的講話。
這句話的觀點裡,由中方提出的「一國兩制」反而變成了英國方面的主張,這種令人玩味的句義並不是奉承中國領導人的英明決定,而是欣喜於英國利益得到體面保證的肺腑之言。
為什麼英國人樂見「一國兩制」原因有三如下:1、一國兩制下,英國對香港的各方面影響力得到儘可能的保留。2、兩國衝突引發的香港經濟災難性後果得以徹底避免,同時英國人殖民當局也能從容撤離。3、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一國兩制」的香港就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優越區位條件,而不是直接面對大陸沿海的競爭,這樣在港的英國資本長遠利益得到保證。4、香港就成了英國資本進入大陸市場的最好跳板。
?
上訴幾點從中英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簽署後的過渡期,英資、港英當局的在香港的動向就可以看出來:1、大量英資公司將註冊地遷往海外,但業務依舊留在香港,甚至在倫敦與香港雙重上市。2、港英政府迅速開始改革之前行政主導的殖民地統治體系,扶持了一大批現在的香港民主派人士,以維持對香港政治的影響力。3、倉促上馬一大型公共工程,如新機場工程、西北鐵路計劃,給在英資公司大筆撒錢,還拉攏美國資本以圖97年後共同對香港問題施壓。4、為英資在公共領域的專營權儘快續約鋪路,許多協議跨越了97年。5、儘管資本逃時有風聲,但英國在港投資在整個八十年代以每年1.8億英鎊是持續上升的。
綜上,戰爭從來都不是英國人考慮香港問題的優先因素。對於英國人而言,在殖民地紛紛脫離的情況下,與其以在犧牲港英資產為代價強行維持一個宗主國的名頭,不如轉而為資本創造一個親近英國又吃定大陸、退可延續經濟活力、進可作為跳板深入大陸這個資本藍海的香港。
用政治妥協換取資本利益,這才是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真正的手段。當然中國也不是阿根廷那樣的莽撞對手,兩個大國在香港問題外交交手的那一刻就深知雙方的利益共同點以及矛盾中心所在,並穩穩的站在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位置。
但也需要想想為什麼今天成長在特區政府治理下的香港年輕人會懷念所謂的港英時期?單靠思想灌輸是無法達到的,真正的原因就是英國資本、殖民地經濟形態遺留在金融與地產的影響力在香港依舊不可小覷。這也是為什麼「一國兩制」在近些年引起不斷反思的深層次原因。
推薦閱讀:
※英國!投資房產移民!的幾種思路及實戰經驗分享!乾貨!分享!
※留學英國行前:帶長網線 機票須核對代碼
※實驗室醫學:澳洲這個高大上的移民專業你還不知道?
※2017年中國人移民英國的十種方法
※英國王室現代歷史傳奇:凱特王妃上位史